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埭县广阳天主教堂创办“施药局”,为区内教会医院之始。贵池县有圣心医疗所,至德县内有青山桥、若瑟诊所、尧渡上建诊所等教会医院。光绪末年,青阳县民间集资公办的慈善机构“钟福堂”内设“施医施药部”,到民国4年,改称“同仁医药局”,设中医中药,西医西药两部。
建国前,区境内的公立医院是各县政府办的县卫生院,贵池县卫生院建立于1949年9月,青阳县卫生院建于民国27年,其后,东流、至德、石埭县卫生院相继建立。全区除个体行医外,有公立卫生院5家,私人诊所35家,教会医院2家。
1950年6月,建立贵池县人民卫生院;东流、至德、青阳、石埭等县人民卫生院也相继成立。1951年4月,贵池县人民卫生院改称皖南池州区中心卫生院。1952年1月,池州地区卫生院随行政区划变动而撤消,仍恢复贵池县人民卫生院名称。1955年,各县人民卫生院一律改称县人民医院。1970年5月,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筹建池州地区人民医院,1972年4月建成开诊。至1993年,全区共有地区属综合医院1家,县市属医院10家,其中,综合医院6家,中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97所,其中,中心卫生院17所;各类村级卫生组织1320个,其中,村或群众集体办医6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联合办医7个,乡卫生院医院点7个,个体办医1119个,其他181个。全区工矿企业、学校共有医务室、诊所88所。
(一)地、市、县人民医院
池州地区人民医院设在贵池市城东北百牙路,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1970年5月25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筹建池州专区人民医院,病床100张,总投资25万元。1970年6月18日,成立池州专区人民医院筹备领导小组,1972年4月20日医院建成开诊。门诊设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中医等8个科室。病房设内、外、妇、儿、五官科等5个病区、6个医疗科室。1980年1月29日改名为“安徽省安庆行署池州医院”,隶属安庆专署卫生局。1988年8月称置池州地区医院,隶属池州专署卫生局。主要医疗设备有:200—500毫安X光机3台,阿咯卡256型线形B型及阿洛卡630型扇形B型超声诊断仪各1台,脑电图、脑血流图、超声心动图、心音图、欧林巴斯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各1台,纤维支气管镜、膀胱镜、心脏监护仪、心脏除颤器、心房调搏器、体外反搏器、脉搏血氧计、颅内压监护仪、尿液分析液、多向心电信息仪、进口电侧听、显微摄影镜、放射免疫测定仪、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进口胃镜、CT扫描机、扇型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
临床科室设内科、普外科、脑外科、泌尿科、骨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传染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老干科、肺科、皮肤科、精神科、针炙理疗科、手术室、麻醉科、急诊室、观察室、预防保健科、婴儿室、计划生育指导门诊。医技科室设有:放射线科、检验科、细胞室、病理室、药剂科、器械科、供应室、功能检查室(含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1993年,成立了精神科病区、新生儿病房。全院拥有病床336张。日均门诊346人次,日均出院 19.1人,日均急诊13.6人次。全年业务收入793.8万元,业务支出731.3万元,全院职工458人(全民所有制457人,集体所有制1人),卫生技术人员365人,其中副主任医、药、护、技师21人;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75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265人,其他技术人员3人,行政管理人员51人,工勤人员38人。医生与护士之比1∶2.3,床位与职工之比为1∶1.43。医院占地面积为540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28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及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3783平方米,职工宿舍建筑面积16084平方米。
贵池市人民医院院址设于贵池市池州镇秋浦西路。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隶属贵池市卫生局。该院于1950年6月建立。1951年改名为“皖南池州区中心卫生院”。1952年改名为贵池县卫生院,1955年定名为贵池县人民医院。主要医疗设备:FWB—200B型超声诊断仪1台,利用率50%,400WAX线诊断机1台,利用率50%。1991年增设电视X显像系统装置。1993年购置了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生产的全身CT扫描机一台和日本产血液透析机2台。拥有病床220张。门诊68820人次,急诊4245人次,住院5455人次,手术1061人次。全年业务收入472万,业务支出232万元。医院职工2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2人。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60人,初级职称142人,工勤管理人员39人。医院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811.54平方米,其中1993年底新落成的门诊大楼建筑面积4615平方米。
