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沿革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印度于东汉时传入我国。据明代嘉靖《池州府志》、《九华山志》等记载:相传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人杯渡来九华山创建茅庵,为佛教传入池州地区之始。旧志记载:“相传梁武帝天监二年(503)有僧人伏虎来九华山建伏虎庵为道场;明嘉靖《石埭县志》载:梁大同二年(536)县治广阳南五里南安山建有崇明寺;《舆地胜记》、《江南通志》均记载:东至隐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手书“隐山寺”匾额。可见,南北朝时本区已普遍建立寺庵。
池州佛教在南北朝广为传播的基础上,唐时已具相规模。府内各县均建立寺庵,有贵池的景德寺,东至的东溪寺、石台的镇国寺以及九华山的化城寺。高僧金乔觉(古新罗国王子)在唐开元七年(719)渡海来华,居九华岩洞,若行修持。乡民诸葛节为之捐资修建庙宇。池州太守张岩仰慕金乔觉僧德,奏准赐额“化城”置于该寺。贞元十年,金乔觉园寂后,尸坐石函中,越三年未腐,随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僻为地藏道场。佛教的影响更为广泛。唐代九华山名僧继金地藏后主要有道明、道济、胜瑜、智英、悟华,诗僧应物、冷然、齐已等。但是,唐末政治腐败,“会昌”灭佛及农民起义,使佛教遭到严重打击。如池州诗人杜荀鹤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写到:“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翁中砖”。
宋代时期,由于朝廷采取保护措施,受重创的佛教开始复兴和发展,除修复旧寺还新建了净居寺(九华山)、齐山寺(贵池)、梅山寺(东至)等寺庙。之时,九华山寺院已在40余座,先后被朝廷赐额的有12座。香火日趋旺盛,文人显宦也接踵而至,王安石、周心大等绋来游并作有诗文,与僧人相唱和。出现名僧宗景、玉田,诗僧希坦、寒碧等,希坦还著有《九华诗集》。
元代,朝廷崇奉,支持喇嘛教,佛教基本保持宋时状况,没多大发展。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流落寺院,对佛教有好感,朝廷重视佛教。明朝皇帝先后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宣德二年(1427)两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十四年(1586)、二十七年(1599)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三位僧人受朝廷敕封,妙广、无暇、圆慧分别被封为“护国瑜珈上师”、“应身菩萨”、“大度禅师”。明代重修和重建的寺丛林。金山寺庵100多座,同五台山、普陀山、峨嵋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常住山上的僧众也日益增多。高僧有福庆、佛智、智旭等,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曾住九华山华严庵写成《梵纲合注》等佛学著作。明代,青阳县还没有僧会同管理佛教。
清代是池州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数以千记的寺庵星罗棋布于池州大地。《贵池县志》载:至清末全县有庙宇244座,大小佛坛共297处;《石埭县志》载:清乾隆前石埭建造的寺庙庵堂75所;《东至县志》载:历代所建大小寺庙300余座;《青阳县志》载:至清代中叶全县寺庵达156座;九华山至清末寺院达150余座。清代帝王从尚佛教。康熙、乾隆数巡江南,派官员上九华山进香赐银,并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的御等匾额。光绪年间三次给九华山甘露寺、百岁宫等颁赐《龙经》(《藏经》)各一部。地方官府也给九华山佛教以支持。知州知府喻成龙亲往浮山,三请兴斧和尚来九华。清代名僧有玉林、古涧、宝悟、明雪。1989年,明僧月霞法师等在翠峰寺创办一期“华严大学”,培养僧伽人才。开创了我国佛教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例。
