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代战事
1.秦将王翦破郢(寿春)灭楚
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并有此地。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秦强楚弱,为避秦锋,遂“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将李信率兵20万伐楚,败还。复遣王翦、蒙武将兵60万伐楚,遂破郢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将项燕立负刍同母弟昌平君为王于淮南,复迁于兰陵;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等再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2.汉高祖取寿春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高祖追项羽至于固陵。冬,遣刘贾渡淮,围寿春;贾使人招楚(项羽)大司马周殷。周殷叛楚,寿春归汉。殷佐刘贾举九江迎英布兵,皆会垓下。
3.袁术称帝于寿春
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称帝于寿春。九月,曹操移兵击术,斩其将桥蕤于寿春,术渡淮北走。四年(公元199年),术困,病死于江亭。
4.魏将据寿春讨司马氏
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文钦据寿春,以司马师专擅魏政,起兵五六万人讨之,司马师遣镇东将军诸葛诞将兵进击寿春,文钦降,毋丘俭被擒,并夷三族。
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据寿春,起兵四五万人讨司马昭,昭率兵26万围寿春,诞坚守。次年,城中粮尽,死亡相藉;二月,城破,诞率众突围出小城,被斩杀,昭夷其三族。 5.晋祖约镇寿春
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21年),豫州刺史祖逖卒,弟祖约代领其众,继任豫州刺史,镇寿春。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约逐王敦(中书令)所署淮南太守(驻寿春)任台。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十一月,后赵主石勒遣石聪、石堪率兵攻寿春,约屡表请救,朝廷不为出兵,约怨愤之至。三年(公元328年)四月,石聪、石堪击约军于淮上,约兵败退,击寿春,约弃城奔历阳。石聪等虏寿春2万余户而归。四年(公元329年),历阳内史苏竣与祖约同谋作乱,起兵讨庾亮(时亮继王敦任中书令),亮奔浔阳与江州刺史温峤、荆州刺史陶侃会合,发兵击灭苏竣、祖约。
6.淝水之战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秦王苻坚任阳平公苻融为前锋都督,姚苌为龙骧将军,命骠骑将军张蚝、抚军将军苻方、卫将军慕容晖、冠军将军慕容垂等率步骑25万为前锋,兵先发,攻寿阳。九月,苻坚由长安出发,率戍卒60万、骑兵27万,首尾千里,旗鼓相望。
晋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豫州刺史桓伊等率师八万,迎击秦军,复命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师5000溯淮增援寿阳。
十月,苻融率秦兵攻占寿阳,俘晋平虏将军徐元喜、安丰太守王先融。胡彬闻寿阳已失,遂退保硖石(在寿阳西北20余华里淮河硖道)。苻融既下寿阳,命卫将军梁成率兵5万进屯洛涧(今淮南市东),栅淮以遏晋兵。晋将谢石、谢玄等屯兵于洛涧25华里处,不敢进。胡彬困守硖石,遣使送信与谢石,说:“今贼(指秦兵)盛,粮且尽,恐不复见大军”。信使被苻融部属捕获,融即遣人驰项城告知苻坚,称:“今贼(指晋军)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得信,留大军于项城,率轻骑8000兼程来寿阳,遣尚书朱序(朱原为晋襄阳守将,被迫降秦)往晋营劝说谢石等降秦,朱序欲立功复归于晋,遂私告谢石,谓:“若秦师百万之众毕集,诚难与为敌,今宜乘诸军未尽至,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谢石疑虑不定,诸将固请战,计乃决。
