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资料记载:选择全区具有较普遍性或典型年份发生的水旱灾害,如1949年、1954年、1983年、1991年的洪涝灾害和1958年、1978年、1988年的旱灾,就其灾情的发生过程及受灾抗灾情况,纪实如下:
1949年防汛抗灾1949年汛期来得早、持续时间长,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全区普降大到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溢漫,江水陡涨。6月30日贵池长江水位即与上年最高洪峰相平(15.01米),7月3日即超过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最高洪水位27厘米,7月19日安庆水位达17.28米,池口水位达15.83米,为当年最高洪水位。沿江沿河圩堤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高水位期,在暴雨潮洪交击下,大部分溃破成灾,长江水位到9月4日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高水位历时70天。据资料统计,全区洪涝成灾面积29.88万亩,溃破大小堤防65个。东至县从6月11日至7月2日先后有裕丰、永庆、义城、有庆、兰生、同兴、长山、白港、金鸡、阜民、阜仓等12座圩口溃破,塘、坝、堰冲毁91处,倒塌房屋476间,死亡1人,受灾人口15821人,水灾成灾面积达10.61万亩,损失稻谷杂粮12989吨。
建国不久,党和人民政府积极领导和动员人民群众与洪水斗争,安置灾民,开展灾后生产自救活动,取得了稳定大局的显著成效。汛期,贵池县党政军齐动员,紧急投入防汛抢险之中。防汛累计投工87355个,完成土石方84120立方米。首先抢救大农圩、同乐圩等重点圩口,在大农圩、同乐圩溃破后,即缩小防线,坚持到9月,最后保了太平、合兴、郭港、复兴、同庆等6个小圩。是年,6个小圩收稻谷3万担(折合1500吨)。灾后,县、区、乡各级党政领导组织发动灾区人民开展生产自救活动。政府发放贷款100万元(老币),贷粮9.87吨,发动群众堵口复堤,抢种晚秋作物,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渡过灾荒。东至县防汛从6月15日至9月中旬,历时3个月,共投入防汛用工146668个。
1954年防汛抗灾1954年发生了历史上未有过的特大水灾。其特征是:汛期暴雨集中,强度大,长江水位来势猛,涨速快,洪峰水位高,时间长,洪涝灾害范围广,面积大,危害重。
入汛后,5至7月连降大雨、暴雨,3个月内先后出现强暴雨9次,贵池城关5~7月3个月降雨量达1533.4毫米,超过常年雨量均值(1500毫米)占当年总雨量的68%。6月24日东至县广丰圩一日最大雨量为232.7毫米,其强度也比过去年份大。长江水位春汛未退,伏汛又来,4月9日后直线上升。池口水位:6月20日超警戒水位,8月1日达到17.22米,超过1949年最高洪水位。同时,高水位持时长,池口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4.5米有120天,至10月9日方退到警戒水位以下。全区溃破大小圩口134个,山丘区塘、坝、坑、堰几乎全被冲毁,无数村庄淹没在水中,成灾面积48.87万亩,受灾人口255.52万人,冲倒房屋76607间,死亡467人,农具家具损失不计其数。
在防汛抗灾斗争中,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大批干部和民工,与洪水作斗争。贵池县组织各级干部866人(含县委13人)、医务人员15人,部队指战员72人上堤防汛抢险,调动大小船只674艘,杉木29856条,草袋12588条,芦席21600张,方板842块,政府投资66821元,贷款16800元,抢加固土方91705立方米。破圩后,县委又派出大批干部,抽调大船1322只,轮船4艘,机帆船1艘,驶赴灾区,转移被水围困的灾民65008人,抢救粮食895吨,各种物资折款389万元。退水后,政府又及时组织生产自救,并从人力、物力上扶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下半年,政府实行“以工代赈”,哪动全县人民掀起堵口复堤热潮,县成立堵口复堤总队部,设在秋江圩梅里山,县长、副县长等主要领导亲自上堤坐阵指挥。同时,池州专署还抽调铜陵、青阳两县人民支援贵池修复大同圩。翌年春季秋浦西岸、原三万、大农、建国、民生、同乐、长乐、普庆、天成等大小22个圩口联成一个秋江大圩;大同一、二、三圩联成一个大同圩。山区石埭县当6月25日舒溪河水位涨到96.47米时,县政府迅速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和水运工人110多人以及乡干部1068人,军工35人、医务30人,投入防洪斗争,抢救和转运粮食100吨,木材1万根,耕牛40头,油饼35吨。灾后,为解决灾民生活困难,全县共发放救济款2010万元(老币),发放恢复水利工程贷款710万元(老币),实用防汛经费72.58万元(老币),动员民工16954人,一周内修复水塘3口,坝37座,水沟75条,防洪堤25段,完成土石方1.54万立方米,使11737亩冲毁水田迅速得到恢复。
