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西湖蓄洪工程
城西湖为淮河中游最大的湖泊洼地,湖区26.50米高程面积527.5平方公里。
1949年冬至1950年春,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城关(包括新店)、周集等沿淮民工5000人,对淮堤、下格堤进行堵口复堤,因断面过小,被1950年夏大水冲毁。
1950年冬,城西湖被列为淮河中游湖泊蓄洪区,洪水年份为淮河下游防汛减轻压力。各期工程如下:
(一)蓄洪控制
原计划在庙台集(霍颍交界)建临时性蓄洪控制工程,在王截流建临时性进洪草坝。1951年1月,治淮委员会改变蓄洪控制方案,在润河集兴建永久性蓄洪控制工程。控制工程由蓄洪大堤,上、下格堤和分水闸等组成。蓄洪大堤将王截流至陈嘴乡任家沟淮河南堤循民国4年(1915)修筑的堤线进行加宽加高,退建上格堤、下格堤以增加城西湖蓄洪量。在淮河右岸,王截流乡闸上村与陈郢乡闸下村之间兴建润河集分水闸,该工程由进水闸、拦河闸、固定河槽、拦河坝四个部分组成。固定河槽原规划兼顾航运任务,后经实践,流速太大,通航极不安全,1953年复建船闸。
城西湖蓄洪工程由治淮委员会工程部规划设计,并由治淮委员会成立润河集闸坝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闸工由指挥部招收沪、宁工人组成建筑队施工;堤工由六安专区霍邱、六安、金寨和阜阳专区阜阳、阜南、颍上等县15.6万民工组成3个施工总队和4个工务所负责施工,华东地区派宁、沪、杭大学学生参加实习。1952年2月开工,同年7月15日竣工。
(二)堤工
城西湖蓄洪区堤工,由蓄洪大堤、上、下格堤组成。蓄洪大堤西起王截流,东至任家沟,全长37.2公里,堤线基本上是在民国4年(1915)至民国6年培修的老堤上加高培厚,局部裁弯取直,小范围退建。插户台子至鹦歌窝4.8公里(即润河上、下游连接段)有小退建,断面顶宽8米,内坡1∶5,外坡1∶3。堤顶高程,王截流至分水闸28.0米,分水闸、汪集、任家沟为27.5米。上格堤南从薛家浜上稍退建至逸桥,沿老堤北至王截流与蓄洪大堤衔接,全长5.06公里,顶高27.5米,顶宽4米,内坡堤顶下2米为1∶2,加做平台2米,平台下坡度1:5,外坡1∶3。下格堤东由临淮岗南退建到临淮岗北起,西至任家沟万民闸止,全长4.35公里,堤顶宽8.0米,内坡1∶5,外坡1∶3,堤顶高27.5米,保证城西湖蓄洪水位26.05米和分水闸上水位27.1米时城西湖能安全蓄洪。
大部堤工是在平地修筑和退建、培修,堤段旧断面矮小、单薄,新筑大堤断面高大,共做土方829万立方米。
1952年,对险工要段进行块石护坡,莫脑子、李台子、殷截流、邹台子、龙窝坝、龙祠店、马截流七处块石护坡3万立方米。
1954年大水,润河集进湖闸失去作用,改在陈郢附近南滩扒堤进水。7月24日城西湖水位27.67米,陈郢以下大堤堤顶漫溢决口多处,南滩决口已冲成深潭,无法在原处复堤而退建。
汛后,蓄洪大堤堵复工程按原堤的顶高度普遍加高一米。1958年兴建临淮岗水库,蓄洪大堤一度废弃,拆除历年护砌石坡。1962年临淮岗水库停建,蓄洪大堤又恢复原来作用,大堤改从李台子引河河口起,沿河口右侧导流堤至临淮岗衔接,废弃原有下格堤,全长37.2公里。1965年,临淮岗深孔闸改建为城西湖排涝闸,蓄洪大堤改从陈湖嘴转向深孔闸北端大坝连接,进行封闭,蓄洪大堤全长38.4公里。1968年,城西湖第二次蓄洪,蓄洪水位27.4米,蓄洪大堤李台子至陈湖嘴一段6处决口,李台子至王截流大堤浪击严重。汛后,全线进行堵口、复堤,复堤断面堤顶高程:王截流29.5米,汪集28.5米,临淮岗28.5米。实际完成:王截流29.26米,汪集、临淮岗28.5米。堤顶宽度、堤坡不变。1984年全线实测:王截流29.26米,汪集28.4米,临淮岗28.30米。1974年至1988年,先后对王截流、分水闸、南滩、雷李、马截流、大圩、汪集、林邹台子、鞭杆台子、小王台子、莫脑子、陈湖嘴等险段进行加固,做土方47.05万立方米;并对西梢、茶园、分水闸、鹦歌窝、陈郢、南滩、马截流、林邹台子、鞭杆台子、李台子、新河口、陈湖嘴、临淮岗等段进行块石护坡,共砌块石77436立方米。1978年起至1988年,对新河口、莫脑、赵台子、林邹台子、马截流、朱庄、陈郢子、分水闸计53251米进行灌浆,灌浆量39918立方米。
