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关镇
城关镇,即今寿县县城,位于淮河以南,八公山之阳。古有寿春、寿阳、寿州等名。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自陈徙都寿春,命曰郢。自秦汉以来,历为州、府、郡、县治所。1986年12月18日,国务院公布,寿县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关镇东、南与东津乡相连,北隔东淝河与八公乡接界,西临寿西湖农场。面积3.65平方公里。辖红星、民主、新民、建设、南关5个居委会,一个水运社,4个蔬菜村,13278户,44616人。建国后,一直是寿县人民政府、城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关镇地处沿淮洼地,地面高程在20米左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寒热气候较长,温和气候较短,多有洪涝灾害。土壤多为盐硝黑土,适宜蔬菜林木生长。
县办、镇办企业有水泥制品、石灰、麻纺、针织、塑料制品、食品、服装、五金、印刷、橡胶加工、农机具修配等百余家。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先后拓宽4条大街,铺设沥青、水泥路面。公路交通方便,水路通正阳镇、瓦埠镇。
1987年,城关镇所在地有1所师范学校,2所完全中学,2所初中,8所小学,3所幼儿园;镇内有县医院、中医院、城关医院、永青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电视台和3座影剧院、1处体育场等。 二、正阳镇
正阳镇为县辖镇,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淮、淠、颍三水汇流处,得水运之利,向为淮河中游经济重镇,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1987年面积2.5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居委会,2个渔业大队,3412户,13197人。西临淮河与颍上县相望,东邻正阳关农场,南连建设乡,北与丰庄乡接壤。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机动船可抵颍、淮沿岸城镇。公路有淮南—霍邱,正阳—迎河公路经此。该镇有中学1所,小学3所,医院1所,病床50张;文化馆、电影院、广播站等设施齐备。
正阳城墙在历史上屡遭兵燹水患,仅建国后就遭3次特大洪水侵袭(1950、1954、1956年),城垣水毁,祠宇、古刹倒塌甚多。民国期间,居民多易地而居,人口由57400人下跌至几千人。建国后,寿县人民政府组织数万民工,拓宽河道,加固加高张马淠堤、正南淮堤,水患得到治理。
三、双桥区
双桥区位于寿县城西南部,东界淮南市,南临迎河区、堰口区,西北隔淮河与颍上、凤台两县相望。全区面积412平方公里,耕地276466亩,水面13676.6亩,可养水面11795.1亩。区辖8个乡、1个镇,95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670个自然村,40447户,183768人(其中回族8394人)。
区以境内双桥命名,1950年置双桥区,1959年成立双桥指导组,1960年撤区并社时成立城郊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双桥区直至1987年。区公所驻双桥集。 1.双桥镇
双桥镇东接九龙乡,南界申桥、梨树乡,西靠涧沟乡,北靠寿西湖农场。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27741亩,有水面907亩,可养水面849亩。辖11个村,105个村民组,159个自然村,4195户。1987年有中学1所,小学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80%;医院1所及电影院、广播站等文化设施。 清嘉庆年间,集东建有平、拱两桥,集遂以桥名。1954年毁于大水,后在集西重建新集。1950年建双桥乡,1958年成立双桥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直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双桥集,位于县城西南12.5公里处。
2.八公乡
八公乡西、北与凤台县山山相连。东连淮南市,南靠寿西湖农场、城关镇、东津乡。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14839亩,水面90亩。辖5村、86个村民组,69个自然村,3198户,15089人。
乡因八公山得名。1950年置八公乡,1955年废,1956年复置,1960年划归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八公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驻玛瑙泉,位于县城北部2.5公里。
郝圩村产酥梨、石榴颇具盛名。珍珠泉、大泉、玛瑙泉是我国豆腐制作发源地。
3.菱角乡
菱角乡北隔淮河与颍上县、凤台县相望,东北连八公乡,东南界寿西湖农场,西南接涧沟乡。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31402亩,水面1265亩。辖7个村委会,59个村民组,31个自然村,4483户,20458人。
因地形呈菱角状,乡由此而得名。1949年置菱角乡,1956年并入八公乡,1958年复置,1960年划归城郊公社,1961年成立菱角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驻方圩,位于县城西11公里处。
4.东津乡
东津乡位于县城南郊。东界东淝河与淮南市相邻,南连九龙乡、双桥乡,西接寿西湖农场,北界城关镇、八公乡。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26546亩(其中水田15671亩),水面2070亩,辖11个村委会,100个村民组,348个自然村,5546户,25463人。东淝河上有古代重要渡口“东津渡”。1961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取名东津公社,1969年并入城关人民公社,1970年恢复东津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驻朱家老圩。 5.九龙乡
