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0年(1921)以前,本县仅有中医、中药。诊治方式有三种,一是诊断开方不卖药,二是开处方兼卖药,三是只卖药不诊断,行医人数不多,医术高明的更少。
民国11年(1922),西医传入,张少炎在城关南大街开设“少炎医院”,既为本县西医之始,也为本县医院之发端。民国15年(1926),刘化溥在城关小十字街开设“济华医院”。民国16年(1927),刘崇清在城关东云路街开设“自强医院”。40年代,城关的周雪峰医院、李子显医院、李伯熙医院、裴孟越医院相继开业。同时刘品金在河口镇开设了“福音医院”,李华龙在叶集镇开设“寿民医院”。除医院外,还有城关陈若夫诊所,黄少夫诊所,河口镇、叶集镇20余家西医诊所;多为父子、夫妻行医,医务人员少,设备简陋。
民国30年(1941),建立公立霍邱县卫生院,地址在西关火星庙(现粮食局),有病床4张、人员6人,院长苗一宰。民国32年(1943)春,迁至黉学门前东侧(现县电影院),设门诊室和住院部,有病床30张,医护职员14人。民国33年(1944)《安徽统计简编》记载:民国32年(1943)霍邱县卫生院收治病人312人;其中传染病200人(伤寒41人、斑疹4人、痢疾15人、天花30人、白喉2人、猩红热5人、水痘44人、麻疹6人、百日咳7人、疟疾16人、其他30人),内科病14人,外科病19人,皮肤病27人,眼科病10人,耳科病10人,鼻科病3人,喉科病12人,花柳病6人,产妇4人,牙科病7人。医院设备简陋,不能做内腹手术。当时医院兼做卫生防疫工作。该院解放初停办。
建国后,县区乡村四级卫生医疗网逐步建立。
县人民医院1949年4月,于县爱国民主政府内设县卫生所(县医院前身),人员2人。1950年6月,卫生所迁至陈家公馆(现人武部),医士3人,药剂2人,卫生技术人员2人,行管2人。1951年1月,建立霍邱县卫生院,院址在城隍庙,门诊分设在邻近的蜡庙内设门诊室、住院部和药房。医护职员23人,病床15张,年门诊12231人,住院病人120人。1952年,治淮总队部分医务人员充实县医院,设立防保课和医务课。门诊分内科、外科、挂号、注射4室。病床30张。1956年8月,改称“霍邱县医院”。同年,兴建门诊部及病房,总面积1134平方米。1958年建立放射室。1960年,因饥饿浮肿病发病率高,住院病人2000余人,门诊2万多人。1962年,建传染病科、妇产科。1968年12月,与县防疫站、县保健站合并成立县人民卫生防治站。次年11月,防治站撤销,恢复县医院,有病床150张,医护勤杂人员120人。1978年,县医院基本成为综合性医院,有病床290张、职工192人。是年动工兴建3层住院楼1幢,总面积3890平方米,1980年交付使用。1987年,该院有病床310张,股、部、科、室55个,总人员337人,其中医技人员251人,(含主治医师10人)年门诊81662人次。
县卫生防疫站新中国建立初期,防疫工作由县卫生科和县卫生院负责。后归医院公卫股,配有专职人员,在卫生院内办公。1956年8月,公卫股从医院分出建立卫生防疫站,站址在埋蛇沟,人员12人。1968年12月,与县医院合并成立县人民卫生防治站。1969年11月,从县医院分出,重新建防疫保健站。1975年防疫、保健分开,单独设立县防疫站。1977年。防疫站建办公检验楼1座,面积537平方米,1979年交付使用。1980年设防疫、地方病、卫生、检验4科和办公室。1984年,增设食品卫生科和结核病科。1987年,建成6科1室及门诊部。有西医师14人、检验师3人、中医士2人、西医士7人、检验士1人、初级卫生员6人,行管工勤人员6人。
县妇幼保健所1952年10月,在县卫生院内设妇幼保健站,有助产员3名。1963年,开设妇幼保健门诊,并在县政府西埋蛇沟兴建新址。1968年12月,并入县医院为人民卫生防治站。1969年重建防疫保健站。1975年4月,防疫、保健分开,恢复妇幼保健站。1987年改名为妇幼保健所,有人员28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4人、医士6人、助产士1人、护士6人、其他医技人员8人、行管人员2人,下设妇保、儿保两科和办公室、门诊部。
县西山医院(即麻风病院)1971年7月筹建,总面积1800平方米,1973年竣工。1974年7月开诊,当年收麻风病患者19人。该院设于马店乡与白庙乡之间,东距县城40公里、长集到周集公路西侧,设院部,门诊和隔离病区。1987年,有医护工勤人员8人。从建院到1987年,共收治患者139人,已治愈64人,4人接近治愈,死亡29人。
县中医院1984年12月成立,租赁城关肉联厂北侧民房,1985年3月1日开诊。门诊部设中医内科、外科、针灸、推拿理疗、检验、超声波、心电图等科室,住院部有病床30张。1986年9月,在县城东关兴建中医院楼房906平方米,次年6月迁入。1987年增设西医门诊和化验、痔瘘、皮肤、骨伤科,共11个科室,增加病床2张。同年有医护人员39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中医师4人、西医师4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人、中药师1人、中医士1人、西医士3人、化验1人、护士8人、助产士1人、中药士2人、西药士1入、技术员2人、行管人员3人、工勤人员3人。
驻军医院原解放军361医院,1966年9月建立,院址在俞林公社,床位300张,设内科、外科、妇科等科,可做心电图及一般手术。1967年年底与6761部队卫生科合并建西湖驻军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小儿等科。1970年,更名为700医院,迁至县城轧花厂东园艺场北新址,有床位300张,增设骨科、传染、放射、化验、理疗等科室。1983年更名131医院,门诊日均250人次(含群众150人次),能做外科颅脑等大手术及胃镜、脑电图、各类生化、血气分析、病理切片等业务。该院主要为西湖驻军服务兼接受地方病号,1986年西湖退垦还湖后,医院撤离。(注:1988年8月,在医院原址上,设立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原县医院改为第二人民医院。)
基层诊所新中国建立初期,各地分散行医的中西医生获准开设诊所。1954年底全县有诊所197个,中西医生480人。
1950年成立县医务工作者协会,组织个体医生参加医疗、防疫、保健工作。1951年,建河口、扈胡、洪集、刘李、潘集5个区卫生所。到1955年,全县14个区卫生所相继建成。区卫生所兼事防疫保健工作。1954年,各乡开始建联合诊所。1956年,14个区并为8个区,卫生所也并为8个,各乡仍为联合诊所和诊所。1957年有联合诊所77个,并在五四、黄泊渡,唐家畈等重点高级社建立卫生室。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区卫生所改为公社医院,联合诊所全部加入。共建公社医院17个、中心妇产院17个;各大队建立卫生室(所)及妇产院各196个。1959年,公社医院有人员159人、保健员17人、接生员816人(含大队)。1962年恢复8个区卫生家和集体混岗使用。后来随着行政区划变更,仍有小的变动。1978年以后,区驻地的乡卫生院部分人员并入区卫生院,部分人员和大队卫生室人员改为个体医生。1984年,五一公社医院扩建为城郊区医院。1987年,全县共有区(镇)医院10所、乡(镇)卫生院68所、企业卫生室3个、村卫生室648个。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