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军政界
牛富(?—1273)
牛富,霍邱人。南宋度宗(公元1265—1274年)时任侍尉马军司统制,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五年。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移守樊城。襄、樊两城唇齿相依,他射书给襄阳宋将吕文焕,要求协同固守。后吕文焕降元,樊城势孤,不久亦破。牛富率百名士兵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后誓不降元,以头触柱,未死,又纵身烈火,壮烈献身。副将王福感叹:“牛将军死于国事,我岂能独活?”也纵身烈火而死。
刘嘉德(1845—1922)
刘嘉德字瑞齐,霍邱潘集乡四刘郢人,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痒生。20余岁入陕甘督学吴大徵幕府,助理军政事务。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四月,刘嘉德先后历任奇台县知事、吐鲁蕃英沙尔厅知、莎车、和阗直隶州事、焉耆知府。在任期间,他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作物品种传到边疆。在莎车组织农民开荒30万亩,裁减官员数十人回家务农。在罗布淖尔地区开渠数十条长200余华里,沿渠建石闸以灌农田。
光绪下诏赐给刘嘉德清官伞四把以及金沙、毛皮、马匹等。时刘嘉德年已古稀,遂要求卸职还乡,后在家老逝。
李肖峰(1861—1945)
李肖峰名灼华,霍邱城关人。幼年丧父,母在王人鹏家做工,肖峰就读于王宅私塾。塾师及学东见其勤奋学习,又常常挨饿,学膳费均免,从此他更刻苦攻读。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优贡,十七年,举人,二十年,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二十四年会试同考等官,二十五年起,历任山东、福建、两广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户部侍郎。
肖峰嫉恶如仇,不畏权势。任职期间,先后上疏揭露袁世凯、岑春煊等劣迹。他说:“人必先问心术,乃有魄力之可言。未有心术不端,而可言魄力者?”在上疏粤督岑春煊罪行时写道:“维国家之治乱,视乎人才之消长。人才之消长,视乎赏罚之得失。”“岑督私用豪侈,均列入西征报销,浮冒数十万,苛罚周、陈等姓巨款,多入私囊”。等等。此外,李肖峰还为修厦门海港、广东缉盗、平反冤狱,禁赌、兴学、重用人才、外交事务等上疏。
清亡后,李肖峰返乡闲居。民国34年(1945),他的著作有《移孝轩疏稿》4卷、《林泉隽语》1卷。
蓼城三王
王人鹏(1866—1921)
王人鹏字友梅,霍邱城关人。人凤、人鹏、人鹄兄弟少年均具文名。人鹏父母早亡,随兄闯荡江湖。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投身军界。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战败,复赴沈阳造币厂。民国建元(1912),人鹏返皖、出任秋浦(今东至县)知事。人鹏莅任即裁去旧日书吏,斥退六班胥役,遵章改五科,聘名士,定功过。他晨起夜休,案无留牍,薪俸外不取一钱。立法庭除恶习,废私塾章程,兴严行教育,创办平民习艺所,建造林场、育婴堂。
王人鹏于民国8年(1919)调任来安县知事,约一载,复擢亳州。一天剿匪归来,脑溢血卒于任所,终年55岁。
王人鹏的著作有《牧建刍言》2卷。
王青士(1907—1931)
王青士名之绾,化名青石、汪秋实等,王人鹏长子。青士自幼爱好绘画,就读于本县城内高等小学堂。13岁小学毕业,和弟弟王冶秋一起去北京,学习造型美术,兼习摄影。开始参加进步活动,后考入北京俄文法政学校,结识了瞿秋白。瞿向他推荐《向导》等革命刊物,此间,青士积极从事反帝反军阀的爱国运动,受到官方侦缉队监视,乃辍学离京。 民国15年(1926)青士返乡后,在县城创办开明书店,经销新书新报,使闭塞的家乡人民耳目一新。次年夏,他和裴荫青结婚。大革命失败后,一些共产党员从外地回到了霍邱,其弟王冶秋也在张作霖的追捕之下从北京返回家乡。民国16年(1927)底,经李何林、王冶秋介绍,王青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以书店为据点开展革命活动,和妻子商量卖掉结婚时的衣物,四出借贷,为党筹集活动经费。晚上,他的书店成了党团员活动的中心。
民国17年(1928)七月二十七日全县“文字暴动”,王青士担任新店埠的传单散发工作。组织暴露后,县警备队进行大搜捕,王青士等从润河集乘船潜往上海,后去北京。次年初,王青士被分配在沙滩一带担任团的工作,其公开职业是在未名社里当店伙。王青士善画,常为未名社设计书刊封面,绘制宣传广告。数月后,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旋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
民国19年(1930)春夏之交,王青士接受党的派遣,到太原任山西特委书记。原来的山西省委遭敌人破坏,不少党员、干部被捕牺牲,党的组织瘫痪,党员情绪低落。王青士到太原后,立即投入组织恢复工作。他数次召开党员会,鼓励大家说:“共产党员是带领大家前进的,我们如果不振奋,当然群众情绪低落。我愿和大家一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勇敢斗争。让我们以这种精神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吧!”同志们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工作,山西特委的工作很有起色。同年底,山东省委遭敌人破坏,北方局派张含辉、王青士、吴亚鲁到山东,组建新省委。王青士任组织部长兼青岛市委书记。
民国20年(1931)1月,王青士代表山东省委到上海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由于叛徒告密,王青士等在东方旅社被捕。他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仍坚贞不屈。2月7日,何孟雄、林育南、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等23人,被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杀害。当他们走向刑场时,一个个昂首挺胸,高呼革命口号,每人身中十余弹慷慨就义。
王冶秋(1909—1987)
王冶秋名之纮,曾名野秋、高山、汪洋等,王人鹏次子。10岁在本县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因参加学潮被记大过一次。次年小学毕业,随哥哥王青士到北京考入志诚中学,经韦素园、瞿云白(秋白之弟)介绍,结识鲁迅,后来参加了《未名社》的一些工作。民国14年(1925),他在西山中学读书时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担任该校团支部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受到侦缉队追捕乃还乡。
民国17年(1928)初,王冶秋参与中共霍邱县委的筹建工作,当选为团县委书记。不久,他和戴铸九赴阜阳,接受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关于响应阜阳暴动的指示。回来后和县委一起,于同年夏组织发动了全县“文字暴动”。暴动失败后,军警进行大搜捕,他不顾个人安危潜回县城,赶到“地下”县委机关,把一份放在夹壁墙中的全县党团员名单烧毁,并将担任交通的一位外省同志送出县城。逃离霍邱后,辗转上海再到北京,他两次被捕入狱,敌人严刑拷打和威胁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从民国19年(1930),起,王冶秋与鲁迅保持联系,书信往来,是鲁迅晚年挚友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王冶秋到重庆,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秘书。在周恩来、董必武的领导下,从事中共的军政情报工作,抗战胜利后,他随冯玉祥到南京。后来,他受党的派遣,到国民党11故区司令长官部任少将参议,继续从事军事情报工作。越一年,党在北平的地下电台为敌破获,他在吴晗的帮助下经天津进入华北解放区。民国37年(1948),在解放区的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任研究员,同年底在河北良乡筹备北平文物接管工作。北平解放后,任军管会文物部副部长。
新中国建立后,王冶秋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1958年,他任筹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办公室主任。先后倡办文物出版社、《文物》月刊和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等。
“文化大革命”中,王冶秋遭受残酷迫害,一度失去自由遣送武汉。1970年回京任国务院图博口副组长,1973年重新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他根据周总理指示,组织了多起出土文物展览,并到英、法、美、日、加等国展出。并多次出国访问,接待国外学者和各界人士,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1987年10月5日病逝。
胡寅旭(1872—1925)
胡寅旭字霁澄,霍邱大顾店乡人。幼年入私塾,16岁中秀才,后在皖省敬敷书院肄业,又转入求实学堂。因与同学柏文蔚、郑赞丞等议论政局揭露当局贪暴而被逐出校门。他受此刺激愤然出国,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在东京参加了同盟会,毕业后在皖法政学校任教,二年后再东渡留学,继续深造。民国元年(1912)归来,就职安徽省都督府参事,后历任安徽徽州地方审判厅厅长、云南高等审判厅推事及昆明、长沙地方检察厅厅长、检察官等职。民国8年由湘返皖,任安徽省法政学校校长。二年后任郎溪县知事,因不满军阀当局,愤然辞官回安庆,做挂牌律师。
民国10年(1921)6月2日,安庆学生为反对当局削减教育经费而游行集会,向省议会请愿,遭到军阀倪道烺、马联甲的血腥镇压。姜高琦、周肇基二名学生被打死,数十人受伤。“六·二”惨案发生后,省会安庆各校师生纷纷举行抗议活动,运动波及全省,影响全国。官司打到北京大理院,该院又“移转管辖”到江西高等法院,仍无结果。后来,安徽省教育会、省学联、省律师公会、省新闻记者公会等十个公团,组织“姜案”后援会,于民国14年(1925)5月推举胡寅旭为追诉代表,赴京为姜案控诉,并要求北京执政当局撤销倪道烺、马联甲职务,归案法办。由于事机不密,被倪、马侦悉,密派暗探跟踪前往。5月18日凌晨,胡寅旭赴京返回,途经开封看望同学柏文蔚,刚下火车行经禹王台,暗探开枪,身中三弹而亡。
1990年9月1日,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复,追认胡寅旭为革命烈士。
郑赞丞(1877—1914)
郑赞丞名培育,字芳荪,霍邱城关人。他自幼好学,在霍邱书院读书时,常独自到东门外王家祠堂攻读,孜孜不倦。一次,在月考作文中诘难抨击清政府,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句,因此而获罪,县衙欲拿办,幸友人报信,才逃到安庆,就读于安徽大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后,郑赞丞与陈独秀、潘赞化、柏文蔚等,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组织社员进行军事操练,准备效命疆场。两江总督密令皖抚缉拿为首人员,学社遂散,郑赞丞亦愤而退学,投身安徽武备练兵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
在反清斗争中,他与李北申、彭卓甫为联系员,奔走各地,进行反清活动。他和倪映典介绍陈英士、夏次岩加入同盟会,还参加了熊成基马炮营、广州新军起义的活动。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4月,郑赞丞受同盟会之命,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又奉命回皖,在寿县、霍邱、凤台一带组织力量,为创建淮上军奠定基础。同年10月,寿县光复,淮上军总司令部成立,郑是领导人之一。此后,他历任镇江军参谋长,民国政府参议和皖军副司令,安徽内务司司长。
民国2年(1913),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致电安徽的郑赞丞、孙少侯进京,企图网罗控制。孙少侯投袁,成为拥袁称帝的“六君子”之一,而郑赞丞拒绝前往。袁怀恨在心,郑被迫改随母姓,更名魏慕陵,携眷潜沪。
孙中山在沪集会讨袁,郑赞丞出任国民党机关总部参谋长,随孙中山东渡日本。不久,积劳成疾。孙中山为之感叹:“似此等好同志竟得如此凶疾,实在可惜!”民国3年(1914)9月20日病逝。他在弥留之际对亲友说:“未推翻袁氏,振兴中华,此乃终生之恨!”
