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集市贸易
建县前,开顺街、城关已成为县境最早的集镇。建县后,两集镇贸易渐具规模。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开顺被朝廷定为茶叶市场。明正德年间,开顺已是霍邱县南乡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明万历年间,县境较大的集镇有县城、开顺街、高塘集等。清初,河口、叶集相继形成集镇。后因史河改道,叶集水运便利,逐步取代开顺,成为县南部的贸易中心。清同治《霍邱县志》记载:“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辏,以叶家集为最;三流集、河口集次之”。
民国时期,叶集是县境山货、杂货、粮、麻的重要集散地。河口以粮、盐、烟等大宗商品为特色,民间素有“买不着,上河口”之说。此外,三流集的粮食,三河尖的盐、粮、竹、木也繁盛一时,是县境主要贸易市场。
新中国成立初,国家对集市贸易采取贸易自由、税不重征、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的扶持政策,全县大小54个集市贸易点基本上沿袭建国前的贸易习惯。上市商品有粮食、油料、油脂、棉花、土布、土纱、畜禽、水产、蔬菜、竹木等。1952年“五反”中,集市贸易一度萧条。为繁荣集市贸易,1953年1月16日,首次在叶集召开集市物资交流会。同年10月8日,又相继在河口、城关、马店、周集、姚李、三元、隐贤举办物资交流会,上市物资主要有生活消费品、手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等。参加交流的国营、合作、私营工商业单位1053个,到会群众47万多人,成交总额102亿(老人民币)多元。
1953年起,粮、油、棉先后实行统购统销,集市贸易只限于三类物资。1957年,主要农副产品完成统购任务后可以进入市场;加之国家允许部分工业品自销,上市品种有所增加。1958年,由于国家规定农副产品征购任务完成后,多余部分只能卖给合作社;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并限制家庭副业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商店(组)升级过渡为全民性质,产品统一由国营商业部门“大购大销”,以致集市贸易近于关闭,市场供需紧张,出现“黑市”交易。黑市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一般高于平常市价的3至5倍,最高达10余倍。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12”条),县境集市贸易逐步开放。1965年,全县有集市贸易点55个,其中上市人数100人以上的34个,500人以上的10个,1000人以上的3个,3000人以上的一个(县城)。上市品种主要是三类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等。1968年10月,省发布《关于打击投机倒把和加强市场管理的通知》,规定国家统购物资一律不准进入市场,三类农副产品只限于自产自销。1969年,长集、扈胡、石店、周集等37个集市传统的隔日集被改为统一集日,自此县境集市贸易再度凋零。
1978年后,恢复传统的集市贸易,上市品种逐年增加,包括粮、油、菜、肉、蛋、大小牲畜、家禽、野禽、水产、渔需、竹、木、麻、柴草等,应有尽有。1980年,全县集市贸易点发展到70个,集市贸易额达3236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5%。1985年,有集市贸易点79个,贸易额8603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2.95%。为了适应集市贸易的发展,1985年,采取国家贷款、地方集资的办法,先后建造了城关东环市场、河口市场、洪集市场、叶集皖西农贸市场,建筑面积12572平方米。市场建有晴雨棚,设服务部、校秤处,东环、河口、洪集三地以棉纺、针织、成衣等小商品为市场主体。1987年全县有集市贸易点84个,集市贸易总额达1.17亿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9.8%。
附:叶集竹木市场和皖西农贸市场
