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路
(一)干线
建国后,本县新建干线公路8条,总长250.65公里。
浦信路姚(李庙)叶(集)段是霍邱通往省内外的重要干线公路,从姚李庙东291公里+900米处进入本县,经过大顾店、平岗、柳树乡、叶集镇至河南省陈淋大桥头32.5公里+600米处,县境内长33.7公里。始建于民国16年(1927),民国21年(1932)2月定为军用公路,由工兵修筑,11月路基竣工,列为国道管理。修成后交通曾中断7年。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抢修合(肥)叶(集)段,次年完成土路基工程,恢复通车。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军队在皖西集结重兵,妄图阻止刘邓大军南下,重点修筑通向皖南公路。民国37年(1948)上半年,合叶段完成简易碎石路面,并建部分永久式桥梁。随着国民党军政人员败逃,管理机构瘫痪,合叶段公路无人保养,路面损毁,桥涵倒塌。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皖北行政专员公署管理局主持修复六安至叶集路段,睛雨通车;此后,每年组织民工建勤和道班养护。1971年、1972年全部路面铺设渣油表处层,由原路基6米宽、路面3.5米宽,扩至路基9米宽路面6米宽,渣油表处路面厚30至50厘米。
霍(邱)姚(李庙)路是贯通全县南北的重要干线,全长63公里,原为民国24年(1935)正阳关至叶集的官道县境为霍邱至众兴段。建国初期,此路为土路,仅2至3米宽,无桥涵,不能通车。
1956至1958年,公路沿线农民义务建勤,先修土路,继之改铺为简易碎石路面。路长59公里,基宽7.5米,路面宽3米,厚5至6厘米;强度低,平整度差,阴雨天通车困难。
1963年,省交通厅补助路面整修费24万元,县成立公路整修指挥部,将路面翻修加宽到3.5米,铺10厘米厚泥结石层;并对部分路线进行加宽取直,将俞林、老圈行、岔路口等处弯道裁弯取直,总长达10公里。1973年再将路基拓宽到10至14米,浇铺6米宽渣油表处层,基层用中石补强,厚8至10厘米。1987年,日平均通车750多辆。
长(集)周(集)公路南起长集,经河口、扈胡、龙潭、马店、白庙、冯井至周集,再向北延伸至迎水寺,长79.9公里。原为乡村大道,1954至1956年,采取民工建勤整修成约3米宽的路基,维持晴天通车。1975年,将路基加宽整修,周集至迎水寺段铺为泥结碎石路面,接轮渡过淮河,达南照集,可进入阜阳地区。
霍(邱)寿(县)公路西起县城,经陈家铺、十里井、新店埠、东湖闸、罗家岗、大店岗桥至寿县城,长71.34公里,县境26.45公里,为国防07030公路。1970年4月勘测设计,10月全线动工,为了洪水期能够通车,路基最低高程达27.85米,最大纵坡2.5%,最小弯道半径100米,路基宽9至14米,路面宽5.5至6米,压实厚度27.5厘米;其中手摆片石厚17厘米,泥结碎石厚8厘米,1972年验收合格。1975年,民工建勤拓宽路基,将城关至陈家铺段拓宽为14米,路面片石基层宽6米,厚4至8厘米,碎石补强,浇铺3厘米厚渣油表处路面。
众(兴)叶(集)公路位于县境南部,北接霍姚路的众兴大桥,经西皋、三元、孙岗、柳树至叶集镇与浦信、江叶路相连,长31公里,是沟通本县与大别山的干线公路,对交通、战备和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属于正阳关至叶集的官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整修,加铺砖碴,改善了路况。1958年整修取直,加铺15厘米厚的泥结碎石路面。1986年将路面加宽到5至5.5米,并加铺了碎石面层。
叶(集)江(金寨县江店)路起点叶集四方塘,北与众叶路衔接,往南经金寨开顺街至江店,进入大别山区,长4.2公里。1970年冬,兴建土路。1971年6月,建成3.5米宽的泥结石路面,路基宽8米,压实厚度22厘米。1976年6月,浇铺3厘米厚渣油路面,省投资,县民工建勤完成。
叶(集)固(河南省固始县)路是浦信路经叶集通往河南固始的干线。从叶集镇至固始孙家沟大桥,长5.2公里,始建于民国16年(1927),民国21年(1932),修简易石子路面,维持通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加宽改善,浇铺6米宽渣油路面,省、地投资16.5万元。
