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禽畜饲养以户养猪、牛、家禽为主,猪的产量比重最大,产值以猪、家禽为高。近年,农村中户养羊、兔、蜂逐年增多,畜禽喂养,饲料以农副业产品、糠麦麸和野生牧草,精料不足。1950年至1958年,禽畜生产平均年产值277.62万元,为1949年的1.64倍,年平均递增11.73%。三年困难时期逐年下降,1961年仅10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3%。1962年到1978年,年平均产值1029.4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6.58%,平均每年递增31.30%。1979年至1981年出现缓慢趋势。1983年以后,社员家庭饲养业又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仅家禽一项,全县总饲养量为289万只,比1984年增加了79万只。
一、家畜饲养
猪1949年,全县存栏生猪33 446头,1950年开始缓慢上升,1957年达68 798头,比1949年增长1.05倍,平均每年递增18.93%。1958年后,生猪存栏量开始下降,1961年为23 138头,比1949年下降31%。1962年开始回升,到1972年生猪存栏数达93611头,比1949年增长1.79倍,平均每年递增16.97%。1972年开始,发展集体养猪,1973年全县有集体养猪场1 665个,养猪22 510头。1972年至1982年平均每年年末生猪存栏数达150565头,比1949年增长3.5倍,比1957年增长1.19倍,平均每年递增率6.66%。1985年以后,生猪生产发展较快,至1988年,全县养猪358215头,户均养猪3.28头,出栏肥猪160021头,出栏率为80%,产肉11704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县境猪的品种有:
大耳黑猪,系本地品种,耳大下垂,体型粗大,腰背稍下凹,全身黑毛,尾长30厘米左右,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较快,饲养11—12个月,重达175—200斤(毛重),平均日增0.53斤,屠宰率65—70%。母猪年产仔2.5窝,每窝平均13.5头,成活率95%。仔猪平均重1.97斤,38天断乳,均重11.2斤。
宁乡猪,产于湖南省宁乡县,1974年引进,其杂交后代特性是嘴短,面部皱纹不多,身体肥胖,背腰下凹,颈与四肢白毛,其余为黑色,生长较好,饲养11—12个月重达(毛)160—180斤,平均日增重0.5斤,屠宰率65—70%,皮薄肉质好。
内江猪(杂交后代),1977年从四川内江引进,其特征是:嘴短、面部皱纹多,呈狮面,体型粗壮,全身黑毛,平均日增重0.75斤,屠宰率65—70%,皮厚,属肉脂兼用型猪。
上海白猪(杂交后代),嘴长,耳尖,全身白毛(或黑白花毛),体型粗大,生长快,对饲料要求高,饲养11—12个月,毛重180—200斤,平均日增重0.55斤,屠宰率65—70%。
不明血统杂交猪,体型粗壮,多为黑毛或有少量白毛,饲养11—12个月,重(毛)达150—170斤,平均日增重0.45斤,屠宰率60—65%,母猪年均产仔猪2.2窝,每窝10头,成活率90%,仔猪初生重1.37斤,58天断乳,断乳重11.2斤。
本县自1954年开始引进苏联大白猪、约克夏、巴克夏、上海白等良种猪。1956年,全县建立种公猪配种点18处,并建立小型地方国营牲畜良种繁殖场一所,逐步推广杂交猪。全县有母猪6258头,公猪159头。1981年,全县种母猪5 829头,平均16个农户一头母猪。种公猪113头,种公、母猪比为1∶51.6。由于盲目引种和无计划杂交,土种猪品种资源损坏,大黑耳猪纯种为数很少。1984年,县建立生猪良种繁殖场,引进杜洛克、中型约克夏、丹麦系长白猪等良种公猪,50头种母猪,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母猪人工授精和杂交仔猪进行示范,受到农户的欢迎。
牛本县大牲畜有水牛、黄牛两种,主要供农业耕作用。水牛占全县牛群86.7%,多系圩区和低山丘陵地区饲养,体型大而壮实,背腰平直,对本县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有良好适应性,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耐受性大,役用性能好诸特点。公牛平均体重419公斤,日耕田1.5亩,阉牛平均体重431公斤,日耕田2亩。母牛平均体重341.3公斤,日耕田1.4亩。黄牛体型小而瘦,背腰稍凹,公牛平均体重266公斤,日耕田1.2亩,母牛平均体重237公斤,日耕田0.8亩,适应于山区耕作,占全县牛群的13.3%。梅街区黄牛占全县黄牛的49.57%。1982年,全县适龄母牛占30.55%,力牛占60.72%。据433头耕牛调查:15岁以上耕牛占24.1%,县境耕牛趋向老化。
引进良种牛始于1979年,用乳肉兼用的摩拉水牛,役用的延边牛和海福特、西门塔尔、夏洛来等肉用牛冷冻精液,实行人工配种,以改良本地品种,效果显著。1984年后,此项科研项目,因资金与设备缺乏而终止。
建国后,本县大牲畜生产出现两起两落。1949年,全县有耕牛20863头,1954年发展到28322头,比1949年增长35.7%,平均年递增7.47%。1955年大牲畜生产开始下降,由24 563头下降至1963的18 593头,下降率达24.7%,年递减平均3.97%。197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达31 355头,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50.3%。1980年后,由于各种机引犁耙被广泛应用,1982年全县有耕牛26188头。养牛3头以上的有56户,但仍低于1954年生产水平。
县境大牲畜饲养,一年中除农历十一月中旬到翌年三月以舍饲为主外,余均放牧。舍饲以稻草为主,每头牛越冬需饲草3000至5000斤。近年来,越冬饲养以棉饼、大麦为主,精料逐渐增加。
羊本县主要饲养山羊,为当地品种,饲养量少。1985年全县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仅50头,80年代初曾引进绵羊,因气候不适应未成。
兔建国前,民间饲养当地白兔。建国后,引进西德长毛兔,日本大耳兔。50年代后期,贵池中学校办农场引进皮用力克司兔。目前,农户以饲养长毛兔为主,产量很低,1985年,当年出栏兔仅212只,收购兔毛1.9担。
二、家禽饲养
鸡本地品种的母鸡,养6—7个月,体重达2.5市斤,开始产蛋,年产蛋80—100个,平均蛋重50克。建国后,民间自发引进来杭、白洛克、澳洲黑、新狼山、芦花、海红、油科、罗斯、九斤黄等良种,因无繁殖基地,纯种几乎绝迹。
鸭有湖区饲养的当地麻鸭,通称湖鸭,引进品种有齐毛鸭、北京鸭、江苏昆山麻鸭、苏联康拜尔鸭,但均无保种措施。
鹅有当地白鹅,80年代本县农业部门引进皖西大白鹅。
全县几个年份禽畜生产实绩表

三、其他品类饲养
蜂有意大利蜂和中国蜂两类,各占全县饲养量的二分之一。1987年,全县约有4000养蜂户,其中有40户拥有50箱—60箱蜂。
鸽圩区和丘陵有少数农户饲养,多数为当地品种。晏塘乡丰庄村小学教师汪漱石,饲养家鸽百余只,数十年不衰。1985年,马衙乡杨安村农户引进澳洲鸽,已得到繁殖。
鹿本县在50年代后期始人工驯养梅花鹿,为当地野生梅花鹿种。70年代,引进身架大、体质健壮的吉林省梅花鹿,与当地鹿杂交配种。位于棠溪乡的曹村养鹿场,现有梅花鹿125头,年产鹿茸30公斤。
水貂1981年,观前乡引进水貂52只试养,成活率达85%,1982年产仔貂146只,后破产。现仅池州镇养貂专业户养貂256只,其他地区无饲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