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梅福字子真,西汉九江寿春人,童年就读于长安,因精通《尚书》、《谷梁》、《春秋》等,任以南昌尉。汉成帝时(公元前32—29年),大将军王凤专权虐政,朝政日非。京兆尹王章讥凤为其所杀。从此,朝臣莫敢正言。梅福屡次上书皇帝,要求除去奸邪,改革政事,结果未被皇帝采纳,以此辞官归里。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专政,生灵涂炭。他弃妻子,离故乡,至会稽,更姓名,卒于吴。
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寿春人。以明经甲科为郎。曾任谷阳、上蔡长;零陵、南阳、河南太守。为政期间,执政有方,为民兴利,尤对水利事业注重开发,扩大灌溉面积。五谷丰登,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安居乐业。吏民敬爱他称之为“召父”。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年老以官卒于南阳。南阳吏民立祠以祀。
召驯字伯春,九江寿春人,博通书、传,义闻乡里。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为骑都尉,侍讲肃宗,拜左中郎将,授诸王帝,拜陈留太守。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为河南令尹。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卒。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跟随吴主孙策东渡,任别部司马、葛阳尉、历山县长、西部都尉、中郎将。在合肥与魏大将张辽激战立功,旋升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升右护军。孙权讨伐关羽时,他督水师入沔,在返回途中病卒。
丁奉字承渊,九江寿春人。少年以骁勇闻名。跟随甘宁、陆逊、潘璋等屡次征战有功,常获冠军为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东兴之战,击败魏将诸葛诞、胡遵等,迫使魏将文钦降吴,升任灭寇将军、虎威将军,封安丰侯。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魏将诸葛诞据寿春来降时,魏兵阻之,他领兵屯扎黎浆,力战魏兵解围,功勋卓著,升为左将军。孙休即位,智诛孙輶,升为大将军,加左右都护。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领徐州牧。六年(公元263年)魏伐蜀,他率大军屯于寿春救蜀。孙皓即位,升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卒。孙皓徙其家于临川。
胡质(?—250年)字文德,寿春人。少与魏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魏黄初中(公元221年)为吏部郎、常山太守、荆州刺史、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为政期间,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吏民安居乐业。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卒。
裴怀古寿州人。唐仪凤中(公元676年)任下邽主簿。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为监察御史时,蛮首反叛,令他征讨之。他申明赏罚,使蛮人归附者日以千数,遂俘蛮首,平定南方,升任祠部员外郎、幽州都督等职。怀古为政,清廉谨慎,讲信用。故监察御史韩琬曾赞扬他“驭士信,临财廉,国名将。”
李彦威寿州人。少事后梁太祖朱温得宠被收为养子,赐姓朱,始名克让,后改称友恭。跟随太祖征战,屡立军功。曾任诸军都指挥使、检校左仆射。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任汝州刺史,加检校司空。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淮夷侵鄂渚,他率兵万余战之大胜。后淮夷据黄州,他又率兵攻打获胜,擒淮夷将领瞿章。以功升颍州刺史,加检校司徒。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为武宁军留后。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唐昭宗东迁洛邑,升任左龙虎统军。后与氏叔琮同受后梁太祖密旨,杀昭宗于洛阳。太祖恐事后泄,乃杀人灭口将他与氏叔琮赐死。
丁会字道隐,寿州人。黄巢渡淮,他随梁太祖朱温为部曲。连年征战,屡立奇功。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任怀州刺史、滑州留后、河阳节度使、检校司徒。唐天复元年(901年)为昭义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十一月卒于太原。后唐庄宗即位后,追赠太师。
吕夷简(978—1043年)字坦夫,北宋大臣。先世莱州人,其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举进士。真宗时,屡次奏事,请取消农具征税,减轻伐木民工劳役。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初年,刘太后临朝十余年,他任宰相,阻止浮费。仁宗亲政后,仍任宰相。西夏用兵,契丹遣使索关南十余县地,都由他筹划应付。然增加岁币,增募军队,使支出大增。范仲淹建议兴革,被他排斥。因此大为时人不满。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授司徒,以太尉致仕。封申国公,徙许国公。是年卒,谥文靖。 吕公著(1018—1089年)字晦叔,寿州人。北宋大臣。幼好学,常废寝忘食,遇事深思熟虑,行动果断。其父夷简对他甚为器重。公著举进士后,在仁宗、英宗两代历任天章阁待制等职。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为御史中丞,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即位后,高太皇太后临朝,他和司马光同被召用,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废除新法。未几,司马光病死,他独当国政,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元祐四年卒,赠申国公。
吕公弼字宝臣,寿州人。赐进士出身。仁宗时权知开封府。英宗初为枢密副使。时有陈升之者建议,卫兵年40以上,减其薪饷,移居淮南。公弼认为不妥,他说:“使卫兵离开本土,又减其饷,如20万众皆反,如之奈何”?帝从其言。王安石立新法,他谏议应当安静,
被降为观文殿学士,贬谪太原府判泰州,病卒。
吕公孺字稚卿,寿州人。赐进士出身。仁宗时历任泽、颍、庐、常四州知事,后入开封府。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为政清廉,旋任户部尚书。年70卒。赠右光禄大夫。
吕本中(1084—1145年)字居仁,寿州人。他是南宋诗人,世称东莱先生。其高祖吕夷简,曾祖吕公著是仁宗、哲宗时的宰相,其祖与父也都是宋代的显宦。本中幼聪颖,16岁时因作诗呕血,自此得疾终生。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召赴行任赐进士出身,时年已53岁,八年(1138年)任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他遇事敢于直言极谏,对军国大事多所论列,而且不畏强御,敢于和权奸秦桧斗争,因而得罪秦桧,被罢官。
他的诗歌在当时极负盛名。他自言传江西诗派衣钵,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江西诗派起于黄庭坚,但江西宗派的名称则起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他虽继承黄庭坚,但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均不拘于江西诗派的成规,而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江西诗派。现存《东莱先生诗集》20卷,诗800多首,如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后期诗篇的现实意义较前期强烈得多。绍兴十五年卒。 白时中字蒙亨,寿州人,进士。累官为吏部侍郎,知郓州。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拜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为观文殿学士。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祖籍寿州人。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中博学宏词科进士。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与朱熹、张拭齐名,称为“东南三贤”。著有《古周易》、《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左氏博议》、《大事记》、《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东莱传》等书。
曹良臣寿州人。归朱元璋于应天,为江淮行署参政。从取淮东,收浙西,又取元都,屡立战功,进山西行署平章。据守通州时,所部不满千人,元丞相也速以万骑屯白河,形势危急。良臣曰,彼众我寡,不可与战,惟以智胜之。他暗派兵勇于沿河舟中,虚立旗帜,长达30余里,鼓声相闻。也速见之,甚为恐惧,连夜遁去。而良臣以精骑穷追700余里。元兵丧魂失魄,从此不敢进犯北平。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宣宁侯。次年伐蜀,克归州山寨,取容美诸土司,攻克重庆。五年(公元1372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至胪朐河,攻陷元人部落。后至土剌河、哈剌章渡河拒战,良臣追至阿鲁浑河,与敌骑激战,阵亡。卒后,赠安国公,谥忠壮,列功臣庙。
袁容寿州人。其父袁洪以开国功臣,官都督。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选为燕王府仪宾,配永安郡主。燕兵起,他有战守功。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进郡主为公主,他为驸马都尉,封广平侯。宣宗时卒,赠沂国公,谥忠穆。 陈亨寿州人。元朝末年为扬州万户。从朱元璋于濠,任铁甲长,升千户。从大将军北征,扼守东昌,敌兵数万围城,亨以奇兵破敌。洪武二年(公元1269年),扼守大同立功,升任燕山左卫指挥佥事。惠帝即位,升任都督佥事。白沟河之战,奋击冲阵。后以疾卒。成祖即位,追封泾国公,谥襄敏。
汤鼐字用之,寿州人。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进士,官御史。孝宗嗣位,首劾大学士万安罔上误国及少傅刘吉等奸贪等罪。大臣多畏之。后为刘吉所谗,罢官归里。
张野塘生卒年不详。明代著名戏曲音乐家,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寿州人。善弹三弦,善唱北曲,曾为戏卒。嘉靖年间获罪,谪发太仓,后寓居太仓,娶昆山音乐家魏良辅之女为妻,一起研习南曲、北曲和三弦。他不仅善弹,而且精心改制北方的三弦,更定弦索,使琴腹稍小而圆,后在南方广为流传。他辅助魏良辅对流行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整理,加工成“水磨腔”即“昆腔”。经他改造后的“弦子”(即三弦)也成了伴奏主乐器。
方震孺字孩未,原籍桐城,后移居寿州。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进士。初任沙县知县,后为御史。熹宗嗣位,逆挡魏忠贤内结客氏。他疏陈三朝艰危:“宫妾近侍,嚬笑易假,窥瞷可虑,中旨频宣,恐蹈斜封隐祸”。天启元年(1621年)又陈《拔本塞源论》上疏,声震朝廷。是年春,他巡视南城,逆珰中官员张晔、刘朝被讼。魏忠贤为之请罪,震孺不从。由是,魏忠贤怀恨在心。
清兵攻破辽宁,他一日十三次上疏,请增巡抚,通海运,调边兵,易司马。帝纳其谏,命他巡按辽东,监视军事。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清兵已渡三岔河。他召集水师统帅张国卿联合岛将祖大寿打败清兵,缴获辎重无算。而魏忠贤逆珰却诬告震孺“攘差”下狱。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庄烈帝嗣位,释他归里。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春,震孺居寿州,时有流贼犯寿,他倡率士民固守城池,贼不敢逼,使城池安全如故。巡抚史可法上奏其功,荐为广西参议。不久任右令佥事御史、巡抚。京师沦陷,福王立南京,拜为疏勤王。马士英、阮大铖惮之,敕还镇。他忧愤在心,后以病卒。
梁子琦字汝珍,号石渠,寿州人。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任浙江诸暨县知县时,立会计总法,革除积弊。劝农兴学,捐俸造桥,多方善政,百姓爱之。民将所建之桥和堤命名为“梁公桥”、“梁公堤”。后升任通政司佐参议。
刘复生字长卿,寿州人。其先世乃明朝开国功臣,因封其世袭,复生为寿州卫所百户。历任狼山都督司标副总兵。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永城总兵刘超及其弟刘越据城反叛,令复生讨平之。后晋光禄大夫,上柱国都督府掌府事提督。刘良佐镇寿州时,虐政于民,复生将刘召至都督府鞭之。清兵南下,复生渡江时,遇刘良佐。刘暗使部下曹虎刺死复生。著有《塞上吟》1卷。
俞化鹏字扶九,寿州正阳关人。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进士。曾任宁海县知县、贵州道御史、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常卿、顺天府府尹等职。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归里病卒。著有《天爵堂诗稿》1卷。
孙蟠(1727—1804年)名士撝,字十洲,号石舟,又号小巫山樵,寿州人。贡生。曾任广西南宁府知府、浙江按察使。著作颇丰,著有《群经析疑》、《读书十八则》、《十洲诗文钞》、《南游记程》、《浪游悽响》、《旅窗晴课》、《乐老堂百廿寿印谱》、《孙氏宗祠乡贤传》等。嘉庆九年十月因病卒于家。
张佑溪(1769—1838年)字涧泉,寿州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中武举。补松江千总,曾任青山守备、镇江都司、扬州参将、江宁副将、狼山镇总兵、松江提督。道光十八年病卒。
孙炳图(1776—1864年)字益庄,号绍泉,寿州人。年17补博士弟子员。工楷书,善绘人物花鸟。补户部山西司郎中,兼山东、陕西、四川、云南司行走。仁宗即位(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授广西南宁府知府。后以母亲年老辞官归里。咸丰四年病卒于家。 孙家良(1800—1861年)字伯骖,号翰卿,寿州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进士。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山东沂州府知府、福建汀州府知府。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太平军攻打汀州时战死。
孙家醇(1815—1862年)字鸿卿,号顾生,寿州人。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任内阁中书协办侍读署侍读、四川石柱厅同知,后任知府。同治元年卒于官。
孙家谷(1823—1888年)字贻生,号稼生,寿州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进士。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办,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浙江布政使。光绪十四年卒。
戴宗骞(1842—1895年)字孝侯,寿州人。清廪生。初入淮军,屡立战功,官至直隶候补道,赠太仆寺卿。甲午中日战起,任陆军统领,戍守威海卫南台。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正月,日军攻打南台甚急,他死守不退,鏖战至正月十五日,全台官兵非死即伤。伤者见骞不退,裹伤再战。日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藉炮火掩护,漫山而至。宗骞环顾左右,官兵尽仆,遂仰药而死。著有《海上屯田志》。后人辑有《戴孝侯诗集》。
杨岐珍(1836—1903)字西园,寿州人。幼习武功,17岁随父守恩佐理寿州团练,巡防州境。次年,清廷招募寿勇,他和父亲投营,留防于江苏省六合县。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后,他在清军中多次参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战事。数年之间,擢升游击加参将衔至副将,留两江尽先补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八月,两江总督李鸿章上奏其功,清廷将其功绩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总兵缺出,尽先简放。六年(公元1867年)冬,清廷赏赐“裴凌阿巴图鲁”勇号。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李鸿章在直督任,令他率马队三营驻防保定、河间及深冀诸境。十年(公元1884年),奉命驻防镇海。此后,他在反对外国入侵、保卫海疆的战斗中军功卓著,受到清廷嘉奖。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法国兵舰两犯镇口,他率部战之于招宝山,躬冒矢石,击伤法国兵舰2艘。同年五月,檄回台州,赏头品顶戴。十月,补江南狼山镇总兵。十三年(公元1887年)正月,调任浙江省定海镇总兵。十八年(公元1892年)七月,升任福建水师提督。次年三月,至厦门视事。二十年(公元1894年)正月,奉旨赏加尚书衔。是岁,中日失和,海疆多事。六月,奉上谕:“日人要挟无理,恐难就范,台湾重地,亟须预筹武备,着谭锺麟传知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着带兵勇,迅速渡台,会商邵友濂妥善布置。”岐珍接谕,七月渡台,驻扎台北府,统率基沪诸军,力筹防务,区计周详。未几,和议告成,岐珍奉旨于次年五月四日回本任。二十九年,他巡洋染疾,医药罔效而逝。
范传甲(1873—1908年)字寿山,寿州人。幼年读书。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二月,到安庆投入武备练军学堂,与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后被选入工程学校,送南京讲武学堂学习。卒业后,回安庆任工程队排长,组织“维新会”,密谋反清活动。不久,随工程营至南京与赵声结识,准备联合发动起义。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一月,清廷调集湖北第八镇、江苏第九镇、安徽三十一混成协新兵,在安徽太湖县会操,两江总督端方拟来阅操,设行辕于安庆东门外英公祠,传甲计划狙杀之。后因光绪帝及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端方未来,改变计划,十一月十九日夜,熊成基率军由外攻城。传甲为辎重工程排长,驻关帝庙;薛哲部驻在城内百花亭,本为内应,奈因两部均有枪无弹,兼之清吏有所觉察,监守更加严密。传甲急在庙内举火,旋为队长扑灭,而戒备更严。故城外义军无有内应而败。传甲悲愤填膺,挺身冲击,途遇协统余大鸿,击伤余的头骨。传甲被捕与薛哲同时英勇就义。