顾(大顾店)梅(金寨梅山)路原是六安至梅山经大顾店、尧岭头、白路桥、红石嘴至梅山道路的一段,1957年修建灌渠,切断公路。1960年改线,从大顾店经金寨龙湾村至梅山,长7.2公里,泥结石子路面宽5.5米,路基宽8米。1970年,浇浦6米宽渣油路面,路基宽12米。
(二)支线
建国后,本县新建支线公路6条,总长117.4公里:
长(集)砖(洪)路长集经夏店至砖洪的支线公路,长16.6公里,1966年建成土路基。1985年秋,用国务院以工代赈款和群众自筹款民工建勤,完成泥结石子路面,宽3.5米,路基宽8米。
新(店)坝(老坝头)路新店至淮河边老坝头,长3公里。1958年建成土路。1985年春,用国务院以工代赈款和群众自筹款,建成泥结石路面,宽3.5米,路基宽8米。
罗(岗)花(园)路贯穿县东部的孟集区,长43公里,路面宽3.5米,路基宽10米。北起罗岗与霍寿路相接,向南延伸到朱桥,进入六安县境。1977年,开始土路改线测量,1978年兴建桥涵,晴通雨阻。1981年,对路基进行整修,省、地、县共投资110.73万元,建成简易石子路面,晴雨通车。
霍(邱)马(店)路为霍邱至马店公路,又称军民路。自县城向西,经城西湖、五塔寺、石店至马店,长42公里,其中泥结碎石路面24.5公里,路基宽8至14米,路面宽3米。该路1982年5月竣工,晴雨通车。城西湖军垦农场境内,由军垦部队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17.5公里,路基宽8至14米,路面宽5米,1983年施工,1984年建成。
马(店)陈(河南省陈集)路东起马店与长周路、霍马路相接,西至陈集,长6.2公里。1975年兴建简易石子路。1982年,整修为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路基宽8至10米,是本县连接河南省的通道。县水泥厂、建材厂、石料厂座落在公路两侧。
冯(井)临(水集)路东起冯井与长周路相接,西至临水集,长6.6公里。1975年兴建为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路基宽8至10米,是一条重要的防汛公路,便利了临水酒厂的交通。
(三)区乡公路
建国后,本县新建区乡公路38条、长328.7公里。
1984年,本县公路密度为0.098公里/平方公里,全县7区4镇69个乡(镇)有32个乡不能晴雨通车,占总乡数的46.4%。
为了改变区乡交通的落后状况,1985至1986年,本县开始大规模的区、乡公路建设,县、区、乡成立公路建设指挥机构,全县用于公路建设的物资:粮食8520吨、棉花150多吨、棉布82万米,占国务院以工代赈及省、地补助本县建设总投资的81.8%。此期共完成土石方150万立方,民工建勤73万人次,建成泥结碎石路38条,长328.7公里,路基一般宽8至10米,路面宽3.5米左右。沟通了28个乡,使本县晴雨通车的乡上升到98%以上。
(四)专用公路
建国后,本县新建的专用公路5条,总长26.33公里:
麻纺厂专用公路从工农兵大桥起,至麻纺厂止。长6公里,路面宽3.5米,路基宽8至10为泥结碎石路。县投资兴建,由城关镇牌坊乡施工,1983年建成。
表8-1本县几个年份公路建设投资情况表
单位:万元米,

雨台山石煤开发公司专用公路起点马店猴子山与长周公路相连,终点矿区(五岗集),长8.08公里,泥结碎石路,路面宽3.5米,路基宽6至8米,1984年建成。
迎水寺至西湖闸防汛专用公路起点朱港乡迎水寺,终点西湖闸,长6.25公里,泥结碎石路,路面宽3.5米,路基宽8米,省淮河修防局投资兴建,1984年建成。
211微波通讯站专用公路由顾梅路4公里+390米处,向东通往211微波通讯站,长4公里,泥结碎石路,路面宽3.5米,路基宽6至8米,1971年建成。
83125部队专用公路起点反修桥,终点部队七团驻地七里庙西,长2公里,泥结碎石路,路面宽3.5米,路基宽6至8米,1984年建成(见表8-1)。
二、桥梁、涵洞
(一)桥梁古桥基本毁坏和拆除,建国后兴建的公路桥梁主要有:
众兴大桥1968年兴建,位于霍姚公路14公里+25米处,跨沣东干渠,系钢筋水泥等截面双曲拱桥,长58米,单孔净跨45米,桥宽净7.15+2×0.75米,桥高8.5米,设计负载汽车13吨、拖60吨。
大顾店桥原为木架桥。1965年由县公路站桥工队改建为石拱桥,位于浦信路305公里+222米处,长24米,其中2孔6米、1孔8米,宽7.4米,高8.4米,设计负载汽车13吨。
