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

民国28年(1939)后,县内有收音和扩音设备。省政府在金家寨设电台,播发新闻稿件。

1951年春,县广播收音站建立,组织收听中央台和省台节目,抄收两台新闻,编印“电讯”小报。同年秋,收音站由文教科划归县委宣传部领导,并设立各区广播收音站,每区配兼职收音员1人。1955年,县收音站购置300瓦扩音机、电唱机及录音机等设备,有工作人员4人。1956年3月,本县有线广播正式播音,利用电话线向农村广播,梅山仅有4只25瓦高音喇叭和为数不多的舌簧喇叭。年底县广播收音站改名金寨县人民广播站。1960年春双河建立本县第一个农村广播放大站。1968~1970年,架通从梅山至洪冲、梅山经三合至双河、梅山至江店、梅山至全军四条广播专线。1970年县统一招聘48名公社播音员、机线员,广播人员增至150人。1972年底,全县5个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1974年全县农村广播喇叭7.5万多只,公社至大队广播干、支线1.3万多杆公里,扩音功率13千瓦。全县420个大队、4500多个生产队通了广播,入户率达80%。在此期间,县广播站共举办业务培训班16期,培训540人次。

1976年设广播事业局。1977年后,本县连遭几次大的自然灾害袭击,广播专线多处被毁,因维修不及时,加之农村收音机普及、电视机增多,农村有线广播减少。1984年,县广播事业局改称县广播电视局。同期先后举办《法制宣传》、《前进中的金寨》、《有理想有纪律》等专题节目和《为你服务》、《科技与信息》等服务性节目及文艺宣传节目。

县广播站于1985年进行机房改造,添置了台式录音机等音响设备。1986年4月,7区成立广播电视管理站,区、乡广播事业又有进一步发展,恢复了广播线路,增加了播音时间。8月,县调频广播电台在梅山镇蚂蚁叉(海拔270米,东经115°52′,北纬30°40′)建成试播,指配频率为99.5兆赫,发射功率50瓦,信号可覆盖梅山镇、江店全区和双河、南溪、古碑、青山等区的20多个乡(镇),部分乡(镇)广播站开始用调频机收转县调频广播电台节目。广播站全天广播310分钟,其中自办节目15个,占全天播出时间的三分之二。同年有广播通讯员70多人,县站全年收稿3000多篇。1987年恢复和发展农村广播网络线路180杆公里,新通47个村510户。

〔26—5〕
若干年份县广播站用稿统计表


附广播电视修理

50年代初,县广播站收音员兼任机修。1971年底,县广播站设广播技术服务部。1984年县设广播电视服务公司。1985年在黄林设门市部,在南溪、青山、斑竹园等地设代修点。

二、电影


放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队第七队驻立煌,民国34年(1945)随省府迁至合肥。省电影队、省教育厅电影队也在立煌放映过宣传抗日的影片。

1950年2月,皖北行署春节慰问团来金寨慰问,放映纪录片《民主东北》、故事片《回到自己的队伍来》。1953年,省电影放映第二十队固定在本县放映,县境始有自己的电影放映队。是年,全县放映276场。随后省电影放映一五一队、一五三队先后固定在本县。1958年,依序改为县电影放映一、二、三队,工作人员9人。1959年春,燕子河区电影队成立。1962年成立金寨县电影联队主管农村电影放映工作。1964年燕子河区队收归国办为第四队,后第五、六、七队相继成立,均用16毫米放映机。1970年,三合公社试办8.75毫米电影队。1972~1973年,建立县办白大队和油坊店队。1983年底,全县58个乡、镇实现一乡一个电影队。1978~1985年,双河、青山、南溪、斑竹园、燕子河影剧院建成,部分乡村兴建简易影剧院。1985年,县内9个县办电影队由流动放映全部进入室内放映并实现铟灯化,全部使用F16-42型机,除古碑电影院外,都配有FL-8.75型机和16毫米变型镜头宽银幕。梅山和响洪甸水电站、金光钢厂、白马寨、鲍家窝林场等12个单位先后设有不同类型的放映机。全县县办电影系统在职人员94人。