薛哲(1883—1908年)字明甫,寿州人。自幼从父读书,弱冠离家赴安庆,考入安庆武备学堂。与柏文尉、徐锡麟、倪映典、范传甲、熊成基、张劲夫等结识,入岳王会,矢志献身于“驱逐鞑虏,建立民国之革命运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赴南京,入江南陆军学堂,与赵声等结识,加入同盟会。旋回安徽督练公所新军第三十一混成协管带。
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初,倪映典至安庆,在他营内召集熊成基等人会议,密谋发动除夕起义,事泄未果。同年十一月间,清廷调集湖北第八镇、江苏第九镇及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新军,在太湖县会操。两江总督端方和安徽巡抚朱家宝拟来阅操。计划乘会操之机举义。值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端方未来,举义未成,事已泄露。倪被撤职,冷遹下狱,会操停止。十九日下午,在杨氏试馆,秘密召开会议,计划再行起义。他和熊成基、范传甲、张劲夫、田激扬等研究布署,确定时间,推熊为总指挥,推他拟密令十三条。因太湖会操起义泄密,巡抚朱家宝对此亦有戒备,特从太湖驰回安庆,制订临时稽察规划,选精干官佐在省城四门分段查巡,给起义造成很大困难。当晚九时,熊在炮营内下令起义,打死管带陈镛昌,烧焚营房,举火为记,向各营发出联络信号。马营田激扬立即响应,赶走管带李玉春,焚毁营房。马、炮营会合后,向城内挺进。
哲见城外火起,立即率百余名士兵,向东门急驰夺城,拟与城外起义军汇合。不料,朱家宝已下令,非有他本人手谕,任何人不得出进城。刚至东门,为城防营所阻。他又速奔北门,而北门戒备更严,不准前进。由此反复,其行动为清军怀疑。朱家宝亲信统领余大鸿,跟踪而至,传令:“巡抚召见。”至巡抚衙门,令其阵地坚守勿动,其实已为清军囚禁。
城关其它革命党人,如范传甲、张劲夫等,亦为清军发觉,有的下狱。城门终未得开,起义军内外不能汇合。兼之停泊在江面上的江贞、保民、楚材等5艘兵舰,违起义之约,向起义军开炮。众寡悬殊,起义军只得率部退向集贤关,起义失败。次日,薛哲被捕,十二月四日在督练公所被杀害。 孙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号蛰生,别号淡静老人,寿州人。幼读诗书,院试中举后,初下南闱不第。他目睹诸兄名登金榜,益自奋勉,终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中一甲一名进士。后受修撰,入直上书房。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任湖北学政,历充任考试之差、阅卷大臣。光绪四年(1878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尚书翁同和授读光绪帝,后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十六年(公元1890年),授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即将爆发,朝议主战,而他力谏“衅不可启”。甲午海战失败,朝野震惊。他受形势影响,提出了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认为:要振兴中华,首先要注重科学,兴办实业,“国家欲富强,民族要兴旺,首先要开办学堂”。
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康有为在北京创立“强学会”,翻译西书西报,议论时政,请求朝廷变法维新。家鼐列名强学会,并参与活动。御史杨崇伊,秉承李鸿章的旨意,向皇帝上奏“强学会妄议朝政”,于是将强学会改名为“官书局”,孙家鼐仍主其事。他屡向光绪帝推荐维新派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汤光潜的《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三部书,并请印刷一二千份,发给各级文武官员。他最赞成维新派关于“开民智”、“通下情”为第一议的政治主张。认为“报纸是通下情之重要途径。阅报能去皇帝壅蔽,但要严禁凌乱宸聪”。他与马吉森合股在河南安阳创办广益纱厂,令其侄孙孙多森在上海创办阜丰面粉厂、中孚银行,并投资兴办启新水泥公司、北京自来水厂、井陉矿务局、滦州官矿公司等。
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绪帝下诏推行变法,废科举,兴学堂,办报编书。命他主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研究欧美日本国家办学体制。他提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计划京师大学堂设十主科,十附科。他认为如此即可“总古今,包中外,该体用,贯精粗”。他还主张办医学堂、武备学堂、速成学堂。并大声疾呼各省要多办中学、小学堂。嗣后,令其子孙先后在故乡寿州办了很多学堂。
康、梁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受戮。慈禧太后“废帝立储”,家鼐极力谏议不可,意见未被采纳。他藉口养病请退,以示抗议。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他奉慈禧召至西安,起任礼部尚书。还京后,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升武英殿充学务大臣。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立宪,设立资政院,家鼐出任总裁,召诸臣轮班进讲。他撰尚书、四子书讲义以进。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二月,赏太子太傅,在寿县城北街建太傅第(今县委党校处),蒙赐“寿”,颁赏御书及诸珍品。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他再疏乞病,温召慰留,寻卒,终年83岁。谥文正公。翌年,扶柩回籍,葬于寿县城南九龙乡柳树圩附近。
李炳尧(1856—1911年)字启斋,寿州双门乡人。幼读诗书,弱冠中秀才,中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立志教育。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三月,与弟兰斋捐资创办芍西学堂。聘请石德宽、张树侯、黄魁臣、吴谷旸、袁家声、刘显亭等革命志士先后任教。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寿州光复。淮上革命军一部克复六安后,民军与清廷地方武装发生冲突,团练围城,形势险恶。淮上军司令王龙亭令他赴六查办。他单骑抵六,向地方宣传革命,澄清是非,处理得当,围城遂解。嗣后赴省报告查办情况,安徽都督孙毓筠委他担任六安军分政府司令,他坚辞不受。后由省返寿,道经集贤关北,遇害。
孙竹丹(1882—1911年)字元,又铭。原籍江苏上元县,后移居寿州。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肄业于江南陆军学堂。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堂习军事。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竹丹加入,被委为安徽同盟会支部长。他在日本除研究军事外,还研究《易经》、翻译日本小说,均为宣传革命之用。时与宋教仁、王九龄、何天炯、铁兆湘等交往密切。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宋教仁等先后回国。他于6月间,译书成册后,准备回国。不料,被其他同志误认为清廷密探,又疑熊成基在哈尔滨被害与他有关。遂设计将他诱至东市外,以下棋为名,用铁哑铃击脑而死,割尸数段,盛于箱内,抛弃海中。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孙死之因经专案查结发布公启,始白其冤。
薛德远(1865—1911年)字子厚,寿州人。性刚直,好为人鸣不平事。酷吏赵仙舟任寿州知州时,枉杀无辜平民丁某。他义愤填膺,为丁诉冤状。赵得知情况,心甚怀恨,多次借事寻机报复。他隐匿乡间,待赵去任,始还故里。当他返回不久,有黄姓者,仗势欺人,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草菅人命,人多恨之。一次,黄杀某姓子媳,他代为诉状,几遭黄氏毒手。
德远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入泮,十三年(公元1887年)补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海战,出防海关。目睹清廷腐败,外侮日频,乃奔走革命。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光复寿州,他和袁家声等组成淮上军。九月二十五日,随张汇滔等率军北上,光复颍州等县,他任三路总指挥部参谋长。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倪嗣冲率清军围攻阜阳,张汇滔突围回寿。阜阳城陷,他率部巷战,歼敌甚众。终因寡不敌众,战死于阜阳城内。
石德宽(1885—1911年)字景吾,亦作敬吾,后易名经武,寿州石家集人。甲午中日战后,清廷腐败,国事日非。他认为中国不实行改革,就不可能图存,因而排满思想与日俱增。当时革命变法维新诸说纷起,由言论鼓吹,继之以铁血搏斗。他受此影响,爱国思想油然而生。兼之堂兄德纯留学日本,常以中外大事函传,并邮寄各种革命书籍供读。他在此影响下,终于走向革命道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辞家投身社会。初与同乡张树侯、段子祥等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结业后,又转到皖北读书。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秋,安徽为训练新军干部征集知识分子,他和范传甲、毕靖波等加入。当时南京、芜湖、安徽各地已有“岳王会”组织。他回皖后,又与薛哲、宋健侯等人会合,后被推为岳王会皖部纠察员。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经吴旸谷等人介绍,加入同盟会。此后在学校、机关组织起一些外围组织。是年冬,东京同盟会本部派孙毓筠、权养之、段子祥赴南京,方植之赴皖,胡经武赴鄂,策动起义。不久,孙、胡被捕,方亦逃亡。德宽因受累脱离军营,逃避皖北,继续宣传革命,组织外围组织。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夏,徐锡麟起义失败,深感机运未熟,躁进无益。后应堂兄德纯之召,东渡日本,钻研学术。初入同文书院,毕业后考入西京农业学校。他对机械科学缺乏兴趣,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冬,转学至东京市日本大学法律科。斯时,各省革命势力,已随新军组成,逐渐布满。赵伯先亲到南京,规划先取广州,后分三路,北进南京、安徽、武汉,起而应之。因他在江淮间早有组织,故决定由他负责安徽方面的军事。计划已定,赵赴香港,建立总机关。三月中旬,驻沪交通员郑赞丞急电催归,始知大事已定,遂于十七日往沪。至沪后,郑已赴港,留书约到港会议。先是皖同志到港集合的很多,后不知何故除宋健侯、程壮外,均不辞而去。他到港后,立即挺身入广州,担任第一幕发难,孰知消息泄露,于二十六日被捕。及至审讯时,历数清廷罪恶。二十八日,英勇就义。遗体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孙多森(1867—1919年)字荫庭,寿县城关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中秀才,继为贡生,捐候补同知衔。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2月在上海创办国内第一家华商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任总经理。其兄孙多鑫任协理。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升候补道,任上海电报局帮办。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与聂云台等筹建上海商务总会,任会董兼副会长。翌年去天津,接替病故的孙多鑫与周学熙共同经营的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矿务公司,任两公司协理。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又兼任北京自来水公司协理。次年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兼直隶出品协会协理。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任直隶劝业道,不久被弹劾,遂辞职,仍任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矿务公司协理。次年12月,作为清廷内阁和议代表去上海议和。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奉派任安徽实业司司长,旋被免职。同年九月,任北洋政府国家银行事务所会办,应邀筹办中国银行,任筹备主任。次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银行首任总裁;6月,奉袁世凯命任安徽省都督兼民政长,因皖革命党人抵制而辞职离皖。不久,又奉命任日本实业调查专使,回国后在北京发起组织中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裁。3年任参政院参政、全国农工银行筹备处筹备员。是年,又与周学熙创办通惠实业特种公司,任临时总裁。翌年,筹办中孚银行,任总经理,相继在北京、汉口、上海设分行。7年(1918年)银行开办国外汇兑,为我国第一家特许经营外汇的商业银行。次年7月,病逝于天津。著有《直隶实业汇编》一书。
张汇滔(1882—1919年)名维藩,字孟介,寿县人,幼读私塾,后入正阳公学,毕业后,入安庆武备学堂,结识柏文蔚、张树侯、郑赞丞等志士,后皆入清廷新军。在军营中他和倪映典、熊成基、张纶等组织秘密团体“同学会”,传阅革命书籍,宣传革命道理,在兵营中经常演说,结果引起清廷官吏的注意,汇滔为避免暴露身份乃逃往上海。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东渡日本考入监警学校,后参加孙毓筠在东京组织的“阳明学社”。不久,经孙介绍加入同盟会。次年,东京同盟会总部,令其回国,策动江淮间革命运动。是年春夏间汇滔回国,在寿州成立“信义会”。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拟乘四顶山庙会之机,发动起义,后因事泄,改变计划。同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安庆熊成基起义失败,信义会组织暴露,革命活动暂停。时清廷预备下立宪之诏,藉此,他和州人袁家声、张纶等,在寿州组织起“农会”。农会时与教育会联合,择寿州考棚为会址,进行活动。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州人王庆云任寿州团防局长。王与汇滔等组建团练,征集民间枪支,联络人员,组织武装,初步形成一支反清力量。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初,他和王庆云、袁家声等,召集邻县同志会议,确定起义日期为11月4日。
是日夜五时,在考棚举行会议,迫使清廷知州和寿春镇总兵缴械投降。兵不血刃,光复寿州。 寿州光复后,即成立淮上军司令部,推王庆云为总司令,汇滔、家声、张纶副之。汇滔兼任参谋长。后分兵三路,挺进江淮各地。汇滔和孙多荫等率第三路军经正阳,沿颍河北上,先后占领颍上、阜阳、亳县、涡阳、蒙城等县,乘胜直捣河南。
彼时,袁世凯派遣河南布政使兼武卫军左翼长倪嗣冲,分兵两路向淮上军进攻。兼之投降二营清兵倒戈响应,使淮上军内外受敌。25日下午,汇滔率部分头突围,淮上军牺牲584人,被俘300余人。其中他的族人牺牲57人。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他为副参军长,决定由安庆、合肥调兵攻打阜阳。派段子超、管鹏率步骑兵7营,向倪军开展强大攻势。倪军伤亡惨重,仓皇逃窜。正乘胜追击,22日南北议和告成,淮上军撤离皖北。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淮上军被缩编为混成旅,任汇滔为旅长。他坚不就职,后随孙中山去上海。
2年3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他自告奋勇回皖组织武装。任他为讨袁军第一支队长。他回寿后,召集旧部,联络各界人士,准备待机起义,后叛徒告密失败。失败后,袁世凯发出通缉令,严密搜捕,他和郑赞丞为避免身份暴露,又到上海,跟随孙中山,后东渡日本。
不久,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在上海法租界设立机关总部。他往来于东京、上海间,进行革命联络。民国8年,他在上海法租界被倪嗣冲派人枪击,身中四弹。孙中山闻讯亦往法租界,命令立即送德国医院急救。终因流血过多,不治身亡。弥留时,孙中山先生在榻前。他以微弱的声音向先生说:“将不能再随先生成业矣。”孙中山先生亲书“国魂不死”挽匾以赠。葬于安庆北门外南庄岭。
史炎之(1872—1920年)字志和,寿县人。18岁中秀才,22岁考入保定高等学校。毕业后南游,谒孙中山先生,后加入同盟会,被分发在北方宣传革命。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他单身奔走,历经燕、豫、晋、秦等地,遍访同志。至西安,会晤同学杜仲甫等,积极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时,参与柏文蔚戎幕。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任南京讲武学堂教官兼军需。9年,目睹军阀横暴,外侮日亟,忧愤成疾,卒于家。
黄吉安(1836—1924年)名云端,号余僧。寿县人。晚年落籍四川成都。少时聪明过人,中童子试第三名。喜读群书,酷爱戏曲。60岁时,老伴去世。为了糊口,出任县幕,宁肯清贫,不愿浊富。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他两袖清风辞职回到羊市(即今之正阳)老宅,开始写作生涯。一生创作剧本80多个,曲艺本20多个,世称“黄本”。晚年成了著名的剧作家。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际,他写了《江油关》,旗职鲜明地主张抵抗,反对投降。剧中描写了一个投降派人物马邈被斩首情节。有人间道:“陈寿、罗贯中都没有斩马邈,你为何要写斩马邈?”他答曰:“他们不杀,我杀!不然何以辨忠奸,判曲直,明是非,服人心。”其大部分作品均爱憎分明。