桥头集桥原为木架桥。1974年由地区公路总站工程队改建,位于霍姚公路52公里+679米处,跨二道河,系钢筋混凝土等截面双曲拱桥,长46米,单孔净跨30米,宽7米,高6.7米,按负载汽车13吨设计施工。
大店岗大桥1971年12月由地区公路总站工程队承建,位于霍邱、寿县交界处,由两县公路站管养。位于霍寿路26公里+320米处,跨淠河,钢筋混凝土空腹式拱桥,长270米,其中5孔孔径为47米,1孔可起动的活动桥面长10米,桥宽净7+2×0.75米,桥高15米,按负载汽车13吨设计施工。
工农兵大桥位于霍马公路2公里+300米处。1967年,由军垦部队投资兴建,系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47.1米,4孔,孔径30米,桥面车道净宽5米,人行道0.8米,桥高13米,设计负载汽车13吨。
河口大桥原系浮桥,由交通局设渡口管理。1972年,改建为双曲拱桥,位于长周路8公里+102米处,跨沣河,长98米,3孔,孔径均为30米,桥宽净7+2×0.55米,桥高12.3米,按负载汽车13吨设计,由地区公路总站承建,县公路站管养。
(二)涵洞
建国初期,公路涵洞由地方修建,民办公助,多为瓦管涵,水毁严重,常需抢修。1966至1967年,将50年代修建的瓦管涵完全更新为混凝土筋管涵,直至今日,除霍寿路沿线涵洞较为完好,其他各条公路均有三分之一的涵洞急待修建、接长、改造。
1987年,本县干支线公路14条368.05公里,共有涵洞1229道;其中姚叶路88道,霍姚路248道,霍寿路62道,顾梅路32道,叶江路6道,叶固路16道,众叶路124道,长周路267道,马陈路24道,冯临路18道,霍马路84道,罗花路182道,长砖路64道,新坝路14道。本县区乡公路38条,328.7公里,共有筋管涵1440道。
三、陆运工具
轿子轿子作为客运工具,远起秦汉,清代特盛,民国渐废,50年代初消亡。乘坐级别严格,按官职分为2人、4人、8人肩抬,旧社会民间流传着:“穷人的肩头,富人的道路”。
手推车俗称“小红车”,载重约70至80公斤,笨重费力。民国时期改造成“红车”,载重不过200公斤。民国29年(1940年)《安徽统计年鉴》载:本县民间有手推车590辆。50年代初,发展成独胶轮车2003辆,为陆路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50年代后期逐步淘汰。
架子车1952年,县搬运站从上海购进30辆大轱辘架车,胶轮双把,单靽,载重量1吨以上,轻便耐用,易修价廉,便于使用。它分为大轱轮车(车圈直径75厘米)和小轱轮车(车圈直径56厘米),又称80根(条辐)吨车。1958年,全县搬运部门有载重1吨位平板车264辆。此后向农村发展,70年代初,全县架子车3000多辆。1987年,全县拥有平板车8400辆。
自行车30年代初,本县仅有少数豪门子弟乘用。40年代,手工业工人杨守义开设车铺,有5辆自行车出租。50年代初,已作为邮政部门邮运和投递的交通工具。1953年,作为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用车,并逐步发展到企事业单位。进入70年代,城镇居民自购自用。80年代,自行车在城乡逐渐普及,并成为一些个体商贩的运货工具。1987年,公安部门登记,发证的自行车已达12.5万辆。
畜力运输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县物资搬运,除靠人力外,兼用畜力补充,有些个体经营者甚至饲养3至5头毛驴,驮运米粮到城镇出售,然后捎回食盐、杂货,人称“驴贩子”。50年代逐渐消失。70年代,重新出现毛驴小板车短途营运。
牛车也称大车,载重1吨以上,使用这一工具的为沿淮。湖湾地区的姜家湖、陈嘴子、陈郢子、王截流等乡村,现尚有牛车近100辆。
简易机动车运输1972年,河口搬运站仿制成功第1台简易柴油三轮车,载重1.5吨,时速15至20公里,先后在叶集、周集等专业搬运站进行推广。70年代中期,全县有技改柴油三轮车200多辆,担负着城乡短途货物运输。70年代末,货运量逐渐增加,柴油三轮车被交通专业运输单位淘汰,向汽车运输发展。
1980年后,个体运输户开始使用六安、宣城、合肥等地厂家生产的“飞彩牌”170型4匹马力柴油三轮客车,和上海产581型12匹马力柴油三轮客车,定员10人。1987年,全县拥有简易机动三轮客车299辆。