叶集镇位于皖豫两省的霍邱、金寨、固始三县交界处,素有“商贾门户”之称,是皖西最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市场。1978年以后,叶集镇集市贸易市场发展很快。80年代,有5条公路在叶集交汇,每天往来于武汉、合肥、信阳、南京、蚌埠、淮南等城市间的客车100多辆,货车1000多辆。1986年该镇有国营、集体商业企业233家,个体工商户1786户,全镇日上市2万人左右,最高达7万余人。镇上设有竹木、羽绒、皮张、粮油、蔬菜、副食品以及小商品等交易场所70多个,各种摊点130多个。其中以经营竹木、竹木制品和山货为主的农贸市场17个,经营人员110余人。竹木山货市场的经营者,打破省、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采取经销、代销、自营、联营及兼营的方式进行经营。所经营的木材品种齐全,不但有来自本县的泡桐、杂树、元竹,还有金寨及湖北麻城、英山的杉木、毛元竹,河南新县、信阳、商城的桐柏和松元木,甚至有广西博白和柳州的松杉,日上市量在200立方米以上。1986年销售木材6000多立方米,毛元竹1.25万吨。
1985年国家贷款120万元,地方集资20万元,兴建皖西农贸市场。1986年6月8日建成开业。有顶棚市场1800平方米,室内市场4400平方米,各种门点1184个,从业人员1534人,月营业额在60至120万元之间。商品有百货、手工艺品、棉布化纤、水产、肉禽等12大类千余个品种。此外,农贸市场周围还建有停车处、信息栏、播音室、治安值班室、公用电话室、2家储蓄所、18家小饮食店等配套部门和设施(见表11-1)。
表11-1霍邱县1987年农村主要贸易集镇一览表

二、公司、商店
县百货公司前身为寿县百货公司正阳关办事处霍邱百货营业组。1951年底改为霍邱百货营业所,下设河口、三河尖营业组。1952年升为办事处。1955年3月成为霍邱县百货公司,下设叶集、万民闸、新店埠、石店、岔路、河口、长集、姚李、潘集、周集10个百货分销处,110名职工。1956年下半年,文化用品经营划出,后医药经营处和花纱布公司先后并入百货公司。1957年,百货公司并入商业科,实行“政企合一”,设百货经理部。1958年秋,国营商业、供销商业合并后,百货经理部改为工业品供应经理部。
1961年7月,恢复县百货公司,接收县商业局资金250.1万元,下设人秘股、财务股、业务股、零售商店和10个分销处,全公司职工2134人。
1963年起,所属分销处除叶集外,几度划出收回。是年初,划出9个归供销社。1965年8月,收回长集、石店、河口、姚李、冯集、周集6家。9月,叶集分销处接收叶集公私合营商店,各自独立核算。1971年,6家分销处再次划出。
1977年底和1978年7月,五金交电化工商品、糖烟酒商品划出。此后,国营百货公司下伸批零网点逐步恢复扩大。1980年3月,建临淮百货中转批发站。1982年改为分销处。1981年3月,建马店百货经营处,1982年转为分销处。同年5月,公司业务股分为针纺批发部、大百货批发部、小百货批发部,各自独立核算。是年7月,接收周集供销社,复设周集分销处,接收职工38人,商品189万元,其中残次滞销商品达120万元。9月,接收河口供销社,复设河口百货分销处。1985年8月,叶集百货分销处升格为县级公司。9月,将文化用品由大百货批发部拨至小百货批发部,改设文化小商品批发部。
1987年,全公司下属10个核算单位,固定资产总额128.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3万元,借入流动资金787.6万元,经营品种:纺织品类750种,针织品类860种,百货品类1300种,文化品类800种。仓容总量6202平方米,营业面积4869平方米,职工398人,纯利润20.8万元。
霍邱县第一百货商场1973年10月1日建成开业。位于县城中心,三层营业楼,总面积1500平方米。经营针纺织品、文化办公用品、家用电器、糖果、烟酒、糕点等商品。1987年有职工91人,经营商品3710种,销售总额550万元,纯利润18.5万元。
县食品公司1952年,安徽省食品公司六安支公司在霍邱设食品营业所。1954年10月撤所,成立县食品公司,内设人秘、计财、业务、储运、卫检5股。委托基层供销社代办业务。1958年,改为食品经理部。1963年恢复公司,在各区镇成立食品站,公社设食品组。各区站独立核算,县公司统负盈亏。
1983年,各食品组改称食品分站。1986年6月,公司与肉厂合并,实行“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两套核算”。
1987年底,下属8个区食品站、城关购销经理部、食品商场、蓼沣香肠厂等11个独立核算企业,非独立核算的分站及网点88个。全县食品系统职工1064人,固定资产221.7万元,流动资金45.62万元,营业面积10943平方米,纯利9.7万元。
食品商场1987年1月14日建成开业。4个柜组,1个批发部。开业初,经营水产品、糖酒、各式糕点,年底增加肉类、家禽、鲜蛋等,共36名职工,是年购销总额47.51万元。
县糖业烟酒公司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设立“霍邱县酿酒专卖处”,隶属县工商税务局,县粮库拨10万斤大米作为开办资金。1950年1月,在三流集、河口集、叶集、临水集设立专卖分销处,经营酒类批发。
