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民国26年(1937)以前,本县无中学教育,学生读完高小后,只有少数人到六安、蚌埠、阜阳、固始等地去读中学。据民国17年(1928)《霍邱县志》载:本县有大专毕业生202人,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62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外地工作的王冶秋、李竹年(何林)等人回到家乡,向县国民政府和绅商各界提议,倡办初级中学。民国26年(1937),钟润先等借城东关曾氏房宅30间(现东关木器厂)作校舍,创办本县第一所中学——霍邱县立初级中学。初招甲、乙两班,学生80名。次年夏,因战事紧迫停办。翌年春复课,增招新生一班。
民国29年(1940)迁校址于文庙(今文化馆),有两个年级、五个班。次年始招高一新生1班80人,改校名为“霍邱县立中学”。是年,有9班,学生584人,教师19人。民国31年(1942)春,校长王梦月作校歌“蓉山苍苍、沣湖茫茫,我革命学府何堂皇?”广传学林。民国33年(1944)春,首届高中毕业生有20人考取高等院校。民国36年(1947)有初中7班,高中3班,学生617人(女81人),教职员37人。
民国29年(1940)春,安徽省教育厅就李家圩私立陇西小学校舍开设“安徽省第九临时中学”(简称“九临中”)。同时,将省立第四临时中学的第三分部自阜阳三里湾迁来合并。是年有高一、后师各1班,初一、初二各两班,另招初一义务班1班,师生员工400余人。民国30年(1941),有13班、学生663人,教师39人。民国32年(1943)10月,去掉“临时”二字,改称“安徽省第九中学”。次年2月,迁校至叶集,增招女后师2班,初、高中共有15班,学生800余人,教职工40人。是年,为反对校长宛鸣韶克扣学生棉衣、伙食等费用,发生学潮。民国35年(1946)夏、第九中学高中部并入六安中学,女子师范班并入李家圩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后又迁至寿县。初中部并入县立中学,“九临中”撤销。
民国30年(1941)秋,孟云皋、王少波等在叶集明强小学旧址创办叶集“民立中学”,初中2班、学生近100人。因经费支绌,于次年停办。
民国31年(1942),乡绅李玉峰等在三元店觉林寺创办霍邱县私立沣初级中学。始招一至三年级4班,学生200余人。次年,有5班、学生220人。民国33年(1944),县常备队打死该校学生一人,爆发学潮,中队长撤职。民国35年(1946)秋,奉教育厅命令迁至周集。次年,学校有5班,学生279名(女27人),教职员16名。同年停办。
民国32年(1943)春,原怀远县淮西中学迁至本县临水集,当年,该校有高中2班、学生120人,初中5班、学生240人。民国36年(1947)有学生617人,教职员27人。同年迁回怀远。
是年,全县共有公私立中学4所、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约80人。解放后,1949年春,县立中学、农职学校、简易师范3所学校合并,建立霍邱中学,有16班(初中9班),学生696人(初中387人),教职员50人。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学教育采取“维持、改造、提高”的方针。1951年7月,霍邱中学在叶集建立分校,次年独立成“霍邱县叶集第一初中”,招新生70名。1953年,中央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是年有初中学生1202人、专任教师43人,高中学生177人、专任教师8人。1956年,中央指出:“加快速度,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本县增办高塘第二初中。是年,全县有初中2所,学生1643人,专任教师50人;高中1所,学生305人,专任教师14人。1957年,开办霍邱县潘集第三初中。当年,全县有高中1所,初中3所,在校学生2365人(高中348人),专任教师92人(高中18人)。同时在城关业余初中补习班基础上,创办城关民办中学,招初一4班,学生277人。
1958年提出“社社有初中”,“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社联合办学,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并举的方针。开办城关、河口,“三三七地质队”等6所初级中学。城关镇初中,招收4班,学生240人,教师7人。是年全县有中学生4371人,教职员307人。次年,全县有公立中学8所,学生5373人;行业办学10所,学生916人;社办农业中学17所,学生1461人;各类中学在校学生共7529人,教职员333人。由于师资缺少、设备短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是年,专区抽考,高塘中学14班,有11个班平均成绩不及格。
1960年,全县高中2所15班,学生657人,专任教师32人;初中6所98班,学生5094人,专任教师203人。是年专区统考,全县总平均成绩74.88分,达地区先进水平。高塘中学初中各科总分达91.86分,名列地区第一;潘集初中各科总分89.3分,居专区第二名。次年春,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改三元、长集、河口3所农村初中为业余学校,又将长集初中与河口初中合并为河口初级中学;压缩部分基础较差的初中和附设高中班。是年,全县保留高中2所,初中调整为5所共86班,在校学生4392人(高中587人)。1963年,连降大雨,沿河湖地区学校受到严重水灾。县教育局组成调查组到高塘、马店、潘集、城关、霍邱等五所中学调查灾情,五校1007名学生(占五校学生总数65%)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650名学生家庭受到重大损失。高塘中学有38名学生因家庭受灾要求退学。