九龙乡东、南临陡涧河,西南界申桥乡、双桥镇,北界东津乡。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28799亩,水面1260亩。辖13个村委会,111个村民组,218个自然村,4649户。
乡以九龙集名。1949年建置,1955年撤销,1961年成立九龙公社,1969年与九里公社合并成立城南公社,1971年划出原九里公社辖地,沿用城南公社名,1983年更名九龙公社。同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柏家寨。六安—寿县公路经此。
6.丰庄乡
丰庄乡东连涧沟、梨树乡,南抵建设乡,西接正阳关农场,北临淮河与颍上县相望。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953亩,水面1997亩。辖16个村委会,150个村民组,351个自然村,7487户,33619人。
乡政府以丰庄铺命名。据《寿州志》载:原名烽村,后演称丰庄,宋代设递铺,故名。1964年改名为十字路公社,1969年更名为丰庄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丰庄铺,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淮南一霍邱公路经此。
7.涧沟乡
涧沟乡东接双桥镇,南靠梨树乡,西连丰庄乡,北界菱角乡。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34531亩,水面2139亩。辖11个村委会,83个村民组,95个自然村,4480户,19804人。
乡以涧沟集名,1950年置涧沟乡,1961年成立涧沟人民公社,1969年并入菱角公社,1972年恢复涧沟公社,1983年改名三十铺公社,同年8月更名为涧沟公社。同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满庄,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淮南至霍邱公路经此。
8.梨树乡
梨树乡东接申桥乡,西邻丰庄乡,北、西北连双桥镇、涧沟乡,东南、西南界苏王乡、枸杞乡。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294亩,水面1831.6亩。辖8个村委会,70个村民组,207个自然村,3257户,14303人。
梨树乡因境内梨树店得名。1950年置,1956年撤销,1961年成立梨树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驻团城,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处。
9.申桥乡 申桥乡东连窑口乡,南邻苏王乡,西界梨树乡,北接九龙乡、双桥镇。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31349亩,水面1776亩。辖11个村委会,122个村民组,192个自然村,3152户,14870人。
乡于1952年置,隶属苏王区,以境内申家桥得名。1955年撤销,1972年由梨树、城南、双桥三个公社划出9个大队成立申桥公社,1973年又划入罗岗、缪圩2个大队,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驻河拐,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
四、迎河区
迎河区西临淠河与霍邱县相望,东接堰口区,南靠安丰区,北依双桥区。面积479平方公里。有耕地353214亩,水面21355亩。辖2镇9乡,10个居委会,112个村委会,1635个村民组,4515个自然村,52307户,232667人。
区以迎河集命名,1949年置,1960年撤销,1961年恢复迎河区至1987年。区公所设在迎河集,位于县城西南40公里处。
1.迎河镇
迎河镇四周与迎河乡接壤。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351亩。辖5个居委会,1个水运社,1个渡运社,1个蔬菜村委会,2312户。1987年有中学1所,小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5.6%,医院2所,病床43张,及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等。
集南2.5公里处有一迎水古寺,面朝淠河而建。集以寺而得名,镇以集名。1954年因大水毁集,于老集东1公里处高阜建新街。1953年置迎河镇,1958年划属迎河公社,1965年恢复迎河镇,1969年镇与迎河、大店两公社合并,成立迎河公社,1972年置镇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迎河集。有迎河至十字路公路接六安至寿县公路,北有迎河—李台公路接淮南—霍邱公路。
2.迎河乡
迎河乡西临淠河与霍邱县相望,东界板桥乡,南接双门、张李乡,北连大店乡。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39934亩,水面1906亩。辖11个村委会,198个村民组,624个自然村,4833户,22029人。
乡以迎河集名,1949年置,1952年废,1958年成立迎河公社,以后公社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张大套。
3.建设乡
建设乡西滨淠河与孟家湖苇柴场接界,东连枸杞、丰庄乡,北接正阳关农场、正阳镇,南邻大店乡。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27904亩,水面7115亩。辖8个村委会,94个村民组,184个自然村,4451户,19899人。
建设乡地处正南洼地。建国前,这里是水来成河、水去成滩的荒凉湖滩地,人烟稀少。建国后,国家为根治淮河水患,修筑了正南淮堤,使这里生产建设发展很快。1953年建乡,取名建设乡,1956年撤销,1961年成立建设公社,1969年与十字路、正阳镇、枸杞公社的杨圩大队合并,成立正阳人民公社,1970年恢复原建设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米台子,位于县城西南28公里处。淮南一霍邱公路经此。
4.枸杞乡