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刺激,佛教一度重兴。前代兴建的寺庵得到延续和发展。民国23年(1934)统计:石埭县内有寺庙47所,僧尼101人;东至县有寺庙102所,僧尼223人;青阳县在寺庙178所;九华山各寺院数经兴衰,但仍保持佛教名山的局面。民国3年(1914年),成立九华山佛教协会,管辖九华山及邻近地区佛教事务。民国6(1917年)黎元洪为肉身宝殿、万年禅寺题匾并赠给《藏经》各一部,民国18年(1924年)段祺瑞为祗园寺题匾,民国26年(1937年)蒋介石为乐善寺题词“宣扬佛典”。在统治者推崇下,九华山佛教一度兴盛。名僧有心坚、容虚、月朗、宽扬等。他们弘扬佛法,重视僧伽教育和佛学研究。1929~1934年,容虚法师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培训僧伽人才。九华山佛教同国内外都有交往。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士登嘉措,中华全国佛教总会园瑛、著中画家弘一法师相继来九华山进香;印度、韩国、日本等均有僧人来九华山朝山、受戒。
抗战时期,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寺庙遭受兵灾而毁坏,贵池通华庵数吨庙钟被日劫,齐山华盖庵住持妙峰被日军杀害,九华山法华寺等遭敌机轰炸,佛教呈现一派萧条景象。
建国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寺庙、文物、古迹得到妥善保护和维修。广大僧尼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信念。爱国爱教。佛教又有了崭新的局面。九华山共有寺庙99座,僧尼200余人;石埭县有寺庵35所,僧18人,尼7人;东至县寺庙147所,僧29人,尼30人;青阳县有寺庙164所,僧尼213人。其次,拔款维修了一些寺庙,1953年和1962年分别拔款3000元和2000元给九华山维修寺庙,1952~1957年在九华山重点维修了九座寺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对佛教界僧尼落实了宗教政策,复查纠正了冤案错案,政治上生活上给予适当安排。九华山清理了“文革”中造成的冤假案11起。东至县从1979年起对全县24人老僧尼实行每月定期补助费。九华山僧尼由1979年的每人每月10元增至1980年的15~25元,1986年为45~55元。九华山佛教界有4人被选为省、市、县、乡等各级人大代表;5人任省、市、县各级政协常委或委员,4名比丘尼担任了各级妇联委员。贵池县历届政协委员中都有佛教界人物,如僧慧通、僧惟禅等,东至县僧宏、妙戒都担任过政协委员。
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确定九华山9座名刹化城寺、肉身殿、百岁宫、祗园寺、旃林、甘露寺、天台寺、慧居寺、上禅堂为全国重点寺院。二圣殿等30座为重点寺院。贵池县珍珠寺、东至县法藏寺、静修寺、觉心庵,青阳县望华禅寺均为重点寺庙。
组织寺院,开展以庙养庙,农禅并重的原则,举办水陆法会、放焰火、功德、接待社、采茶、挖药材等正当活动发展寺院经济。1979年,九华山佛协收入仅一万元,1992年,全山9个重点寺院及佛协收入达600万元,僧尼个个生活有保障,人人有积蓄。
发展佛教教育,培养僧伽人才。1981年,九华山佛协成立了佛学研究组,聘请海内外名僧来山讲经说法。1982年选派10名僧尼外出学习、培训,至1986年已派出26名僧尼外出学习。1985年~1986年在祗园寺举办了安徽省九华山僧伽培训班,培养学僧24人。1987年贵池县委统战部选送一名青年女尼上上海佛学院深造。1990年5月九华山佛学院成立,现已培养2期学员。中国佛学院九华山寺院执事进修班也设在甘露寺。到1993年培养了三期学员。
广大佛教徒在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资助修桥、补路、捐款救灾办校,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1991年安徽发生水灾,九华山僧尼个人捐款2.4万元,粮票近万斤,集体捐款三万元。为亚运捐款一千多元。1992年,九华山管理处开展捐助残疾人活动,僧尼一次性捐款6千多元。释晓悟捐6千元给学校,二千元给绿化事业。
