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八公山豆腐
豆腐古称“黎祁”、“来其”。寿县八公山豆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为淮南一带产品之正宗。其制作方法精细,用地产黄豆,配以当地泉水,其色白如玉,晶莹有光泽,质细嫩而富韧性,味鲜美绝伦。凉拌滑腻爽口,熟食煎、炒、烹、炸咸宜。清嘉庆《凤台县志》载:“屑豆为腐,推珍珠泉所造为佳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日本有“唐传豆腐淮南堂制”商标。1980年时,珍珠泉附近出土水磨模型一盘(今存寿县博物馆),考为东汉遗物,或与制作豆腐有关。
寿县八公山豆腐,集中于珍珠泉、玛瑙泉、大泉一带。大泉村716户,家家会做豆腐,其中452户为经营专业户,日产(销)量5万余斤,半数以上行销淮南、六安、霍邱等地。
2.大救驾
寿州名糕点大救驾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传后周大将赵匡胤攻打寿春时,得胜进城。赵因苦战劳累过度,不思饮食。城内厨师用面粉、白糖、猪油、桂花等材料,做成糕点献给赵匡胤。他吃后食欲大振,连声称好。后赵匡胤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还称赞寿春的名糕点“救了驾”。大救驾由此而得名。
大救驾成圆形扁块,每块重约1两,呈乳黄色,从内心到外衣层层叠起,如金丝盘绕,又称“千层酥”。入口酥脆,重油不腻。1979年被评为省名优糕点。1984年又作为安徽特产送往北京、香港展销。
3.郝圩酥梨
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坐落于寿县城北7.5公里处,全村有果农821户,3948人。耕地面积3445亩,其中梨园2750亩。梨系砀山酥梨品种,有金盖酥、白皮、青皮酥3种,而以金盖酥为最。平均果重219.8克,大小适中,果型美观,可食率74.8%,总含糖量11.34%,有机酸含量0.09%,糖酸比126∶1。梨特点:皮薄、瓤脆、无渣、多汁、味甜可口,具有止渴、清凉、祛暑、消热、化痰、润肺、止咳消喘的功能。1987年总产达200万公斤,远销合肥、淮南、凤台等地。
4.板桥草席
板桥位于县城的西南迎河区。1964年从浙江省引进长型席草品种试种成功,转向商品生产。后遍及戈店、迎河、双门等乡,种植面积8774亩,年产草席320万条,远销13个省市。 草席品种有:童席、枕席、沙发席、旅游席等。价廉物美,经济实用。1985年曾获商业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5.寿柴胡
寿县北山所产柴胡,质地明净、药效好,为医家所推崇,称之为寿柴胡,以区别于其他。明代列为贡品。《嘉靖寿州志·贡赋》记载,每年进献北京9斤,南京10斤。
6.香草
香草是一种植物,碎叶方茎,有异香,秋苗夏枯。据传可以辟邪祛病,故民间常在端午节取一束悬于床前,或碾末制成荷包佩于身;远游者随带一束,既能消灾避祸,又可免思乡之苦,故又称离乡草。县城东北隅,以报恩寺西侧二、三亩地所产质地最佳。端午节前数日市场有售。
7.老罐嘴
老罐嘴是一种植物,产于北山涧溪近处泽地,根甚深,三月时出土,仅取其芽。芽长3—4厘米,椎形,弯曲,下端粗不过一厘米,三色:紫尖、中绿、下白,以其状如农用老茶罐之嘴,故名。食法:和以淀粉蒸熟,加猪油或香油,拌以盐或糖均可。据说有大补之功。其芽单出,长成如蒜叶,常与双芽(另一种野生植物)伴生,形色近似,容易混淆。因量少难得,其价甚贵。旧时为筵宴之珍馐。
8.淮王鱼
据说淮王鱼仅产于淮河中游,以正阳关至凤台县近百里河道中为多。这种鱼似鲶非鲶,似黄颡非黄颡,全身黄色,光滑无鳞,背侧略有赤黑斑纹,口在头部下方,一般重3—5斤,大者逾20斤。据说淮南王刘安喜食此鱼,故称淮王鱼,民间亦称回王、肥王鱼。其肉细嫩,无绒刺,汤如鸡汁,甚鲜美。凡到正阳关者,都以能品尝此鱼为快事。民间宴席若有此鱼,主客均感荣幸。县城市场亦有售,但不多见。1960年前后,年捕捞量约4—5万斤。现资源枯竭,濒于绝灭。虽前人有云:此鱼不恒有,间而有之,其岁有大水。但近年淮河大汛成灾亦鲜见。
9.银鱼
银鱼是寿县瓦埠湖特产之一,古称脍残、银花。食之可以健脾胃,通三焦。体长3—4厘米,色白如玉、无鳞、半透明。小满、芒种时为捕捞旺季。出水即入锅,其味最鲜美,如过2—3小时不作处理则泻如水,故渔者得享鲜食口福。今多制成鱼干,年产量约10万公斤,外销日本、东南亚各国,颇受青睐。
10.白虾
白虾是瓦埠湖特产之二,属秀丽白虾类,遐迩闻名,清代时为贡品,遂称瓦虾。体长5—8厘米,甲呈银白色,闪光,间带有赤褐色斑纹。壳薄、肉满、细腻脆嫩。若取活虾去头,蘸酱醋食之,其味绝美,佐酒最佳。熟食清炒虾仁、葱爆油炸、盐渍大虾,鲜美爽口,优于一般塘、河虾。现年产量20余万公斤,多制成虾干运销外地。
11.毛刀鱼