枸杞乡东接梨树、苏王、戈店乡,南连板桥镇、迎河乡,西界建设、大店乡,北邻丰庄乡。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30745亩,水面1657亩。辖10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06个村民组,377个自然村,3882户,17176人。乡因枸杞园得名。1949年置,1958年并入正阳关农场,1959年9月从正阳关农场划出成立枸杞公社,1969年并入板桥公社,1972年从板桥公社划出前桥、董圩、茶庵和原建设公社的枸杞、牌坊、花门、杜桥共7个大队,组成枸杞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驻枸杞园,位于县城西南27公里。有公路与淮南—霍邱公路相接。
5.苏王乡
苏王乡东界堰口镇、窑口乡,南接戈店乡,西邻枸杞、梨树乡,北连申桥乡。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41425亩,水面2247亩。辖12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20个村民组,318个自然村,4716户,21492人。
乡因苏王坝得名。1949年置苏王乡,1950年撤销,1952年复置,1958年成立苏王公社,1969年并入戈店公社,1972年恢复苏王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苏王坝,位于城西南20公里处。
6.大店乡
大店乡西临淠河与霍邱县相望,南界迎河乡,北接建设乡,东依板桥镇。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200亩,水面2145亩。辖14个村委会,164个村民组,504个自然村,6176户,24103人。
乡因大店岗得名。1950年建置,1958年划属迎河公社,1961年成立大店公社,1969年并入迎河公社,1972年2月恢复大店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政府设在大时台,位于县城西南34公里处。
7.板桥镇
板桥镇东临安丰塘与戈店接壤,南靠双门乡,西连迎河乡,北邻枸杞乡。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43244亩。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6661户,29465人。现有初中1所,小学1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68%,有医院1所,病床15张及文化站、电影院。
镇由板桥集得名。集于1954年被洪水毁,今集于桥南重建。1949年置乡,1953年撤销,1955年成立板桥镇,1956年撤销,1958年成立板桥公社,1960年并入枸杞公社,1961年恢复板桥公社,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直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板桥集,位于县城西南31公里处。迎河—十字路公路经此。
8.戈店乡
戈店乡东与青莲乡、堰口镇接壤,南靠安丰塘,西连板桥镇,北连苏王乡。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28559亩,有水面420亩。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05个村民组,342个自然村,3418户,15581人。
传戈店原来系故安丰县城东关,明代设驿站,郭姓驻守,称郭家店,后谐音称戈店,乡以店名。1949年置戈店乡,1956年撤销,1961年成立戈店公社,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胡庄,位于县城西南29公里处。迎河—十字路公路经此。
9.张李乡
张李乡东依双门乡,南靠杨仙、隐贤乡,西接时寺乡,北界迎河乡。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28260亩,水面1109亩。辖11个村委会,203个村民组,451个自然村,3864户,17588人。
早先有张李两姓在此设店经商,遂成小集。1949年置乡,乡以集名。1958年成立张李公社,1960年并入迎河公社,1969年被析,并入淠东、双门两公社。1972年9月恢复原张李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直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草门套,位于县城西南41公里处。
10.双门乡
双门乡东连保义镇、荆塘乡,南界杨仙,西接张李、迎河乡,北邻板桥镇、安丰塘。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44840亩,水面2008亩。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13个村民组,692个自然村,6078户,25331人。
据载:安丰塘泄水涵闸多是单门,唯此处泄水涵为双门。明、清设递铺,故名。1950年置双门乡;1958年并入迎河公社,1961年成立双门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双门铺,位于县城西南41公里处。
11.时寺乡
时寺乡西邻淠河,东、北连张李乡,南靠隐贤乡。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28103亩,水面1477亩。辖11个村委会,196个村民组,380个自然村,5916户,27272人。
乡因时家寺得名,原名淠东公社,1969年由原张李公社(去金桥、高瓦大队)、原隐贤公社(去小桥、隐北、花园、郭园4大队)合并成立淠东公社,因公社位于淠河东岸,得名。1972年析出张李公社,将原隐贤公社的隐北、郭园2大队划入,沿用原名。1983年8月改名时寺公社,同年改社为乡。乡人民政府驻时家寺,位于县城西南47公里处。
五、堰口区
堰口区东临瓦埠湖,西接迎河区,南连安丰区,北界陡涧河与双桥区接壤。面积398平方公里,耕地263898亩,水面26848亩。辖6乡2镇,89个村委会,5个街道居委会,1245个村民组,2576个自然村,30211户(其中回族1242户),138737人。
区因堰口集得名,1949年建置,1955年撤销,1958年复置,1960年撤销,1961年又恢复区建制至今。区公所驻堰口集。
1.堰口镇
堰口镇东邻陶圩、陶店两乡,南接青莲、江黄乡,北界窑口、陶圩乡。面积为50.7平方公里,耕地33627亩,水面2966亩。辖13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56个村民组,294个自然村,4033户。
