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革学制,设立学堂,课程中始设置体操,以步兵操典、拳术、八段锦之类为主要教学内容。入民国,体操教学内容渐增,有器械操、哑铃操、举重、赛跑、掷铅球、足球等。女子学堂则有柔软体操。县城私立阜财高等小学堂,由天津购来毛瑟枪,练习劈刺、射击,特聘山东武师胡庚九为体操教习。后来,教会所办学校的近代化体育课程,对县境内各级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民国12年(公元1923年),部令将体操课改称体育后,课程内容以田径、球类及游戏体育为主,体操为体育课程之一部分,多为八节操(四肢运动、腰部运动、呼吸运动等)。私立裕昆小学的体育设备较为齐全,有足球、篮球、台球(乒乓球)、田径、器械等。安徽省立第六中等职业学校,设体育委员会,有体育场三处,其课程项目有篮球、网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赛跑、跳高、跳远、掷铅球、铁饼、秋千、操身操、柔软体操等。
抗日战争以前各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员为专职,小学体育教员一般兼任音乐、美术、手工其他课目。其后,初中增设童子军训课,童训教官多由体育教员兼任。抗日战争开始,高中增设军训课,军训教官统由军方师管区、团管区派来,其衔级一般为中校、少校。民国29年,日本侵略军第三次占据寿县县城,并建立汪伪政权,寿县为半沦陷区,城内中学南迁,小学停办,县内各中、小学以经费不足,设备短缺,体育活动一时沉寂,条件较好的省立第十一临时中学,田径设备简陋,千余学生,仅有篮球场两个,足球运动则以淠河沙滩为场。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级学校体育活动渐次恢复,但都未能达到战前的规模与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教育德、智、体三育并重。县城公立寿县中学首先开展体育活动,各小学亦相继跟上。1951年—1956年间,球类、田径类等体育活动,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其中1954年,国家体委制定颁发“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在各级学校中贯彻执行,按照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劳卫制”小组,开展体育教学,使学校体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正规化、系统化。
1958年,县体委、县文教部门根据国家体委指示精神,对各级学校贯彻执行“劳卫制”体育训练效果进行了全面检验,1959年,城镇各中小学校通过一级劳卫制标准者640人,二级劳卫制标准者497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者1人,二级运动员30人,三级运动员383人;通过少年劳卫制标准者59人,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者5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学校体育处于低潮状态,1972年虽有所恢复,但仍多以劳动代替体育。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学校体育迅速趋于正常,仍为必修之课,充实师资,整顿场地,添置器械,体育活动重新活跃起来;是年,在县体委、县教育局的重视支持下,成立了体育研究组,成员20名,均系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与业余体育教练员、裁判员。 1977年,城镇各中、小学校认真抓好两课(每周体育两个课时)、两操(每日广播操、眼保健操)、两活动(课间活动、课外活动),体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1980年,为改革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落后面貌,除增添设备器械外,并利用假期,由县体委、县教育局举办专职体育教师备课工作会议,参加者50余人。目前农村各乡中心小学,大都有篮球、乒乓球与健身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
1982年秋,寿县第一中学招收新生,在文化课合格的基础上,加试体育四项(60米短跑、跳远、引体向上、俯卧撑)。 1985年,县体委、教育局对全县各中、小学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验收,合格者有寿县第一中学等19所中学,堰口小学等11所小学。1987年初,全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平均达标率为38%。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