贵池市中医院院址设于贵池市池州镇和平路,是一所全民所有制医院,隶属贵池市卫生局。该院前身为池州镇卫生院。1987年10月经县政府批准,以原池州镇卫生院为基础成立贵池县中医院,当时该院有职工83人。临床科室有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炙科、肛肠产、中医儿科、西医内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妇产科。医技科室设放射科、心电图、检验科。行政机构设院长办公室、医务股、财务股、后勤股,人秘股。主要医疗设备有:日本进口B超一台,100AMX光机一台,30AWX光机2台,牙科综合治疗机一台,721光电比色计一台,万分之一分析天平一台。1993年,床位30张。全年业务收入133万元,业务支出128万元。全院职工98人,其中中医药人员26人(主管中医药师4人,中医药师17人,中医药士2人,其他中医、药人员3人),西医药人员59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医药师12人,医药师10人,医药士1人,其他医技人员35人),行政管理人员7人,工勤人员6人。
(二)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医院大都是在原来区、乡联合诊所、卫生所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卫生所与联合诊所合并后,改称区中心卫生院或组建集体性质的公社卫生院。60年代中期,贵池县开始向区社卫生院分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石埭县区社卫生院有大中专毕业生73人。1965年,池州专员公署在批转专署文教办公室“今冬明春卫生工作意见”的报告中,要求各县按照农村行政区划和便民的原则,逐步建立区中心卫生院。至此,部分区社卫生院设住院部,有正规病床或简易病床。70年代初,各县均有计划地向区社卫生院分配医学院校毕业生,区社卫生院的技术队伍结构和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1972年,全区已建成农村中心卫生院30所,拥有正规病床410张,简易病床187张,在职职工713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594人;公社卫生院82所,正规病床30张,简易病床395张,在职职工798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691人。
进入80年代,区社卫生院科室设置日臻完善。中心卫生院一般都设有大内、外、妇、骨、伤、耳鼻喉、口腔、眼、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和放射、检验、心电图、超声波、理疗、中西药房等医技科室。普遍开展心电图检查项目,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中心卫生院已开展B超检查。1983年,人民公社建制撤销,区社卫生院改称区乡卫生院。到1989年年底,全区乡村中心、区乡生卫院97所,拥有病床1288张,在职职工1117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990人,具有医师级职称的479人,医士级职称的446人。1992年,全区共有区乡卫生院99个,床位1245张,床病平均使用率近20%,平均每千人占有床位0.2张。在职职工1130人,其卫生技术人员1004人,初级职称占55%,集体人员占50%。1993年,全区农村中心,区乡卫生院97所,其中:中心卫生院17所,病床528张,乡(镇)卫生院80所,病床567张。共有职工1134人,其中,卫技人员1025人。各类“师”级职称的465人,“士”级职称的376人,“员”级职称的184人。另有技术、管理、工勤人员109人。
(三)乡村医生和卫生组织
建国初,区域私人行医普遍。家居挂牌,药店坐堂,以药兼医或半农半医,三者皆有,走村串户,时有“郎中”之称。具不完全统计,贵池、东流、至德、青阳、石埭5县,有各类个体行医人员774人。50年代初期,各地通过培养保健员、接生员、培训接生婆等办法,缓解了当时城乡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1950年至1955年,贵池县共培养接生员721人,保健员475人。1958年,石埭县已培训旧法接生人员376人次,培训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68名。1965年,贵池县在安徽医学院医疗队的帮助下,吸收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试办生产大队卫生室。所需药品、器械由所在大队配备,资金在大队公益金支付。农民治病只收药品和材料成本费,诊断和注射费、小手术费均免缴,医务人员为半农半医,称为“赤脚医生”,称为“农村合作医疗”。是年,东至、青阳、石台等县也办起了类似的村级医疗卫生组织,直至1968年形成全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1981年后,全区农村普遍实行农业联产责任制,赤脚医生相继通过考试更名为“乡村医生”或“农村卫生员”。至此,各种联合办医形式或个体行医又悄然兴起。1982年,贵池县批准了两名个体中医开业。