在防汛抗灾中,全区涌现了不少英勇事迹,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至县7月5日晨3时45分,长江下游工程局“建江3号”轮船来本区帮助防汛抢险,不幸在广丰圩破口处翻船沉没,死难12人,伤19人;石埭县政府通讯员、共青团员陈书宝在6月25日抢险中,他跳入淹没脖子深的河水中,抢救汪宗苍居民和耕畜,救出了小孩1人、村妇1人和大黄牛2头。
1958年抗大旱1958年自5月中旬至8月中是,区内近百日未下透雨,梅季不梅,6、7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均值偏少7~8成,干旱时间比民国33年还长15天。据至德尧渡镇记载,从5月中至8月中旬3个月,仅降雨80多毫米,在此期间,气温高,蒸发量大,是同时降雨量的3~4倍,出现了罕见的大旱。溪河断流,塘坝干涸,稻田发裂,人畜缺水。全区受旱面积达74.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其中成灾面积51.87万亩,受旱时间最长和旱情严重的原东流、至德两县,受旱面积达36.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其成灾面积22.34万亩。旱情发生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动员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奋起抗旱。
东至县一天最多动员11.24万人投入抗旱。动用手摇水车10984部,脚踩水车1258部、风力车6694部,畜力车173部、抽水机械46台/1096马力,拦河筑坝8173道(处),开沟19700条、打水井18766眼,挖泉眼5129处,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
贵池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奋力抗旱,除各乡、村全面投入抗旱以外,在水源短缺、旱情严重地区,组织三个大的战役,引江河湖水抗旱。一是殷汇、乌沙区1万多劳力,在秋浦河南山崖处拦河打坝,安装两台75马力锅驼机,沿殷汇翠丰、五里至乌沙区晏塘开挖抗旱干渠10多公路,将秋浦河水调引灌溉殷汇、晏塘等乡农田;二是在牛头山马料湖装机,开挖抗旱干沟,引湖水灌溉铜山乡、姥山、观山等丘陵区农田;三是在马衙大路,白沙处安装锅驼机引白沙湖水灌溉马衙乡丘陵地带农田。
石埭县委、县政府提出“抗旱如救火,保苗如保命”的口号,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发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工商业者,城镇居民一齐上,全县一日最多出动抗旱劳力20423人,占全县总劳力的97.2%,开挖抗旱渠道3261条,拦河筑坝1135道,打井2487眼,改制先进提水工具3823件,开辟了水源,使全县2.5万亩受旱农田得到了灌溉。地处海拔500米以上的后井乡、山高水源少,乡政府发动群众找泉水,五天中找至34个泉眼,接竹笕20多华里,引水灌田70亩,安凌乡(今属祁门县) 提水工具少,乡政府发动群众,每户做一部抽水筒,在两天中做了1303部,增强了抗旱能力,全乡一天抗旱提水灌田由原来的700亩,增加至一天2800亩,较好地控制了旱情的发展。
1978年抗大旱1978年是本区百年来未遇的特大旱年,从6月到11月连续6个月未下透雨。贵池县全年只降雨888.8毫米,其中汛期5~9月降雨460.7毫米,不到正常年份均值的一半;青阳县全年只降雨812.2毫米,汛期5~9月只有408.5毫米;东流站全年总降雨量只有677.3毫米,东至县铁炉公社有128天未下透雨,基本无雨有54天,自6月15日入梅后,全区断雨,气温陡升,旱灾露头,9月、10月依然是气温很高、雨水少,与此同时,长江池口水位到7月2日只有12.43米,9月上旬下降到7.73米,比大旱的1958年还要低1.28米。此年是基本是空汛入梅,形成梅雨空,伏里火、梅旱、伏旱加秋旱,时间长、范围广,为历史所罕见。