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解放前灾情
水灾据历史资料:南宋绍兴元年至民国37年(1131~1948)的817年中,本县发生洪涝灾78次占95%,平均10年发生一次,有时2~3年出现一次,其中大水年57次,占洪涝的73%。特大水灾13次占大水年的22.6%。
旱灾据统计817年中共发生旱灾53次,占6.5%。其中大旱年21年。占旱年的39%,特大旱年,数月不雨。农作物颗粒无收,发生大饥、大疫的有10次,占大旱年的50%。
历史上连续出现水灾和旱灾的机遇也不少,连续二年出现旱灾8次,出现水灾5次,连续三年出现水灾1次(南宋淳熙三年至五年,即1192~1194年)。此外,也有先水灾后旱灾或先旱灾后水灾及连续多年遭受水灾的情况。清同治年间(1866~1870年)竟连续5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涝灾,大水之年,常伴以地下水集中涌出(旧称蛟水),山崩石裂,平地涌水数丈,田庐被冲毁,人畜多被溺死。旱年则飞蝗蔽天,食禾殆尽,疫疾流行,死人无数,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春涝和秋涝等灾害也有出现,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 和四十年(1561年)发生春涝。元大德元年(1297年)、致和元年(1328年)、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均发生秋水,漂流房屋,冲毁农田,城市行舟。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贵池落大雹,小如卵大如拳。明隆庆三年(1569年)贵池大风拔木伤稼穑。
二、解放后灾情
本县自民国38年(1949年)解放到1988年的40年中,出现较大受灾面积(超过10万亩)的洪涝灾害有10年(1949、1953、1954、1956、1969、1970、1973、1977、1980、1983年)占40年的25.0%。旱灾7年(1950、1954、1958、1961、1978、1985、1988年)占17.5%。水旱灾情比约为1.4∶1。有18年旱涝并发,约占45%。小旱小涝年年有,且以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损失最大。
水旱灾面积:解放后,全县40年累计受水旱等灾面积共546.4万亩,其中水灾260万亩占50%,特大水灾(超过20万亩)3年(1954、1980、1983年),旱灾面积197.8万亩,占35%;特大旱灾(大于15万亩)4年,(1950、1954、1958、1978年)。
解放后,全县水旱灾害40年的平均值为13.66万亩。50年代平均值为14.5万亩,60年代为6.5万亩,70年代为13.2万亩,进入80年代后,平均值为21.6万亩,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春、秋季连阴雨是我县又一灾害性天气,据1959年后28年资料统计,出现春涝13年,占46.4%,雨日5~10天,最长21天(1983年),造成不同程度的水稻烂秧,棉花烂籽死苗灾情。秋涝17年,占60.7%,雨日最长17天,(1964年)以致棉株疯长,棉田阴蔽,蕾铃脱落,吐絮不畅,产量大减。
灾害成因:本县水灾多由暴雨形成,发生洪灾时间和地区与暴雨密切相关。5~8月,南北冷暖气流在长江下游交锋,雨带自东南向西北移动。长江下游进入“梅雨期”,雨面广,历时长,强度大,皖南山区暴雨强度尤大,干支流洪水容易遭遇。此时又外有江水顶托,泄洪滞缓,因此洪涝灾多出现在6~7月,如1969、1970、1973、1977、1980、1983年。其中1980年,汛期连降5次暴雨,8月份降雨549毫米,是正常年份的4倍。常时间的阴雨连绵,使山、丘、圩区早稻普遍减产晚稻霉烂无收,酿成重灾。
旱灾多发生于“空梅”或“梅雨期”较短年份,副热带高压气势大,形成干旱少雨天气。历史上形成百日无雨的旱年有宋咸淳三年(1267)、清康熙十八年(1679)、咸丰六年(1856)、民国4年(1915)、民国23年和1958、1978年。6~8月降雨量仅占年雨量的26~30%,比正常年份少70%以上。本县春旱冬干较少,而伏旱秋旱时有发生。
贵池县1980~1988年受灾面积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