建国后,他的代表作《柴市节》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毛泽东主席对作者和演员给予好评。周恩来总理说“应写黄吉安剧”。他把黄吉安与剧作家关汉卿相提并论。1960年《黄吉安剧本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毕仲远(1888—1925年)寿县开荒乡人。幼读私塾,弱冠入安徽高等师范学堂读书,卒业后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三月,由张汇滔、薛子祥介绍入同盟会。时与柏文蔚、王龙亭、袁家声等往来,密谋联络,进行革命宣传。次年十月,安徽省骑兵营举义,他担任集合寿州同志,负责光复寿州。不意安庆举义失败,事乃中止。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淮上军在寿州起义。他自备枪械,率先参加,率20余人,潜入城内发难。寿州光复后,任寿州同盟会长。民国2年(公元1913年),号召讨袁,他在寿州组织讨袁游击队任队长。苦战数月,失败后,家财尽被军阀倪嗣冲抄没。举家避难上海,后由张汇滔、管鹏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洪宪复辟,他与皖北诸同志在寿南开展护法运动。率部与皖北镇守使殷恭先部激战于县东庄墓桥地区,因众寡悬殊败退。13年讨曹,他集合人枪与邑人石寅生组军万余,名曰“皖豫联军”,石任总司令,他任第三路司令。后因环境恶劣移师河南潢川、固始,仲远主持军务。彼时军饷接济极为困难,饥军待食,情势紧迫,他使军心安定,终无他变。14年8月,他因公由潢川返固始,途经该县三角店被任应岐部团长安福荣派人狙杀。
孙毓筠(1869—1926年)名多琪,字竹如,号少侯,又叫夬公,寿县城关人,优贡生,有文才,善谈吐,少年倜傥,颇负众望。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他变卖家产,在寿州北街僧格林沁祠旧址处,创办了蒙养学堂。在办学期间与州人柏文蔚、张树侯等组织了“天足会”、“强学会”等,宣传革命,抨击清廷腐败,提倡妇女放足。
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继续追求革命。是年,加入同盟会。在日期间,亲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政见,意志更加坚定。次年,他同邑人权养之、段云等奉命回国,筹谋响应江西萍乡起义。路过南京,因谋刺清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被捕入狱。在狱间,著有革命诗文——《夬庵文集》。出狱后,到天津依友,后任江浙联军总部副秘书长。武昌起义成功,革命同志杨云麟等电召赴皖。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3月,首任安徽都督。7月辞职赴京,任临时参议员。次年3月,任约法会议议长。5月任参政院参政,组织宪政研究会。当时,一批军阀政客大搞复古,民气消沉,“共和政治”徒有虚名。他这时所接触的都是愚顽军人和腐败的官僚政客。这些颓废腐朽思想,逐渐支配了他,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组织“宪政研究会”。4年,他以“研究国体问题”为名,与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他被选为会长,兼任大典筹备处处长。5年,帝制失败,他离京赴津。7月,作为帝制祸首之一被通缉。7年3月,获特赦。9年,他50岁生辰时,痛悔当年,作了《我对于一切人类的自供状》一文,深刻反省自己参与政治活动以来,事与愿违的前后经过。13年,应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之邀至开封胡府作客。同年冬,病死于开封。著有《法相宗纲要》一书。
曹渊(1902—1926年)字溥泉,寿县东南乡曹家岗人。幼家贫,无钱进城读书,从家乡张树侯先生读私塾。民国8年(公元1919年)春考入芜湖私立工读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革命风暴席卷芜湖,他被推为代表,参加芜湖学联,声援工人斗争,开始走向革命道路。因他积极参与活动,引起校方的不满,旋被勒令退学。 10年秋,考入芜湖安徽公立职业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因极力宣传革命,领导学生斗争,又被校董会以“过激分子”罪名开除。离校时,职业学校、省立第二农校、省立五中等近500人冒寒欢送。
13年考入黄埔军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负责人周恩来的关怀下,努力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军校期间,对校内的国民党右派分子组织孙文主义学会歪曲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进行反共宣传等行为,给予批驳和揭露。经过半年的军事训练,被中共组织派到校本部的直属新军第一团学兵连任党代表。14年2月1日,广东大元帅府命令各军进行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他率学兵连随军出征,至棉湖与敌林虎部激战,击退敌军。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杨希闵、刘震寰乘机占据广州,图谋不轨。他又随东征军急速回师,削平杨、刘后,调任三营八连连长。10月初,杨、刘谋反,陈炯明又乘机侵占粤东,他又随征,屡立战功,调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第一营营长。15年春,蒋介石排挤共产党人,制造“中山舰事件”。周恩来退出第一军,渊亦随之退出。5月,中共武装部队独立团开到广州,根据叶挺团长的要求,经周恩来批准,他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独立团出师北伐,第一营首当其冲,负责运送弹药。由韶关至彬州,行军三百余里,顺利完成任务。接着又冒雨赶到安仁,旋转黄沙铺,增援处于危急中的第三营,一举击败敌军。7月,独立团攻打泗汾,一营负责攻打敌后侧,进军途中遭遇两个团的敌军,有的主张登山据险待援。他认为:此系两军遭遇,敌军不明虚实,如退却登山,恰好暴露弱点。遂当机立断,决定出其不意攻击敌人。令全营力量攻敌弱点。在当地农协会支援下,经过二三小时激战,全歼敌军。战后,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聂荣臻和团长叶挺,对他大加赞赏:“曹营长判断敌情正确,机动敏捷,指挥有方。”8月下旬,在攻打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他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受到传令嘉奖。
9月5日,北伐军迫近武昌,深夜,独立团组织奋勇队准备登城。他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奋勇队,攻打通湘门。由于敌众我寡,伤亡甚重。在紧急关头,他写报告给叶挺团长:“团长,天已露晓,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他刚写完自己的名字,一弹飞来,正中头部,当即牺牲。
周恩来在27年3月19日给曹渊之子曹云屏的信中写道:“曹渊同志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我全党同志对曹渊同志这种英勇牺牲精神表示无限的敬意。”
孙津川(1895—1928年)名方淦,字竟川,化名继生,寿县人。童年家境贫寒,常年不得温饱。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考取中学,后因父病辍学,到洋炮局金陵兵工厂当徒工。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兵工厂一度停工。他到上海谋生,经同乡介绍到兴华机械厂做工。主动团结多数工人,得到工人的信赖。当时资方对工人剥削残酷,工伤事故不断发生,资方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工人推他为代表,同资本家进行斗争,提出改善工人生活待遇等条件。
民国8年(公元1919年),他在上海永安纱厂做工,目睹女工、童工屡受虐待,工伤疾病不予治疗,他省吃俭用,节省银钱,购药助人。对流氓工头毒打工人、调戏女工等行为,坚决与之斗争。他爱护工人,受到广大工人爱戴,但遭到工头的嫉恨和资本家的不满,终于被迫离开纱厂。
13年,他到上海吴淞机器厂做工。一次,厂里派他和几个工人到郊区修理机器,时有中共地下党员彭干臣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他听后,深感有理,从此,在他心灵中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心。次年“五卅”运动中,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工会组织。他和工人一起,冲破厂长英尔威的阻力,办起了工人夜校。他通过学习,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心,增强了组织能力。同年8月,由彭干臣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5日,沪宁铁路工人协进会(职工会)在吴淞召开成立大会,他被选为委员。根据上级党的指示,组织工人罢工,增加工人工资。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吸收十余名工人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被选为中共吴淞机器厂特支书记。
15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北洋军阀头子孙传芳,将主力集中南昌、九江一带。中共上海领导机关决定:把上海工人组织起来,发动起义,阻止敌人运输军火。中共吴淞机器厂特支研究决定:首先破坏铁路,任务由津川领导工人秘密赶制破坏铁路的工具。他接受任务后,于10月16日深夜两点半钟完成了任务。当敌人一列火车满载军火,开到铁轨被撬起的地方,立刻翻倒在路基下,使铁路运输中断了3天。
16年初,北伐军继续北上,上海工人为迎接北伐军进驻上海,曾先后两次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失败。帝国主义和军阀部队到处捕杀罢工工人。他根据市总工会的指示,到八仙桥、八仙舫一带,组织沪宁铁路罢工委员会,迎接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3月,他领导吴淞机器厂工人举行大罢工。组织了一百多人的工人纠察队,进行军事训练,作罢工准备。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在周恩来领导下取得了胜利。3月18日,沪宁、沪杭甬铁路总工会成立,他被选为总工会委员长。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津川不顾个人安危,为要求释放被捕的17名革命人士被扣留。后经全路工人具保释放。
“八七”会议后,中共上海组织派他到南京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17年6月的一天夜晚,市委在大公街58号地下党员姚佐堂家开会。当他走到姚家门前时,被4个持短枪的特务逮捕入狱。他在狱中虽遭敌人种种酷刑,但始终不屈。敌人又把其母孙华氏带到狱中,妄图以母子之情软化,而他见到母亲只说了两句话:“不要管我,不要害怕……。”同年10月5日,他被押赴雨花台刑场,狱门前摆着一张方桌,桌上放了一碗肉,一杯酒。他挥脚踢倒桌子,大骂:“谁喝你们的血腥酒!”面对久待的老母说:“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的!”面对敌人的屠刀,毫无俱色,连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誓死如归,英勇就义。
管鹏(1881—1930年)名应鹏,字鲲南,号乐定。寿县菱角嘴人。幼读诗书,年23岁补州学生。彼时革新议起,学堂勃兴,他阅读报章杂志,求新知,厌科举。广交亢直青年,倡言排满,乡里间皆谓之狂士。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其弟曙东和同窗密友张汇滔奉东京同盟会总部之命,从日本回国,策动江淮一带革命运动。鹏与之在寿州创设“信义会”。其入会誓词皆与同盟会同。信义会会员始于淮淝,后渐及汝颍,加盟者日众。
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清廷例有南洋秋操之举,沿江各省新军,会集于安徽省太湖。信义会同志拟乘会操之机起事,而光绪帝和慈禧相继死去,两江总督端方未来,遂改变计划。同年十月二十二日,鹏将帝、后死去的消息奔告范传甲、熊成基。成基集合党人于杨氏试馆,议定于十月二十六日在安庆发难。事发时攻城激战一昼夜,弹尽而溃。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春,张汇滔等参加广州之役,管鹏被推赴安庆广结同志,联络皖新军两标,除上级军官外,其余均盟誓参加。他又与吴旸谷、韩耆伯等联络,发动其他新军响应,攻城两日,弹尽未克,诸同志散去。嗣后,他潜居安庆,暗结同志,图谋再举。
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后,他和王孟启率兵百余人,持枪弹黎明入抚署,解除安徽巡抚朱家宝卫队武装,宣布安徽独立,成立安徽都督府,他被推为安徽军务部长。孙毓筠任安徽都督时,命他率军攻打颍州(今阜阳),大破河南布政使倪嗣冲等,后推为青年军总监,当选为安徽省议会议员及省农会会长。二次革命时,他参加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逃往日本,赞成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华革命党。民国6年(公元1917年),南下参加护法,被任为安徽宣抚使。9年,孙中山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任他为中国国民党党章起草委员会委员。次年,受任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兼任国民党安徽总支部筹备处处长,创办《民治报》于安庆。14年国民党改组,他奔赴北京,寓北大第二院,反对孙中山联共政策,致力于反共组织,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任工人部长。16年春,国民党中央清党,奠都南京,同年夏,被推为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时省政府迁徙于芜湖。未几,他辞职居沪。19年5月,因事再往北京,患脑溢血症,9月30日上午6时,卒于北京东交民巷德国医院。平生著有《安徽革命实录》。
薛卓汉(1898—1931年)字云长,寿县窑口集人。幼入怀宁县小学读书。民国2年(公元1913年)随父回寿县就读于县立小学,毕业后,考取旅沪安徽中学。8年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时值五四运动爆发,省立二农和五中师生纷纷响应,开展了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他奔走呼号,勇往直前,被选为芜湖各界对日外交后援会委员。他多次带领学生游行示威,搜查洋货。10年,安庆“六二”学潮发生后,被选为代表,随“芜湖援助姜案代表团”奔赴安庆,与安庆各校师生联合斗争,取得胜利后,被选为省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11年3月21日,他代表芜湖学生联合会积极参加了芜湖人力车和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4月,又发动了以二农学生为首的芜湖各校学生反对日商和商人购买日货的斗争。同年冬,经安徽公立职业学校教师王坦甫和商业学校教员宋天觉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2年5月,他和在芜湖读书的方运炽、鲁平阶等人,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聆听了邓中夏、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等人的教诲。11月23日经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审查,他被批准为中共党员。入党后,受组织派遣,和在上海的曹蕴真等,回到寿县开展工运工作。根据中共上海党的指示,同年冬,建立了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次年,建立了中共淮上中学补习社、中共瓦埠小学支部。14年中共党组织派他和徐梦秋等,到安庆进行筹建党的组织和恢复共青团等活动。与柯庆施、徐梦秋等,在安庆建立了中共安庆特支(安徽省委的前身),并被选为特支的负责人之一。
14年9月,他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第五期甲班学习。12月结业后,被派往武汉,任国民党左派安徽省党部执行委员,兼任农民部长。15年,他由武汉回寿,负责团的工作。为了参加北伐,又与曹广化等奔赴武汉。次年春,主持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工作。蒋介石收买了一批地痞流氓,策划捣毁国民党省党部、市党部。3月23日,他被匪徒打成重伤。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在武汉不能立足,带伤回到寿县,从事农民运动,继续坚持斗争。17年3月4日,在中共寿县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上,他被选为县委组织委员。19年3月,鄂豫皖苏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派他入苏区任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跟随许继慎率领红一军指战员,粉碎敌人对苏区根据地的第一、二次围剿,保卫了根据地。20年4月,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对党内大搞残酷斗争,捏造“第三党”、“AB团”等罪名,杀害了大批的优秀共产党员和红军领袖。薛卓汉对张国焘的卑劣行径极为愤慨。同年年底,张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
曹鼎(1907—1931年)寿县小甸集人。幼年从张树侯先生读私塾。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后转入南京新民中学。在校期间,学习了一些进步书籍,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决心投身革命。14年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家乡小学校里任教员。次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党组织派他到武汉,投入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共寿凤临时县委,他负责军事工作。后由武汉回到家乡,积极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宣传革命,在小甸集成立了中共瓦埠区委员会,代号“燕生”,他任书记。18年6月,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20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来寿巡视工作,召开会议,决定举行瓦埠暴动,成立暴动行动委员会,推他任书记,负责领导暴动工作。后将行动委员会改为游击大队,他任大队政委。
瓦埠暴动失败后,把队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继续坚持武装斗争。是年5月15日,国民党南京浦口教导连杜平连长兵变后,将一连部队开往寿县,中共寿县县委决定与瓦埠剩余武装汇合,建立中共寿县红军游击大队,曹鼎任大队长。他率领游击大队在菱角嘴开展扒粮斗争,发展游击队员50余人,引起国民党的注意,派兵四处追剿,形势险恶,活动困难。经中共中央决定将游击队开进大别山,与鄂豫皖红军汇合。9月,他率部转移,经凤台县,过颍上县黄家坝时,被国民党凤台县自卫大队、省保安二团层层包围,众寡悬殊,曹鼎等70余人殉难。