大部分河流断流,塘坝水库干涸,不少地方人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全区受旱面积达107.73万亩,其中成灾面积62.2万亩。旱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研究对策,精心组织部署,发动广大干群大打持久性抗大旱的人民战争。全区投入抗旱劳力19.16万无,开动各种抗旱机械6051台/92804马力,出动人力手车7714部、拦河打坝4365道,开挖抗旱渠道5018条,长达520多公路,开挖临时土井991眼,挖泉眼275处,共做土石200多万立方米。经过艰苦奋斗,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夺得了农业较好收成。
贵池县成立抗旱、“双抢”指挥部,县委7名常委分片包干指挥抗旱“双抢”,县直机关抽调119人组成抗旱“双抢”工作组,奔赴抗旱第一线,6月底7月初旱情继续发展,乌沙、马衙、铜山等沿江社队,先后拉开闸门开动机泵,把江、河水引入圩内,倒灌入畈。9月上旬长江水位降到汛期最低点,沿江闸门不能自流引水,各地又突击开挖深沟,筑起大坝水站,江水退到那里,机泵安到那里,总共提引江河水总量达1.3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县蓄水工程总库容的两倍。阮桥公社集中80台套机械,在秋浦河洋闸处打坝,把秋浦河水引进万宝,翻进团湖,直抵后山烟灯,最高使用7级提水。灌口公社调秋浦河水上大西山,使用了11级提水。山区牌楼、高坦、棠溪等公社发动男女劳力找水源,从山冲洼垄,沙河滩底,先后打井320多眼,找泉眼多处,解决了上万亩的双晚灌溉。桃坡公社乌石大队,为抢救300亩杂交稻,用1万根毛竹架天桥、搭水笕,引龙舒河水抗旱保丰收,解决公社、合兴大队畜吃水困难,全大队社员挑水桶、背水筒、翻山越岭至青阳小九华接泉水,一次往返8华里,经全县人民艰苦奋战,终于夺得了大旱之年农业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19万吨,皮棉1545吨,是建国后第二个大丰收年。
石埭县提出“全力以赴战‘双抢’,坚持抗旱夺丰收”的战斗口号,县委常委除留1人主持正常工作外,其余均深入抗旱第一线,分片指挥,抽调县直机关干部366名下队领导抗旱;县物资、农机局抽调8人专门负责抗旱物资调配供应。县水电局抽调10人,组成4个小组做好抗旱测量和技术指导工作,县卫生局调8人组成医疗小组巡回医疗,农机局抽调技工帮助社队维修安装抗旱机械,县政府下拨各地抗旱经费2.8万元,并在小河、七里、七都等地建立了人工高炮降雨点,多次打炮降雨,缓和部分旱区旱情,贡溪、七都公社发动群众挑水抗旱保苗。由于开展了持久顽强的抗旱斗争,全县抢插了双晚46480亩,占原计划的94%,挽救了中稻受旱面积13459亩,抢种荞麦1397亩,晚玉米37亩,绿豆200亩,减少了损失取得了农业较好收成。
1983年防大汛1983年的雨水和长江水位,仅次于1954年,居建国以来第二位。全年降雨量各县均在二千毫米以上,最多的青阳县达2297.6毫米,尤其4~7月暴雨集中,强度大,4个月降雨总量贵池站达1431.5毫米,东至县金家湖站1413.4毫米,相当于常年平均雨量的90%以上,东至县梅雨期6月19日至7月18日一个月就降雨543.1毫米;青阳县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7次暴雨洪峰,梅雨量超过常年4倍,7月4日至5日两天降雨量达311.6毫米;东至县雁塔水文站6月28日至29日24小时降雨199毫米。
长江春汛后未经落回,就提前1个月进入夏汛,沿江各闸4月初开始关闭,拒江倒灌。长江水位池口站6月26日达设防水位,7月1日超警戒水位,7月13日达到最高洪峰16.42米,警戒水位以上持续了46天,直至8月15日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到11月中旬才退至设防水位以下。内湖水位也出现了历史最高洪水,升金湖7月15日达17.03米,白沙湖7月6日达14.2米,太白湖达17.15米,均超过汛期安全洪水位1.2~2.0米,此时高水位持续时间大都长达50多天,本区遭遇了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据资料:全区最大洪涝面积达100万亩,漫溃大小圩口258座,其中千亩以上圩口31个,冲毁塘、坝、塥、堰等水利设施5908处,损坏各种机械118台,倒塌农房7.25万间、死亡36人伤残112人,死亡耕牛344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4亿元。