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代陆路
区境内古道众多,自唐代以来,就形成了以州治为中心,以东西官道为骨架,呈扇形向南方辐射的陆路运输系统。唐代,设置了池口、石墨、杨梅、青阳、大通、黄花等驿栈,当时的官道“道如砥,直如矢”。南宋时,东西路驿道已成为京道一部份,民族英雄岳飞曾由此去临安(今杭州)。官道主要是铺道,沿途每十华里设递铺一个,各县设立总前铺,负责所属各铺的铺司,主管铺兵的调配以及马匹等其他物品和管理,曾设置63个急递铺。民间的商旅人行道有九华山古道。
驿道、铺道东路由贵池东出九华门,过兴济桥(古桥尚存),经白沙铺、童婆铺、柿树铺,徐仪铺(今中饭铺)、石墨铺(今石门埠)、五溪桥、五溪铺、清泉铺、至青阳县总前铺,再经石岭铺、读山铺、木竹铺、王狮铺、赵塘铺、金山铺入南陵县境,计147华里。是通往江宁一带的要道。
西路北西出贵池秀山门,经十里铺,何村铺、紫岩铺、洗马铺、金鸡铺,至白面铺(今殷家汇)。由此分为两条路。一条往西北经杨村铺、沙溪铺、黄盆铺、官洲铺、雁汊铺(古属贵池),沿江堤至大渡口过江即省会安庆,再往北接京广驿道,此为通往省城、京城的要道;由大渡口往西,经宋家埠、瓦垅桥,至长岭铺向北至东流县,向南经松林铺、长安铺、查棚桥、铜水铺、望京桥、茅亭铺,抵至德县总前铺(今梅城)。另一条往西南经河港铺、乌枫铺、吴田铺、凤凰铺,至唐田古镇,经佛王铺,兰桥铺、葛仙铺、抵石潭铺,由此北折,经石桥铺、长安铺,可到东流,再西行九江等地,由石潭铺南行,经相望铺,历山铺,至查栅桥,由此过梅城。经黄泥铺、良田铺、黄柏铺、小梅铺、政坑铺(今政源),阐阳铺、选山铺、西阳铺、青居铺、前溪铺、木田铺,过龙泉桥,入江西鄱阳。约300华里,此是历史上著名的景(德镇)池(州)官道。
南路自青阳县总前铺起,南行经徐桥铺,荫桥铺、胡村铺、分流铺、方冲铺、沙桥铺,过琉璃岭,抵石埭县城(今广阳),接徽(州)宁(国府)大道,计79华里,此系本区与徽歙、宁国等地沟通的驿道。
北路由青阳县总前铺北行,经倪店铺、查河铺、骑龙铺、界山铺,抵铜陵界,至大通驿,或直接由贵池北门到池口驿,沿江而下,经梅龙(今梅埂)抵大通驿,这些是联系水驿的要道。
民间人行道九华山古道。据山志记载,唐代中叶,香客游人多取由后山陵阳镇往双峰、九子岩和前山五溪上九华街这两条崎岖山道上山。宋、元之间,由青阳、朱备另辟两条进山路线,其中由青阳经西洪岭至九华街的石板路,行人往来频繁。宋时五溪河建桥,由五溪进山的道路拓成通衢大道。明清时期,由南阳进山的古道铺筑通行,由此打开了九华山南大门。其时五条石板大道纵横交错,汇集于九华街。“香客或南自浙江、徽郡,北自山陕远来。清末,由杜村经西馆、东馆抵九华街的石板道铺筑通行,成为九华山第六条人行道。
徽省通衢。此道由徽州(今歙县)往西,经祁门、越大洪岭、雷湖、琅田,往西北过油沙岭,至金钗培入石台境内,过横船渡,七里、矶滩,经唐家渡入踏坑,过九里冲,进贵池辖境,再由十字,经牌楼、吴田、黄盆、大渡口、过江抵省府安庆。
徽池通衢。沿徽省大道至唐家渡,由此往北,经沟订入贵池境内培土坡,经高坦、泥湾、灌口、铁铺至贵池殷家汇,再沿驿道去池州府或顺秋浦河而至池口。
徽宁通衢。在石台境内与徽省大道分离,经石埭(今广阳)去宁国府,在区内现境较短。境内人行小道,主要有青(阳)大(通)通道、青阳至茅坦道、青阳至黟县道、贵池至梅龙道、贵池至梅街道、贵池至乌沙峡道、殷汇至乌沙峡道、殷家汇至七时道、东流至建德道、东流至马档道、建德至浮梁道、建德至徽州道等。
古桥梁本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川交错、河道纵横,历代遗存桥梁甚多。据公路部门统计,现存各类古桥(含被改建成公路桥梁的古桥)有二百四十余座,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桥梁:
兴济桥即今东门桥,位于贵池市东郊白洋河矿道上。是明代万历年间(1585年)刘孟雷始建。清乾隆、嘉庆年间曾两度重修,系七孔石拱桥,全长93米,宽9.4米,高9.6米。1990年贵池市城建局曾进行全面修缮。
神圣永安桥位于刘街乡长垄村安叶自然村南的九华山古道上,系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叶姓集资共建的独石桥,石长5.6米,宽1.1米,厚0.62米,重达1.6万多斤。