堰口镇以集得名,堰口镇西有十八堰,因集在塘堰出水处,故名堰口集。1949年置堰口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堰口公社,此后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镇人民政府驻堰口集,位于县城南20公里。1987年有初中1所,小学1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72.7%,医院1所,病床9张,并有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境内有县棉种场及水稻良种场。
2.窑口乡
窑口乡东濒瓦埠湖,西连申桥、苏王乡,南接陶圩乡、堰口镇,北界陡涧河。面积59.8平方公里,耕地40604亩,水面1295亩。辖11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63个村民组,303个自然村,3795户,17476人。
窑口乡以窑口集得名。1949年置乡,1958年成立窑口公社,1960年并入堰口公社,1961年恢复窑口公社建制,此后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新沟埂。六安—寿县公路经此。
3.陶圩乡
陶圩乡东临瓦埠湖,西邻堰口镇,南接陶店乡,北界窑口乡。面积40.5平方公里,耕地25148亩,水面1899亩。辖8个村委会,108个村民组,186个自然村,2632户,11802人。
解放初,乡政府驻陶圩而得名。1949年置乡,1956年撤销。1961年成立陶圩公社,1969年并入窑口公社,1972年2月置贾庙公社,同年8月贾庙公社更名为陶圩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邢圩,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
4.陶店乡
陶店乡东临瓦埠湖,西连堰口镇,南接江黄乡,北界陶圩乡。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23468亩,水面1718亩。辖7个村委会,99个村民组,183个自然村,2167户,10111人(其中回族2725人)。
据传1916年有叫陶三的,在此设小店卖豆腐,故名陶店。1949年建置陶店乡,1955年撤销,1961年成立陶店公社,1969年并入江黄公社,1972年恢复陶店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5年11月撤销陶店乡,成立陶店回族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陶店,位于县城南25公里。
5.青莲乡
青莲乡东邻江黄乡,西接戈店乡,南连开荒乡、保义镇,北界堰口镇。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28333亩,水面6137亩。辖12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58个村民组,341个自然村,3821户,17292人。
青莲乡因境内有青莲寺得名。1949年置乡,1955年撤销,1961年成立青莲公社,1969年并入堰口公社,1972年建置十字路公社,1983年8月更名青莲公社,同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徐家老郢,位于县城南30公里。
6.江黄乡
江黄乡东临瓦埠湖,西接青莲乡,南连开荒乡,北界堰口镇、陶店回族乡。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31150亩,水面4578亩。辖10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39个村民组,276个自然村,3260户,15153人。江黄乡因境内有江黄城而得名。1949年置乡,1958年成立江黄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堰口公社,1961年恢复江黄公社。此后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小圩,位于县城南28公里处。
7.保义镇
保义镇东接开荒乡,西临安丰塘与双门乡毗连,南接石集镇、荆塘乡,北界青莲乡。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39849亩,水面5641亩。辖14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235个村民组,5694户,25679人。
保义镇以保义集得名。抗日战争时期寿县县城沦陷,国民党寿县政府一度迁至保义集。1949年置保义乡,1958年成立保义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安丰公社,1961年恢复保义公社,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保义集,位于城南37公里。1987年有中学1所,小学1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64.8%;医院、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各1所。六安—寿县公路经此。
8.开荒乡
开荒乡东滨瓦埠湖,西邻保义镇,南连石集镇,北接江黄、青莲两乡。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41720亩,水面2514亩。辖14个村委会,191个村民组,173个自然村,4560户,21662人。
开荒一带过去多荒地,渐被开垦,有人在寿州东南去双庙集的大道上设店,渐成集市,遂名开荒集。乡以集名,1949年置,1958年公社化时划归保义公社,1961年成立开荒公社,1969年并入保义公社,1972年恢复开荒公社建制,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开荒集,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
六、瓦埠区
瓦埠区东邻长丰县,南连炎刘区,西北濒瓦埠湖。面积428平方公里,耕地291846亩,水面35215亩。全区辖8乡2镇,8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238个村民组,1719个自然村,31519户,137239人。