郑荃荪(1889—1927)
郑荃荪字养源,赞丞之弟,霍邱城关人。安徽讲武学堂肄业。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被捕入狱。保释后随兄郑赞丞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返皖。同张孟介等组织淮上讨袁军,苦战月余,后遭夏永伦等袭击,兵败,乃东渡日本。不久又奉命回国。
民国7年(1918),陈炯明率粤军攻闽,郑荃荪任国民党机关总部参谋,留守上杭。时各地叛乱,郑集合钟大辉等各地民军,自任指挥,竭力防御,困守孤城达27日之久,后转危为安。民国11年(1922),随民军入赣,在李家山、砂石铺、茅店、赣州诸战役中身先士卒,功冠全军。陈炯明叛变,又随军回师征讨。在火山大桥、周田等地,血肉相搏十余昼夜,因弹尽粮绝,军威受挫。郑荃荪亲率部300余人奋力拼杀,使全军脱险,为后来克闽成功立下大功。广东东路军成立,郑荃荪任参议。
民国15年(1926)秋,北伐军入湘,受蒋介石之命,郑荃荪等潜赴武汉,密谋响应。次年5月28日遇害身死。
张敬尧(1880—1933)
张敬尧,军阀,字勋臣,绰号黑虎。原籍颍上,迁居霍邱临水乡三郢村。幼年当过粮坊学徒,后流落山东,因犯杀人罪潜逃京津地区。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投身行伍,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随营学堂,结业后任排长,又到保定军官学校受训。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任第三镇十一协二十二标标统。辛亥革命爆发,张敬尧随军援鄂,率一营军队为先遣队,因作战有功,提升为团长。“二次革命”时,他率部从湖北进攻江西,又擢升旅长兼南昌卫戍区司令。民国3年(1914)段祺瑞出任河南都督,张随段赴河南镇压白朗起义军。同年9月,张敬尧部扩充为陆军第七师,任师长,调驻北京。次年8月,他与军界44人召开军警大会,鼓吹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开始后,张敬尧被任命为第二路军司令,进攻四川,晋升陆军上将。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任命张敬尧为苏鲁豫皖边境剿匪督办。民国7年(1918),北洋政府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
张敬尧在湖南实行残暴统治,引起公愤。一位湖南人写了副对联:“堂堂乎张,尧舜禹汤(张敬尧四兄弟名);一二三四,虎豹豺狼。”民国8年(1919)12月2日,张敬尧派兵镇压学生的反日斗争,驱张运动爆发。长沙学生、教员万余人举行总罢课,并派代表团分赴京、沪、衡阳等地扩大宣传。同时利用驻在衡阳的吴佩孚直系军队以及湘军与张敬尧之间的矛盾,于次年5月下旬发起驱张战争。6月,张敬尧退出湖南。之后,投靠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担任师长、军长和“安国军”第二方面军团副司令。民国21年(1932),他又投靠伪满政府,充当日本和伪满的暗探。次年,被委任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获活动经费700万元。当日军进兵唐山、天津之际,受命潜入北平,策动内部并勾结流氓做日军攻城的内应。此举为国民党情报机关侦悉。民国22年(1933)5月7日晨,张敬尧在北平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遇刺身亡。
张敬尧生活腐化,有一妻十二妾。
王振武(1886—1966)
霍邱城关人,毕业于霍邱速成师范。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入皖军,历任排、连长、营附。民国9年(1920)10月起,历任巢县夏阁镇警察分局巡官、无为县警备营督练员、上海卢家湾法国电灯新建厂职员。
民国12年(1923)9月,王振武在安徽督办公署交际处工作时,为反对督办兼省长马联甲支持曹锟贿选,谋刺马联甲。由于事机不密,被马联甲侦悉。王振武和其他40余人同时被捕。马联甲下台,王振武复任交际处副主任。
民国17年(1928)1月,王振武在南京下关,发现军警正在追捕李克农。王振武急忙把李拽上他乘坐的黄包车,回住所给他换上军服。农历正月初一,王振武将李克农带回霍邱隐蔽在家。李克农到霍邱后,国民党县党部及其行动队侦悉李是共产党要员,两次找王振武。王矢口否认,并拍胸担保。为了李的安全,两个月后,王振武以带家眷出外游玩为名,将李克农用小轿护送出霍邱去上海,王振武回来后,当局派人搜查王振武的家,并撤销他的军政职务,后经亲友帮忙,才弄个县垦务局长的位置。
新中国建立后,王振武历任霍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委、常委、副主席,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林业科科长,农林局副局长,政协安徽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1966年10月病逝。
蒋约初(1887—1951)
蒋约初名树勋,曾名蒋烈、李允中,霍邱高塘乡人。20岁在安庆陆军小学读书时参加了同盟会,先后考入陆军部驻宁第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曾留学日本。
民国元年(1912),蒋约初参加寿州起义,任寿州军政分府先锋大队长。次年,任六安、霍邱、寿县三县剿匪指挥官,奉命到霍邱西隐贤集剿匪。匪首通过当地士绅程复庵出面欢迎,设盛宴款待,提出如不打赵四天王等四匪首,愿给官兵一个月薪饷,对蒋个人另有酬报。蒋严词拒绝,并立即下令清剿,惩办了匪首,受到群众好评。
民国7年(1918),蒋约初任湖南善后处赈抚股主任兼湖田局测量课长、长沙警察厅机要课主任等职。他到沅江县丈量湖田时,查出当地大富豪、前清探花、做过江苏藩台的朱菊尊(徐世昌的把兄弟)霸占的湖田1000余亩,将其充公。
民国15年(1926),蒋约初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六军少将参军。次年,向李家圩筹款,圩主李松泉顽固抗交。蒋约初立即派兵包围东、西两圩,打开圩寨,缴枪100余支,罚款6万余元。
抗日战争时期,蒋约初先后任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路军指挥官参谋主任、霍邱县动委会后勤部长。
霍邱解放前夕,为了对付岳、屠、凌股匪,以蒋约初为首组织学会武装数千人。国民党霍邱县长王瑞麟乘机委派他当西乡剿匪指挥,命令他率部攻打解放军,遭到蒋约初严词拒绝,1949年1月,蒋约初在邵岗率部起义。1951年“镇反”时,蒋约初被判处死刑。1986年平反昭雪。
李梦庚(1889—1952)
李梦庚,李家圩恶霸地主,别名启印,霍邱马店乡人。7岁入私塾,16岁进阜阳青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安徽法政大学,中隔二年,民国元年(1912)肄业回家。
民国16年至21年(1927—1932),李梦庚和李松泉联合他人组织一支1000余人的“铲共义勇军”,反抗红军。李梦庚任“铲共”团参谋长。他们四处搜集红军情报,捕杀红军干部、战士及其家属。
民国19年(1930),红军攻打李家圩,李梦庚在家驻守。民国21年(1932)5月,红军解放霍邱县城后,李梦庚在南京纠集地主豪绅,组织所谓皖北“难民”请愿团,求得国民党政府军政部航空署电令驻蚌航空第七队飞寿县、正阳、颍上、霍邱西二区一带侦察轰炸,使四县百姓受到重大损失。
民国35年(1946),李梦庚任国民党政权霍邱县、安徽省参议员。他在省、县参议会上提议并通过在本县组织“民众自卫队”,积极反共和残害人民。次年,李梦庚当上了后补“国大”代表。同年秋,以李梦庚、李焕球为首的李家圩地主,联合本县和河南省固始县的大地主,组织反动武装实行联防,对抗解放军,镇压人民。他们先后杀害解放军营长曹海山和群众多人。
1952年,李梦庚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余武溪(1892—1931)
余武溪原名久章,霍邱平岗乡人,幼年就读于叶集明强小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民国14年(1925)毕业返乡,参加袁新民等领导的尧岭地区农民治安会,并参与领导农民抗租抗税斗争。混进农民治安会的士绅子弟阎树凡、台育祥,向区董胡子义密报余武溪等搞“赤化”活动。当晚,警备营长王玉堂带保丁来捕。余武溪闻讯越天窗而逃。民国16年(1927)春,余武溪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将治安会改为农民协会,并组织农民赤卫队和清查队,清洗了不纯分子,制定了农协会5条纪律。此时春荒严重,余武溪等组织近200名农民冲进大顾店保刘北庄,向大地主刘六秃子强行借粮,打开粮仓扒掉稻谷200多石,扒粮农民得以度过春荒。
同年(1927)秋,余武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尧冲暴动,配合红军打垮了国民党叶集警备营,解放了叶集镇,任镇委书记,后调任霍邱县委组织部长。
民国20年(1931)冬,余武溪接到通知去道区开会。行前返家看望父、妻、儿,勉励家属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他赶到麻埠道区后,就被诬为“改组派”而遭杀害。1957年,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追认余武溪为革命烈士。
廖杰吾(1895—1931)
廖杰吾曾名廖家福,霍邱孙岗乡汪岭人。武汉中学毕业后,到武昌千家街干校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夏在叶集明强小学任教,后发动唐家畈暴动,在叶集区桥店乡楼畈、五八店子等地树起革命红旗,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活动在大顾店、磨盘山、开顺街等地。同年秋。桥店王家圩子地主王三胡子来廖家要租课,廖杰吾说:“共产党来了,不给课了。”王到县里告状,廖杰吾被抓到县里关押一昼夜,家里及时托人营救出狱。次年3月,中共霍邱县委成立,廖杰吾被选为县委委员,与县书县委书记杨晴轩负责叶集党的中心小组工作。
民国20年(1931)10月中旬“肃反”,诬廖杰吾土改时右倾并组织第三党。当时廖任红军师长。被捕的那天他刚从苏家埠回来,正在大顾店开全师大会。会中突然来了十几个人,声称是“肃反委员会”的说:“廖师长受改组派欺骗”,“参加反革命”,随即宣布开除其党籍,并逮捕了他。把他推到台下几根柱子旁。他在柱子上咬了几口,气愤他说:“我16岁参加革命(指辛亥革命),其他派别不知道,该杀就杀,该砍就砍,不必啰嗦。”并高呼“共产党万岁!”“革命万岁!”等口号。随之被惨杀。1982年,中共霍邱县委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房松庭(1897—1941)
房松庭名房寿昌,霍邱众兴乡人。10岁时读书一年,家贫而辍学,随父母种地。
民国17年(1928),房松庭与李华封等参加农会。次年,红军游击队来众兴集组织农民暴动。他和红军游击队一起攻下王东圩,打垮了李五猴子民团,在众兴成立了四区八乡苏维埃政府。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1931)冬,房松庭任赤卫团长。次年春,房松庭率赤卫团配合红军进攻李家圩,击毙圩主李希良,死伤圩丁30余人,缴枪数十支。民国21年(1932)7月10日,房松庭率赤卫团配合红军75师驰援霍邱保卫战,在俞林店与国民党军第四师激战。受重伤,退后方医院治疗。霍邱城破,为了便于红军战略转移,党决定留下房松庭动员群众回乡。