机动车运输50年代中期,县拖拉机站进口第1台“老波兰”单缸发动机拖拉机,继进口“福特”和“捷克”35型等型号拖拉机,主要用于机耕抽水。60年代,国产“铁牛”、“丰收35”、“江淮”等型号拖拉机进入本县,除为农业服务外,还参加社会营运。60年代末,购进手扶拖拉机50台,600匹马力,常挂上拖斗运送农用物资。70年代初汽车运输不足时,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
1978年,全县有拖拉机1462台、30011匹马力,其中轮式384台、17111匹马力,手扶式1078台、12900匹马力。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用机械减少。1987年,全县有拖拉机4106台、73002匹马力,其中轮式694台、32526匹马力,手扶式3412台、40476匹马力。
汽车运输1951年,皖北行署交通处汽车运输公司在霍邱设站,承接六安发来的客车。1953年兼办客运。1970年成立县汽车队。1974年,县搬运站开始购进汽车,成立搬运站汽车队。70年代各物资部门、工厂开始购进汽车,自家货自家运。80年代,社会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并涌现出一批个体运输户。1987年,全县参加营运的汽车共824辆,其中客车81辆、2766个座位,货车743辆、5944吨位。
摩托车运输60年代,本县仅公安、邮电部门有摩托车,用于公务。80年代,进入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家庭。1987年,有证照的进口日本铃木、本田,国产黄山、上海、王冠、东风、金城等摩托车52辆,此外,还有部分无证照的私车(如表8-2)。
表8-2全县1975年至987年公路运输工具发展情况表
单位:辆

四、公路营运
(一)客运民国19年(1930),裴梓文、马少西、邹述孔三家筹集银币1万元购客车2辆,在县城南关灶王庙开办“益民”客运股份公司,经营霍邱至樱桃园、陈家埠、新店埠、溜子口,以及霍邱至张集2条线路;总里程46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开始办国营客运,由皖北行署交通处汽车运输公司营运。1959年,由六安行署交通管理局第一车队营运。1977年,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八队在霍邱成立,承担霍邱客运业务。1980年,县交通局成立了客车队。是年,全县拥有客运汽车55辆、座位2100个;其中国营客车38辆、1520个座位,集体客车9辆、360个座位。共辟客运线路45条,日发客班104次,年客运量182.57万人次。其中国营客车线路27条,日发客班68次,年客运量162.93万人次;集体客运线路7条,日发客班14次,年客运量19.64万人次;个体客运线路11条,日发客班22次,个体短途三轮客运车299辆,日客运量3000多人次。
1987年,全县有客运汽车81辆、2766个客位,客运量244.78万人次,周转量10151万人公里。此外,企业专用客车有3家,用以接送本单位职工及其子女上班、上学。县化肥厂1984年5月开班,县石油公司1985年开班,县砖瓦厂1985年2月开班,每天分别往返于霍邱城关十字街口至各自单位4次。
(二)货运
1953年,霍邱汽车站开始受理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调车。进入60、70年代,由六安汽车分公司2队、27队、35队轮流驻点承担霍邱县物资运输。1977年5月,由六安分公司汽车8队驻本县承担货运业务。
1970年交通局成立县汽车队。1974年,河口搬运站发展汽车货运。此期,机关、工厂、物资部门也相继购买了汽车,自家货自家运。
80年代,个体户汽车进入运输市场,运输市场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竞争局面。
1987年,全县货运量达35.63万吨,周转量3503.5万吨公里(如表8-3)。
表8-3本县几个年份公路运输量统计表

五、汽车站及营运公司
(一)汽车站