九华山佛协恢复活动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自1983年起,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左右都举行庙会,以纪念地藏菩萨,举引水陆法会、朝拜金地藏、放焰火等重大活动,至1993年已举办十一届庙会。
以九华山佛教为中心,开展对外友好往来工作。1979~1992年6月,九华山共接待65个国家和地区的游人三万一千余人。其中外国游客6千多人,港澳台外籍华人二万多人,接待台胞一万多人。来山访问的著名宗教团体有日本辩天宗、新加坡佛协、美东佛协台湾佛协、韩国漕溪宗和金地藏研究会;来山访问的著名宗教界人士达 100多人。另外,1986年,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副会长普全出访日本,1989年仁德出访美国,1991年以出访香港。通过友好交往,相互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提高了九华山的知名度,扩大九华山在海内外的影响,有利于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1992年7月成立池州专署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县级机构),划归专署序列。1993年12月,召开了地区组建以来首次全区性宗教工作会议。
(二)主要佛教人物
佛教自东晋传入本区迄今有一千六百多年。史籍上记载过许多名重一时的高僧大德。他们有的译经著说,有的潜心苦,有的兴福人间,数不胜数。现择有代表性的名僧,按时间先后略述如下:
竺杯渡天竺僧人。相传为佛教传入九华山之开山者。东晋时入九华,初具安禅峰。隆安五年移化城峰下,“筑室为庵”,唐代化城寺,即在此旧址修建。
金乔觉新罗国(今韩国)王子。佛教传说为释迦灭后一千二百年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心慈而貌恶。少落发为沙门。唐开元七年(719)航海来至九华山。向邑绅闵让和乞得东崖之地居之,闵让和父子崇其神异,相继出家侍奉。至德初年,山人诸葛节等敬其苦行,为之建寺。建中初池州太守张岩奏请赐额曰:“化城寺”。贞元十年(794)七月三十日夜,九十九岁时召众告别,跏跌示寂。越三年建塔。今九华山月身殿相传为其成道处。此后四方顶礼不绝,地藏菩萨道场日盛,九华山遂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海玉字无暇,顺天宛平(今北京)人。曾游历名山,万历年间来九华,在东崖摩空岭上结茅而居,以野果为食,用指血和金粉花二十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园寂时享年110岁。从徒将其遗体跏跌于缸中。三年后启缸,见其颜面与生时无异,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明崇祯三年(1630)敕封海玉为应身菩萨。今仍供奉在百岁宫内。
宝悟浙江嘉兴人。出家九华山百岁宫。咸丰时(1851~1861)推居镇江金山寺首座,同治十七年(1871)退居宜兴铜宫山,专事禅修,不涉外援,生平耿介自持,不蓄徒子。光绪初(1875)又被迎至金山寺,振播宗风。与江南的宝初、宝月、宝印齐名。为一时宗匠,号称:“四宝”。
杨文会(1873~1911)字仁山,石埭县人。清末著名的居士和佛教学者。早年习诸子百家之学,1836年,病中读《大乘起信论》,转信佛教,立志搜求佛经,刻印流通,遂募捐集资。1865年在安庆营建屋字,从事佛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1866年创办金陵刻经处,两次随曾纪泽出使欧洲考察,在伦敦时结识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后来得其所赠的中国失传的经疏及日本弘教书院版《缩刷藏经》择部分刊行,编入《大藏缉要》目录。又曾为日本编印《续藏经》提供佛教经典数百种。生前陆续刊行了大小乘佛教经典二千余卷。1927年开设“祗洹精舍”,自编课本招生教习佛典及梵文,英文,弟子众多。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逝世后金陵刻经处缉成《杨仁山居士遗著》十册刊行。其墓塔均在刻经处内。一生佛教著述甚丰,有《十宗略说》《观经略论》等。赵朴初先生为重印的《净士四经》作序说:“杨仁山居士遗者,开佛教一代之风气,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于我国近代佛教之发展至钜”。