翌年,该县医药公司开始聘请民间中医顾立言到药店坐堂开业。同期,东至县合作医疗解体,改由赤脚医生私人承包。1984年,该县对赤脚医生进行考试,141人获乡村医生证书,408人改称卫生员。另有新法接生员481人。1980年至1987年,石埭县经批准发给有行医执照的中西医人员146人。1987年,青阳县卫生局抽调业务骨干,对乡村医生行医进行了全面整顿。乡(镇)政府成立了医管会,由分管乡长任会长。每村成立卫生室,并选举一名乡村医生为室长。明确规定乡村医生除开展治疗行医外,主要从事农村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是年,贵池、东至两县有个体行医44人。东至县另有乡村卫生员362人,新法接生员431人。1989年,东至县经考核合格,发给《安徽省个体行医许可证》处罚措施。之后,在全县开展了全面整顿工作。同期,贵池、石台等县也相继对基层卫生组织进行了整顿,对从业人员进行了业务考试、考核。
1993年3月,为加强全区农村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实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的需要,专署卫生局确定东至县卫生职业学校为“池州地区乡村医生培训中心”。是年10月统计,全区农村拥有各类村级医疗卫生组织1320个。其中:村或群众集体办医6个;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联合办医7个;乡卫生院设置医疗点7个;个体办医1119个;其他181个。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588人,其中乡村医生776人;卫生员812人。另有农村接生员887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个体开业中西医人员277人,其中:中医120人;西医157人。具有“师”一级职称的28人。其中:主任中医师1人,西医师2人;主治(管)中医师2人,西医师1人。“士”级职职称的71人;其他初级卫生人员178人。
(四)工矿企业、学校医务室
1949年,青阳中学设立医务室,1951年,池州专署设立机关医务室,1953年,贵池茶厂、东流中学分别设立了医务室,1956年,池州农校、贵池建材公司相继建立医务室,1957年,青阳铅锌矿建立了医务室。据调查,1949至1957年,贵池、东流、至德、青阳县企事业单位时有医务室8所,医务人员11人。1972年4月,地区直属机关建立医务室,有医生2人,化验、护士、会计各1人。担负地区机关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统筹管理地直机关干部公费医疗。1957年至1979年,随着地、工业发展县的,绝大部分厂矿企业均建立了医务室、诊所,有的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门诊部乃至小型医院,设有观察床位和病床。离市区偏远的工矿企业单位,配有救护车,科室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也日趋规范化、系统化。到1979年底,全区有医务室、门诊部(含诊所)85所,病床20张,职工192个,其中:中医师4人;西医师55人;医士63人;护士21人;助产士4人;护理员5人。其主要任务是:承担本部门、本单位的防病治病,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意外公伤事故的抢险救护等工作。截止1993年底,全区有医务室、诊所88所,床位29张,在职职工182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医、药、护、技师96人;医士类卫技人员58人;初级卫生人员及其他24人。
(五)医疗技术水平
解放前,本区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当地只有为数极少的医疗机构。1949年至1951年,各县先后接管了旧政府办的县卫生院和教会医院。据1951年底统计,当时全区县级医疗机构有8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9人。各县卫生院条件都十分简陋,医疗设备大多只有出诊箱、听诊器、换药盘、注射器、镊子等。药品奇缺,一般只有治疗头痛、发热、疟疾、腹氵写等小病的药物和外伤用的红汞、碘酒、药棉等。没有病床和辅助诊断科学仪器。1952年,开始设简易病床,收治住院病人。1955年,县医院相继建立内、外、妇产科和化验室。1961年后,普遍建立内、外、妇、五官、中医、放射等科。70年代中期,地县医院,分设儿科、传染病科。地区医院还设立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病科、病理科和婴儿室,并能开展脑电图、心电图、超声波的检查。1980年以后,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日臻完善,各科分工也日趋精细。地区医院新设了泌尿外科、脑外科、骨科、肺科、急诊科,开展了胃镜、B超、纤维结肠镜、膀胱镜、纤维支气管镜、手术显微镜的检查。增设了功能检查室、内窥镜室、动物解剖实验室等。各县医院诊疗手段也不断提高,已从一般性检查发展到细胞学、免疫学检查,从放射性透视发展到B超显象、各种内窥镜直视,病理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心脏监护装置基本普及。手术治疗已进展到上腹部、胸腔、头颅并可作断肢(指)再植手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防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