民国27年(1938)初,中共霍邱特支成立,房松庭恢复了党籍。先后任乡动委会指导员、中共区委书记。他奉命在众兴开办经济合作社,为党筹集资金。民国29年(1940),县委决定暴动,后接中原局电令停止。吴阳乡队附韩福州所获暴动通知被敌人看见,被捕叛变,出卖了房松庭。房松庭被解至立煌(今金寨)被活埋,壮烈牺牲。
杜洪光(1900—1931)
杜洪光又名杜家师,化名王凤山,霍邱吴阳乡人。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到河口集,暗地联络小学教师郑瑞生、阮继红、汪仰棋、汪仰墨等人,并组织穷人会。还到扈胡黄岗的朱老荒创办农协会。同年2月28日,杜洪光率游击队攻打杜家北楼,缴枪7支。随于3月1日建立第四区和7个乡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了区游击队和赤卫团,共1000余人。接着攻打窦家圩子,获枪13支,建立了八、九、十乡苏维埃政府。随后,与县游击大队长蔡简、河口区书区委书记阮继红率1000余人攻岔路,火烧田家楼,攻打邢家楼、宋老庄,与田仲宏民团遭遇,击毙民团20余人,又在张集附近缴枪12支。4月21日,复与蔡简在河口小鲁庙举行暴动,到张集与河口阮仲肃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抗粮斗争。
杜洪光历任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霍邱县委委员、皖西北特委委员等职。民国20年(1931)10月,霍邱“肃反”,杜洪光被诬为“改组派”,惨遭杀害。1982年11月,中共霍邱县委为杜洪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宇堂(1901—1927)
刘宇堂名殿坤,霍邱朱港乡松林村人。幼时入私塾读书,13岁进敷文小学,后依次毕业于阜阳省立第六中学、安徽法政专门学校。为反对军阀统治,安徽全省学生联合总会成立,举刘宇堂为委员长。他在法政学校毕业后,意将东渡日本留学,经上海,由管鹍南介绍见孙中山。
民国14年(1925)春,刘宇堂赴河南,革命军第三军委以军事委员、豫南警备队独立团学生队队长。
民国15年(1926)春,刘宇堂和陈紫枫等组建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北伐开始以后,刘宇堂卖掉田产8顷,购械募士,组织2000多人的队伍,朝夕训练。石德纯(寅生)以所部直鲁联军第六十六师徘徊霍(邱)、固(始)间,为北伐之障碍。民国16年(1927)5月2日,刘宇堂被石德纯杀害于河口集。刘宇堂临刑不惧,大声说。“宇堂奔走革命多年,未目睹成功,死不瞑目,所望同胞志士铭佩先总理遗嘱,贯彻到底,无负党国,宇堂虽死犹生!”
蔡简(1901—1931)
蔡简,霍邱岔路乡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1930)任县游击大队长时,率队支援尧冲农民暴动,击败储海清、熊仲川民团,缴枪50余支,建立了二区游击队。同年4月,他和杜洪光率1000余人,火烧田家楼,攻开邢家楼、宋老庄,又在小鲁庙组织农民暴动,击溃孙庚山部一个排,建立了五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20年(1931),蔡简调任县独立团保卫大队长。8月27日,他和汪映西等率部袭击岔路,活捉霍邱县县长杨冠瀛和警察局长汤家修,缴枪20余支,俘20余人。消息传开,当局惊恐,于次日派重兵在钱店包周了独立团。蔡简英勇迎战,终因众寡悬殊,在掩护战士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
李养泉(1901—1932)
李养泉原名丕廉,又名宋丕廉,曾名李侠,霍邱白莲乡人。自幼聪颖,父请塾师教读。后进河口敦本小学,因闹学潮被开除,转入县城高等小学。“五四”运动波及全国,养泉与同学联合各处小学生,成立霍邱县学联,并致电北京声援。民国11年(1922)考进南京七家湾中学,毕业后转入国民党左派创建的武昌黄土坡“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学习。其间,李养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1927)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李养泉受党的派遣,返回霍邱。当选中共霍邱特支委员兼河口支部书记。次年中共霍邱县委成立,李养泉为县委委员并分管全县武装工作。他把保家用的3支枪献出来,加上买来2支枪,共5支,这是霍邱党组织第一次掌握的武器。3月底,李养泉、何香霭、戴铸九、樊逸仙等,受县委派遣,打入国民党县党部,开展地下工作。霍邱“文字暴动”时,李养泉等在河口一带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暴动失败,李养泉和杨晴轩转移到三河尖(现属淮滨县)一带坚持地下活动。民国19年(1930)5月,他根据县委指示,在张集一带组织一支200余人的民团,与河口赵绍玉民团对峙,以掩护党的秘密活动。霍邱保卫战失利后,李养泉率队伍随红军撤离。民国21年(1932)冬,在京汉线武胜关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英勇牺牲。
李特(1902—1938)
李特原名徐克勋,号希侠,曾名徐李特,乳名豹子,霍邱白庙乡人。随父赴湘后,在长沙读中学。
民国10年(1921),李特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班。他积极投入声援唐山铁路大罢工的斗争。民国13年(1924),中共党组织选派李特等5人去苏联学习。李特个头不高,在苏联,同学们爱用英语戏称“Little”,从此,他就改名“李特”。从民国13年(1924)起,他先后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乌克兰基辅军官学校、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兼做翻译。民国14年(1925),李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在莫斯科的中共旅冀(河北在留苏人员)支部负责人。
民国19年(1930)秋,李特毕业后奉命回国。次年被分配到鄂豫皖苏区工作,先后担任彭(湃)杨(殷)学校教育主任、教育长,红二十五军副军长,随营学校、红军学校教育长。其间,李特为训练部队、培养军事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长征途中,李特历任红三十一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兼红军大学副校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
民国25年(1936)11月10日,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李特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西路军参谋长。民国27年(1938)初,死于迪化。
赵善甫(1902—1948)
赵善甫名桐仁,曾名赤坪,霍邱叶集人。他1岁丧父,因家贫,18岁才在亲友资助下进志诚小学。民国11年(1922)去安庆半工半读。安庆“六·二”学运,对善甫影响很大。次年,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北京进俄文专修馆,读书二年。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开始革命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1925),他以未名社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与鲁迅交往频繁。次年,在北京参加“三·一八”示威游行,为抢救战友负伤。惨案发生后,中共北京党组织遭破坏,善甫返乡。同年5月,他被霍邱党组织派往广州,进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随军北伐,后在武汉铁路工会、汉口总工会工作。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组织上让善甫转入湖北应山县农村做地下工作。
从民国17年(1928)起10年间,善甫曾6次入狱。他机智地应付审问,巧妙地与敌周旋。他曾以一枚金戒指买通狱卒为其送信托人保释。
民国27年(1938)善甫辞去小学教师教职,到叶集乡下组织抗日武装,任霍邱县抗日游击大队第一分队指导员。廖磊任安徽省主席时,善甫应聘在皖干团训练班任教官。因秘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被当局侦悉,欲拘捕,他逃离叶集,经亲友帮助,到庐江县税务局任局长。他对官商资本家搞走私就没收,遇小商贩则放行。资本家官商群起而攻之,未及三个月,善甫愤而辞职返乡,靠卖报送报糊口。
民国36年(1947)8月30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叶集。10月,南霍固县民主政府成立,善甫被任命为叶集镇镇长。次年4月,国民党军队残部与匪首岳岐山、张良合勾结,在五尖山与解放军激战,解放军撤退。善甫带人在朱家洞沟收粮未归,不幸被捕。国民党“自卫”团长台育祥对善甫严刑拷打,威胁利诱。善甫坚贞不屈,于民国37年(1948)4月22日,在叶集就义。
江化难(1903—1931)
江化难原名廷樾,霍邱大顾店乡人。幼年在私塾和小学读书。17岁考入颍州省立第三师范。在校他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北京晨报副刊》等进步报刊。“三师”毕业后曾到上海一所大学读书,后返乡。民国15年(1926)10月,江化难和袁新民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武汉中央长江分校学习。次年下半年结业,在叶集明强小学任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1928),中共霍邱县委成立,江化难当选为县委委员。他参加了反对叶集区董胡子义的斗争,参与了尧冲农协会筹建工作等。“文字暴动”后,党许多干部撤离霍邱,江化难去了阜阳。在城南师资养成所任教,并被选为中共阜阳临时县委委员,后任阜阳中心县委秘书长。
民国19年(1930),共产党员张蕴华在长官店(现属临泉县)创办师资养成所,聘化难为教员,他带着在城南发展的党员程友模同往。化难负责学校党的工作和地方农协工作。次年,党组织决定于3月23日发动农民暴动,事泄,江、程同于3月16日被捕。程叛变,化难虽受酷刑折磨,皮肉被打烂,右臂被吊断,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久,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狱中。
郭洪勋(1904—1930)
郭洪勋原名纪堂,化名辅赤、恕仁、子华,霍邱大顾店乡人,地主家庭出身。幼年就读于龚店郭家楼小学,民国13年(1924)去安庆读书。安庆“六·二”学运,使他认识到军阀的残暴,抱着推翻军阀政府,寻求真理的愿望,到广州黄埔军校读书两年。