十一月,谢玄遣前锋刘牢之率北府精兵5000,急趋洛涧,奋勇渡河,夜袭秦军大营,斩其将梁成及成弟梁云,俘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秦兵步骑奔溃,溺淮水而死者1.5万人。晋军初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谢石等乘胜挥军,水陆继进,至淝水东岸,倚山傍水列营,与秦将张蚝等兵,隔河对峙。秦王苻坚与苻融等,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苻融:“此以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苻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遏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军得渡,令将士周旋,以决胜负,仆与君缓辔而观,不亦善乎?”苻融与苻坚计议,坚云:“但引兵少退,待晋兵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济矣。”于是苻融麾兵稍退,因秦兵中多为被迫出征之汉族与其它各族平民或降卒,原无斗志,朱序等复乘机在后大呼:“秦兵败也……”遂一退而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驱兵急渡猛攻,苻融驰骑略阵,欲止退者,马倒,为晋军所杀。秦兵指挥无主,大溃。晋军乘胜追击30里至寿阳西的青冈。秦军自相蹈藉而相死,蔽野塞川,其逃脱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至,尽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之七八。苻坚中流矢,单骑逃还淮北。于是,晋兵收复寿阳,俘秦淮南太守郭褒。朱序、徐元喜与前凉主将张天锡将苻坚所乘之云母车以归晋。
7.南北朝寿阳争夺战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十一月,北魏主拓跋焘遣其从弟永昌王仁帅师进攻寿阳。宋左军将军刘康祖率兵8000与之战于尉武戍,康祖中流矢,坠马死,全军覆没。魏兵据寿阳,复焚掠马头、锺离(今怀远、临淮、凤阳一带)。次年,魏兵北撤,沿途烧杀掳掠,“丁壮者即加斩戮”,“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两淮纵横数百里,“村井空荒,无复鸡鸣犬吠”。
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齐豫州刺史桓崇祖镇寿阳,魏遣假梁王郁豆春、刘昶率马步兵20万寇寿阳。崇祖于城西北筑堰塞淝水。堰北起小城,城周作深堑,使数千人守之。魏兵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肉搏攻小城,战至午后,崇祖决小史埭,水势奔下,攻城之魏兵坠漂堑中,人马溺死数千,余众退走。
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庐州太守裴邃,率兵攻魏,大破之,克羊石城(即正阳关),斩城主远康。普通四年(公元523年),裴邃伐魏,率骑3000袭寿阳;九月,克寿阳外廓,一日九战,以后军蔡秀成部失道不至,邃引兵退还;十月,裴邃引军拔寿阳南荻邱城,甓城、复下马头、安城等地。六年(公元523年)正月,裴邃进兵寿阳,魏扬州刺史孙稚、河间王元琛将兵5万出城挑战,邃勒诸将为四甄以待之,令偏将李祖怜与魏兵战,伪败诱敌,稚、琛麾众追之,四甄兢发,魏兵大败,斩首万余级,稚等闭门不敢出。五月,裴邃卒于军。八年(公元526年)秋七月,梁督寿阳诸军中护军夏侯亶闻淮水甚盛,寿阳城几没于水,乃率军自南道攻寿阳,魏扬州刺史李宪以寿阳降,梁以夏侯亶为豫州刺史,镇寿阳。
陈宣帝太建五年,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陈以吴明彻任都督征讨军事,率兵10万伐齐,六月围寿阳;九月,吴明彻克寿阳外廓,齐将王琳退保相国城(寿阳城中之城)。吴明彻堰淝水以灌城;十月,城破,斩王琳。
北周宣帝(宇文衍)大象元年(公元579),遣将韦孝宽伐陈,拔寿阳。
8.隋据寿春谋伐陈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谋伐陈,以长孙览为东南道行军元帅,统八总管兵出寿春,临江闻陈宣帝殂,军还。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省于寿春,以晋王杨广(即炀帝)为尚书令,总管兵卒51.8万;冬十月,出师伐陈,次年正月,隋师陷建康,陈亡。