1954年汛后,上格堤堤顶高程增加1.0米为28.5米,堤顶宽度、坝型、坡度不变。1968年大水后复堤,堤顶高程增加为29.0米,堤顶宽度,除大成涵缺口为6.0米外,其余均为总宽度20米(庄台在内)。1987年对原大成涵缺口深塘进行回填,共做土方57960立方米,以策安全。
(三)闸工
润河集分水闸本工程为控制正阳关以上淮河的洪水;通过工程运用,使颍河口以下鲁台子的最大流量不超过6500立方米/秒;正阳关的设计水位不超过24.0米,达到在高水位时城西湖蓄洪,免除正阳关以下洪水灾害的目的。现分述于下:
进湖闸进湖闸为城西湖蓄洪口门,当正阳关流量超过6500立方米/秒时,分水入城西湖。进湖闸共设6孔,总宽度179米。设计闸底高度21.0米,闸墙顶高28.0米,门顶高27.0米,设计最大进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设计最高蓄水位26.5米,蓄洪量29.5亿立方米,为淮河中游最大湖泊蓄洪区。
拦河闸拦河闸位于进洪闸左侧,共设9孔,全闸总宽度300米,闸底高程21.0米,闸墙顶高28.0米,闸门顶高为27.0米,设计最大流量2000立方米/秒。
固定河槽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固定河床,与拦河闸联合使用;在一定水位时只能流过一定的水量。设计最大流量为3500立方米/秒,汛期内与拦河闸辅助调节,使淮河下泄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任意操纵。固定河床河底高程:中泓17米,边孔18.0米,总宽度75米,设计最大流量3500立方米/秒;落差2米,边孔水深7.3米,流速5.99立方米/秒,过水面积590平方米,固定河床枯水时期航运落差0.12米,最大流速1.47秒米,相应流量为1300立方米/秒。
拦河坝位于固定河床东侧,由基层平台和正坝两部分组成,基层台底宽120米,顶高23.0米,平台全部完成后,再在平台上填筑正坝,正坝顶高28.0米,顶宽10米,上游边坡1∶3,下游边坡1∶5,同时加做块石护坡。
分水闸工程于1951年3月29日开工,同年7月15日竣工;船闸1952年12月开工,1953年8月竣工。
1954年7月淮河大水,分水闸经受了考验。7月7日8时,闸上淮河水位27.7米,进湖闸开闸进洪后闸下游梁、板、静水池被水冲毁,拦河闸平底槽被水冲深,西闸门启闭机设备损坏,闸门扭曲,不能继续使用。7月8日关闭,停止进洪,另在陈郢乡南滩淮堤开挖口门,继续进洪。
在润河集分水闸工程施工中,周集区民工谢洪友,创造双人铲土,双手甩土法,提高了土工工效,被评为治淮特等劳动模范,1951年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随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8年临淮岗水库开工。水库建成后,原建城西湖蓄洪工程在洪水季节全部淹浸水中。当时物资缺乏,润河集建筑物中,有大量钢材可以拆除用于新工程。为此,于1958年对润河集分水闸各项工程进行拆除。