民国15年(1926)2月,洪勋返里。适逢春节,地主豪绅闻洪勋回乡,纷纷前来拜年。而洪勋厌恶他们,却跑到附近贫苦农民家里拉家常。
为了去安庆从事革命工作,洪勋将结婚18天的妻子托付与哥嫂,立即起程,从此永别。
民国16年(1927)秋,经李云鹤介绍,郭洪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广州做地下工作。
洪勋到广州与那里的党组织接上关系,不久被捕,关在南石头监狱,身受酷刑,毫不动摇,没有暴露身份。
民国17年(1928)洪勋被保释出狱去南京,受组织派遣到国民党中央军校做地下工作。
民国19年(1930)7月29日晚,郭洪勋等6人,在下关商埠街百利戏院内的美华理发店楼上开秘密会议,因叛徒告密全部被捕。8月18日下午3时,南京卫戍司令部将郭洪勋等20名党的地下工作者枪杀于雨花台。
任怀俊(1904—1931)
任怀俊原名何炳炎,霍邱河口镇人。因家贫,怀俊只上一年学,14岁时在本镇盐粮行当学徒工。民国13年(1924),帮乌龙庙樊义兴杂货粮行管帐,将全家迁至乌龙庙。民国15年(1926)春,店东樊贯之次子樊逸仙受党组织派遣从上海东吴大学回乡建党。樊逸仙首先介绍任怀俊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乌龙党总支成立,任怀俊被选为第二支部书记,派到河口、陡岗一带做地下工作。他利用为河口张义昌杂货店当采购员的有利条件,发展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河口党支部,成立了工会,并发展有600多名会员的农会。
民国17年(1928)“文字暴动”后,任怀俊回乌龙隐蔽起来。越二年,(1930)受县委派遣,组织乌龙兵变。同年8月,任怀俊被任命为县委书记。下一年(1931)冬,任怀俊在鄂豫皖苏区军训班学习时被诬为“改组派”,于大顾店雷祖庙前惨遭杀害。
1982年,中共霍邱县委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杨国夫(1905—1982)
霍邱洪集人,民国16年(1927)冬,他在姚李庙南黄油坊帮工时参加了农协会。次年1月任大别山党组织交通员,并加入了共青团。又二年(1930)5月,他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杨国夫作战勇敢,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只有两支盒子枪),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民国24年(1935)11月,直罗镇战役之后,杨国夫由营长提升团长,去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杨国夫任陕北红四师12团团长,入“抗大”学习。民国27年(1938)1月,杨国夫与马千里奉命到东清河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临淄县粉碎日军4个旅的三面包围,巩固了部队活动地区。入冬以后,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异常艰苦,杨国夫主张不要沿着铁路打转,要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这一主张,很快得到上级批准。清水泊根据地创建后,杨国夫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数次激战,终于粉碎了敌伪顽的阻击和进攻,并争取了蒲台王雪亭部起义。随后又开辟了以广(饶)博(兴)蒲(台)、利(津)边为中心的活动基地,开创了利津、沾化两县北部黄河入海口一带广大地区。民国32年(1943)是清河平原战斗最激烈的一年。杨国夫团结干部战士,在反“扫荡“中均获全胜。在北隋、牛家庄重创突入我根据地之日伪2个营;打三里庄据点,歼伪军一个团;打下里巴重创伪军2个营;包围王文据点,活捉刘子刚(伪副团长),吓跑周胜芳(伪军司令)。山东军区通令嘉奖。在冬季反“扫荡”中,日伪2.5万人,外加一个旅团,并有飞机配合,分进合击。八路军灵活作战,打得日伪军首尾不能相顾,敌人持续21天的大“扫荡”被粉碎。在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夫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支队长,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等职。在根据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他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作风。他所在的部队以野菜、草籽、树皮充饥。党组织号召部队减少口粮,他和军区其他领导改吃粗粮,降底定量标准,还发动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打鱼、晒盐、开荒种地,生产自救。
解放战争时期,杨国夫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队副司令、副军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保卫山海关战役中,重创国民党军队,争取了时间,完成了掩护大部队出关的任务。在保卫四平战斗中,他指挥4个旅完成了防御和掩护撤出任务。建国后,杨国夫历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组组长等职,兼任黄海区渔业指挥部总指挥、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
杨国夫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
朱效元(1906—1940)
朱效元名尚培,又名朱拙,霍邱城关人。幼年入私塾进小学,后到外地某职业学校学染织,先后考入怀远县淮西中学、阜阳高中。读高一时,逢抗战爆发,因学校停办而返乡,与郜雍、弟澄平等组织成立了旅外同学会、抗日宣传队。民国27年(1938)春节,考入河南省潢川抗日青年训练团,结业后,被分配到湖北麻城工作。同年夏,日军进逼湖北,效元与部雍等奔赴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后迁入晋东南敌后学习。次年春,朱效元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分配到太行独立游击支队工作,后该部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效元调到八团任组织干事。
民国29年(1940)6月6日,日军对晋冀鲁豫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在滑县小渠村受千余敌人包围,虽英勇还击,终因众寡悬殊,效元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谢骙(1910—1944)
谢骙名家,字仲佶,广西宜山县人。15岁应募入广西地方军队,不久提为连队上士文书,以微薄的薪饷供养老母和幼弟。
民国18年(1929),谢骙在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三期毕业,受到张云逸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和影响。民国25年(1936)升任连长。次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谢骙随桂系第七军参战,负伤在杭州治疗。伤愈合,他在西湖岳墓前留影,并在照片上题词:“精忠报国应如此,万古留芳日月华”,表达了他的爱国热忱。因参战有功,擢升为营长。不久,谢骙随部队来皖,升任第七军一三八师四一四团团附兼二营营长。
民国28年(1939)初,霍邱县动委会第二工作团团长、共产党员吴健常与谢骙接触,久之,成为亲密朋友。中共党组织要吴健继续做争取团结工作。同年7月,谢骙就任国民政府霍邱县长。他在宣誓就职演说中表示:“干部人员,应加以甄别,如有败类,自应予以严厉处置。……要政治修明,自卫力量加大,民众痛苦解除,责任重大,愿与各同志共同努力。上任伊始,据中共党组织提供的情况,将河口区长储迪之撤职,处决了一名恶霸汉奸,亲自带人剿灭土匪。这些,都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更引起党组织的注意。隧派县委宣传部长李任之利用两广同乡的关系,继续做谢骙的团结工作。同年11月,经李任之、许午炎介绍,接收谢骙为中共特别党员。谢骙入党后,先后撤销一批乡区政权中消极抗日分子的职务,改由县委推荐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全县2000多名武装人员被中共掌握。
民国29年(1940)4月1日举行暴动,国民党政府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得到情报,派特务队来霍邱搜捕共产党人。谢骙接待特务队时了解到,他们次日就要去河口集县委驻地搜捕,情况万分危急。他连忙换上便衣,赶到军法承审室,把这一消息通知吴永亮,让他连夜去河口通知撤离。使县委成员和其他共产党员安全转移。行前,他又签发通行证,通过组织分发所有撤退人员。谢骙也在县委护送下,到达淮北抗日根据地。
谢骙进入抗大四分校学习并任大队长,后历任淮上行署科长,蒙城、泗阳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民国33年(1944)3月29日,为掩护行署机关撤退,在泗阳县杜墩与日军激战壮烈牺牲。
陶勇(1911—1967)
陶勇原名张道庸,霍邱叶集人。幼年给地主放牛,后当了几年窑工。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加入共青团。民国20年(1931)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班长、中队长、保卫队队长、营长、团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陶勇任新四军一支队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转故苏、浙、皖三省,参加了苏南敌后游击战争、横山地区反“扫荡”、半塔集反顽战斗,以及黄桥战役、曹甸战役、天目山三次自卫战,声名远震。
民国31年(1942),从长江口到连云港近海区,出现20余股海盗,危害百姓,骚扰抗日根据地,有的竟把矛头指向新四军。当时任苏中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的陶勇,对海匪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首先歼灭了作恶多端的王明中。对有800条船、名震东海的潘字号海盗头目孙二虎采取争取的态度。一次,在长兴岛战斗中,孙二虎被俘,陶勇亲自松绑,酒肉款待。孙二虎回海后,陶勇只身前往,对孙讲明抗日道理晓以大义。孙表示愿意抗日,但又口心不一,匪性难改,几天后伏击陶勇的警卫排再次被俘。陶勇见他时,他提出要和陶勇比枪法。当场,孙二虎一枪击落了桃树枝上的麻雀,他洋洋得意。没想到陶勇一枪打断了海边一条船上的桅绳。孙二虎心服口服,要拜陶勇为师。不久,乘陶勇去华中党校学习时,孙又出尔反尔,私自逃跑,当晚遭顽军袭击。新四军闻讯,出海助战,使孙二虎转危为安,但又羞于与陶勇见面。后来陶勇赶到海上,主动请他作客。在陶勇耐心教育下,孙二虎率部投奔新四军,并改名孙仲铭,意重见光明。