9.唐末寿州割据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分骑兵围舒、击寿州,次年十二月,王仙芝入据寿州。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寿州王绪聚众据寿州,月余后复陷光州,自称将军。唐军击之,王绪率众入闽。 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正月,淮西节度使杨行密表朱全忠罪恶,请会兵讨之,时寿州刺史江从勗附于朱全忠;三月,杨行密兵围寿州,拔之,执江从勗。两淮之地,尽入于杨。后杨称吴王。
10.刘仁赡坚守寿州
五代,寿春为南唐边陲重镇,以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镇寿春。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二月,周将李谷攻南唐,破南唐兵2000余人于寿州城下。次年正月,南唐以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将兵数万拔寿州,李谷闻唐兵来,退据正阳。周世宗亲征,渡淮,营于州城西北淝水之阳,遣部指挥使李重进督师增援,李谷大破唐兵于正阳,斩刘彦贞,擒裨将盛师朗,南唐兵死2万余,伏尸30里。于是周兵围寿州,以刘仁赡坚守,周兵久攻未能下。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正月,南唐齐王李景达,帅师驻濠州,遣大将许文缜、边镐、朱元将兵数万援寿州,在城外依山筑连珠寨,又筑夹道数里,运粮入城。周将李重进破南唐兵5000人于寿州北,断其粮运。二月,周淮南行营统监向训破南唐兵2000人于黄蓍寨。三月,周世宗再次亲征,营于城北紫金山下。大将赵匡胤率兵攻山,首破连珠寨,斩唐兵数千人,守寨唐将朱亢、朱仁裕率万余人投降;翌日复战,连破数寨,擒南唐应援使陈承昭,大将许文缜、边镐等。连珠寨既破,周世宗耀兵于寿州城下。时南唐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不省人事,城内将佐士兵万余人出降。越一日刘仁赡卒。
11.南宋、金、元战于寿春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金兀术领兵渡淮南下,遣当海率西路兵攻占寿春府,自以兵继之,旋引去。
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十二月,伪齐帝刘豫遣将王彦先攻寿春府。二年三月,知寿春府陈卞及钤辖、陈宝举兵复顺昌府(今阜阳),寻引兵归,为伪齐兵所逐,并寿春失之;七月,知庐州王亨将兵复安丰、寿春;十二月,庐寿镇抚胡舜陟派李横率军败伪齐兵于羊石(即正阳)。四年(公元1134年)四月,知寿春罗兴叛降刘豫;九月,刘豫遣其子麟引金兵犯安丰县;十月,仇悆遣部将孙晖击金兵于寿春,败之,复安丰、霍邱二县;十一月,刘光世遣统制王师晟等率兵夜入安丰府袭金兵,败之,执伪齐寿春知府王靖以归。六年(公元1136年)七月,刘光世军破金兵,复寿春府;九月,伪齐刘豫起兵30万,命子麟、侄猊等引兵分道南进。麟率中路军取寿春以犯合肥,猊率东路军出涡口以犯定远,孔彦先率西路兵出光州以犯六安;十月,宋将孙晖破麟兵于寿春府之芍陂寨,麟兵复寇淮西,宋将杨沂中、王德败之,麟兵退守寿春,宋将张俊、杨沂中引兵攻寿春,不克,军还;十二月,宋兵克寿春。七年(公元1137年),宋将郦琼叛,大掠庐州、寿春,以兵4万人奔伪齐刘豫。十一年(公元1141年)正月,金兵犯寿春府,守臣孙晖、统制雷仲合兵拒之,不敌,丁巳日城陷,晖、仲走;三月,宋将韩世忠引兵趋寿春,金兵引退。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正月,金兵犯寿春府,宋守将刘泰战死,金兵亦引去。
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渡淮入寇,淮西各地尽失;六月,建康都统田綝复寿春府。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十一月,金兵攻安丰军(治寿春)之黄口滩,宋兵败;十二年正月,金兵复犯安丰军,建康都统许俊遣将却之。
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三月,蒙古兵入侵江淮。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十月,蒙古将昆布哈率兵攻安丰军,知军事杜杲缮完守御,宋都统制吕文德率兵驰援安丰军,蒙古兵退去。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五月,蒙古兵围攻寿春府,吕文德节制水陆诸军解围。
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四月,元将塔出、董文炳率兵据正阳以扼宋淮海诸州兵;冬十一月,知安丰军陈万率舟师自城西大涧口抵正阳城下与元兵力战。十年(公元1274年),宋淮西安抚制置使夏贵率舟师10万围攻正阳元兵,无功而返。恭宗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宋淮西制置使夏贵降元,寿春、安丰、怀远、淮安、濠州等地俱归于元。
