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沿革
寿县的进出口贸易,发端于正阳关。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英美商人来正阳推销以煤油为主的“五洋”商品,购回茶叶、竹席、古玩、瓷器等土特产品。民国3年(公元1914年),华商与美商合股经营的正阳瑞东公司,除推销洋货外,并就地收购皮革、桐油、生漆、猪鬃、茶叶等运销国外。其后,当地商家亦渐仿效,转运地产名特品经上海出口。抗日战争以前,正阳关年进出口货物总值逾银币100万元,桐油、生漆、茶叶、竹编、麻类均由皖西山区贩来在此转口,而地产货则以畜产品为主。除运销商收购外,一些专业作坊如熟皮业收购畜皮、兽皮,制笔业收购黄狼皮、獾皮,制刷业收购鬃毛,骨器业收购杂骨、牛角等,他们与运销出口商多有业务往来。抗战期间,寿县虽有进出口货物检查机构与武装缉私人员,但向敌占区输出禁运物资的情况,屡见不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1961年间,县供销社采购经理部通过各基层社收购皮革、肠衣、羊毛等畜产品,经合肥、蚌埠畜产品公司整理加工后出口,年贸易额约人民币100万元;1962年8月,县供销社始设对外贸易工作组,业务受六安地区外贸公司指导,经营品种20余个,年贸易额300余万元;1963年4月将工作组改组成立外贸办事处,并设寿县畜产站,兼办霍丘县部分畜产品接收业务;1971年3月精简机构,撤销外贸办事处与畜产站,其业务由县供销社土产公司接办;1971年12月设立寿县外贸公司,隶属于县供销社(代管),业务由上级公司安排调度。1984年5月,公司升格为寿县对外经济贸易局,保留公司牌子,业务属六安地区外贸局,外贸经营业务进一步扩大,年贸易额增至2000万元左右。
二、商品购销 寿县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以畜产品、土特产品为主,除外贸公司直接收购外,大部分系通过基层供销社购进,1984年以前为代购形式,外贸公司承付各种费用;对外经贸局成立后,改为供货、进货经营关系。出口商品一般通过省公司安排调至上海各专业进出口公司运销国外,部分品种则经由天津或其他地区加工后出口。无出口计划或不宜出口的商品则按需求与流向调供省内外各工厂,主要出口商品如下:
1.兔毛
1965年县供销社始引进英系安哥拉长毛种兔,后来又陆续引进日系、德系良种长毛种兔。1973年县内饲养量达3万余只,年收购兔毛5吨以上,大都销往日本、美国。1980年确定菱角公社为长毛兔饲养基地,并建立毛兔良种场。1982年省定寿县为长毛兔饲养基地,当年全县饲养量达40万头,收购出口兔毛近70吨。后因国际兔毛市场疲软,收购量减少,饲养量亦相应下降。1983—1987年,饲养量15万只,收购出口兔毛约30吨销售价每吨2.2万美元左右。
2.羽毛、羽绒 寿县素为鹅、鸭产地,1978年后,常年产羽毛、羽绒约200吨,以白色居多,收购出口量约160余吨,主销美、德、英、丹麦等国与港澳地区。平均销价每吨白毛约3750美元,白绒约2.1万美元。
3.薄荷油
1974年县供销社自上海市宝山县引进良种薄荷根1万斤,试种成功后,始全面推广;后来又从浙江省引进优良种根万余斤。197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3.8万亩,国家收购薄荷油302.4吨,其中合同内计划收购数为116.4吨,每市斤价人民币14元,另奖售化肥8市斤,原粮15市斤;计划外收购部分每市斤价7元,无奖励。1982年以后国际行情变化,出口任务减少,相应压缩种植面积与收购量,现年均收购出口量稳定在20吨上下,大部分销往欧、美、日本。
4.山羊皮
寿县沿淮湖洼地区,水草丰茂,山羊饲养量较大。1979年以来,多次引进豫、鲁良种,饲养量与皮张质量均有所提高。1987年饲养量在5万头左右,收购出口板皮约2万张,每张销价约4美元,主销西欧各国。
早期传统出口商品如牛皮、猪鬃、肠衣、黄狼皮等,因国内需求量增加、或资源减少、或为其它制品取代,以至减少、停止出口。1987年,寿县特产瓦埠湖银鱼与北山大理石制品,以及棉白坯布、红麻纺织品行销日本与港澳地区。
外贸主要商品购(销)概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