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4月下旬,在刚刚获得解放的池州地区,国民党在溃逃时留下一批残余人员,同当地地主、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妄图卷土重来。中共池州地委根据皖南区党委和军 区关于“以政治为主,军政双管齐下”、“军事清剿、政治攻势、发动群众三者结合”的剿匪方针,迅速成立了剿匪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区军民展开“保家防匪”的斗争,同时,有重点地开展反霸斗争,使全区社会秩序得到初步稳定,人民政权进一步巩固。
1949年8月,地委召开有县、区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减租减息工作的指示。同时,批准铜陵、太平、石埭、青阳等县部分地区,开展减租工作。自10月开始,地委和皖南干校分别派出工作队,分赴贵池、东流、至德和青阳县,结合其它工作进行减租工作。到是年底,已实行减租村达754个,占全区891村的84%。据全区225个村的不完全统计,共减租4051924斤稻谷。通过减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要求,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积极性。
1949年7月间,长江洪峰来势凶猛,超过数十年的水位,地委及时作出了抗灾部署,带领军民抗洪保堤,确保了地处东流、铜陵县的庆丰、岗庆、同心等三个大圩和圩堤、10余万亩良田的安全。灾后,地委立即制定了“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的方针,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进行修复圩堤,开展生产救灾等工作。同时,还扶持茶农,促进茶叶增产,加强土产推销,从而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实现了生产自救。
1949年底,地委在关于《八个月来工作简要报告》中提出:“继续贯彻剿匪反霸,发动群众,积极支前,大力进行自救,开好各界代表会,加强领导,准备土地改革”,同时,组成大批工作队,深入全区广大农村,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从而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1年8月后,地委贯彻皖南区党委的部署,开展抗美援朝,同时动员全区人民参加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是年,地委领导各级党组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重点打击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扫除国民党反动派遗留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1965年2月,中共池州地委重新建立。根据池州专区的特点,地委领导全区人民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并利用水利资源,在各地兴建了一批水库;圩区建立了一批排灌站,发展了农电,大大减轻了内涝程度;东南湖治理及其它较大水利工程的实施,基本上根治了贵池县城和一些地方水患。同年,贯彻省委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的规定,开展“四清”运动。地委组建了“四清”工作团,近千名工作队员(包括省直和军队系统抽调的人员)下到基层。是年底,按照省委12月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四清运动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分期分批地对全区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登记。
1977年6月,中央解决安徽省委领导问题以后,地委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发动群众,联系池州实际,揭批“四人帮”,从思想上、政治、理论上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同时,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解决“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一些领导班子中不纯的问题,教育和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经过后来的整党整风和领导班子整顿,直到1978年底,对清查出来的一批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和造反派头头进行了组织处理。对“文革”中突击提干、工作不称职的干部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妥善安排,并对长期未安排或安排不恰当的老干部作了妥善安排,党的干部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从1977年起,地委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积极做好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复查了“文化大革命”、“反右派”、“反右倾”的案件,以及建国以来的其它一些历史案件。
1977年11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后,地委贯彻《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项规定》(简称《六条规定》,重视保护和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从1979年开始,全区逐步实行了联系产量和不联系产量的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
1978年,在地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并同实际工作中的拨乱反正同步进行。
从1979年初开始,地委和各级党组织通过举办短期轮训班和小集中等形式,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四项基本原则,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中央文件。是时,不少基层党组织建立了“三会一课”、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此后,各级党委开始把党的工作重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1988年9月2日省委负责同志在安庆市人民剧院主持召开安庆地、市、县级以上干部千人大会,宣布撤销安庆行署和安庆市,成立新的安庆市和池州地区。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国函(1988)105号《国务院关于安徽省调整安庆行署行政区划的批复》,宣读省委皖(1988)30号《关于池州地委领导班子成员配备方案的通知》,中共池州地委正式成立。地委成立后,即提出“稳定团结办实事、兴区富民奔小康”的号召,带领全区人民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加快步伐,建设新池州。
1990年1月9日至11日,地委、专署召开全区三线干部会议,地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处及乡、镇党政负责人共400人参加。会议以艰苦奋斗、兴区富民为主题,分析了形势与区情,提出了目标与任务,落实了政策与措施。3月,地委在地直机关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上,传达了省五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来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自力更生,想方设法渡过难关;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学习新中(石埭县新中村)精神落到实处。6月29日,地委、专署联席会议就如何配合浦东开发,加快全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决定:一、加强联系,发展关系。主要是发展与上海官方联系,发展新老关系,加强驻沪力量。二、扬我所长,图我所需,即以建材、原材料、旅游、农副产品等打入浦东。三、借船出海,促进发展。重点是借鉴外地经验,制订适合本区发展的具体政策。8月9日、10日,地委、专署召开各市、县委书记和市、县长会议,根据省委提出的“抓住时机、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重大决策,确定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稳定发展农业,加强工业和乡镇企业,搞活流通,开发旅游,念好‘山水经’,以贵池市为中心,推进全区国民经济建设”。10月22日,地委、专署召集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会议,学习座谈滁县地委完善双层经营、加强为农服务的经验,研究制定本区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措施。12月11日,地委、专署联席会议讨论修改并通过了《关于稳定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决定》。11月1日至2日,地委、专署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并原则同意计经委提出的池州地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确定池州今后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稳定农业,加强工业和乡镇企业,搞括流通发展旅游业,即:稳农强工、活商兴游、重科兴教、兴区富民。
