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塘坝
民国《霍邱县志》载,县内有水门塘,位于县城北5公里,公元前600多年楚相孙叔敖所建,原名阳泉大业陂,面积1.2万余亩,灌田千顷。水门塘是我县最早的蓄水防旱工程。隋大业元年至十二年(公元605至616年),重修大业陂溉田。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县张海勘定水门塘周长十九里八,面积八千五百亩;当时筑土堆为界,土堆以内为塘,土堆以外为田。胡陂塘在县南35里,嘉庆年间勘定塘身南北绵亘三里七分,东西绵亘五里。龙陂塘在胡埠。枣林塘(今大官塘)在县南三十里,塘地二百零五石三斗五升二合。县境内还有小官塘、大陂塘、老官塘、马陂塘、板门二连塘、朱回塘、宋家塘、方花塘等古塘。
建国前,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农民贫困,分散经营,多数塘坝年久失修,蓄水灌溉面积不到全县耕地三分之一,遇到少雨年份,连南部地区水稻也难保收。
建国后,据淮委50年代初测绘的《淮南地形图》记载:“霍邱南中部丘陵区,有沟塘堰坝9000处,总蓄水量约4000万立方米。”
1951年治淮筑堤工程告一段落后,霍邱县人民政府就把每年的冬修列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当年冬季动员全县劳力,掀起农田水利兴修高潮。孟集区在普遍整修小型塘坝的同时,还重点整修爱国塘水库。
1953年秋旱,全县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抗旱斗争,孟集区兴建了沙大桥、郭圩两水库,城郊区扩建了大官塘,使粮食总产量仍达到20945万公斤。1955年按照中央“积极兴办农田水利,以逐渐减少各种水旱灾害”的方针,全县兴修农田水利,至1957年,全县共整修、兴建沟塘堰坝4.19万处,蓄水容量达到1.6亿立方米,比原来增加3倍。195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
1964年普查,全县实有沟塘堰坝4.8万处,面积为20万亩,蓄水容量1.897亿立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南部地区“废塘为田”现象严重,蓄水量减少见表5-3。
二、水库
建国后始建水库。1951年,孟集区修建爱国塘水库,石店区修建溜山水库。1952年,修复水门塘水库。1953年以后,逐步把兴修重点转向水库建设,到1987年止,全县先后新建扩建中小型水库366座,总库容2.36亿立方米,其中拦蓄地面迳流量0.6324亿立方米。
表5-31964年全县塘坝蓄水情况表

(一)中型水库(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
有龙潭、老圈行、蝎子山、水门塘、侯堰头5座,均系由悔山水库充水的反调节水库。设计总库容1.24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08亿立方米,调节灌溉面积为63万亩。
龙潭水库位于本县西大山东侧龙潭、茶庵两乡境内,控制来水面积18平方公里,调节灌溉库下高程53至25米之间农田18.6万亩,并向沣西干渠下段送水。1957年10月兴建,1958年纳入开发史河灌区总体规划,泮西干渠由库经过;1969年,沣西干渠石庙至彭店一段改走高线,渠库分开,建成中型反调节水库。防洪标准原为5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标准偏低。1983年改为100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兴利水位58.2米,相应库容6213万立方米;防洪水位58.4米,总库容6700万立方米。主体工程由土坝、进水闸、泄水闸、放水涵组成。投资170万元,做土方230万立方米,砌石27794立方米,混凝土551立方米。
主土坝长5300米,始建于1957年,经过历次加高培厚,现在坝顶高程60.2米,顶宽4米,上铺碎石路面;内坡1∶2.5,块石护砌,外坡1∶3,顶下每5米加做平台,平台顶宽2米。
进水闸1969年建进水闸1座,开敞式2孔,孔径2米,闸底高程56.54米,最大流量18立方米/秒。
泄水闸位于大坝北端谢店村,1座2孔,孔径2×2.3米,为正倒拱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排灌两用,最大流量36立方米/秒。
大坝中段建放水涵3座,灌溉库下49.5米高程以下耕地。1971年增建48米高程低孔涵1座,灌溉龙潭、庙岗一带农田。
老圈行水库位于宋店乡沣东干渠节制闸上,集水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个三面筑堤、一面靠渠的平原水库,引蓄梅山水库冬春季发电尾水,蓄纳汛期洪水,调节灌溉14.3万亩耕地。按5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兴利水位48.52米,相应库容1280万立方米;防洪水位48.9米,库容1400万立方米;校核水位49.9米,总库容1691万立方米。主体工程由大坝、进水闸、泄水闸组成。投资56万元,做土方81.8万立方米,石方5400立方米,混凝土165立方米。
大坝全长4400米,坝顶高程51.2米,顶宽4米至5米;顶下每5米加做平台,平台顶宽2米。1966年开工,次年完成。1976年对主坝进行浆砌块石框格混凝土护坡,副坝进行缓坡防浪,内坡由1∶2.5加大到1∶5至1∶7。
