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革命烈士(县团级以上)传略
舒传贤
舒传贤(1899~1931),字揖堂,又名公甫,化名夏唯宁,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九月初四日出生在团墩乡舒家庙村。父亲舒家燮教过私塾,开过中药铺,在传贤7岁时去世。从此,寡母带着传贤和传贤哥哥传泗含辛茹苦度日,家境困难异常,因而传贤15岁时才到本地一所学馆就读。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一年后,户族又筹钱送他到县城高级小学求学。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抱负也不平凡。有一次,老师上课讲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传贤猛地站起来,异常激忿他说:“我们堂堂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资源茂盛,为什么要受弹丸小国日本的欺侮?”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小学毕业后,属国8年(1919年),考取了设在安庆的安徽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了,安庆的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他废寝忘食地奔走呼号,唤起民众。在斗争中,学生们深深感到没有一个组织,很难取得胜利。在舒传贤、蔡晓舟等人积极倡议并筹备下,安徽省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会和安徽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成立,传贤当选社青团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长。他在社青团和学联会领导的一系列震惊省内外的斗争中身体力行,受到同学们的拥戴,学联会改选时,一致选举他为会长。学联会在传贤的领导下,斗争更加波澜壮阔,他因而受到了军阀的嫉恨。为调虎离山,军阀省长许世英便以“培养人才”为借口,于民国11年秋天,公费送包括传贤在内的几十名学生领袖人物到日本留学。传贤考进了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在日本,他阅读了马克思著作,思想得到了升华。当时,在留日学生中,左右两派壁垒分明,斗争十分激烈。右派学生依靠日本政府,极力破坏左派学生活动。传贤和进步学生团结了留学生中的大多数,同右派学生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传贤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在斗争中从不妥协,留学生们一致推选他为青年团中朝留日学生东京特支书记,留日学生总会交际部部长。为了进一步取得斗争的胜利,他们争取到华工共济会和华侨协会的支持。15年初,国内发生日本军舰炮轰大沽口的“大沽事件”,留日学生纷纷要求回国参加讨张(作霖,亲日派军阀)反日斗争。经讨论,决定派代表团回国,传贤被推选为讨张反日归国代表团总团书记。代表团回到北京,在李大钊领导下,同北京学生团结战斗在一起。在三·一八斗争中,传贤身负重伤被捕。被营救出狱后,经王步文函介,转为共产党员,并任一支部的书记。从此,他结束了学生生活,开始了一个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5年秋,南疆广州正酝酿北伐,急需大批干部。这年冬天,传贤被派往广州。在南下时,路经阔别已久的家乡,利用短暂的时间,组织农民协会,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伐军。到广州后,做中共党务工作。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16年3月,传贤返回安徽,任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从事工人运动。3月20日,在九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反革命事件的蒋介石乘军舰到了安庆。23日,蒋介石命令敢死队喊着“活捉光明甫,火烧周松圃,打死舒传贤,枪毙黄梦飞”的口号,捣毁了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舒传贤等由于事前接到了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的秘密通知,才免于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传贤奉命出席6月19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被任命为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工委书记。正当他准备重返安庆进行新的斗争时,汪精卫又在武缓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并封锁长江、截断水上交通。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提出了“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尽可能的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并作出“在极短的时间调最积极的,坚强的,革命性稳定、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尽量分配到各主要省份做农民暴动的组织者”的决定。传贤领受了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的新任务,穿过大别山,回到了霍山。
回到霍山后,他用串亲戚、交朋友的方式,在知识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并成立了以“交换知识、联络感情,砥砺学术,主张公道”为宗旨的“学术研究会”,吸收了一批进步青年参加研究会。通过观察、了解、交谈,传贤从研究会会员中发展了第一批共产党员,成立了霍山县第一个党支部,传贤为支部书记。支部决定恢复被国民党解散了的农民协会,广泛地发展会员。他又以留学生身份在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中任执行委员,以合法身份掩护党的秘密工作。组织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如反对河南土匪李老未流窜霍山,抗夫抗费,开仓分粮等,既鼓舞了群众,又震慑了地主阶级,中共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18年1月,召开霍山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霍山县第一届县委,传贤当选县委书记。
18年7月,中共六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传贤以省临委巡视员身份主持召开霍山、霍邱、英山、寿县、合肥、六安6县党组织联席会议,讨论武装大暴动的组织,发动等一系列问题,会上成立了六霍暴动总指挥部,传贤任总指挥。10月6日,在六安南乡郝家集召开党的会议,决定了暴动的时间和地点,并根据上级决定,建立了皖西革命的领导核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传贤当选书记。为了便于指挥即将举行的暴动,中心县委和暴动总指挥部迁到六安和霍山交界的龙门冲。几个月内,在中心县委和暴动总指挥部的领导下,皖西地区接连举行了数十次规模不等的农民大暴动,建立了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的皖西革命根据地。
六霍暴动后,国民党政府调集了大批部队围剿新建立的皖西苏区。为保卫苏区,粉碎敌人围剿,传贤认识到必须建立一支革命的正规部队——红军。在他的倡议下,六安中心县委于民国19年1月下旬在流波召开常委会议(六霍两县游击队的党团组织负责人列席了会议),讨论组建皖西红军问题。会后,他亲自负责组建红军第三十三师,把皖西的革命斗争推向了新阶段。红三十三师归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建制后,他又集中皖西各县地方武装,合编成两个独立师,坚持斗争。
为了巩固皖西苏区,为了支援红军,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根据地办了修械所、经济合作社、印刷厂、红军医院和干部学校等,在前方战斗激烈的时候,他上前线参与指挥作战。紧张的工作,频繁的战斗,艰苦的生活,他不幸染上了当时认为是绝症的肺结核病。由于环境恶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日益恶化,经常大口大口吐血,传贤没有放在心上,照常工作和战斗。在贯彻执行党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时,传贤作为党的主要负责人,不得不率兵南下为“饮马长江,会师武汉”而战。在南下途中,他审时度势,觉察到这是自取灭亡的盲目行动,便冒着极大风险,把红军撤回苏区。不久,党中央就停止了“决议”的贯彻执行,从而证明了他的撤军决定是正确的。
由于贯彻执行“决议”,党在全国范内损失巨大,皖西苏区大片土地也被国民党军侵占,仅霍山县这次被杀害的就有包括16名高级干部在内的400多名干部,被害群众达1.2万余人。有的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有的家庭被杀绝了户,惨状空前。为避免更大牺牲,他带领皖西红军、赤卫队和数干群众忍痛撤离家乡,转移到豫南苏区。
民国20年4月,中共中央领导人王明派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成立中央分局,他被中央指定任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由于抵制和反对张国焘的极“左”路线,被张国焘秘密杀害,他的妻子陈清如也同时遇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舒传贤夫妇的沉冤才得到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淠西
淠西(1904~1932),字裕乾,化名楼伯希,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二月十二日出生在桃源河乡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在兄弟姐妹4人中排行第四,又聪敏过人,倍受双亲的娇惯。淠西自幼同情弱小,爱打抱不平,敢说敢为,小伙伴们都佩服他,邻居夸他人小心好。父亲一心望子成龙,但胆小怕事,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儿子会给他闯大祸。经过权衡,就让淠西在家学做生意,以继承祖业。淠西一心要上学读书,父亲拗不过他,只好送他到30里外的县立第四高级小学继续读书。
“四高”汇聚了一部分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他们向学生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向学生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淠西深受教育。他对佃户把稻谷送给自己家不取分文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无代价地收下农民的稻谷是不合理的,曾向母亲提出这个问题,并在暗地里偷偷地帮助佃户,受到佃户的称道,父亲则骂他是逆子。淠西“四高”毕业后,考取了设在六安的“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在“三农”,淠西接触了大量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少年中国》等,他在省城安庆“六·二”惨案后,作为六安学生声援“六·二”惨案代表团的代表到了安庆,亲眼目睹了安庆学生为反对军阀统治、争取民主自由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敢精神,并受到巨大鼓舞。回到六安后,他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向群众宣传,他大声疾呼“军阀不倒,国无宁日,民无宁时”。可是,他虽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为此,他深深地苦恼着。正在这时,他得到了“黄埔军官学校”招生的消息,便大喜若狂,抱着用枪杆子拯救中国的志向,约几个要好的同学投笔从戎,到武汉考取了军校。军校结业后,又进入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军校和讲习所是当时的革命摇篮,进步青年的熔炉。在武汉,淠西的思想进步很快,他认识到枪杆子虽然重要,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武装群众,指挥枪杆子,中国的改造还是无望。他终于走上了背叛剥削阶级家庭的道路,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淠西从讲习所毕业时,北伐军正在向湖北、安徽等省进军。中共党组织派他到北伐军中工作,他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第三团任团附,随军转战。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共产党员在军中已无法存身,淠西只好离开军队,辗转于安庆、武汉之间,从事革命活动。“八·七”会议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他同几乎同时回到霍山的另一名共产党员舒传贤取得了联系,两个共产党员并肩战斗,在家乡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他以黄埔军校学生及国民革命军团附身份同舒传贤一道,在国民党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取得执行委员的职务,这个合法身份给共产党的活动以极大方便。不久,他又把组建和领导商团、民团等地方武装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任西乡团总。民国18年夏,中共霍山县委布置的诸佛庵民团起义,就是他和另一名共产党员朱体仁在诸佛庵民团中策动成功的。这支起义武装在六霍暴动和巩固、发展皖西苏区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诸佛庵民团起义成功后,淠西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为安徽培训干部举办的训练班(第一期)受训。训练结束,又受命返回安徽任安庆中心县委书记。民国18年冬天的安庆,笼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中共党组织已瘫痪。淠西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党组织活动,在党员和群众中重新建立起必胜的信念。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工人、学生被发动起来,革命的狂飚又在古城兴起,淠西也因而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在六霍大暴动后跑到安庆避难的霍山、六安两地的地主豪绅纷纷上书当局,称“刘淠西不除,后患无穷”。促使当局下决心逮捕刘淠西。19年1月26日,淠西从江对岸的贵池检查工作回到安庆,便被逮捕。在审讯中,淠西忍受酷刑,坚贞不屈,并巧妙地掩护了被捕的其他同志。经过多方营救,刘淠西由军事法庭转到地方法院,刑期也由8年改为两年。可是,被大暴动,被刘淠西吓破胆的霍山地主豪绅们,听说刘淠西只判两年徒刑,便花大量钱财买通了正在皖西视察的安徽省主席陈调元,说:“刘淠西不死,霍山永无宁日,安徽的老百姓也不能安居乐业”。陈调元终于下令处决刘淠西。
难友们知道刘淠西的日子不多了,便买通狱卒从外面请人进狱给淠西拍张遗照。刘淠西还镇定地写了“告狱中难友书”和“告群众书”。他对难友说:“枪毙我的时候,我是坚决不下跪的”。难友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淠西却安慰他们说:“不要难过,革命者流血不流泪。记住吧,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就要为党工作,给人们以革命的影响”。难友们请刘淠西喝壮别酒以壮行色。在刑场上,淠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没有下跪,站立着告别了事业,告别了世界。
朱体仁
体仁(1904~1929),又名本端,化名张锐,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出生在但家庙乡。家境贫寒,自幼就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农活。民国16年(1927年)夏天,舒传贤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学术研究会”,体仁是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在研究会里,他学到很多革命道理,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党组织和舒传贤的领导下,他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在武装斗争中表现了特有的才干,因而受到中共党组织和同志们的赞扬。先后当选为中共霍山特支委员,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执行委员、军委主任和霍山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在舒传贤的精心安排下,体仁被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任命为东北乡民团队长。为了配合即将举行的六霍大暴动,舒传贤认识到必须有一支革命武装。在讨论如何建立革命武装问题时,一致认为,诸佛庵民团由于刘淠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已具备了向革命方面转化的条件。应把诸佛庵民团先拉出来。为加强诸佛庵民团的领导力量,保证民团起义万无一失,舒传贤以党务指导委员会的名义,调朱体仁到诸佛庵区的戴家河乡任民团队长。就在诸佛庵民团起义前夕,同诸佛庵、戴家河毗邻的新店河乡的地主豪绅,为了保家护宅,破坏农民运动,从邻县六安请来了反动会道门组织“红学”。“红学”是一伙杀人不贬眼的亡命之徒,而新店河离诸佛庵只有15华里,是诸佛庵的侧翼。这伙匪徒不除,起义会受到挫折,为此,舒传贤要求刘淠西、朱体仁先解决掉这股匪徒。为了不打草惊蛇,朱体仁认为对“红学”宜智取。因朱体仁同匪首陈乾士有旧谊,就先去新店河摸清情况,相机行事。为了解决这股匪徒,朱体仁单枪匹马两次去新店河,在同陈乾士叙旧时了解了匪徒的实力。“擒贼先擒王”,他第三次去新店河时,把戴家河民团全部带了去,相机打死了陈乾士,缴了匪徒的枪,瓦解了这股匪徒,解除了诸佛庵测翼的威胁。