1963年至1966年,本县相继新办了一批半耕半读、半工半读中学。1965年,有国家办中学10所、81班,学生3996人,专任教师191人;社办农业中学49所,学生4221人,教职工317人。社办农中有自己的农田,边学习边劳动,用劳动获取的经费办学。平岗、大固店、五塔、周集、李集、新店、左王、隐贤、众兴、五四、扈胡、牛集等29所农中,书学费、燃料费、口粮、蔬菜达到自给。这些农业中学随着“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而逐步减少至停办。
“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停课,高考废止,招生推荐制。1966年有中学毕业生909人,推荐上高一级学校的533人。历年上山下乡参加劳动、在职职工及半农半读学生分配推荐97人。1968年学生“上山下乡”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停办。1966年至1968年三届中学毕业生4560人(城镇1460)人,除少数推荐升学外,其余全部回乡或下放农村插队落户。1969年,公办中学10所,新办中学8所,农业中学3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57所。是年,首批“红卫兵”900多学生,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1971年2月,教育局在原城关初中校址(刘小庄)开办霍邱县第二中学,当年,有初中4班、学生322人。1972年,中央提出适当发展中学教育,高中由1971年的1所增加到11所,在校学生2379人;初中由1971年的28所增加到38所,在校学生26420人。1975年地委提出,必须发动工厂、企业、街道办学,有条件的小学要办“戴帽子”初中班。
1977年根据省“农村适当发展初中”的指示,新办彭塔、陈埠等3所初级中学。城关镇5所小学附设初中14班,学生893人。是年春,陈嘴中学因校邻不慎失火,全部校舍化为灰烬。房无一间,桌凳奇缺,师生支土凳、搭庵棚,坚持教学。同时勤俭建校,抬做土石1.4万余方,自建校舍20余间,节约经费万余元。1978年在原师范校址开办霍邱县第三中学(城关各小学附设初中班停办),当年有18班,在校学生1243人(女568人),教职工66人。是年,全县有高中13所,初中58所(农业中学18所),在校学生62585人,教职工2744人(民办1022人)。小学“戴帽”初中181所,540班,学生33818人。开设外语课的7所34班,学生1870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2097人,升学率19.5%。
1981年,拨乱反正,提高教学质量。全县高中11所,在校学生3698人;初中62所,在校学生45598人。是年,全县考取大专院校(含高中中技)174人,初中中专220人。1985年教育局将冯井、大桥、三元、长集、扈胡、龙潭、宋店,临淮、孟集、石店等10所初中定为骨干初中,并对骨干初中加强领导,但不少中学升学率较差,临淮中学升学率为零,姚李中学升学率为4.4%,潘集中学为15%,分水闸、高塘、周集等中学的开学率也不高。同年,在沣东灌渠西岸新建城关镇初级中学,招新生4班,学生250人,教职工10人。是年,全县有中学84所(完中9所),在校学生43158人(高中3029人)。初中升学率17%,高中升学率13.22%。
1987年,全县有普通中学93所(高中9所),709班,在校学生42605人(女生13001人),教职工3002人(民办349人),专任教师2220人。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各类高级中学1813人(城镇430人),升学率16.9%;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63人(农村11人),升学率6.39%。教育局共为高考成绩优秀的一中、三中、叶集、河口、周集等中学共颁发奖金4130元,其中,升学奖3200元,学科奖930元。三中复习班,1979年至1987年共办8届17班,录取全国各类高校369人,升学率为32%。另外,三元、长集中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1986年,长集中学出席六安地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会议。
参见表23-5、表23-6、表23-7。
表23-5报考录取情况统计表

表23-61986年中学教育一览表



表23-7中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人



二、中学选介
霍邱县第一中学前身是“霍邱县立中学”。民国26年(1937)创办,首任校长谢麟祥。经费由公产学田收入开支。初聘王冶秋、李祖年等11人任教。民国30年(1941),由于县内小学师资缺乏,该校增开简师科(短期师范班)。次年,有初中6班、高中2班,学生600人(女109人);师范1班、51人,教职工24人。民国36年(1947)有10班,(高中3班),学生617人(高中182人),其中女生81人,教职工37人。
1949年初,县爱国民主政府接管该校。下半年调整为初中5班,高中2班,学生350人(由于参军、参干,高三停开)。1952年改名“安徽省霍邱中学”。1957年有高中6班、学生348人,初中12班,学生700余人,专任教师40人。1966年有高初中各6班,学生600余人。1968年县革委会将该校与城关初中、农技校合并为“五·七”中学,属县农机一厂管理,更名“霍邱县农机一厂五·七中学”。
1978年被定为六安地区重点中学,更名为“霍邱县第一中学”至今,校址霍邱县城北。是年,有22个班,在校学生1291(女499)人,教职工102人(民办6人)。1982年高中恢复三年制,有20班(高中8班),学生1068人(高中428人),其中,女生418人;教职工132人,专任教师72人。1987年有26班,其中补习班2个,在校学生1500人;教职工134人,专任教师81。人教师中,实验教师47人,本科毕业的教师44人,专科毕业的21人,评为高级教师的31人、一级教师37人。