进水闸位于库西、沣东干渠右岸,1孔宽2.5米,块石圬工结构。闸底高程47.13米,闸前水位50.5米,闸下最低水位38.6米,最大进水流量8立方米/秒。
泄水闸位于大坝北端,1孔宽1.5米,系钢筋混凝土圆管封闭式涵洞。闸底高程38.6米,最大泄水流量12.5立方米/秒。
蝎子山水库位于沣西干渠渠尾冯井乡蝎子山东侧,集水面积2.8平方公里。从赵庄一级闸上引水,原设计引水位52.4米,相应库容677.5万立方米,调节灌溉10万亩农田。主体工程由大坝、进水闸、泄水涵组成。投资46万元,做土方43.6万立方米,石方9600立方米,混凝土1003立方米。
大坝1967年建成,经过扩建,长2645米,顶高程59米,顶宽5米,内坡1∶2.5,外坡1∶3,顶下每5米加做平台,台宽2米。最大坝身高15.7米。
进水闸1968年建成,1座2孔,孔径2×2.5米,开敞式块石污工结构。闸底高程51.13米,最大进水流量12立方米/秒。
泄水涵1座1孔,孔径1.2×1.2米,块石圬工结构、封闭式拱涵。涵底高程进口43.51米,出口43.34米,最大泄水流量12.4立方米/秒。
1969年沣西干渠改线,水库改从彭店节制闸引水,水位抬高5米,将该库扩建成中型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三百年一遇校核。兴利水位57.2米,相应库容1449万立方米;防洪水位57.4米,库容1545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57.6米,总库容1590万立方米。随着库容量的增大,主坝加长到1295米,增筑副坝长1350米,坝顶高程加到59米,并改建原进水闸为进、出水闸,使灌溉面积扩大到16.84万亩。
水门塘水库位于城北5公里陈家埠,原名“阳泉大业陂”,为孙叔敖所建。建国后,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测定塘面为4500亩。1958年开挖沣东干渠退水渠,经过此塘;并在塘中打格堤,留五分之二塘面积蓄水,五分之三栽种水稻,但效果不好。1967年整修,拆除格堤,加高塘埂,扩大库容,建成中型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库坝顶高32米,兴利水位30.4米,相应库容920万立方米;防洪水位30.6米,库容1005万立方米;校核水位30.7米,总库容1040万立方米,调节灌溉面积9.08万亩。由于进水闸前引水渠坝高程未做够,影响水库蓄水量,年均实灌面积2.5万亩。主体工程由大坝、进水闸、泄水闸、放水涵组成。投资35.6万元,做土方50.82万立方米,石方2200立方米,混凝土72立方米。
大坝周长7895米,顶宽4.5米,坝顶高程32米,内坡1∶5,外坡1∶3。邹立汉建议在库中取土增建遏浪台52座,效果很好。
1975年,在库首建进水闸1座2孔,孔径2×2米,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闸前水位28.5米,闸下库内水位27米,闸底高程26米,过闸流量10立方米/秒。
泄水闸1座2孔,孔径1.5×2.6米,为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排灌两用拱涵。设计洪水位闸上、闸下均为28.7米,最大泄水流量20立方米/秒。
水库四周建放水涵7座,分别向黄岗、陈家埠、青龙门、大莫店等渠道送水。
侯堰水库位于史河总干渠左侧孙岗乡境内,集水面积15.7平方公里,原来总干渠经过此库,容积较大,影响渠道送水速度。1966年把渠库分开,改建成反调节水库,灌溉4.5万亩农田,并向总干渠下游洪水。汛前可以放干库水,抢种一季水稻;若遇特大洪水,可纳洪入库,减轻上游渠段压力。水库按50年一遇设计,三百年一遇校核;兴利水位61.6米,相应库容980万立方米;防洪水位62.35米,库容1120万立方米;校核水位63.1米,总库容1400万立方米。主体工程由大坝、进水闸、放水涵组成。投资82.3万元,做土方64.5万立方米,石方6154立方米,混凝土341立方米。
表5-4全县小(一)型拦蓄径流水库

大坝主坝长1347米,顶高程64.7米,顶宽4米,内坡1∶2.5,外坡1∶3,坝外即为总干渠。
进水闸1座1孔2×2.5米,封闭式块石圬工结构。闸前水位62.3米,闸下水位61.6米,闸底高程58.59米,过闸流量5立方米/秒。
建渠下放水涵1座1孔,孔径1.5米,为混凝土圆筒涵。出、进水口高程均为45米,最大过涵流量14.2立方米/秒。
该库自1968年建成后,一直被垦殖到1987年没有蓄过水。
表5-5全县小(一)型反调节水库

(二)小型水库
小(一)型水库(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全县有小(一)型水库24座,设计总库容4495万立方米。其中拦蓄径流水库11座,设计总库容1920万立方米;靠灌渠充水的反调节水库13座,设计总库容2575万立方米(见表5-4、表5-5)。
小(二)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全县1981年核实,有小(二)型水库337座,总蓄水量为6745.3万立方米(见表5-6)。
表5-6全县小(二)型水库分区表

三、引灌工程
(一)史河引灌工程
民国20年(1931)春季大旱,叶集“苏区”军民,从四里店至小河洲筑拦水坝(当时称作红军坝),长3华里。同时加高南桥河和马道河河埂,并开挖3华里长的引水渠,引史河水灌溉开顺(今金寨县)、叶集农田4万亩。
1954年3月,霍邱组织民工3000人,由陈崇志带队,参加建设梅山水库(坐落金寨县)。1957年水库建成后,总蓄水量22亿立方米,为开发史河灌区提供了水源条件。