区以瓦埠街得名。1949年置区,1960年撤销,1961年复置,1976年区公所由瓦埠街迁至小甸集直至1987年。有合肥—瓦埠,寿县—瓦埠公路通此。
1.小甸镇
小甸镇东与长丰县接壤,西与邵店乡毗邻,南连马集乡,北界大顺、瓦埠乡。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34494亩,水面5696亩。辖11个村委会,162个村民组,185个自然村,4786户,19721人。
小甸镇因小甸集得名。1950年置小甸乡,1953年废,1954年再置,1958年成立小甸公社,1960年并入瓦埠公社,1961年恢复小甸公社,后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小甸集,位于县城东南40公里。现有初中1所,小学1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83%;医院1所,医疗点7处及广播站、电影院。合肥—瓦埠公路经此。境内有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旧址。
2.瓦埠镇
瓦埠镇位于瓦埠湖东岸,县城东南30公里处。镇西为东淝河故道,后积而为瓦埠湖(又称望春湖),东、南与瓦埠乡接壤。面积8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40个村民小组,1574户,5974人。
沿瓦埠湖向南,水路沿东淝河南通郑岗、老湾、沈坝、船涨、三觉等地,北达寿县城关镇及沿淮城镇。公路交通有合肥—瓦埠,寿县—瓦埠两条线路。
瓦埠在汉时曾为成德县治,晋废,元朝称瓦埠站,明清时称街。春秋末,孔子弟子宓子贱由鲁使吴经此,病卒葬于此,墓冢尚存。后人建宓子祠,称瓦埠镇为君子镇。民国期间,在此置瓦埠乡。建国后,先后属瓦埠乡、瓦埠公社、瓦埠渔业公社。1983年设镇,属瓦埠区,乡级镇。街呈十字形,由于常年受水冲刷,西街、北街剩下不足百米。有铁木、五金修配、制衣、造船、建材诸业。1987年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所,入学率95.5%。设有县医院分院,有病床50张,并有电影院、文化站、广播站等文化设施。
3.李山乡
李山乡东靠马集乡,南接三义乡,北邻邵店乡,西界邢铺、双庙两乡。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32028亩,水面4652亩。辖9个村委会,123个村民组,146个自然村,2994户,12995人。
李山庙原名孔李集,传集南、北孔李两姓居多,明代集北头建庙曰李山庙,集以庙名。民国31年(1942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1949年置李山乡,1958年划归双庙公社,1961年成立李山公社,1969年与邵店公社、马集公社鲁城、五里大队,邢铺公社7个生产队合并成立卫东公社,1972年恢复李山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孙庄,位于县城南42公里处。瓦埠—炎刘公路经此。
4.马集乡
马集乡东、南与长丰县为邻,西与李山乡毗连,北与小甸镇、邵店乡接壤。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29993亩,水面3237亩。辖8个村委会,122个村民组,181个自然村,共3008户,12592人。
马集乡因集得名,原马姓在此开饭店,是原寿县、瓦埠至吴山、合肥必经之路。1941年古楼岗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交通受阻,集贸渐兴成集。1949年置马集乡,1969年并入小甸公社,1972年恢复马集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马楼,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
5.邢铺乡
邢铺乡东邻李山乡,西滨东淝河,南连双庙乡,北界邵店乡。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27990亩,水面2896亩。辖6个村委会,82个村民组,192个自然村,2239户,10166人。
邢铺乡因邢家铺自然村得名。1950年建置,1955年撤销,1962年成立邢铺公社,1969年并入双庙公社,1972年恢复邢铺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北家,在县城南43公里处。
6.双庙乡
双庙乡东与李山、三义两乡毗连,西隔东淝河与石集镇、谷贝乡相望,南与炎刘镇接壤,北与邢铺乡交界。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39405亩,水面3637亩。辖8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54个村民组,307个自然村,3291户,14585人。
双庙集因南头、中间各有一古庙得名。乡以集名。1949年置乡,1958年成立双庙公社,此后规模几经变动,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双庙集,位于县城东南44公里处。瓦埠—炎刘公路经此。
7.仇集乡
仇集乡东与大顺乡接壤,南与瓦埠乡毗邻,西北两面濒临瓦埠湖。面积59平方公里,有耕地29299亩,水面3533亩。辖9个村委会,148个村民组,175个自然村,3202户,15067人。 乡因仇集得名。1949年置乡,1958年划归瓦埠公社,1961年成立仇集公社,1969年与大顺公社、大井公社的红岳大队合并成立向东公社,1972年恢复仇集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史湖,位于县城东南29公里。
8.大顺乡
大顺乡东临长丰县,西连仇集乡,南接小甸集,北濒瓦埠湖。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35629亩,水面4384亩。辖11个村委会,150个村民组,137个自然村,3745户,17209人。
大顺乡以大顺集命名。1949年置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划归瓦埠公社,1961年成立大顺公社,1969年与仇集公社、大井公社的红岳大队合并成立向东公社,1972年恢复大顺公社建制,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大顺集,位于县城东南32公里。