月霞俗姓胡,名显珠,湖北黄岗人,生于1858年,19岁出家于南京观音寺。精天台华严教义。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九华山翠峰寺创办一期“华严大学”(或称九华佛学院)历时三年,收学生三十余人。清末民初任迎江寺方丈期间,曾于民国四年(1915)应孙毓筠邀请去北京讲经说法,借讲经说法之机反对袁世凯称帝。曾出访过日本、泰国、缅甸、锡兰、印度等国。1919年卒于杭州西湖玉泉寺。
宠瑞俗名边正刚,回族,合肥人。1896年生,曾参加北伐军讨袁。北伐失败后逃至九华山。1921年在祗园寺出家。1923年拜该寺住持宽明为师。1927年住持含山县清溪佛慧寺、太湖寺,并兼任县佛教会会长。同年冬,九华山佛教会改组,被选为佛教会监督。1928年为祗园寺住持,1940年参加抗日自卫团,被打散后仍回祗园寺。建国后,于1962年当选为佛教会会长。1967年园寂。生平善书法。精医术。
义方俗姓崔,名思庆,安徽太平县人。1914年生,少年时受家庭影响。开始读经拜佛。1930年拜弘一法师为师。1934年在九华山出家。后到宁波中国佛学院弘法班(研究班)深造。1937年住持九华山天台寺。抗战期间坚决拒绝拒出山为伪政府效力。解放战争曾为皖南游击队提供粮食。建国初期,任九华山总代表组织僧尼学习时事政治,开展正常佛事活动,带领全山僧尼开展爱国活动,先后任九华山佛教抗美援朝支会工作组组长。1953年代表省佛教徒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佛教徒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1957年当选为第二届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并执教于中国佛学院。1955年在北京园寂。
(三)佛教会
民国3年(1912年),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留云寺召开成立大会。公推敬安为首任会长。总部设在上海静安寺,机关部设在北京法源寺。继后,明僧月霞等在安庆筹组“安徽省佛学会”。1913年,九华山名僧果建参与筹建九华山佛教会。是年,正式成立青阳县佛教分会,会长本修,会址在青阳县城内南泉寺。1914年,该会易名为“青阳县九华山佛教会”。民国期间,九华山佛教会经过多次变动。抗战结束后,1946年池州地区相继成立佛教会组织。
名称会址负责人九华山佛教会祗园寺宽明、常宜、悟月贵池县佛教会城内三界庵善青、宏青、妙峰石埭县佛教会城南凤池寺本僧、妙桂
1949年后,九华山佛教组织发生重大变化。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佛教生产大队。1962年九华山佛教徒召开了建国后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佛教会,至1988年,共召开五次代表大会,具体内容见附表:
九华山各届佛协会一览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开展好正常的宗教活动,又相继成立了佛教协会组织。
全区佛教协会一览表

(四)佛事
佛事可分为三类。即“日常佛事”、“节日佛事”、“重大佛事”三类。日常佛事有早殿、晚殿、行香、诵戒等项。
早殿晨以钟声为号,僧尼八殿通诵《楞严经》、《大悲咒》、《小悲咒》、《心经》。
晚殿晚5至6时上殿作晚课。单日念《阿弥驼佛》,又日诵《礼佛忏悔文》,并举行蒙山施食仪。
行香又名跪香。上午6至10时,僧尼赤脚穿罗汉鞋,左起环绕佛龛行香,愈行愈快。
催香行香中,维那(职称)用香板打香僧尼,旨在振奋精神,勿起妄念,勿得懈怠。
坐香即打坐参禅,一般从下午6时至9时30分参修,求得明心见性。或以“止静”方式修禅。
巡香僧众坐禅,一僧持香板立于佛像前左右巡视,常以香板促瞌睡者惊觉。
早午斋僧尼以所食物品供佛而后进餐。坚持愈午下食。
上供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备置饭菜于大殿佛案上“供佛”。
诵戒农历每月十五、三十,僧众集中大殿诵《戒本》经,各自进行反省。
节日佛事有“浴佛”、“盂兰”、“地藏”3会。
浴佛法会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亦称佛诞节。是日,用一盆水供奉太子像(释迦牟尼诞生像)于大佛殿上,全寺僧侣及信徒,以香汤沐浴太子像,纪念佛陀诞生,同时施斋、放焰口、施食,荐度亡魂。