1958年6月,落实史淠航灌工程规划。其中史河灌区灌溉面积为285万亩(标准亩,下同),霍邱受益222.3万亩,占史河灌区总面积78%。当年冬季开工,全县动员民工18.1万人,组成19个水利团和1个妇女野战营。经过三年大干和三年续建,先后完成红石嘴渠首枢纽工程、史河总干渠、汲东干渠、沣东干渠、沣西干渠及其引水配套工程,共开挖纵横渠道1593条,总长4643.86公里,搬运土石方8949.72万立方米,超过1951年治淮土方7倍,灌溉霍邱农田176.9万亩。这是我县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继治淮之后、于“三年困难时期”开山挖河,为造福子孙再次做出的巨大贡献。
红石嘴枢纽工程位于金寨县老河岔史河干流上,是史河灌区的渠首工程,距梅山水库坝下9公里。全部工程由拦河坝、溢流坝、冲沙闸、史河灌区进水闸组成。工程由六安专区史淠航灌工程指挥部组成的红石嘴指挥所组织施工,霍邱支援民工8000人;1958年冬季开工,1961年9月建成。1959、1960年曾临时放水灌溉,1963年起灌区正常供水灌溉。
拦河坝位于冲沙闸与溢流坝之间,长174米,系老坝改造,坝顶高程73.4米,顶宽8.6米。上游69米高程以下为老坝体,留4.4米平台,平台后以1∶3坡填高至73.4米,用干砌块石护面,下游按1∶5坡填至68米后为平台。
溢流坝长620米,坝顶高程69.2米,流量596立方米/秒,1958年开工,1960年9月竣工。1969年7月,梅山水库泄水流量1540立方米/秒,溢流坝西端冲毁,同年9月拆除老坝重建。现在溢流坝长446米,顶高69.2米,坝上水位71.88米,坝下水位68.18米,过坝流量4000立方米/秒。
冲沙闸位于史河总干渠进水闸左侧,1座4孔,孔径5×6.5米,为钢筋混凝土开敞式结构。闸底高程64米,闸上水位69米,过闸流量320立方米/秒。
进水闸位于冲沙闸右侧,1座3孔,孔径3.5×4.04米;1958年开工,1960年完工放水。1967年扩建成同规格的6孔闸,为开敞式浆砌条石结构;闸上水位69米,闸下64.3米,最大过闸流量154立方米/秒。
史河总干渠主渠道渠首从红石嘴进水闸下,循河水老道,穿二狼岗与八斗岗之间洼冲,东行至司楼切岭,过岭西北行至胡庄泄水闸,北折经八里难,沿史河东岸至开顺镇,东南行与傅家河平交,建徐小圩泄水闸,进入霍邱境;东行至平岗切岭(史河、汲河分水岭),顺冲至韩老庄,折北行,穿秦冲、施常冲、祠堂冲,至普荫寺与六(安)叶(集)公路相交;穿顾祠堂、吴家岭两冲洼,北行穿侯堰冲,经王店切岭,穿水姑庙、台大坝等冲洼,至三元店北1.5公里止。渠道全长42.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4万亩;经过大切岭3处,长达5.7公里,深度14至25.6米;跨冲13道,长达11.5公里,填方深度9至12米。韩老庄以上渠底宽度45米,以下为40米,切岭段35米。渠道内坡1∶2.5,外坡1∶3。渠堤顶宽徐小圩以上6米,平岗切岭以下4米。韩老庄以上渠水深度4米,以下为3.5米。渠道比降一般1∶20000,切岭段1∶8000至1∶12000,填方段1∶40000。渠底高程渠首60.3米,三元渠尾58.37米,正常流量145立方米/秒。
总干渠有直灌支渠2条,斗渠3条,农渠12条,建提水站11处。1986年至1987年引用外资193.7万元,对总干渠进行清淤、护坡和建配套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为12.66万亩。
该工程在司楼切岭,长2公里,最大切岭深度14.6米,其中土层7米,岩层7.6米。1958年10月,由河口水利团组织民工8000人施工一冬春,进度缓慢;后从毛尖山水库抽调风钻7把支援切岭,加快了进度。于1959年秋季完成。
平岗切岭长3公里,最大切岭深度25.6米,为总干渠的钉子工程。县成立平岗切岭工程指挥所,县长周振华坐镇指挥,从8个水利团抽集民工5万人组织施工。开工不久便遇到风化岩层,掘进困难。省和地区驻工地工程师刘蔚起、胡世润带领复员军人冯克山等12人组成爆破队,创造出“母子井”爆破法,在一口4至5米深的竖井下部,按不同方位打三个横洞,每洞放炸药800公斤进行爆破,功效提高2倍。后又采用“母子群”爆破技术、以四个母子井为一群,同时引爆,山震石开,功效提高10倍以上。随着大爆破实验成功,爆破队伍增加到64人,成为平岗切岭的开路先锋。工地民工利用风力车施转、绳索牵引为动力,操纵自制铁轨运输车、机械倒拉器、人踩大鼓车、脚踏循环器等运土工具,大干两个冬春,于1959年8月完成小断面引水过平岗。此后,由省公安厅劳改队继续进行拓宽挖深,达到设计标准,1963年竣工。
王店切岭长700米,最大切岭深度15米,包括侯堰头高填方工程,由周集水利团组织民工8000人施工,在省劳改三支队的参加下,填方工程于1961年冬季完成;切岭工程于1962年春季基本完成。
普荫寺切岭深度10米,包括两端的填方工程,由妇女野战营担任。营长陈国芬带领全营“女兵”,推广打桩劈土法挖土,和男劳力一样操纵独轮倒拉器、自动倒士机和人畜力牵引运土机等工具施工。1960年3月切岭和填方工程完工,陈国芬营受到中央妇联会表扬和收到颁发的一面奖旗。
徐小圩泄水闸位于平岗乡芮祠村、史河总干渠左岸,用以排泄右岸傅家河36.3平方公里洪水,闸为开敞式桥闸,5孔,单孔宽3米,闸底高程58.5米,闸上水位63.45米,闸下61.75米,过闸流量190立方米/秒。1958年冬季开工,1959年6月竣工,投资25.74万元。1963年维修加固时更换闸门和启闭机,加做上游铺盖,浇灌闸基底板,改做钢筋混凝土桥面。
