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血吸虫病在本区有很长流行历史,是流行区域最广、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地方病。明嘉靖《池州府志·风士篇》中有“夏秋炎凉失和多成痢”的记载。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国人斯其马克布特格尔最早报告安庆有血吸虫病例,并提出东流县大渡口镇居民有半数患血吸虫病。民国13年(1924年),美国学者福斯特和梅莱耐,以发函调查的方式,报告安庆、大通(今属铜陵县)等地有血吸虫病人。解放前夕,汪民视、徐锡藩等,也先后来贵池县等地调查过血吸虫病,解放后经调查证实,当时报告所涉及的地方,皆为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在旧中国,血吸虫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流行区不断扩大,患病及死亡数愈来愈多,不少地方出现了“寡妇村”、“罗汉村”、“无人村”。据历史记载:民国16—20年,贵池县因血吸虫病死亡者达9000余人,房屋倒塌千幢,田地荒芜万亩。1952年,该县棠溪乡有57个育龄妇女因患血吸虫病不能生育,251个青壮年发育不良而丧失劳动能力,1968年无一个在征兵体检中合格。棠溪乡曹村的碾子下村原有120多户,至1949年只剩1户4人,其中3人是血吸虫病患者,2人是晚期病人,只有曹雨金因是理发匠平时很少下水劳动才幸免于难。梅村乡汪家村百年前有100多户,到1949年只剩下20人,其中16人是丈夫死于血吸虫病的寡妇。至1956年,全村增至62户204人,但其中有30%是血吸虫病人。东至县在建国前三、四十年,约有1万人死于血吸虫病,毁灭村庄120个,田地荒芜3万多亩。贵池县恭浚河上游的珂田乡珂田村,1910年前后有145户、730余人,至1949年,死于血吸虫病的有500多人,剩下71户216人,大都是妇女,而且人人患血吸虫病,其中晚期病人就有87人,成了远近皆知的寡妇村。青阳县丁桥乡朱家村在百年前是一个有170多户700多人口水陆交通方便的大村庄,到解放前只剩下34户93人,其中24户还是外地迁入户。据历次普查,全省8个血吸出病重流行县(市),本区有4个。全区已查出的血吸虫病人总数占全省病人总数的四分之一。早在50个代初期,中央血防办公室将贵池县列为全国10个血吸虫病流行重点县之一。
建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血防工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65年止,全区已消灭有螺面积达59274000平方米,治疗病人172320人次,有力地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但是,由于境内湖泊交错,丘陵起伏,山间溪水终年不断,溪岸坎坷,极适宜钉螺孳生,加之1959年到1962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巩固工作未跟上,血吸虫病流行仍然十分严重。据1965年血吸虫病普查资料,其流行特点一是流行范围广。1965年10月,据贵池、东至、青阳、石台、铜陵等五县调查统计,全区有99个公社、759个大队、7143个生产队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公社占全区128个公社总数的76.15%,流行大队占全区1059个大队数的75.3%,流行生产队占全区10016个生产队数的71.3%,全区受血吸虫病危胁的流行区人口有90184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9.97%,其中以贵池、东至两县最严重。贵池县建国初期调查,全县33个乡,有30个乡流行血吸虫病。东至县东起高山乡金塔,西达香口乡牛矶,南至永丰官营,北抵大渡口镇,流行区面积达1931.7平方公路,占全县面积59.33%。流行区有7个区、29个乡镇、157个行政村,受威胁人口121748人,占当时两县(东流、至德)总人口的50%。二是感染病人多。据1965年统计,全区有血吸虫病人11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1127288人)的9.82%,占流行区人口(901845)的13.1%。(贵池县有病人47939人,东至县33271人,青阳县9500人,石埭县6443人)。其中,晚期病人约有5000多人。钉螺感染率,沿湖地区达25—40%;有些重流行区居民感染率高达40%以上。特别是湖沼型流行区,因大面积钉螺未能消灭,急性感染时有发生。1961年,东至县章溪区群众在升金湖捕鱼和抢收午季作物,发生急性感染415人,死亡82人,其中白笏一个公社就死亡75人。贵池县池州镇杏花村大队23个劳动,19人到东南湖抢收庄稼,全部急性感染,死亡12人,其中王照成一家6人,患急性血吸虫病死亡3人。1962年5月,长江水位上涨,全区因抢收午季作物而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成批出现,仅贵池县就发生急性感染772人,由于病人太多,县城新建的秋江饭店、百货公司也辟为临时病房收治病人。该县粮食局24名职工下水抢收午季作物,除一名会计因穿了鞋袜、轧紧裤脚、手上涂了防护油而未感染外,其余23人全部急性感染。以致停止办公。1964年4月,该县有9864个劳力下湖抢捞湖草,发生皮炎5319人,占下湖人数的53.9%,6至8月,又发生急性感染1304人,其中重型168人,死亡10人。1970年起,全区加强了易感地带的重点灭螺和防护工作,急性感染逐渐下降。1970年同1961年相比,下降65.2%。1980年以后,全区急性发病人数,每年徘徊在100人左右,大都是散在感染,成批急感明显减少。80年代中期,由于群众血防意识淡化,螺情回升,急感病人明显增多。1989年,全区急感病人1672例并有成批发生,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50%。东至县坦埠乡成湖村,有15个(14岁)儿童到升金湖玩水,全部患急感高热住院。青阳县7所学校曾有43.4%的人到疫水游泳摸鱼,发生急性感染34人。1990年,由于血防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区发生急感397例,比1989年下降74.63%。1991年全区发生急感197例,比1990年下降49.62%。
1992年,省政府确定青阳县为“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示范县,也是全国8个血防综合治理示范县之一。4月,专署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青阳县召开会议,讨论贯彻《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促进试点县血防工作的开展。10月,经国务院考核为“三类县”。翌年,该县加大力度,经国务院考核进入二类,实现年初提出的“争一类,进二类”的奋斗目标。是年,根据“八五”规划和要求,全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查灭螺工作。在314个流行村中,实际灭螺面积1012.85万平方米。其中易感带灭螺705.70万平方米。
1993年,专署召开地方病领导小组会议,根据“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提出以控制“三滩”、巩固内陆为重点,分类指导,分层防治,严格按照“八五”规划的要求,把血防工作抓紧、抓早、抓实。贵池、东至等市县在狠抓三滩控制的同时,兼顾内陆防治工作。贵池市内陆钉螺纯降面积为226695平方米。东至县内陆钉螺纯降面积为489779平方米。全区钉螺纯降面积2608233平方米,占应完成面积的89.93%。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