华阳阁义兴桥位于贵池市双桥乡大叶村,最初为宋代乡绅叶楠建造。相传叶楠曾任绩溪县令,回乡后访华阳阁桥式样修造此桥。系石台木面,全长16.9米,宽4米,高3米,桥上建有一亭两阁(桥头),亭阁相通。因当地叶族乡人世代维修,至今犹存。
三溪桥俗称五洞桥,位于青阳县南阳乡三溪村的三溪口,跨三溪河三支流汇合处。昔为祁门、石埭经沙济乡杨梅、梅山、山南至九华山古道上的重要桥梁,系五孔石拱桥,单孔跨经15米,全长100米,高13米,宽7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陈圣撰倡议,鲍本贤领头,陈、鲍两族合资修建。为区境内现存最长的古桥。1978年西侧一孔倒塌,现已不能行人。
黄山寺桥现称黄山桥,位于青阳县木镇乡黄山村,横跨南河的三孔平拱两型。两侧平桥跨经7米,宽1.9米,为五根条石拼铺而成;中间拱桥跨经7米,宽4.2米,高4.5米,全长27米。系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汤执中、倪绍兴等乡人合建,光绪年间重修,现保存完好。
龙济桥位于青阳县蓉城金家冲山坳中,系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建造的两孔条石平桥,全长10.7米,宽1.35米,高1.6米。桥面上方附有“丙成宝庆季秋蓝寓宫宅舍”石刻。石郎石康桥亦名雍溪桥,位于石埭县门都乡雍溪村旁,横跨王村河支流上,曾是徽宁古道上的古桥,清末被洪水冲毁,现存的是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的七孔平板石桥,单孔跨经5.8米,全长55.5米,宽7米,高4.5米,现为行人往返之便桥。
映红桥座落在石埭县七都镇小溪村内,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造的单孔石拱桥,全长26.8米,宽7.8米,高11米,是黟青古道上的要径。
永乐桥位于梅城南二华里穆坑山杨姓村下首(今东至尧渡镇孝义村老屋队杨姓自然村孝义小学附近),系东至境内最早的圆弧石拱桥,曾是梅城南方要道上古桥,明洪武初年(1336年)始建单孔石拱桥,全长8米,宽3米,高6米,后经杨姓合族重修,易名“兴隆桥”,至今保存完好。
铁佛寺桥位于东至花园铁佛寺庙前大河上(今花园乡木材检查站旁),系民国23年(1934年)周学熙募捐修建,全长82米,是本区现存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桩柱式板梁桥,共有7孔,单孔跨经10.2米,宽4米,高8.5米,主体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施工而成,现已用作黄马线公路桥。
此外,除被用作或改建成公路桥梁外,境内尚存中、小型古桥183座,其中长度超过20米的有26座。在现存中型古桥中比较典型的尚有贵池的鱼龙桥、胭脂桥、青山桥;青阳的秀华桥、南流桥、潭溪桥、双河桥、世荣桥、共济桥、乔木湾桥、永安桥、环桥、东阳桥、仁丰桥、善心桥、三元桥、奉先桥、丁家桥、东溶古桥、华阳桥、青白山桥、华溪桥、华南桥、东成桥;石台承德桥;东至的徐村桥、公善桥等。
(二)现代公路
民国23年(1934年),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利用原古驿道和大车道,倚势剪径,修筑省屯公路的殷(汇)岩(寺)段,辖长98.5公路。随后,相继建成大(渡口)石(石门街)路和五(溪)二(圣殷)路及青(阳)芜(湖)路等总里程达355.9公路,均系土路,标准低,缺桥少涵。建国前,区内有公路307公路,能通车的只有省屯路贵池至石埭琉璃岭段,计77.9公路。建国后,1950年11月,皖南急需公路大整修开始,区内大(渡口)岩(寺)路和大(通)木(镇)路、青芜路相继得到修复。1956年修复大石线,1957年底,全区所修复的330公路的路线均铺筑了二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均达6米以上,且修建了涵洞和半永久性桥梁,全线基本上达到了车辆晴雨畅通无阻。