普荫寺节制闸位于平岗乡龙岗村,为总干渠上第一座枢纽节制闸,向汲东、沣东、沣西三条干渠调节供水。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孔桥闸;中孔13×8米、安弧形钢板闸门,边孔各为6×8米,安钢筋混凝土闸门,配用电动启闭机。闸底高程59.15米,闸上水位62.7米,闸下62.5米,流量87立方米/秒;最高防洪水位63.2米,最大流量100立方米/秒。该闸系公路大桥改建,1969年10月开始,1970年3月改建完工,1981年进行加固。
总干渠渠下涵由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在总干渠修建渠下涵5座,用以排除冲洼地区内涝(见表5-7)。
表5-7史河总干渠渠下涵工程表

顾祠堂渠下涵于1987年利用外资24.66万元进行改建。渠下涵为2孔,孔径1.5米,钢筋混凝土圆管,流量25.7立方米/秒。
总干渠建成后,隔断了两岸交通。1986年,利用外资改建三元公路桥,净跨35米,桥长78米,宽8.5米;新建侯堰机耕桥,单跨50米,桥宽5米;新建吴家岭机耕桥,单跨50米,桥宽5米;新建新河机耕桥,单跨52米,宽5米;新建王老庄人行桥,10孔长80米,宽1.8米。以上桥梁均为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
直灌支渠徐小圩支渠,从徐小圩至老堰埂,长18.5公里,渠底宽2米,边坡1∶1.5,比降1∶10000。渠首进水闸1孔5×4米,为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引水位63.45米,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渠上建公路桥2座,机耕、渡桥7座,人行桥5座,泄水闸1座,节制闸1座,分水闸2座,堰下涵1座。1983年春季开工,1985年停建,尚余5.5公里渠道、约38万立方米土方未做。1986年至1987年,引用外资108.7万元续建配套。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
黄小圩支渠上自吴家岭,下至洪集,长29.15公里。渠道进水闸2孔,孔径1.5×2.6米和1×1.5米,为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引水位62.14米;闸底高程上游60.2米,下游59.12米;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渠上建节制闸10座。跌水3座,机耕桥8座,人行桥4座。分支斗农渠上建筑物15座,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1986年至1987年,引用外资95.69万元,进行续建配套(见表5-8)。
表5-8史河总干渠直灌分支、斗、农渠工程表

(二)沣东干渠
主渠道渠首自总干渠渠尾进水闸引水,沿霍(邱)叶(集)公路东侧北行,经西皋店、众兴集北行,穿长(集)砖(洪)公路桥,经莲花寺,再穿长(集)周(后)公路桥,经岔路一里棚至长岗,北行至老圈行节制闸,再北行至霍邱城关五里拐马冲节制闸止,全长53.6公里。
马冲节制闸下为沣东退水渠(也是沣东干渠继续向北输水渠道),穿水门塘至严家冲止,长10.39公里,底宽15米,泄4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淮河。在退水渠上开有茅桥支渠、黄岗支渠、黄家庙支渠、安郢支渠、赵郢支渠,引水门塘库水灌溉农田。
沣东干渠设计灌溉农田69.5万亩,正常流量34.8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8.3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3.9立方米/秒。渠底宽40米,内坡1∶2.5,外坡1∶3。渠底高程,进水闸下59.57米,众兴闸上58.58米、闸下48米,老圈行闸上47.31米、闸下38米,马冲闸上37.74米。三元至老圈行闸上渠道水深2.5米,闸下至马冲2.2米。三元至众兴闸上渠道比降为1∶20000,众兴闸下至老圈行闸上1∶40000,老圈行闸下至马冲1∶60000。主渠道上有分干渠1条,支渠13条;直灌分支渠7条、斗渠30条、农渠86条,灌溉面积不足500亩的渠道46条。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54.15万亩(含六安县2.5万亩)。
渠首进水闸位于三元店东北黄爽空附近,为开敞式浆砌块石混凝土结构,3孔;中孔7×7米、可免桅通航,边孔3×3米,配弧形钢筋混凝士闸门,卷扬机启闭。设计闸上水位61米,闸下60.93米,过闸流量35.5立方米/秒;校核闸上水位61.87米,闸下60米,流量38.3立方米/秒。1974年11月开工,1975年4月竣工。
众兴节制闸位于众兴东北1公里处,为开敞式块石混凝土结构,1孔2×2.5米,安装钢筋混凝土闸门,配螺杆启闭机2台。设计闸底高程57.68米,闸上水位61.15米,闸下51.88米,流量19.3立方米/秒,校核水位闸上62.7米,闸下50.5米,流量32立方米/秒。1964年8月开工,同年12月竣工。
老圈行节制闸位于宋店东1公里,为开敞式、带陡坡混凝土浆砌石结构,1孔2×2.5米,安装钢筋混凝土闸门,配5吨级螺杆启闭机1台。设计闸底高程47.5米,闸上水位49.81米,闸下40.2米,流量13.2立方米/秒。1962年3月开工,1963年5月竣工。
马冲节制闸于1968年在城东电站西侧建成,1孔2×2米,块石圬工结构。设计闸底高程37.74米,闸上水位39.94米,闸下33.94米,流量8立方米/秒。