汛期,各级党委、政府把防大汛、抗大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与洪涝灾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东至县抽调干部477人上堤防洪抢险,动员上堤民工5万多人,组织抢险队7个计488人,组织各种船只123艘,竹筏130多块(条),转移安置被洪水围困的灾民3050户1万多人,组织医疗队11个,医生55人下乡防病治病,全县开动电动机559台/19920千瓦,柴油机299台/6974马力,日夜抢排内涝,还下拨了大量救济物资,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石埭县当洪灾一出现,立即组织人民群众抗洪抢险,把原已组织好的42个2137人的抢险队,迅速调往秋浦河、西溪河险段及重点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上,使1000多户5000人迅速从危险地带转移到安全地方,确保了全县5座小(一)型水库安全渡汛。在抗灾斗争中,全县下拨防汛经费1万元,水毁工程修复经费5万元,发放救灾款16.8万元,并调拨钢材40吨,木材50立方米,油毛毡454卷,柴油88吨,汽油28吨。灾后,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修复水毁工程,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家园,取得显著成效。贵池县在抗灾斗争中,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武装部五大班子中领导一齐上,带领县直机关干部546人、水利技术干部24人、医务人员88人到抗灾第一线。地区除派来军分区陆香池副司令员带领31名干部,帮助防汛外,还先后下拨防汛经费33.16万元,草袋25万条,汽油1吨,柴油140吨,煤油2.2吨,防汛米142吨;县财政拨出抗灾经费15万元,草袋4.77万条,麻袋1.4万条,毛竹8300根,防汛椿5380根,木材58.3立方米,柴油332吨,汽油7.89吨,投入抗灾使用。全县共发动7.5万人上堤,自筹防汛柴草2990吨,防汛排涝资金181.66万元,开动电机830台,近4万马力;柴油机651台/1.96万马力,加高加固堤防119公路,完成土方39.33万立方米,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长江近百年来出现的第二个高水位,确保了五千亩以上堤防,小(二)型以上水库防洪安全,使洪涝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988年抗大旱本区1988年旱灾特点是:上年冬天晴不雨,当年春少雨,库塘水浅,江水偏低,梅季不梅,伏天大旱、晚秋连阴,内外防汛。但以伏旱夹秋旱灾害较为严重。1~4月份,各地降雨量只有历年同期平均值的66%。5月上旬气温35度,塘库存水少,江湖水位低,升金湖、白沙湖等都比上年同期低1~2米,很多地方缺水插秧;5~6月份雨水基本均衡,但进入7月份以后,各地基本断雨,全月降雨量只有历年同期均值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并自7月上旬起,持续高温。石台青阳县日最高气温分别达41.5度和41度,日蒸发量大,一般都在10~13毫米左右。与此同时,长江水位低,并继续下落,7、8月份池口长江最高水位只有12.33米,最低9.41米,比1978年同期低0.71米。这样晴热少雨低水位的局面,一直延续了50多天,形成了仅次于1978年的大旱年。据统计,是年全区干涸水库127座、干涸塘、堰9354处,农作物受旱面积87.7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67%,全区有9.71万人、20928头耕牛饮用水发生困难。石埭县有5500户2.26万人缺水饮用,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5%,有的地方单程取水要到10华里以外。
随着旱情的迅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广大干部,大打抗旱的人民战争。全区抽调干部2005人;分到各乡村,每个区都有县级干部1~2人,每个乡都有1名局级干部带队驻点。贵池县29个局级单位分别负责全县32个贫困村的扶贫抗旱工作。全区投入抗旱的民工共26.13万人,开动各种抗旱机泵7046台套/78542马力,使用水车2.28万部、拦河打坝4367道,开沟197.35公路,打井123眼,掏沙渗水348处,从信贷、财政、企业、群众等各方面筹措的资金达414.33万元投入抗旱。通过抗旱全区有56.22万亩受旱面积得到了挽救,除一部分高岗旱地和水利死角以外,基本上实现了“全面抗、全面保”的要求,农业仍然夺得了较好收成。