12.朱元璋率师救安丰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宋龙凤元年(公元1355)十二月,宋王韩林儿、丞相刘福通据安丰县,抗击元军。至正二十三年、龙凤八年(公元1363),张士诚(原是起义军首领之一,至正十七年八月降元)遣将吕珍围攻安丰,韩林儿告急于朱元璋。璋曰:“安丰有失,则士诚益强”,遂亲自帅师来救,军未及至,而吕珍已陷城,刘福通战死;元璋击走吕珍,后擒之于旧馆。元璋迎韩林儿归。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平定江淮,尽取安丰路所属州、县(寿春为元安丰路总管府治所)。
13.明末农民军攻寿州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春,高迎祥、张献忠率农民军东进,屡败明军,连克固始、霍邱、寿州,旋即引去。九年(公元1636年)春,李自成、高迎祥攻庐州,不胜;转破含山,下和州,围滁州。明湖广巡抚卢昇象异督师驰援,激战于朱龙桥,农民军西走围攻寿州,御史方震孺率士民固守,城未破。
二、近、现代战事
1.太平军、捻军、清军战于寿州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三月,寿州程六麻子领导农民揭竿起义,以响应太平军,屡摧清军;八月,清廷诏令剿办。
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太平军越巢湖西进,败清军于老鼠峡,寿春镇总兵恩长死之。五月,太平军攻占正阳关,东进攻寿州,时署庐凤道前任知寿州金光筯奉檄调练勇数千人守寿州。金光筯陈兵于城西三十里铺、两河口(淝水入淮处)截击太平军,太平军死伤200余。
四年(公元1854年)正月二十四日,太平军将领曾天养、蒙德恩、杨元杰、吴汝孝等率所部出六安,绕道正阳关以袭寿州,署庐凤道金光筯将兵守正阳,兵败,金退守寿州。未几,清军袁甲三部败太平军于颍州、正阳。
五年(公元1855年),捻军张乐行部攻寿州西三十铺清军。金光筯背水为阵,分三路迎战,捻军退走。
七年(公元1857年)正月,捻军龚德部围霍邱、攻正阳。金光筯偕副都统德格尔渡河击捻军,杀捻军800余人,清军追击70里,闻太平军复占六安,引兵退守寿州。三月二十日,捻军攻占正阳,太平军骤至围寿州,金光筯乘雾出城,分路袭击太平军,乡团应之,太平军死千余人,溃退。寿州围解,进而克正阳关。闰五月丁酉,捻军大至,攻占正阳关,金光筯败走;继而,清军都统胜保兵进屯八里垛(正阳关东),饬金光筯攻夺正阳关。金在沫河口建浮桥先渡马队,继进步兵,与捻军接战。金立船头督战,左腿中枪,时水流湍急,缆断舟覆,金坠河溺死。寿州知州黄元吉接署道篆,光筋所部悉归元吉统率。元吉与胜保并力攻正阳捻军,久不下。九月,袁甲三率兵助攻正阳,捻军将领魏南奇阵亡,张乐行退走,清军遂克正阳关。九年(公元1859年)八月,太平军、捻军会攻寿州,不克,引去;十年(公元1860年)九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部由定远来攻寿州,驻城东二十里店一带,欲从施家嘴搭浮桥渡淝攻城。清军副将黄鸣铎统带炮船竟日轰击,太平军不得渡,遂引去。 2.苗沛霖祸害寿州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凤台县生员苗沛霖以团练举兵反清,遣部将朱万隆率兵攻陷正阳关、霍邱;二十七日,苗自领将兵围攻寿州,断绝水陆入城粮道,九月二十六日城陷,苗杀寿州士民1200余人。妇女被迫自尽者甚众(当时死亡者,均葬于留犊池巷底空地,后称“忠义冢”)。苗沛霖通款称臣于太平天国,洪秀全封之为“沃王”。苗据寿州数月,纵兵四处打家劫舍,妄杀无辜,四乡人民无不痛恨。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四月,清军统领多隆河部击太平军于庐州,英王陈玉成败走寿州,苗以为太平军大势将去,遂诱捕陈玉成,械送颍州清军胜保大营,并表示愿意就抚归顺清廷。经胜保奏准,清廷诏免其罪。苗率部退出寿州,还驻淮北。五月,英王陈玉成就义于河南延津,时年26岁。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三月,苗沛霖复以兵叛,陷凤台、颍上、怀远等县,杀三县知县、典吏。四月初八日,苗率兵围攻寿州,知州毛维翼率众登城固守70余日。六月十九日,外委邱维成通苗,为之内应,启关献城,毛维翼力战,被擒不屈死,于是寿州再遭蹂躏。寿州既陷,清军毛有铭部驻守老庙集(城南六十里)阻苗兵南下。九月,苗引兵北上,围攻蒙城,月余不下,清廷谕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师进剿。十一月初,僧格林沁督所部陈国瑞、郭宝昌诸军战苗兵于蒙城之下,炮队轰断苗兵粮道,苗兵败溃,其营垒均被攻破。苗计穷力竭,被其部下(曾为陈玉成之部属)所杀,以为英王复仇。蒙城解围后,十一月十一日,清军复寿州、凤台;十九日再复颍上、正阳关等地。