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陶勇参加了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历任人民解放军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副司令员。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中国人民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九乒团副司令员,赴朝参战。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的时候,英国重型巡洋舰“紫石英号”等四艘英国军舰侵入中国内河长江,配合国民党军舰炮击我解放军,解放军死伤250余人。出于对帝国主义的蔑视和捍卫祖国的领土主权,陶勇下令开炮还击。“紫石英号”受重伤,其他三艘英舰逃窜。事后,陈毅面见毛泽东主席,汇报了此事,毛主席笑了起来,对陈毅说:“既然陶勇那么喜欢打军舰,以后就让他干海军吧!”1955年,陶勇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次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陶勇遭受残酷迫害。但他毫不屈服,与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了斗争。1967年1月21日被害死在东海舰队司令部内一口浇花井里。
陶勇在革命战争年代,无私无畏,英勇善战,多次出生入死,为党为人民屡建战功。建国后在海军工作期间,他认真学习海军知识,钻研各项业务,亲临海防第一线指挥部队圆满完成海战、空战、抢险救灾、演习训练等重大任务,为实现毛主席关于建立强大海军的指示作出了贡献。
张希才(1912—1986)
张希才原名喜才,霍邱大桥乡人。9岁就帮人放鹅、放牛,父长期在外帮工,积劳成疾,无钱医治,于民国15年(1926)冬去世。
民国18年(1929)张希才加入共青团,任少先队指导员。民国20年(1931)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红二十五军政治保卫局指导员、营政委、供给部政委。民国25年(1936)11月,入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张希才从“抗大”结业,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十四旅直属队任党总支书记,后任该旅六八七团一营政委。到职不久,逢日军九路围攻太原。町店战斗中,他不幸负伤。因其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屡建战功,旅领导机关将其事迹编印成册,供部队学习。此后,张希才长期战斗在冀鲁豫地区,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七旅政治部主任,冀南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直属师政委,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郑州、豫北等战役。并参加指挥了聊博、临清、聊扬、新乡、殉风、安乡等战斗,受到冀南军区的通令表扬。
建国后,张希才先后任华北军区直属二○七师政委、炮兵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淞沪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防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委、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5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9月批准离休,享受兵团职待遇。张希才离开工作岗位以后,仍关心后勤干部的人才培养,提出选拔人才的建议,积极参加撰写红二十五军战史,为红二十五军军政委吴焕先、军长徐海东等撰写革命回忆录,为教育后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86年5月12日在南京逝世。
赵冠宇(1913—1948)
赵冠宇名本杰,霍邱西隐贤乡人。幼年入私塾,少年时喜练武术,疏财仗义,广交江湖朋友,人称“小老大”。
民国20年(1931)春,共产党员赵凯,带了赵筹(赵冠宇的姑表弟)的信来找冠宇,向他宣传革命思想。后来,中共党组织即以冠宇家为联络点,赵筹、黄岩、涂中庸、冯本友等党的领导干部经常在赵家秘密聚会。民国22年(1933),当局侦悉赵冠宇的革命活动,扒掉他家的房子,抢走东西,田地充公。冠宇返家放火烧了剩下的三间房屋和一间厨房,愤然离家。
抗日战争爆发,冠宇组织20多人枪参加由中共领导的寿县抗日游击大队,任中队长,参加了攻打已沧陷的凤阳、寿县县城的战斗。不久又被派回西隐贤集做地下工作。民国31年(1942)11月,中共寿(县)六(安)合(合肥县西乡)霍(邱)工委成立,赵冠宇任副大队长。他设法为党筹集经费,购买枪支,还动员40余名青年参加了新四军。他带领武工队员四处奔走,购买军用物资和药品,亲自肩担手提,经寿县地下党组织转运给新四军。次年(1943)秋,赵冠宇经赵凯、冯本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统战工作,赵冠宇先后任解放区津浦路西专署、苏皖边区参议员。
民国33年(1944),中共党组织决定利用西隐贤集庙会“拉篷子”之机,举行武装暴动。此举为国民党霍邱县党部调查室行动大队附贾孝泉侦悉,国民党军副师长、六安专员亲率正规军二个营进驻西隐贤集“清剿”。由于联络站的掩护,赵冠宇神出鬼没活动于三县边境,使“清剿”落空。同年秋,赵冠宇和50多名游击队员,由六安到西隐贤乡联络员家,计划袭击乡公所,保丁闻讯密报,被冠宇秘密处死。这一事件使当局丧胆,为了威逼冠宇脱离革命,杀其叔,拘其母,并疯狂镇压群众。于同年10月10日一次杀害联络员等和群众共43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花果园惨案”。
抗战胜利后,赵冠宇随边区政府北撤山东。民国37年(1948),在安徽太和县一次激战中牺牲。
王砥平(1913—1960)
王砥平名泽生,曾名贾德坤,霍邱新店乡人,读私塾11年。民国20年(1931)起,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旅营部司书、四十旅班长、李郢保农村信用社监事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县自卫队军需、副官、分队长、中队长,四县剿匪大队长等职。解放前夕,任霍邱县国民党政府联防区副主任、保警大队大队长。
民国37年(1948)夏,国民党崩溃前苟延残喘,收编股匪组成“新编大队”,后又改名为“正义部队”,经常活动于新店埠一带,劫掠行人,勒索百姓。致使在正阳女师读书的30余名女生暑假时不敢回霍邱。当时任保警大队长的王砥平得悉后,派一个中队沿途护送,使她们安然返家。
1949年1月,霍邱县城解放。2月4日,王砥平率部300多人,携3挺机枪、90支步枪、2架盒子枪、1支手枪,以及手榴弹等装备起义投城。被编为解放军驻霍部队第三营,王任营长,参加支前警戒。
改编后,原中队长唐某意图暴动,去大别山投靠岳歧山等股匪。在这危急时刻,王砥平将情报报告县长张瑞符,迅即整编,王砥平带队前往河南潢川受训。
王从潢川回来后,历任消费合作社主任、县人民政府总务股副股长、建设科副科长、印刷厂厂长等职。1956年和1959年,王砥平曾因解放前“历史问题”两次被捕判刑。1960年12月23日在红石嘴劳改工地病死。1979年3月5日,霍邱县人民法院撤消原判,恢复名誉。同年12月19日,中共霍邱县委统战部第064号文件确认:王砒平系起义投诚人员。
宋孟邻(1913—1976)
宋孟邻又名宋兆祥,霍邱长集镇人。10岁入私塾读书2年,因家贫辍学,到河口刘松盛药店当学徒。15岁去滁县明星袜厂做工。于民国18年(1929)秋返乡,参加农会活动。同年11月,加入共青团,任交通员。次年4月,河口暴动后,成立五区苏维埃政府和区游击大队,任游击大队共青团书记。游击大队改编为县独立团三营时,他又任营团委书记,民国20年(1931)2月,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同年10月,霍邱开始“肃反”,孟邻被诬为“改组派”而被捕。一个多月后,师保卫部派人找他谈话:“你的问题已审查了,现决定释放回家生产”。宋孟邻要求回独立团,未准。霍邱保卫战失利,国民党政府大肆搜捕苏区干部群众,他背井离乡去滁县帮工,一去五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霍邱县委成立。这时,宋孟邻已返乡迁居河口集。县委审查批准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先后任河口区委组委、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民国29年(1940)4月,霍邱暴动未成,大批干部撤离,宋孟邻最后一批离开,去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其间任潢川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兼潢川县委书记,罗礼经光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30万围攻我中原部队。宋孟邻随二纵政治部突围,途中生病,仍坚持日行军百里。到陕南后,任山阳县委书记兼县长。民国36年(1947)3月,他随部队渡黄河南下,先后任寿六合工委副书记,江淮四地委、滁县地委组织部长等职。
建国后,宋孟邻历任皖北区农会副主任、区党委纪委书记、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常委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等职。1963年5月入中央党校学习。1965年10月调任西安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不幸患肺癌,于1972年8月住院治疗。他一面坚持与疾病作斗争,一面还关心工作。西安住房十分紧张,一同志住房长期得不到解决,宋就设法帮助解决。一名干部夫妻长期分居两地,他也很快帮助解决。他自己从不以权谋私。
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宋孟邻悲痛万分,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于1976年1月14日逝世。
吴皓(1914—1974)
吴皓原名乡贤,号饮宾,化名何少堂。霍邱三元乡人。自幼读书五载,因家贫中途辍学,边务农边自学。爱看古典文学,喜听英雄侠义故事。文天祥、史可法的爱国义举、太平天国、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激励他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