1958年至1965年是区内公路史的飞速发展时期,先后修建成殷(汇)新(桥)线、毛(田)大(观桥)线、官(港)桃(墅店)线、贵(池)石(门高)线、黄(柏)马(坑)线等重要公路。继全省“干线木桥歼灭战”打响后,1963年地区公路部门开始了桥梁改造工程。至1965年底,公路里程已达795公路,是1957年的2.5倍,但线路的质量较差,有的公路还不能通车。1966年至1976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与影响,公路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当时的公路建设除改善原有的路面状况外,主要修筑“三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以及改建桥梁。到1978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增至1284公路,路面已向次高级发展,桥梁建设开始逐步向大跨径,新桥型方向发展。
1979年以后,公路部门在“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的工作方针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坚持民工建勤,逐步改善干线公路,重点提高路面等级,同时积极普及和发展乡村公路和旅游公路。80年代,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林、茶、矿产资源的开发,由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投资共同修建专用公路。到1993年底,全区公路里程已达2997公路。其中,二级公路94.02公路,三线公路204公路,四级公路1716.2公路。据统计,建国以来,公路民工建勤已达521万多个工日,完成土石方1280万余立方米。
318国道线池州段东起青阳与南陵交界的碧山,西到东至县大渡口,全长134公路。是我国纵贯东西公路的主动脉一部分,俗称芜(湖)大(渡口)公路,系区境通往安庆、合肥等地并连结沿江县市的一条重要经济干线。该线的修筑始于民国22年青阳县建成的青木大道。民国24年修成的省屯路大渡口至青阳段和民国25年(1936年)修建的青芜公路为该线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皖南急需公路大整修结束后,贵池以东路段路基被拓宽至7.5米,并铺筑了三至四米宽的泥结碎石和细砂混合路面,修复半永久性桥梁8座,涵洞142道。1956年至1957年续修贵池至大渡口段,其中,贵池至牛头山段路基被拓宽至7.5米,牛头山至大渡口段利用江堤修筑成单车道土路线,至1966年路基被拓宽至6.5米,并铺筑了3米宽的简易路面。1969年青阳段路面又被加宽为5米。70年代,该线先后铺筑了5.5米至7米宽的渣油路面。并修建了永久性桥涵。从1978年8月至1984年沿线青阳、贵池和东至曾先后组织民工对所辖路段进行裁弯取直,降坡拓宽改造,将路基与路面分别拓宽至8k12米和7k9米,使该线基本上达到国家三线公路标准。1986年青阳县蓉城至免耳桥2公路路基拓宽为18米。1988年,池州地区组建恢复后,为改善对外交通环境,加快池州经济发展,地区专署领导将贵(池)大(渡口)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作为大事来抓。经省计委和交通厅批准,贵大公路工程分两期进行,首期工程贵池至牛头山段,于1989年11月10日开工,贵池市28个乡镇发动民工建勤多达51万个工日,日出工最高人数有4.23万余人,仅用24天时间,就完成了40.22公路的全部路基工程。其中削平山岗38座,最高处达11米,填平凹27处,最深近10米,穿越湖塘12处,最深为7米;完成土石方114万立方米;拆迁房屋1164间,计23700平方米。翌年,年底路面工程基本上结束并投入使用。拓宽后的贵池至殷汇段,避开了城西十里岗山顶路段,将路基拓宽为18米,路面加宽12米。第二期工程,牛头山至大渡口路段改造工程已勘测完毕,1993年底将完成土方工程,新建的路段抛开了江堤对路面加宽的制约。该线的贵池市区和青阳城关路段,自1991年起已先后被拓宽改造为钢筋混凝土路面,现正处于施工之中。现在,国家318线“池州段”,已基本上达至了国家三线公路标准,部份路段,甚至符合国家一、二级路标准。
