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渊源
变动


本县境内已发现的古遗址说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渔猎生息。


东汉时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涂山蛮民雷迁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斑竹园、吴家店一带有其后人。


宋、元时期双河区陈氏宗谱载:“吾宗义门江州巨族也,宋嘉祐七年(1062)奉饬分居。延成公分居固邑,至万宝公于明中避乱徙史河上游芙蓉尖。今悬剑山远近而居者皆嫡支派也”。《宋史》载:“南宋绍兴三年(1133)九月,诏江西制置史岳飞节制舒、蕲二州,遂假江西人来淮西实边。此后,又历乾道年间(1165~1173),江湖大旱,流移不期而至。先后来江淮者竟达三千八百余户,口则以万计”。“实边”与“流移”入境的有一批江西移民。青山区江氏宗谱载:“西汉末,由河南登封渡淮而徙徽郡之婺源。炎宋迁六。阅二十六世”。县境有地名为“官田”、“官庄”的,即为宋代安辑流民所置。


元末,长江下游数省义兵纷起,战乱连年,江西、浙江有少数人为避乱入境。四道河一带余姓为江西移民余思敏之后。


明、清时期《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后又“复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还说:“太祖时,徙民最多,其间有以罪徙者”。县境在明初属临濠府,后为凤阳府地,据地方宗谱载,于此时移入或辗转入境的有孙、李、洪、王、程、吴、曹、史、冯、敖等数十姓,祖籍为江西省的婺源、南昌、九江、乐平、鄱阳、丰城、桂迟、宜春、湖口、彭泽、新安、南康、奉新、上饶等十数县。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皖南与沿江一带鏖战,徽、池等州居民为避乱迁入县境,计有青阳、旌德、休宁、广德、宁国、歙县、贵池、泾县等县移民,先后定居于集镇,后来,这批移民多未返迁。境内的江(旌德江氏)、吕、汪、章等姓,即此时期迁入,大都从事商业。这批移民未建宗祠,只设会馆作为联系。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下亦有散居境内,在燕子河、古碑、斑竹园、双河等区落户。咸丰、同治年间移入的还有鄂东的罗田、麻城、英山、蕲春等县人,这些移民以务农和经营土特产为主。鄂省入境的设有湖北会馆。


民国时期土地革命时,本县因参加红军西征及因战争牺牲流散人口约10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省政府内迁立煌,党政军机关人员与城市工商界流移境内的颇多,原只3000余人口的金寨镇骤增至8.1万余人,麻埠由5000余人增至8000余人,流波镇由3000余人增至5700余人。洪湾、七邻湾、古碑等地人口也都有增加。据立煌县1944年户籍统计,除机关人员外,寄籍的有1951户,6884人(男3286人、女3598人)。这些寄籍户绝大多数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返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50年代,境内建梅山、响洪甸两水库,移民9.45万余人,占1957年总人口的25.6%。金寨、麻埠两镇工商业人员多数迁移至梅山镇,少数安置于古碑镇与鲜花岭镇,流波镇工商业人员分别安置于青山、燕子河镇及张冲小街等地。三镇农业人口及两水库淹没区农业人口除就近安插外,分散安置于燕子河与斑竹园等区农村。响洪甸库区移民2275户、10230人安置于寿县农村,后因不习惯当地的生活习俗,两年后全部返迁。

新中国建立前后,还有晋、冀、鲁、豫、苏、浙及邻近县份的数日名干部来县工作,多数定居本县,已有第二代、第三代。

二、分布


自然区域人口分布1985年,农村人口以北部江店区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225.75人。南部中山区人口密度较小,斑竹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106.01人,燕子河区108.62人。南北比差一倍多。两水库区人口甚密,计218285人,每平方公里211.2人。全县每平方公里平均151.93人。1986、1987两年分别为152.76人、153.77人。低于全省人口密度(357人)。

行政区域人口分布本县建立各级政权后,行政区域曾多次变动,自1972年以来为7区1镇。

〔表8—1〕
1987年行政区域人口分布统计表

姓氏及其分布据1987年各区、乡(镇)姓氏调查和县颁发居民身份证办公室1989年 10月18日统计,全县人数较多的有5姓:张姓40011人,陈姓30622人,李姓26567人,王姓25734人,汪姓23827人。万人以上的有余、刘、杨、吴、黄、周、胡、徐等姓。因宗族凝聚力强,姓氏相对集中,影响人口外向。