方运炽(1906—1932年)又名方英,化名高中林,寿县瓦埠人。童年在家从张树侯先生读私塾。民国8年(公元1919年)考入安徽公立职业学校。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又听了恽代英的演讲,受教很深。12年,他和薛卓汉等创建了“爱社”,秘密学习革命理论。
12年冬,成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经曹蕴真、薛卓汉介绍入党。
13年冬,他在寿县中学组织了寿县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罢课,赶走封建校长。次年,联合寿县城关各界人士,组织了“寿县非基督教大同盟”,揭露帝国主义在寿县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反对读经礼拜与苛税。“五卅”惨案发生后,他组织了“寿县学生沪案后援会”,声援上海工人运动,并募捐银元百余块汇往上海。
15年,中共中央派他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8年,他以第三国际东方特派员的身份回国。9月,中央第三高级训练班开学,任教务主任,并由中共中央指定,担任班的党支部书记。11月,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到安徽视察和指导工作,参与发动和领导独山暴动,成立了独山革命委员会,下设暴动指挥部,他任党代表。不久,他回到中共中央,在秘书处外交科工作(即外地交通),后任外交科主任。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原则性和组织纪律性。20年1月,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进了政治局。由于他对王明的情况了解,表示坚决反对。同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成立,他再次来安徽巡视,被选任省委书记(未到职)。3月到皖北巡视,在寿县上奠寺召开寿、凤、阜三县联席会议组建了中共皖北中心县委。会议决定,举行瓦埠农民暴动,揭开了寿县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他历任中共皖西北特委书记、皖西北道委书记、中共鄂豫皖分局委员等要职。在建设红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21年,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当时,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拒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成员的“诱敌深入,寻机破敌”的正确作战方针,竟率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并以“改组派”的罪名逮捕了他。对其残酷迫害,无情斗争,后被折磨殉节于进川途中。
薛少卿(1859—1932年)名宜兴,晚号凡民,寿县城关人。世代皆赖设馆授徒糊口。其父南卿,乡里名士,人推为长者。少卿幼时,聪敏过人,好深思,善属文。每当朋侪相会,指事命题,言谈间立就,传诵一时。年11应童试,补佾舞生;12岁入泮,旋食廪饩。自此以后,声名益扬乡里。亲旧富人,屡屡登门,争聘为师。30岁后,随馆主之转移,先后于扬州、广东、上海、天津、京师各大都会假馆授徒。此间,数次应试乡举不中。光绪庚子、辛丑(公元1900、1901年)年间,诏废科举,创办新学,以策论取士,少卿中试,时年已43岁。后报礼部,终未荐用。不久,州人孙多森在城内创办阜财学堂,招聘海内名师授业。他应孙氏重聘,至阜财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阜财学堂停办,他又回天津授业。
民国2年(公元1913年),他屡应疆吏征聘,因年老不受。家庭贫困,生活赖其子辈微禄奉养。不久,子辈各失职,他又年迈无事,闲居无聊,乃于17年携眷还里。21年3月17日,因病逝世。
少卿性和婉,善诙谐。学识渊博,教学有方。长联语,工且敏。曾有联云:“岑春萱拜陆凤石;川冬菜炒山鸡丝”。颇为一时传颂。尤善廋词,驰名京津各地,时有“南张北薛”之说。平生著作颇多,大都不存。仅存《凡民谜存》1卷700余首。
孙一中(1906—1932年)学名以悰,字乐安,号德清,寿县九龙乡人。幼失父母,与兄孟久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民国3年(公元1914年),入孙氏宗祠族学——裕昆小学堂免费读书。卒业后从事耕牧。9年,随其亲戚至上海纱厂做工。次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总统府,令许崇智到上海招兵,他辞工报名应征入伍。后至广州入孙中山卫队。不久卫队解散,他又从广州回到上海做工。
13年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到上海招生,他报名参加考试,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卒业后,被分配到军校新编教导第一团学兵连当排长,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开始北伐,9月初至武昌城下攻武昌城。城里守敌甚众,又值天雨,护城河水漫溢,一时强攻不下。营长曹渊在指挥攻城中牺牲。他接任营长,指挥战斗,苦战月余,后率全营官兵搭云梯,冒枪弹登上宾阳门城楼,突破敌人防线,终于打进武昌城。16年5月17日,驻在鄂南的夏斗寅师叛变,并伙同鄂东驻军十五军刘佑龙部、四川军阀杨森部,企图乘虚袭取武汉,形势危急。在这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坚决主张打退叛军,保卫武汉。党派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叶挺率领七十二、七十五团和中央独立师开往纸坊附近占领阵地,阻击敌人。战斗开始,孙一中率领全团官兵向敌人猛烈冲击。七十二团团长许继慎在追击夏斗寅战斗中负伤倒下,叶挺师长命令孙一中率领七十二、七十五团紧紧追击叛军,激战数小时,终于平定了夏斗寅的叛乱,使武汉转危为安。这是北伐战争中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战斗,是北伐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形势严重恶化,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决定发动南昌起义。16年7月,以周恩来为首组织了前敌委员会。是月下旬,一中接到起义密令。31日晚,聂荣臻密令孙一中部:“明日拂晓,全幅武装出动打野外”。一中立即集合全营做“打野外”的准备。主要是蒙蔽敌军,让张发奎备而不防,好把部队拉到南昌。
8月1日黎明,一中率全团出发,在马回岭附近,他命令停止前进,就地集合待命。他以团代表身份,宣布了中央立即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决定。接着,又宣布了中共七十五团的具体行动计划:“截下张发奎的军车,并利用军车把全团人员装运到南昌去”。大家隐蔽在铁路两旁,待张发奎的火车到来。张的火车到站尚未停稳,一中指挥全团官兵,拥上车子,把张部赶了下来,缴下枪械。全团军士开往南昌车站。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已在车站等待。
南昌起义的第二天,上级令一中率部开往广州,当时口号是:“打到广州去,举行二次北伐”。8月3日,先头部队开始出发,一中团担任后卫,直到5日才最后离开南昌。29日,一中团至会昌,国民党军钱大钧部两师据守,阻挡前进。中共中央军委决心消灭敌军,夺取会昌。令二十军攻会昌的南高地,二十四军攻会昌城北大山,二十五军迂回会昌以西。一中率全团军士星夜翻越大山,赶到江岸。二十四师发起攻击,占领城北山地。叶挺令孙一中团渡江攻下敌占高山。他分兵两路,攻打山头,使敌腹背受击,立即溃败,他遂率部占领会昌。31日,敌军黄绍竑部由珠兰铺向城北大山脚下进攻,与七十二团激战,一中率部增援。敌人居高临下,火力猛烈。一中下令:“积尸为阶,踏人为梯”,登上了山崖,消灭了敌人。9月24日,先头部队占领了潮州、汕头。10月1日,钱大钧部由梅县出动,直奔三河坝,展开激战。5日,一中身负重伤,后和许光达等化装转移至福建漳州治疗。
一中伤好后,于11月底回上海,找到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的收容小组。不久中央军委通知,要他利用私人关系,打入柏文蔚部搞兵运工作。他和廖运泽、廖运周、许光达等到达寿县,于17年办起了学兵团,他任团长。不久,有人告密,累及柏文蔚,柏将学兵团撤去。他根据中共安徽省临委的指示,转移到农村开展农运工作。后进党中央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 18年10月,中共中央派他到洪湖地区参加组建红军工作。他协助贺龙做了大量的工作。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第二军团参谋长、第二军军长等职。20年春,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他任参谋长兼七师师长。他与贺龙一起率部转战鄂西北地区,连克巴东、兴山、秭归、房县等城,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革命根据地。21年夏,夏曦把持湘鄂西中央分局和军分委的领导权,在红军中搞肃反扩大化,对红军干部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诬陷一中是“改组派”,将其杀害。
朱雁秋(?—1933年)安徽寿县人,回族。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入安徽武备学堂。在徐锡麟的影响下,初步树立革命思想,秘密加入反清组织。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一月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失败后,逃离安徽。后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炮响,参加了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在柏文蔚部下任职。15年(公元1926年),柏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长,他任该军混成旅旅长。
18年,方振武任安徽省主席,他任方部盐河厘金局长,旋因方密谋反蒋被撤职,他亦离去。“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我东北三省,全国抗日爱国浪潮兴起,他在安庆树旗组织“抗日后援会”,号召爱国青年参加抗日。并创办《大同报》,宣传抗日。
由于朱参加过方振武的反蒋筹谋和办《大同报》积极宣传抗日反蒋,而成蒋介石眼中之钉。22年刘镇华任安徽省主席前,蒋介石亲自告诉刘:“你到安徽要注意朱雁秋这个人……。”刘心领神会。
同年11月,朱由上海回到安庆。当朱下船后,即被刘的密探盯上,派警察局侦缉队长谢介孚带人将朱宅大洋楼包围。朱问:“谢兄来此有何见教?”谢答:“刘主席请朱先生去谈谈。”朱知事已至此,不能不行,即整衣随行。拂晓前,他被枪杀于小东门外荒坵上。
曹广海(1908—1934年)寿县小甸集人。幼从张树侯先生读私塾。民国12年(公元1923年),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建立后,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合肥正谊中学读书,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他回到东乡与曹广化、曹鼎、曹云露等一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20年3月,参加瓦埠暴动,组建中共红军游击武装,任红军游击队负责人。22年春,组织扒粮运输队,向大地主扒粮,救济贫苦农民。成立中共皖北红军游击队,他是负责人之一。23年秋,寿县白色恐怖严重,无法立足,他将部队转移至合肥,与合肥游击队合编为中共皖西北游击队。不久,发展为中共皖西北游击师。该师战斗在合肥、舒城、庐江、无为等地。9月(农历九月初八),部队行至舒城春秋山,被国民党驻军发现,调集大批兵力,向春秋山围击。在敌强我弱的险境下,他沉着应战,全面指挥,且战且退。脚部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后部队撤至白花岭,敌人以机枪猛烈扫射,弹中其头部,壮烈牺牲。
赵策(1909—1934年)寿县隐贤集人。中共党员。从小在他父亲主办的三育小学校里读书。毕业后,考入寿县初级中学读书。时值国共首次合作,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公元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民众,他异常愤慨,毅然退出国民党。19年,入南京三民高中读书,参加校内的进步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被迫离校返家。
到家不久,被聘为寿县茶庵小学教员。此时,中共寿县中心县委要他负责互济会工作。21年4月,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开赴正阳,途经隐贤集,他与胞弟赵筹、地下党员涂中庸等,配合红二十五军向群众宣传革命。次年12月,他协助中共寿县红军游击队消灭“剿共团长”姚蔼卿。他又动员家庭拿出3支驳壳枪和500发子弹借给游击队。23年5月,国民党大举剿共,他被捕下狱。国民党安徽第四督察专员席楚霖亲自审讯,并以封官许愿为诱饵,企图劝降,均以严词拒绝。他利用法庭场所,揭露国民党贪官污吏鱼肉人民的种种罪行。他在狱中,团结难友和被捕的同志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牺牲的前3天,在狱中组织难友越狱暴动,后因情况变化,越狱计划未能实现。他给胞弟赵筹和战友涂中庸的信说:“你们不要为我的牺牲而悲伤,要坚强起来,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与敌人斗争到底!”
敌人软硬兼施的伎俩失败后,决定杀害他。23年7月,他壮烈牺牲。
王道舟(1903—1934年)名世济,寿县保义乡张罗城人。少年极贫,家无立锥之地,全家生活赖其父教书维持。他5岁时地主逼债,其母气愤而亡。8岁时从父读书,毕业后,亲戚资助考入安庆中学读书,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毕业后回家,先后在众兴、迎河、堰口、保义等地,以教书为名进行中共地下活动。曾开办农民识字班,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中共保义支部。22年7月,他率领农民,组织游击队,向恶霸地主杨某等进行抗租、抗捐、抗税、抗丁和扒粮等斗争。次年春,他领导游击队,攻打恶霸地主,缴枪10余支,扩大游击武装队伍。是年夏,他领导的游击队与瓦东地区曹广海领导的游击队合并编为游击大队。8月,被国民党寿县政府逮捕入狱。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张树侯(1886—1935年)名之屏,寿县瓦埠人。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开馆为业。幼从父兄课读,不久,父去世,赖母和哥哥抚养成人。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无能,产生了革命抱负。
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和孙毓筠等密谋革命,创办了“强立学社”,传播革命思想。三十年(公元1904年)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与州人柏文蔚等取得联系。次年,得悉同盟会于东京成立的消息,活动更加频繁。后为寿州豪绅孙某侦悉,向江督周馥告密。周密檄皖抚,先暗杀郭其昌于狱中,然后逮捕树侯。幸为州人卞秉灿得悉相告,树侯立即潜逃。时郑赞丞、李广缙在皖南筹办矿务局,他奔就之。清吏逮捕落空,下令通缉,风声险恶。树侯恐累及郑、李,乃潜逃杭州,依西湖韬光寺和尚,隐伏暂避,化名为“尹其康”。至缉声稍懈,始返芜湖,任皖江公学经学讲师,与吴旸谷结识。经吴介绍,参加同盟会。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秋初,离开芜湖,与六安彭卓甫等同赴东北,与柏文蔚等进行革命活动,后为吉林清吏达桂侦知,派人逮捕,幸在州人胡殿甲的保护下脱险。他和卞秉灿等化装夜走吉延岗,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处,办理文牍。后动员陈起义,由于多种原因,结果使起义计划未能实现。
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回到家乡,在芍西学堂任教,仍以革命思潮灌输学生。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侯离开芍西学堂,与郑赞丞同赴上海,寓李少川家,组织革命机构,宣传革命。次年,与州人张汇滔、管鲲南等回寿,组织力量,联络武装,为光复寿州做了准备工作。
寿州光复后,有些人争官、争利,喧嚷一时,树侯却不钻营仕途,而致力于书画金石。民国2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叛国,倪嗣冲督皖,下令通缉张树侯,被逼入川。5年,回到家乡,值北洋军阀当道,国事日非,决心不参与军政活动,遂隐居教学。曾任教燕京、合肥、六安等地。19年,李少川约去上海,居沪三载,多结翰墨之缘。23年,应前安徽省烈士省葬委员会邀请,为辛亥以来安徽死难烈士撰刻碑文,回居安庆,不幸于24年4月18日破晓,在安庆南庄岭逝世。
树侯学识渊博,工诗词歌赋,善书画,精篆刻。《申报》于22年发表他的一幅“梅花”画,并附之以跋云:“先生沉酣八法,指研篆刻,以倒海屠龙之手,写暮年伏枥之心……”。他的书画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平生著作很多,有《书法真诠》、《淮上革命史》二卷、《淮南耆旧小传》、《尚书注》、《联语录存》、《树侯印存》、《晚菘堂诗草》、《诗文录存》等。
张鹿宾(1870—1938年)名嘉德,字遯庐,寿县人。幼读书,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优贡。镇黄旗官学汉教习。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钦用七品京官,分农工商部,历充工务司考科额外科员一等。他文学渊博,工力深厚,擅长骈体,工古文辞,早年饮誉乡里。家有书室命名为“三万树梅花书屋”,藏书万卷,收历代名人字画亦多。其书法尤精,工隶、正、行各体,驰誉当时。尤其医术高明,后居家行医数十年,总以活人济世为宗旨,从不接受病人的任何报酬。遐迩闻名,誉为神医,而对伤寒、湿温等症著手回春。数十年临床经验著述,惜无一存。
汪以道(1873—1938年)字觉民,寿县城关人。幼年读书,壮年奔走革命。善书法,与乡人张树侯齐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柏文蔚为安徽都督,他任秘书。2年癸丑之役,讨袁失败后,即投身教育,曾讲学于北平、天津、南京等校近20年。常以民族思想教育青年。晚年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并热心地方慈善公益事业,乡人多爱之。
27年,日本侵略军渡江北犯,淮上各县相继沦陷。日机昼夜轰炸,当局政府布告人民疏散。以道慨然曰:“衰朽残年,不能荷戈杀敌,负国已甚,若犹奔避,不亦耻乎?”遂留居县城。
不久,县城沦陷,日本侵略军闻以道乃地方人望,且年事已高,准备利用,后令他至仓林联队司令部,迫使担任维持会长,他严词拒绝,骂不绝口。敌人遂囚之空屋,进行威胁、利诱,但他始终不屈。同年6月某日,惨遭日本侵略军乱刀刺死于六职学校门口。
以道平生以淡泊自甘,不治产业,每有所余,均周济贫困,故终身无一亩之田,一石之储。事经柏文蔚、吴忠信等将殉国情况及革命事迹上报国民党中央,特予褒扬,并拨恤金以慰其家人。