农机站跌水位于县农机站西侧,为马冲节制闸与水门塘进水闸之间渠道连接建筑物。跌水工程1孔2×2米,块石圬工结构;上游水位33.74米,下游28.74米,流量8立方米/秒。1976年10月开工,1977年5月竣工。
严家冲泄水闸位于严家庙侧沣东退水渠尾,闸为1孔2×2.4米,开敞式混凝土浆砌石结构。设计闸底高程25米,闸上水位28.2米,闸下17.24米,流量36.2立方米/秒,用以排除退水渠两侧40平方公里集水入淮河。
众夏分干渠从众兴闸起,经耿油坊、东油坊、胡店子、夏店子、陈老庄过洪堰桥至砖洪集止,全长21.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4.3万亩,正常流量8立方米/秒,加大流量9.33立方米/秒。渠道底宽4~2米,水深2~1.7米,内坡1∶1.5,比降1∶5000;渠底高程进水闸下58.7米,渠尾25.24米。1962年冬季开工,1963年春季竣工,做士方23.9万立方米。沿渠先后建起进水闸和林北楼、砸蛋厂、大架子、柿子园、夏店中学、夏店、黄竹园7座节制闸(跌水)。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为11.31万亩。
直灌支渠沣东干渠直灌支渠13条,总长142.1公里。支渠渠首建进水闸11座,沿渠建节制涵闸、跌水、斗门148处。设计灌溉面积35.19万亩,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26.24万亩(见表5-9)。
表5-9沣东干渠直灌支渠表

干渠直灌分支渠7条,斗渠32条,农渠86条,灌溉面积不足500亩的渠46条,共计有效灌溉面积16.6万亩。
(三)沣西干渠
主渠道渠首位于三元店北,从史河总干渠引水。渠线沿60米等高线岗坡,经王大塘、王树岭至白龙井切岭;西折穿蒋祠林冲洼,经林塘、夹岗、杨小庄、枣林西行至郑家花园切岭;经东槽坊北行,沿豫、皖分界线至石庙集;从石庙集节制闸下,沿53米等高线北行,经陈棚进入龙潭水库;出水库泄水闸东行,经南楼、土楼,北行至彭桥,穿马店公路桥,东北行穿郝猫洼,经重新集南进入溜山水库;出库至冀家圩切岭,东北行至吴集,在彭店与沣西干渠改线段会合;再北行经白庙、中军到赵庄节制闸(跌水)止,全长77.9公里(改走高线后渠长77.5公里)。渠道正常流量4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51.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8.6立方米/秒。渠底宽度:进水闸至白龙井段为20米,白龙井切岭段15米,白龙井至石庙闸20米,闸下至渠尾15米。渠首至龙谭水库水深3.2至3米,库下至渠尾2.7至2.5米。白龙井切岭段渠道内坡1∶5至1∶4,其余段为:2.5;外坡填方段1∶3。白龙井段渠道比降1∶10000,其余1∶20000至1∶25000。渠首底高程58.3米,石庙闸上57.22米;石庙集闸下52.32米,渠尾48.66米。渠道经过穿岗切岭3处、长4.15公里,切岭深度9.5米至17米;跨冲填方6处、填方高度5米至8.7米。设计灌溉面积93.4万亩,其中提水灌溉5.6万亩。1959年冬季施工,1963年春季完成,实做土方1888.19万立方米。1964年冬至1965年夏完成沣西退水渠续建工程,上接渠尾赵庄闸,下至临水集小鬼头,长8.2公里,渠底宽10米,做土方59.04万立方米。
经过灌溉实践证明,石庙至彭店一段渠底偏低,两侧尚有高程在55米至60米之间的农田5万亩用不上灌渠水。经郑象生、邹立汉、陈芝章、卓槎等同志勘察决定,于1968年进行渠道改线,将石庙闸下到下凹段两岸渠堤由56.58米加高到61.84米;从石庙闸上起,渠道改走高线,从下凹至彭店新开渠道33.86公里。由石店、周集两区民工2.5万人施工,1969年春季完成,做土方136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5万亩。
白龙井切岭长930米,最大切岭深度17米,王大塘、墩子庙、白露丘三处大填方工程,均由三元水利团组织民工5000人负责施工。1958年冬季开始,历经三年,于1961年春季完成。由于该段渠道穿过白垩上层,地下水活动性强,导致渠底隆起、堤坡崩塌,渠道堵塞。虽采取渠底铺块石、加大堤坡到1∶5至1∶4,仍不见效。1965年,经省设计院莫章镛工程师实地勘测,在两岸堤脚布置深20米、直径0.8米的反滤消压井6个,使地下水从消压井渗出,基本制止滑坡。
沣西干渠开挖分干渠两条,支渠14条,分支渠4条,斗渠28条;农渠138条,渠首建进水闸1座,退水渠尾建泄水闸1座,中间建节制闸6座,滚水坝1座,公路桥8座。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为77.3万亩。
渠首进水闸位于三元店北端史河总干渠左侧。闸为3孔、中孔6米,边孔3米、开敝式条石圬工结构,1960年开始建,使用10年。1970年,在原闸西侧重建同规格3孔闸,块石混凝士结构,安钢筋混凝土闸门,配卷扬机启闭。闸底高程58.3米,闸上水位61.52米,闸下61.50米,流量46.5立方米/秒;校核水位,闸上61.8米,闸下61.6米,流量47立方米/秒。1972年4月建成。
石庙节制闸位于石庙集北1公里处。闸为2孔,孔径2×2.5米、陡坡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闸底高程56.94米,闸上水位59.94米,闸下54.94米,流量24立方米/秒。1963年8月施工,1964年12月竣工。干渠改线后,于石庙集西侧重建新闸1孔,净宽8米,为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安装双曲扁拱8.5×3.5米闸门,挡水位60米,配15吨电动卷扬机启闭。闸底高程56.84米,闸上水位59.84米,闸下59.64米,流量31.3立方米/秒。1974年6月开工,1975年6月竣工。1985年将老闸改建为4孔人行桥。