1953年1月,撤酿酒专卖处,设立霍邱专卖事业公司,隶属商业科,内设人秘、业务、财会三股和一个批发部,增加卷烟批发业务。
1956年10月,划归工业科。1962年10月,改属商业局。1970年1月,并入百货公司为烟酒组。1978年8月划出,恢复公司,改名“霍邱县糖业烟酒公司”。1984年2月,卷烟业务划出。1987年有职工178人、固定资金80.1万元、流动资金116.4万元,占用167.8万元,营业面积903平方米。经营品种:食糖类3种,小食品类42种,烟类10种,酒类100种;年纯利润2万元。
县烟草公司霍邱县烟草公司于1984年3月成立,时有职工31人,1个批发部。另有委托糖酒公司、百货公司分销处、供销社转批单位14个,年底增至22个,是年经营卷烟15个品种。
1986年共销售卷烟18817箱,完成利润51万元。1987年在叶集、周集等地增设卷烟批发网点13个。公司固定资产52.7万元,职工39人,营业面积400平方米,经营卷烟57个品种,全年纯销售额2137.6万元,纯利润61.5万元。全县人均销售卷烟4.38条,年资金周转14.1次。
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72年,县百货公司设五金业务组,专门经营五金交电化工商品,1977年11月划出。1978年1月,成立霍邱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县城设1个批发部、1个零售商场、1个修配门市部,县城以下河口镇设1个零售门市部。1987年,全公司有固定资金26.2万元,流动资金226.7万元、职工161人、营业面积203平方米,经营五金类620种、交电类566种、家电类375种、化工类240种。是年纯销售额680.7万元,获纯利润16.7万元。
县盐业公司1949年,六安贸易公司先后在叶集、河口、三河尖设立盐业经营机构。1962年以前,盐业先后由供销社供应股、商业局副食经理部、百货公司经营。1962年10月,成立“霍邱县盐业经营处”。1963年1月,经营处与石煤建材公司合并,同年再划开。1966年1月,盐业经营处改为“淮南市盐业公司霍邱批发部”。1970年,盐业批发部并入食品公司。1975年划出,成立盐业蔬菜公司。1982年盐业蔬菜划开经营,单设盐业公司,时有职工35人,1987年,该公司有固定资产29.4万元、职工72人、营业面积148平万米、仓容1055平方米,主要经营加碘食盐、精制盐、粉碎盐、工业盐、农牧业盐、渔业盐,年销售总额260.6万元,纯利润7.3万元。
县石油公司1961年以前,石油由百货公司和煤业建材公司经营。1961年10月,商业局成立石油煤炭建材经理部。1962年11月,改为公司。1970年,建筑器材经营划出。1979年3月,成立石油公司。1985年,易名“安徽省石油公司霍邱支公司”。1987年,该公司有固定资产229.2万元、职工171人、营业面积2708平方米、仓容1030平万米,经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16种油料商品,年纯销售额1028.5万元,纯利润113万元。198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两统一定”(统购、统配、定量供应)先进单位称号。
县中药材公司1955年12月,县供销合作社成立药材经理部,经营地产中药材。1956年成立霍邱县中药材经营处,隶属县工商科。1957年中药材经营处改属卫生科。1960年,百货公司西药和医疗器械营业组划出,与中药材经营处合并。1963年成立霍邱县药材公司。1965年划属商业局,改为医药公司。1980年复改属县计划委员会领导,称霍邱县中药材公司。1987年,有固定资金90万元、流动资金440.7万元、职工250人、营业面积5275平方米、仓容4172平万米,年销售总额1708.5万元,纯利润28.9万元。下属周集、马店、扈胡、叶集、姚李、长集、孟集7个分销处。是年5月,叶集分销处升为公司。
县农业机械公司1972年成立“霍邱县农机管理供应站”,从县拖拉机站划拨价值11万元的库存拖拉机和配件,县财政局拨款33万元。当年销售总额73.31万元,职工8人。1976年,改名“农业机械公司”,专营农业机械和配件。
1984年成立“霍邱县汽车配件公司”,与农机公司合为一体。1987年,农业机械公司有职工40人、固定资产40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销售总额325万元。
机电、金属、化建公司1981年5月,物资局金属、机电、化建3股扩为3个专业公司,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具体情况如表11-2。
