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工业
寿县的手工业起源较早,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有铁、木、竹、石、砖瓦、陶瓷、酿酒、制饴、制革、染织、印刷等。 清光绪年间,州人孙家鼐(咸丰时状元,官至资政院总裁,为帝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兴办实业,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后辈孙多森、孙多钰等在他的薰陶下,不遗余力地筹划、投资办起了一批工矿企业,虽然厂矿都不在寿县,但也激励、启示了家乡人民。
随着五口通商,洋货入销内地,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逐步引进,寿县一些手工业生产者尝试摆脱故步自封,走改良的道路。民国时期印刷由活字木版到石印、到半机械小版面铅印,成衣由十指针黹到使用缝纫机,卷烟由手工擀制到手摇机制、动力机制,城乡出现了铁制细扣脚踏织布机和手摇织袜机。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城东南隅职业学校亮起了电灯,寿县人第一次看到了科学的光明。24年县地方财政曾投资开办民生工厂,从事小型纺织与铁木制作;后又设修械所,备有小型机床,修配枪支武器。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并骚扰乡村,使寿县的实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抗战胜利后,热心于工业建设者希望能有所作为,但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在恶性通货膨胀与苛捐重税的打击下,希望化为泡影。以卷烟厂为例,35年时城乡共有18家,到37年末只剩下8家,其中除久福烟厂因经营条件较好、竞争力强,还能将就维持外,其余各厂都奄奄一息,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厄运。
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工业建设 建国初,人民政府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予以积极扶持,尽可能帮助解决资金、原料、产销上的困难。对某些不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业则予以取缔,如金银首饰加工业。1949年秋,实行酒类专卖,查封了一批酒坊,保留部分经审查合格的,其产品一律由酒专卖处兑收包销。
1950年冬,寿县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0余万民工奋战于寿西淮堤、正南淮堤。为保证民工口粮供给,国家在城关、正阳分别兴建了粮食加工厂。
1951年秋,寿县城乡铁业、竹木业、服装业等先后开展了组建生产合作社、组的试点工作。其做法是:由供销合作社或国营商业公司供给原料,加工订货,包销产品;社、组内部实行按劳取酬,原属业主所有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折价作为股金参与分红,社、组员也可以投资入股;同工同酬,雇佣关系不复存在,保留学徒,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民主推选社、组长与会计员、保管员。
1952年,省财经委员会批准寿县动用农业税超征提成款10.5亿元(旧人民币),先后用于办电、办粮油加工厂与公私合营工业等投资。是年6月,淮南电厂输电线路蔡寿段接通,向县城供电,后逐渐向农村延伸;电力的开通,推动并加速了寿县的经济建设。 1953年10月,贯彻中共中央“要按照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寿县加快了手工业由点到面实现合作化的步伐与私营工业向公私合营过渡的进程。
1954年冬,芜湖公盛米厂迁至寿县三觉寺。经县财政投资,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由粮食局接管,改为国营董铺米厂)。
1955年11月,久福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建国初县内有卷烟厂8家,其中7家因严重亏损先后停办)。是年,为适应棉花统购统销后的需要,县合作社联合社在城关兴建轧花厂(以后又在农村择区陆续建厂)。 1956年3月,合作化高潮到来。城关酱园全行业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酱园厂。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扩充,相继取消股金分红,实行收入全额按劳分配。秋,城关7家印刷社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光明印刷厂(即今寿县印刷厂),始承印中共寿县县委主办的周刊<支部生活>。同时,在加强粮油计划供应的情况下,糕点业也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寿县食品厂。到1958年春,城关、正阳两镇的生产合作社,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与经营水平,先后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工厂,如农具厂、服装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百货厂等。
三、“大跃进”大办工业 1958—1959年“大跃进”,县财政拨款208万元,平调集资120万元,兴办炼铁厂、炼焦厂、耐火砖厂、玻璃厂、制毯厂、锅厂、磷肥厂、农机厂等。与此同时,省财政专项拨款810万元支持兴办化肥厂、水泥厂与补助大办钢铁费用(其中水家湖12座13立米小高炉基建款120万元)。在大办的高潮中,公私合营酱园厂分出一部分,在财政、商业部门的支持下转为国营,称淮新酱品厂(即今商业局酱品厂)。一些属于集体经济成分的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砖瓦厂等经主管部门批准后,陆续挂起了地方国营厂的衔牌。
成批的工业项目匆匆上马,在后备资金短绌、技术力量不足、经营管理无方的情况下,基建不完整,设备难配套,顾此失彼,损耗巨大;加以“五风”泛滥,自然灾害严重,不仅陷国家财政于困境,而且也损害了新兴的集体经济。
1961年秋,根据中央指示,纠正“五风”错误,清理退赔平调资金。