彭店节制闸(跌水)位于白庙乡彭店干渠改线段渠尾。以陡坡与老沣西干渠连接,并担负改线段右侧山地来水的宣泄。闸为1孔2.5×2.9米、块石圬工结构;闸底高程54.7米,闸上水位57.9米,闸下52.35米,最大流量23立方米/秒;安平面钢筋混凝土闸门,配15吨级螺杆启闭机。1975年冬季开工,1977年5月建成。
赵庄一级跌水(节制闸)位于沣西干渠渠尾赵庄。闸为3孔,孔径3×3米、陡坡开敞式块石混凝土结构,安3.3×3.3米钢筋混凝土闸门,配螺杆启闭机6台,联合启闭。闸底高程49.76米,闸上水位53.06米,闸下46.35米,流量55.6立方米/秒。1966年2月开工,1968年3月建成。
赵庄二级跌水(黄圩节制闸)位于沣西退水渠上、冯(井)周(集)支渠左侧、蝎子山水库低孔放水涵出口处。闸为3孔、孔径3×3米,陡坡开敝式块石混凝土结构;安3.3×3.3米钢筋混凝土闸门,配螺杆启闭机6台,联合启闭;闸底高程43.3米,闸上水位46.3米,闸下40.05米,流量55.5立方米/秒。与赵庄一级跌水同时开工、竣工。
虎壁山滚水坝位于沣西退水渠上、润李支渠口下首。坝型为溢流式,长16米,坝顶弧形,下游为浆砌块石混凝土护面的陡坡。坝顶高程37.5米,坝上水位39.5米,坝下34米,流量55.5立方米/秒。1965年3月开工,同年5月建成。
彭桥节制闸位于老沣西干渠彭桥、石店水管所西侧,系马(店)石(店)公路桥改建,是控制南楼、牛集、五塔3条支渠和郑塔分干渠水位的主要工程。闸为2孔、孔径3×2米和3.3×2.2米、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安方型钢筋混凝土闸门,配螺杆启闭机2台。闸底高程50.22米,闸上水位52.81米,闸下52.76米,流量25.9立方米/秒。1977年5月开工,1978年6月建成。
临水集泄水闸位于临水集南沣西退水渠尾,排泄上游洪水入泉河。闸为5孔、孔径2.5×2.5米、封闭式块石混凝土结构,安2.8×2.8米钢筋混凝土闸门,配螺杆启闭机5台;闸上水位33.5米,闸下28.5米,闸底高程32.08米,流量55.5立方米/秒。1971年8月开工,1972年5月建成。
分干渠扈胡分干渠渠首位于沣西干渠右侧枣林村,沿高程60米等高线向北延伸,经高门楼、椿树店至六里庙后,沿脊岭经扈胡、高峰、河口中学至艾井,全长22.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2.5万亩。渠道底宽2至3米,水深2至1.1米,内坡1∶1.5,渠道比降1∶5000。渠底高程,渠首段58.04米,渠尾段30米。1961年冬组织民工7000人施工,1962年春季完成,做土方26.7万立方米。按渠道比降,建六里、扈胡、黄岗、龙岗、草楼、五里、河口中学一、二级和渠尾节制闸(跌水)9处,开挖支渠2条、分支渠2条、斗渠7条、农渠70条;并在上述渠首建起各类进水闸75座,开土口子5处。从1962年开始引灌,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9.77万亩。
郑塔分干渠渠道从上楼进水闸下东行,沿高程50米等高线、经韩店、何郢子、石店南至郑塔,向东沿脊岭、经尚郢、王老庄、茨墩、范圩、邵岗至柿子园节制闸止,全长20.4公里。设计灌溉面积9.57万亩(原为11.5万亩,因沣西干渠改线后,原五里井支渠改由水圩支渠灌溉,因此分干渠灌溉减少1.5万亩)。渠道底宽3至2米,水深1.5至1.2米,内坡1∶1.5,渠道比降1∶5000;渠底高程:渠首进水闸下50.58米,渠尾34.74米。1962年冬季组织民工5500人施工,1963年春季完成,做土方22.4万立方米。按渠道比降,建起郑塔学校、郑塔、王老庄、范圩、邵岗、柿子园节制闸(跌水)6座;开挖支渠2条,分支渠5条,斗渠4条。农渠32条;在上述渠道上口,建各类进水小涵闸41座。1963年开始引灌,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7.38万亩。
直灌支渠沣西干渠沿线有直灌支渠14条,设计灌溉面积49.44万亩,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43.44万亩(见表5-10)。
干渠直灌分支、斗、农渠直灌分支渠5条,斗渠28条,农渠37条,灌溉面积不足500亩的农渠94条,设计灌溉面积157031亩;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133726亩。其中河南固始县从沣西干渠引水斗、农渠5条,设计灌溉面积14314亩,有效灌溉12619亩。
(四)汲东干渠
表5-10沣西干渠直灌支渠表