打死陈乾士,瓦解了“红学”,震惊了国民党县政府,县长甘达用想趁机摘掉刘淠西兵权,就派3个官员带1班士兵去诸佛庵。刘淠西、朱体仁从内线得到了这个消息,决定提前举行起义,舒传贤从东北乡派数十名赤卫队员由冯小山带领,去诸佛庵策应起义,策应者同县政府的官兵几乎同时到了诸佛庵。刘淠西同朱体仁、冯小山商量,用酒席先稳住县政府官兵。就在县政府官兵酩酊大醉的时候,缴了他们的枪。震惊皖西的枪声打响了,诸佛庵民团起义成功了。起义队伍编为霍山县游击大队,朱体仁为队长,皖西第一支革命武装诞生了。朱体仁带领着这支革命武装,在六安、霍山两县边境活动。
10月,六安独山暴动前夕。体仁被六安中心县委任命为独山暴动副指挥,他和游击大队在暴动全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独山暴动的成功震撼了国民党统治者,当局派来大批武装进攻暴动地区,疯狂屠杀暴动参加者,中共的基层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党组织,提高群众斗志,保护群众的斗争积极性,中心县委派体仁同另两名党员到毗邻独山的郝家集,召集六安县第三区积极分子开会,他们仅用7天时间就把各级群众组织整顿就绪。10月16日,体仁等3人在郝家集一成衣店内商谈工作,敌自卫团得到情报后,派100多士兵围住郝家集,体仁等被堵在成衣店内,无法撤出。在敌兵冲进成衣店后,体仁拔枪打伤两名敌兵,自己连中数弹,壮烈牺牲。敌兵割下了3个人的头颅高悬示众。群众痛哭失声。
赵万庆
万庆(公元1894——1929),又名兴元,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出生在三尖铺乡匡黄冲村。7岁丧父,由叔父抚养成人。民国16年(1927年)参加舒传贤创办的“学术研究会”,学习革命理论,提高了思想觉悟,不久,由舒传贤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7年1月29日,当选中共六霍县委常委。18年春,党组织派他到潜山衙前等地活动,被敌人发觉,受到严密监视,无法开展工作。夏天回到家乡,在团墩倪冲口被捕,8月15日在城关就义。其妻陈月如一年前已牺牲,其弟万春18年6月被害于青山。
刘伯驹
伯驹(1898~1930),字长钊,号骏捷,化名叶茂如,代名孟丹色,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出生在桃源河乡西石门村。他聪慧过人,幼年能琴棋书画,书法出众,真草隶篆俱精,12岁为“护国寺”题匾,倍受乡里赞赏。民国10年(1921年)考入芜湖甲种农业学校蚕桑科读书。在校时受当时进步思想影响,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在当时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中表现积极。14年,返回故乡,在县第四高级小学任教,同校长张静峰,教师张景慧等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15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党员刘毅、郝修德等负责新店河、戴家河一带的建立中共党组织和组织农民协会等工作。后又在国民党县政府内谋得一录士职位,成为敌人营垒中的内线。18年夏,任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民运部长的共产党员陈法汉,得到县长甘达用欲派兵夺刘淠西兵权,并逮捕刘淠西的消息后,立即派伯驹赶在敌人行动前通知刘淠西。刘淠西在取得县委同意后,提前举行诸佛庵民团起义。六霍暴动成功后,县内区、乡苏维埃政府陆续建立,伯驹先后任七区六乡苏维埃政府秘书,六区区委书记。19年6月,任游击师独立营营长。正当皖西苏区蓬勃发展时,“左”倾立三路线贯彻到皖西,皖西苏区丧城失地,损失惨重。为重新建立起群众的信心,中共党组织派伯驹和刘毅带30多人回乡做群众工作。在途中同敌遭遇,伯驹被捕入狱。在狱中,伯驹坚贞不屈,严词拒绝了敌人的诱降,并赋诗明志:“愿作弥衡鼓自挝,一腔孤奋走天涯。笔下泪珠刀下血,灌注人间革命花。”9月6日在县城西门外就义。
严宏章
宏章(1901~1930),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出生在烂泥坳乡的一个农民家中,民国15年(1926年)在安庆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四·一二”政变后,和同学、中共党员陈法镒回到故乡从事革命活动。宏章认为发展革命事业,应从根本培植,才会后继有人,革命风暴才能蔚然兴起。为此目的,他先后在良善铺和烂泥坳办了两所小学,分别命名“植本”和“蔚起”,自任校长。并以学校为基地,向师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师生唱进步歌曲,发展进步教师入党,并建立了良善铺、烂泥坳两个中共党小组,党的活动进一步加强。18年4月,成立了中共党的支部,宏章任支部书记。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烂泥坳一带的“农协”、“妇协”、“赤卫队”、“少先队”、“童子团”先后成立,革命风暴真的蔚然兴起。18年11月18日,在毗邻烂泥坳的西镇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农民暴动。西镇暴动胜利后,烂泥坳赤卫队编入西镇游击队。19年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组建,西镇游击队改编为一0七团,宏章先任参谋长,后任中共党代表。10月,宏章率部队从金家寨运军响到湖北黄安苏区,途中被敌顾敬之部包围。激战中,弹尽援绝,宏章不幸被俘,在河南省商城县的新家拗,被敌人扣在铁钟内烤死。
舒传云
传云(1903——1930),又名玉龙,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出生在樊冲乡。父亲一生务农,传云幼年替地主放牛。民国16年(1927年)秘密参加革命工作,曾任赤卫大队长、赤卫军团长。参加工作之初,曾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打入下符桥自卫团任大队长,做兵运工作。他利用合法身份召开会议,宣传革命,并策动兵变。六霍暴动成功后,19年3月,他带领4个乡的赤卫队员和2000余农协会员攻打石河子,毛坦厂,予敌以重创。国民党反动军队进剿霍山苏区时,他带队向罗田转移,队伍被打散。8月初,中共霍山县委派他回樊冲做恢复工作。刚到家,因堂兄舒传涛告密被捕杀害。
陈法宇
法宇(1904~1930),又名殿游,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出生在道士冲乡板仓村。民国16年(1927年)从安庆法政学校(一说六安三农学校)毕业后,回乡同陈法镒、陈法著开办农民夜校,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17年,在板仓、新铺沟,漫井冲等地发展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当地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并成立农会、赤卫队。18年冬,为配合西镇暴动,带领农会会员在板仓一带打土豪,牵制地主武装,保证西镇暴动的胜利。西镇暴动后,任五区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19年4月,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法宇调任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同年冬天,在黑石渡被捕牺牲。
刘毅
刘毅(1906~1930),字连干,又名任夫,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出生在新店河乡。民国14年(1925年)从安庆“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回到霍山,在黑石渡“四高”任教。适逢上海爆发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刘毅同青年进步教师一起,组织全区学校师生和市民数百人,到诸佛庵街上游行示威,焚烧了广丰和商店出售的日货,以声援“五·卅”运动。这一行动在全县引起极大震动。他还同张静峰、张景慧、刘伯驹等青年教师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进步很快。16年,由刘淠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到广州“党务训练所”受训,年底结业回县,任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此后,一直在新店河、戴家河一带发展中共党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和赤卫队。19年初,率领新店河地区赤卫队配合刚组建的红军第三十三师打下霍山县城后,任县苏维埃警卫大队大队长,不久,又任六霍特务大队大队长。“左”倾立三路线贯彻到皖西,苏区丧城失地。7月初,县委书记芦舒派他和刘伯驹回家乡做安定民心,迎接反攻工作。他们带领30多人在回新店河的路上同敌遭遇,因众寡不敌,被敌人打散,遂退到山上隐蔽。一天回家筹集食物,被反共队包围。被捕时,他对妻子说:“你不要为我难过,革命总会有牺牲的”。听到的群众无不泪如雨下。10月31日,他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共产党是杀不绝的!”“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就义于县城西门外。
储德培
德培(1907~1930),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出生在宋家河乡储家老屋的一个地主家庭里。民国16年(1927年)前,在安庆法政学校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北伐前革命形势的影响,要求进步,倾向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背叛了剥削阶级家庭。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他家拥有100多亩田地,10多间房子,存粮存钱都很可观,在大山区的宋家河是屈指可数的大户。他不顾长辈的阻栏,把家里的存粮和财产无偿地分给了贫苦农民,并宣布种他家田地的佃户不交租。这一举动受到了贫苦农民的赞赏,他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宋家河一带的革命形势得以迅猛发展。贫苦农民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打开了毗邻宋家河的青枫岭大地主石家祥家的两座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他经常秘密组织群众中的骨干分子学习革命理论,向他们宣讲革命道理,同时对即将举行的革命暴动制订了周密计划。19年,全县革命形势飞快发展,宋家河地区的革命暴动条件已成熟。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德培一呼百应,宋家河农民揭竿而起,暴动成功后,他带领拥有40多支枪100多人的农民队伍,攻开了大地主石家祥的庄园,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这支农民队伍不久改编为第四游击大队,德培任总指挥。他带领这支队伍转战霍山南乡,给地主阶级及其反动武装以沉重打击。7月,这支队伍在开往鹿吐石铺途中,同数倍于己之敌遭遇,不敌,退到宋家河。8月,德培找党组织联系,在管驾渡,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对德培多次施以酷刑,未能使他屈服。9月,德培高呼革命口号,在县城西门外刑场英勇就义。
陈法汉
法汉(1908~1930),化名王雷,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出生在落儿岭乡,民国15年(1926年),在安庆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秋,受命回乡,在清潭沟新民小学任校长,秘密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会,建立中共党组织,并任支部书记。17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任执行委员兼训练部长,以训练民团的名义,为武装暴动筹备武器弹药。18年冬,六霍大暴动期间,法汉领导落儿岭、黑石渡一带农民举行暴动,成立赤卫大队,并任队长。19年2月,他奉命带领部分赤卫队员化装成国民党军队,闯入王家店,活捉土匪头子孙书浩、孙书必,消灭了这股土匪武装,搬掉了横亘在霍(山)英(山)道上的一块拦路石,把两个苏区连成一片。法汉曾连任中共霍山县第一、第三屈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后又转入红军工作,8月,随军攻打武汉时牺牲。
刘时佑
时佑(1909~1930),字启民,化名史朗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出生在上土市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因家境贫寒,幼年在家放牛,乡邻和亲友看他生性聪颖,资助他上学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庐州第六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民国15年,经一教师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时,他书写“国家多难,需才孔殷,匡危济弱,是赖群英,捷足先得,有志竟成,祖鞭猛着,道岸期登”的词句以明志,并和同学们互勉。师范毕业回到故乡,在几个乡村小学执教期间,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成立农民协会,发展中共党组织,并任党的支部书记。西镇暴动举行前后,他奉命在西镇外围花滩河一带,发动并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斗地主,有力地配合了西镇暴动。此后,他连任中共霍山县委第二、三届委员,县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第七区中共区委书记。在配合红军第三次解放县城的战斗中负伤。19年夏,红军主力执行“左”倾立三路线,时佑奉命随红军第三十四师行动,进军武汉途中,在叶家集同敌遭遇,战斗中被俘,10月6日被活埋在霍邱县南门外。
余坤白
坤白(1889~1931),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出生在三尖铺乡。民国17年(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任东北区赤卫队长。20年5月,霍山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成立,坤白任军事指挥部主任,率领县游击队、赤卫队和特务队转战六安、霍山两县,屡建战功。端午节时,坤白带领地方武装从三尖铺向诸佛魔转移途中,受县自卫队夹击。为掩护大队突围,坤白担任后卫,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在黑石渡就义。
高维其
维其(1897~1931年),字建中,号梦林,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出生在杨家河乡小江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民国15年(1926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到故乡,在管驾渡“县立第三高级小学”任校长,同喻石泉等一起建立中共党组织,引导师生阅读进步书籍,教唱进步歌曲,发展进步师生加入党、团组织,并经常组织进步师生深入农村,向农民宣讲革命道理,教唱进步歌曲。同时配合打入管驾渡民团的共产党员胡祥仁等,做兵运工作,启发士兵觉悟,在士兵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他是中共霍山第一、二届县委委员。为配合即将举行的西镇暴动,他奉命回家乡同丁楷、张友荫等组织、发动、领导了长岭庵、金竹坪等地农民暴动,打击和牵制了这一带的地主武装,有力地支援了西镇暴动。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他当选县苏维埃委员兼裁判委员会主席,为巩固和发展霍山苏区做了大量工作。20年初,维其调任红军第三十三师政治委员,在黄尾河战斗中牺牲。
戴克隆
克隆(1899~1931年),号子兴,化名项国平,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出生在落阳河乡戴家院子的一个农民家里。民国16年(1927年)秋,克隆积极协助舒传贤筹办“学术研究会”和“农民夜校”,并由舒传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随舒传贤出席皖西6县党组织联席会议和六安、霍山两县中共党组织联席会议。19年4月,任舒家庙暴动指挥部副指挥,参与领导舒家庙暴动。历任中共霍山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雪花报》社主编,市郊区(流波)区委书记和五星县县委书记等职。20年10月,随独立一师在湖北英山张家嘴同国民党萧华锋部激战时,被俘牺牲。
陈清如
清如(女,1900~1931),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出生在三尖铺乡白衣庵村。家境清贫,幼年帮助母亲做家务活,没读过书。但生性聪颖,能说会道,善结人缘。同舒传贤结婚后,受传贤的教育和影响,自己又刻苦学习,粗通文字。传贤离家去安庆读书,后又东渡日本求学,直到国民16年(1927年)秋回故乡开展农民运动前的数年间,清如在家侍奉婆母,抚育在子,操持家务,耕种田地,终日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生活重担,表现了中国妇女传统的高尚情操。传贤回乡后,清如也走出了家门,参加农民夜校学习,并加入了农民协会,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常以走亲访友为名,向亲友宣传革命,引导更多的人走进革命队伍。在六霍大暴动前的日日夜夜里,清如废寝忘食地协助传贤处理琐碎事务。六霍大暴动胜利后,随同传贤奔波在大别山的深山密林中,为巩固苏区而斗争。19年2月,任特区妇女主任。4月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县苏维埃妇女主任。“左”倾立三路线导致了皖西苏区丧城失地,清如扶老携幼随军转移,历尽艰辛。20年秋,在错误的肃反运动中,同传贤一道被张国焘秘密处死。
