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晚清与民国时,粮食、食油(料)自由购销,城乡有粮行数百家;油料(花生、芝麻等)视同粮食,亦由粮行经营。民间日常生活用粮,均从粮行选购;食油(豆油、菜油、花生油、芝麻油)购销,城镇另有油店、油担,乡村有油坊(一般以料换油,或来料加工)经营。正阳关为皖北较大粮食集散地,抗日战争前有粮行,泛称“七十二行”,淮淠流域富余的粮食、油料大多集中于此,巨商行贩就行收购运销江淮下游或北走豫鲁。粮行按值收取佣金,一般买三卖二,共5%,有时只收卖方佣金,买方免收,视供求情况调整佣金率,以招来卖主与买客。粮行拥有资金多寡不等,行主大都善于窥测行情,利用粮价波动,假借客户粮款,或囤积,或抛售,以牟取巨利。
官方参与粮食购销。清时,寿州有常平仓(即丰备仓,旧址今城中小学,明代称预备仓),谷贱时籴,谷贵时粜,然常为胥吏豪绅所把持,小民受益甚微;乡间有义仓,性质略同。民国21年,地方财政贷款与民间集资兴办“农业仓库”(简称农仓),县城、正阳关、下塘集各1所,亦经营平粜,抗战军兴,停办。
民国30年7月,法币贬值日益加剧,田赋改征实物。8月,寿县田赋粮食管理处成立,受省粮食管理局、县政府双重领导,首任处长由县长兼任,处设田赋、仓管、契税三课,并在枸杞、众兴、戈店、双庙等地择祠庙、民房设置粮库,岁征赋稻、麦约10万市石(每市石约稻谷150市斤,小麦200市斤)。由国民政府统一分配调拔。民国32年以后随田赋带征的县级公粮、绥靖粮有变卖以充军政经费者,其售价低于市价,但均为权势者与管理人员所朋分,一般人难以染指。民国35年起,田赋收入划归省、县,仍征粮食。国民政府配购军粮,始于民国28年,抗战时期,县内常有驻军,或一师,或一团;又时有过境部队,所需粮料烧草,概向地方配购,县设补给分会董其事,正阳关、迎河集设补给站,然部队给价仅及市价之半,并常有“拖欠”,其差价与“拖欠”损失,由地方摊派“补给”。民国35年,国民政府向寿县配购军米6000大包(每包200市斤),县府设立筹购委员会,县长张作六兼任主任委员,各乡由经济建设委员会筹办,向大户派购,估计家有存粮25石以上者即列为大户,时市价每市斤209元,中央仅给40元,差价由地方筹补。36年时配购军米,县府从田赋征实分成内提供,不足部分由市场购补。37年停止配购。(参阅《税务·地方捐摊》章节)
1949年1月,寿县民主政府财供科(军事管制委员会经济接收小组)接收旧政权田赋粮食管理处档册、仓库后,兼办粮务。2月,县支前指挥部成立,沿交通线设兵站,县民主政府组织征集粮、草,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粮、草由各兵站负责接收、管理,供给过境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渡江战役胜利后,5月,撤销支前指挥部,保留兵站,库存粮、草,凭县财供科调拨书继续供给地方党政机关与零星过境部队。9月,寿县粮食局成立,接管各兵站及其库存,建立各区粮库。11月,组织动员征收公粮,管理粮务,调拨供给各方面所需粮食。
1950年9月,国营中国粮食公司寿县办事处、正阳办事处相继成立。在城镇与农村大集镇设营业所,是为国家经营粮食购销之始。旨在防止谷贱伤农,遏制囤积居奇,平抑物价。
1951年10月,中粮公司正阳办事处并入寿县办事处,县内设正阳、隐贤、三觉、下塘4个营业所暨城关门市部。次年8月,中粮公司寿县办事处改制称寿县粮食公司;同时,将粮食局经办的农业税征管业务划交县人民政府财粮科接办。
1953年1月,粮食公司并入粮食局。粮食局既是粮食管理机关,又是经营商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企业单位。是年11月,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取缔私商经营粮食。县粮食部门自上而下逐步完善本系统经营管理体制,实行企业核算。此后30年,经营业务在演变中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粮食经营实行多渠道体制,国营粮食企业以其强大优势与自成体系的经营网点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1984年4月,粮食局改称粮油食品局。内设人秘、业务、储运、基建、财会五股与监察室,连同下属公司、厂暨区、乡粮油管理站、粮店、各种门市部,职工总数达3100余名。
粮油食品局所属各经营管理实体如下:
粮油工业公司始设于1975年,为加工、酿造、复制厂(社)管理单位。1984年以前,兼营饲料加工、销售。所属粮油食品厂,前身是1957年创办的粮油杂品门市部,前店后坊,制售挂面、糕点、小磨麻油,经营除米、面以外的各种杂粮、花生果等;1982年扩建为厂,仍旧产销合一,既工亦商;该厂除生产车间外,并设有批发部、零售门市部、小吃部;1987年产销品种30多个,总产量833吨,总产值68.3万元。
饲料公司成立于1984年4月,设有门市部2处。同年10月,公司所属饲料厂竣工投产,全部产品(各种饲料)由公司门市部经销;门市部并经营饲料添加剂、禽畜用药。1987年,公司工业总产值189万元,各种饲料总销售量5315吨,实现利润12万元。
粮油议购议销公司原为粮油饼肥议价服务公司,设于1980年,业务仅限于对外地签订购销合同,收款与供货均由粮食局有关业务股、站负责办理。1984年4月,改组为经营核算单位,称今名;同时,于各区建立议价粮油经营所,接管基层粮油管理站所属集市粮油交易所,从而构成议价粮油系统经营网点。同年7月,安徽省粮油食品贸易公司(驻蚌埠)接纳为“成员县”公司。至1986年末,共购(销)粮油54850吨,库存14500吨,实现利税220万元。公司直属购销门市部增至11处,仓库总容量达3.4万吨。
基层粮油管理站、购销分站1949年秋,各区先后设粮库,1953年改为区粮食管理站。1954年起,各乡先后建立粮食购销分站,隶于各区粮食管理站。后来区乡行政区划与建制虽常有变动,但区站、分站管理经营体制基本未变。1984年9月,区(镇)站改称粮油管理站。1987年,共有区(镇)级粮油管理站9个,乡购销分站54个;一些区站、分站办有粮油副食品加工厂、组。
粮店1953年11月,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当时均委托基层供销社或指定私营粮行代销。1955年起,强化粮油计划供应,始设国营粮店或供应门市部。1956年通过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将代销计划供应粮的私营粮店(原为粮行)中合格者,改为国营粮店,基层供销社停止代销,于是计划供应粮油全部由国营粮店或粮站供应门市部经销。1981年起,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经商评比竞赛,粮店经营水平与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正阳镇大楼粮店,连续四年被授予省、地级“文明粮油食品店”称号。1985年,全县粮店、供应门市部均已使用半机械、半自动设备售粮、售油,操作迅速,计量准确,既方便群众,又能减少泼撒损失。1987年,全县共有城镇国营粮店9个,区乡粮站供应门市部55个。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