曹云霹(1910—1939年)寿县小旬集曹家岗人。7岁从张树侯读私塾。12岁入小甸小学继读时,受老师曹蕴真(中共党员)的影响,接触一些进步书籍。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夏,他在淮上中学补习社里学习,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入凤阳省立第五中学读书时,经常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受到当局干涉,被迫离校回家。15年入贵池中学读书。叔父曹渊的牺牲,更使他立下投身革命的壮志,次年弃读,在家乡参加革命。17年,经曹广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20年春,中共寿县党组织,领导广大工农民众发动了“瓦埠暴动”,此后寿县地区广泛地开展了除恶反霸的武装斗争。他和孙瑞训、曹广海、张如屏等组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寿县游击队,摧毁了国民党军阀在寿县农村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23年秋,寿县地区白色恐怖严重,为保存游击队的实力,他率游击队转移至合肥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时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和中共皖西中心县委合并,改称为“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他任县委常委。游击队也随之合并为“中共皖西北红军游击大队”,他负责组织工作。次年2月,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中共皖西北特委”,他任宣传委员。同时,将游击大队扩编为“中共皖西北红军独立游击师”,他任参谋长。该师活动于舒城、庐江、合肥、无为、巢县、含山、潜山、太湖等地区。7月,云露作战负伤离队治疗。26年夏,经中共中央批准,他和张如屏等到延安学习。12月,受中央指派,离延安回故乡寿县恢复党的组织工作。
27年元月,中共安徽工作委员会成立,他任书记。组织了寿县人民抗日动员委员会、抗日人民自卫军。他直接领导第三直属大队,先后收复寿县城,维持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28年春,他被派往鄂东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后为新四军五大队)任第二营教导员。当时,组织上派他为代表与国民党黄岗地区专员程汝怀、司令官龙飞谈判,他坚决反对国民党闹分裂,坚持国共合作,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程汝怀背信弃义,将他扣留,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他威武不屈,义正辞严地彻底揭露了敌人的阴谋诡计。敌人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将他杀害。
赵达源(1911—1940年)字德泉,云南大理县人。幼年就读于云南省立农科高级中学。因革命怒涛澎湃于南方诸省,遂投笔从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考入云南讲武学堂十九期步兵科。卒业后,分发滇军第五旅见习。历任排长、区队长、连长等职。23年奉调来皖,后升任少校营长。旋升安徽保安第九团中校团副,暨宣城保安警察大队队长等职。26年,抗战军兴,升任安徽省保安第九团上校团长。时芜湖、安庆相继沦陷,他率部转战江淮,频败顽敌,屡屡获胜,常获嘉奖。29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日),占据合肥的日本侵略军——矶谷十四师团,扩展淮蚌外围据点,派骑兵千余人,山炮两门,沿淮南路北上,企图攻占寿县城。驻在寿县城内的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赵达源获悉后,立将情况转报陆军一三八师。当时四一二旅旅长龙炎武部驻所在寿城之南迎河集。龙接报告,率步兵两连,先到城内,视察现状后,令调驻正阳关的两连步兵,驰赴寿城待命。又命赵团据城固守。龙率部移驻寿县城南东九里沟附近周家寨,作指挥策应。
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五日)拂晓,日本侵略军由淮南田家庵方向沿平山头,扑向寿县城。国民党县政府先期迁保义。顷刻间,城内东南北三面全被包围。战斗极其惨烈之时,龙仍按兵不动。该旅参谋主任莫仲庆向龙建议,立即出击,攻敌侧背,里外夹攻,易破敌人主力。龙不仅不睬,反说“必须使赵团将敌军弹药消耗殆尽,方可挥师活捉”。激烈战斗自晨至午,赵团孤军无援,致使阵地被敌突破,日本侵略军占领寿城。龙炎武率师潜逃。
寿县城破,赵团官兵后撤无路,肉搏巷战,反复冲杀。最后全团官兵壮烈牺牲。赵团长身中数弹,坠城殉职。
鲍刚(1897—1940年)谱名汝纲,号纪三。寿县九龙乡人。幼家贫,从事耕牧。14岁时,得亲戚相助,就读于私塾。因家居瓦埠湖畔,涝灾频仍收成无着,迫于生计,18岁离家至沪当工人。
民国6年(公元1917年)赴广州,从戎于许崇智部,后投入冯玉祥西北军方振武部,因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升任营长。颇为方器重,后由营长升任二旅一团团长,旋升一旅旅长。
五原会师后,国民军东出潼关,配合北伐,鲍部曾先后攻克磵州,以一旅之师,溃敌四万之众,攻占磁涧,由登封小道奇袭密县,协同北伐军攻克郑州。同年6月1日与北伐军在郑州会师。不久奉方振武将军令,率部进入河南邓县、南阳和湖北河口、襄阳、樊城等地。
17年春,方振武部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方任军团总指挥,鲍任该军九十一师师长。司令部设在济南城内一条大街上。驻在济南的日本侵略军蓄谋制造济南“五三”惨案,乃在日本亨得利种表店楼上架设机枪,封锁司令部的大门,企图一举消灭鲍军。在千钧一发之际,鲍刚集合全体官兵,奋勇冲出,杀出血路,占领有利地形。日军措手不及,翻房越屋窜逃。鲍部乘胜追击,忽接命令,速渡黄河,继续北伐。是年冬,鲍在德州,收编两师,进驻惠民。18年1月,蒋介石以“编遣”为名,把方部第四军团编为四十四、四十五师。四十五师师长方振武,鲍被降为副师长。9月,方振武在南京被蒋介石扣押,鲍在芜湖召开会议秘密起兵反蒋。10月8日晚,向韩德勤部发起进攻,一夜激战,缴获韩部许多枪支。蒋闻之甚为恼火,速派军队、军舰增援,鲍部退至屯溪、休宁一带。蒋派大军攻屯溪,鲍部不支,反蒋失败。他逃至上海,住在法租界,用药除去右脸黑痣,化装潜至天津。次年5月,鲍至郑州谒见冯玉祥。冯委鲍为二师师长,兼黄河河防司令,驻扎彰德。阎冯倒蒋失败后,他率部随冯进驻山西晋城,后移驻介休、孝义。
21年10月,方振武至介休找鲍刚,决定组建抗日救国军。12月25日,在介休举行了抗日救国军誓师大会,决定行动部署:全军分为两个梯队出发。鲍刚第二团为第二梯队。次年4月,抵达蔚县,被冯占海部包围,对峙三日,突围渡沙河。冯占海又伙同晋军将鲍刚部再次包围。鲍无法突围,只好构筑工事固守待援。时军心混乱逃者甚多。参谋长、作战主任乘机挑拨方、鲍之间关系。23年8月,阎锡山拉拢鲍刚,将其部队编为阎的第四十六独立旅。11月,何应钦将鲍旅划归十七军徐庭瑶部,开赴河北新城县整顿。蒋介石将鲍调到南京军校高级班学习。次年,他受训结束后,仍任四十六旅旅长。
芦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太原形势危急,四十六旅受命扼守东阳关。鲍到东阳关前,中共八路军先遣部队已进驻黎城、东阳关等地。一次,阎锡山召开军事座谈会,鲍刚见到朱德总司令,将正定作战经过向朱报告,获得朱总司令的赞许。汤恩伯等辈知情后,怀恨在心,时欲谋害。10月23日,洛阳战区电令鲍部开赴河南焦作,整编为一一○师。鲍被调任十三军副军长。
27年元旦,一一○师召开成立大会,张轸任该师师长。鲍旅编为该师三二八旅,旅长辛少亭。鲍于是年3月调任汤恩伯三十一集团军高参,参加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时,鲍随汤部开往江西、湖南参战,后调任湖南战区后勤部司令。次年8月,汤任命他为鄂豫皖边区总指挥。接任鲍刚职务的是陈某。陈到湖北随县的一个深山里,邀鲍前往商谈交接事宜,蒋介石密电“伺机处置”。29年3月,蒋介石令鲍到前线督战,陈设筵为其饯行,并特约几个军长陪他打了一夜麻将。次日晨,陈为他准备了一幅担架,派一连人护送。鲍因久困疲劳,在担架上熟睡,行至山间险道,被预先埋伏好的机枪射死。
方振武(1885—1941年)字叔平,又名运策。寿县瓦埠镇人。他出身在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投考安庆武备练军学堂,毕业后入伍。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同盟会,立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先与徐锡麟举义不成,又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事败被捕下狱。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炮响,他在革命党光复南京的战斗中,英勇作战立下战功。民国2年(公元1913年),随黄兴讨袁,进军江苏,英勇善战,以一营兵力,与数倍于己的北洋军阀激战七昼夜,身中数弹。讨袁失败后,是年东渡日本,入尚武陆军学校,谒孙中山先生,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 6年,从日本回到广州,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军陆战队司令。10年秋,孙中山带兵北伐,他任北伐大队长。率部挥戈北上,挺进安徽等地。旋因陈炯明叛变,北伐失败。13年后,他一度在张宗昌部任职,当他认清张部的军阀本质后,便于次年在肥城起义,参加晋北战役,屡立战功。15年,冯玉祥从苏联考察回国,他加入冯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五军军长。5月17日,冯召集各部在五原誓师,与北伐军互相呼应,兵出潼关征讨北洋军阀。次年5月,任国民联军援陕总指挥兼第一路总司令。他率部从五原出发,日夜兼程奔赴咸阳,在猴儿寨大败吴佩孚所属刘镇华部,使被困8个月之久的杨虎成部和西安人民得以解围。不久,方部被改编为第九方面军,脱离冯玉祥的领导。17年方部又被改编为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他任军团总指挥,参加“二次北伐”,首次攻下军阀占领的济南,后任济南卫戍司令。
18年5月,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主皖期间,革除积弊,施政导民,决心治理好家乡。他早就看清蒋介石专制独裁的面目,因而常与各派反蒋力量联系。当蒋得知以后,于同年9月以“开会”为由,电召他到南京,将他软禁起来。方部官兵闻讯后义愤填膺,将领余亚农、鲍刚等分别率部在安庆、芜湖等地举行兵变。不久,石友三部也倒戈反蒋。蒋认为这些兵变都是方所策划,将他加上手铐脚镣,押入汤山陆军监狱。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全面抗日高潮,蒋介石被迫下野,他才获得自由。
他出狱后,四处奔走呼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21年年底,日寇铁蹄踏入热河,他决心“毁家纾难,抗日救国”,将其全部家财变卖,凑足10万元,献作抗日经费。速到山西介休招集旧部联合其他抗日队伍,举行了著名的“绵山誓师”,成立了抗日救国军,自任总指挥,通电全国,北上抗日。他在誓师大会上发表演说,慷慨激昂,咬破中指,在一块白布上书写:“有敌无我,有我无敌”八个殷红的大血字,从而激励了全体抗日将士的斗志。
22年5月26日,他与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成了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前敌司令部。他在驰赴前线时发出通电:“修我刀剑,歼彼凶残,胜者为少康之一旅;败者为田横之五百。”在装备窳劣、给养不足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经过浴血奋战,相继收复宝昌、清源、多伦、商都、张北等失地。捷报传出,国民党反动派费尽心机,利用种种手段破坏大批的铁甲车和飞机,并同日伪军配合,大举进攻同盟军。在日、蒋夹击下,他和部分爱国将领发出通电,庄严表示:“正义所在,不辞汤火,光荣之死,甘于鼎镬。”“即仅余最后之一弹,亦必为抗日而牺牲。”
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被迫辞职后,该军由方振武、吉鸿昌领导。不久,改为“抗日讨贼军”。兵分三路,挺进开滦、冀东,9月20日抵怀柔。10月,抗日讨贼军受日、伪、蒋三方面军包围,敌人不断用炮火、飞机狂轰滥炸,环境险恶。将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拼死抵抗,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他被迫出走海外。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方将军返回大陆。怀着满腔热血,报效国家民族,为祖国的抗战贡献力量。他目睹烽烟匝地,山河破碎,壮志难酬,忧心忡忡。后到桂林,创办垦牧场,筹集资金购置枪支,准备重整抗日武装,再赴战场杀敌。不料,特务监视、捣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出走香港。在港期间,常与爱国人士来往,联系海外抗日力量,组织“海外侨胞联欢会”等抗日团体。
30年12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他重返内地,决心奔赴抗日前线杀敌卫国。当他刚入广东中山县境时,不幸遭到国民党特务暗害。
杨海波(1892—1941年)名金舟,号子英。寿县三觉寺人。3岁丧父随母务农。因常受豪强的欺压,故四出拜师学艺,终于炼就一身武术。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地主豪绅横行乡里,欺压贫民。他在茶庵集一带,组织了“大刀会”,发展会众,杀恶济贫,跨乡连村,声势颇盛。因政治方向不明,加之江湖习气浓厚,于21年在肥西被国民党军队打散。他潜逃上海做工,参加工人夜校,接触了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开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26年,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铁蹄踏进家乡一带,次年寿县纷纷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他毅然回到家乡,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送四子开席参加抗日武装。是年5月6日,经赵佐朝、杨玉掌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茶庵区委委员兼中共精神庙支部书记。27年秋,为了工作需要,根据中共寿县县委书记马曙的指示,他担任了国民党保长,以便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在家乡一带,组织青抗队、妇抗队,掩护地下工作人员。29年,国民党反共面目日益暴露,县、区联系隔断,区委决定成立游击大队,江屏任政治委员,他任大队长。此时,桂顽四面合围,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几次突围未成,兵被打散,余下二十余人被敌紧困,其妻张保兰被捕入狱,严刑拷打,惨状难睹。他捺住胸中怒火继续坚持斗争,终因寡不敌众,于同年9月22日被捕。后押至国民党战时省会立煌(金寨),多次酷刑折磨他都坚贞不屈。30年农历正月初八英勇就义。
朱耀庭(1864—1943年)名金堂,号寄庐,寿县城关人。幼年家贫,攻读勤奋,弱冠中秀才,旋补廪生。居家设帐授徒,以束修维生。他知识渊博,热心爱国。见清政府昏庸朽腐,媚外压内,民不聊生,心痛之。与州人柏文蔚为同榜好友,经柏介绍入同盟会。他热心公益事业,关怀回族子弟教育,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就清真寺房屋,创办私立务本小学和清真女子小学堂。辛亥革命后,任定远县民政长、六安县民政长。民国16年夏,任寿县县长。
日本侵略军侵占寿城前,他举家避乱于寿城西南苏王乡。敌伪甘言诱惑回城出任县长,他坚决拒绝。32年,因病逝于乡间,终年79岁。
石寅生(1872—1944年)名德纯,字厚斋,寿县石家集人。甲午、庚子之乱后,清廷对外屈辱求和,割地赔款,对内残酷压榨,民穷财匮。他目睹政治腐朽,国势阽危,遂怀追求新学、振兴中华的宏愿,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62年)应留学考试,录取后,东渡日本,先入东京同书院习日语,后入东京法政大学读书。此时,各个革命团体已联合组织同盟会。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春,他在东京参加同盟会。同年夏,又从东京电召族弟石德宽赴日,就学于日本大学,并加入同盟会。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卒业回国,经清廷考试,被任为刑部佥事。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孙少侯任安徽都督,他任都督府秘书。省参议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届参议员。2年,讨袁失败,他匿居北京闭门读书。翌年秋,应友之邀远赴陇西,协办甘(肃)、宁(夏)池盐官营商运业务,凭合法收入聚资达数十万元。曾在甘肃省区购置荒地数十顷,招佃垦殖。垦熟后无偿赠给承佃农民。
8年,返乡居母丧。目睹农村文化落后,捐银币1万多元,在石集创办石塘小学校,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免费供应课本。
12年10月,北洋军阀直系头子曹锟贿选总统。他拒贿不参加选举,避居天津,联络革命党人进行倒曹活动。次年,他把办盐务时余下的资金全数购买枪支弹药,秘密由津运皖。号召淮上健儿参军,组建皖豫国民联军,被推为总司令,驻扎在皖豫交界各县,响应冯玉祥,推翻曹锟。15年冬,北伐军占领武汉,沿江东下,节节胜利。皖豫国民联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六军,他任军长,挥戈北上,立有战功。次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肆行独裁,排斥非嫡系部队,尤恨淮上(寿、凤一带)军人。不久,部队被蒋改编,他被免去军长职务,改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20年淮水泛滥,滨淮农民受灾惨重。他倡议成立导淮协进会,邀请水利工程人员,勘察设计,规划修复倾塌之堤,并将天津英租界墙子河两处住宅出卖,所得之款,全部作工赈基金。为了督察工程质量和进度,他沿途巡视,寒暑奔驰,备极辛苦。其中以淠河大堤的修复,使灾后农民得以恢复生产,功绩尤著。