盂兰盆会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是日,供拜“梁皇忏”,泼孤粥、烧孤衣、放河灯,超荐鬼魂和历代祖先。又称作“自恣日”。
地藏法令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一说为其成道日。历年,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这一天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协时七天(农历七月三十日——八月初六日),园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1957年,前来朝山进香,应供赴斋的善男信女达9000多人次。他们守肉身塔,通宵诵经。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令”或“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有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四众弟子及十方善男信女,逐年增多,同时也招引了众多游客。
重大佛事有水陆结全、放焰口、传戒、方丈升座、供奉肉身、佛像开光,放生等。
水陆法会全名“法界圣心水陆普渡大斋胜肝”。简称水陆法会、水陆会、水陆道场。俗称打水陆。
1935年九华山举引水陆法会多次,上绣“普渡大斋水陆法会”的蓝色宝盖,当时用的水陆会画像80余幅至今保存完好。1984年以来每年都要举行多次水陆法会。1991年8月应台湾等地佛教徒的要求,在百岁宫举行了场面浩大的水陆法会,法会24日始为期七天,设七个坛口,80名僧人日夜诵念经卷,拜佛唱赞,连续5个晚上燃放焰口。法会进行到第七天,数百名僧众手持佛幡,族拥一顶绣有“普渡大斋水陆法会”的蓝色绣花宝盖(1935年水陆法会时用的)从百岁宫缓缓而下至祗园寺。绿树丛中,红花点缀,梵音件,场面极为壮观。
传戒是丛林寺院(通常指禅宗寺院)设立法堂或戒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九华山祗园寺丛林一般利用佛教节目,按“三坛同受”的制度,为授戒者先后授“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最后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1933年祗园寺开三坛戒,参与受戒826人,时称“五百罗汉期”。1986年9月祗园寺恢复丛林首次传戒,受戒僧尼和居士共1100余人。
1984年9月10日至10月2日,来自海内外各地的986名小沙弥、聚集在九华山祗园寺恢宏的大雄宝殿,正式受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受戒的沙弥们一式的光头、一式的青色僧袍,在佛常前虔诚跪拜,顶礼合十,高唱佛号。
方丈升座九华山丛林寺院的住持又称方丈。方丈出任称方丈升座。一般隔3年或数年传一任方丈。方丈升座都利用佛教节日隆重举行。祗园寺原为传法丛林,建国前已传方丈47世。建国后祗园寺改为选贤丛林,1986年9月举办了仁德方丈升座仪式。广东省孝寺本换方丈前来传法,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等前来祝贺。
佛教升光凡大庙新塑佛像安位、上漆、贴金、或古佛像重新修理上漆、贴金、都要举行“升光”仪式,它属于佛教大型活动之一。
1986年夏历七月三十日,祗园寺举行了佛教升光仪式,集诸山长老和众僧尼于祗园寺大雄宝殿,由祗园寺新任方丈并侍者拿起洁白的毛巾在空中来回试佛,意为新装金的三尊大佛洁容,接着以园镜光照佛像,提笔点晴。众僧尼恭敬礼佛一番,口唱赞词,同时全山各大寺庙撞钟擂鼓,以示庆贺。
放生中国汉地方生的习惯并不始于佛教,但佛教很注重放生。九华山唐代即在化城寺前掘有方生池,一般逢佛诞日、自恣日、地藏菩萨佛诞日举行“放生”。信徒将事先在市场上买回的兔、鳖、鳝等放入池中。放生者有的在龟甲上穿耳环,以示纪念。1958年清理放生池发现一龟,重3斤多,背上刻“咸丰六年”字样。1986年、1987年、1988年大愿法会期间举行了放生仪式。平日,也有僧人居士携带鱼鳖之类来山放生。
打念佛七净士宗僧人进行的念佛活动。即在“七七”四十九天内,只念“阿弥陀佛”,敲木鱼击磬,名为“打念佛七”。