主渠道渠首位于总干渠普荫寺节制闸附近的韩老庄。渠线穿过新楼大冲东行,至顾店乡穿过李大冲,至看花楼切岭;南行至金寨、霍邱交界处建进水闸1座;从闸下沿高程55米等高线东行,经贯口集穿越漫流河,东南行穿过下骆山老河沟,东行于漫流河村东进入六安县境(以上为汲东干渠上段,长16.68公里,属霍邱灌区);在河套汀穿汲河东支,沿脊岭东行,经分路口、高峰、裕兴、小牛集、刘郢、马店、砖井进入霍邱县境赵嘴子(以上为中段,长53.5公里,属六安灌区);赵嘴子以下沿高程50米等高线北行,经姚新庄、刘李集,双门楼、胡村、鲁冲至尹盘庄后,渠道改走脊岭北行,经上坝至徐院墙止(以上为下段,长42.42公里,属霍邱灌区)。渠道全长112.6公里,其中霍邱境内59.1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3.1万亩,其中霍邱为45.5万亩。渠首至看花楼渠底宽30米,看花楼至进水闸渠底宽20米,闸下至河套汀渠底宽26米,河套汀下填方段渠底宽45米,切岭段渠底宽15米,一般渠道底宽20米;桂家庙至孟集新仓段底宽12米,新仓至上坝段底宽10米,上坝闸下底宽8米。渠道内坡,渠首至新仓1∶2.5,新仓以下1∶1.5;外坡1∶3。渠堤顶宽,渠首至七里店4米,以下至刘李集3米,刘李集以下2米。渠道比降,填方段1∶60000至1∶40000,切岭段1∶5000至1∶10000,一般段1∶30000至1∶25000。渠底高程,渠道59.42米,上坝闸上50.32米,徐院墙闸上44.5米。渠道水深,渠首至看花楼3.5米,看花楼闸下至火神庙3米,火神庙以下2.8至1.5米;正常流量48.7立方米/秒。1964年续建工程完成,开始全线引灌,但供水不正常,主要原因是六安境内未按工程设计标准完成,加之塌方淤阻渠道。据1976年和1983年两次实测,霍邱桂庙站平均流量为8.5立方米/秒,向下段供水量只占设计流量的60%以上。截止1985年,霍邱境内兴建渠首进水闸1座,节制闸7座,泄水闸2座,渡槽1座,渠下涵2座,公路桥2座;开挖支渠13条,分支渠4条,斗渠23条,农渠99条;并从徐院墙开挖汲东退水渠至刘岗,长4.8公里,建涵闸5座,宣泄上游渠道两侧集水入淠河。1987年,引用外资441.85万元,对县境内的渠道进行清淤、护坡、续建。历年有效灌溉面积为32.75万亩。
渠首进水闸位于霍邱境内看花楼村,闸为5孔,孔径2.5×3.5米、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安2.7×3.7米钢筋混凝土闸门,配螺杆启闭机。闸前水位62.5米,闸下56.5米;闸底高程59.68米,流量45.7立方米/秒。1963年冬季开工,1964年春灌前建成。
新搂渠下涵位于叶集、姚李两区交界处。涵为2孔、孔径2.2×2.4米、拱式块石混凝土结构,安有钢筋混凝土闸门,螺杆启闭机。设计闸上水位59.1米,闸下50.6米,涵底高程49米,流量65.2立方米/秒。1973年6月开工,1974年7月建成。
高稻场泄水闸位于顾店乡薛畈村,用以宣泄渠右山区8.8平方公里集水。闸为5孔,每孔净宽3米,安有钢板闸门,配双螺杆启闭。设计闸上水位62.65米,闸下52米,流量120立方米/秒。校核水位上闸63.5米,闸下52.4米,流量160立方米/秒。1962年3月开工,1963年5月建成。
贯口集泄水闸位于金寨、霍邱交界处贯口集村,用以宣泄漫流河上游72平方公里集水。闸为7孔,每孔净宽3米,开敞式块石圬工结构,安有钢筋混凝土闸门,配螺杆启闭机。设计闸上水位56.75米,闸下55.7米,闸底高程52.48米,流量265立方米/秒,校核流量291立方米/秒。1963年冬季开工,1964年4月建成。
河套汀渡槽位于顾店乡三河村,是汲东干渠与汲河支流的交叉建筑物,排灌两用。排洪流量320立方米/秒、宣泄47.2平方公里集水:灌溉水位上游56.63米,下游56.6米,流量50.5立方米/秒。渡槽为3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总长28米,槽宽20米,槽底高程进出口均为53.68米。1964年3月开工,1965年5月建成。
上坝节制闸(跌水)位于潘集乡吴家岗南。闸为1孔、直径1.2米、压力管陡坡式圬工结构,安装1.4×1.4米钢筋混凝土闸门,螺杆启闭机。设计闸上水位52.32米,闸下44.65米,闸坎高程49.87米,流量7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0.2立方米/秒。1965年10月开工,1966年5月建成。
徐院墙节制闸位于汲东干渠下段左王乡王郢村南。闸为1孔直径0.6米、压力管陡坡式消能圬工结构,安装0.8×0.8米钢筋混凝土闸门,螺杆启闭机。设计闸上水位44.35米,闸下38.65米,闸坎高程43米,流量1.9立方米/秒。1966年3月开工,同年6月建成(见表5-11)。
李冲渠下涵位于顾店乡龙湾村。涵为2孔,孔径0.5米,长120米混凝土圆管。涵底高程:进口54.65米,出口53.5米;上游水位55.38米,下游51.5米,流量2.5立方米/秒。用以排除300亩耕地集水。
黄土岭渠下涵位于姚李乡漫流河村。涵为1孔直径0.5米,长120米混凝土圆管。涵底高程53.04米,上游水位53.82米,下游51米,流量1.2立方米/秒。用以排除150亩耕地集水。
交通桥汲东干渠在县境内长达59.1公里,除已建的刘李集生产桥和新仓公路桥外,其余地段未建桥,影响交通。1987年引用外资36.6万元,进行续建工程,又在高稻场、张油坊、黄土岭、三里庙、沙家岗新建机耕交通桥5座,均为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
干渠直灌支渠干渠直灌支渠13条,设计灌溉面积27.4万亩;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22.69万亩(见表5-12)。
表5-11汲东退水渠渠系建筑物表

表1-12汲东干渠直灌支渠表

1986年引用外资及国内资金517.2万元对红星、三里庙、中心、黄小店、大树5条支渠进行续建配套。
干渠直灌分支、斗、农渠道干渠直灌分支渠3条,斗渠21条,农渠26条,灌溉面积不满500亩的农渠75条,共设计灌溉面积116369亩,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10.06万亩。
(五)小淠河引水工程