表11-2两个年度机电、金属、化建公司情况表
单位:万元、平方米

县燃料公司1979年由霍邱县石油、煤炭、建筑器材公司划开成立。时有职工49人、固定资金18.09万元、营业面积268平方米、仓容5200平方米,当年销售额162.67万元,亏损6.47万元。1987年,有固定资金98.47、自有资金14.26万元、职工126人、营业面积1693平方米、仓容15585平方米,销售总额468.73万元,纯利税19.15万元,主要经营烟煤、无烟煤、泥煤。
县土产公司1954年8月,县供销合作社设土产推销经理部。1957年7月成立“土产农资公司”。1964年5月,成立霍邱县土产公司,时有职工17人,城内设3个门市部,临淮岗设1个收购站。
1971年,国合商业合并后,设土产、生产资料2个经理部;同年8月分开,设土产经理部。1972年恢复土产公司,主要经营农副产品收购业务。1978年后,除土产、杂货、日用化工品外,兼营五金家电零售业务。1987年,有职工165人,自有资金112万元、流动资金404万元,全年销售总额999万元,利润10万元。
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农业生产资料原由土产公司经营,1966年3月成立霍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有职工27人,城内设6个门市部;其中化肥、氨水门市部各1个,从事修理业务的农机具加工厂1个,临淮岗中转站1个。
1971年,成立土产生产资料经理部。1971年8月单独成立霍邱县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1972年恢复霍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1986年,该公司有职工107人、自有资金30万元、固定资金49万元。1987年,商品销售总额1843万元,流动资金399万元,自有资金105万元,营业面积3899平方米,经营农业机具、化肥、农药等395种商品,纯利润30.8万元。
县棉麻公司1972年成立,职工152人,下设城关、河口、坝头、冯集、马店5个轧花厂,各厂均设收购门市部。
1986年底,全公司有职工485人,其中临时工21人。1987年销售总额5038万元,流动资金1187万元,自有资金411万元。
县物资回收公司1985年6月,土产公司回收股划出,成立物资回收公司,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兼营畜产和农副产品收购。当年职工31人,自有资金5万元,固定资金10万元,销售总额159万元,利润116万元。该公司在县城东、南、北进出口处设立收购门市部,在各基层供销社设立收购门点。废旧物资主要运销蚌埠、安庆、合肥、阜阳、芜湖、商城等地厂家和金光钢厂(金寨)。
1987年,该公司销售总额139万元,流动资金42万元,其中自有资金19万元。
叶集贸易公司1979年,县供销社在叶集设立叶集贸易货栈,有职工17人,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和山货。1984年,扩建为“霍邱县叶集贸易公司”,有职工37人、流动资金13万元、固定资金17万元、商品销售额222.6万元,当年获利润7.11万元。
1987年,职工增至44人,设门市部4个,有流动资金281万元、自有资金67万元,全年销售总额561万元。收购的农副产品主要销往县城、潢川、合肥、南京、广东等地,是年10月,建成贸易商场1座,营业面积1800平方米,职工22人,经营大小百货,针织品、化纤品、服装、鞋帽、糖果、烟酒、五金交电等商品。
县工业供销公司1980年3月成立霍邱县工业局供销经理部。1981年3月,易名霍邱县工业局供销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1984年6月,更名霍邱县工业供销公司。主要代销本地工业品和少量省内工业品,兼为本县工业企业组织购进部分原料。1982年起,开展横向经营,先后与本省的蚌埠、淮南、安庆及江苏、浙江、河南、北京等省市100多个厂家建立业务联系,采取购销、代销、包销、联营方式进行经营。1983年起,先后在本县农村设立了13个代销网点。至1987年,农村网点销售总额187.23万元,是年有职工41人。下属日杂、百货、食品、针纺5个批发门市部,固定资金6.22万元,流动资金11.81万元。
县二轻供销公司1955年成立县手工业生产联合社供销经理部,时有职工3人,独立核算。主要业务是供应手工业厂、社生产所需的煤炭、木材、元竹、棉纱、铁皮和各种钢材,协助推销本系统的工业产品。1957年增至6人。1962年增设工业产品推销门市部。1983年扩为二轻供销公司,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下设材料经理部、商品营业部和2处仓库。主要经营二轻工业品、日用工业品,并负责全县二轻工业生产原材料的供应。1985年,有职工55人、自有资金21.9万元,年销售额220万元。1987年,职工增至57人,固定资产23万元,流动资金139.5万元,营业面积1656平方米,年利润2.1万元,主要经营钢材、木材、胶合板、服装、百货、五金等。
