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开发概况
古时,寿地林木茂密,史志词章多有述及。《汉书·地理志》载:寿春产楠木、香樟;历代诗人之咏寿春、八公者,常用“松云”、“桂岭”、“绿芜千嶂”、“草木离离”之词,可知数百年前,此地山野葱茏,松桂竞荣。明代《嘉靖寿州志》所载物产之木类,已无楠桂香樟,而以桑列首位,州境有百余万株之多,余则为柳、樗、栎、槐、楝之类。及至清末,林疏木稀,昔时苍翠荫郁景象已不多见。民国32年(公元1943年)3月,安徽省政府饬各县开展造林运动,以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8周年;4月,省建设厅派员来寿视察造林情况,在报告中写道:“抵寿境,荒地太多,触目皆是,造林运动确未着手,遍睹农村,均是牛山濯濯,无生腾气象”。其时,县城为日本侵略军所盘踞,城北八公山林木本已不多,犹被砍伐殆尽。
政府开发林业,始于民国17年。省于寿县城北八公山设第五森林实验场,21年改为第六林区造林场,抗日战争时期停办,战后改为安徽省第五区林场,场部一直驻在涌泉庵。23年,县设森林施业所,隶于建设局(建设主任办事处,后为科);31年为县农林场,有苗圃120亩。抗战前后,县内曾先后推行“保有林营造法”与“强制造林法”,多次号召机关、社团、学校、乡保民众营造“中山纪念林”、“行道林”、“防泛护堤林”、“经济林”,要求每乡建一苗圃,面积不少于5亩,就地采种、育苗、造林,每户年植树不少于10株。但均由于组织不力,而未能完全付诸实施。37年时,县境内宜林荒山原野24.25万亩,依然“牛山濯濯”,赤地朝天;而省、县所属各林场苗圃因战乱影响,更以经费短绌,技术力量不足,致营林效果不大,仅有林地1440亩,幼树不足5万棵。
1949年初,寿县民主政府建立后,接管旧政权所属林业场圃,并加强管理,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1956年,寿县实现农业合作化,县人民政府设林业科(今为林业局),并在迎河区与八公山先后建立林业站,指导重点社队育苗营林与开发山场林区。各区、乡人民政府切实贯彻“三自”方针(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与“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在家前屋后或生产队指定的地点植树,永远归个人所有”的政策。于是农村社队集体林场纷纷建立,造林面积迅速增加。
1958—1961年,由于“大跃进”、“大办钢铁”、“大办食堂”的影响,县内集体、个体所有林木被大量砍伐,甚至殃及幼林,林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1962年,调整国民经济,重申造林护林,恢复执行谁栽谁有的既定政策与中央、省、县有关森林营造管理的各项法规,林业生产始得恢复。为促进营林保林,县将林业站人员分配到各区,进行全面指导。至1972年,10年间,全县共造林3.7万余亩,四旁(路、渠、塘、村)植树逾4000万棵。
1973年2月,寿县绿化委员会成立,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林业局局长分别兼任正副主任。委员会制订方案,“两年准备,三年大干,五年绿化寿县”。提出田、水、路、林全面规划与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营造一处,验收一处,同时固定专责护林人员,坚决执行“一三五”(毁树一棵,栽活三棵,罚款五元)管理制度。每年三月上中旬(植树节前后)全民动员参加植树造林,任务到人,建设绿化工程。由于政策落实,措施得当,常抓不懈,至1977年末,5年间全县社队共造集体成片林2.42万亩,四旁植树近6000万株。
1979年,国家颁布《森林法》(试行草案),县革命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社队切实贯彻执行,加强现有林木保护工作。
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因林业生产责任制一时未及跟上,出现“空档”,以致集体片林、带林与四旁植树多被私人砍伐,损失严重。后将剩余的集体林木安排给专业户承包经营管理,乱砍滥伐现象始得控制。自1981年始,农民群众家前屋后植树与庭院绿化与日俱增。机关、学校、企业单位与居民家庭有条件者,广泛栽培了常青树、木本草本花卉,使环境趋于美化、香化。
198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县政府及时组织学习予以贯彻。同年,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成立,负责全县林害的检疫与防治。 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三者林地总面积为23.35万亩,成树总数为320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平均为5.8%。30余年前犹是枯崖秃岭、满目荒凉的八公山,如今已成为层峦叠翠、万松弄涛、风光宜人的旅游胜地。
县境内尚存待开发的宜林地1.56万亩。
二、营林区
1981年秋,通过调查,按不同土壤、水文、地理条件,将全县划为四个营林区。 1.中西部平原防护林、用材林区
该区含双桥、迎河2区,城关、正阳2镇以及安丰、堰口2区的大部分,共35个农村乡(镇),322个行政村,总面积为238万亩,现有块片林、带状林与四旁植树折林地计13.18万亩,林木覆盖率为5.5%。
该区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在20米—40米间。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多为下蜀系黄土生成的白土、水稻土与山河冲积物母质所育成的沙泥土,以及黄泛沉积物母质所形成的两合土,宜以营造防护林为主兼植用材林。其主要适宜树种:中部、南部稻产区的防护林为杨类、柳类、池杉、水杉、紫穗槐、白蜡树,四旁植树为桑、枣、榆、槐、楝、臭椿;沿淮淠瓦埠湖湾区的防护林为泡桐、杞柳、枫杨,四旁植树为桑、梓、杨、柳。
2.东南部岗地薪炭林、经济林区
该区含瓦埠、炎刘、三觉3个区与安丰、堰口2区之一部分,计27个乡(镇),184个行政村,总面积192.2万亩,现有块片林地、四旁植树折林地9.03万亩,林木覆盖率为4.7%。
该区为下蜀系黄土母质发育的粘盘黄棕壤,土质贫瘠、板结、粘重、偏干,适宜树种为马尾松、麻栎、刺槐等,经济林树种以油桐、乌桕、柿、枣、紫穗槐为佳。
3.城北山地用材林、风景林、经济林区
该区位于东经116度43分,北纬32度37分,地属城关镇八公乡,总面积2.21万亩,现有林地1.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1.6%。
该区土壤为石灰岩母质风化形成的鸡肝土、麻砂土、褐土。根据地理位置水土条件,适宜建立以松、杉、栎、槐、楝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并可发展松柏、合欢、山槐、麻栎、女贞等风景林。山南麓滨淝水,土质肥沃,则宜于营造经济林,现多种植梨、柿、枣、石榴,为县内水果主要产地,“万亩果园”正在开发兴建中。
4.湖洼地防浪护堤林与苇柴区
该区系瓦埠湖、淠、淮水域区,海拔高程低于20米易受洪涝的洼地,土壤以淤积沙土为主,土质肥沃,地下水位高,多为非耕地。其在19米至20米等高线之间的,可以栽植(10行)防浪护堤林带;其在19米以下的,可为大面积芦苇、荻柴生产基地,现已发展6万余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资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