城西湖进洪闸城西湖蓄洪区自润河集分水闸枢纽工程拆除后未建进洪闸,蓄洪时要临时开挖进洪口门,影响蓄洪,也增加复堤负担。1968年、1969年连续两年洪水,中央水利部有鉴于此,于1971年批准在霍邱王截流乡淮河右岸兴建进洪闸一座,36孔,孔径5.5×10米,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洪闸按50年一遇设计,百年校核,设计闸上水位27.71米,校核水位28.0米,流量6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6313立方米/秒;蓄洪水位26.5米,相应蓄洪面积550平方公里,蓄洪量29.5亿立方米。
进洪闸底坎高程23.0米,闸门顶高28.5米,闸端堤顶高29.5米,共做土方185.5万立方米、石方8.2万立方米、混凝土3.9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246.0万元。
城西湖进洪闸由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安徽省组成城西湖闸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
土建工程由六安地区水电局工程队施工,闸门制作、启闭机安装由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担,土方由霍邱1.2万名民工施工。1971年10月开工,1972年7月30日竣工,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城西湖闸经受1982年28.28米高水位检验,闸身稳定,未出现异常现象,但未经进洪的实践检验。
城西湖蓄洪区退洪闸未建,影响低水位退洪。
万民闸万民闸位于任家沟口蓄洪大堤与下格堤连接处,原为城西湖出水口,是民国25年(1936)兴建的老闸一孔,涵洞顶高程23米。1951年城西湖蓄洪区建成后,为适应城西湖退水,在老闸位置扩建3孔4×5米箱式涵洞,闸底高17.5米,闸身顶高27.5米,流量由原不足100立方米秒扩大到160立方米秒。
1958年临淮岗水库开工,万民闸与润河集分水闸同时拆除。
新河涵1962年,临淮岗水库工程奉命停建。为了排除城西湖内涝,于新河口重建一座排涝涵三孔5×3.4米,底高高程17.4米,流量160立方米/秒,代替万民闸,作为城西湖蓄洪区出水闸。新河涵于1968年汛后复堤时堵闭,北部圩区失去了自排涵闸,排水困难。
临淮岗水库位于霍邱县临淮岗与颍上县庙台集之间,主要限制正阳关以下淮河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立方米/秒,保障正阳关以下淮北平原、沿淮工矿城市、铁路交通的安全。同时,兼收灌溉、航运之利。工程由深孔闸、浅孔闸、拦河大坝、引河、船闸、发电站(未施工)等6个工程项目组成。水库蓄水位25.3米,库容48.8亿立方米,百年一遇防洪水位27.9米,库容94.3亿立方米。深孔闸位于船闸左侧,10孔5×6.5米,闸底高程15.0米,最大过闸流量800立方米/秒;浅孔闸位于深孔闸北部,49孔10×8.0米,闸底高程21.0米,最大过闸流量9500立方米/秒,建拦河坝两段,南段位于深孔闸与浅孔闸之间,长650米,北段从浅孔闸北闸墙起经小刘台子穿越老淮河至颍上县陈巷子,堤长7.0公里,大坝顶高31.0米,顶宽8.0米。引河从新台子至老坝头四百丈(地名),河长14.0公里,底宽70.0米,底高15.0米,平坡、边坡1∶2.5。闸下引河结合修筑左导堤,导堤顶高程30.0米,顶宽6.0米;浅孔闸左导堤起自浅孔闸北端,终端与姜家湖排涝闸衔接,全长9.2公里。
船闸闸室宽10米,长80米,闸室及门槛最小水深2.0米,闸室、上下闸箱及上下游引河底高15.0米,过闸最大吨位1000吨,建成后未经使用。1968年经军垦农场进行改建,现在闸室宽度7.0米,过闸吨位500吨。船闸启用后,延长了航线,增大了吞吐量。
水库工程于1958年由安徽省水电厅交临淮岗水库工程局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1958年10月开工,1960年冬完成深孔闸、浅孔闸、引河及拦河坝大部分土方。全部工程,1962年停建。