206国道线池州段北自东至大渡口,南至白泥塘,全长117.5公路,由大石线大渡口至官港段与官(港)白(泥塘)线构成,系池州与景德镇等地联系的主要通道,也是安徽与南方省区交往的重要交通干线。该线的建设始于民国24年(1935年)修筑的安(庆)景(德镇)路的大石段。大石线系原至德县外出的陆路要道,民国期间曾几度破坏,到1949年已几乎全线瘫痪。50年代,东流、至德两县曾采取了民办公助的形式大力修复原有公路。1953年大渡口至泉水塘段修成通车。1956年2月,省交通厅曾设立“大石公路修筑指挥部”统一指挥该线整修工程,由当地政府负责分段施工。翌年1月,就完成了路面、路基和桥涵工程。其中,路基被拓宽至6k7米,路面铺筑了3米宽的泥结碎石,最大纵坡为7%,新建桥梁44座。60年代,该线重建和改建永久性桥梁19座。1971年在尧渡老桥处试铺了200米渣油路面。该线由此向次高级路面发展。1977年,公路部门对大石线五十多处低窄、弯急易发生事故路段进行裁弯取直,加高拓宽。至1985年大官段全线铺筑了渣油路面,达到了国家三线公路标准。206国道辖段的另一段官白线是在原林业专用路线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始建于1957年省森工局投资修造的官港至木塔公路。但因技术问题,工程未达到既定质量标准,睛通雨阻。1963年林业和公路部门联合对该线进行重新勘测修筑,裁弯取直多处,并将路基拓宽为7.5米。1964年,林业部门再次投资将该路由木塔经分流分别修至白泥塘、桃墅店,与江西省公路接轨。翌年,该公路就由交通部门验收接养。1986年国家交通部将官白线纳入206国道规划中。是年,东至县交通部门组织民工对该段进行了扩建和改建。现在,官白线基本上符合国家四级公路标准。此外,省道还有509、405、806、808、714、811等6条线。支线公路主要包括四级公路和乡村公路。截止1993年底,池州公路部门接养的支线公路有42条,公路部门尚未接养而乡村自修自养的公路还有70多条,总里程约达1220公路。
(三)公路桥渡
桥梁、涵洞等方面工程修建始于民国23年(即1934年),因修筑省屯路而沿途修建了新河口桥、黄湓桥、殷汇桥和杨田桥等木质桥梁。其后,大石路、青芜路建成,相继因陋就简地沿用了沿途尚存的古石拱桥。抗日战争结束后,临时抢修的公路桥梁均为简易木架木面、石台木面桥。皖南急需公路大整修期间,整修加固的半永久性桥梁48座,其中大多数为木质桥梁,同时还建成部分水路面。1963年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干线公路木桥歼灭战”,到1974年结束时共新建、改建永久性桥梁128座,总长为2618.5延米,其中包括池州第一座空腹式双曲拱桥kk殷家汇大桥。1977年以后,地区的公路桥涵建设在技术力量和建筑材料两方面均有较大地改善。桥梁开始向大跨径新桥型、高标准方向发展,开始修建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钢筋混凝土T梁,预应力T梁桥等,设计荷载由汽k13挂k66,汽k15挂k80发展到汽k20挂k100。公路涵洞的修筑也由传统的石拱涵,砖拱涵而发展了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和盖板涵。同时,为沟通长江南北岸的公路交通,早在80年代初,贵池、东至等地公路和航运部门就分别在贵池江口、东至大渡口、东流、香口等地相继修筑码头,设置汽车轮渡渡口。此外,贵池、东至的水电部门还在公路上修筑了7座内河闸桥。到1993年底,全区公路部门新建、改建桥梁(含加固古桥)有376座,长11006延米,其中大型公路桥12座,长2061延米,中型桥梁57座,长3429延米,小桥307座,长5524延米。有关大、中型公路桥可参见Ik3池州地区大、中型公路桥梁一览表,有关小型公路桥梁与涵洞可参见表Ik4池州地区小型公路桥梁、涵洞分布统计表。