叶集百货公司1985年7月,将叶集百货分销处升为县级公司,直属县商业局。时有职工129人,固定资金33.62万元,营业面积2100平方米,经营11类7211种商品。1987年有固定资金148.9万元、流动资金444.1万元、职工242人、营业面积4287平方米,经营商品8575种,纯销售额1242.8万元,纯利润25.4万元。下属百货大楼、招待所、百货商场、长青商店、大小百货批发部、针纺织品批发部、糖烟酒批发部、五交化批发部等核算单位。主要进货渠道是合肥各专业二级站及省内外200余家厂、站、公司。工业品批发幅射豫皖两省的固始、金寨、霍邱3县。
叶集百货大楼1987年8月建成营业,位于明强路中段。总营业面积3200平万米,经营百货、文化、针纺、糖、烟、酒、五金、交电、化工、土产、日杂、家具等1.2万余种商品,当年销售额150万元,利税18.8万元。
叶集长青商店隶属叶集百货公司。1980年创办,当时安排就业知识青年40人,营业面积300平万米,固定资产3万元。1982年被正式批准为大集体企业。先后曾安排待业青年146人,经营商品2400余种。
三、渠道、网点
(一)渠道
建国前,霍邱日用杂品主要从正阳关、蚌埠、六安、合肥等地进货;煤油自正阳关、蚌埠购进;中药材自叶集购进;西药从正阳关、亳州、蚌埠、上海、合肥、汉口购进;大的商户兼营批发。农副产品以粮、麻为大宗,县城、叶集、河口、三河尖是主要集散地,每年午秋以后,沿水路运往颍上、正阳关、蚌埠、汉口等地。
30年代初,霍邱南部是苏维埃区,北部是国民党统治区。两地区长期相互封锁,一度苏区所产的茶、麻、竹、树运不出,而苏区所需要的粮、盐、煤油也输不进。中共皖西北特委为疏通商品渠道,提出“商人服从法令,生意由你经营”的口号。叶集苏维埃政府制订法令,允许自由贸易,打击投机商人,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国民党统治区输入的粮食、棉布、棉花、食盐、医药等免税。这些措施,维持了苏区的商品供应。
建国后至1952年,实行商品大调拨制度,由地区分配到县,再由县分至各基层供销社和私营零售商。1953年后,采取商品分类分配的办法。一、二类计划商品按上级指定的品种、花色、规格、数量调入;三类小商品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选购。1959年后,规定零售商业的批发点不得出县,县批发业务不得出省。自此三类小商品也多在计划内批发调入。
商品调拨实行按行政区分配计划,按经济区组织流转,并以此确定地区差价。叶集、姚李两区到六安或合肥二级站进货,周集、孟集、新店埠直接从蚌埠二级站或淮南市国营公司进货,其他区由县公司自蚌埠调入后供应。
(二)网点
私营商户建国前,霍邱坐商主要分布在几个较大的集镇,行商多为小商小贩,也有少数批发商或居间商人流动经营。外地客商来霍邱经营的,以叶集、河口、县城居多。私商集中在水运便利的集镇,尤以县城、叶集、河口、三河尖(今属河南固始)、三流集等地为盛,经营粮、盐、棉、茶,京广杂货和地产中药材等。由于霍邱以农业为主,粮源充裕,私商中粮行比例最大。各集镇较大的商号:县城有经营绸缎布匹的“王泰和”、“元康”、“王同兴”、“马恒泰”、“郜恒丰”、“聚成”等;经营杂货的“永泰”;经营糕点的“精美村”、“马玉衡”、“高同兴”、“杨东升”;经营茶庄的“梁性元”、“徐荣茂”;经营金银首饰的“裕丰”、“永茂”、“久兴”、“德盛”等,经营药店的有“德昌药店”、“博济药房”等。
叶集地处两省三县交界,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抗战以前有各类货行、店铺438家,其中粮行、麻行约占货行店铺总数的25%。较大的商号有“江义隆”盐麻庄、“齐兴茂”麻粮庄、“韦合兴”盐庄、“泰和祥”麻庄,其他有“储德昌”京货店、“边全发”皮张行、“康泰永”药店,以及民国24年(1935)湖北省“万胜祥”药站在叶集开设的批发性的“张聚太药站”等。
河口集靠近河道,私商以经营盐粮为主,20年代全镇有盐粮行72家,有店号的41家。30年代“扈泰昌”盐粮行最大,雇工30多人,有船10余只,资本雄厚。40年代,“五大”盐粮行垄断市场。另外,“刘松盛”药店、“信真药社”等也很有名气。
1950年,全县有私营商户5929户,从业6514人。1955年,全县尚有小商贩3074户,从业4067人,人均资金37.24元;其中饮食业1140户,从业1952人。这些商户绝大多数是夫妻店,铺面小,资金少。1956年“私改”后,仅余少数小摊小贩和货郎担。