9.瓦埠乡
瓦埠乡东接小甸镇、大顺乡,西临瓦埠湖,南连邵店乡,北依仇集乡。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31505亩,水面2800亩。辖10个村委会,142个村民组,157个自然村,3862户,17277人。
瓦埠乡以街名,1949年置乡,1954年撤销,1956年恢复瓦埠乡,1958年成立瓦埠人民公社,此后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庙庄,位于县城东南33公里处。
10.邵店乡
邵店乡东邻小甸镇,西滨瓦埠湖,南接李山、邢铺乡,北靠瓦埠乡。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28554亩,水面4380亩。辖8个村委会,115个村民组,179个自然村,2809户,12184人。
邵店乡以邵店取名。1949年置乡,1953年废,1955年复置,1956年再废,1961年成立邵店公社,1969年与李山公社、马集公社的鲁城、五里大队,邢铺公社的7个生产队合并成立卫东公社,1972年恢复邵店公社建制,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邵店,位于县城南39公里。
七、安丰区
安丰区东濒东淝河与瓦埠区、炎刘区相望,西界淠河与霍邱县为邻,南与三觉区、六安县接壤,北和堰口区、迎河区相连。面积412平方公里,耕地246190亩,水面20285亩。辖6乡3镇,83个村委会,7个街道居委会,1187个村民组,3666个自然村,34319户,144989人。
1958年12月,寿县正阳关—真武庙店—庄墓桥一线以南成立安丰县,在石集老街以北1.5公里处兴建安丰县城。次年因安丰县被撤销而停建,仅建成一条街道,取名安丰路。1961年置安丰区至1987年。区公所驻安丰路。
1.石集镇
石集镇东临东淝河与双庙、邢铺乡相望,西与荆塘乡毗连,南接谷贝乡,北界保义镇、开荒乡。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24149亩,水面3032亩。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25个村民组,295个自然村,3527户,15679人。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1所,小学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72%,医院2所及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
镇以境内石家集得名。1949年置乡,1958年成立石集公社,1960年撤区并社时并入安丰公社,1961年恢复石集公社,1969年与荆塘公社、立新公社合并成立安丰公社,1972年划出荆塘公社,原石集公社沿用安丰公社名称,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4年改安丰乡为石集镇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安丰路,位于县城南44公里。六安—寿县公路经此。
2.隐贤镇
隐贤镇位于县城西南53公里处。西临淠河,南、北、东与隐贤乡接壤,面积1.1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1个蔬菜村委会,1127户,3368人。水路沿淠河南下可至六安县马头集;北上可达迎河、正阳,有一条简易公路通迎河,有安丰—隐贤公路与六安—寿县公路相接。
隐贤,相传三国时曹操在此筑炉造兵器(淠河有铁矿沙,品位高),有“百炉镇”之称。唐代贤士董邵南,举进士,不得志,隐居于此。后人为纪念董生,改百炉镇为隐贤镇,沿称至今。1987年有职业中学1所,小学1所,儿童入学率95.8%。医院1所,病床13位,及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等文化设施。
3.隐贤乡
隐贤乡东界杨仙乡,西临淠河,南接太平乡,北依时寺、张李乡。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34752亩,水面3318亩。辖10个村委会,160个村民组,586个自然村,4714户,19595人。
隐贤乡因隐贤集得名。1950年置乡,1953年废,1958年成立隐贤公社,1960年并入迎河公社,1961年恢复隐贤公社,1969年析并入红旗、淠东两公社,1972年又恢复隐贤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吕家圩,位于县城西南60公里处。
4.杨仙乡
杨仙乡东连荆塘乡,西连隐贤乡,南邻众兴镇、太平乡,北界双门、张李乡。面积38.7平方公里,耕地22417亩,水面1716亩。辖8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92个村民组,325个自然村,3727户,14976人。
乡因杨仙铺小集得名。1949年置乡,1958年划属爱国公社,1969年并入众兴公社,1972年由众兴公社析出8个大队成立杨仙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吴家郢,位于县城西南47公里。
5.荆塘乡
荆塘乡东与石集镇为邻,西与杨仙、双门乡毗连,南与众兴、谷贝乡接壤,北与保义镇交界。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43310亩,水面3363亩。辖10个村委会,146个村民组,474个自然村,4364户,18805人。
荆塘乡因境内有古荆塘得名。1949年置乡,1956年撤销,1961年成立荆塘公社,1969年并入安丰公社,1972年恢复荆塘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吴家新圩,位于县城西南46公里。安丰—隐贤公路经此。
6.太平乡
太平乡西邻淠河与霍邱县紧邻,东与众兴镇接壤,南连彭城乡,北接隐贤、杨仙乡。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30509亩,水面2388亩。辖10个村委会,152个村民组,602个自然村,4056户,17947人。
太平乡以太平寺得名,1950年置,1955年与西峰、青龙两乡合并为西峰乡,1958年并入爱国公社,1961年成立太平公社,于1969年分析并入向阳、红旗两个公社,1972年恢复太平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赵套,位于县城西南58公里。