朱雅清
雅清(1900~1931),号本涛,化名鲍益三,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出生在六安城内西大街。18岁时随父母迁来团墩乡舒家庙村定居。这一年秋天,舒传贤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雅清在舒传贤的影响和教育下,提高了思想觉悟,不久就参加了共产党。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运动中,雅清得到了锻炼,立场更加坚定。中共霍山县委成立时,当选县委委员。民国18年(1929年)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任命他为独山暴动总指挥。当独山暴动计划由于偶然原因行将暴露的时候,他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举行暴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根据当时的情况同意把暴动时间提前。于是,在他的指挥下,轰轰烈烈的六霍大暴动序幕揭开了,一举打垮了反动自卫团,独山暴动胜利。不久,雅清当选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20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任命他为负责巡视皖西北工作的省委巡视员,4月,他受命同黎本益、方英、薛英等组成皖西北特别委员会。后因不满张国焘的极“左”政策,被张国焘以“改组派”的罪名杀害。
戴克杰
克杰(1900~1931),又名抗军、天奇,化名胡威、胡政、胡勇,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0年)出生在但家庙乡。幼年读书成绩优异。成年后,执教于县城小学,受当时的进步思想影响,思想激进。民国16年(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经英山进入霍山,克杰组织进步青年和学生走上街头贴欢迎北伐军的标语,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污吏!”等口号,向群众宣传北伐意义。在北伐军进城前,克杰又组织各界人士千余人夹道欢迎北伐军进城。军阀县知事王建常坐轿子出迎北伐军,引起群众的气愤。克杰和青年学生们砸了王建常的轿子,王狼狈不堪。北伐军进城后,克杰又发动各界人士把王建常赶出具境,并推举拥护北伐的张景汉为代理县长。张景汉根据克杰等建议,下令通缉豪绅龚静轩、郭杞人等。16年秋,舒传贤回乡开展农民运动。同传贤一度同学的戴克杰也回乡参加传贤创办的以传播革命理论为宗旨的“学术研究会”,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民夜校”中兼任教员。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在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任执行委员,在彼伏此起的农民运动中,作了出色的贡献。为此,他先后出席了17年1月在六安南岳庙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18年夏,在豪猪岭召开的,决定举行六霍大暴动的皖西6县党组织的联席会议。9月,在枣树井召开的中共霍山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霍山县第二届县委委员、副书记,为霍山全县赤化和皖西苏区的巩固发展,竭尽全力。20年初,红四军建成,任红四军第十二师领导工作,4月,随军从河南商城向湖北麻城转移途中,在韩家楼同敌夏斗寅部遭遇,在战斗中牺牲。
翁子扬
子扬(1901~1931),又名文咸,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出生在三尖铺乡。民国16年(1927年)秋,在舒传贤的影响下参加革命活动,并由舒传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乡游击队成立后,加入游击队,亲手杀死国民党县自卫大队大队长秦华轩,为民除掉一害,受到群众赞扬。后历任乡苏维埃政府常委,红军第三十二师排长、连长、霍山独立师第一营营长,红军第一军第十一师二团团长,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一营营长等职。20年3月,部队攻打湖北麻城县磨楼时,在同国民党夏斗寅部激战中牺牲。
吴泽民
泽民(1902~1931),号跃玉,化名潘臣,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生在团墩乡舒家庙村。民国16年(1927年)秋,参加舒传贤创办的“学术研究会”学习。在舒传贤的启发、指导下,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并由舒传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共霍山特别支部建立时,当选为特支宣传委员,兼舒家庙支部书记。为组织东北乡游击队和赤卫队,他设法从县自卫团搞来40把大刀作武器,并对游击队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秘密军事训练。军训结束后,他带领游击队数次袭击花园畈、山王河一带的保安队,夺取武器武装自己。18年1月,中共霍山县委成立,泽民当选县委委员兼第一区区委书记。在这一年内,他带领赤卫队先后伏击六安望江湾反共队,阻击下乡清剿的县自卫团,镇压花园畈大地主杨家父子,攻打山王河团防局,4月,东北乡建立了4路赤卫队,他兼第一路赤卫队长,使东北乡的反动分子不敢为所欲为。并有力地支援了六霍大暴动。中共霍山第二、第三届县委建立时,当选县委委员、常委。19年4月,六安中心县委决定在霍山举行全面暴动,配合红一军东征皖西。4月7日,泽民协助潜回东北乡组织暴动的舒传贤,成功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东北乡暴动。6月,泽民领导东北乡赤卫队配合红一军再次攻克县城。在“左”倾的立三路线统治期间,苏区重新陷入敌手,村庄被焚毁,群众被屠杀。为了恢复苏区,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派泽民潜回东北乡,在舒家庙建立六霍县委,泽民任县委书记,统一领导六霍两县接壤地区的斗争。当时,反动分子的气焰十分器张,群众人心惶惶。要把群众重新组织起来,必须对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实行坚决镇压,挫其锐气。在舒家庙的3个反动头子中,舒传钊,是舒传贤的堂兄,民愤极大。吴泽民在请示了舒传贤后,决定利用农历正月十五,舒传钊大放花灯庆“功”的时候,伺机处决这3个极端反动分子。在吴泽民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正确指挥下,游击队长李茂明带邻游击队员在灯场当众处决了舒传钊等3人,并利用这个机会警告了作恶多端的反动分子。形势趋向稳定。群众受到鼓舞,局面也打开了,农会也秘密恢复了。许多青年人要求参加游击队。他又派人打入铲共队,把县政府的情报送出来,以便掌握敌人动向,及时采取对策,以牵制敌人对根据地的进攻。正当泽民领导中共六霍县委和游击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夺取更大胜利的时候,20年夏秋之交,上级调他到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参加错误的肃反运动,被杀害了。
舒盛苍
盛苍(1902~1931),又名子杰,化名杨伯平,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生在团墩乡萧家冲。盛苍聪颖异常,能书善画。民国16年(1927年)秋,盛苍协助舒传贤筹办农民夜校,并任教员。由舒传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舒家庙中共党小组组长。17年1月29日,随同舒传贤出席在六安县南岳庙召开的党的重要会议。9月,舒传贤在他家里召开全县党代表会议,成立中共霍山县特支。此后,重要会议都是在他家召开,他的家成为党的重要秘密活动场所。盛苍在担任特支文化干事,中共东北区委委员,霍山县委常委等职务的同时,还为舒传贤做秘书工作,保管党的重要文件。19年秋,“左”倾立三路线使皖西苏区受到严重挫折,大部分同志转移到淠河以西苏区。在向河西转移的队伍中,有盛苍亲属7人,途中牺牲3人。在战乱中,他家房屋被焚烧,财物被洗劫一空,庄稼被毁,损失极大,留下坚持斗争的盛苍一如既往地工作。20年冬,在错误的大肃反运动中被杀害。
伍淑和
淑和(1902~1931),字晦庵,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生在太平乡太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敏好学,成绩优异,从小学到中学都名列前茅。在狮山中学读书时,和同学组织“圣公会”。(后改名“先觉会”)。向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淑和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国11年(1922年)清明节,在伍氏家族扫墓时,他大讲革命道理,号召族人投身革命,他说:“如不全心全意革命,就不算伍家好子孙!”淑和在安庆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5年,师范毕业后,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6年,回到故乡进行革命活动,并打入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任民训部长。六霍大暴动前夕,淑和奉命回到西镇,以狮山中学教师作掩护,组织学生和农民参加和支援西镇暴动。西镇暴动胜利后,为巩固胜利成果,他又深入农村,筹划新的革命暴动。他先后当选为中共霍山县第二、三届县委委员。20年2月14日,淑和奉命去安庆进行新的斗争,走到包家河,反动民团逮捕了他,把他倒拖到英(山)霍(山)两县交界的仙人桥下杀死。淑和一路高呼“共产党万岁!”极为壮烈。
饶会龙
会龙(1905~1931)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出生在大化坪镇多盘坳村,家境贫寒。中共南乡党支部建立后,派会龙担任南乡支部同县委联系的地下交通员。为了这条地下交通线畅通无阻,他胆大心细,机智勇敢,闯过了一道道关卡,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做到万无一失,党组织称他为好交通。六霍暴动成功后,饶会龙参加了赤卫队,他拎着一把大砍刀,带领赤卫队员活动在大化坪——舞旗河一带。20年2月的一个晚上,他带领赤卫队冲进了舞旗河小镇,抄了大地主黎本泗,黎本汶的家,为南乡暴动创造条件。月底,党组织决定举行南乡暴动,农历二月初二,红三十三师游击到舞旗河附近。会龙手拎大刀,带领130多名赤卫队员,在红军的支援下,打垮了反动自卫团,再次攻进舞旗河镇,处决了自卫团长。后又乘胜攻进了大化坪镇,大化坪——舞旗河暴动成功。此后,会龙更是威风八面,参加过数十次战斗,敌人听见饶大刀的名子就胆战心惊。冬天,中共党组织派他到上海学习,因皖西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急需干部,他提前回到家乡投入革命斗争。20年5月22日,霍山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在诸佛庵建立,会龙任主席。此时,形势已十分严峻。为巩固苏区,他组织群众建立武装,兴办文化事业,进行土地改革,在敌人的重围下,掀起了苏区建设的高潮。11月,大肃反运动开始,会龙被错误地杀害。时年26岁。
方礼瑞
礼瑞(1904~1931),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出生在霍邱县洪集。民国2年(1913年)随父母逃荒到三尖铺乡龙门坎定居。因家贫如洗,幼年替邻居陈本才放牛。16年秋,在舒传贤的影响下,参加了农民协会。19年,一次随赤卫队作战时负伤,简单包扎后,仍坚持战斗直到全胜。20年,任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一团团长,后在山西金子铠战斗中牺牲。
张友荫
友荫(1905~1931),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出生在太阳乡。民国13年(1924年),考取武汉中等师范学校。在读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先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和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6年秋,他回到故乡开展农民运动,谋得太阳乡长岭庵小学校长职位。另一名共产党员丁楷任教务主任。两人白天教书,夜晚走村串户,向贫苦农民宣讲马列主义,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起来斗争。不到一年时间,农会会员就发展到500余人。“西镇暴动”前,两人在树岭一带组织并带领农民打土豪,斗地主,以策应“西镇暴动”。“西镇暴动”成功后。友荫在太阳乡成立五区三乡苏维埃政府。敌大军进剿时,友荫带领农民武装转移到闻家店。19年1月下旬,六霍两县农民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友荫任该师一0七团营长,6月接任团长,率领部队转战皖西苏区。20年9月,友荫同丁楷带领部队负责警卫在英山县羊角尖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敌人包围了羊角尖。他率部连续打退了敌人5次进攻,掩护参加会议人员安全转移。友荫在激战中,胸部中弹牺牲。
丁楷
丁楷(1907~1931),原名善泽,号良模,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出生在船仓乡松林铺村。小学读书时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5年,考取安庆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乡,先后在赖家河、长岭庵等小学任教,边教书边从事革命活动。18年11月,丁楷参与领导了“西镇暴动”。19年3月,丁楷在杨家河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霍山县第三区苏维政府。丁楷在任六(安)霍(山)游击师政治部主任时,随军转战皖西广大地区。20年1月,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六霍游击师编入红四军十二师,丁楷仍任师政治部主任,为苏区的发展和巩固而英勇奋战。11月,红军在英山羊角尖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被敌人包围,负责会场警卫的丁楷和张友荫率领部队奋战,掩护突围,参加会议的人员才安全转移。丁楷在激战中右胸中弹牺牲。
陈法镒
法镒(1907~1931),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出生在道士冲乡板仓村。小学毕业后考入安庆法政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年)毕业回乡,利用游乡串村为农民修修补补的机会,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道理。同时创办农民夜校,吸收板仓及周围的贫苦农民参加学习。在夜校的基础上成立农会,发展党团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同地主豪绅作斗争。18年秋,为了配合即将举行的西镇暴动,法镒在板仓组织赤卫队,没收了大地主王晓中的财产,处决了罪行累累的王晓中的三子王光丙。西镇暴动成功后,赤卫队编入西镇游击队。同年冬天,法镒奉命带领游击队第三大队在一个雪夜攻入道士冲,袭击敌自卫团,打死敌60余人,活捉50余人,缴获武器180多件,并处决了敌区长。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法镒带领部队转战霍山苏区,为巩固和发展苏区立下战功。20年4月,成立皖西北道委时,法镒被任命为道委军事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年秋,“左”倾立三路线贯彻到皖西,皖西苏区遭受严重损失,法镒全家被害。20年,法镒在错误的大肃反运动中被杀害。
江宝华
宝华(女,1908~1931),又名素珍,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出生在黑石渡镇的一个茶商家里。宝华3岁时父亲去世,本来比较富裕的家庭遂日渐衰落,寡母带着宝华兄弟姐妹4人艰难度日。民国13年(1924年),宝华在县立高等女子小学读书时,教育界开展争取扩大教育经费和援救被捕进步教师洪伯常的斗争,宝华和同学们一道上街游行、贴标语。设在黑石渡的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校校长张静峰和一些教师追求进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在学校师生和群众中宣讲革命道理,对宝华有很大影响。15年,她小学毕业后,考取安庆女子中学读书。处在北伐战争前夕的安庆,人才荟萃,思想活跃,宝华在这个环境中,受到更多革命者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迎接北伐的准备工作。她深入到工农大众中去,历数军阀统治的罪行,动员群众迎接北伐军进城。在大革命高潮中,宝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宝华辍学回到故乡投身农民运动。17年冬,由刘毅、郝修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8年夏,宝华作为唯一的女党员,参加了决定皖西革命由政治斗争转入武装暴动的豪猪岭会议。会议要求皖西各地共产党员继续深入发动农民群众,积极进行武装暴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皖西大暴动前后,宝华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不顾个人安危,因劳累过度而早产。20年5月25日,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在诸佛庵成立,宝华当选县苏维埃妇女会主席。她积极组织宣传队、妇女会、儿童团和办妇女识字班,一批贫苦出身的妇女、儿童在她的教育和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在反围剿斗争时,她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干粮到前线,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就在这年秋天,在错误的大肃反运动中,宝华同她的丈夫、霍山县委书记芦舒一道被秘密杀害。