二、城东湖蓄洪工程
城东湖古称氵戌湖,也作溶湖、荣湖,由汲河河水向两岸漫溢而成。1951年城东湖列为淮河中游蓄洪区,从东起罗家岗穿越泥泊渡至新店乡李庄筑堤建闸,坝上游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
拦河坝城东湖蓄洪临时性控制工程由东湖坝、拦洪堤组成。东湖坝从罗岗至卜村为填湖部分,草坝口门位于泥泊渡。拦洪堤从卜村经唐家冲至李庄,全长5.14公里,堤顶高25.5米,顶宽8.0米,内外坡1∶5,最高蓄洪水位24.5米,相应蓄洪量12.5亿立方米。
东湖坝拦洪堤由寿县总队施工,民工11219人,1951年3月9日开工,同年5月21日完工,完成土方434759立方米。其中填湖部分占总土方68%,草坝口门60.0米,用柴土捆箱法堵口合龙,草坝顶高24.5米,一年后草坝沉陷0.2~0.4米。
1952年春,为排泄内水,在唐家冲开挖宽41.0米缺口放水,按1952年防汛要求保证淮河水位25.0米不破堤。同年7月东湖坝拦洪堤堤顶普遍加高到26.0米,草坝堤顶加高到25.0米,堵复唐家冲放水口门。1952年11月,城东湖闸开工,拆除草坝,筑成与城东湖拦洪堤同样断面的堤身,5月份完成。围绕城东湖闸闸址,拦洪堤两端改线延长堤线5.4公里。1954年汛期水位26.57米,汛后复堤,将堤顶高程加到27.0米,断面不变。1956、1958年又先后两次加大断面。1987年顶宽8米,顶高28.0米,内外坡1∶50。
城东湖闸位于唐家冲,5孔,中孔宽8.0米,高8.0米,边孔4孔,孔宽8.0米,孔高6米,总宽44.0米,采用无桩基础,全部载重由基土负荷。闸底板高程17.14米,设计流量1074立方米/秒。中孔闸门顶高程25.35米,无胸墙,边孔23.34米,有胸墙。
1954年大水后,控制水位由1951年的24.5米提高到25.5米,相应蓄洪库容15.9亿立方米。1970年加做中孔胸墙,1979年增做检修插板闸门和吊装板闸门的滑轮行车。
由治淮委员会工程部设计,闸门及启闭机由华东局工业部所属设计公司及机械局制造,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组成施工指挥所负责施工,指挥所下设技工、土工两个大队,技工大队310人承担建筑物施工。施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师三团一营军工318人到工地参加施工。土工由霍邱县民工队担任,最高出勤人数7000人。
三、姜家湖行洪区
姜家湖旧名五里湾,属沣河尾部,向为城西湖假道泄水之所。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至二十年间疏浚沣河,城西湖来水经此入淮,湖区灾害不断。民国4年(1915),霍邱修筑三河尖至溜子口淮堤,全长160华里,其中任家沟口至四百丈(地名)一段,即为姜家湖堤。民国25年(1936),又从任家沟分叉处开挖新河至四百丈,以泄湖水,并在新开河口修建万户涵,用来排水和控制湖水倒灌。为拦截城西湖来水,保障湖区生产,居民自发修筑一条沿任家沟沟北至刘家小岗(临淮岗西南角)的小堤,以隔上游来水,即原来的下格堤前身,与城西湖分隔后,始称姜家湖。湖区地面高程21.0米以下面积65.0平方公里。1958年冬临淮岗水库开工,划出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作为水库工程用地。
1950年,淮委原定姜家湖为洪水自然停蓄区。1951年退建下格堤时,为防淮河水倒灌,影响施工,从下格堤抽霍邱民工4885人,将任家沟至四百丈一段湖堤进行堵口和重点培修,全长22.4公里,完成土方152818立方米,堤顶高程23~22.0米,顶宽3.0米,内外坡1∶2~1∶3,行洪高程为22.7米。
1952年7月26日,全线漫堤行洪,缺口19处。汛后复堤,堤顶高22.7米,平于行洪水位,顶宽、边坡不变。
