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寿州师范传习所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二月,知州赵镜源在州治东紫金坊借公学书报厅室开办师范传习所,培育初、高两等小学堂教师,首届招收学生44名,以知州捐银为常年经费。民国时,经费由公学田产收入中支付。11年(公元1922年)停办。
2.安徽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9年(1920年),寿县知名人士方闲佛、洪晓岚等联名具呈省府请在寿县设立女子师范学校,并提名以前清寿凤试院(即考棚,今之县委、政府机关大院)为校址。11年春,省教育厅派视学赵伦士来县勘察,将附近的圣公祠、英公祠、支应所等房屋亦划为校舍,并委鲁道南主持筹备建校。次年正式开学,定校名为安徽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叶沛青(女)任校长。学校先后招收4班,150多名学生,并附设高、初两等小学。15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学校被直鲁军阀驻守部队强占,师生星散。17年,该校移设凤阳。
3.寿县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传习所
民国16年,寿县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传习所,招收学生1班。抗日战争期间,县立初中设有简易师范班(四年制)。
4.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第十一临时中学、寿县中学师范部
民国28年秋,安徽省立第十一临时中学创办于定远县时,即设有中师1班。次年春,校长孙秉南率校迁寿。秋季,在隐贤集招收中师、四年制简师各1班,设师范部于泰山庵。31年招收简师2班。33年秋,奉省教育厅令接收省立第五临时中学的中师2班、简师2班共180余名(学生大多是淮北人),同时又招收简师新生2班,全校中、简师共7班。当时省厅决定在该校继续扩增师范系列,遂改校名为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仍由孙秉南担任。次年夏,省厅改变原旨,将自第五临时中学调来的师范各班北迁阜阳,并入该处省立中学。迁出后,此校复为省立第十一中学(除去“临时”二字)。是年秋,第十一中学仍按原计划招收中师3班、简师2班,并设立附属小学。35年春,学校迁县城,易校名为安徽省立寿县中学,维持原有师范部各班至毕业为止,不再招收师范新生。
5.寿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33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寿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枸杞园附近戴家新圩。当年秋季招收四年制简师新生2班,学生100名。次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县城光复,学校迁至城内黉学(孔庙)。36年扩增至7班,在校学生350名,教职员工26名。以北街(丰备仓今城中小学)寿县示范国民小学校为其附属小学。1949年1月停办后,部分师生转入皖北区公立寿县中学。
6.安徽省立寿县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35年,安徽省教育厅将省立第九中学迁至正阳,改为省立寿县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正阳关文庙。除招收新生外,又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凤台师范学校的女生迁入,合并编班。当时有中师4班,学生128名。次年,增加中、简师各1班,连前共6班,在校学生246名,教职工24名。该校设附属小学1所,为实习基地。1949年1月停办。
7.寿县师范学校
1951年,六安行政专员公署据皖北行署指示,设公立寿县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初在县城北门附近。秋,招收新生4班(初师3班,中师培训1班),在校学生计206名,教职员工27名。次年8月,迁址于火神庙新建校舍(今寿县第二中学处),除开初师班外,并设一、二、三年制师资培训班,吸收地方知识青年入学,修业期满后,充任小学教师。1952年,初师扩为7班,学生357名;师资培训3班,学生138名;后又增设一年制幼师1班。
1956年,改校名为寿县师范学校,招收中师3班,学生176名;师资速成班2班,学生92名。
1958年秋,教育“大跃进”,为适应城乡大办小学的需要,发展至25班,在校学生有1067名;因骤增猛上,人力、物力不济,差距甚大,教学质量急剧下降。1961年调整后,设中师6班(小学教师轮训班、初师班、师资速成班均停办)。是年秋,学校迁至县城南门外二里桥新址。“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校址被柴油机厂占用,学校又迁回城内原址(火神庙),但已名存实亡。1972年,该校教职员工一分为三,分别被调往梨树、菱角、城南3公社初中任教。
1974年,重新组建、恢复寿县师范学校,迁校址于安丰区石家集(新街)。秋,接收各公社推荐入学的工农兵子弟70名2班,学制二年。1976年,接收各公社推荐入学的“社来社去”农村青年160名,设3班。推荐来的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悬殊很大,难以施教。1973年起,以接收培训各公社民办小学教师为主。
1982年,招收中师2班,代培乡村民办小学教师2班。次年开办小学教师进修班2班。 1984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学校迁至县城南外二里桥原校址(时县柴油机厂已撤销,以该厂所建房屋改办织布厂,原校舍归还学校)。学校占地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1987年,学校设11个班,在校学生558名,教职员工81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