民国27年(1938)该校有20多名学生加入“安徽省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直属第23工作团”,在城关、俞林、张集、河口等地宣传抗日。民国31年(1942),县长黄宾一率自卫队,以清查枪支为名,包围学校集中学生于校院,进行全面搜查,遭到全体学生强烈抗议。经校长王梦月调解,黄宾一道歉,自卫队才得以撤出学校。
1966年,初二女学生苑家芳为抢救落水的“四清”工作队员而牺牲,被六安地区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革命烈士。1987年高考,该校文理两科共被录取104人,获县教育局奖金1380元。
1978年至1987年被评为国家、省、地县先进个人27人次,获优秀班主任称号的9人。1981年,郭子兴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985年教师袁传士被评为省优秀人民教师。
建校50年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4万人,高中毕业生1、224万人。为大专院校输送1193人,中等学校输送1026人。1978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以后,该校有20余名高中毕业生经过高校学习后,在国内外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全校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8205平方米,其中教室1440平方米,学生宿舍720平方米,实验教学楼1100平方米,教职工住宅3415平方米。有微机、放像机等教学仪器2200件,生物标本198件,图书室藏书2万余册。
霍邱县叶集中学1951年7月武凌涛等人筹建,原为“霍邱中学叶集分校”。初借北关小学教室2间,招收甲乙2班,学生70人,教职工7人。1952年,迁校于街西台氏地主庄园,独立成“霍邱县叶集第一初中”。1957年命名为“安徽省霍邱叶集中学”。1960年招高中2班,更校名“霍邱叶集中学”。1970年该校在平岗、孙岗开设两个教学点;改高中为二年制。
1978年更名为“安徽省霍邱县叶集中学”,并确定为县属重点中学。是年,有初中12班,学生836人;高中9班,学生534人;全校有女生539人;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46人。教师中,本科毕业的15人,专科毕业的10人。1987年有高、初中24班,学生1358人,教职员124人。
1958年盖大礼堂,节约资金数千元,受到《安徽日报》表扬。1971年六安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该校召开,该校女子篮球队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1年12月,该校教育工会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基层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1982年该校团委会在“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中,被共青团安徽省委评为先进集体。同年,该校工会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工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高考,有14个学科荣获全县第1名,录取28名。
全校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其中教室1440平方米,教师住宅1935平方米,学生寝室2335平方米,实验室270平方米、图书室140平方米。建校至今,初中毕业33届132班,近10000人;高中毕业18届55班,4500人。向高等院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输送合格新生2200人。
霍邱县河口中学1958年刘俊杰等人筹建,校址在河口镇西马头岗。首届招生4班、220人,教职工22人。
1970年县教育局在该校试办二年制高中2班、100人,更校名为“霍邱县河口中学”。是年被列为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有初中8班、高中8班,在校学生1174人;其中高中574人。全校共有女生432人;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民办11人。1981年有初中6班,高中8班,学生842人(初中382人),教职工90人。1987年有小学3班,初中6班,高中12班,在校学生1100人,教职工126人。教师中,本科毕业的20人,专科毕业的36人,评为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26人。
该校初办时,借民房上课。师生“自脱土坯自打墙”建房18间。同时在马头岗上开荒80多亩。种上花生、油菜、棉花、小麦等农作物。1960年生产蔬菜35万斤,改善了师生生活。
1983年,该校获六安地区行署教育局“勤工俭学,育人增才,为四化做出新贡献”奖。1985年六安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授予该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奖。1987年教师陈方才荣获团省委授予的“七·五”建功者勋章一枚。1988年,该校“雏鹰文学社”在“全国中学生社团群体创作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校长兼辅导教师林继尧荣获指导奖。
全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012平方米,有物理、化学2个实验室,教学大纲规定向实验70%可以演示。另有图书室4间,藏书6084册,订阅报刊72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