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演变
元古代震旦纪开始,贵池地区处于一片汪洋的下扬子海中,后经过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在长达4亿年的时间内,贵池地区逐渐处于下扬子海中一个盆地。在奥陶纪时,南部棠溪乡大岭一带成为下扬子海的沉降中心,海底沉积并形成了1306米厚的沉积岩。奥陶纪末,一次地壳运动使贵池地区上升为陆地。但为时不久,又复沦为沧海。
进入志留纪时,殷汇地区曾成为古海沉积中心,沉积了900多米的岩层。志留纪末期,海水变浅,有海滩相沉积岩留存,海水退出后,下扬子海成为下扬子凹地,今长江沿岸一线,是一个北东方向的凹地。泥盆纪时(距今3.5~4亿年)河流纵横,境内陆地被剥蚀,坳陷区内沉积了陆地环境的砂岩。
到石炭纪(距今2.85~3.5亿年)时,现今沿江两岸再次沉降,又为海水侵没,沉积了石灰岩。直至中生代三叠纪末(距今1.9亿年),印支期地壳运动后,下扬子海海水全部退出,全大陆连成一片,古长江的雏形出现,贵池地区永为陆地。县内由古海沉积的岩层 逐渐褶皱为起伏的山脉。侏罗纪(距今1.37~1.9亿年)时,贵池已属今皖南山地范围。新生代第三纪(距今7000余年)开始,长江古峡道自望江经贵池向无为伸展,海水西流,县内河流纵横,第四纪开始长江沿岸继续上升,河床两岸切割加深,岗峦起伏,现代地貌形成。
二、地层分布
县内除长江沿岸被第四系复盖外,其它部分地层出露良好。自震旦系到第四系均很发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集中分布于县内南部和东部,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在本县大面积出露。白垩系分布比较零星。县内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震旦系:分布于南部肖坑一处,厚500米,下部为紫红色砂岩,上部为碳质、硅质页岩、白云质灰岩、硅质岩和古冰川形成的冰碛岩。
寒武系:分布于南部花庙和东部姜家店等地,厚1100~2000米,主要为碳质页岩、泥质灰岩和灰绿色页岩,底部含磷结核和石煤层,富含三叶虫化石。
奥陶系:分布于留田、黄山岭和北部小福岭,墩上叶各地。南部为黄绿色页岩、硅质页岩和粉砂岩,厚300~770米,富含笔石化石。北部为白云岩和瘤状灰岩,厚200~440米,含三叶虫、腕足类和头足类化石。
志留系:自东向西带状分布,大面积出露于南部高坦、刘街,主要为砂岩和页岩互层,岩性稳定,自北向南增厚,厚在1100~2700米,含腕足类和腹足类化石,下部富含笔石化石。
泥盆系:县内仅见上统五通组,分布于唐田、铜山、涓桥各地,厚50~140米。下部为石英砂岩,常夹铁质砂岩和赤铁矿一层,上部为页岩和炭质页岩,含褐铁矿和劣质煤,页岩中含植物化石。
石炭系:分布于许家坦、周冲一带和铜山、涓桥等地,厚70~90米。下部为石英砂岩夹炭质页岩,仅在许家坦出露,分布零星,大多地段缺失,含腕足类化石;中部为灰质白云岩和纯灰岩,富含类化石。
二叠系:分布于许家坦、周冲一带和铜山、洗马铺、苦竹坂等地,厚280~400米,自东向西增厚。下部为沥青质灰岩和燧石结核灰岩,夹含锰页岩。泥灰岩和磷结核,含类和珊瑚化石;上部为炭质页岩、石英砂岩和中厚层灰岩,含煤1~5层。
三叠系:分布于灌口、曹山一带和铜元章、殷坑等地。下部为中厚层灰岩和钙质页岩,含菊石和瓣鳃类化石,中部为中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砾状灰岩,含菊石化石。
白垩系:分布零星,仅见于葛村、姚村许家两地,厚400米,为湖相沉积的红色砂砾岩,下部为暗红色厚层砾岩夹流纹岩和火山角砾岩一层,上部为紫红色砂岩夹砾岩。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县境北部沿江一带。下部为砾石夹砂层和粘土,厚7~30米,组成30~60米的三级阶地,上部为棕黄色粘土,含锰质结核,厚2~10米,组成海拔20~30米二级阶地,现代冲积发育于沿江和山区河流两岸,为砾石、砂和粘土层,厚度在沿江达100米,山区河流两岸在10米以下,组成一级阶地。
※纪,是次于代一级国际基本地质年代单位,一个代包含若干个纪。
※系,是国际性基本年代地层单位,指在一个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三、岩浆岩
县内岩浆岩发育,除西部外,其他地区广泛出露,全县共有大小岩体20个,出露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和少量流纹岩,呈岩基和岩株产出,形成时代约1.2到2.1亿年。根据其形成时代可分三期:
印支期侵入岩分布于东部和南部,计有青阳和许家坦岩体,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二长花岗岩,岩石极宜风化剥蚀,常成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
燕山期侵入岩一般为闪长岩,分布于西部,计有铜山、牌楼、官山冲、大丁冲、周冲、燕子坑等岩体,出露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受断裂控制,常伴随矿化,尤其与铜矿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燕山晚期侵入岩分布于中部和南部,计有花园巩和潭山两个大岩体及其他一些小岩体,岩性复杂,主要有花岗岩、正长岩、碱质含量高,属碱性花岗岩,含磷钅工矿、泥铁矿及铌钽矿等稀有副矿物,常组成高山地形和山脉主峰。
四、地质构造
褶皱县内地质构造较复杂,除第四系沉积外,各地代地层均遭不同程度的褶皱。印支期地壳运动使震旦纪至三叠纪地层全面褶皱,形成紧密线形褶皱,轴向60度为主,出露长40~85公里,宽5公里,自南向北主要折曲有许家坦向斜。铜关里背斜,扌日北寨向斜,吴田铺背斜,铜元章向斜和铜山背斜,燕山期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由白垩系组成,常呈短轴向斜,规模不大,分布零星。
断裂县内断裂主要为北—东向纵断层,北—西向横断层及北—北东向斜断层,其中以纵向逆冲断层及斜向平移断层规模较大,横向断层规模较小,且常随纵向断层成群出现,并切割纵断层,规模较大的断层有梅村正断层,长28公里,小灰岭冲断层长11公里,韩家冲断层长11公里,钱村冲断层长10公里,七里冲断层长19公里,殷汇斜断层长19公里,三叠系至志留系地层被错开4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