戴国兴
国兴(1908~1931),名绍伦,又名汉兴,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出生在磨子潭镇。民国16年(1927年),在省立六安第三职业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后,急需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17年秋,他辍学回乡谋得小学教员的职业,秘密向农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18年秋,六霍大暴动成功,皖西农民运动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国兴发动磨子潭一带的农民举行暴动,胜利后成立磨子潭乡苏维埃政府。不久,“左”倾的立三路线给苏区造成严重损失,和国兴一道领导磨子潭暴动的戴绍祥牺牲,形势更加严峻,国兴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了定远县吴圩,由同学朱家廉介绍,同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投身到异乡的革命斗争中去。
在定远,他仍以小学教员的职业作掩护,白天教书,夜晚到农民家去宣传革命,启发群众觉悟。他说:“穷人要翻身过好日子,要当家作主,就要掌大权,打倒地主阶级,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在群众对革命有了初步了解后,又把农民组成三五人一个小组,经常在一起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国兴因势利导,组织农民协会。到20年1月,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农民协会,仅吴圩大组就有会员80多人。他又在农民会员中吸收优秀分子加入共产党。仅3个月,就发展了中共党员100多人,并建立了在长淮特委领导下的吴圩区委,下辖4个支部。
国兴在发动农民运动的同时,重视建立革命武装,在农民中建立赤卫队。先收集民间的红缨枪、土枪,后又筹钱买枪,向有枪人家借枪,要枪,很短时间内,赤卫队就有钢枪50多支。在吴圩区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这支农民武装做后盾,先后开展了反对政府鲸吞教育经费、抗捐税、反高利贷,争夺吴圩街行业领导权和向地主借粮,扒粮等一系列斗争。20年8月19日,长淮特委命国兴负责县委军事工作。8月23日晚,新建的中共定远县委在山人刘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定远县红军司令部。任命国兴为总指挥兼政委。国兴在大会上宣布县委决定:“为了配合红四方面军攻打邻近的正阳关,总指挥部决定攻打坝张,消灭坝张的大地主张再贵的地主武装,夺取其枪支,并做好攻打定远县城的准备。”会后,国兴率领新建的红军开始行动。国民党县政府对吴圩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甚为惊慌,遂派县保安大队配合地主武装三面包围了山人刘。在转移途中,国兴被一叛徒用九节鞭打死。
杨继武
继武(1909~1931),原名克道,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出生在落阳河乡满路桥村。父典礼一生务农。幼年读私塾。1927年,舒传贤回乡宣传革命,继武深受教育,并参加革命工作,为贫苦农民办冬学,号召打倒土豪劣绅。1928年,由舒传贤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落阳河党支部书记,领导农民开展“扒粮”斗争。1920年4月,任桃源河乡苏维埃主席。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区,继武率赤卫队转战淠河西岸。6月,所部编入红军独立第一师。1931年5月,独立一师改编为教导第二师,继武任二团团长兼政委,转战鄂豫皖边界地区。7月,在河南省光山具被敌重兵包围。突围到本县落儿岭时,又遭遇国民党军队,激战时牺牲。
黎本清
本清(女,?~1931),出身在舞旗河乡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县立女子高小读书时,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受进步教师的教导和影响,积极参加当时县城内发生的一系列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女高毕业后,她毅然决定同封建地主家庭决裂,向封建礼教挑战,经常秘密或公开地向妇女们讲革命道理,动员苦难姐妹们走出小家庭,投身革命,争取本身的彻底解放。她在农民夜校向群众深入浅出他讲课,受到欢迎。乡农民协会成立时,当选农协妇女委员。六霍大暴动胜利后,她调到新店河乡任苏维埃经济主任。当时,巩固新建苏区,支援作战红军,解决赤卫队的粮响,安排群众生活的千斤重担压在她身上。她迈着一双小脚,和男同志一起翻山越岭,打土豪分土地,为增加乡苏维埃财政收入而不停地奔波,引起了地主土豪的仇恨。民国19年夏,“左”倾的立三路线使苏区丧失了大片土地,地主阶级组织还乡团,勾结反动会道门“红学”骚扰新店河,乡苏维埃在赤卫队的掩护下突围。本清把200多块银元和一些机密文件捆成一个小包袱带在身边,随群众一道撤退。她因脚小掉队,被“红学”徒众发现。她想,决不能让党和苏维埃的文件及革命的经费落在敌人手里。为了维护革命利益和革命气节,她豪不犹豫地从悬崖上纵身跳了下去。下跳的时候,被小树挡了一下,摔昏了。后被寻找的人抬回区苏维埃,那个包着银元的小布包仍紧紧抱在她的怀里。大家看着昏迷不醒、伤痕累累的黎本清,都感动得流了泪。伤好后,她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毫不动摇。可是,因出身不好,在错误的大肃反中,被错误杀害。
何云旺
云旺(?~1931),道士冲乡歇马台村人。民国16年(1927年)秋从武汉弃学回乡,参加革命工作,秘密发展农会员数百人。18年初冬,云旺带领农民会会员策应西镇暴动,在本地展开打土豪的斗争。19年1月,西镇游击队编为红军三十三师一0七团,云旺任副团长。10月,云旺指挥1个营红军奇袭驻扎在道士冲杨家祠堂的地方民团,毙敌大部并活捉民团队长黎老七。20年3月,云旺率部参加苏家埠战役时牺牲。
朱思尚
思尚(1890~1932),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0年)出生在烂泥坳乡一个农民家里。幼年读过5年私塾,后务农并学会铁、木匠手艺。民国18年(1929年),严宏章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思尚家开会,思尚受了很大影响,参加了革命。19年3月,任烂泥坳乡苏维埃主席,9月任诸佛庵区苏维埃主席,21年3月,任县苏维埃主席。5月,随军转移到湖北省英山县。因患痢疾,潜回家中养病。9月25日夜被捕杀害。
潘承银
承银(1901——1932),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出生在落阳河乡大河厂村柳塘冲。家境贫苦,自幼替地主放牛。民国16年(1927年),秘密加入农民协会。17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18年冬,六霍暴动成功后,柳塘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承银任执行委员。此后,一直在为建设苏区、巩固苏区忘我地工作、战斗。20年5月,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成立,任赤卫队指导员,随队驻守戴家河,保卫(淠河西)苏区。后调到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工作,不久,任道区苏维埃政府常委。21年春,分工协助霍山开展工作。8月,随军转战,9月,在英山杨柳湾作战时牺牲。
曹品三
品三(1902~1932),原名汪正发,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生在团墩乡匡黄冲村汪家院子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贫,自幼在家放牛种田。民国16年(1927年)秋,参加舒传贤创办的农民夜校学习,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参加了舒传贤领导和发动的一系列斗争。东北乡特务队建立后,品三是特务队队员,参加惩办罪大恶极的反动地主豪绅,打击地主武装,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开展。由于他在斗争中勇敢无畏,先后当选第一区农会主任,中共霍山县第一区区委常委,中共霍山县委委员、常委。霍山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为主席,为赤化霍山全县作了突出贡献。在“左”倾的立三路线统治期间,皖西苏区遭敌进剿,损失惨重。为保存革命力量,品三随军撤退。在形势好转后,他又积极拥护舒传贤打回皖西,恢复苏区的建议。并在六安、霍山、商城等县县委和红军独立第一师负责人会议上,参与制定配合红一军第三次东征的计划,并负责先行回县发动全县农民支援红军。品三潜回霍山,昼伏夜出,发动群众,极其艰辛。一次遭敌包围,他奋力突围,累伤吐血,仍带病坚持斗争。21年农历二月初四日,率部攻打魏营时,病情加剧,医治无效逝世。张儒宏
儒宏(1902~1932),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生在三尖铺乡。幼年学蔑匠。民国17年(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先后参加过抗夫、抗税、扒粮等斗争。曾任中共第一区区委书记,后参军,任红军第二十五军二0三团政治委员。21年10月,红二十五军转战湖北时,在作战中牺牲。
吴承先
承先(1903~1932),化名殷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出生在三尖铺乡匡黄冲村的一个农民家中,幼年读过三年私塾。民国16年(1927年)9月,参加舒传贤举办的“学术研究会”和农民协会,并由舒传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匡黄冲党支部书记,东北区区委书记,六安县苏家埠区区委书记。19年9月,当选中共霍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委。20年3月,被派往寿县迎河集等地做地下工作,6月,回县任游击队队长,9月,在湖北罗田县西河湾,同国民党中央陆军第一师作战时牺牲。
喻石泉
石泉(1904~1932),号本立,单名宁,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出生在舞旗河小镇上的一个商人家里。民国12年(1923年),在合肥安徽省立第六中学读书时,受共产党员教师童汉璋的影响和启发,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15年,经童汉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7年毕业后,遵照中共党组织的安排,回到故乡,在管驾渡县立第三高级小学谋得教员的合法身份。当时,在第三高级小学任教的教员,共产党员的比例很大,石泉同这些党员教师在师生中宣传革命,介绍进步书刊,教唱进步歌曲,还经常组织师生到附近农村,宣传农民,组织农民。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并发展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建立了党支部,石泉当选支部书记。
为了教育农民,组织农民,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石泉创办了农民夜校,并兼任夜校教员。后又在夜校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债、抗夫、抗费和扒地主粮仓等斗争。在斗争中,石泉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他说,没有革命的武装,农民的斗争和权利都没有保障。在石泉的筹划下,南乡赤卫队很快建立起来。没有武器,就收缴地主豪绅的武器,在不长的时间内,赤卫队就有了40条枪。这支革命武装活动在南乡的几个区,打击地主反动武装,镇压地主豪绅,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因石泉工作卓有成效,民国18年1月,中共霍山县委成立时,当选县委委员、常委。同年秋天,县委书记舒传贤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后,石泉接任县委书记。在任县委书记期间,领导了著名的西镇暴动、桃源河暴动,并为霍山全县赤化做了出色的贡献。正当石泉满怀信心投入新的斗争时,上级以妥协“改组派”的罪名解除了他县委书记的职务。石泉仍襟怀坦白,以革命利益为重,忍辱负重,积极工作。19年6月,“左”倾的“立三路线”贯彻到皖西苏区,苏区丧城失地,群众遭到屠杀,革命武装损失惨重。石泉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县赤卫军总指挥,率领部队转战在鄂、皖两省的交界地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护群众。自己虽数处负伤,仍不下火线。在英山县境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黎本益
本益(1904~1932),字谦斋,号受吾,又名定国,益群,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安家河乡梅林坪村。他聪慧过人,读书成绩优异,16岁考取了安庆中学。在安庆中学的3年,他经历了“五·四”运动,“六·二”学潮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思想和意志都受到了锻炼。安庆中学毕业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锐意革新”的上海大学。在上海大学,他经常聆听瞿秋白、陈望道等“社会名流”讲课和李大钊、章太炎等“海内知名人士”的演讲。在这些时代先驱的启发教育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并参加学校开办的以工人为主的“平民学校”等社会工作,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民国14年(1925年),在中共的安排下,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著作。为了增长知识,增广见闻,他还利用假期到法国、捷克等国考察。16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在广大农村开展农民运动,需要大批干部,本益和一大批同学又由共产国际派遣回国。本益回到自己的故乡同舒传贤、刘淠西等一道领导农民运动。18年冬天,六霍大暴动开始前,六安中心县委任命他为六安独山暴动副总指挥。六霍大暴动胜利后,他又为皖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积极工作。20年4月17日。,皖西北特委成立,他被任命为特委委员兼军事指挥部主任。这时,张国焘到了鄂豫皖苏区,极力推行王明路线,搞大肃反,一大批党政干部和群众遭到残酷斗争并被杀害。本益对此感到困惑不安。21年3月,他回故乡作调查,向故乡的亲朋故旧了解“左”倾路线执行以来对苏区造成的危害。当他了解到基层干部也横遭杀害时,更加忧心忡忡。他想,如不及时纠正,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在革命处于困难的时刻,他的信念也没有丝毫动摇。在回特委的路上,在长岭岭头,他用刀在一棵大树上刻下“今后之中国必为赤色之世界”12个大字,表明自己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路过诸佛庵时,他了解到因肃反被关押的同志受到非人道待遇,常常遭受毒打,还有的在夜里被拉出去秘密杀害,为了保护幸存的同志,本益冒着极大风险,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到牢房察看,并对管理人员提出不准虐待被看押人员,更不准杀害无辜。此后,虐待和随意杀害的情况才有所改变。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本益随同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苏区,牺牲在转战川陕的途中。
程学禄
学禄(1907~1932),化名程晓钟,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出生在桃源河乡,父亲程理纹是乡村医生。学禄读了8年私塾,民国16年(1927年),共产党人刘淠西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学禄受淠西的影响,思想认识提高很快。不久,由刘淠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并领导贫苦农民打土豪、抗租、抗捐、抗税。西镇暴动成功后,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决定,霍山县委在桃源河组织暴动。程学禄根据县委指示,在西镇游击队的支援下,举行暴动。把地主的粮食。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夺取地主武装的武器武装赤卫队,并处死罪大恶极的土豪,桃源河暴动一举成功。在桃源河暴动的影响和带动下,短短几天内,石家河、新店河、诸佛庵、黑石渡等地相继举行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六霍暴动后建立的六安霍山两块苏区因而连成了一片。暴动成功后,学禄先后任游击队长、赤卫队指导员、皖西北道区军事委员等职,为皖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21年冬,学禄因病不断能随军行动,隐藏在家治疗,因人告密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未暴露党的机密。腊月十二月,被杀害于县城西门外。
刘发枝
发枝(1908~1932),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出生在落阳河乡黄檀树村的一个民间艺人家里。父刘维祖以唱小戏为生。发枝幼年先跟父亲唱戏,后又到地主家放牛、当长工。民国16年(1927年)秋,发枝在舒传贤的教育和影响下,秘密加入游击队任小队长。19年,参加红军,因善战,不久升任团长。21年,红军第一次攻克湖北黄冈后,又升任红四军三十三师副师长。在第二次攻打黄冈战斗中,率部登云梯爬城时,被国民党守城部队,用抓钩抓去杀害。