1954年7月6日,全线漫堤行洪,缺口13处。汛后复堤堵口,堤顶加高至24.0~23.0米,顶宽3.0米,内外坡1:3。并在万民闸下游1.3公里处和14.3公里处各开行洪口门宽2000米,口门顶高23.0~22.0米;加做子堰,堰高1.0米,边坡1:1。以后1955、1956、1960、1963、1964年连续行洪(其中1956年、1963年同年行洪两次)。
1968年行洪后,为增大淮河河床泄洪能力,退建大刘台子一段长1000米的淮堤,退建宽度最大960米。1969、1971年行洪后复堤时,湖区群众自行将堤顶加高到26.0米,上,下口门各2000米,顶高25.0~24.0米,加做子堰。1975、1982年又两次行洪。
1979年,安徽省水利厅核定行洪上、下口门宽度各1500米,并订立口门界碑,口门底高按控制站临淮岗闸下水位23.8米,加做子堰,堰高0.5米,顶宽1.0米,边坡1∶1。
四、行、蓄洪区庄台
为确保行、蓄洪区群众在行、蓄洪年份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反对大拆迁,照顾群众生产,节省建设费用和少挖田亩”的原则,在行、蓄洪区按每人16~20平方米的标准修建庄台。1980年以后,调整为人均20~22平方米。
城西湖蓄洪区庄台1953年,首先修建任家沟、陈嘴子、赵台子庄台3处及陈郢子、汪集圈堤2处。未完部份,1954年续建完成。
1954年,计划新建庄台37处,加高旧庄台1处,修筑圈堤3处。设计庄台顶高27~27.5米,边坡1∶5。实际完成沿蓄洪大堤庄台10处,湖心庄台27处,加高1处,圈堤3处。上述庄台由霍邱县受益区民工1335人及非受益区民工15526人、寿县民工8913人、六安县民工5126人进行施工,1954年2月25日开工,5月29日完工。完成土方2093819立方米,庄台面积275151平方米。1953~1954两年建庄台面积413858平方米。
城东湖蓄洪区庄台1954年,建庄台36处,圈堤1处,修坡道1处,设计庄台顶高25~25.5米,边坡1∶5。由六安县民工2200人、肥西县民工2192人、霍邱县受益民1378人施工。2月25日开工,5月3日完工,完成土方257901平方米,庄台面积69002平方米。
1968年冬至1969年春,上格堤堵口复堤,将堤顶宽从8米加宽到20米作为庄台,全长4公里。1973年临王段退建时,将退建堤顶从6米加宽到16米作为庄台,全长7.8公里。以后又在城西湖、城东湖、姜家湖续建了部分庄台,在民生堤、临王段内也修建了一些庄台,面积不大。
1980年汛后,鉴于姜家湖行洪次数频繁,由基本建设投资修建庄台,计划面积34.23万平方米,截止1985年,完成土方249.3万立方米,庄台面积17.46万平方米,全部是帮堤庄台。
1986年,中央决定开拓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洪水通道,退建姜家湖堤,兴建退建区安置庄台三处(顾临、临闸、排西),总面积117100平方米,1987年冬开工,1988年冬竣工。
目前庄台面积与行、蓄洪区安全保证人口悬殊太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953、1954年兴建庄台标准偏低,急需加高。帮堤庄台,是一种加强堤防,巩固堤防御水能力的好措施,但群众上台居住后,实际形成上堤安家,堤台不分,给堤防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五、临王段淮堤