全县共有403个姓(其中:单姓402个,复姓1个;罕见姓53个以上),按笔画为序,排列如下。

丁、卜、刁、于、卫、弋、凡、马、习、万、千、亓、韦、丰、王、戈、毛、牛、尤、文、方、户、仇、凤、火、水、仁、卞、木、车、计、孔、尹、化、勾、云、中、支、邓、区、未、末、龙、皮、左、代、卢、帅、闪、宁、叶、占、石、甘、乐、司、艾、台、圣、史、白、兰、半、包、田、申、冉、仝、冯、巴、古、丛、庄、刘、阮、任、华、安、伍、江、许、乔、祁、孙、朱、吕、关、邢、休、毕、汤、米、池、列、仲、向、匡、夙、吉、成、权、巩、邬、戎、师、西、全、后、纪、齐、年、光、庆、朴、李、杜、吴、汪、宋、岑、轩、芮、邱、初、佘、余、谷、沈、张、陈、何、闵、苏、杨、陆、邸、怀、豆、严、芦、邵、辛、但、时、吾、冷、花、贡、玖、束、沙、麦、邹、狄、层、良、步、肖(萧)、吝、希、秀、来、庐、应、苍、林、郑、周、罗、尚、易、范,金、明、岳、宗、武、孟、屈、单、卓、於、鱼、郁、拥、苗、房、昌、欧、经、法、郎、苑、杳、杲、饶、季、庙、枕、固、竺、牧、咎、庞、邻、宫、茹、骆、姜、柯、贺、娄、柳、段、柏、闻、费、姚、星、封、侯、南、郝、项、洪、祝、洗、查、俞、钟、茨、药、相、复、施、荣、赵、郜、胥、修、胡、胜、禹、亮、洛、孤、荆、勋、赴、巷、宣、欧阳、席、閆、晏、桑、聂、晁、晋、班、柴、都、贾、凌、桂、宰、衷、衰、殷、翁、唐、耿、顾、秦、陶、夏、敖、高、袁、徐、郭、钱、谈、涂、奚、倪、莫、桃、索、桐、能、海、观、莲、梁、屠、麻、培、姬、谌、偶、戚、梅、盛、鹿、龚、章、常、康、符、尉、商、强、阎、黄、鄂、曹、崔、填、智、葛、鲁、彭、舒、谢、童、曾、游、傅、程、韩、储、蒋、董、温、焦、喻、掌、揭、辜、鲍、雄、惠、景、褚、雷、解、简、蒲、楚、腾、雍、鄢、赖、阙、虞、詹、甄、靳、窦、訾、蓝、楼、鼓、廉、滓、路、满、蔡、碧、管、廖、熊、翟、裴、漆、缪、蔺、慕、谭、阚、滕、樊、潘、臧、颜、黎、穆、燕、薛、操、薄、冀、衡、霍、濮、戴、鞠、檀、瞿、藏、魏、露。


按陈明运、汪宗虎合著《中国姓氏大全》所记罕见姓氏,据调查证实,本县罕见姓氏中“漆”姓为数最多,主要聚居于斑竹园区一带,有312户、1523人。南溪、梅山等区(镇)亦有少数住户。

〔表3—2〕
1987年姓氏分布一览表


三、人口普查、统计


人口普查1953年以来,本县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过三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1953年6月30日24时,主要查人口数,分性别、年龄两项登记。全县有341430人(男187953人,女153477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普查按户数、人口数、非农业人口数、文化程度4项登记。全县有84280户,387645人(男206805人,女180840人),非农业人口31148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1982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有户数、人口数、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构成、人口变动以及家庭、婚姻、生育等方面。汇总时,使用了手工和机器两种手段。此次普查,全县为8个区(镇)、58个公社、3个居民委员会,418个生产大队,81个居民小组,5085个生产小队。全县计有7个民族,总户数118468户(家庭户118383户,集体户85户),家庭户平均4.75人,总人口564284人(家庭户561942人,集体户2342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3:100。


人口统计本县人口统计始于民国23年(1934),民国28年起基本上做到逐年统计。历年来人口数为递增趋势,其中也有起伏。民国27年(1938)省政府迁县后人口骤增,28年全县常住人口增至26.74万人,民国29年达28.21万人。抗日战争结束后,省党政机关及寄籍工商户返迁,民国35年总人口下降为258225人。民国36年刘邓大军入境时,立煌县政权崩溃,部分外地人返迁,人口再度下降。1960年由于非正常死亡,出生率又明显下降,总人口较1959年减少3.3万人。1966~1976年间,人口统计有缺项。

〔表3—3〕历年人口统计表



残疾人调查、普查1959年调查登记,有盲人1332人,聋哑人2023人,共3355人。

1983年对痴呆、盲、哑等残疾人进行普查:全县痴呆共2.2万人,其中重度痴呆4019人,分布在3555户中:1户有2个痴呆的352户,1户有3个痴呆的56户。在4019人中,男性2336人,女性1683人;已婚1701人,未婚2318人;解放前出生的2433人,50年代出生的894人,60年代出生的503人,70年代出生的189人。全县盲、哑等残疾人共5675人,其中:男3353人,女2322人;盲1020人,哑2111人,其他残疾2544人;老年1593人,中年2634人,青年1012人,少年436人。

1987年本县列为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县。4月1日~5月19日在黄龙乡、竹畈乡、花石乡和开顺镇的大桥、大畈、竹畈、花园、白河、绿化、开顺、大兴寺8个村抽样调查801户,有残疾人的226户,占抽样总户数的28.2%;抽样3541人,有残疾的436人,占抽样总人数的12.3%;医生诊断定性为残疾的258人,占抽样总人数的7.3%。在258人中,综台残54人,视力残42人,听力、语言残39人,智力残34人,肢体残37人,精神残9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