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三国时,江淮为战冲,寿春为魏淮南郡治所,兼扬州治所。
西晋初,徙扬州治所于建邺(今南京)。永嘉时划扬州西部地区为豫州,寿春为淮南郡治所,隶于豫州。
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将兵攻占寿阳,淝水之战晋师大破秦兵,收复寿阳。
南北朝时,宋改寿阳为睢阳,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齐代宋,复称寿阳,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称寿春,为扬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寿春,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并析寿春南部地置安丰县。东魏据淮南,寿春复为扬州治所。北齐代东魏,扬州刺史镇寿春;及陈,复以寿春为豫州治所。北周拔寿春,为扬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寿春;次年灭陈,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寿春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为寿州,隶于淮南道,领3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寿州为淮南郡,领5县。乾元初再为寿州,隶于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都扬州,寿州为吴国地。
五代初,吴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寿州忠正军节度使。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吴,以寿州置清淮军节度使。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世宗拔寿州,置忠正军节度使,徙军治、州治于下蔡,称北寿春,原寿州地称南寿春。
宋太祖时,寿州(治下蔡)隶于淮南西路。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所在北寿春(下蔡),领5县,南寿春为其一。
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寿春、安丰,下庐州,宋军克之。次年,宋金相约以淮河为界,淮北属金。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于汴京路(后改称南京路);宋则置安丰军,军治在安丰县,寿春隶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复置寿春府,隶于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领4县,兼制安丰军。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寿春府为淮南西路安丰军,治所寿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复下淮南,占寿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议和,仍以淮水为界,寿春归于宋。
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次年改寿春为散府,领3县。二十八年复为总管府治,领1州、5县。至正二十四年、宋(韩林儿)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据江淮称吴王,以寿春为寿州治,隶于临濠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寿州直隶于京师中书省。四年,省寿春、安丰、下蔡三县,合并为寿州,领2县,隶于中都临濠府(后改为凤阳府)。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凤阳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寿州属江南省凤阳府,领2县。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凤阳府隶于左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称安徽布政使司,仍驻江宁(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县政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寿州为散州,不领县。十一年,析寿州所属故下蔡县地暨州城北门以外地置凤台县,并划州城东北隅6坊为凤台县治;其界:自宾阳门北侧西行入箭道巷,沿东侧向北经准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侧向西入北大街,沿东侧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侧西行至街尾向北止于城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寿春镇总兵署于寿州城,制两淮军事。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迁省会安庆,为抚院的属衙(称藩台衙门),州、府均听命于抚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凤台县治于下蔡镇,原治所辖州城6坊还属寿州;同年,安徽置3道,寿州隶于凤颍六泗道(后改为皖北道)凤阳府。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直隶于安徽省。3年,复置道,寿县属淮泗道。17年撤道,复隶于省。21年10月,寿县划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驻寿县;27年12月改属第三区,专员先后驻立煌(今金寨)、六安;29年冬,第三区改为第二区。
1949年元月,寿县和平解放,军管时期受中共江淮区党委二地委领导;同时,以寿县瓦埠湖以东与合肥、定远县毗连地区建置寿合县。2月,军事管制委员会撤销,民主政府成立,寿县改隶于皖西行政公署;同时将凤台县所属的城北各山村划归寿县,置八公、北外2乡。6月,撤寿合县建制,原划出的瓦东地区仍归寿县;寿县隶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专区。1952年8月隶于安徽省六安专区。1954年2月将县东北的二十店乡与隗店、北外乡的部分行政村划交淮南市;10月,肥西县土山区斗镇乡靠近吴山庙的3个自然村划归寿县,入三义区吴山乡。1958年12月,析寿县真武庙至正阳关一线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区建置安丰县,县治设石家集,隶于六安专区;其余地区仍为寿县,改隶于淮南市。次年4月撤安丰县,地复入寿县,寿县再隶于六安专区。1965年7月将寿县东部的下塘、杨庙、水湖、杨公4区划交合肥市长丰县。
建置沿革表



附:故安丰县、成德县与东晋后侨置郡县
一、故安丰县
南朝梁析寿春南部地置安丰县,并为安丰郡治。其界:东至淝水,西滨淠河,南至六安北,北至正阳南。隋隶于淮南郡,唐为寿州辖县,宋属寿春府,南宋为安丰军治所,后复隶于寿春府。元隶于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刘福通拥韩林儿都安丰,二十三年吴王张士诚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朱元璋、常遇春率师来救,未及至而城已陷,刘福通败亡;二十六年朱元璋擒吕珍,尽取安丰路地。安丰县城毁于兵燹,遂废。明初,省安丰县入于寿州。今安丰塘北戈家店,旧称安丰铺;1960年前后兴修农田水利,在附近地下发现断垣残基,间有金、银、古钱币与其它器物(其中有元安丰路总管府令牌1枚)。 二、故成德县
西汉时析寿春地建置,王莽时称平阿,晋废。《水经注》说:“淝水自荻邱北径成德县城西”;是时县治当在淝水以东。《通志》载“成德旧址在寿州东南”;另一说在合肥县西北界,两说相吻合。荻邱,旧志说“在寿州城东南九个里,丘高数丈,广三十余亩,上有荻邱寺,寺久废”。今瓦埠区李山庙东有荻邱寺台,当地人讹称为“狄青寺台”、“第六师台”。
三、侨置郡县
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侨,义为寄居。西晋中叶,八王相残,五胡入侵,中原板荡,士族臣民相率结队南徙。而江淮地区自三国鏖兵后,地旷人稀。当局为安置侨民,遂按其原籍地名侨置郡县,使之聚居,而区别于土著。侨置的郡县,其疆界多不固定。旧志说:“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寻求推校未易精悉。”据不完全资料,当时侨置于寿春境内的有:
1.小黄县
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置,东魏武帝六年(公元548年)改为黄城县,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以黄城为司州,陈以后复称黄城、小黄,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省入安丰县。故址在故安丰县西北。
2.义昌县
东晋末年置,刘宋立,省入睢阳(即寿春)。旧志引自宋《永初郡国志》。
3.义宁县、宁昌县、睢阳县
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以寿春地改置,后省义宁、宁昌二县入于睢阳。
4.崇义县
旧志引《天下名胜志》:宋太初元年(公元453年),迁金墉人于寿阳,立崇义县,在安丰东南3里处;《宋志》:南梁郡有崇义县,羌人所立。(按:太初是刘劭的年号;劭为太子,弑帝自立,改元仅数月,为武陵王所诛,孝武帝立。)
5.陈留郡
梁置,隋废。旧志引《太平寰宇记》:在安丰县东北5里处。
6.浚仪县
置废年代不详。旧志称在安丰县东250步处。
7.安城县
《读史方舆纪要》说在州南。梁普通五年(公元524年)豫州刺史裴邃攻寿春之安城。今安丰塘西南有安城铺。
8.其他
《隋书·地理志》载:“寿春旧有淮阳、梁、北谯、汝阴等郡,开皇初并废”。乾隆《府厅州县志》说:北谯县在州治东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区划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