7.众兴镇
众兴镇东接谷贝、茶庵乡,西邻太平乡,南连彭城、谢埠,北依荆塘、杨仙乡。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30915亩,水面2018亩。辖10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79个村民组,371个自然村,4716户,19774人。
镇以众兴集命名,位于县城西南56公里。1949年置乡,1958年划归爱国公社,1961年成立众兴公社,后其范围几经调整,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众兴集。1987年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医院1所,卫生室9所,病床15张。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等文化设施。六安—寿县公路经此。
8.谷贝乡
谷贝乡东隔东淝河与船涨乡相望,西与众兴镇、荆塘乡交界,南与茶庵乡接壤,北与石集镇紧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25019亩,水面1964亩。辖10个村委会,123个村民组,313个自然村,2802户,12696人。谷贝乡因境内谷贝寺得名。1950年置乡,1955年废,1972年划茶庵公社的青峰、新楼,众兴公社的桓店、糖坊,安丰公社的谷贝、东圩、常郢等7个大队,沿用谷贝旧名,成立谷贝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霍家店,位于县城南47公里。安丰—三觉公路经此。
9.彭城乡
彭城乡东邻谢埠乡,西接太平乡,南与六安县毗连,北与众兴镇、太平乡交界。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34906亩,水面2486亩。辖12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202个村民组,681个自然村,5286户。
彭城乡的彭家墩,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传统庙会,犹如街市,喻为彭城。1950年置彭城乡,1955年废,1969年由阎店公社和太平公社的8个大队合并成立向阳公社,公社管委会驻彭家墩。1972年向阳公社范围缩小,更名为彭城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迁驻新店,位于县城西南62公里处。
八、三觉区
三觉区东隔东淝河与炎刘区相邻,南界六安、肥西县,西、北两方靠安丰区。总面积267平方公里,耕地156980亩,水面20546亩。辖5乡1镇,46个村委会,3个街道居委会,601个村民组,1516个自然村,18207户,77571人。
区因三觉寺得名。1950年置三觉区,1955年废,1961年复置三觉区至1987年。区公所驻三觉寺。
1.三觉镇
三觉镇东靠谢墩、余集乡,南连六冲乡,西邻谢埠乡,北接茶庵乡。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28188亩,水面3427亩。辖8个村委会,1个街道居委会,103个村民组,279个自然村,4097户,17230人。
镇以三觉寺名。相传,清代有法号为觉妙、觉修、觉慧的三个和尚在此建寺修行,寺名三觉寺。庙北兴集,遂集以寺名。1949年设三觉乡,1953年建三觉镇,1956年撤销。1958年成立三觉公社,1969年与谢埠、六冲公社合并成立长青公社。1972年恢复三觉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直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三觉寺,位于县城南64公里。1987年有职业中学1所,小学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72.8%,医院2所,并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有安丰—三觉公路通此。
2.茶庵乡
茶庵乡东界船涨、谢墩两乡,南接三觉镇,西连众兴镇、谢埠乡,北抵谷贝乡。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34782亩,水面5119亩。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24个村民组,403个自然村,3684户,15675人。
乡因茶庵集得名。据传早前有人在此搭庵卖茶,后成集,遂名茶庵集。1949年置茶庵乡,1958年划归三觉公社,1961年成立茶庵公社,1969年改名胜利公社,1972年复名茶庵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茶庵集,位于县城南55公里处;安丰—三觉、茶庵—吴山两条公路在此交会。
3.谢埠乡
谢埠乡南接六安县,东邻三觉镇,西靠彭城乡,北连众兴镇、茶庵乡。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21095亩,水面3719亩。辖6个村委会,87个村民组,207个自然村,2332户,10577人。
乡因谢埠店得名。谢埠店靠淠东干渠(古名塘河)东岸,历史久远。据顾撷刚《中国历史地图集》载,远在战国时就有了“谢步”。《寿州志》载:谢埠为历代递铺。1949年置谢埠乡,1953年撤销,1954年复置,1955年再废,1961年成立谢埠公社,1969年与三觉、六冲合并成立长青公社,1972年恢复谢埠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刘大郢,位于县城西南63公里处。
4.六冲乡
六冲乡西接六安县,南连丁岗乡,北邻三觉镇、谢埠乡,东界余集乡。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20013亩,水面2252亩。辖6个村委会,77个村民组,171个自然村,2071户,8958人。
乡因六冲店子得名,原名陆冲,“六”、“陆”同音,书写方便,遂以“陆”为“六”。1950年置六冲乡,1956年撤销,1958年划归三觉公社,1964年成立六冲公社,1969年与谢埠、三觉两公社合并成立长青公社,1970年恢复六冲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乡人民政府驻晒死鸡村,位于县城南70公里处。
5.丁岗乡