26年,“七·七”事变后,他于八月返寿县,领导组织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任委员。在他宣传号召下,工、农、学、绅各界及青年、妇女都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组织。次年春初,在安徽省动员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寿县动员委员会,他担任主任委员。宣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抗战到底。同年3月,日本侵略军进攻皖北,各县相继沦陷。省动员委员会筹组皖北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一路军,他任指挥官,指挥部设在保义集。共编7个支队,3个独立大队,官兵约万余人,枪5000余支。其中第二支队郑抱真部驻扎寿县、合肥交界淮南铁路以西;第七支队王绍九部驻防寿凤交界的蔡家岗、黑泥洼、望峰岗等地,破坏日本侵略军水陆运输交通,对敌威胁很大。但是主管皖政的新桂系当局,不顾抗战大计,深惧地方武装发展,难以控制,又因一路军中有共产党人,更感不安。省保安处长赖刚、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张义纯,先后来寿县视察,横加挑剔、指责,藉口整编,阴谋吞并。经一再抵制,而未得逞。是年冬,省府任颜仁毅为皖北行署主任,强令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归其直接指挥,于28年初,他召开大队长以上会议,宣布一路军解散。他怒气填膺,登台演讲:“我们为了抗日,吃苦受累,刚搞一点基础,现在就不让我们干下去。你们愿意抗日,就自找出路!我要是小三十岁年纪,也去参加新四军,跟着一道抗日。”会后,郑抱真、曹云露、赵筹等,各率所部分别投入新四军继续抗日。其余各部多自动解散归田,仅一小部被皖北行署改编,于当年春节调驻定远,六月被缴械。
28年夏,安徽各县选省参议员一名,成立临时参议会,他当选为省参议员。后在二届参议会上又被选为省参议会副议长。当时省参议会议长江炜(彤侯)年迈多病,会务常由他主持。他勤察民隐,直言不讳,指陈时弊,刚正不阿,屡向省政府主席李品仙提出:“减轻人民负担,取消苛捐杂税与临时摊派;实行地方自治,各县县长不能都是广西人充当;要严格执行兵役法,杜绝买卖壮丁;保护人民利益,不该纵容广西官兵糜烂地方。”他针对当时官场贪污腐败,强调指出:“一文钱必须用于抗战。”
次年秋,他鉴于战时农村小学毕业青年多数失学,倡设寿春私立初级中学,建议将罗陂塘公田拨作校产,以每年的收益作办学基金。呈报省教育厅备案,厅长汪少伦不许。他亲自见汪,愤慨抗议,据理力争:“地方兴办学校是好事,对抗战建国都有益处,报教育厅备案只是履行手续,教育厅不准,学校是要办的,你厅长也不能阻止我不办。”终于次年在隐贤集建校,公推他为董事长。
33年夏,省参议会第二次召开会议,他抱病主持会议。6月2日,喘疾突作。3日晨,送回天堂湾郑祠寓所,经抢救无效,下午1时逝世。
薛子祥(1871—1946年)名宜发,号毅生,寿县城关人。幼读私塾,后随父至安庆支应局学习会计,结识熊成基、常藩侯、陈独秀等人。时值其兄薛哲由南京陆军学校毕业后,任安庆新军二标二营管带。他遂到该营任军需官,此间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徐锡麟枪杀安庆巡抚恩铭未遂,复拟乘次年10月清军在太湖会操之机,狙杀阅兵大臣端方、荫昌等。后因端方等未来,事泄未果。
不久,光绪、慈禧相继死去,革命党人遂于11月9日下午在安庆红光街杨氏试馆召开秘密会议,计划起义。决定10时举义,推熊成基为总指挥,子祥为副总指挥,并推子祥以革命司令部名义拟定密令13条。当晚9时,熊成基在炮营下令起义,举火为号烧毁营盘,杀死清军管带陈昌镛,捕拿标统蒋于权。蒋所属之部闻风响应。起义队伍达千余人,夺下北城菱湖子弹库后,正向安庆城挺进时、不料薛哲行军至北门,为清标统余大鸿发觉扣留,辎重队范传甲及讲武堂张劲夫均受监视,未能及时发动。兼之起义军攻城炮弹缺乏引火,围城一昼夜终未破城。安庆滨长江,驻省清舰数艘,虽经运动有降服之意,但因攻城未克,清舰反击起义军,起义军腹背受敌。熊成基、薛子祥率兵北撤,又被清军围困,马炮营起义遂告失败。薛哲、范传甲、张劲夫、李朝栋等均被清军杀害。熊成基、薛子祥遂逃回寿县南门外顾家圩亲戚家,后转到廖家湾廖子宾、廖润斋、廖盘珍家暂居。因通缉紧急,经廖盘珍等资助北上,经同乡方维如介绍至唐山膏药店帮工,薛化名为“谢吉三”。
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回到安庆担任中国同盟会安徽省分会会长。不久,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他担任安徽省支部长,兼任中国稽勋局安徽分局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倪嗣冲进驻安徽,他携眷移居上海,与岳相如等居住一起从事讨袁活动。时与柯庆施等来往甚密。后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合,上海不能存身。又携眷返里。时柏文蔚主皖,召他驻颍口垂岗集,以盐税金供给。柏解职后,他也离去。
抗战军兴,安徽皖北抗日自卫军成立,他任名誉顾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自卫军撤销,他赋闲居家。35年10月1日病逝。于右任先生作挽联“一生大事惟革命;两袖清风返道山”以奠之。
柏文蔚(1876—1947年)字烈武,寿县柏家寨人。幼读私塾,21岁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国事日非,乃立志研究新学。创立“天足会”,号召妇女放足;设立“书报社”,以《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革命军》等书籍相互传阅,以使读者日增感愤。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安徽求是学堂改名为安徽大学堂,他考入该校读书。次年,沙俄帝国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天津之机,大举入侵我国东北,迫使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他义愤填膺,与留日回国的陈独秀联系组织“励志学社”,筹款购置图书,在安庆开设藏书楼,以此为据点发表革命演说,痛斥清廷卖国,事被安庆知府桂英得知,派人搜查,藏书楼被封。文蔚退学奔赴南京,会赵声联合当地会党,秘密组织了“强国会”。不久,事被泄露,成员杨作霖被害,强国会被迫取消。文蔚离宁回皖。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秋,省府创办武备学堂,他考入该校。次年春,安庆又创办武备练军营(在安庆南庄岭),又称练军学堂,他函招寿州张之屏等20余人应募。时在军营者有熊成基、常恒芳、张纶、袁家声等300余人。他在军营中组织“同学会”,不分省籍、学籍,凡志同道合均可加入。夏,因张之屏入狱探访被捕的郭其昌而事泄,郭被密杀于狱中,张被通缉,柏受牵连,他与陈独秀等人出走皖北。秋,安徽旅湘公学迁到芜湖改名为“安徽公学”。柏应李光炯之邀,任该校教习。他在任教期间,和陈独秀及该校学生常恒芳等,秘密恢复了反清组织——“岳王会”,陈任总长,他和常恒芳分别担任南京分会、安庆分会会长。同年,江南新军九镇招收新兵,他应赵声招聘,辞去安徽公学职务,在赵手下任三十三标第二营前队队官。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三十三标管带。时孙中山遣吴旸谷归国,组织同盟会长江分会,文蔚率岳王会全体分会会员加入同盟会。冬,孙毓筠、权道涵、段云3人由日本回国,到达南京,计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文蔚与之合谋,事泄毓筠等下狱,他逃走关外。先在吉林胡殿甲统领的吉强军中担任文帮带职,兼马步队总教习,后任屯田营管带、屯田标标统。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廷在奉天成立督练公所,征集新兵,他在该所参谋处任二等参谋。次年,奉参谋之命,赴苏俄边界调查军事设施情况。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二月,督练公所改组,他被淘汰。十月,武昌起义,他动身南下到达南京,在新军第九镇中和数十名军官研究起义方案。时军中弹药不足,他奔赴上海,从总部领炸弹1200颗,手枪500支,密运南京。九镇统领徐绍桢已知部下军心浮动,不可遏止,心中焦急不安,举棋不定,正在踌躇中,得知文蔚回陵关,立即派人请他到镇部。柏到镇后,向徐讲清形势,鼓动起义。徐在柏的说服下,决定参加起义。接着,又与林述庆等一起指挥进攻江宁的战斗,赶跑了张勋。同年12月,他所领导的军队,被改编为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柏任军长。
民国元年(1912年)4月26日,安徽都督孙毓筠称病辞职。5月,柏任都督兼民政长,严禁鸦片。次年,袁世凯叛国,孙中山召他到上海议事,决定举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他对孙中山的主张表示坚决支持。6月,袁世凯下令撤去柏的安徽都督职。7月,他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17日,宣布安徽独立,在蚌埠成立安徽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讨袁。不久,江苏都督程德全叛变,黄兴见大势已去,乃出走国外。这时,安徽胡万泰亦叛变,他退芜湖。江苏钱通等,驱逐程德全,迎接文蔚入南京。因兵无战志,贼焰甚炽,南京随陷,乃走日本跟从孙中山先生。4年,他与李烈钧等赴南洋募军资。6年回国,任川鄂联军总指挥,屯于施南夔州之间。9年,改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11年,任长江上游招讨使。次年,任建国军第二军军长。13年1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离开广州到豫、鲁、冀、察各省整顿党务。15年在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再次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是年秋,任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次年,直鲁联军张宗昌部犯合肥,柏固守合肥,派新编五师进驻肥西大蜀山一带,成犄角之势。敌终败退,放弃蚌埠退守徐州以北。是年,他通电反蒋,迫蒋介石下野。17年,蒋介石复职后,免去他的军长职,任以北路宣慰使。他申请辞职,退居南京玄武湖私宅居住。19年膺选国民政府委员。26年抗日战争爆发,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国民党中央政府迂回南京,他仍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政府委员。36年,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4月26日在上海南洋医院逝世。
管曙东(1884—1947年)寿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赴皖北从事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冬,与张汇滔、管鹏等在寿州组织“信义会”。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安徽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去怀远创办萃华学堂,从事革命宣传。民国2年(公元1913年),参加讨袁战争,失败后去上海。3年去日本。6年回皖,任《民治报》经理。12年《民治报》被查封时,他被捕入狱。18—21年,先后任巢县、怀远县县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行政院咨议、司法院法规研究委员会委员。36年病故。
曹少修(1886—1947年)名正宽,寿县小甸集人。幼读书,勤奋好学。及长,受前辈张树侯先生的影响,醉心于民主革命。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投考安徽陆军小学,因视力不良未中。未几,在上海加入同盟会,致力于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期间,他参加了淮上军。后回家设馆课徒。民国2年(公元1913年)7月,袁世凯叛国,孙中山先生号召讨袁。他奉安徽都督柏文蔚之命,联络地方千余人,进行讨袁。失败后,遭军阀倪嗣冲的通缉。12年赴沪,和胞弟曹渊在上海大学就读(旁听生),接触到马列主义。由此,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15年9月,胞弟曹渊在武昌战役中牺牲,他很悲痛,亲往祭奠,受到叶挺团长和参谋长周士弟的慰勉,使他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归来后,便积极参加家乡的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他动员民众枪支加入中共抗日武装。29年,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武装在津浦路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他被选为参议员。他肩负革命重担,奔走于滁县、定远、寿县等地,积极宣传抗日,开展抗日工作。35年,津浦路西新四军主力北撤。他年已花甲,领导考虑他年高体弱,不应留在敌后,要他随主力北上,以策安全。他坚决要求留在敌后,坚持敌后游击斗争。国民党孙良诚部纠合地方保安团,合击瓦埠以南吴山庙一带游击队活动地区,情形十分危急,他将游击队分散隐蔽在农民家里,使之得以脱险。
36年9月30日,他请假回家探亲,为当地大地主曹大野牛侦悉,密报国民党寿县县长王镇华,将他逮捕。在关押中,敌人以软硬兼施,百般利诱,均被他严词拒绝。就义前,看守问他有无语言告嘱家庭,他叫看守拿来纸笔写道:“吾弟渊,为革命而死;吾侄云露,亦为革命而死;今吾亦死,一门三烈士,足以光荣吾门庭。吾死后,可葬于吕子让先生墓侧(吕系游击队中队长)。”10月9日早晨,敌人在下塘集把他杀害。中共寿六合霍工委,根据他生前志愿和一贯表现,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高语罕(1888—1948年)又名雨寒,寿县正阳关人。其父是个有名的塾师,幼年从父读书。十七八岁时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读书。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徐锡麟刺杀恩铭后,他回到安庆,在督练公所韩衍手下任文事。次年,熊成基起义,他与韩虽然参加了起义,但没有暴露身份,因而得以逃脱诛杀。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炮响,安徽响应,高、韩最为积极。与廖海粟、王尚山、朱蕴山、常藩侯、石大化、李光炯、卢仲农、易白沙、高亚宾、高一涵、管鹏等,常在萃萍楼、扬氏公馆聚会,筹划安徽革命事。辛亥革命后,韩衍将测绘学堂、警察学堂、陆军小学三校有革命思想的青年组成青年军,他在军里教书。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3月,孙毓筠任安徽都督时,韩任秘书长兼任青年军总监,他协韩工作。孙毓筠辞职离皖,韩衍被害,他到青岛教书。3年,离青岛至沪,经济窘困,卖文度日。常在《神州日报》、《民主报》、《民呼报》、《民时报》上发表文章。5年秋离沪至芜,在省立五中任学监兼教英语,与刘希平共同组织学校工作。次年,在刘的支持下组织了“学生自治会”。同年夏,又办起“平民学校”。7年,他又办起“商业学校”,成立“安社”,创办《自由之花》报纸。他的一系列活动影响很大,从而引起旧派人士的极力反对。
8年5月5日凌晨,北京学生运动信息电传芜湖后,他立即响应。次日,在西门詹家巷召开芜湖学生联合会。他宣读消息,发表演说,号召响应,决定7日游行示威。然后成立学生联合会、教职员工联合会,他担任两会会长。在游行前,二女校学监姚慎思极力反对:“鄙人好文,身为女校学监,女生与男生在一起游行,有违男女授受不亲之古训。”他听后挺身而起,以拳击桌道:“鄙人好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男生爱国,女生也是国民,也应爱国,为什么男女不能同时游行示威?若说男女不能在一起,请问姚先生,你是男还是女?你的年龄也不大,胡子也不长,你为什么天天和女生在一起?岂不应避嫌!请姚先生慎思,慎思,再慎思!”他刚说完,男女师生鼓掌共呼:“姚先生滚出去!”皖南镇守使马联甲知情后,拟寻机杀害。马的参谋长龚耕野与他友好,暗通信息,他被迫离芜,回到故乡正阳关。
11年8月,他到德国留学,在马克思的故乡学习了马克思主义。14年初由德回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他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任党团书记)。他在会上发言:“我们要改造整个社会,不是要打倒几个人就行了,打倒北方的一个段祺瑞,恐怕南方还会出一个段祺瑞,要在社会制度上想办法。”蒋介石听后,翻眼看了看他。会后,朱蕴山对他说:“你是放炮,你今天的发言,捅了个漏子,不好。”
26年,他和陈独秀同住在四川江津。31年陈病故后,他常往成都《新民报》主编陈名德家中,与张恨水、张慧剑等作小品文向《新民报》投稿。他的生活很苦,主要依赖稿费维持。他的《九死一生记》就是这个时期写的。35年他回到南京,住在明瓦廊街。37年春病故。平生著作很多,有《白话书信》、《广州记游》、《九死一生记》和一些论文等。
张纶(1878—1948年)字石泉,寿县丰庄乡人。幼读私塾,弱冠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回国,在江淮间开展反清活动。三十年(公元1904年)考入安庆武备学堂,卒业后回寿,与王庆云、张汇滔等在城内组织“信义会”。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捐资创办正阳关两等小学。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与王庆云、袁家声、张汇滔等密会,拟于农历三月十五日,乘寿州四顶山庙会之机发动武装起义。后因安庆熊成基起义失败,风声泄露,信义会组织随之暴露,起义未成。后联络寿州教育会长孙旨美等成立“农会”。择定寿州考棚为会所,进行革命活动。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全国各地反清浪潮风起云涌。清廷为维持其苟延残喘的局面,下令各地成立咨议局。安徽咨议局成立时,王庆云被选为议员,并委任寿县团防局局长。张纶与王庆云、袁子金、张汇滔等计议,决定在寿州东乡曹庵、马厂集设立团防局,组织联庄会,形成寿州东乡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独立响应,消息传来,淮上志士精神振奋。11月5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光复寿州。
寿州光复后,立即成立“淮上军司令部”,推王庆云为总司令,张汇滔、张纶、袁家声为副总司令,并委派张纶等13人为军统。他奉总部命令固守正阳关,统办正阳五关十卡,维护与管理商旅水上交通及合法经营。此间,他创办了正阳公立商业学校,任董事长。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职位,因刺杀宋教仁激起公愤。2年3月,柏文蔚任安徽省讨袁总司令,他踊跃参加讨袁。15年北伐时,柏文蔚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军长,他任军部副长官。18年解甲归田,目睹水利失修,黄泛为灾,生灵涂炭。针对时弊,提出治理淮河计划。
37年染病不起,医药罔效,病逝于家。