民国16年(1927),同乡李斐然从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返里,组织农民协会。吴皓任小组长。民国19年(1930)春,三区六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吴皓加入共青团,并参加了第三区游击队。次年秋,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调任三区政治保卫局代办处主任,后任县保卫局秘书。民国21年(1932)7月,霍邱保卫战失利,吴皓等43名干部被俘,于7月18日解往南京军法司看守所。他与李华封等私下商定:个人改名,否定身份。提审时,吴皓挺身而出,驳斥法庭指控的“罪行”,结果被判刑10年,转押苏州军人监狱。
国共第二次合作,吴皓与黄岩、李华封等获释。他回到家乡,与寿县曹云露、张如屏等取得联系,经过积极准备,于民国27年(1938)2月建立了中共特支。5月,成立了县委。吴皓先后任特支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他对霍邱抗日运动、建立各级抗敌协会、组织群众团体、开展统成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次年夏,吴皓任六安中心县委书记。
民国29年(1940)2月,中共皖西省委成立,吴皓任组织部长。后进入淮北新四军第六支队,历任皖北特委书记、豫皖边区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吴皓任豫东南地委书记及其所属第十二团政委,率部随中原部队二纵转战北撤,冲出重围。后任河南七地委、汝南、信阳地委书记。
建国后,吴皓历任河南省委工业部长兼省工会主席、省财委主任、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2月,调任国家五机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受迫害,折磨致病,1974年9月17日逝世。
徐体山(1914—1968)
徐体山,霍邱姚李区人。少年时参加当地农民暴动,民国20年(1931)参加红军,民国22年(1933)加入共青团,二年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二十五军副排长,保卫队队长,连指导员、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营长,旅教导队队长,新四军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副旅长,华东野战军师长。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某军参谋长,副军长、代军长,闽北指挥部司令员。
1955年,徐体山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发洪(1916—1980)
陈发洪原籍河南永城,因灾荒兵祸于民国12年(1923)随父母逃荒来霍邱落户。
民国19年(1930)春,参加区游击队,加入共青团,同年底转为中共党员,并参加红军。此后,历任班长、排长、红十二师三十五团交通队队长、红七十三师二一七团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民国21年(1932)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川陕边转移。二一七团作为开路先锋,于年底攻占四川通江县城。陈发洪负伤,治愈后,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监察委员。不久,调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政治委员。后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长,总卫生部保卫局长,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保卫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发洪任八路军三八五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保卫训练班和陕甘宁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学员。进入陇东后,任三八五旅七七○团政治委员。在大生产运动中,率团开赴合水县大樵山脚开荒地、办农场。经过干部、战士的艰苦劳动,当年所产粮食除保证全旅供给外还有剩余,受上级表彰。之后,调任留守兵团警一旅三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陈发洪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警备二旅政治部主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纵队二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第四野战军一四○师政委兼湘西会同军分区政委。
建国后,陈发洪任四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历任广州军区副政委,第二炮兵第二政委,昆明、武汉军区副政委。1955年陈发洪被授予少将军衔,1980年6月2日病逝于武汉。
李华封(1916—1985)
霍邱众兴集人。民国19年(1930)2月参加儿童团。同年,参加少共,先后到河湾乡、杜圩、窦家楼等地任少共支部书记。民国21年(1932)参加红二十五军,不久调任县政治保卫局任主审科员。霍邱保卫战失利,李华封被俘,判刑10年,在南京军人监狱关押,团结同志进行绝食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在党的营救下出狱。中共霍邱县委成立后,李华封任县委委员兼中心支部书记。不久,任县委书记。民国28年(1939)9月,李华封被调任新四军江北独立团党总支书记,滁县县委书记兼武装总队政委,定、滁、嘉县委书记兼路西独立团政委,路西四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李华封先后任津浦路西工委书记、东北松江巴彦地委组织部长,乾安、前郭旗、广安中心县委书记,辽北省委后方工委委员,嫩江省肇东县委书记,嫩江进关干部大队政委。
建国后,李华封历任中共江西省浮梁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江西省人事厅厅长,广东省有色金属局局长,中南有色金属局副局长,中南钨矿局局长,江西省冶金厅厅长、党组书记,中共南昌市委第二书记。在南昌任职时,李华封亲自抓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解决了蔬菜供应问题。“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关进“牛棚”。1972年11月恢复工作,任江西省工业办公室副主任,江西省工会主席、党组书记、全国总工会执委。政协江西省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五届委员会党组副书记。1985年5月18日,在铜鼓县考察时,因车祸受重伤,7月18日逝世。
岳岐山(1917—1951)
岳岐山,匪首,化名张道生、邱传义,绰号岳葫芦。原籍河南潢川,曾先后迁居固始东乡、霍邱西乡及淮南、淮北等地。他幼时随父学木匠兼种坟地,为躲壮丁流浪在外。民国28年(1939),投入许老凯部为匪,在霍(邱)、固(始)一带抢劫。曾在霍邱南乡掠劫枪支残害群众5人,并与王牙子、陈小宽等匪流窜至颍上、阜阳、寿县、凤台、六安、霍山、淮南等地抢劫,绑票拉过固始8名小学生,先后抢劫过霍邱万佛安、河南杨为彬家财物,被他勒索吊打奸淫而伤亡受害的群众不计其数。在一次抢劫时,众匪遍搜无获,岳却从一只葫芦里搜出了银钱,众匪信服,从此称他“岳葫芦”。
民国33年(1944),岳岐山在淮南投靠日军,充当汉奸稽查队长。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白云亭委任为“霍邱自卫大队长”。霍邱解放时,他曾假投降,旋率匪部叛变,窜扰大别山与匪首汪宪、袁成英合伙,任“霍邱自卫团长”、“淮河挺进支队司令”、“寿县县长”等职。其间,在霍邱陈棚子一次就活埋地方干部和群众24人,围攻长集区政府,杀死区长以下干部37人。抢劫高镇乡粮食10余万斤。在金寨县一次即抢劫群众40余家。1951年2月,岳岐山窜至寿县徐圩村被擒。1951年4月29日在六安被枪决。
陈涛(1921—1941)
陈涛原名余素芳,又名陈素芳,字冰梅,女,霍邱城关人。陈涛聪颖,7岁入县城安丰女子小学读书。
14岁考取寿县省立第六女子职业学校。她省吃俭用,省下钱为姐妹们添制衣服。还为大姐绣一对枕套,上有“同心抗日,心心相印”。抗日战争爆发,她回乡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团,先后被选为城区和全县妇抗会的负责人。国民党一位县长看中陈涛,把她调去当译电员。陈涛察其意图,愤然辞职。
民国28年(1939)春,陈涛被保送进了皖干训班妇女训练组。次年2月,陈涛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下半年,她随军到苏北阜宁,分配到硕集、羊寨任民运组长,后任中共阜宁二区工委书记。她一到二区的王油坊,一面访贫问苦,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一面组建了20多人枪的青年队。同时还召开开明士绅座谈会,争取国民党阜宁县参议会常委王慕涵等,搞到枪械40多支。不到半年时间,在组织群众抗日救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推行减租减息、巩固地方政权、扩展地方武装等方面,陈涛都作出了贡献。因而,也遭到反动地主和土匪的极端仇视。
民国30年(1941)10月4日夜,反动地主王慕钊勾结国民党阜宁县常备中队长孟藩,率百余人袭击陈涛住地。陈涛在还击中,胸部、腿部、腰部中弹。她怒视敌人,壮烈牺牲,年仅20岁。
人民政权建立后,乡村政权、学校、水利等设施不少以陈涛命名,至今未变。
赵邦安(1923—1951)
赵邦安名群山,河北威县章台人。民国26年(1937)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1941正式入伍,1949年,调任霍邱县公安局侦察股长。
1951年2月4日,县公安局召开追捕鄂豫皖边区匪首岳岐山的紧急会议,刚从乡下执行任务回来的赵邦安顾不上休息参加了这次行动。他率8名侦察员扮成“打花鼓”的,于2月5日赶到寿县板桥集徐家圩子。
岳岐山是来王亚生家过年的。王住在徐家圩子碉楼下的明间,岳住暗间。午夜刚过,就接连不断响起迎新年的鞭炮声,岳、王二人以为是枪声,折腾大半夜不能入睡。拂晓前刚刚入睡,王亚生被轻轻的脚步声惊醒。王刚睁开眼,赵邦安的枪口已对准了他,吓得他连喊“饶命!”赵邦安把王带出屋,他就说:“大哥在里屋”,赵返身进里屋,岳匪已窜至碉楼上。当赵邦安刚上第二阶楼梯时,只听一声枪响,赵邦安左胸中弹倒地。其他侦察人员忙将他背出,撤离碉楼。他满身是血,忍着剧痛,喃喃他说:“别……管我,快、快去……逮岳葫芦”。