池州地区汽车过江始于民国24年(1935年),当时前江口(今大渡口新建码头)至安庆,为军车专用渡口,由一条较大的木质船,用拖轮牵带,一渡一车,民国37年中断。50年代,大芜路得以修复,在新河口曾用木质船由人力绞关来实施汽车过河。池州长江辖段现有渡口五处,其中位于大渡口前江口的汽车轮渡码头,建于1959年,系大型汽车轮渡,是“318、206国道”线上的重要桥梁,现属安庆市公路部门管辖。其余四处轮渡码头均属池州交通部门管养,且贵池市江口轮渡直属池州地区公路管理局。东至大渡口、东流、香口3处的轮渡码头是东至县航运公司投资建造,隶属于县航运公司,在贵池、东至两县境内的长江沿岸公路上还有7处闸桥,这些闸桥由水电部门投资建造,既是公路交通的要津,又是农田水利的重要设施,具有双重价值,有关公路渡口和闸桥概况可参见表1k5池州地区公路渡口和闸桥状况一览表。
五溪桥位于芜大线140k处,桥位与九华河正交,原为驿道上古桥,系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傅城始建,初称午桥,后毁屡修。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苏万民建成大、小相连的石拱桥和条石平桥各一座,易名化城桥,又名五溪桥,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民重建成分别为3孔和2孔的两座石拱桥。民国时期省屯路曾利用湾桥通行。抗日战争前夕被毁。民国34年(1945年)建成贝雷式钢架木面桥。民国38年钢架被炸断,于1949年9月,建成河底过水路面。1950年皖南公路局和青阳工务总段将被毁桥面和桥墩修复。1969年秋,五溪段公路裁弯取直,将该桥移至下游80米重建,由池州公路总段和青阳县公路整修指挥部共同建造。翌年12月建成大、小两座桥相联的五溪桥,其中大桥3孔,单孔跨径18米,长72.45米,中间引桥18.35米,小桥系单孔,跨径15米,长19.2米,全桥长120米,高8.5米,宽8.5米(含人行道2×0.75米),备有水泥铳铃花板栏杆。该桥上部结构为1/6等截面空腹式圆弧拱,拱上建有1.6米的空腹小孔,下部结构:1、4、5、6为U型重力式墩台,2、3为重力式,水下基础4米,桥面系钢筋混凝土铺筑。1976、1983年曾先后修复水毁护坡和加固基础。
杏花村桥位于芜大线172K+550m处,横跨白洋河。1966年根治南湖,废通济桥(古桥)而建造,由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建造,耗资50万元,次年竣工。该桥7孔,单孔跨径20.4米,全长156.7米,高9.3米,宽10米(含人行道2×1.5米),上部结构为1/4等截面空腹式石拱,下部结构为U型重力式墩台,浆砌块石,设计荷载汽k20,挂k100,备有钢筋混凝土护栏,栏杆高1.2米。
殷家汇桥位于芜大线198km处,贵池市殷汇镇东侧的秋浦河上,桥位与河流正、此地原系白面渡口。民国23年省屯路通行始建木桥。民国29年被毁,民国35年重建石台木架木面桥,后因水毁而失修,以木船渡车代桥。1956年,整修贵池至大渡口公路时,安庆公路管理段设立了人力绞关渡渡运车辆。1966年,公路改线时,在其上游300米处弃渡建桥,由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承建。1967年4月动工,历时一年竣工,投资60万元。该桥系池州第一座空腹式双曲拱桥,共有8孔,单孔跨经21米,全长192.8米,高9.6米,宽8.5米(含人行道2×0.75米),水泥混凝土桥面。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7肋6坡空腹式1/4双曲拱,下部结构(自东向西),1、2、5、6为高桩承台,3为桩式桥墩,4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桥墩,4型桥台(浆砌块石),设计荷载汽k15,挂k100,备有钢筋混凝土护栏。1985年12月,曾对被损坏的200多块拱坡进行整修。