常藩侯(1882—1950年)名恒芳,寿县保义集人。幼年读书,18岁中秀才。时值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他目睹清廷腐败,国事日非,乃阅读卢骚的《民约论》和上海的《苏报》,以及其他一些进步书刊。同时,看到上海的黄克强、章太炎、章士钊等人的革命活动,便毅然投笔从戎,立志以身许国。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赴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加入“同学会”,进行反清活动。次年入安徽公学,和陈仲甫、柏文蔚等重新组织“岳王会”,鼓吹革命,反清排满。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安庆尚志学堂训育主任,组织“维持会”。次年,入安庆炮兵训练所当学员,加入同盟会。和乡人袁子金等在新军中积极发展会员、筹划活动。又与南京的孙毓筠、方植之,湖南的胡英,上海的陈英士等密秘联络,准备起义。后因事泄,胡英被捕,毓筠下狱,起义未成。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参与徐锡麟刺杀恩铭起义失败后,逃至怀远。继与熊成基回到寿县保义集,拟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因形势不利与熊同去日本留学。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炮响,他从日本回国参与南京起义。次岁,南京政府成立,被选为临时参议院参议员。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回安庆,任国民党安徽支部长、国会议员。2月,宋教仁被刺,袁氏叛国,解散议会。5月,袁世凯下令:“除暴安良”,将恒芳等八大议员统统逮捕。5年黎元洪任总统,孙中山先生回国,电请释放政治犯,他被释出狱。6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护法大元帅,他被邀出席广州参加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10年,他由上海回到安庆,参加反对张勋的定武军和倪嗣冲的安武军的斗争。斯时,参加省会议,反对盐斤加价,拒绝和抵制安徽督军张文生和省长许世英对省议会的拉拢收买,极力支持并参加学生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和增加教育经费的斗争,终于设立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次年,省在芜湖召开财政审查会议。省内各团体、旅京、沪诸同乡均推选代表参加会议,他被推为代表,由沪赴芜参加会议。与会代表一致主张裁军废督,经过反复斗争,终于废掉督军张文生的“议书”。是年,段祺瑞倒台,黎元洪复任,南北一统。国会恢复,他赴京反对曹锟贿选。13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立了各级党部筹备委员会。安徽党部由他和朱蕴山、光明甫、高语罕等7人负责筹备。国民党“二大”闭幕后,安徽省临时党部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15年北伐战争时期,他被委任为安徽宣慰使,与柏文蔚、袁家声等商议合组军队,以淮上军、陈雷部为主,扩编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柏文蔚为军长。
次年,蒋介石在安庆制造反革命“三·二三”事件,镇压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他率三十三军各级政工人员通电反蒋。不久,蒋、汪合流叛变,国共分裂,三十三军顷被瓦解。他受到通缉,潜往上海隐居,并和被通缉而去上海的同志,继续进行反蒋活动达十年之久。
26年,芦沟桥事变后,他由上海回皖,任第五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极力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为《大别山日报》、《平原》杂志等撰写文章,宣传国共合作,抗日人人有责。经常发表演说:“参加共产党合法,言讲马列主义无罪”等。常常抨击一些不顾民族存亡的贪官污吏。
抗战后期,蒋介石阴谋消灭革命武装,加紧迫害共产党人。动委会内的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纷纷撤离立煌。少数未公开身分而留下来的共产党员,他设法保护,如许志雨、朱某等因得其救而脱险。他常率慰问团奔赴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一次,途经寿县迎河集时,解救了一名因共产党嫌疑而被捕的青年。他还支持其侄常持青(曾任国民党寿县县长)利用职权与共产党人联系,在工作中给予掩护和资助。因此朱怀民(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员,寿县解放时任县委书记)等经常化装住在他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监察委员,兼任安徽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支持其长孙常传绰(解放后寿县副县长)从事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并在国民党部队中进行策反活动。
晚年积劳成疾。建国后居故乡。党和人民政府每月拨给他大米400市斤。1950年春,因脑溢血突发逝世。
孙多钰(1882—1951年)字章甫,寿县城关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工科读书,毕业时授工科学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回国。次年学部(又名庚戌学部)考试,名列最优等,赏给工科进士。辛亥(1911年)廷试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加四级、升任吉长铁路工程局总办兼任总工程师。民国2年(公元1913年),任沪宁、沪杭两铁路管理局总办。4年,调任湘宁铁路工程局总办。7年任株钦、湘鄂两铁路总办。次年,任北京通惠实业公司总裁和中孚银行总经理。9年任督办浦口商埠管理局局长。12年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部次长兼任中孚银行总经理。18年任上海阜丰面粉公司董事长兼任启新洋灰公司常务董事、直隶滦州矿务公司副董事长。26年,任开滦矿务局天津局华方经理。35年,中孚银行为当局控制,他挂名任副董事长。1951年,病逝于天津。
洪晓岚(1866—1953年)名人纪,字伦五,别号愚谷,寿县三十铺人。自幼随父读书,光绪十三年(公元1886年)入泮。清末,历任阜财商业学堂堂长、寿州公学监学、劝学所所董。辛亥革命,淮上军起义,任革命军司令部文牍。民国期间,历任寿县公署学务科长、寿县公学校长、劝学所委员会委员、教育董事会保管董事、教育局长、安徽省自治筹备处评议会评议员。
他秉性严谨刚正,处事精详核实,毕生为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心力交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后,仍家居设塾教读,常著诗文自娱。平生著有《愚谷诗存》四卷、《愚谷诗话》四卷。除《淮上民军起义始末》尚存外,余皆无存。1953年春,因病逝世,终年88岁。
权道涵(1885—1953年)又名养之,寿县三觉寺人,后移居寿县城关镇。曾东渡日本留学,受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潮影响,立志献身革命。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冬和孙毓筠、段子祥等回国,策动江淮革命运动。路过南京,与柏文蔚谋拟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被捕入狱。判长期徒刑,后解至寿州监狱。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寿州光复出狱。时淮上革命军成立,分三路挺进江淮各地。他和段子祥等率兵驰往六安。民国6年(1917年)携眷客居昆山。抗日战争爆发,返回寿县城关居住。27年春,参加安徽抗日自卫军,随军移住原籍三觉寺。32年,他和常藩侯、袁家声等领导寿县临政会,倡议复查地亩,核实赋册,税捐粮款由受益人(田主)负担,减轻佃户苛负。各乡成立经建委员会,统筹统支,任何人不得抗缴。
37年,淮海战役节节胜利。11月间,他和吴伯安、常持青等谈论局势,极力称赞共产党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动员他们起义。
道涵善书法,晚年墨迹较多,求书者甚众,几乎有求必应。1951年他年近古稀,任安徽省寿县中学副校长。1953年,调往合肥,在省文史馆工作。是年因病逝世。
方勇(1895—1956年)字景略,寿县人。幼时勤奋求学,孜孜不倦,常以夏夜看书,为避蚊咬,双足伸于凉水盆中,久之引起关节炎发作,五旬后下肢瘫痪。
他专心研究文字学,博览书史,考证精详,曾与国学著名人士易白沙等交游。历任安徽大学讲师、教授、安徽临时通志馆编纂、国立编译馆编译、安徽政治学院教授。抗战后,历任省立、县立中学国文教员。学生质疑问难,他立即解答,并指明出处,学生益敬之,称之为“掉页辞源”。1956年病逝。
平生著作有:《太誓答问》、《平箴膏盲》、《详订春秋名字解诂》、《补正尔雅释地》、《考唐写本说文》、《订字字形体学》、《说文重文考》、《说文读若考》、《古韵通论》、《声韵学》、《训诂学》等书。
丁鸿鼐(1888—1958年)名协山,字鼎诚,祖籍凤台县。家世业医。后为生计,举家迁居寿县城关,悬壶济世。他幼承庭训,酷爱中医,从《医学三字经》、《医学心悟》、《伤寒杂病论》等入门,发奋钻研岐黄之术,通晓医理。临症积累丰富的治疗经验,善治内、妇、儿科,名噪寿、凤、淮一带,求医者盈门。
平生为人治病,不分亲疏、贵贱,遇有贫病求医者,多以免费治疗,受到时人赞许。毕生研习医学,造诣颇深,著有《丁鸿鼐医案》一册,现存于世。
金金山(1885—1958年)名彬如,寿县城关人。幼读私塾,清末中秀才。弱冠,因跛一足,又因长子夭折,他十分悲痛,乃立志习医。
民国16—30年,任上海阜丰、裕通面粉厂厂医。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侵驻上海,工厂停办返寿,悬壶于寿县城关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他与时书农、杨锦臣、桂荫西、吴靖寰等,组成寿县城关第四联合诊所。他医道精湛,内、外、儿、妇各科皆优。其医德高尚,平易近人,临床以谨慎见称,从不以不知而为知。他尝言:“为医者,知而不为,是无德也;不知而为,是不仁也。”对待病人体贴备至,不遗余力。他怜贫恤苦,医不计酬。
他治学严谨,博而不杂,临床内治外疗,据证而施,莫不中病。药不虚设,力求简、便、效、廉。其立法处方,既遵经据典,又灵活变通,往往以一药一法而收奇效。其复方,少者三五味,多者十余味,且系遵古创新,匠心别具,深深体现了师古不泥之精神。
1954—1956年,他两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7年,六安地区卫生科曾多次派人来寿,请他和张永安老中医到地区医院工作,他因年老体弱未去。1958年因病逝世。
祝梦华(1890—1959年)名慎吾,字跻皇,寿县堰口集人。早年就读于两江师范学校,成绩优良。
梦华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博爱、三育和明光高等小学任监督,在阜阳第三师范、安庆怀宁初中、贵池县第五职业学校任教师。民国10年(公元1921年),他回到家乡,创办寿县县立第八小学(校址在真武庙),他任校长。12年创办寿县县立初级中学,任校长。21年,再任寿县初级中学校长。24—26年,三任寿县初级中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寿城沦陷,该校停办。
梦华学识渊博,教学有方,群众景仰。为省立中学校长孙秉南赏识,特聘请他为学校教导主任,后又被淮南专科学校校长毕仲翰聘为副教授。
1949—1955年,在家劳动。1956—1957年,在蚌埠师范任教,后在寿县中学任教,因眼患白内障停教。1959年元月4日因病逝世。
黄荫庭(1896—1960年)名传森,号午村,寿县城关人。幼读私塾,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08—1911年),入寿县城关阜财学堂读书,得名师薛少卿先生的培养,成绩斐然。旋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春考入南京国民大学。次年秋,大学停办在家自修。6年,弃读任教,先后在凤台县丁集、天津、蚌埠、上海阜丰面粉厂等地授业。26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夏,他避难居住乡间,后在庄墓桥教私塾维持生活。29年至建国后的1957年8月,十余年间先后在安徽省立十一临中、五临中、一临中、凤台精忠中学和寿县中学等校任教。1957年9月因病退休。1960年4月病逝于上海。
他学识渊博,教学认真负责,四十余年里,课堂教学,诲人不倦;批改作业,一丝不苟,焚膏继晷,夜寐夙兴。在隐贤集任教时,积劳呕血仍不肯休息。友人劝之,笑而答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因而,他在教育界声名素著,威望很高。
他工诗文,善联对,精通历史,深研《红楼梦》,凡江淮间名士,无不知黄荫庭。他在弱冠时,闻业师傅秉臣先生逝世,悲恸已极,挥毫作挽联一副:“一纸书,自天外飞来,云杏花春雨,归兴方浓,讵料开缄余涕泪;三寸管,向江头掷去,问故国文章,谁称继起,未曾屈指已凄凉。”
19年元旦,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各地停工停市三日,过好元旦,要求家家贴用新春联。这年元旦正值农历十一月十三日,有人请他撰写春联,他挥毫立就,得者大喜。其联曰:“梅花香绕迎年鼓;明月光分守岁灯。”乡前辈薛少卿,海内名士,七十诞辰时,他作寿联云:“抽三寸管,赋江上槐花,笑指羊城,早有新诗惊海内;开七秩筵,倚山头桂树,醉横铁笛,戏招明月落尊前。”
33年6月,省参议会副参议长石寅生谢世,他作挽联云:“眼中城郭,似辽鹤归来,最怜丛桂山头,怕读清秋招隐句;膝下儿郎,应神鹰妙选,记取凯歌声里,勿忘家祭告公时。”
他平生著作有《红楼梦考》数十万言,《淠滨读书记》,以及诗文等方面的著作若干卷,屡经劫火,荡然无存。
袁子金(1878—1960年)名家声,寿县梨树乡人。幼读私塾,24岁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投笔从戎,考入安庆武备学堂,团结联络有志青年组织了“同学会”,秘密宣传革命,抨击清廷腐败,因被发觉受到阻挠。后参加柏文蔚等组织的“岳王会”。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又加入同盟会。由于经常登台演说,影响很大,被安徽巡抚侦知,下令开除,他又回到寿州。
次年,张汇滔由日回皖,在家乡一带宣传革命,他和汇滔等在寿州组织了“信义会”。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拟乘四顶山庙会之机举行起义,不料事泄中止。时熊成基起义失败,信义会组织暴露不存。后与州人孙旨美联络,组织了农会。值安徽成立“咨议局”,寿州推王庆云为省议员,经王要求寿州成立团防局,王任局长。省拨给毛瑟枪700支,军事指挥由袁子金负责。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寿州光复,旋即成立“淮上起义军”。王庆云为总司令,他和张纶、汇滔为副总司令。兵分三路挺进江淮各地,他任一路总指挥,直逼风阳等地,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一路克凤阳、蚌埠等地,与张勋部激战,大挫张部士气。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8月,柏文蔚任安徽都督兼第一军军长,他任第七旅旅长,驻扎蚌埠、怀远一带。次年,袁世凯窃据总统后,各地军阀卷土重来。安徽军阀倪嗣冲穷兵黩武,企图消灭淮上起义军。子金率部固守于凤台平顶山,与倪军展开激战,屡挫敌军。后因众寡悬殊,伤亡惨重,奉命撤退。行至芜湖,被倪捕获,受尽酷刑,正拟枪杀,幸被旅长张永正迫以兵力,未遭毒手。释放后避居上海,旋东渡日本,继续研究军事,鼓吹革命。
10年,他由日本回国,同廖梓英在安庆创办《建设日报》。13年秋,复到上海与柏文蔚、岳相如联络,在柏的支持下同岳相如回皖,组织“淮上人民自卫军”。他到家乡袁家湖,动员戚族募集经费,号召青年参军,一时投笔从戎、弃农参军者数以千计,由袁少仪率领,开往淮北高皇寺一带驻扎,与凤台岳相如、廖梓英所募的淮上军合并,共3000余人,他任总司令。集中训练,以待北伐。这支部队遭到安徽督军马联甲的仇视。马与柏文蔚商量,资助该部军饷3万元,移防河南,驻扎于永城、夏邑一带。次年,他率部移防山东济南,投靠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与军阀张宗昌激战,直达河北怀来,尔后回师湖北罗田。15年,柏文蔚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军长,他任一师师长。同年,奉军杨树藩旅驻扎寿县正阳关,柏令调第一师收复正阳关。他接令后,星夜赴皖,指挥湘军叶开鑫一团,由淠河登岸,开赴正阳前线,与杨部屡战不克,伤亡惨重。他令炮营以三八式野炮向杨部排击,奉军全线崩溃,全部被俘。
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三十三军奉命出征,他率第一师由皖经豫至鲁,与军阀张宗昌残部边打边行,节节胜利。不久又奉命开往六安一带,扫荡军阀余孽。他率部穷追,直把孙传芳残部全歼于山东滕县。
16年,蒋介石排除异己,贻误北伐,军民共愤。三十三军全军将领集体签名通电,敦促蒋下野。他率领一师首先签名。次年北伐战争结束,南京召开编遣会议,他被委为旅长。18年,他退居安庆等地休养。不久,携眷返里,闭门谢客,礼佛诵经,钻研梵学。1952年到合肥文史馆工作。1956年应邀至北京出席全国佛教会。回皖后,担任安徽省佛教会会长。1960年因病逝世于合肥。
孙多慈生年不详,是寿县孙传瑗之女。早年毕业于安庆女中。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西画组,从徐悲鸿先生学习素描,选修宗伯华先生《美学》;胡小石先生的《古诗选》。23年,她以一幅《鲛人弹琴图》露其艺术才华。24年春,随徐师去黄山写生,未及毕业即回安庆女中任教,不久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结婚,任教浙江艺专。后随夫去台湾,任教于艺术学院。1963年,时任台湾艺术学院院长,因患癌症赴美治疗,逝于洛杉机。早在民国25年时,中华书局出版了她的《素描集》,震惊中外画坛。宗白华先生序曰:“线文雄秀,真气逼人,观察敏锐,笔法实实,清新之气,扑人眉宇。”李则纲先生称其国画“笔法雄俊,气概不凡”;称其油画作品“尤其有一种奇人情志的天才”。“到了她的画前,总能教你始而精神怡悦,一见即发快感,继而教你沉思,教你遐想。” 她奋斗一生,对艺术精益求精。如她所说:“艺术之广博浩瀚诚无涯际;苟吾心神向往,意志坚定,纵有惊涛骇浪,桅折舟覆之危,亦有和风荡漾,鱼跃鸢飞之乐,果欲决心登彼岸者,终不当视为畏途,而自辍其志也。”
柏方鑫(1887—1967年)字幼臣,又名佑拯,寿县窑口乡人。7岁就读,18岁入同盟会,并入清军三十三标为内应,后入武备学堂,与方振武、程华亭、蔡行三等结为金兰,又与州人袁家声、张克瑶、凤阳张雷梨、凤台岳相如等相处甚密。先后在沪以老虎灶为中心,联络革命同志,结交四方豪杰,培育革命人才,为革命输送械弹。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任职于建国第一军。次年讨袁失败,与袁家声、岳相如等在苏联一起共策军事。6年,张勋复辟,出师讨伐,旋即戡平。10年,赴粤时,在成谷才部独立混成旅拱卫总统府。陈炯明叛变包围总统府,炮轰观音山,他扼守一隅力拒陈敌,使孙中山先生终于脱险。12年,到鄂豫皖边区,联络袁家声、岳相如等,成立豫皖自治军,南北军阀时欲并吞,夏邑一战,杀人盈城,鏖战经月,豫皖自治军终于获胜。15年,改组国民革命军军制,柏文蔚任三十三军军长,他任独立第四旅旅长参加二次北伐。18年脱离军营,曾在凤台等地征收税务。33年赋闲在家。36年随女儿到南昌。1967年因病逝世。
朱席尚(1905—1968年)字宏轸,江苏省睢宁县(后属宿迁县)人。他7岁入塾读书,13岁弃读务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农民抗敌协会,反奸除霸,配合中共游击队开辟新区。民国31年(公元1942年)他正式参加革命。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联防乡指导员、武委会主任。35年,解放战争时,任辽东省赛马县东沟区民政科长。37年在华中剿匪打霸,后调任全椒县民政股长,旋又任寿合县三和区委委员、公安特派员、审讯股长。
