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贵池县志》记载,明初池州即以“丝绢兑税”。民国8年(1919年),全县产茧2953担。民国17年,产茧4000担,居安徽省第二位。30年代初,本县产茧量仍保持在4000担左右,至抗日时期,产量极度下降。1949年,全县产茧仅20担。
1953年开始在全县扩大桑园,栽桑54000棵,并邀请绩溪县蚕场技术人员到本县指导工作,改良蚕种200张,当年产茧96.5担。1955年,新辟桑园741亩,产茧227担。1959年至1961年,因毁桑种粮,产茧量下降。1973年,本县被列为全省26个蚕桑重点县之一,1988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3442.7亩(其中柞坡57亩),产蚕茧87.1吨。
30年代至50年代,本县桑园大多分布在集镇周围及交通沿线的村庄。60年代,出现粮桑争地的矛盾,提出桑树上山下滩,从此养蚕业逐渐转向山区及沿江河滩地带。现今桑园分布,主要在解放、茅坦、灌口、梅村、高坦等乡。解放乡现有桑园2000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的38%。
解放前,本县以饲养土种蚕为主。1957年和1958年,试养过柞蚕和蓖麻蚕,50年代推广“正二×正一”、“云翰×华九”,淘汰土蚕种。70年代后期,主要推广“华合×东肥”,1954年曾推广高温快速养蚕法,1978年后,“小蚕共育与一年养多次蚕”在全县推广,使本县蚕茧产量年超千担。
1987~1988年全县蚕桑生产状况表
单位:亩、棵、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