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本区有集镇70多个,这些集镇的商户,多则一二百户,少则几十户十余户,以供应民生必需商品为主,兼收农副产品。这一时期各地对粮食管理十分重视,各县都成立了专管大米公卖的民食调节委员会,维持粮食市场秩序。
抗日战争时期,集市贸易遭破坏。民国34年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通货膨胀,市场萧条。建国后,集市贸易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国初期,区内集市仍沿袭建国前的贸易习惯,允许自由交易,提倡公平买卖,对集市管理的重点是打击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资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1951年,集市贸易范围逐步扩展,专区对木材、木炭、苎麻、猪鬃、氯酸钾等实行了统一管理。1952年1月,开放农副产品市场,促进农副产品生产。同年10月,各县在集市贸易的基础上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会。石埭县共组织4次,总成交额达11.9万元,至德县共组织13次,总成交额达14.9万元,贵池县组织了7次,总成交额24.3万元。1957年,恢复了自由市场,并于下半年在主要集镇设立了市场管理委员会,其中东流县4个,贵池县2个。贵池县还在几个主要集镇设立了五个交易所。其中,城关设仔猪、杂货交易所各1个,乌沙、殷汇、晏塘等地各设一个综合交易所,交易所的主要任务是代客买卖,介绍成交,议定价格,帮助生产者介绍推销产品等。
1958年,关闭集市贸易,造成商品短缺,物资上涨,甚至出现了“黑市”。1959年到1960年,对集市贸易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各地还发动群众打击“黑市”,使得农村集体贸易严重萎缩,农贸市场上仅有零星的蔬菜,而且蔬菜的销售价格都由各县的商业部门统一控制。1961年,集市贸易又恢复。各类交易所和小型物资交流会日益活跃。1963年,各县对集市管理活动的重点是清理整顿市场,扩大正当交易,打击投机倒把。贵池县划分山杂货、粮食、副食品专业交易地段和一个综合性的交易地段(池口),集市内设货栈和交易所,交易所的人员配合市场管理人员维持集市秩序。稳定了集市秩序,商品品种不断增加,物资也下跌。1965年,集市贸易活动仍受一定限制,石埭县人民委员会规定,凡是外来商贩和个体手工业者在石台各地经营时,必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横渡、占大、河口、七都、六都、广阳等地,绝对不许外来商贩流动营业,基层任何部门都无权批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市贸易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横加取缔。1969年9月,池州专区革命委员会确定,凡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等国家统购统销物资以及土纱、土布不分集体或个人不准进入集市贸易。严禁黑市买卖和投机贩运,国家统一管理和计划分配的竹木、化肥、农药、机械、钢针、茶叶、麻类、桐油、桐仁、生漆、蚕茧、皮张以及主要药材等物资,严禁上市自由交易。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都不准经营土纺土织,也不准接受集体或社员来料加工土纱土布。集体经济的豆腐坊、粉坊、油坊、磨坊只能接受就近地区集体或个人来料加工,为社会服务,不准从事商业活动和弃农经商。1974年到1976年,狠抓了粮、棉、油生猪的管理。强调粮、油不论新陈,不论何时都不准上市,严格控制粮食外流。棉花、土纱、土布一律不准进入集市。坚决取缔无证屠商,严禁肥猪、白肉流入市场。
1979年,池州地区贯彻执行“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除棉花外,粮油及制品、茶叶、猪肉其他农副产品均有少量上市,价格平稳。
1980年初,全区各地集市贸易已有了一定的规模。集市由过去的各县城关及主要集镇扩展到边远小集镇。较大集市的上市品种多达400种左右。集市成交额逐年增加。如东至县1979年集市成交额777.291万元。1980年增加到2197.995万元,比1979年增长282.7%。
1984年,市场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1985年,国家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肉、禽、蛋、蔬菜、水产、水果品完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以后,城关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1988年,全区有大小集贸市场83个。池州地区工商局做了大量地调查研究,拟定在每个县抓一至两个市场做重点,以推动全区的集市贸易“四化”(即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年底,全区共评出6个先进文明集市。其中,贵池市杏花村小商品市场、贵池市翠白路农贸市场、石埭县城关农贸市场等被评为省级先进文明市场。1989年,全区80个市场累计成交额达21191万元,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3%。
1993年,全区集市贸易成交额22136万元。有大小集市89个,主要分布于水陆交通沿线的城关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其中较大的有:贵池市翠百路农贸市场,杏花村市场,城北市场;东至县尧渡农贸市场,东流农贸市场,尧渡市场;青阳县蓉城市场;石埭县城关集贸市场;九化山农贸市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