自临水集,经桑郢子沿霍(邱)固(始)界河绕杜母圈堤至杨台子、再经陈村、洪洲子至王截流与上格堤连接,为临王段防洪大堤,全长32.25公里。其中杨台、王截流段为民国4年(1915)修筑三河尖至溜子口160华里中的一段老堤。1950年大水全线漫决,汛后完成堵口。1951年与城西湖蓄洪工程同时施工,在老堤基础上进行培修加固,堤顶高程28.92米~28.0米,与蓄洪大堤、上格堤相互衔接。堤顶宽4.0米,内坡堤顶以下2米为1∶2,加做平台,顶宽2米,平台以下1∶5,外坡1∶3。大堤施工时,临水集至陈村一段,在桑郢子截断杜母圈堤,经杨台至陈村段由霍邱县治淮总队12015名民工施工。1951年2月21日开工,同年3月31日完工(包括堵口),共完成土方738897立方。陈村至王截流一段,除张台子至洪洲子4.8公里作适当退建外,其余堤段按民国4年(1915)老堤线培修加固,由阜颍总队民工31910人负责施工。1951年3月17日开工,4月30日完工,完成土方1490306立方米,堤线长度28.0公里。
据当地群众反映,王截流堤下原有砖砌涵洞,施工时未经清除,为了消除隐患,1952年、1953年将该段堤身进行了加宽加固。
1954年大水后复堤堵口时,鉴于毛腿洼、罗圈坝、刘家坝埂三处河床狭小,进行第二次退建;同时将临王段堤顶加高到29.5~28.5米,堤顶宽度6.0米,堤坡不变。
1968年大水后堵口复堤时,临水集堤顶增加到30.5米,王截流堤顶增加到29.5米,实做30.37~29.26米,堤顶宽度不变。
1971年,临王段进行第三次大退建,退建堤从北湖口起至簸箕口全长10公里,退建最大宽度1公里,堤顶高程不变,堤顶宽度8.0米,再加宽10.0米作为庄台。未退建堤段,顶高、顶宽、堤坡不变。霍邱、六安、寿县3万名民工施工。退建后,临王段堤线长度26.8公里。
1975年8月大水后,临水集至陈村段堤顶部分加宽0.5~1.0米,1987年临水集堤顶高程30.7米,顶宽4.5~5.0米。1964年至1986年先后对地子庵以及桑郢子、小吴台子、杨台子、赵台子、堰子沟、双圹、大蒋口、罗宽坝、老窑湾、簸箕口等险段进行加固,共做土方107.27万立方米。
1962年至1988年,先后对临水集至吴台子以及桑郢子后坡和杨台子、赵台子、陈村、赵圩拐、北湖口、迎水寺、洪洲子、刘家坝埂、王截流等险段进行块石护坡,总长12172米,砌石54858立方米。
六、淮河清障
本县从1982年起先后拆除润河集分流岛、临淮岗浅孔闸上游新河口至老万民闸一段淮堤及相关的曹家圩、下格堤,清除了浅孔闸下游的施工围堰;按规定开好姜家湖行洪口门,刘台1400米,姜台750米,张台750米,口门高程平于设计行洪水位,口门加做顶宽1.0米,堰高0.5米的子堰,汛期拆除准备行洪。1986年至1988年清除阻水土方607929立方米,其中朱港生产圩197729立方米,新河右圩135800立方米,茶安圩85900立方米,溜子口圩83500立方米;清除废土10500立方米;清除河滩阻水生物21600亩,并全部进行翻犁;清除阻水树木4460棵。
目前尚有临淮岗浅孔闸上、下游阻水生物1.6万亩未清除,对洪水下泄影响很大。
七、淠河堤防
南从吴家楼起,北到民生闸止,原长32.6公里;始建于民国14年(1925),由民生堤、隐贤堤两段组成。
民生堤北起民生闸,南到冯瓴,全长19.3公里,堤顶高程25米。1951年冬进行培厚加高:冯瓴段加高堤顶到26.46米,民生闸段加高到25.82米;迎流段堤顶加宽到4米,内坡顶下1∶2,加做平台,顶宽2米,平台下坡1∶5,外坡1∶3;非迎流段堤顶宽3米,内坡1∶3,外坡1∶2。1954年大水,全线漫堤,万截流、石坡、汤圩段3处决口;水后堵口复堤,把险段堤顶加宽到7米。1969年退建石坡段,缩短堤线0.6公里,堤顶加高到27.46米至26.83米,保证冯瓴水位26.8米不破堤。现在民生堤长18.7公里;堤顶高程上段28.37米,下段27.4米;顶宽险段7米,非险段4米。
隐贤堤上从吴家楼,下至郭岗坎,长13.3公里。1952年维修后,至1982年曾五次溃破。经过历次水后复堤,现在堤顶高程上段30.1米,下段29.15米;顶宽3米,内坡1∶3,外坡1∶2.5,保证冯瓴水位28米不破堤。
上一篇:第一节 水资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