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精简

1958年大办工业,吸收大量城乡劳动力,1959年末猛增至12828人,比1957年增加1.1倍。1961年6月,对1958年来自农村的劳力精简下放,对1957年以前参加工作自愿要求退职的,也准许退职返乡,均按工作年限长短发给退职补助费。到1962年共精简5299人,其中干部874人。1964年4~6月,县委组织县、区、乡、村四级干部共1073人,对全县精简人员进行安置检查,分别不同情况给予了补助。

二、城镇居民插队

1961~1962年,对家住农村和农村集镇吃商品粮的居民、家属进行压缩,就地靠到农村生产队。上级分配任务19870人,实际压缩27035人,均未给安置费。1963年动员城镇人口463人到农村插队落户,发给安置费25592元。

三、干部下放劳动

1968年10月,县在史河园艺场办“一○四”干校,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下放干校劳动,其他单位干部大多到农村插队落户。1969年,省交通厅、安徽医学院、淮南煤炭学院、省公检法等单位的干部、医师、教师也陆续下放到本县各社队。至1970年,全县共有下放干部781人,其中本县413人,接收外地368人(内安医115人,省交通厅、交通学校117人),分布在全县23个公社、197个生产队。另有干部家属1838人随同下放。1970年后,大多数下放的行政干部参加“贫下中农宣传队”,交通厅技术干部安排修建梅山至长岭关等3条干线公路,安医等医务人员在县城及区、社卫生院参加医疗工作。1974年起,各地下放干部陆续回原单位工作。

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0月,成立金寨县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动员1966、1967、1668三届高、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年插队落户的有本县高初中毕业生473人,马鬃岭林校学生85人,白大农技学校毕业生17人,淮南下乡知识青年427人,其他市县14人,共1016人。1969年冬至1970年春,又两批接收安置上海市上山下乡知青726人。至1976年,全县共接收安置外地和本县下乡插队青年5717人。至1978年,在知青中共招工2562人,招生378人,参军427人,病退回城104人。尚有2246人分布在58个公社、804个生产队。

1979年,知识青年开始转入城镇安置就业。1980年10月起,对原下放未婚知青的户口、粮油关系全部转回城镇,对已婚知青128人每人再发给300元安置经费。1980年11月6~9日,全县1977年以前下放知青200人,到县委会集体上访,要求安排工作。1981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将1977年前下乡插队的780名未婚青年,全部作为大集体职工身份安排到各系统、各单位工作;对已婚青年和知青离队前所生子女的户口、粮油关系全部收回城镇。1985年,又将已婚下乡知青,全部招收为集体职工,分配有关单位工作。至此,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全部安置完毕。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