1980年,村办电影队开始发展,西庄乡徐坳村电影放映队首先成立。1985年全县农村有电影放映队118个,其中集体办50个、联户办42个、个体办26个。1987年新建县办农村影剧院4个,全县农村电影放映队为116个,其中集体办30个、联户办40个、个体办46个。

录像放映在县境始于1984年,时有南湾乡个体户朱守国购进录像设备一套,建立第一个录像放映队。随后县文化局、广播电视局、黄梅戏剧团等单位先后建立录像放映厅、室。1985年有录像放映19处,1987年全县城乡有录像放映厅、室20余处,一度发展到30多处。经过整顿保留16处。

发行1953~1974年,县放映影片由六安电影放映发行公司调度发行,由县周转。1975~1979年,为地区统一调度,县负责发行。1980年成立金寨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下辖7个电影管理站,设业务、修供、计财、宣传4股计13人。1982年配有业务放映机两套、电动倒片台3部、量片机2只、影片架8个。各站配有,手摇倒片机、接片机,基本形成影片发行网。1979~1985年,共发行16毫米影片945部,其中故事、戏曲片698部,纪录、科教、美术片247部;8.75毫米影片846部,其中故事、戏曲片493部,纪录、科教、美术片353部。1985年、1986年,县电影公司被省文化厅、县委、县人民政府分别命名为“文明单位”、“文明电影公司”。

附一金寨县第一放映队

1953年,省电影放映第二十队固定在本县放映,1958年改为金寨县第一放映队,至1963年,该队自编自绘幻灯片8600多张,建立39个业余电影宣传小组。1964年10月被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列为全国10个“种子电影队”之一。1970年,改称南溪放映队。60年代前期,该队坚持全面规划,计划放映,实行定点、定线、定场、定时、定影片的“五定”办法,肩挑放映机,跋山涉水,把电影送到边远村队,连年超额完成任务,深受农民欢迎,先后9次出席省级先进代表会议。80年代,南溪建电影院,放映队有了固定场所。198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电影院”,他们的工作照片曾在省博物馆展览。新华社以《活跃在大别山区的一支电影放映队》为题对外报道。

附二梅山影剧院

1958年建成,原名梅山剧场,位于梅山镇金寨路,面积1300多平方米,有长条坐椅960座,先后为梅山京剧团和县黄梅戏剧团固定演出场所。1982年冬,为纪念立夏节起义54周年,县投资14万元改建,有钙塑翻板坐椅940座,同时改名为梅山影剧院。

附三梅山电影院

位于梅山镇史河路,1960年建成,竹棚草顶,设木长靠椅,原名红光电影院。1964年翻建为砖瓦结构,工作人员7人。1978年实行敞门入场,改名为梅山电影院。1979年扩建面积为1500平方米,改建钙塑翻板座椅1200座。1985年,该院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86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电影院”。60年代放映35毫米普通影片,工作人员19人。1971年秋,首映宽银幕影片(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1985年3月,首映宽银幕立体电影(国产故事片《欢欢笑笑》。

〔表26—6〕
若干年份影片放映、发行统计表

三、电视

60年代末,本县南溪驻军有一部黑白电视机,电视始传入。1970年10月用自购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在县气象站观察场收看中央电视节目。接着县人武部、梅山水电站等单位购买电视机。

1972年,县自行组装调试成功50瓦电视差转机一台,安装于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后山头(海拔147米,东经115°52′、北纬30°40′),收五频道发一频道,覆盖半径为10公里,1973年5月1日差转台正式开机播出。1978年2月,县广播站购进35毫米彩色电视机一部。1983年4月,差转台迁梅山镇蚂蚁叉山顶,10月1日起用双频道差转。1985年底,梅山地区约70%的住户购置电视机。

1986年1月,改建的县电视差转台落成,转播三套节目,发射功率400瓦,覆盖半径30



公里,提高了转播质量。10月1日,本县建成第一座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

1983~1986年,后畈乡率先建成功率为10瓦的电视差转台,燕子河、斑竹园、青山、双河区及张畈、西河等乡先后建起22座农村小型差转台,总功率276瓦,总覆盖面积8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1987年,抱儿山电视差转台一期工程如期完成,预计1988年建成使用,发射功率1000瓦。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