郭能宜
能宜(1911~1932),化名葛能义,落儿岭乡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学蔑匠谋生。农民暴动时投身革命,先后任乡、区苏维埃少共中队长,皖西北道区少共指导员。他敢作敢为,敢于冲锋陷阵,经常打胜仗。五星县独立团成立时,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民国21年(1932年)8月,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苏区前,把苏区部分区、乡干部编成几个游击大队。能宜率领一个大队转移到湖北省英山县董家河,同国民党梁冠英部遭遇,在激战中牺牲。
赵小波
小波(?~1932)但家庙乡人,是一个以做土烟丝为职业的手工业工人。民国16年(1927年)秋,由舒传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小波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终日同劳动人民活动在一起,喜欢唱山歌小调,同农民交往很深。入党后,借替贫苦农民做烟丝的机会,向农民宣传无产阶级革命道理,教大家唱他自己编的“十二月叙苦”等歌谣,由于易懂易记,宣传收到很好效果,许多贫苦农民提高了觉悟,参加了革命。小波组织赤卫队,并从赤卫队中挑选精明强干的队员组成“摸瓜队”,专门惩罚那些罪行累累的土豪劣绅。他带领“摸瓜队”先后处决了两个大恶霸地主,端了一涂姓大地主的老窝,收缴长、短、双管枪各1支,接着又在另一地主家收缴土枪300余条。他带领赤卫队转战在六安、舒城、霍山边境打击敌人,保卫苏区。“左”倾立三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皖西苏区损失惨重,豪绅趁机对农民反攻倒算。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小波又一次组织“摸瓜队”,镇压了还乡团头子、大恶霸地主吴姓弟兄二人,踩掉了县政府设在黄土庙的“团防局”。20年春,霍山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成立,小波当选主席,后又任皖西北道区革命法庭主席,中共皖西北特委后补委员、委员。21年,在苏家埠战役中牺牲。
李志超
志超(1902——1934),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生在桃源河乡。民国16年(1927年),刘淠西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志超在淠西的帮助下,思想进步很快,不久由淠西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7年,志超打入诸佛庵民团,配合刘淠西开展兵运工作。诸佛庵民团起义后,志超身份暴露,中共党组织让他转移到丁埠等地。19年5月,国民党反动军队陷霍山,县领导机关也转移到豫南丁埠一带。为掩护机关和群众,志超出任特务大队大队长,率队同强敌周旋,保护了机关和群众。20年5月,第二届县苏维埃政府在诸佛庵建立,志超任赤卫军军工团团长,率队驻防淠河西岸,保卫苏区。21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出皖西苏区,霍山苏区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苏区建立第三路游击师,志超任某团团长,常率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23年2月23日,三路游击师和二路游击师集合200余人,由志超带领奇袭诸佛庵镇,活捉剿共队长,在敌占区人民心中点亮了一盏革命的明灯。5月,志超率队在南乡头陀河,同国民党东西溪团练作战时不幸牺牲。
余世荣
世荣(1906~1936),又名世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出生在三尖铺乡一个手工匠人家里。因家贫没读过书,稍大就帮父亲做挂面谋生。民国16年(1927年)冬参加赤卫队,第二年又转入游击队任队长。19年初参加红军。20年,先后任红四军十八团党代表和县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局长。21年12月,随军转移到川陕边境,任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巡视员。22年8月,出席中共四川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23年,任中共四川省甘孜县委书记。25年5月,在长征途中的甘肃省境内病故。
李茂明
茂明(?~1937),出生地及家境均不知。民国16年(1927年)10月,参加舒传贤创办的“学术研究会”,由舒传贤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7年冬,在鲍家洼受秘密军训,提高了军事技术。18年冬,六霍大暴动前,茂明任暴动总指挥部特务队长,参加了六霍大暴动和此后的多次战斗,战功显著。19年7月,“左”倾立三路线导致苏区丧城失地,霍山苏区的一半被国民党军队侵占。为坚持白区的斗争,在六、霍两县边境成立了中共六霍县委员会,茂明任县委常委兼游击队长。当时,在舒家庙一带以联保主任舒传钊为首的3个恶霸,趁红军西撤的机会,大肆屠杀红军家属和群众,制造恐怖气氛,对六霍县委的活动威胁甚大,县委决定予以严惩。李茂明在县委书记吴译民的指挥下,带领游击队,利用舒传钊等在农历正月十五玩灯庆功的机会,在灯场处决了这3个恶霸。在此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茂明带领一支200多人的游击队,活动在霍山、六安、舒城3县的接合部,给国民党地方政权以沉重打击。26年秋,在战斗中被俘牺牲。
喻本芳
本芳(女,1903~1940),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出生在舞旗河小镇上的一个商人家庭。民国13年(1924年)在县立女子高等小学读书时,教育界争取教育经费和要求释放进步教师洪伯常的斗争胜利,对她影响很大。16年冬,女高毕业时加入了共青团,回家乡宣传革命,组织农会,为即将举行的农民暴动做准备。19年4月,霍山县首届苏维埃政府成立,本芳任经济委员,组织群众没收地主土豪的财产和粮食,为红军、游击队筹集粮钱,替贫苦群众解决困难,对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不久,上级调她到上海,做中共中央和皖西苏区的地下交通工作。20年,又调到合肥地下交通站工作。她冒着极大危险经常化装通过国民党军队封锁线,出入苏区,出色地完成了传送秘密文件和物资转运任务。21年9月15日,由于叛徒告密,设在合肥的中共地下机关被破坏,本芳等30余人被捕,本芳被判刑5年。在牢中,本芳坚贞不屈,因带领难友进行绝食斗争,而被关进环境更加恶劣的黑牢里,她也没有动摇。后在中共党组织的大力营救下,24年冬,本芳被释放出狱。她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有人劝她“以你的人品学识,教书或当官太太不好么,何必过胆战心惊的日子呢?”她说:“大路通天,各走一边。有人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我受革命教育多年,为了革命,我不怕坐牢、杀头。生活虽苦,但有意义”。表现了一个革命的高尚情操。27年,省动委会所属抗日救亡工作团来霍山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她积极参加工作团的工作,并常在灯下为大家补衣,做鞋,大家尊称她为大姐。不久,由马洪范、高奕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28年2月,党组织派徐达文来县建立中共霍山县委,同时建立大化坪等4个党支部,本芳任大化坪支部书记。年底。国民党省政府下令停止各级动委会的活动,形势日益恶劣,工作团奉命转移。为了更好地开展斗争,决定成立中共地下区委接替县委工作。作为地下区委委员,本芳置生死于度外,积极、机智地开展斗争。她曾把埋藏在管驾渡的几十条枪秘密转运到新四军江北根据地。在根据地,有人劝她留下工作,安全得多。她说,组织上要我留在原籍坚持斗争,我就应该坚持下去,并表示“只要没有停止呼吸,就要为党工作,接受最严峻的考验”。29年4月5日,地下区委遭破坏,本芳和区委成员全部被捕,反动派对她施以酷刑,党的机密她只字未露。她大骂反动派“在此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打日本,反而残杀自己的同胞,你们标榜国共合作抗日,试问你们合的什么作,抗的什么日?”当她知道反动派要对她下毒手时,她高声叫骂“你们这群刽子手,以为杀了我喻本芳,霍山就是你们的了。告诉你们,共产党是杀不完的”。21日深夜,喻本芳和地下区委另外3人被反动派活埋在南岳山下。喻本芳高喊口号从容就义。
江道之
道之(1906~1940),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出生在石家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在亲友的资助下,读了13年私塾,后在农村小学教书。民国27年(1938年)3月,在本乡双树冲小学教书时,经人介绍参加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8月,第29抗日救亡工作团负责人陈群、杨汉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更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动员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筹集经费,购买武器,以备急用。28年2月,中共霍山县委恢复,建立了石家河等4个党支部,道之任石家河支部书记。12月,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下令停止各级动委会活动。29年1月,因形势恶化,成立中共地下区委代替县委,道之任区委书记,坚持地下斗争。此时,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4月5日,道之和地下区委成员被捕。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怒斥敌人:“现在是国共合作,你们合的什么作,抗的什么日?”并对难友说:“你们如果出狱,请告诉我妻余秀兰,把两个孩子抚育成人,把两本马列主义著作保存好,孩子长大好好学习,干革命”。21日深夜,国民党对道之和地下区委另外3人下了毒手,把他们活埋在南岳山下。当夜,附近居民隐约听到“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
唐虞卿
虞卿(1917~1940),名宏荣,民国6年(1917年)出生在安家河乡千笠寺村。抗日战争爆发后,虞卿从合肥辍学回乡,在千笠寺小学教书。27年3月,在大化坪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团,不久,由王昭铨、马洪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动委会干事和《霍山日报》记者。动委会停止活动后,回到在铁炉山小学教书。中共地下区委成立时,任区委委员。29年4月5日,和地下区委另外3人同时被捕,21日深夜,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在南岳山下。
程希敏
希敏(1917~1940),民国6年(1917年)出生在大化坪镇。在管驾渡第三高级小学读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阅读了革命理论书籍,提高了思想觉悟。他经常对象里人说:人要看远些,不能嫌贫爱富,穷不能穷到底,富不能富一生,将来一定会变,到那时,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男女都一样,等等。27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团,不久,由马洪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动委会任干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地下区委成立时,任区委委员。29年4月5日,和地下区委另外3人同时被捕,21日深夜,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在南岳山下。
范成明
成明(1918~1942年),民国7年(1918年)8月出生在诸佛庵镇后畈。幼年只读过几年小学。19年,家乡苏维埃政权建立,参加了儿童团,21年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县团委做团的工作。后随军转战到陕北,任十八集团军总部机要科长,不久改任四局政治协理员。31年6月,在山西左权县石灰窑同日军战斗时牺牲。
吴克仁
克仁(1918~1943),改名毅,民国7年(1918年)7月出生在新店河乡印墩冲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因家贫,幼年只读3年书。19年春,家乡建立苏维埃政权,他就参加了儿童团并被推选当团长。他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盘查形迹可疑的人。21年春,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调到县团委做团的工作。23年9月,随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转战豫西、陕南一带。24年7月到陕北后,在军政治部组织部任统计干事,因年龄小,大家叫他“小干事”。25年,东征红军回师陕北,他任七十五师政治部青年科长,积极做好全师青年工作,部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十分活跃,推动了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26年8月,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学习。大批知识青年涌到延安后,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学校成立了知识青年队,他任政治指导员。他和同学员们打成一片,工作深入细致,大家很敬爱他。29年12月,随学校迁到太行山,后又经冀南到山东渤海地区,在新四军三师工作,先后任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团政治处主任。他带一营部队去涟东地区开辟新区,发展并组建新的部队。他不畏艰险,深入群众,做好地方工作。不到一年,局面打开了,他带的营发展为涟东独立团,并任独立团政治委员,在当地坚持斗争。32年3月17日,他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乘木帆船北上,在渤海同日本军舰遭遇,激战一昼夜后牺牲。
游宗发
宗发(?~1945),新店河乡印墩冲人。家乡成立苏维埃政权后,参加了少年模范先锋队。他随军转战到陕北后,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26年(1937年)毕业,任一二九师七七六团特派员,政治处主任。34年,在同国民党阎锡山部队激战的上党战役中牺牲。
刘光琪
光琪(1923~1946),字叔珩,民国12年(1923年)出生在城关书香门第。祖父裕堪光绪未年赴日本留学(本县出国留学第一人),学习现代科学,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光琪幼年受祖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15岁的刘光琪走出校门,参加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设立的“北大营”受训。结业后,被分配到第29抗日救亡工作团,回本县山区作抗日宣传鼓动工作,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他离开家乡到皖东,从事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35年9月,国民党军队逼近苏北淮阴,光琪任政治委员的第十八团在淮阴城南关阻击国民党军队,掩护大部队撤退。部队腹背受敌,伤亡惨重。光琪虽身负重伤,仍沉着指挥部队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在完成了掩护任务后,随部队转移时中弹牺牲。
余露
余露(1916~1947),本名喻本钧,号毅坚,民国5年(1916年)出生在舞旗河镇上一个商人家里。幼年读私塾聪敏过人,塾师说:“我教书一生,未得一高材生,今得一本钧,我愿足矣!”两年后,考入离家20余里的管驾渡县立第三高级小学读书。“三高”教师多共产党员,对余露的成长影响极大。19年3月27日,舞旗河农民暴动,余露大喜若狂,邀约一些同学,参加斗争舞旗河镇大地主黎本泗弟兄。暴动胜利后,他在家乡组织少年先锋队,站岗放哨,看押俘虏。21年,他到南京,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实验室当工人。因聪敏能干,勤奋好学,有人引荐给冯玉祥,受到冯玉祥的赏识,冯资助余露银元400元,送他到当时有共产党组织的安徽公学读书。在安徽公学的几年中,余露的思想和学业都有较大进步。安徽公学毕业时,适逢“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他回到家乡,同高奕鼎、沈清濂等组织霍山青年抗日救亡协会,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27年,由赵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去立煌,在中共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受训,结业后,分到新四军江北游击队新编第九团任营教导员。余露和他的部队在敌后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破坏交通线,给敌以重创,为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立下战功。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时,余露奉命到韩庄受降,他机智地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同日本侵略军代表的勾结,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受降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十团政治委员。36年3月,余露所部参加华东野战军围歼国民党七十四师的孟良崮战斗,5月16日,余露率部奋勇抗击国民党援军时,敌机扫射,他中弹阵亡。