岳匪负隅顽抗,寿县解放军驻军、公安干警、民兵都来配合,把碉楼围得水泄不通。直到将碉楼土墙打得几乎倒塌,岳匪才扔出枪支举手就擒。
赵邦安被送到寿县军医院抢救二昼夜无效,于1951年2月8日牺牲,年仅28岁。
二、文化界
裴伯谦(1854—1928)
裴泊谦名景福,字伯谦,号睫暗,霍邱新店乡人。自幼聪颖好学,10岁作诗《登金刚台山顶》:“未晓平分日,方晴下见云。登高回首处,烟雾满人群。”清同治十二年(公1873年)拔贡,朝考一等,任刑部七品小京官。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举人,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十九年赴广东,历任陆丰、番禺、潮阳、南海知县。岑春煊督任粤藩时,与两广总督谭钟麟不和,乃对付谭所重用之人,将裴革职,下南海县监狱。乃以“才足济贫,远戍新疆”奏准,并罚金八万“。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裴伯谦携眷从广州赴新疆,路途历时一载,于次年抵达新疆。边省文化落后,人才缺乏,乃委托其代理电报局长,继委其子为县令。裴在新疆写出了名著《河海昆仑录》。光绪三十三年,李肖峰为其上疏申雪,获准返皖。民国初年,裴伯谦出任皖督倪嗣冲的秘书长兼政务厅长,不久返乡。民国17年(1928)病故。
伯谦所收藏字画,皆用三种图章志其品第:一签“实过明珠骏马,属上品;一签“裴氏珍藏”,属中品:一签“伯谦经眼”,属一般。被他称为“裴氏四宝”的是王石画黄河流域图、运河图、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王右军落水《兰亭序》。其著作主要是《河海昆仑录》4卷、《睫暗诗钞》16卷、《壮陶阁书画录》20卷和《壮陶阁帖目》2卷等。
马承志(1886—1977)
马承志艺名金标,霍邱周集区人。出生贫苦,11岁帮人放牛,拜黄树生为师,空闲时习练少林拳术,后逃荒至县城帮工,此时已初步掌握少林拳术和长、短、软兵器。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马承志应募入北洋军第六师当兵,教习拳术。六年后离队,到山东德州王屯庄拜王兴隆为师,学形意、八卦、八极、太极拳等。经过五年苦练,民国12年(1923)起,先后在皖省安庆黄家操场中学、武汉京汉铁路局教拳。民国17年(1928),任中央国术馆表演科科员。次年,全国摔跤比赛在杭州举行,马承志前往比赛名列第二,被调任摔跤科科员。此后,他又到上海参加武术比赛,对手是武术名师纪仲德。两人进入场地后,马承志先出左探马掌试探对方,被对方识破,以快制快,速还一拳,打断马承志三个左手指。马虽负痛,但镇定自若,转身虚走,对方紧逼,将近,马急速转身,用右避风掌击中对方右颈处,将对方打倒在地。马承志因指折住院,未能参加决赛。民国19年(1930),应江苏省国术馆教导主任孙禄堂之邀,到该馆任一等教授,兼教镇江女予蚕桑学校学生、职员太极拳。
民国22年(1933)母病逝返乡,后与师弟汝东山创办霍邱县武术馆,受教100余人。
新中国建立后,马承志多次参加省级武术比赛,并先后应邀在省摔跤队、六安地区体委、六安师专执教。虽年逾古稀,仍以武坛“小学生”自喻,经常带学员外出寻访名师。合肥市著名拳师贾福忍,于1959年为马承志赠联:“继往应有息肩日,开来方为绝顶人。”
1977年6月29日,马承志病逝。
未名社霍邱人
民国14年(1925)8月30日,在鲁迅倡导下创建了未名社。未名社是进步文学团体,翻译、介绍和出版了不少文学作品。到民国20年(1931),共出版20多种书,并编辑出版了《莽原》、《未名》半月刊。未名社有6名成员,除鲁迅和曹靖华外,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都是霍邱县人。未名社成立不久,鲁迅到厦门任教,曹靖华参加北伐战争,后去苏联留学。所以,韦素园等成了未名社的骨干。
韦素园(1902—1932)
韦素园原名崇文,乳名文魁,霍邱叶集人。幼年入私塾,进县城高等小学堂。民国3年(1914)转入叶集明强小学。当时,人们还留着辫子,在韦素园的倡议下,同学们首先剪去辫子,然后推倒该校所在的三圣宫(火神庙)里的神像。次年,韦素园考入阜阳第三师范。假日,他与几位同学游历叶集五里的胜塔寺,见寺中清游观里塑有赵匡胤手持蟠龙棍的塑像,随吟诗一首:“愿借蟠龙棍,摧毁众妖魔。拯救我民众,建立新中国”。17岁投笔从戎,去北京加入段棋瑞的参政军,不久便识破其骗局而决然离去。在长沙,他积极参加“驱张(敬尧)运动;在安庆,他投身“六·二”学运,并被举任皖省学联的领导工作。他不分昼夜编印、散发传单,宣传鼓动群众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直到斗争胜利。此时,他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并经常把《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少年中国》等进步书刊寄给家乡亲友,引导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民国10年(1921),韦素园离安庆去上海外语学院,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夏,与刘少奇、肖劲光、任弼时、曹靖华、蒋光慈等去俄国留学,到达莫斯科,曾轮流列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后,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次年回国。 民国14年(1925)冬,韦素园参加由鲁迅组建的未名社,任《莽原》半月刊责任编辑。 韦素园爱憎分明,他利用未名社,曾掩护过王青士等共产党员进行革命活动。为了表示对北京女师大校长林素园的憎恨,曾改名为“漱园”。民国16年(1927),韦素园得知赵赤坪不幸被捕,写了一首“劝勉诗”:“……朋友,等着吧!未来的光明的时代,终究是属于我们的。不要悲伤,不要愁虑,今日的牢狱生活,正是未来的甜蜜回忆。”他收到王冶秋从遥远的地方寄来几朵连翘花后感慨万端,当即写下一首诗《压干了的连翘花》,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对同志的深情厚谊。 民国21年(1932)8月1日,韦素园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安葬在西郊香山东麓的万安公墓。鲁迅得知素园辞世深为痛切,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个损失”。他不但手书了“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的碑文,还著文《忆韦素园君》。
韦素园译著有果戈里的《外套》,以及《黄花集》、《最后的光芒》,出版创作丛书《未名新集》等。
台静农(1902—1990)
台静农名传严,字伯简,霍邱叶集人。幼年入叶集明强小学,毕业后考入汉口大华中学。民国9年(1920)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并加入青年文艺爱好者组织的文学团体“明天社”。后来发表第一首新诗《宝刀》和小说《负伤的鸟》以及发表他搜集整理的《淮南民歌》167首。
民国14年(1925)4月的一天晚上,由张目寒引见鲁迅,后参加未名社。民国18年(1929)起,静农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山东大学、重庆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曾参加“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并当选为五人执行常委之一。抗战胜利后,台静农应邀去台湾推广国语,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系主任等职。1973年退休。
台静农主要著作有:《地之子》和《建塔者》等。鲁迅曾赞许台静农,“在争写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台北曾先后出版印行《台静农短篇小说集》、《静农书艺集》等著作。日本近代书法研究所印行了《台静农书法特集》,介绍给日本人民。
李霁野(1904—)
李霁野霍邱叶集人。民国8年李霁野与韦丛芜、李何林等同学,接受新思想,合办《新淮潮》,宣传新文化。因和复古派旧势力发生冲突,毅然退学回家。民国11年(1922),与韦丛芜去安庆,合办《微光》周刊。民国13年(1924)暑假,开始结识鲁迅,参加了未名社。后未名社遭查封被捕,关押50多天,保释后仍在未名社,并安排王冶秋、王青士、赵赤坪3名中共党员在售书部,掩护他们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民国19年(1930)起,李霁野先后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北平辅仁大学、北碚复旦大学、重庆白沙女子师范任教,曾到英国游学一年。抗战胜利后,李霁野回到故乡。后应邀去台湾省编译馆翻译西方名著,该馆解散,他又转到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为逃避追捕,于1949年经香港回天津,任南开大学外语系教授。1956年,李霁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长、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李霁野的主要译著有《往星中》、《简·爱》、《战争与和平》、《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壕中》、《虎皮武士》、《我的家庭》、《难忘的一九一九》、《山灵湖》等;发表了多篇散文、新旧体诗,以及短篇小说、评论等。
韦丛芜(1905—1978)
韦丛芜原名崇武,又名立人、若愚,芜素园之弟,霍邱县叶集人。幼年入私塾,后进县城高等小学堂、叶集明强小学、湖南法政专门学校、阜阳第三师范、燕京大学读书。民国14年(1925)结识鲁迅,参加了未名社。
“九·一八”事变后,丛芜提出以农村为基础的“合作同盟”主张,在胡愈之主编的《东方》杂志上发表了《新年的梦想》。他于民国22年(1933)回霍邱任县长,开发东、西两湖。在《述怀》诗中有“书生投笔试经济,祗为御辱寻妙方”和“龙谭虎穴只身闯,哪管他人说是非”之句。八年抗战期间,他被迫弃文经商,受尽颠沛流离之苦。抗战胜利,丛芜复事文学生涯,直至解放。
新中国建立后,丛芜历任上海市翻译工作者协会文艺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1958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丛芜被捕判刑3年(缓期执行)。以后的20多年,他在困境中白天扫马路,晚上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旧木板房里进行译著。1978年,韦丛芜冤案平反昭雪,到杭州丝绸工学院任教英语课时,却因心脏病于12月19日溘然长逝。
韦丛芜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君山》、《冰块》,长篇小说《新西游记》以及散文集等。从19岁起,他用毕生的精力翻译了俄国陀恩妥耶夫斯基全集,包括小说《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等,以及苏、英、美等国的文艺作品。
李何林(1904—1988)