小淠河是淠河左岸的一条叉河,由六安单家埠分流,经霍邱彭塔至郭岗重入淠河,全长23.2公里;集水面积129.13平方公里,两岸有3.65万亩农田,旱涝灾害频繁。1956年夏开始兴建小淠河引水工程,同年11月竣工,共完成渠首进水闸、溢流坝、干渠、支渠、排涝闸五项工程。
渠首进水闸位于单家埠北1公里,闸为2孔,孔径2.6×1.5米,箱式涵闸。闸底高程26米,设计引水位26.94米,流量5.23立方米/秒。
溢流坝位于渠首6.4公里处,集水面积52.75平方公里;坝为沃奇式条石圬工结构,长33米,坝顶高程27.17米,上游水位29米,流量144立方米/秒。
干渠系利用小淠河前段河道整修而成,长6.4公里,引水位26.94米,渠底高程26.04米,底宽12米,直灌面积3500亩(其中六安县有1300亩)。
支渠有东西两条,渠底高程25.84米,宽20米,边坡1∶1.5。东支渠从进水闸至李家楼,长12.9公里,设计流量1.02立方米/秒,直灌面积1.6万亩;沿渠开挖农渠9条,全长11公里,建节制闸13座,倒虹吸1座,放水涵1座,生产桥16座;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为1.1万亩。西支渠从进水闸至彭塔,长8.17公里,设计流量0.94立方米/秒,直灌面积1.1万亩;沿渠开挖农渠10条,全长7.57公里,建分水闸1座,节制闸2座,泄水闸2座,倒虹吸2座,放水口门73座,公路涵1座,交通桥22座;截止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为0.6万亩。
排涝闸在引水工程完成后,1963年续建隐贤排涝闸1孔3×3.3米,为封闭式块石圬工结构,流量16立方米/秒。1964年经六安县要求,在溢流坝上又建排洪闸1座,用以排除六安境内洪水。
1977年冬,对小淠河引水工程进行局部改建。按10年一遇设计、上游洪水位29米,5年一遇、上游洪水位28米,相应流量130立方米/秒,正常灌溉水位27.67米。拆除原溢流坝的中孔,宽17.4米,改建为开敞式节制闸3孔,每孔净宽4.6米;闸底高程24.8米;闸墩宽0.8米;闸上为公路桥,桥面高程29.5米,开关台高程31.3米,上游铺盖长5米,下游消力池长12.5米,池底高程23.8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门顶高程27.7米,配螺杆启闭机。同时将节制闸两端的溢流坝,由原来27.17米加高到27.67米。通过改建,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益。
四、提灌工程
在本县灌渠上游的丘陵区,有超过灌渠水位的高亢地带;在下游的低洼区,也有些超过灌渠水位的高阜地。为充分利用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分别在史河总干渠、沣西干渠沿线和湖河沿岸,先后建起机电提水站38座,装机135台,功率为9495千瓦和2245马力,设计灌溉面积55.31万亩,历年平均有效灌溉面积30.22万亩。
(一)史河总干渠提水站
史河总干渠通水后,叶集区的平岗、尧岭、侯堰、孙岗、林店、王店一带、有10万亩耕地高程在64米以上,灌不到渠水,经省地县三级勘定,在上述地带分别兴建提水站。截止1969年先后建成机灌站11座。1972年在原机站基础上改建成电灌站,装机25台、1795千瓦,设计灌溉面积9.75万亩,有效灌溉3.5万亩(见表5-13)。
表5-13史河总干渠堤水站表

(二)沣西干渠提水站
干渠右侧长岗、白龙井至高镇,有高程60米以上的耕地4.72万亩,缺水灌溉,影响农业生产。沣西干渠通水后,先后建起齐王、高镇、高庄、长岗机灌站5座。1978年后,由国家投资和用商品粮基地建设经费,将上述机站改建成电灌站,装机13台、695千瓦,设计灌溉面积3.86万亩。有效灌溉面3.32万亩(见表5-14)。
表5-14沣西干渠堤水站表

(三)河湖提水站
史河灌渠通水后,北部渠尾供水不足,为减轻这一地区的旱灾,促进全县农业均衡发展,在湖河沿岸兴建提水站,抽湖河水补给灌溉,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
1977年利用洼地排涝机组,由国家投资,在临淮、兰桥、桥岗增建二级提水站3座;群众集资建起周集、代店、范桥、三里、五里、七里、新店提水站7座。1978年,国家投资和动用抗旱经费,兴建孟集、刘李、城东一、二级提水站6座;群众集资建起潘集、秦集、新庄、郝庙一、二级提水站6座。两年合计建站22座,装机97台,7005千瓦,2245马力,抽灌总流量31.87立方米/秒,有效灌面积23.4万亩(见表5-15)。
表5-15河湖堤水站表

(四)地下水抽灌
1978年夏,天旱无雨,沟塘干涸,河湖断流,不仅农田无水灌溉,就连人畜用水也很困难。因此,向地下要水。
打机井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请北京市委抽调专业人员支援打井。北京通县打井队承担霍邱地下水普查和打井任务。从1978年12月到1979年,定点123眼;1980年到1982年完成机井配套71眼,包括架电装机总投资191.56万元。机井建成后,因流量较小,不宜大面积灌溉,只解决部分人、畜用水和城郊蔬菜地灌溉。
修砖井为解决人、畜用水困难,1978年省革命委员会拨给专款120万元修砖井。全县原计划修建砖井3000口,每口井补助400元;按村、队分布情况,实际完成1498口,占计划50%,未能解决人、畜用水(见表5-16)。
表5-16全县砖井分布表

附:霍邱县水利工程布置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