供奉肉身释家向有供奉肉身之俗,认为这是出家人功行园满,得道成佛的象征,尊之为肉身菩萨。其传统办法是“苦修僧人一生前提出要求,坐化前十天半月拒不进食,圆寂后由弟子将其遗体沐浴后殓于特制的陶缸中,内塞满干木炭、草纸,石灰等物再合盖密封,隔绝空气,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使之迅速脱水。三、四年后升缸,体腐完好不腐者即成真身。然后将其油漆贴金,供奉于殿上,并举行就座仪式。现在有九华山金地藏、百岁宫无暇和尚和双溪寺大兴和尚肉身。
(五)九华山佛教文物
九华山佛教文物很多,大多收藏于九华山文物馆,其中珍贵文物,择要记载如下:
佛像九华山现存大小佛像6300余尊,其中“释迦牟尼铜佛”像,高1980厘米,宽142厘米,重900公斤,是九华山最古的铜佛像,定为二级藏品;1990年9月九华山佛协出资铸造地藏菩萨铜像,高5米,重5整顿,是建国后国内最大的一尊铜佛像,放置在十王殿内;明代高僧无暇的涂金肉身置百岁宫楼殿已历365年,几经火灾,安然无恙,它是九华山保存最久的“肉身菩萨”。
佛经《贝叶经》是古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的译音)树叶上刻成的经文。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今存梵文贝叶经两札,定为二级藏品。 《血经》是明代高僧海玉在九华山摘星庵苦修,用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全经81卷,今藏于九华山历史博物馆,定为一级藏品。
《藏经》共有4部。其一:明万历十四年颁赐的《藏经》。今全部《藏经》存于677个樟木盒中,定为二级藏品。其二:清光绪五年(1879)百岁宫住持释僧宝身入京清顺《藏经》一部,完好保存于百岁宫。其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甘露寺,今藏祗园寺。其四:1916年黎元洪赠百岁宫请《藏经》一部,今藏百岁宫经楼。
书画九华山今存书画作品400余幅,多数属近现代书画珍品。
佛画有“药师如来佛”的中堂画作者不详。“送子观音”立轴画。“十王殿阎罗画像”10幅,民国年间詹士侯居士绘制,原藏小天台寺。1982年建文物馆重新绘制。每幅267×135厘米,分别为奏广王、楚汇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六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传轮王画像。
书法有:明神宗神旨,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颁赐藏经敕谕,1件。谕文写在鹅在黄色蜡笺纸上,幅面86.5×40厘米。定为一级藏品。清康熙皇帝御书“九华圣境”,乾隆皇帝御书“芬陀普教”皆为楷书,藏文物馆。定为三线藏品。“善居堂”(横书屏)1件,民国年间康有为题。
法器
幽冥钟置化城寺一座,高199厘米,底口径144厘米,原4.5厘米,二龙四爪合背钮。钟一侧铸“南无幽冥散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60厘米,宽40厘米,上有二龙,钟上方一圈铸“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定为三线藏品。
报钟化城寺1座。高64厘米,底口径46厘米,光绪十七年(1891)记名提督洪宝麟敬献。另有8座废藏化城寺,分别造于清末和民国年间。
鼓化城寺、祗园寺、肉身殿各一面。
木鱼置化城寺2只,其一高64厘米,宽68厘米,存化城寺大殿。其二高45厘米,宽44厘米,置化城寺藏经楼下,清代光绪年间造。另存两只在祗园寺。
供器
香炉肉身殿大香炉。有三只,分置在肉身殿北拜台东侧、中、西侧。皆为金陵南门外夏盛兴冶坊造。宜德炉,84只,沪底钧铸文“大明宜德年造”。多数为仿制品。存化城寺。还有堆花三彩香炉、三彩香炉、五彩香炉,碎瓷香炉、堆瓷香炉、祭红香炉各1只,皆存化城寺。
花瓶银花瓶6只,清和民国年间制作。铜花瓶3只,清代用。瓷花瓶38只。其一,蓝色,上有堆瓷状雄狮云彩,高35厘米,口径39厘米,胸径138厘米,清代乾隆年间造,定为三线藏品。其三,青花,上烧制山水图案。清乾隆年间造,定为三线藏品。其余景泰蓝花瓶等36只均制作于明、清和民国年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