李何林曾名延寿、振发、昨非、竹年,霍邱城关人。因家贫,10岁方入私塾。16岁考入阜阳省立第三师范。他爱读《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报刊,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结业后,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生物系,仅读了二年便毅然投笔从戎。
民国15年(1926),李何林参加北伐军,先在武昌南湖学兵团编《学兵日报》。后到十一军二十五师政治部作宣传工作。该师是叶挺独立团改编的。不久,就随军二次北伐,后凯旋武汉,继东下讨蒋。民国16年(1927)6月,李何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宣传科长。随即南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李何林回到家乡,找到党组织,以县城高等小学校长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因参加霍邱“文字暴动”被通缉,辗转去北平。此后,李何林还先后出版了《鲁迅的生平和杂文》、《鲁迅〈野草〉注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概论》等著作,使他成为颇有声望的鲁迅研究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者。
1976年2月,李何林调任鲁迅博物馆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主持编写《鲁迅手稿全集》、《鲁迅年谱》、《鲁迅研究资料》、《鲁迅研究动态》等。他先后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届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副会长,曾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11月9日,李何林在北京病逝。
1985年10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何林选集》。
王耕阳(1904—1959)
王耕阳曾名怀谦,霍邱石店镇人。父兄系中医师、塾师。自幼在固始县泉河埠小学、霍邱高等小学堂读书。民国10年(1921)春考入安徽省立第三师范讲习科,当年毕业。解放前,任霍邱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训导主任兼教员,兼任学校三青团分团部书记和国民党区分部委员、教育局长、县参议员等职。霍邱解放后,任教育科副科长、科长,兼任霍邱中学校长。从1954年起,当选为霍邱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王耕阳一生致力于教育。他作的简师校歌歌词:“……民众需要教育,国族需要生存;我们誓为国民教育奋斗终身,不慕荣华,不爱虚名,我们的事业自教教人,我们的任务伟大神圣……。”民国37年(1948),他为简师毕业同学录写序说:“人生之价值,全自艰苦奋斗中来,历史之进程愈艰险,则距前途之光明愈近……。”民国安徽省教育视导报告中称王耕阳“责任心重,做事切实”,督学辛文华在《视导纪要》中写道:“该校长王耕阳效忠师范教育,积年不懈,拟请予以嘉奖,俾昭激劝。”新中国年代,1955年10月,出席首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当时安徽省出席代表仅3人,王耕阳为全省中小学代表。
赵不仁(1908—1986)
赵不仁原名赵仁,号不忍、皖乡人、霍散人、闷葫芦斋等,出生于霍邱众兴乡赵河村。自幼酷爱书画,勤奋好学。19岁离家赴北京,因投师无门,贫困交加,在街头卖画为生。后来参加了《新民报》工作,因发表一篇文章触怒当局,被革职失业,被迫修藤器糊口。他仍坚持作画,苦练数年,以自己独特的画艺闻名。民国25年(1936),北京举办“艺林画展”,首次展出赵不仁的力作《十破图》,立即震动海内外画坛。当时一篇报道说:“……此次作品中有《十破图》,凡帖片、书笺、残画、故纸纷然集于一纸,因而烧痕涴迹,宛然如真,就中帖片尤难,盖为经过毡腊,字有凸凹泐痕,不能与原纸面平也……不仁之艺,超也!”除《十破图》、《山川瑞雪图》,《杜甫草堂》及书法《百寿图》等,也都是赵不仁的得意之作。
建国前,赵不仁曾任中国画学、书学研究会会员、讲师,北京“艺林画会”会长。建国后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北京书画美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他的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展出,不少作品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四川文史研究馆以及外国博物馆所收藏。
1986年4月17日赵不仁溘然长逝于北京。
周希仁(1915—1970)
周希仁名传彝,霍邱白莲乡人。曾就读于芜湖二女师范附小、安庆第一模范小学、安徽省立一中。“九·一八”事变,周希仁参加北平学生抗议游行示威活动。民国22年(1933)考入东北大学(东北沦陷,校址在北平),专攻土木工程。
民国27年(1938)夏,周希仁大学毕业,报考铁路工作。录取后派往四川、云南从事铁路的测量选线工作,先后任见习生、工务员、帮工程师、副工程师和工程师。
1949年冬四川解放,周希仁即参加革命。因保护铁路财物有功,荣获劳模称号,出席表彰大会,1950年,周希仁加入中国共产党,升任成都铁路总局副总工程师,兼任该局设计部门负责人。在兴建宝成、成渝、成昆铁路期间,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查资料,绘图纸;走千山,涉万水,冒酷暑,迎风雪实地勘察。连接大西南的交通“命脉”终于通车,而周希仁却积劳得了肺气肿病。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折磨,1970年7月14日逝世。
刘樾(1934—1986)
刘樾原名刘桂芳,女,霍邱城关人,中共党员。她8岁入小学,14岁考入霍邱中学。自幼爱好文艺,在中学读书时,又热爱体育,多次代表霍邱参加六安专区田径、篮球比赛,创专区女子百米赛跑、跳远两项纪录。
1953年考入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学院)体操系。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体育学院体操系任教师。同年,参加中国女子体育代表团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比赛和表演。1958年,进北京体育学院教师进修班学习。次年,国家体委批准为女子体操国家级裁判员。1963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批准她为体操国际级裁判员。她先后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曾任体操裁判员、裁判长、副总裁判长和总裁判长,她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海分会委员。
1976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体操教研室主任期间,经常组织和带领全室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探索教法,并指导教练女子艺术体操,为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高校艺术体操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曾参加编著《青少年体育锻炼》一书,编写《京、舞、体三结合训练》、《女子体操裁判法》、《女子艺术体操训练》等讲义。这些著述,受到体育界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82年7月10日,在中国与西德女子体操比赛中,刘樾带病担任裁判。由于过度劳累,突患脑溢血,虽经多方抢救,但仍遗留偏瘫,久治无效,于1986年11月30日在上海逝世。
三、劳模、先进人物
李省三(1900—1978)
李省三曾名李德贤,北京市大兴县人,出生于工人家庭,历任南京金陵兵工动字一厂电工,南京、重庆、江苏等5个单位汽车驾驶员、修理工,国民党陆军通讯中尉排长和无线电通讯排副排长。
1951年,李省三为霍邱县米电厂职工,任该厂技术指导。
他和工人一起,用土法仿制出龙门床和刨、铣、镗、立式车床、台钻和铁木结构的车床等机械加工设备,解决了金加工设备不足的困难,使工效大为提高。
1959年,李省三与县农机研究所共同研制的小摇背畜力收割机,1964年参加全国农机化产品试展,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推广使用,并出口非洲的马里。他将一台全自动立式双轮槽碾改为平式双轮碾,工效提高10倍。1970年,李省三与其他科研人员一道,对江淮—12型栅条双铧犁、旋耕机进行多次研制、试验、改进成功,被省、地主管部门确定为定型产品,批量生产。此外,他还改制一台C630大型车床、二台剪板机、十多台大型设备,仿制出新产品C6132型车床14台。经他传、帮、带的青年工人近百人。
李省三1954年被授予省劳动模范,出席安徽省首届工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6年先后出席省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省工会二届代表大会。多次被评为厂、县、地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当选为县总工会常委、霍邱县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评为8级钳工。
1978年病逝。
何文秀(1909—1976)
何文秀,霍邱周集乡人。民国27年(1938)在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后来回霍邱在常备大队当兵。
1950年在西湖区陈郢中队参加治淮,曾荣立三等功。1952年在周集区百货公司营业所工作时,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作出贡献,获上级奖励。从1953年起,在霍邱人民银行系统工作,曾任营业所副主任。由于他工作认真,坚持原则,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在发放贷款等项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曾于1956年7月和1959年11月,两次出席全国金融系统群英表彰大会,同与会者一起在北京中南海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79年病逝。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人物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