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苇柴生产
芦苇、荻柴,是造纸、建材工业重要原料,其开发经营为林业的一部分。
寿县沿淮滨淠的湖洼区,海拔高程20米以下处,多为常年受洪涝的沼泽地带,素有苇荻孳生。正阳关附近淠水入淮处孟家湖的苇荻,一望无际,年复一年,面积自然扩大,而形成资源。每届叶老花白,附近群众常因争收抢割而发生纠纷。1956年夏,县财政投资6万元开发孟家湖苇荻资源,筹建林场(今为孟家湖苇柴厂),当时该处总面积近2万亩,约有苇荻6000亩,柳林3000亩,年产净干柴约1500吨,林木积蓄量约4000立方米。
1975年,省确定寿县为造纸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国家投资开发瓦埠湖沿岸洼地,大面积栽培良种苇柴。寿县苇柴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登上新台阶。至1987年,全县苇柴总面积达6.48万亩,为1956年前的3倍,年产净干柴1.65万吨,较1956年增长2倍有余。
1.生产基地
①国营孟家湖苇柴场,初为孟家湖林场,成立于1957年4月,隶于农林局。1959—1965年隶于财政局,称孟家湖林牧综合场。1966—1969年,由正阳镇人民公社接管,复为孟家湖林场。1970年5月,改隶于县林业局。1980年9月,改称国营寿县孟家湖苇柴场。现有土地面积1.5万亩,其中苇柴9934亩,林地1000亩,其他1076亩,宜苇地3000亩,年产苇柴7600余吨,林木积蓄量1400立方米。
②国营瓦埠湖苇柴场,建于1975年10月,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处,东淝河(瓦埠湖)上游。总面积2.24万亩,已植苇柴1.12万亩,分为梁大湾、沈孤堆、看水亭下大草湖、石家坟、牛担岗五大片,场部驻沈沟坝(在邢铺乡境)。
③为有利于苇业发展,1979年10月成立寿县苇柴总场,场部驻县林业局。其职责为负责全县苇柴生产发展规划、生产技术指导、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苇柴销售等。现配行管、业务干部8名,其经费由国营、联营场上缴提成中开支。
2.引进良种
寿地原有苇柴多系野生,积年不整不梳,根盘节错,茎稠枝密,短细纤弱,杂草混生。孟家湖的苇柴,自1962年始,每年用拖拉机中耕梳理,仍未能解决问题。1978年,由湖南引进“湘荻一号”良种,进行育苗移栽,获得成功。几年来,通过有性繁殖,育苗246亩,人工栽培4万余亩,并使寿地苇柴逐步更新,加速了生产发展步伐。
3.科学栽培
1957—1977年,国营与集体经营苇柴,主要采用传统的埋根(地下茎)与夺条法以扩大面积,但对于苇地排水、除草、施肥则不甚讲究,多任其自然生长。1978年始,国营场大力改造苇田,在大片苇柴地内,开辟道路,分别区划,开挖主支排水沟渠,使路渠成网,苇田成方,便于作业管理。全面除草清杂,重点中耕施肥。孟家湖场并修筑高产稳产台田800亩。农民群众利用塘渠间隙栽培小面积苇柴,亦多有径有沟,便于管理。寿地苇柴的产量与质量逐年有所提高。
4.经营与管理
1975年末,县办国营苇柴场增至2个,总面积由1.5万亩增至3.71万亩。至1987年因扩种粮食,苇柴面积减少至2.12万亩,年产净干柴1.1万余吨。省属国营寿西湖农场苇柴种植面积1900亩,年产量约650吨。 1966—1970年间,正阳镇人民公社接管孟家湖林场期间,将该场北部洼地约4000余亩划为公社副业生产基地,予以开发,至1987年已发展苇柴3500亩,由正阳镇渔业工商联合公司经营管理,年产量约650吨。
1978年,县林业局与瓦埠湖沿岸8个公社签订合同,兴办集体苇柴场。合同规定:县社合办,由县投资,每年苇柴产量以80%售给国家,全部经济收入以90%归社,10%缴县。1979年8场共栽种良种苇柴9415亩。至1984年小甸、仇集、邢铺、安丰4场因管理不善,先后撤销,现存大顺、瓦埠、邵店、双庙4场,共有苇柴面积6000余亩,年产量约350吨。