1978年后,个体商业先以小摊小贩出现,经营各类日用品。1983年后,个体商业伸入到各行业,一般为固定门面、固定摊点,较大的个体商户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各区镇所在地集镇。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县自有资产10万元以上的个体商户共60余户。
国营商业网点1956年,百货系统(包括医药经营处,花纱布公司),先后在县城和集镇设置8个分销处,开展批发、中转和零售业务。食品公司按行政区划,设8个农副产品收购站。烟酒专卖公司设1个批发部,4个分销处。全县经营网点41个,483人。
1957年,区以下接受供销社移交的63个工业品经营组。1958年,国营和合作商业合并,县以上经营管理机构25个,区及区以下65个,共有职工1574(含供销社)人。1959年,全县共有7个百货分销处、1个批发站、45个营业组,以及牲畜、农具、纱布、百货、杂货、食品等171个门市部。1962年国合分设,整编后剩有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烟酒公司、服务经理部,职工596名。其中百货公司在县城设1个批发部,1个零售部和4个自然门点,在县以下设7个分销处、1个中转站;食品公司在县城设收购、肉食供应、卤锅房和渔需供应4个自然门点,在县以下设8个收购站、51个收购组;烟酒公司在县城设1个批发部、2个零售门市部;服务经理部在县城设旅社、饭店2个服务网点。
1965年,全县国营商业有职工745人,网点87个;其中批发13个,收购59个,零售15个。1971年,有国营商业网点129个,职工1046人。
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有独立核算单位47个,161个经营网点,150个自然门点;人员2401人。1987年,国营商业有网点144个,占全县商业网点总数的1.3%,国营商业网点密度为每万人1.04个。
供销商业网点1950年,供销社成立后,农村设网点96个,职工175人。1951年,县供销合作社在县城成立职工消费合作社,职工4人,供应县城入股职工生活所需的日用杂品。
1952年,全县供销社有分销店(供销站)61个,设有门市部185个。1953年,随行政区划调整,有分销店47个,门市部216个。1954年,城关消费合作社并入城关供销社。此后供销社体制迭经变动,网点多次撤并重设。但总的趋势是网点逐年增多。至1983年,全县供销社系统共有农村网点37个供销站,629个门市部。
农村代购代销店1955年3月始设代购代销店。代购产品主要有鲜蛋、羽毛、废品、小土产、中药材等,代销商品主要是农村社员生活生产的必需品。是年,全县有代购代销店31个、经营人员85人,代购代销点43个、经营人员88人;另有流动代销员(货郎担)32人,年代购总额37.4万元。
1976年,代购代销店改称亦商亦农供销站,全县有239个站、578名供销员。购销员手续费标准由县社统一规定,手续费率(包括损耗、运费)2.5公里左右为3.5%,5公里左右为4.5%,超过7.5公里的增加0.5%。
1980年,全县有代购代销店87个、经营人员108人,平均每店有资本663元。1979年销售总额162.2万元,年收购总额2.05万元。1980年购销总额168.2万元。
1983年后,改为个体经营(如表11-3)。
表11-3霍邱县几个年份零售商店情况一览表
单位:个、人

四、物资交流会
利用古庙会作为集市贸易形式,在本县具有悠久传统,在城乡物资交流中,其贸易额占有一定比重。交流的物资主要是本地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建国后,纯粹作为贸易而举办的庙会除沿袭旧的会期外,宋店等地还自然形成了新的会期。80年代市场放开后,一度中断的小集市贸易点古庙会重又兴起。上市主要物资转为各类成衣、百货、日用工业品和生产工具、手工、生活用具及部分农副产品。会期均为3天。
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市场,本县先后举办过几次物资交流会。1953年3月16日至10月8日,先后在城关、叶集、河口、马店、周集、隐贤等地举办物资交流会,参加交流的国营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及私营商业共1053个单位,赶会群众47万多人,成交总金额达102万余元。
1984年11月26日,在县城举办秋季商品展销会,历时5天,累计到会60万人次,商品成交总额487.9万元;其中销售手表3000块,彩电80台,自行车1200辆,洗农机10台,缝纫机600部,收录机、收音机、黑白电视机2000余台(表如11-4)。
表11-4霍邱县主要集镇古庙会会期一览表(农历)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