查茂德
茂德(1919~1947),民国8年(1919年)出生在石家河乡瓦背冲。父亲查知凯是共产党员。18年冬,石家河暴动成功,茂德参加了童子团,12岁参加红军,随军转战鄂豫皖苏区。历任皖西北道区保卫局通讯员,红四方面军三十八师班、排长、副连长、团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一科参谋等职。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不久,又随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战争最前线,任冀南军区第二科科长,特务大队政委,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等职。29年,参加百团大战后,奉命收编郭清的土匪队伍。茂德单人独马去魏县会见土匪头子郭清。郭清佩服之至,称茂德为英雄,对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行为心悦诚服。茂德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抗日民族解放战场上,茂德率领部队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抗日战争后期,晋升晋鲁豫军区独立旅副旅长。36年,茂德由于长期参加对敌作战,身体健康状况很差,上级让他休养。4月,茂德为响应中央军委“彻底消灭安阳、崔桥、彰德一带敌人”的号召,坚决请战。获准后,给妻子留下一信:“我这次决心到前方去,拿出最大的决心和牺牲精神,和我们的敌人搏斗,为民立功”。他指挥部队连克敌5个据点。4月14日,亲临前沿观察敌情时,不幸中弹牺牲。
程音林
音林(1919~1948),民国8年(1919年)出生在三尖铺乡匡黄冲村。21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军转移到川、陕边境,在巴丹县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英勇善战,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十三纵队三十九旅一一五团团长。到达陕北后,不久,随军开赴抗日战争前线,坚持抗战8年,37年,参加山西临汾战役,旧伤复发,仍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终因伤重,医治无效,6月,在山西省长治县和平医院逝世。
芦舒
芦舒(1906~1931),本名吴万宾,字仲孚,化名芦舒,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出生在六安县东河口区毛坦厂镇李家冲村的一个富有家庭。幼年跟祖父读书。民国15年(1926年),考入安徽甲种农业学校,在校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习马克思主义小组学习,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春,受命回乡开展农民运动,以“老农会”的名义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11月,参加六安独山暴动后,又陪同舒传贤、喻石泉到西镇,参予布置和指挥“西镇暴动”。“西镇暴动”成功后,参加中央训练班学习。19年4月,学习结业归来,接替喻石泉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7月,由于贯彻执行“左”倾立三路线,苏区丧城失地,芦舒带领县委机关转移到潜山县境。12月,红一军回师皖西,收复失地。20年2月,芦舒回到霍山,在诸佛庵恢复中共县委机关,先后主持组建赤卫军和县独立团,对保卫霍山苏区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21日,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成立,当选常务委员。在他的领导下,县总工作,妇女联合会,农民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各区乡也建立了相应机构,霍山苏区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他变卖掉家中仅剩的5斗水田。正当他精力充沛地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时候,20年11月,被张国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六安县独山镇。妻江宝华同时遇难。
窦克难
克难1908~1931),原名祖文,化名薛英,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出生在六安县郝家集的一个农民家里。他天资聪慧,读书时受到塾师的喜爱,说“克难乃窦家干里驹,终非池中物”。民国16年(1927年)在六安初级中学读书时,由吴代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7年春,担任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为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觉悟,自己到上海购买进步书籍,在校成立“图书贩卖部”,并在学生和社会青年中组织“读书会”,传播革命真理。17年秋,因革命形势发展,急需大批干部,克难辍学投身革命工作,任共青团六安特区区委书记。18年夏,作为共青团六安、霍山两县代表,出席共青团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向中央报告两县团组织活动情况,他自己执笔写的长达两万字的报告受到团中央的重视。从上海回来后,任团六安中心县委书记。列席中共六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和讨论在皖西举行武装暴动的6县中共党组织联席会议。为武装暴动如期举行,克难深入到农村发动青年参加暴动。暴动胜利后,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秘书,主持干部训练班工作。20年,任中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不久改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秋天,在大肃反中被杀害。妻赵惠媛同时遇难。
王飞
王飞(1920~1948),字希贤,号运廷,民国9年(1920年)出生在河北省涉县石门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贫,亲友资助他读了几年私塾。27年,参加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团,29年,转地方工作,曾任山西省壶关县供销社社长,中共壶关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36年秋,随刘邓大军南下,37年1月,在霍山、英山、岳西3县接壤地带成立的太平县任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治委员。不久,解放军主力部队为了大量歼灭敌人,主动撤出了大别山区。国民党部队乘机对大别山区连续进行春季清剿和夏季扫荡,大别山区的形势十分严峻。王飞带领县大队不仅要承受敌正规部队的强大压力,还要同众多的地方武装周旋。经过3个多月的战斗,形势逐渐转好,王飞抓紧时机进行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37年4月9日,国民党军大部队分别从岳西、英山方向合击太平县。王飞率领县大队重创敌人后,转移到英山县西方河,又被尾追之敌包围在一所房子内。敌人在房子四周架起干柴,刹时,王飞和县大队所坚守的房屋被烈火吞没,形势异常危急。王飞当机立断打开大门,伏在门坎后面向敌开火,吸引敌人,掩护部队从后窗突围,自己壮烈牺牲。
梁平
梁平(?~1948),山西省人,民国36年(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到霍山,曾任中共霍山县三区(黑石渡)分委员会书记兼区长。38年1月,太平县建立,梁平任副县长和中共太平县工作委员会委员。37年5月2日,国民党军侵犯太平县,梁平带领党、政机关向太湖县境转移,在桃花冲宿营时,被敌军包围。3日,敌军发起进攻,梁平身中数弹,腿打断后被俘牺牲。
二各界名人传略
张正金
正金(1863~1907),字西域,号锡庚,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出生在古佛堂乡九龙井村的一个农民家中,祖籍湖北省罗田县。他幼年读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字。在家务农几年后,移居黄栗杪开饭店,接待过往客商,广交朋友。他生性豪爽,喜打不平,助人为乐。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涌入中国传教,连黄栗杪这个远离县城100多里的偏僻山区,不过百人的小街也建起了教堂。教徒倚仗洋人、洋教撑腰,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苦,敢怒而不敢言,张正金对此愤愤不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冬,教徒张正建为扩建教堂,擅自砍伐张家祖坟山上大树10余棵,引起了族人的强烈不满,正金上山制止。张正建遂向法国神甫石资训诬告张正金反对扩建教堂,辱骂神父,殴打教友。石资训找来张正金,当面指责、训斥,并要正金下跪忏悔。正金不从,石资训伸手欲打正金。正金忍无可忍,把神甫痛打一顿。神甫连夜跑到县城,要知县派兵捉拿张正金治罪。张正金打了神甫后,邻里说他闯了大祸,劝他暂避一时,他就躲到朋友家里。官兵到黄栗杪捉不到张正金,就把张妻张戚氏和邻人张正和捉去交差。抓张戚氏的官兵刚走到20里外的漫水河,张弟正银和妻兄戚显进邀集张戚两姓50余人追来,劫回了张戚氏和张正和。神甫见官兵空手而归,怒骂知县无能。知县只好第二次派兵去黄栗杪,仍未捉到张正金,就把张正银和戚显进抓进县城,投入大牢。
张正金知道事己闹大,躲是躲不了的,便连夜赶回黄栗杪同乡邻好友商议救回捕去的亲人。于是,亲串亲,友串友,很快就聚集了100余人奔赴县城,沿途都有人自动加入劫牢队伍,到黑石渡时,队伍已有好几百人。为了虚张声势,张正金选择夜间攻城,从距城20里的迎驾厂起,在大路、小径和田埂上插上灯笼火把,队伍大声呐喊着冲向县城。县城内为数不多又摸不清底细的官兵已吓破了胆,不战自退。张正金带头冲进县城,打开大牢,放出张正银、戚显进和所有人犯。队伍冲进教堂,教堂已空无一人。石资训和另一神甫吓得一个钻进鸡笼,一个钻进槽锅(酿酒的大锅)。天渐明,张正金等不敢久留。便带着劫牢队伍撤回黄栗杪,途中,队伍又捣毁了几座教堂。
神甫石资训在张正金等从县城撤走后,胁迫知县往六安坐催州官,州官只好陪同到省城分头向安徽巡抚和安庆总教堂陈述。总堂神甫急速上报法国驻华公使馆,法国公使立即向清廷提出交涉。清廷饬令安徽督抚诚勋派重兵进剿张正金。此时张正金正在罗田一带聚集人众,官兵又扑了空,便把张父、张妹和张子3人抓到兵营严刑拷打后,关押作为人质。
张正金带着队伍从县城撤回黄栗杪,知道洋人和官府不会放过他,便让张正银、戚显进等在家筹划,自己去祖籍罗田等地聚集人众,以抗拒官府的进剿。临行前,他对张正银等说,如官兵来,先避其锋芒,等罗田人到再说。张正金到了罗田,不到20天,就聚集了3000余人。此时,官兵已进驻黄栗杪一带。张正金便带领人众回到霍山边境,同张正银等人会合时,才知道自己的3个亲人被抓去。便对众人说:“为我的事,连累大家,我己决意同官府拼了,生死我都不计,请诸位助我一臂之力”。张正金率队夜袭官兵营帐,救出3人。在黄栗杪同追来的官兵血战,不胜,队伍溃散。张正金又外逃英山等地避难。
官兵没有抓到张正金,法国公使声称将派军舰进泊大沽口,迫使清廷免去诚勋督抚,复派恩铭掌皖,速办此案。恩铭上任后,一面派重兵进剿,悬重赏捉拿张正金;一面要鄂豫两省协办。湖北督抚张之洞怕“激成大乱”,不愿协办此案。恩铭只好以“昏馈糊涂”、“措置无方”、“实属无能”等罪名把知县、知州革职,以谋求洋人免予追究。神甫仍声称不捉到张正金,决不罢休。就在恩铭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无计可施之时,躲在英山亲友家的张正金被友人出卖,捕到安庆。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就义于安庆北门外。一场轰轰烈烈为时三年的反帝、反教斗争被镇压了,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这场斗争被列为晚清安徽的四大教案之一。
丁炽衡
炽衡(1881~1914),名承祚,号秉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出生在太阳乡杨家河村的一个贫苦人家。早年因家贫辍学,即在乡设馆教书。因秉性刚直,得罪学生家长,遂撤馆考入在安庆的安徽法政学堂。他勤奋苦学,成绩优异,毕业后任颖上县知事,他不愿为清廷效劳,拒不赴任。不久,同盟会兴起,便毅然参加同盟会,为革命救国事业奔走,受到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器重,被聘为高级顾问。民国元年(1912年),众义院选举议员,他以最多数票被六安、霍山、英山3县推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在众议院同有识之士共商建国大计。此时,他对袁世凯的野心已有所察觉,认定袁世凯必然祸国,遂竭力反袁,遭到排挤,被迫离京去上海,继续为革命呼喊。他一生对陈规陋习深恶痛绝,反对妇女缠足,要求其儿孙非天足不娶。对家乡劣绅万某聚赌极为反感,再三劝戒,万某置之不理。他敦请政府封闭万家赌窟,刹住了赌风,受到乡邻称颂。1914年病故于上海时,廖仲凯等送挽联掉念,其中有一联曰:“革命之人偏短命,宋公(宋教仁)之后又丁公”,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杨辔龙
辔龙(1867——1919),名立均,号云麟,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出生在诸佛庵乡杨家湾。19世纪末年,公费去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学成归国后,光绪30年(公元1904年)同柏文蔚一道参加新军。31年,联络全省同盟会员成立安徽支部,任理事。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参加武昌举义后,回省同柏文蔚等驱走抚台朱家宝,成立安徽省革命新政府,柏任省长,辔龙任高等检察厅厅长(民国5年曾代理省长)。在高检厅厅长任内,力主立法,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他主张选贤任能。为此,他于民国3年创办安徽省法政专门学校,培养人才。他极力主张废科举,禁八股,办学校,兴新学,曾创办安徽贫民教育会,意在扫除文盲,普及文化。他号召破除迷信,革除旧习,男人剪辫,女人放足,提倡男女平等;禁烟禁赌,禁祭鬼神。常派员巡视全省各地,惩处贪赃在法者。先后参加倒袁护法、反对军阀割据的斗争。民国8年,在上海寓所被清廷余孽暗杀。
吴贤扬
贤扬(186?~192?),字言章,清同治年间出生在城关书香之家。光绪举人,曾任县学教谕,诰封奉政大夫,举孝廉。他对科举制度多有抨击,曾说八股文“无价值可言”。对家乡教育事业,对培植人才十分关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县奎文书院改为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但学堂课程设置单一。贤扬任学堂堂长后,接受县留学日本的理学士刘裕堪的建议,从外地聘请教师,增开格致(物理、化学)、博物等科,这是本县“新学”的起始,受到学子的欢迎和乡人称道。辛亥革命后,对袁世凯窃国称帝极为愤慨,遂辞去一切职务,隐居家中,后病故。
刘裕堪
裕堪(1875~1923),字任学,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十月,出生在城关一书香世家。他天资聪颖,自幼刻苦读书,20岁考中秀才。当时的中国倍受列强的欺凌,一批有识之士极力主张变法维新,推崇西方科学文化。裕堪深受影响,并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认识到格致(物理、化学)乃国家富强之基础,他说:“读烂四书五经也无益于国,无补于民。读书人应以格致之学为先”。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光绪二十九年,他考取安徽省高等学堂理科,学习科学知识。他苦学苦钻,以理科最优成绩毕业。三十一年,又以第一名考取了官费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理化专业。他是安徽较早出国的留学生,是本县第一个留学生。
在东京,他在精心研讨科学的同时,还以较大兴趣关注当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聆听过孙中山的演说。开始认识到不变革社会,科学也无能为力救国救民,便毅然剪掉脑后的辫子,表明自己反封建的决心。并同朱蕴山等在东京参加同盟会活动,成为同盟会东京支部的骨干,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光绪三十四年,获早稻田大学理学士后毕业回国,先后在安庆安徽政法学堂和安徽高等实验学堂任教员。当时,在家乡办学的吴贤扬、黄楚三等受他的影响,在学校增开格致课,从外地聘请专人任教,改变了重文轻理的千年旧习。在安庆任教期间,仍秘密参加同盟会活动。宣统二年,任清军管带的同乡刘岱亭在安庆筹划起义,不慎被捕。裕堪积极营救,因同日本驻华使节的旧谊,说通日本使节出面,迫使清政府释放刘岱亭。
武昌起义成功,他欣喜异常,接受安徽督军柏文蔚的聘请,主办教育,力主“发展科学,振兴华夏”。柏文蔚去职后,军阀倪嗣冲主皖。他对倪践踏民主,催残教育,深表痛心,又无计可施,遂愤而辞职回乡,专心致力于理化学科著述。民国12年病故。
洪世奇
世奇(1881~1927),名必荣,字子翌,清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三月十八日出生在扫帚河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宗沛一生务农,早逝,兄弟姐妹八人随寡母度日。世奇7岁开蒙读书,聪敏好学,成绩优异,18岁入县学,为拔贡生。后考入安徽法政学堂。在校期间,受政治维新思潮影响,响应废除帝制,创建共和的辛亥革命,立志推行新政。他一生从事文墨生涯,在主编《安庆日报》论坛专栏时,常撰文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祸心。好友王淮琛任云南省高等检察厅厅长时,聘他任秘书长,二人对袁世凯的野心感到忧虑。当时蔡锷将军也回到云南,力反袁世凯称帝(据传蔡倒袁的电文是世奇撰写)。袁死后,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他回到安徽,在省会安庆同朱蕴山、沈子修等,继续为推翻军阀统治而奔走。一面以其犀利的文笔在《评议报》、《安庆日报》上撰文,揭露军阀统治对安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一面积极参加当时在安庆发生的推翻安徽省第三届省议员贿选,驱逐军阀省长李兆珍,取消盐斤非法加价和废督裁兵等一系列斗争。尤其是在“六·二”惨案中,为替死难学生姜高琦等伸冤,他起草全部诉状和电文。因精通法学,文字功底又极为深厚,所起草的诉状和电文义正词严,一语中的,使姜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同情,也极大地震动了军阀的反动统治,为姜案的胜诉奠定了基础。他还派学生领袖舒传贤返回霍山同其侄洪伯常等,宣传“五·四”运动筹划推翻军阀县署,建立民主政治的方案。