3.淮上军光复寿州,转战两淮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寿州,群情振奋,同盟会会员张汇滔与寿州农会领导人王庆云、袁家声、岳相如等积极筹划响应。凤台、定远、怀远、凤阳等县亦派代表参加,决定组织农民起义,约定于11月4日(农历九月十四日)武装夺取寿州城。先期到城的李诱然、张纶等在州衙、总兵镇防军内作劝降与瓦解工作;徐鸿恩、洪晓岚等运动绅商教育各界支持革命,均取得进展。4日申时,各路人员齐集城内东南隅考棚,向知州魏业、寿春镇总兵李振国与各营清军管带发出通牒,阐明起义宗旨,令其立即缴械投降。魏、李等见大势不妙,纷纷逃遁,各营清军大都归降。当夜兵不血刃,光复寿州。 11月5日,成立淮上革命军司令部(设于寿州考棚),开始公推张汇滔为总司令,张汇滔因坚欲领兵北伐,辞不肯就,总司令一职即由王庆云担任,张汇滔、袁家声、张纶为副总司令。全军2万余人,分3路出击清军。
第一路军由袁家声、杨穗九、岳相如等率领,先后光复怀远、凤阳、蚌埠。在蚌埠与清军张勋部激战,重创之。张勋率部北上徐州,一路军伤亡160余人。
二路军由王传禄、吴寿明等率领,进驻六安。因王传禄等在六安专横跋扈,为六安各界所不满,司令部派权道涵、段云往六安规匡。时杨端甫管理二路军财政,婪索靡费,民怨沸腾,六安绅商各界团练与二路军对抗,被王传禄击退。事为皖督孙毓筠获悉,给二路军有关人员以法纪处分,权、段解除军职离去,军留六安,不复隶于淮上军。
三路军由张汇滔率领进驻颍州(阜阳),伺机北上。时河南省布政使兼清武卫军左翼统领倪嗣冲奉袁世凯命,集20营兵力万余人,进攻淮上军,三路军伤亡很大,退出颍州。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夏,为支持袁世凯扩充势力,压制革命,倪嗣冲率所部进攻寿县,从平顶山、狼牙套、八公山三路扑向县城。淮上军袁家声、廖海粟、廖梓英各部于平顶山阻击倪军,张汇滔等部在城北与倪军血战,双方均有伤亡。数日后,倪嗣冲增调马联甲、高士读、李传业、李福谦、华雨庵、仇茂堂各部参战,集中炮火,猛烈攻击,淮上军寡不敌众,弹药不足,伤亡惨重。相持十余日,被迫向合肥撤退。倪军于农历七月初二日入据县城。与此同时,倪军王传鲁部由杨湖镇、沫河口进攻正阳关。正阳关水上警察厅长岳相如率水上支队与淮上军陈雷部并力阻击,倪军不得渡。后倪军增援部队以数十门火炮,轰击南岸,掩护强渡。岳、陈两部奋力激战,终因弹尽粮绝,退出正阳关。
后,淮上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柏文蔚)。而袁世凯窃据国柄,倪嗣冲入皖主政,寿县遂处军阀统治之下。 4.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收复寿县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11月,直鲁联军第十一军军长王翰鸣所属刘、宋、杨三旅调驻寿县,防御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刘、宋二旅驻县城,杨旅驻正阳,强占民房,筹饷派粮,军纪败坏,抢劫奸淫,时有发生。
16年4月6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师长马祥斌)北伐,师出六安,包围寿县县城。刘宋两旅闭城坚守,双方互以大炮轰击,兵民均有伤亡。至18日,直鲁军的第二军(军长张敬尧)、第五军(军长王栋)等部由蚌埠来援,驻正阳的杨旅亦来助战,马师腹背受敌,寡不抵众,向合肥退去。直鲁各军在城内盘桓十余日,进围合肥,马祥斌师固守待援,直鲁军不得逞。延至5月中旬,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大部队沿津浦线向北推进,直鲁军因后路将被切断,始仓皇撤退,溃兵不得食,惟赖烧杀掠夺。合肥围解,5月下旬,马祥斌师收复寿县,商店民宅皆悬旗鸣炮表示欢迎。
5.瓦埠暴动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3月底,寿县瓦埠一带贫苦农民千余人,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组成皖北红军游击队,举行瓦埠暴动。
29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夜,暴动队伍齐集于瓦埠街东南里许之泰山庙。次日晨,大队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酒馆门前,竖起镰刀、锤子大红旗,逮捕地主、豪绅十余人。31日(农历二月十三日),地主、豪绅缴枪百余支;3400余贫苦农民打开方家小楼地主粮仓,分取粮食200余石(约5万市斤)。