1962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行《国营工业管理条例》(即工业七十条)。按照省、地要求,绝大部分新建工业“下马”,或撤销,或停产,在全面进行清产核资后,保留了农机厂。那些在“大跃进”中转为国营的集体工厂,仍恢复其集体经济成分。是年初,奉省令撤销公私合营的久福烟厂,其设备与部分技干、员工分别调往合肥卷烟厂与六安裕民烟厂。
“大跃进”大办工业虽然造成了一些困难和损失,但也为寿县工业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四、在调整、改革中发展工业
1964—1965年继续贯彻以调整为中心内容的“八字方针”,寿县的工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在省、地、县再投资的支持下,水泥厂率先恢复了生产,化肥厂在完善设备配套后也宣告投产,农机厂扩大了生产范围,从一般农机具进入试制动力机械。
1967年,“文化大革命”动乱进入高潮,在极左路线的指引和派性的干扰下,规章制度被视为资产阶级法权而弃置,主管部门职能瘫痪,工厂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1969年撤销县拖拉机站(始建于1958年秋),机车与配套农具全部分配至公社,以该站修配车间扩建为农机二厂(即今农机修造厂),原农机厂称一厂。
1972年时,农机一厂已能批量生产195—12型柴油机,遂以为专业,并改名为寿县柴油机厂。
1978年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通过批判极左路线,逐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寿县工业生产出现了好势头,亏损面、亏损额逐年均有所下降。
1982年,柴油机厂因产品滞销、长期亏损而停办;省、县财政投资240万元改办织布厂,次年试车投产。 1982—1984年,省粮食厅先后投资在石集兴建现代化中型植物油(精炼)厂与南关外新型混配饲料厂。
1985年,县供销合作社联社与省属国营寿西湖农场相继在北山办起了小型水泥厂。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办工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到1987年末已达百数十家,其规模较大的有城关麻纺厂、安丰砖瓦厂等。
五、管理机构与体制
清代,州署工房管理“百工之人”,凡开设坊店,须经纳资、申详、审准入籍后方能营业。民国初,工业、手工业管理事务为实业局职司;16年(公元1927年)始,属建设局、科。
建国后,工业的管理与建设先后属工商管理局、工商科、工业科(局),1984年起属经委。对手工业的管理,1954年以前属供销合作社,以后属于工业管理科(局),1979年冬为第二轻工业局。
自1954年始有公私合营工业起,到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前的30年间,对国营工业企业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而又是多头共管,各行其是的形式。主管部门(工业科、局)管生产计划(指令性)、原材料与设备的调配供应、系统内有关事务的协调等;厂长与中层领导干部由县人事部门任免,一般员工由县劳动局调度分配;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财务计划(预、决算)与收支制度,由财政部门管理并监督实施,利润全额上交财政,亏损由财政如数弥补。
县级大集体工业企业,以轻工业为主,大都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所组建。其人事安排、资金调度、产供销的协调,均由第二轻工业局统筹处理;财务制度大体上比照国营企业执行,员工定额纳入劳动部门计划管理。 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下,企业本身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生产服从指令计划,产品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造成积压、浪费以致亏损,企业可以不承担责任。这不仅影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提高,也滋长了企业“吃大锅饭”不求进取的思想,并成为“习惯”。
1983年下半年起,开始为国营企业“松绑”,给以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利润改以所得税形式上交国家,税后余利留给企业(亏损由财政部门按定额补贴)。1984年秋,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人权下放,产供销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县成立了办公室,抽调有关主管部门与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等单位负责人集中办公,处理具体事宜。对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采取上级考核(征询群众意见)任命,或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现任领导是否称职由职工投票裁定)。实行承包责任制,明确目标(产品产量、质量、产值,成本核算,劳动保护,经济效益等),落实经营措施。在企业内部,目标责任可以层层分解、承包到车间、班组乃至个人。二轻系统与其他部门所属企业,也都采取了相同或类似的做法。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责任制后,有关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以服务取代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提高科技水平与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扩展、协调横向联系等方面,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987年,全县全民与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共298家,拥有固定资产7787万元;创产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税利1779.6万元,盈利面继续扩大,全民工业为87.5%,集体工业为92.6%。
1987年寿县乡以上工业企业概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