尧渡新桥位于大石线53k+800米处,东至县城关建设路西端,桥位与尧渡河河流正交该桥是1974年东至县调整水系,尧渡河改道拟建,翌年工程动工,省水利厅民投资60万元,东至县水电局承建。1977年建成通车。该桥有5孔,每孔跨径30米,全长319延米(其中引桥140米),高8.5米,宽11.5米(含人行道2×1米),系空腹式悬链线双曲拱桥,上部结构为悬链线双曲拱,下部结构为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墩台,设计荷载汽k15,挂k60,备有钢筋混凝土护栏。
秋浦大桥位于石台至七井公路0K+800米处,横跨七里镇北隅的秋浦河,是石台最大的公路桥。1972年贡溪至七井公路建成,为沟通七里至贡溪公路的建成通行。翌年11月动工修建此桥,历时两年竣工,耗资47万余元。该桥全长174米,系6孔石拱桥,其中4孔跨径各30米,另两孔跨径分别为15、5米流水底高程16米,宽9.5米(含人行道2×1.25米),上部结构为空腹式石拱,下部结构重力式墩台,钢筋混凝土桁架,渣油表处桥面,设计荷载汽—13挂—60。
杜坞大桥位于贵池市西郊,杜茶公路3K处,横跨秋浦河,系池州最大的桥梁,桥址原为贵池十景之一“杜坞渔歌”所在地。实行人、车分渡,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乡物资交流。80年代初,安庆专署和贵池县政府拟定了建桥计划,并着重抓紧桥址勘测,桥梁设计方案的选择。1986年元月曾动工,后因所选择的桥址地质结构不稳定而废弃。1988年元月,贵池县正式成立“杜坞大桥工程指挥部”,再次进行勘测设计。是年,桥址的水文、地质、水利堤防,通航标准等方面的设计方案均获有关水利、航运等主管部门的批准。10月工程正式开工,由省路桥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承建,同时发动民工建勤土石达13万多方,历时近两年,1990年8月15日主桥建成,1991年底两端接线工程相继完成,翌年,元月正式剪彩通车,总投资600万元。该桥系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全长1302米,其中主桥461.5米,有10孔,每孔跨径为40米,至跨比为1/8,下部为机构钻孔灌注桩基础,重力式墩台,宽8.5(含人行道2×0.75)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该桥按50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15.78米),泄洪能力可达5840立方米/秋,通航等有为5级(底限)。该桥的建成,不仅沟通了乌沙与外界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乌沙意杨革地的发展,改善了外商的投资环境。
江口汽车渡口位于贵池至裴岗公路14K处,是贵池市陆上交通的北大门。该渡口始建于1979年12月,1981年7月竣工,1982年正式投入使用。南、北岸码头分别座落在贵池市江口乡临江和枞阳县桂家坝小址拐,由安徽省交通厅公路勘测设计院统一勘测、设计,贵池、枞阳有公路部门分别组织施工。两岸均为直线斜坡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码头。北岸工程按一道水位斜坡式施工,下水坡长146米,高、低水位纵坡分别为10%、11%,道面宽12米,引道公路接线长2216米(含栈桥18米),路基宽8米,系7米宽的泥结碎石路面,最大纵坡3%。南岸码头由池州地区公路管理局1991年的重新改建,1992年底竣工。按工道水位施工,其中低水位码头下水坡长88米(含栈桥25米),道面宽21米,引道长401米,宽16米(含水泥混凝土路面15米),中、高水位码头下水坡长40米,道面宽20米。渡口共有机动渡船3艘,昼夜渡运量为1200余辆。该渡口不仅缩短了池州至合肥的距离,对加强国防三线建设,开发皖南旅游资源,促进池州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池州公路小桥、涵洞分布数量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