1991年4月,地委、专署以池发(1991)6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县、市、处党委和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全面落实《安徽省计划生育条例》,保证完成全区“八五”人口计划,通过三年努力,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2.5%以下,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农村长效节育率不低于90%,严禁计划外生育二孩,杜绝多胎,使全区计划生育工作达到全省先进水平。6月,地委在贵池市双桥乡指导开展奔小康试点工作。9月,地委、专署作出了表彰地直机关组建三周年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授予10个单位“我为池州做贡献先进集体”和105名同志“我为池州做贡献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2年初,地委提出了当年工作要求,主要内容是:一、竭尽全力抓好经济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奔小康大讨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务;尤其要在发展乡镇企业,振兴农村经济,增强县、乡工业经济实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继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三、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轧实有效地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继续开展以“九华杯”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持之以恒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四、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月8日,地委、专署召开乡镇企业座谈会,指出:各级都要把主攻乡镇企业作为全区经济的突破口,各个部门都要真心实意为乡镇企业服务。是月中旬,地委、专署组成联合调查组,会同各县、市分别选择好、中、差三种类型的乡镇和村,对乡镇企业进行系统调查,讨论全区乡镇企业突破的新途径和最佳着力点。1月27日,地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区撤区并乡工作。3月3日至4日,地委,专署领导集中学习邓小平同志在珠海、深圳、上海等地谈话要点和《人民日报》有关社论及评论员文章,以及省委书记卢荣景在池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要抓好当前改革开放的机遇,集中精力把池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搞上去。3月,地委负责同志率各县、市、处党政主要负责人,赴江苏无锡县、江阴市、宜兴市和本省宁国县考察学习乡镇企业。是月下旬,地委、专署召开全区乡镇企业会议,各乡镇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地直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以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和中共中央(1992)2号文件为指导,贯彻省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重点解决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认识问题,共商加快池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大计,并对在1991年度发展乡镇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7月8日,地委、专署研究决定对全区24个重点基础设施和生产项目实行领导分工责任制,集中力量抓好落实。其中有贵大路二期工程、220千伏铜贵输变电工程、贵池江口汽车轮渡改造、九华山后山公路、铜陵至池州铁路、建设星级宾馆等。12月1日,地委以池发(1992)16号文件,批转地委社教工作组关于在全区农村社教中广泛深入轧实开展“换脑筋、闯市场、争‘双百’、奔小康”大讨论的实施意见。12月19日,地委、专署联席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召开的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精神,确定:关于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问题,保证1993年1月10日前解决打“白条”问题;要下决心消灭集体企业“空白村”。是年,通过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积极落实省委五届八次会议精神,全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当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85亿元,比1991年增长16.8%,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6.2亿元,增长29.4%,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二位;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乡镇工业产值分别为13.13亿元、7.8亿元,比1991年增长48.1%、59.7%。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54.1%上升到60.3%,一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中,乡村集体企业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54.3%上升到59.8%,一年增长了5.5个百分点。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全区兴办“三资”企业22家;外贸出口供货总值比1991年增长27%,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一位。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
1993年1月,地委、专署发出了(199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集中精力抓经济千方百计抓投入的通知》;2月1日,召开了各县、市、处党政负责人会议,作了进一步研究部署。围绕“争双百、奔小康”的目标,地委、专署确定1993年全区经济发展的保证目标要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目标要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提出了具体的奋斗和追赶目标。5月11日,地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委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会议在分析池州地区面临的机遇的基础上强调加快发展。提出:一、要进一步集中与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主攻乡镇企业这个突破口,组织实施好“12562工程”,“1”就是抓好318国道线乡镇工业小区建设,“2”就是全区“八五”末要建成25个亿元乡镇,“5”就是56个千万元村,“6”就是68个千万元企业,“2”是要消灭239个“空白村”。二、要加快市场体系培育,重点抓好318国道线上的大渡口、 殷汇、贵池城区、五溪、蓉城、木镇六个集(城)镇的市场建设,重中之重抓好五溪市场建设。三、要加快转换国有企业经济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四、要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五、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年,全区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成为近几年来最快的一年。农业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全面增长,粮食、油料、棉花、茶叶、蚕茧、水产品总产分别比1992年增长4.2%、5%、7.8%、1.2%、16.5%、9.6%;开发性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乡镇企业实现突破指标,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2%。全区涌现了梅街、里山、牌楼、大渡口、尧渡五个亿元乡镇和十个乡镇企业千万元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27元,增幅为历年最高水平。全区内外贸易不断增长,财政金融形势逐步好转。是年,根据1989年制定的“五八”造林绿化规化,地委、专署于年初即进一步作出关于1993年全区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决定,强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完成。经过一年努力,当年的23.56万亩造林任务全部完成,加上近几年实施,共完成造林绿化274.6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95.9%,通过了省级消灭荒山检查验收,提前一年实现了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11月23日,地委扩大会议强调:各级党组要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总体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从池州的实际出发,实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12月31日,地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委五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强调要加快改革。明确提出1994年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即思想不松、目标不变、速度不减、投入不少,措施不弱、效益不低。要求:(一)解放思想,要换脑筋;(二)加快改革,增强活力;(三)扩大开放,加强外联;(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五)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六)加强领导,坚持两手抓。在经济工作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把经济工作转到提高质量,特别是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二是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转到调整结构的轨道上来。关于工业和城市改革,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打破地区、行业界限,发展企业集团;对国营小企业,都可实行“租(出租)、包(承包)、卖(拍卖)、破(破产)、股(股份合作制)”五个办法。关于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总体思路是要把奔小康当作一项牵动农村工作全局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坚持一个稳定增长(稳定粮食生产),两个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开发性农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