建国后,先后任寿县人民政府人事科科长、县监察室主任、县检察院检察长、中共三义区委第一书记。1958年,任寿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兼任寿西湖农场场长,中共寿县委员会统战部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下放在石集园艺场(五·七干校)劳动。1968年12月因病逝世。
孙秉南(1903—1968年)原名多炎,读书时期曾用学名孙文盛,寿县堰口乡人。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毕业于国立安徽大学,时外侮深重,国难方殷,遂以教育救国为己任,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任寿县、颍上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多年。日本侵略军侵华,江淮地区大半沦陷,子弟多被迫停学。28年,安徽省教育厅择安全地区设临时中学十余所,收容失学青年,他被聘为第十一临时中学教务主任;次年春,膺任校长,奉厅令将十一临中自定远西迁寿县隐贤镇,就庙宇祠堂为校舍,师生以膝代桌,席地而眠,藜藿为食,雪月作灯,虽艰辛备至,而弦歌之声未辍。他对来自沦陷区无家可归的学生倍加关切,常慷慨解囊资助学习、生活费用;对教师因故不能授课,辄替补代讲。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生活,复不惮劳苦,奔波四方,延聘教师,筹措经费。爱国民主人士常藩侯、石寅生对其热心桑梓教育至为推崇,多方给予支持,时人多称二公为孙办学之后盾。抗战胜利县城光复。35年初迁校寿城,更名为安徽省立寿县中学,以原第六女职校址为舍,是处乃侵寿日军营房,马矢遍地,荆棘丛生。他亲率工友清除粪污整饰一新,更募集资金建教室60余间(约1300平方米)。37年,学校开初中、高中、中师、简师共20余班,学生千余名,为寿县唯一完全中学。
秉南礼贤重才,曾应聘来校任教者,如方景略、毛象可、李梦樵、黄荫庭、祝梦华、方竹荪、王道平、孙骊方等,皆当时的大学教授或知名学者,故教学质量优异,为祖国的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培育了许多人才。
新中国诞生后,他执教于南京。“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病卒。
尹硕辅(1877—1969年)原名佐宣,寿县青莲乡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为邑廪生。幼好岐黄之术,通读名医论著、药典。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辞廪饩,潜心医学,卒业于皖江专校。辛亥革命前后为陆军医官,随师溯江至鄂湘、入川沪,行处遍访名医,探索医道。民国初,憎恶军阀混战,辞职返里,即以行医为业,兼课读亲族儿孙。11年(公元1922年),创办青莲寺端本两等学校。13年,经乡坊推举,接任端本两等学校校长,仍时为乡亲诊病疗疾。18年,应聘就任正阳甲种商业专科学校文史教习。一年后,复还乡行医,为业终生。
尹硕辅的医术遐迩闻名,尤精于内科、儿科、妇科,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其医德高尚,乡坊无论远近有召必赴;贫苦者一概免费诊疗,家备常药多以施舍。虽家道不裕,但以此为乐,其惠泽于乡亲,有口皆碑。迨年逾花甲始将半世医疗病例经验撰《隐叟医方》6集,遗诸后世。
1951年,他应六安专区人民医院之聘,为中医部主治医师之一,时已年过古稀。及耄耋高龄,犹授业生徒,娓娓不倦,更以其验方伏案辑录成帙传业。1969年病逝于六安。
鲍汝澧(1908—1971年)字岷东,寿县东津人。幼读私塾,及长务农。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入伍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方振武部。出师北伐,辗转于湖北、河南一带,与军阀吴佩孚部激战,屡立战功,升任连长。14—26年,任国民党军四十四师少校营长,后任独立四十六旅营长。27年调国民党军一一○师,参加台儿庄战役,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升任为少校团长。同年,部队调至武汉,守卫在桐柏山麓御敌,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大败日军。该师非蒋嫡系,于29年(公元1940年)被摘去兵权,编为十六师。他虽任少将步兵指挥官,但无军队,责其单人匹马去河南鹿邑招兵买马。次年,组成挺进四纵队,任少将总司令,开赴河南漯河等地整训。31年编为独立第一旅,任旅长。33年,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原。他受命守卫郑州,阻击日本侵略军。战斗开始,因汤恩伯部不战南撤,鲍旅为求生存坚持抗日,部队由黄河岸转战至密县一带,迂回击敌,历经一周,后乘隙东进,过京汉铁路以东,经扶沟、沈邱一带,南渡沙河,经上蔡、西平,暗越京汉路,在嵖岈山与日军激战,双方伤亡不少。同年秋到达滇平,与上级接通关系后,杀回豫西。是年底,改编为六十二师,任少将师长。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驻防河南陕县。不久队伍被解散,复以通共之罪名,拘捕西安受审,囚居二年余,后经张轸电保释放。1949年5月,在武汉上游金口镇随张轸部起义。7月,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一军二一二师任师长。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湖北省大冶军分区司令员,兼任二一二师师长。秋,大冶军分区撤销,调湖北军区司令部待分配。1953年9月,任湖北军区干校第一副校长。1955年3月,任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1958年5月,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1971年1月病逝。
毕仲翰(1897—1971年)名汝藩,号晫西,寿县开荒乡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先后在安庆尚志、寿县芍西学堂读书。清宣统三年至民国6年(公元1911—1917年)7月,先后在芜湖公学、上海青年会中学、南京海军雷电学校读书。毕业后于7年入日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语,主攻电力工程。11年毕业后回国,住上海,筹划留欧活动,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留欧未成,经人介绍,在芜湖公立职业学校(省立五中及二农)任物理、数学教员。12年8月至24年先后担任安徽省立工学校长,皖北凤阳省立第五师范、芜湖新民中学英语、数理教员;皖北寿县中学校长和省立寿县六职学校校长。16年,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任省立阜阳三中、安庆省立女中校长,兼教数、理课程。
23年农历四月七日,回寿奔丧被捕入狱,声明脱离共产党组织,方得释放。次年8月至26年6月,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电讯部作研究生,因学绩优异,获得马可尼无线电工程学院硕士学位。30年回国后,在阜阳旅迁湘西中学(后改称国立八中)任主任,同年8月至35年,任重庆国立中央工专教授、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兵工学校教授。
35年8月至37年末,任省立蚌埠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校长(36年该校迁往淮南,校名易为安徽省立淮南工业专科学校,即合肥工业大学的前身)。1949年2月至1951年,任江南大学教授,主教电子原理、电子学、无线电及应用力学等课。
1951年8月—1952年9月,任苏州苏南工专教授、副校长。1953年,当选为苏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他为西安动力学院副院长。1956年12月1日,当选为西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定为国家二级教授。
1959年9月28日,寿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监外执行。1962年回上海,在里弄劳动。1971年病故于上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寿县法院寿刑监字(86)110号文件称:“对毕仲翰原以反革命罪,均属不当,应予纠正”。“撤销(59)院刑字第597号刑文判决”。
仲翰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创办学校5所,历任高等院校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是个职业教育家。
卞秉灿(1880—1973年)名炎武,号华章,寿县隐贤集人。幼年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目睹清廷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他义愤填膺,参加了“强国学会”进行反清活动。后经军事培训和医学学习,以卖药治病为掩护,奔走各地宣传革命。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太和县武举郭其昌因参加民主革命,被捕入狱。他和张树侯多次前往安庆探监,得知狱中党人甚多,计划通过郭的关系,联络在押党人,择机暴动,不料事泄被通缉。次年,他与树侯奔赴吉林,经黑龙江入朝鲜,与柏文蔚联系,秘密宣传革命。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春赴日本,入日本民报社,是年加入同盟会。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回国,至武汉和宋教仁合作。九月回六安,会岳相如。时岳由寿至六,持段子祥、权道涵密信,要他星夜回寿有要事相商。他立即回寿,将武汉情况密告同志,并设法与狱中的段子样、权道涵接头。农历九月十五日寿州光复后,建立淮上军司令部,王庆云为总司令,张汇滔、袁子金、张纶为副总司令,兵分三路,光复皖北各地。他和权道涵、段子样领兵挺进合肥、六安等地。刚至吴山,闻合肥已由孙品骖光复,遂转兵至六,六安亦告光复。
民国2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令张勋南下,他奉命至宁守城。扼守数月,兵力不足,外援断绝,内讧迭起,南京失守。此时,他奔走至江南殷家汇附近煤矿,佣工度日。抗战期间几度被国民政府邀请,均被拒绝。建国后,参加安徽省文史编纂工作,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73年7月,因病逝世于合肥。
徐冠军(1886—1979年)号锡勇,寿县李山乡人。幼读私塾,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随父习中医。民国2年(公元1913年),在李山庙开设中医门诊部,以行医为业。目睹军阀混战局面,更激其爱国热忱,劝长子鸿逵学习医术,以继其业。又于25年送次子鸿鹄参加红军。他行医集资为中共游击队购药治疗伤员。35年,次子鸿鹄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他化悲痛为力量,筹捐粮款,鼓动参军,模范支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革命烈属和著名的中医代表,参加了寿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58—1964年当选为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寿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5年,寿县医院始设中医门诊部,调他任中医。后担任安徽省中医学会理事、寿县中医学会副主任、寿县政协常委、县科协常委。1979年11月9日因病逝世。
他行医七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著有《医案集锦》一书,为中医中药学和中西医综合治疗急慢性症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振三(1897—1982)名坤刚,寿县广岩乡人。8岁入塾读书,16岁时主持家务。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参加贫农协会,给中共游击队递送情报,掩护游击队和交通员。次年腊月农协会在广岩塘开会,被叛徒告密,十余名会员被捕,此会解散。34年参加中共淮西抗日游击队,任联络员。当时枪支弹药紧张,他曾两次卖土地53亩,购买快枪3支,交给中共游击队负责人董积贤。后又到合肥冒险购买子弹,存放在大蜀山孙家,游击队随用随取。同年8月,中共游击队在双庙与国民党区保安队遭遇,他为掩护伤员王某,被国民党邵世部逮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要他交出伤员和武器,他始终保守秘密,后经其家属营救得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对解放区围剿,伤病员逐渐增多,中共党组织决定将部分伤员转移至他家养伤治疗。中共寿合县县长董完白(化名老梁)即隐藏在他家。为确保伤病员的安全,他以国民党的保长身份,打入敌人内部摸清情况,躲过敌人的三次大清剿。35年9月18日,他获敌情后,连夜将伤病员、枪支、文件等转移。次日,国民党保安队围住他家搜查扑空。国民党县大队长范幼山,不仅烧去他家房屋,并将他带到炎刘庙,施以酷刑,他至死不屈,后经游击队联络国民党县参议员李孝仙,拿钱保释。
建国后,党组织把他作为开明士绅、民主人士代表,让其参政议政,先后当选为寿县人民代表大会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寿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委员。1982年病逝。
岳志斌(1924—1985年)原籍河北省高邑县。建国初来寿工作,遂为家。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母,他和弟弟就食于舅父家,并在那里读书。及长回到家中,兄弟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其故乡系老解放区,而他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和熏陶,思想觉悟日益提高,立志投身革命。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冬,毅然入伍,在河北元氏县中共第七区区干队任战士。次年7月,编入太行三十五团八连及南下干部警卫一连连部任文书。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南下大别山区。因身体多病被留守在中共皖西区供给处任税征员。1949年2月转至六安县毛坦厂独山税务所任副主任、所长。1950年3月,调任寿县税务局副局长。1952年1月,任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科长。1954年11月,任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60年8月,任中共寿县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兼县长。1962年8月,任寿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斗关押,后入“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8月,任寿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1973年3月,积劳呕血,后在医院疗养。1979年,任政协寿县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元月7日突然病发,医治无效,于16日凌晨逝世。
朱海观(1908—1985年)名文澜,寿县城关人。海观幼年从父读书,后入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参加青年抗敌会。在重庆参加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担任秘书。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参加中苏文化协会。36年8月,在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直至1949年。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其翻译的著名著作有:苏联作家格罗斯曼的长篇小说《不朽的人民》;法捷耶夫等人的《苏联文学论集》;英国记者赖尔夫·派克的《反和平的阴谋》。新中国成立后,翻译苏联作家伊林的《人与自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卡腊·布加日海湾》;波兰作家普鲁斯的《米哈尔科》、《回浪》以及印度作家安纳德的《克什米尔牧歌》;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美国作家沃克的《战争风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中篇小说选等,凡十余部。1985年6月因病逝世。
王治坤(1906—1987年)寿县众兴集人。家境贫寒,幼时读书2年,后在家务农。民国22年(公元1933年)2月参加革命。8月,经中共党员董积贤、曹云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脱党。27年8月,重新入党。是年入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特务营任班长、排长。32年,任教导班长。次年,调任定、滁抗日游击队队长。年余后,调任十八团任排长、副连长,曾在战斗中负伤。38年,随军至寿县,历任中共保义区公安特派员、县公安局保卫科长、正阳区区长、水家湖新农村旅社经理、中共寿县米厂支部书记、寿县电影院经理。1987年9月2日因病逝世。
陈春田(1921—1987年)原籍江苏省宿迁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3年—37年,先后任中共乡中队长、村指导员、区大队附等职。37年12月组成支前担架队,任连指导员、担架营长。次年6月,任中共寿合县干训班支委、中队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寿县保义、众兴区农会主任、区长、书记,泊岗治淮指挥部总支书记、教导员,中共寿县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双庙、瓦埠区委员会书记,寿县工商局局长。1981年12月任寿县政协副主席。1987年8月10日病逝。
胡守清(1923—1987年)原籍安徽省泗县,建国后在寿县定居。家系贫农。12岁读书,及长弃读务农。民国31年(公元1942年)6月,参加中共泗南总队,在二连任战士,先后任副排长、团部收发、联络站长、副连长等职。36年10月作战负伤。后任中共华东军区后勤司令部人事参谋。1953年,调军委汽车拖拉机教导系任教员、连长、营长职。1958年,由部队转业至寿县任中共寿县委员会统战部副部长、中共炎刘区委员会书记、中共寿县委员会组织部部长。1978年任中共寿县县委党校副校长。1981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寿县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病逝。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简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