军阀对他的文章深感头疼,先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去塞北任职,被严词拒绝。后又诬他为“过激党”,下令通缉他,并查封他的家产。世奇被迫逃往江西。在安徽形势缓和时,又回到安徽,为政治和教育的改革不遗余力,直到民国16年(1927年)病逝。
洪伯常
伯常(1891~?),名实,号有燔,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1年)二月初八日出生,洪世奇亲侄。在安徽政法学堂读书时,辛亥革命后国内动荡的政治形势及沈子修、洪世奇等对他影响很大,萌发了民主意识,倾向革命,追求进步。政法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后在三高、四高任教员、校长。曾同舒传贤等共谋建立民主政治等事宜。民国12年(1923年),伯常领导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非法挪用教育经费,反对7项附加,反对盐斤加价。被推举为教育界代表同县府谈判。他锋利的语言激怒了县知事,被拘留。在各界人士舆论压力下,县知事欲放回伯常,他拒不出狱,县知事只好用自己的四头玻璃大轿抬他出狱,斗争获得胜利。抗战期间,伯常曾在贵州省贵阳和四川省合江等地当律师。
黄楚三
楚三(1875~1933),名慰湘,号子山,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出生在城关东大街。早年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为推翻清朝统治,参加了同盟会。他一生倡导教育救国,为兴办家乡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在县第一高等小学执教(后任校长)时,看到女孩初小毕业后不能升学,为女孩升学而奔走呼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办起了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楚三兼任校长,并从外地聘请女教员来校任教。他对军阀连年混战造成的社会动荡、腐败,激愤不已。在执教期间,带领师生投入声援“五·四”运动,抵制和焚毁日货,反对军阀祸皖和三届省议会贿选,反对剥夺教育经费,反对7项附加和盐斤加价等斗争。还曾同从安庆回乡的学生领袖舒传贤等筹划推翻军阀县署,建立民主政治。
民国19年(1930年),红军解放县城,曾请他为苏维埃工作,因红军撤走而罢。此事遭到豪绅们的嫉恨,欲加害于他,他被迫出走南京,住“旅京同乡会”,任家庭教师谋生。楚三家境贫寒,一生住茅草屋,穿补绽衣,但热心育人,廉洁奉公;追求进步,不畏强暴,受到社会的赞誉,是青年学生最尊敬的师长。民国22年病逝于南京。
吴琴轩
琴轩(1873~1939),名宇隆,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出生在樊冲乡的一个世代书香人家。祖父菊裳是名儒,长期主持含山等县学政。琴轩9岁时去其任所听课,养成好学习惯;后又跟外祖父读书,学业大有长进。当时知识界公认他“笔峻思沉,奇气纵横,为文洋洋洒洒,一泻千里”。琴轩学有所成后,无意角逐官场,先在南乡龙井冲的百果树村设馆教书,后又回樊冲袁家楼继续设馆。和同乡朱蕴山、沈子修志趣相投,交往甚多,受朱、沈的影响颇深。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朱、沈避难乡里时,琴轩曾资助银元160元,作他们的活动经费。他不仅自己喜欢阅读具有新思想的报章杂志,在教学中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纪律、生活制度都有精心安排,一丝不苟。他热爱教书事业、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求极严。学生不仅学业大有长进,思想也多能跟上时代前进,后来多成为皖西教育界的骨干。民国28年(1939年)病逝。
王贤敏
贤敏(1900~1944),字逊甫,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出生在西镇黄金山乡顺田涧。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先在望江县师范讲习所任教习,后又返回故乡,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任教。他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不满,多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为驱逐军阀县长,建立民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筹建民团武装而奔走。大革命失败后,他选择了为教育事业作终身奉献的道路。不久,考取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民国15年(1926年)毕业后,以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高尚的严以律已,诚以待人的品德,受地方各界的推荐,并获省批准,出任由劝学所改建的县教育局首任局长。为推行新学,传播新文化,培育新人不遗余力。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时局动荡,教育经费万分拮据,本来就十分落后的霍山教育更面临着重重困难。为振兴霍山教育,他多方奔走,筹措教育经费,得到各界的响应和支持,办学之风兴起,使奄奄一息的霍山教育事业有了转机。到18年,全县办中学1所,高小4所(包括女高1所),完小17所(包括私立3所),初小70所(包括私立14所)。在校学生,中学84名、小学3900名,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为霍山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卸任后,先后任六安三农、凤阳五中、芜湖七中、安庆一中教员和颖州师范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内迁湖南,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聘,出任国立第八中学湘西保靖分校校长。当时学校的学生多是从沦陷区流亡到大后方的青年,由于年龄、素质的悬殊,经常闹事,不易管理。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他殚精竭虑,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终于使广大学生安心求学。在保靖分校的,几年,他因办学有方,取得卓著成绩,受人称道,也因此而积劳成疾,33年冬病逝。他的堂弟于35年5月25日运他的灵柩回到县城,各界人士沉痛悼念。当时的《霍山日报》报导这个消息时,誉王贤敏先生是“霍山教育界泰斗”。
徐大桂徐大昭
大桂(1895~1944),字味辛、号毓衡,又号樨甫、拙民,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出生在舞旗河乡田家山的一个贫苦人家。幼年投师族兄大昭门下读书学医,因勤奋好学,又聪慧过人,医、文、诗、画都学有所成,为人称道。24岁行医,后又设馆教书,一生救死扶伤,培植桃李,深受乡邻的尊敬和受戴。大桂一生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的医学著作,作过较深的研讨,以指导自己的医疗实践,并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医术。他还醉心于著述,一生留下记录医案、医话等内容的日记16册,医案3卷、医话2卷、论文6卷、著述8部,其中《脉症会解》、《医法直指》2部,民国24年(1935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伤寒论类要注疏》,1985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大桂一生行医救人无数。一代名医的晚年却贫病交加,民国33年病故。
大昭(1883~1946),号桂亭,字显扬,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出生在舞旗河乡。幼年苦读经书,中秀才。清末,兵乱迭起,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大昭遂放弃科举,精心研学医术,以解除人民的痛苦。他对医学不拘一格,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独成一家,对治疗瘟病更有独创,名扬皖西大地,影响颇大。民国27年,在县城创办中医诊所,造福乡梓,并悉心指导和栽培门生、族弟大桂。著《新编分类验方歌括》,未完稿就去世。其医风、医德、医道为乡邻称道。
刘岱亭
岱亭(1883~1947),又名裕晟,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出生在城关镇。清末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任陆军步队管带。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安徽督军府参谋、科长、执政府中将参议,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参谋长,陆军第三军驻京办公处处长。抗战时期,任豫鄂皖苏党政分会少将专员,安徽省政府参议等职。任清军管带率部驻安庆时,受徐锡麟领导的“马炮营起义”的启示和同乡同盟会员刘裕堪的影响,拥护同盟会的纲领,并同同盟会安庆分支联系密切。一方面以军火枪械支援同盟会,一方面积极准备起义。由于事机不密,被安徽巡抚逮捕判死刑。幸得刘裕堪的多方营救,获释。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桂系军队沿淠河设了数道关卡,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众。本县土特产竹、木、茶、麻无法运出,造成商业凋敝,经济萧条。他多次出面同桂系上层官员交涉,力陈弊端,直言不讳指出,拥兵设卡,国法、军纪不容。声称,如不撤卡,将上告到国民政府。驳得他们理屈词穷,不得不撤去多道关卡,本县的山货才能源源外运。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称道。民国36年病故。
李晴峰
晴峰(1874~1950),名晓山,号光国,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八月初四日出生在太平畈乡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丧父后,家境十分贫困。他生性聪慧,渴求读书,受到本地一位塾师的怜悯,分文不取收为学生。他刻苦求学,奋发向上,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考中秀才。正准备赴省考贡时,适逢同盟会兴起,遂放弃中举机会,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投入反清斗争。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霍山县临时议会议员。为适应新形势,他虽年近40,仍考取为培训行政官吏而创办的法政学校(初建时名江淮大学)政治科学习3年。毕业后,逢袁世凯窃国称帝,遂同沈子修等投入倒袁护法运动,受到通缉。袁死后,因反袁有功,被民国政府任命为内务部主事。当时军阀掌权,京城形势严峻,他借口回乡省亲而离京。形势稍加稳定,各省重选众议院议员,晴锋先后当选后补议员、议员,他利用合法地位参加进步人士同主皖军阀的斗争,深感军阀祸皖,共和名存实亡,遂立志办学,走教育救国之路。先在家乡创办淠源学校,后同好友黄艮甫等在上上市创办狮山中学,并任董事长。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成立后,应沈子修校长之邀,任校总务主任兼教员。16年,为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同沈子修组织以“三农”师生为骨干的民军,并受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第一师第二旅第一团,他任上校团长,沈子修任党代表。在同军阀军队激战时,他们身先士卒,士气大振,连战皆捷,蒋介石却下令退却,他愤而辞职。不久,应友人含山县长陈某之约,赴含山任第二科科长,陈某离职期间,代行县长职责。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鉴于北伐成果为蒋独占,他登报申明脱离国民党,回乡隐居,不问政事。抗日战争期间,曾出任县参议会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拥护人民政府,1950年5月病故家中。
沈利川
利川(1875~1952),本名济清,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在与儿街镇的高驾河。清末秀才,考选为孝廉方正,后考入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堂”读书。在安庆,受其叔父沈子修的影响,结识了革命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才能救国救民。为实现这一目标、由沈子修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反清排满”运动。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徐锡麟剌死恩铭,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安徽大学堂”受波及,他乘乱翻墙逃返家乡避难。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战乱不止,国困民贫,日盛一日,他十分困惑。在家一面经营“同寿昌”药店,一面在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教,医病育人,深受称道。当时,本县邮政事业处在初创阶段,机构未建立,民间信件的传递不便。为方便民众,他在自己的药号内附设“邮政代办所”,聘请钱仁负专责收投民间信件,这是本县最早的邮政事业机构,利川是霍山邮政事业的奠基人。“五·四”运动后,同一高校长黄楚三、教师洪伯常等积极倡导民主政治,提倡男女平等。民国15年,沈子修奉安徽宣慰使常藩候之命,回霍山潜居在他家,策划民军起义,迎接北伐。经常约李晴峰、陈龙甫、朱衡山、戴汝成等密商。
21年,安徽省通志馆聘请沈利川和刘和斋二人为资料采访员,“安徽省通志馆霍山采访办事处”就设在他家。二人足迹遍及城乡。经过4年努力,完成了《安徽通志霍山采访录》和《霍山大事记》初稿。32年前后,他作为霍山名流,被任命力县修志委员会委员,参加县志志稿的撰写和审订校补工作,并负责三、五两册的缮录。
他一生俭朴,但乐于施舍,对子女要求甚严。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权日趋腐败深恶痛绝,便埋头经商,读书吟诗,不问政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新中国的成就感到欣慰。1952年病故。
罗益甫
益甫(1885~1953),名福谦,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出生在城关太平巷的一个书香门第。幼年崇拜戚继光、霍去病等英雄人物。光绪29年,冲破家庭和社会阻力,投笔从戎,报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该校首届学生,也是本县在新式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的第一人。在校期间,参加攻打张勋战投时,荣立二等功。毕业后在军中历任排、连、营长。在军阀混战中,他逐渐认识到替军阀当炮灰是军人的耻辱,便毅然辞职回县当教员,教书育人。北伐战争开始,又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中,在国民革命军中先后任团附、副团长、师参谋长等职,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多有怨言,受到降职处分。被贬到地方,先后在桐城、霍山等县国民兵团任团附。抗战期间,他在军校的同期同学廖磊、李品仙先后主皖,均想提拔他,他直言不讳,对时弊多有针砭,不想当“裙带官”,受到廖、李的冷淡。民国31年(1942年),当局欲在西门畈建飞机场,弄得人心惶惶。选机场场址的官员吕某也是他军校同学,他为民请命,向吕某力陈本县山多地少,西门畈是霍山少有的良田,如被侵占,本来缺粮的霍山民众更苦不堪言。吕某考虑再三,只好把机场建在别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乡间自谋衣食,教农民子女读书识字。1953年秋病故。
沈子修