1991年抗洪涝1991年汛期长江水位虽然不高,但天气却异常,雨水偏多,暴雨集中,面广量大,洪涝灾害严重。汛期5~9月5个月全区平均降雨量为1298.2毫米,比正常年汛期平均降雨量偏多3~4成。主要暴雨过程发生五次,但集中降雨从5月1日至7月13日,70多天时间内,全区各县、市降雨量都在900毫米以上,最多的石台达1029毫米,超过正常年汛期5个月雨量。特别是7月1日到13日中13天降雨量全区平均为393毫米,相当于1990年6、7月两个月的雨量总和。石台、青阳、九华均在400毫米以上。与此同时,池口长江水位从7月3日开始猛涨,7月8日达13.65米,5天涨水1.97米,超过设防水位;11日达14.54米,超过警戒水位;18日池口水位已上涨到15.27米,为长江最高水位。紧接着内河、内湖、水库水位急剧上涨,有的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白沙湖和升金湖都分别超过汛期安全水位0.49和0.45米,沿湖90多个圩口全面告急,大板、东山两座中型水库都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值。大板水库5月19日水位达65.8米,溢洪水深1.2米;东山水库7月6日水位达52.54米,超过汛限水位1.54米。黄湓河雁塔站7月4日洪峰水位;7月5日青通河支流七星河水位17.30米,比1983年最高水位低0.1米;秋浦河高坦站7月4日最高水位与历史最高水位的1970年仅低0.66米。
由于汛期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雨季时间长,分布范围广,覆盖面积大,加之,长江水位顶托,外洪内涝夹击,本区洪涝灾害十分严重,据灾后核实统计:全区107个乡镇普遍受灾,其中重灾乡镇31个,特重灾乡镇29个,受灾人口129.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5%以上。全区1189个自然村23960户、9.6万人曾被洪水围困,因灾死亡41人,受伤649人,死亡耕牛716头,损坏农户房屋56639间,倒塌房屋15361间。洪涝总面积达88.36万亩,其中洪灾面积32.994万亩,涝面积50.44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4%;从午季到夏季,农作物反复受灾面积达203.7万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87.4%,损失8成至绝收的面积35.1万亩,粮食减产16.139吨,水利、交通、供电、城建、电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毁坏,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0288亿元;毁坏各种水利设施8208处,其中漫破、溃破大小圩口44个、淹没作物面积3.3555万亩,内千亩以上圩口12个;500~1000亩圩口11个;500亩以下圩口21个;冲毁堤防河坝2382处,全长191.17公路,塥堰1053处,塘坝707处,渠道2097处全长100.48公路,闸涵140座,渡槽5座,淹没损坏电机26台,变压器60台,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4706.8万元。
暴雨洪涝期间,地区、专署紧急动员,迅速部署,地区委员和专署专员分工到各县、市指挥,分片联系全区防汛重点工程“五圩”、“两库”,其他各级领导分工包干,责任到人,实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地、县(市)两级共抽调局级以上干部189人(地级干部8人,县级干部62人,区局级干部78人),分工到154处防汛重点工程坐阵防守。组织人武干部724人、76个基本民工连、20个基干民工排,担任紧急抢险任务,出动车辆77台次,转移受灾群众92355人,抢救国家、集体和群众个人财产总价值数百万元。全区动员防汛抗洪劳力最多时达26.47万人,其中投入长江干支堤防汛1.68万人,组织防汛巡逻、抢险水手、打椿队144个,计8201人,加固险段堤坝319处、87.38公路,完成土方22.37万立方米,开动电机1172台/60094千瓦,柴油机1018台/13747马力,水车245部、排涝抢救作物面积67.62万亩,占受涝面积90.5%,确保长江、内河五千亩以上圩口、中小型水库的安全渡汛,保障了城镇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池州地区建国前较大水灾历史记载

池州地区建国前较大水灾历史记载

池州地区建国后历年水、旱灾害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