毛刀鱼是瓦埠湖特产之三,一般体长约8—10厘米以上,有银色细鳞。每年七八月间捕捞量最大。晒干,其质优者色白稍透明,头部无滓泥,燃之可立尽。大的体长可达20厘米以上,渔民多以鲜的出售。价廉物美,不论干、鲜均为民间常用菜肴。近来资源减少,上市量不多。
12.州白菜
县城内畦地盛产黑叶白菜,叶浓绿、黄心,棵株矮平,梗少。烹食质细腻,味鲜醇,其汤如乳汁,不同于外地所产。民间素有腊月白菜赛羊肉之说。
13.寿州辣椒丝
清末时,州城居民汪明海祖传独家生产辣椒丝。选用上等羊角干辣椒刨制成丝,长约5厘米,其细如发,柔韧不碎,色朱透明。其后,天顺酱园仿其法制作,质亦称佳。食时,用酱油浸泡,加香油、葱、蒜末,有健胃、增进食欲之功。民间筵宴,以一小撮置菜肴碗头、盘首,既以调味,亦给人以美感。民国期间即远销京、津、沪、宁等地。今市场虽有出售,但以辣椒酱的销量为大。
14.草莓
寿地草莓具有汁多、味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特点,获国内外市场青睐。全县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为安徽省最大的草莓基地和出口基地。寿县水产公司负责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出口。销往日本、台湾等地。
15.楚都贡酒
寿县古称寿春,战国时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县酒厂生产的“楚都贡酒”以此而取名。酒系浓香型白酒,以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人工培养老窖,选用优质高粱作原料,以八公山珍珠泉水勾兑,精心酿制而成。色清透明,窖香浓郁,绵甜醇厚,回味悠长。省轻工业厅曾组织专家鉴定为优质酒。
16.正阳关大美兴香干
大美兴,店坊名号。产销香干已有200余年历史。相传清乾隆帝下江南,乘船沿淮河顺流而下,曾两次微行在正阳食此香干,赞之为绝妙佳品。其后,即被列为贡品,得名大美兴五香贡干。其成品油亮乌黑,味醇厚芬芳。因食法不同而觉酥、软、坚、韧兼备,风格独特。凉调佐酒,啜茗细嚼,回味无穷,各有妙趣。因其卤汁使用名贵中药、香料,故有止咳、镇痛、健胃、益脾等功能。
17.正阳名肴
子是一种小鸟。春夏栖息、喧鸣于苇荻丛中,俗称苇咋子,或即鹪鹩。正阳附近多大片苇荻,此鸟甚多,秋时则消失。洗净卤熟,肉嫩骨酥,味极鲜美。因难以捕捉,故价格昂贵。
18.正阳名肴鲜子
鲜子属蛤类,产于正阳附近淮河。其状如蚌,壳狭长、方形,小的长约8厘米,大的可达20厘米,以小为佳。去壳后,其肉如裸儿,用开水烫过,入冷水淘去碎膜,拌上酱醋等佐料,鲜嫩脆韧,为佐酒之佳肴。据说不经开水烫尤鲜。红烧、清炖均好。正阳有老人说:子与鲜子为一物,春为鸟,秋入泥为蛤。子应属候鸟,春来秋徙;而鲜子则属蛤类,春水寒多潜于河底,夏秋间水温上升,始至浅滩。
附:汪伪政权统治下寿县城关地区商业概况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4月,日本侵略军第三次入侵寿县,占领县城后并控制近郊地区,在日本侵略军支持下,汪伪政权在县城建立。
民国27年4月与28年11月,在日军前两次入侵时,城关大部分商家已经迁出,亦有歇业者。战乱中,城关商家颠沛流离,资产损失惨重。汪伪政权建立后,县城仅有部分小商店、摊贩勉力经营,维持生计。日本侵略军为加强对我方的封锁,对华商实行限制供货,严禁药品、食盐、煤油、食糖、金属制品货物出城。30—32年间,驻县城日本侵略军警备队队部停止对华商签发货物搬运证,使商家、摊贩处于困境。与此同时,日本、朝鲜、台湾商人在城关开设各类洋行,倾销日货,垄断贸易;本地商户只能从当地洋行进货,不能去蚌埠等地购运。33年,驻城日军宪兵队部恢复对华商核签货物购运证,但仍有种种限制和歧视。华商小贩利用洋行牟利心切,疏通关系,套购商品,并向守卫城门的汪伪“绥靖队”纳款送礼,将货物(小批量)转送出城,于是北关、兴隆集(城东南4公里)成为沦陷区与非沦陷区交换商品的集散地。汪伪县政府为增税收,对此听之任之不加干预,常驻县城日军官兵约120名(军营、司令部在城东南角原省立第六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不轻易出城,偶尔出动巡逻,事前必有警报,故城外交易可以安全进行。汪伪政权虽大量发行伪币,即所谓“储备券”,并强制流通,但沦陷区民众并不信任,交易中仍以法币为主。
民国30年起对县城及近郊控制区实行按人、户定量配给食盐,每人月给盐半斤或一斤,凭“良民证”领取盐卡,分别在“三盐门”(即东、南、北三街三个盐店)购买,日伪设食盐配给处,由伪商会头目李荩柏任经理,所谓“三盐门”系县城内外33家盐粮行、杂货店联合组成,其用意是集中供应,便于监管。食盐由日商蚌埠裕华公司调供,并由日伪军警押船护送入境。对日伪公务人员、军警官佐每人每月额外供盐20斤,称为“特别盐”;对产业、饮食业用盐,因关系地方税收,配给从宽,谓之“特种用盐”。
设于县城的日、朝和台湾地区洋行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