县汽车站始建于1951年,站址县城南关外三官庙,有草房3间、职工3人,全称“皖北行署交通处汽车运输公司霍邱汽车站”。接办六安发来的隔天1班客车。1953年8月,与霍邱联运站合并,职工30人,迁县城西关马家大园,站房10余间,接发六安来霍的客货车。1954年,联运站撤销,迁址东关外(大众浴池处),有职工25人。1958年,在东关外建站,占地7271平方米,设候车室、行李室、办公室、票证库、司机食宿站、零担仓库、职工宿舍、警卫室、停车场(面积1480平方米)。1987年,占地11275平方米,有职工310人。
1951年在岔路、众兴设代办点。1957年在俞林、西皋设招呼站。1959年叶集汽车站划属县站领导,增设叶集、姚李、长集3个分站,升岔路、众兴、三元、大顾店为分站。是年,仅开辟客运线路2条,日发班车4次,旅客量400人次。1962年,增设河口、周集代办站。1978年到1987年,新增河口、扈胡、马店、白庙、周集、孟集6个分站,俞林、平岗、孙岗、曹庙、冯井、龙谭、罗岗、洪集、石店、宋店、大顾店11个代办站,经营客运线路32条。其中省际线路3条,日发客车60班次;同时,每日接办邻县汽车站发来客车11车次,旅客流量0.43万人次,年客运量159.6万人次、775.4万人公里。
周集汽车分站1962年为代办站,1966年升为汽车分站,无站房,仅有站务员1人,在停车场售票。1974年10月,建站房,占地5486平方米,建筑面积589平方米,砖瓦平房,设售票房、招待所、食堂、职工宿舍,职工7人。
1962年,仅接办县汽车站发来的1班车。1978年至1987年日接班车12次:其中霍邱至周集至梅山、六安至周集、合肥至周集的县际班车3次。每天驻站客车4辆,日经过客车13班次,年客运量18.72万人次。
长集汽车分站1958年始建,位于长集镇北头,有站房3间、站务员1人,隶属霍邱县汽车站。1974年元月,新建砖瓦结构平房497平方米,设站房、售票室、候车室、职工宿舍,有停车场230平方米。该站是霍邱通往六安、合肥、南京;霍邱通往梅山;霍邱通往周集、阜阳等地的主要客运车站,每天接办班车23次,客运量300多人次,年客运流量达10.8万人次。
孟集汽车分站1970年建立,隶属县汽车站,当时无站房,仅有站务员1人,县城到孟集班车时停时开。1982年6月,在孟集区政府南边建站房,总面积1078.9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砖瓦平房。日接班车7个班次,客运量280多人次,年客流量10.1万人次。
叶集汽车分站1951年建,属2级站,站房11间。1956年迁至叶集桃园(今三叉路),站房占地14667.4平方米,建筑面积1659.54平方米,主站房框架结构。1959年划归县汽车站管理,更名为叶集汽车分站。该站位于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是沟通霍邱与金寨、固始、武汉、信阳等地的中心站。每天始发班车8次,省内驻点班车5次,外加合肥、六安、蚌埠、淮南等公司开往武汉、潢川、驻马店、信阳等过往车24班次,日接办客车37班次,客流量1500多人次,年客流量54万人次。
(二)营运公司及车队
安徽省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八汽车队国营企业,位于县城军民路肉联厂对面,1977年5月1日兴建,占地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停车场占地2000平方米,设有调度室、维修车间、材料库、加油站、食堂、篮球场等,1978年完成基建工程。是年,报废解放牌货车1辆,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拨给客车2辆,共80客位。
1983年,汽车8队与霍邱汽车站合并,实行站队合一,统一领导。1985年,职工175人,其中驾驶员79人,修理工74人,行管、后勤人员22人。1987年有客车34辆、1415个客位,货车44辆、220吨位,固定资产195万元,年收入210万元。客运量119.3万人次,周转量7411.6万人公里,货运量1.86万吨,周转量272万吨公里。
县第一运输公司1970年建立,国营企业,原名霍邱县汽车队,当时仅有2间办公室,设在县交通局西边,有职工11人,隶属县交通局。购进江淮牌汽车4辆,共12吨位,并将1台解放牌汽车、5台拖拉机归还霍邱县农机二厂(现名皖西挂车厂)。
1971年,迁到霍姚路约1公里处西边,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购置江淮牌汽车5辆,职工20人,1972年修筑院墙,建职工宿舍8间,购进江淮牌汽车1辆。