4月1日,杨家庙、杜师娘冈一带的“联庄会”(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1500余人前来攻击暴动队伍。国民党县自卫大队亦赶到瓦埠包围红军游击队,双方发生激战。在突围中,红军游击队第二中队人员手持大刀,冲向敌阵,中队长戚连雨与17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余各中队仍在敌军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中共瓦埠区委立即设法从开明士绅家借得步枪20余支,子弹千余发,打着小甸集“联庄会”旗号,冲进包围圈,掩护游击队夜间突围。突围后,化整为零,暂时隐蔽。瓦埠暴动,为寿县人民革命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6.日本侵略军三陷寿县城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5月下旬日本侵略军占领蚌埠后,沿淮西犯,占领怀远、田家庵,进攻寿县。桂军某部驻守城东平山头、二十里店、癞山集一线。6月3日晨,日本侵略军发动攻击,桂军顽强抵抗,日机复临空轰炸、扫射,激战竟日,桂军不支,向南撤退。4日凌晨城陷,搜捕军政人员与可疑分子,劫掠民家财物,奸淫妇女,寿县人民死难者数以千计。日本侵略军盘据月余,计无所得,遂弃空城而去。时,石寅生组建的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路军第三直属大队,在城南一带阻击日本侵略军巡逻部队并收集情报。日军撤退时,大队长曹云露(中共党员)率领队伍,立即进城,维持秩序,应各界民众的要求,逮捕处决了为虎作伥的汉奸黄玉章和张涵轩(绰号小老鼠)。
28年秋,我方获悉日本侵略军即将进攻寿县的情报,各机关、学校已先迁至南乡堰口集、戈家店、双门铺等地。县城由桂军某师与县自卫队防守。桂军师长陆廷选认为“城墙有害无益,敌攻我不易守,敌踞我不易攻”,强令地方派夫拆除城墙。地方士民强烈反对,上书云:“城墙不仅可以御敌,要者在于防水”。陆廷选被迫收回成命,但城上雉堞,已被桂军拆除殆尽。11月2日,日本侵略军千余人向县城发动进攻,炮弹从平山头呼啸飞向城内,而此时桂军已不知去向,县自卫队兵力单薄,亦向南撤退,日本侵略军二占县城。城内财空粮缺,却一无所得,盘踞三日,撤回淮南田家庵。
29年4月12日,日本侵略军第三次进犯寿县县城。安徽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赵达源、团副黄雪涛)驻防县城:桂军四一二旅(旅长龙炎武)驻防城南柏家寨一带,两部取犄角之势,商定夹击日本侵略军。是日晨,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赵团长率士兵登城东南隅,在文峰塔两侧阻击侵略军主力。自辰至未,数次击退日本侵略军的冲锋。敌方增援部队陆续到达,火力加重,保安九团伤亡惨重。而此时桂军龙炎武旅,一枪不发,竟已悄然向迎河集方向逃跑。薄暮时分,保九团弹尽粮绝,日本侵略军在南门东侧、文峰塔附近突破进城,保九团与之展开激烈巷战。赵团长、黄团副英勇殉国,全团官兵数百人,伤亡殆尽。日本侵略军入城后,对丁壮男子,一律脱帽检查,凡被疑是军人者,一律枪杀。未几,汪伪寿县县政府在日本侵略军的扶植下成立,设警备司令部于城东南隅第六职业学校校址(即前清考棚,今之县人民政府驻地),于是古城人民备受蹂躏达5年4个月之久。
7.李山庙反击战
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已占领我县东部、东南部大片土地,为巩固淮南矿区与合肥一带占领区,拟控制东淝河、瓦埠湖以东全部地区,与我方隔河对峙,并对寿县南部地区构成威胁,而在近河岸的小甸集、李山庙等地修筑营垒、炮楼,屯兵把守。次年4月,国民党一七二师(桂系李宗仁部,后属李品仙部)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萧凤岗,奉命拔除李山、小甸等日敌据点。萧率所部潜入,驻于李山庙东北新庄子,征集民工,于夜间开挖地道、壕堑,逼近李山庙。萧率主力强攻李山庙日本侵略军队部(李山庙小学校),日军龟缩于炮楼进行顽抗。数日后,日军增援部队分南北两路到达。萧分兵迎战,时日军兵力已数倍于萧营。萧营长受伤,裹创上阵,壮烈殉职。全营官兵近200名,大部捐躯。此役,击毙日本侵略军佐官一名,士兵数百名。日军伤亡数倍于萧营,故虽败犹胜。嗣后,日军撤离小甸、李山,不敢再作据点,唯不时派小部队骚扰而已。
上一篇:第五节 民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