丁岗乡南与六安县、肥西县接壤,东与余集乡毗连,北靠六冲乡,西邻肥西县。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22403亩,水面2635亩。辖6个村委会,78个村民组,251个自然村,2341户,10004人。
乡以丁岗命名,1961年置丁岗公社,1969年与余集公社合并成立永忠人民公社,1972年恢复丁岗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丁岗,位于县城南72公里处。
6.余集乡
余集乡东北连广岩、谢墩乡,东南邻肥西县,西南接丁岗乡,西北靠三觉镇、六冲乡。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30499亩,水面3394亩。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32个村民组,308个自然村,3682户,15127人。
乡因余集得名。1949年建置,1956年废,1961年成立余集公社,1969年与丁岗合并成立永忠公社,1972年恢复余集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新瓦房,位于县城南66公里处。有简易公路通三觉镇。
九、炎刘区
炎刘区东接长丰县,南靠肥西县,西连三觉、安丰区,北邻瓦埠区。面积372平方公里,耕地234013亩,水面41447.5亩。辖6乡1镇,63个村委会,829个村民组,2098个自然村,20517户,87522人。
区以炎刘庙集命名。1949年置炎刘区,1950年春区政府由炎刘庙迁至邓下圩子,更名为三义区,后又迁至双枣乡的李上楼,1952年迁至吴山庙。1960年撤销区建制。1961年6月恢复炎刘区建制至1987年。区公所驻炎刘庙。
1.炎刘镇
炎刘镇东与刘岗、双枣乡毗连,南靠广岩、谢墩乡,西接船涨乡,北临双庙、三义乡。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36036亩,其中水田28231亩,可养水面5004亩。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组,317个自然村,4056户,16459人。
镇因炎刘庙得名。1949年置炎刘乡,1958年成立炎刘公社,其后规模几经调整,1983年改社为乡,1984年改乡为镇至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炎刘庙,位于县城东南56公里处。1987年有初中1所,小学1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70.1%。有医院1所,医疗点6个,并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院。茶庵—吴山公路,瓦埠—炎刘公路在此交会。
2.船涨乡
船涨乡东依炎刘镇,南靠谢墩乡,西接茶庵、谷贝乡,北邻双庙乡。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31037亩,水面4932.5亩。辖7个村委会,106个村民组,346个自然村,2487户,11555人。
乡因船涨埠得名。明、清时称船涨埠、船涨厂,后演化为今名。1949年建船涨乡,1955年撤销,1961年成立船涨公社,1969年并入炎刘公社,1972年恢复船涨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田村,位于县城东南52公里处。
3.三义乡
三义乡东邻长丰县,南连刘岗乡,西靠双庙乡、炎刘镇,北接李山乡。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36457亩,水面5587亩。辖9个村委会,125个村民组,234个自然村,2620户,10968人。
乡以三义集名。1949年置三义乡,1958年成立三义公社,1969年并入刘岗公社,1972年恢复三义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三义集,位于县城东南54公里。
4.刘岗乡
刘岗乡东靠长丰县,南接双枣乡,西界炎刘镇,北邻三义乡。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31103亩,水面6809亩。辖8个村委会,87个村民组,175个自然村,2466户,9991人。
乡以刘岗命名。1949年置乡,1955年撤销,1961年成立刘岗公社,1969年三义、双枣公社并入,规模扩大,1970年划出原双枣公社,1972年再析出三义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石塘庙,位于县城东南58公里。
5.谢墩乡
谢墩乡东依炎刘镇,南靠广岩乡,西接余集、茶庵乡,北邻船涨乡。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30089亩,水面3913亩。辖9个村委会,112个村民组,359个自然村,2887户,12883人。
谢墩,传三国魏将胡文德曾在此卸甲休息,遂名卸甲墩,后讹称谢墩。1949年置谢墩乡,1961年成立谢墩公社,1969年并入炎刘公社,1972年恢复谢墩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下店,位于县城东南59公里。
6.广岩乡
广岩乡东接双枣乡,南抵肥西县,西邻余集乡,北连炎刘镇、谢墩乡。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24983亩,水面6126亩。辖8个村委会,107个村民组,339个自然村,2725户,11486人。
乡因广岩塘命名,据传广岩塘始建于汉代,后废塘为田。1949年置广岩乡,1955年撤销,1961年成立广岩公社,1969年并入炎刘公社,1970年恢复广岩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王集,位于县城东南63公里处。
7.双枣乡
双枣乡南依肥西县,东邻长丰县,西与炎刘镇、广岩乡为界,北连刘岗乡。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44308亩,水面8154亩。辖12个村委会,155个村民组,328个自然村,3276户,14180人。
双枣是个古老的小集镇。1949年置双枣乡,乡以集名。1961年成立双枣公社,1969年并入刘岗公社,1970年恢复双枣公社建制,1983年改社为乡至1987年。乡人民政府驻双枣集,位于县城东南62公里。
上一篇:第二节 区划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