民营苇柴。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私有苇柴地均由社队统一管理,收益纳入基本核算单位参加分配,原有面积约1.5万余亩,主要分布于淮淠沿岸一带与萧严湖、梁家湖和岗区某些涧沟、洼冲地段。1980年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中,此类苇柴地大都分配到户或由专业户经营管理,按规定上交提留。现民营苇柴面积已增至32200亩,年产量约5000吨。
1956年以前,县内公有土地苇柴系自然生长,群众放牧牲畜,取作烧草,无人过问。产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率很低。国营场建立后,加强管理,扩大开发,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1980年9月,孟家湖苇柴场实行场长负责制,下属单位承包责任制。全场职工225名,其中行管、科技干部13名,场部设有科研组,下属8个生产队与造纸、编织2个厂。国营瓦埠湖苇柴场同样实行场长负责制,全场职工74名,场部设有科研组,下属8个生产队,年产苇柴约2500吨。
二、苇柴利用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东郊区时,指着芦苇对大家说:“这是好东西。”苇柴的用途很广,不仅可以用于造纸、建房、编织,而且可广泛用于工、农业。大体有四:
1.造纸
苇柴是造纸的最好原料,苇浆造纸品种多,除凸版纸外,还有书写纸、有光纸、单双面胶版纸、打字纸、招贴纸、白报纸、电报纸、柏油原纸、餐巾纸、卫生纸和硬纤维板(建筑用)等品种。
1986年,国营场、集体场共售给淮南市和安徽省造纸厂净干柴1.24万吨,占总产量的75%。
2.制做工、农业副产品
蒸煮苇柴排出的废液,可以综合利用,能够生产出多种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在农业、工业、交通、建筑、水利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可代替和节约大量的粮食。蒸煮苇柴排出的废液经浓缩后制成的粘合剂,是冶金工业、耐火材料工业、金属铸造等工业部门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原料,从而可代替这些部门原使用的饴糖。每生产1吨苇浆,可同时得到1吨粘合剂,每吨粘合剂使用价值,与1吨饴糖相等,生产1吨饴糖(浓度42C)需1.05吨粮食,每2吨苇柴可生产1吨苇浆。从它的废液中还可提取16至18公斤饲料酵母,其饲养效果优于粮食,每公斤饲料酵母相当于2—2.5斤粮食。除此,废液还可提取食品工业的香精。
3.编织、建房
苇柴在人民生活中用途甚广。城乡手工业可利用编织各种席子、圈席、筐、篓、制盐工业和渔业用的苇苫、苇箔。织成的条苫、片苫子可以囤粮、育秧、盖菜苗。苇柴编笆是建造房屋的好材料。
国营孟家湖林场曾于1960年开办集体编织社。全社11人,年加工草席约7000条,除本分利,人均年收入500元左右,1981年停办。1985年,为解决在场职工家属子女就业问题,重新开办编织厂,至1986年末,场拨原料(苇柴)220吨,工料成本12.2万元,完成各型苇箔4.88万条,产值17.4万元,获毛利5万余元。
正阳自1964年起即建立集体编织厂,组织闲散劳力编织芦席、苇圈、荻箔,解决了30余户居民生活问题。
民间家庭的苇柴编织,原来主要分布于双桥区的菱角乡、迎河区的建设乡、大店乡,其产品大多经由供销合作社收购转销外地。近年来,瓦埠湖沿岸农民多有就地取材,从事编织加工者。
1987年,全县苇柴种植6.2万余亩,总产量1.5万吨,用于建房作笆的2000吨,用于矿笆的3200吨,用于编织的2800吨,用于造纸的7000吨,总产值为180万元(每吨价120元)。
4.药用价值 苇根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等功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