1984年,更名为霍邱县第一运输公司。1987年,职工42人,拥有汽车17辆、75吨位,年货运量1.2万吨,周运量100万吨公里。
县交通局客车队1980年2月建队,国营企业,有办公室1间,设在交通局1楼,职工12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驾驶员2人,修理工2人,待业知青6人。县财政局拨款5万元,购置江淮牌客车2辆、46个客位,当年客运量2.57万人次、5007万人公里。1982年,集资购置JT661型解放牌客车1辆和太湖牌客车2辆,共120客位。1983年5月,出售2辆江淮牌客车。
1987年,购置JT662型东风牌客车1辆和JT661型解放牌客车1辆,共拥有客车5辆、205个客位,开霍邱到周集、六安当日往返班次5个,财务由县交通局代管,实行单独核算,有固定资产2万元,年收入14.2万元。
县第二运输公司集体企业,原座落在城关西门,1986年迁到化肥厂北端。公司占地8000平方米,原为霍邱县搬运站,1982年10月更名为霍邱县搬运公司,1985年5月又更名为第二运输公司。
公司除担负霍邱县城搬运装卸业务外,同时发展汽车运输。1976年,购置江淮牌汽车3辆共9吨位。1978年,有汽车6辆、21吨位。1980年,将4辆江淮牌汽车改制成柴油汽车。1987年,有汽车18辆共107吨位,小四轮柴油车9辆共18吨位,固定资产626万元,职工498人。其中驾驶员48人,修理工34人,搬运装卸工230人,行管后勤人员43人,其他人员143人,同年,货物运输量5.99万吨,周转量388.4万吨公里。
河口运输公司位于河口镇北头,属集体企业,原为河口搬运站,1982年更名为河口搬运公司,1984年改为河口运输公司。
1972年,仿制6台三轮车。1974年购进第1辆江淮牌汽车,培训三轮车驾驶员18人。1976年,拥有简易三轮车15辆、江淮牌汽车4辆,逐步淘汰简易柴油三轮车,向汽车运输发展。
1983年,将江淮、罗马牌汽车更新为解放、东风型号汽车。1987年,有解放、东风型货车54辆、455吨位,客运汽车4辆、175个客位,北京吉普车1辆,大小汽车59辆。有基建房屋54间、2000平方米,停车场占地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114.26万元。1975至1987年,先后10次出席过省、地、县先进集体表彰会议。1984年,省交通厅授予最佳企业称号,获银质奖章。
叶集运输公司集体企业,原为叶集搬运站。1985年,更名为叶集运输公司,位于叶集镇西南通往河南省陈淋子的公路南侧,占地4000平方米,有楼房4幢,另有修理车间、油库、材料库、停车场等,职工146人。1987年,有货车32辆、176.5吨位,客车3辆、130个客位,固定资产147万元,职工207人,货运量4.24万吨、周转量665.6万吨公里。曾被评为省交通系统先进单位。
乡镇运输企业80年代,本县乡镇交通运输企业发展很快,有些亦农亦运搬运队先后成为乡镇专业运输队。1987年,长集搬运站有汽车10辆,职工20人;叶集南街办事处汽车队有汽车12辆;临水集汽车运输队有汽车5辆,职工41人;临淮岗搬运站有东风带挂车4辆、36吨位,固定资产15万元。
城乡个体(联户)运输业发展迅速,1979年以前,全县仅有小板车5000多辆。1987年,拥有客车26辆、520个客位,客运量1.66万人次,周转量129.5万人公里;货车157辆、932吨位,货运量19.92万吨,周转量996.5万吨公里;其他机动车864辆、892吨位,货运量17.11万吨。周转量205.3万吨公里。还有拖拉机74辆、222吨位,货运量4.25万吨,周转量127.5万吨公里。
机关单位汽车队70年代以后,机关单位先后成立了汽车队,主要接送领导人参加公务活动和承担本单位的运输任务,有时参加社会营运。
1987年,县委、县政府车队有吉普车、小轿车、面包车9辆;三三七地质队汽车队有大货车25辆,大客车2辆,小汽车10辆,大拖拉机2台,职工50人;肉联厂汽车队有大货车5辆,冷冻汽车7辆,小型汽车2辆;化肥厂汽车队有大货车5辆,大客车1辆,职工15人;石油公司汽车队有油罐车3辆,大客车1辆,职工10人;粮食局汽车队有大货车15辆,职工30人;供销储运公司汽车队有大货车5辆,职工12人;石煤开发公司汽车队有东风自卸车4辆,大江淮自卸车1辆,生活专用车2辆,职工15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