子修(1880~1955),原名全懋,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元月出生在樊冲乡的一个书香门第。清末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参加各个时期的民主运动,为民主进步事业拼搏了一生。先后投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讨袁护法,声援“五四”运动,反对新军阀在安徽的统治,组织皖西民军起义、迎接并参加北伐战争等一系列斗争。信奉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称赞中国共产党农工专政的政治主张。在武昌任国民党安徽省党务干校校长时,曾请共产党员李立三、李达、毛泽东、恽代英等到校演讲或授课。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出任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动员了大批知识青年和各界人士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斗争。后因国民党政府积极反共,极力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处境困难,无法工作,被迫流亡湖南省芷江,协助办理难胞救济工作。37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在民盟皖中工作委员会工作,从事反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地下斗争。并在安庆等地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迎接解放。安庆解放后,为支援解放大军渡江作战而奔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先后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皖北各界人员代表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子修一生热心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先在芜湖安徽公学任教,后在安徽省立第三农业学校,第二农业学校,安徽省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凤阳第三女子中学,凤阳第三中学及安庆高级职业学校任校长。他治学严谨,极力革除封建教育的一切陈规陋习,反对尊孔读经;推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提倡教、学、做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在“三农”,曾带领师生拓地70余亩做农林场,作学生实习园地。倡导民主治校,决定学校大事时,多吸收学生会代表参加。生活检朴,重言传身教,跟学生同吃同劳动。一生不用雇员,外出必步行,无特殊情况不坐轿。学校经费拮据时,常把自己的财物典当变卖,以补不足。对生活有困难的师生。往往倾囊相助。他桃李满天下,共产党的高级干部陈绍禹、李克农、柯庆施、刘淠西等都是他的学生,受他的民主进步思想影响很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虽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身居高位,仍严于律已,常拄杖步行,从不允许家人乘公用轿车办私事。他长期同共产党共事,衷心拥护、充分信赖中共的方针政策。他曾说:“积我50年革命经验,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国家才会昌盛,人民才会幸福,我个人才有前途。共产党是最大公无私的,正因此而得到全民的信赖和拥护”。在同中共长期团结合作过程中,真正做到“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955年3月11日,病逝于任内。
汪凌汉
凌汉(1896年~1959),名明甫,字少潭,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出生在诸佛庵乡七里冲(原名漆榔冲)村。自幼聪敏过人,6岁起读了10年私塾,后又从师学医,学成后一面义务为乡邻治病,一面倡导办学,自任教员,培育家乡子弟,深受乡邻称道,为求深造,在医病、育人之余,刻苦研读文史哲学。在近30岁时,考取国立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读书,民国21年(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时,结识朱自清教授,并在朱的指导、帮助和影响下,学识水平有较大提高,对日益炎凉的世态甚为愤慨。不久返回安徽,先后在省立安庆一中,私立东南中学执教。抗战期间,为解决大批青年失学问题,省教育行政当局在后方办了10所临时中学和一批分校,凌汉出任办在诸佛庵坳子行的一临中分校教务主任并代理校长职务。31年7月,霍山县简易师范学校开办,他应聘任首任校长,简易师范学校同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后,任初级中学校长,前后10年之久。1952年调六安中学任文史教员。在30余年教育工作中,他师德高尚,言传身教,一丝不苟,深受称道。
1953年,他被调到省博物馆、文史馆任文史研究员。为搜集珍贵的文史资料,他不顾年高体弱,不分严寒酷暑,常跋山涉水,深入民间调查访问,抢救到一批很有价值的资料,又对这些资料核实订正,分类整理成文,受到领导的表扬。
凌汉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桃李遍江淮。他在诗文、书法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他酷爱典籍与文物,所藏千余册典籍中,许多是孤本。他的藏书和诗文、书法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荡然无存。晚年虽受某些不公正待遇,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心丝毫没有动摇。60岁时作诗:“满头霜雪年年异,放眼河山日日新,六旬人如春梦短,鼓山鸡唱晚山青”,以表达他的赤子之心。1959年病逝。
孙道粹
道粹(1897~1970),字纯五,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出生在上土市乡。民国7年(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因成绩优异,在读书时就应聘于求实中学、京师第一中学、正表中学等校任兼职教员。12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朝阳大学附中和京师第四中学任教员。15年,共产党员高语罕推荐他去南昌就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教育科科长,有机会接近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公余时,常同郭沫若切磋、研讨文、史、考古等方面的学问,为他后来返回故乡潜心著述创造了条件。18年,在安大执教期间,发现刚出版的《辞源》有许多谬误,便辞职回家,遍查经典古籍和有关著述,更正和新增《辞源》注释两万多条。此外,还为《俗字典》搜集有音无字的方言字两千余,为《左传》置疑辨析153条,所著《京华见闻录》等书,“商务印书馆”已准备付印,因抗战爆发,未能问世。26年后,他拒任公职,住在家中或耕作于田园,或通览古籍经典,或埋头著作。这期间,写出《国语注疏拾遗》、《金文考证》、《清史资料》、《养粹轩诗文集》等书初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付之一炬。29年秋,出任霍立联中教员。36年起先后任霍山初中、六安县毛坦厂中学、合肥中学教员,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受到学生的爱戴,所教学生因受他的影响多好学上进。他终生从事著述和教育工作,不参加政治活动。1970年病故。
程尔德
尔德(1903~1970),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二月初七日出生在三尖铺乡花凉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弟兄6人,父亲去世早,生前欠下的债由弟兄分摊。尔德参加革命前,从7岁到27岁在家放牛、干活,有两年边放牛边读书。民国19年(1930年)冬,由王先恒、彭先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2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区苏维埃粮食委员和鄂豫皖边区保卫局特务队战士。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十一师三十三团任班长。后随军长征,任团党委书记,卫生所指导员,长征结束后,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长期做后勤供应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商业部门工作,1950年9月起,任中国矿产公司江西分公司经理,1958年8月退休,1970年3月病故。
汪平
汪平(1906~1969),字石林,名敦著,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中秋出生在桃源河乡的商人家中,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幼年读私塾,后又入县立第四高级小学读书。民国13年(1924年),因参加教师洪伯常等领导的反对7项附加的游行示威,洪伯常被捕,他被迫离乡去南京,经管昆南先生介绍,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受训。在军校东征棉湖之役中任班长。15年,军校毕业后,任教导师排、连长,随军北伐,因战功屡受升迁,直到任第四十四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十九集团军政治部特派员。此后,长期在国民党军政界任职。在抗日战争中随军转战南北,不顾家室。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少将专员等职。1950年2月到台湾经商,曾任职于私立宜宁中学。他一生“敏于事,慎于言,不道人短,不炫已长,不怨天尤人,不患得患失,襟怀坦荡,受亲友称颂”。1969年6月26日死于发生在台湾省台中县的一次车祸中。
孙雨航
雨航(1890~1984),名道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五月二十日出生在上土市乡孙家湾的书香之家,在兄弟姐妹10人中排行第二,自幼聪敏过人,15岁时参加童子试夺冠。在县立高等学堂毕业后,光绪三十四年升入安徽法政学堂读书。不久经杨辔龙、丁秉炎介绍加入同盟会。毕业后,民国3年(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过反张勋复辟,反曹锟贿选,反袁世凯称帝等斗争,受到袁世凯的通缉,并被抄家。15年,北伐军抵霍山,第三十三军军长柏烈武委他任第一师独立旅旅长和岳维峻部上校秘书、参议。后一直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1950年去台湾后,靠著书立说维持生活,著述较丰。他才思敏,博闻广知,对经学、史学很有研究,对安徽省全省文物掌故、世家族系更如数家珍,因而被同乡誉为“安徽活字典”。1984年病逝台北。
刘健挺
健挺(1909.8~1983.11),原名守斋,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八月出生在下符桥镇的一个农民家里。幼年时读过几年私塾。民国17年(1928年)9月,参加农民协会,投身农民运动,任七区少共区委委员兼秘书。2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1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先后参加过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斗,陕南游击战,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战斗及开创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原突围后,坚持大别山斗争,并先后参加陇海、济南、淮海、渡江等战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安徽参加剿匪和巩固社会治安的斗争。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出生入死,英勇奋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1955年9月27日,授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等职。他虽身居高位,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的建设倾注全力。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处逆境,仍坚持原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回到领导岗位,坚决拥护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1983年11月病逝于福州。吴兆瑾
兆瑾(女,1904~1986),原名吕贤恺,幼年被父亲送给好友吴明轩抚养,改名吴兆瑾。10岁读私塾,20岁进县第一高等女子小学读书。受校长黄楚三(国民党左派)的影响,加入国民党。民国16年(1927年)春,任国民党霍山县党部妇女部长,组织妇女会,提倡妇女解放。“四·一二”政变后,兆谨受排挤,到南京,入汇文中学读书。17年暑假回乡,任小学教员。秋天,由刘淠西、徐育三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受党的指派,做兵运工作,教民团团丁识字、唱歌,宣讲革命,启发团丁觉悟。18年冬天,同赵文援一起到安庆做党的秘密工作时,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第二次判5年6个月有期徒刑。兆谨在狱中被当作顽固不化分子看押,长期受折磨,兆谨绝食抗议,因饥饿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才被释放,住在舅父家养病。不久,同刚释放的政治犯、共产党员詹云青结婚,抗日战争爆发后,兆谨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团工作。28年初,到湖北省襄阳,在詹云青主持的第五战区青年政工训练班工作,宣传团结抗战,争取最后胜利。29年,任第五战区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生产组长。因不满国民党官员不顾国家民族安危发国难财,愤而辞职。解放后,芜湖市妇联曾请兆谨去工作,她因病残未能如愿。文化大革命期间,詹云青受冲击,兆瑾终日替夫担忧,一病不起,长年卧床。1986年4月6日病逝于合肥。
杨美清
美清(1929~1990),副编审。1929年出生在石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跟祖父读了几年私塾,后又在小学堂读过几年书。18——20岁,在合肥、南京等地当工人。南京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并随军入云南,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邮电局长,县委工交、宣传部副部长,州委宣传部文教科长、州革委宣传组副组长,并兼任过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少年时期就读过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1952年开始文艺创作,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云南省分会,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涉足诗歌、小说、民间故事、评论及传记文学等领域,并多次获奖。生前发表过多种体裁文学作品100多篇。作品内容多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被誉为“洱海暝蛉义子”。一生著作颇丰,出版的结集和长篇10余部,并主编过《点苍山》、《大理文化》等刊物。他的生平作为辞条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中国诗歌大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等。
美清是作家协会云南省分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大理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安徽省芜湖县“两江诗社”名誉社长,霍山县“小南岳”文学社顾问。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文联副主席任内,1990年5月4日,在参加中共自治州代表大会的途中,遭车祸逝世。萧子瑜
子瑜(1898~1950),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于霍山县立高等小学,8年起在同寿昌中药店学徒3年,帮工5年。13年,接济生永药室,改名德庆昌,自己经营。19年,任人民自卫团团长和军民联合稽查处副主任。时国民党中央陆军潘善斋率部进驻本县清剿共产党,并提出“清扫干净共匪好过八月节”的口号。萧子瑜跟着喊出“有共无我,有我无共”的口号,配合潘部,在中秋节枪杀和活埋80多名革命者和群众。此后,曾配合国民党军多次进攻苏区。群众称他为“杀人屠夫”。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29年,任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兼建筑委员会主任,36年起,先后任县商会会长,文字研究会(前身是蓝衣社,属军统)委员、参议会议员、县银行董事。38年,在佛教分会和字会任理事长。1950年1月,被县人民政府处以极刑。
王忠培
忠培(1903~1950),字久峰,民国13年(1924年)前读书。毕业后,在闻家店小学教书。16年,在顺田涧保小学教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以学校为机关,以教师党员为骨干,向农村发展党员及农协会员”的工作。18年秋,国民党县教育局长换非中共党员担任,革命活动不好开展,中共党组织指定他参加国民党,并谋得教育局督学职务,做掩护革命活动的工作。冬,六霍大暴动后,19年1月,随教育局撤到安庆,宣城等地,并脱离了中共党组织。从23年4月起,先后参加过国民党考试院普通考试和安徽省建教行政人员训练班、庐山暑期训练团、皖干团党政特班受训。历任国民党县政府教育局长、科长,国民党霍山县党部书记长,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参议会副议长、议长,三民主义青年团霍山支团部干事会干事,勘乱建国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党政军特种会报主席,军民合作总站站长等职,积极为国民党党政军团效劳,为国民党反共的“勘乱剿匪”服务。1950年11月,被县人民政府处以极刑。
潘节三
节三(1897~1951),名惟廉,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出生在东西溪乡东西溪村。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土木工程科,任过合肥正谊中学和六安张家店中学校长。民国20年,在东西溪组织团练,称为“13太保”,杀害红军战士4名。21年,因季××私放13名红军战士,他大为不满,争吵后举家迁往安庆。24年,任国民党嘉山县县长、六安县张家店区区长。又回乡,在东西溪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第四支队,约500人枪,不久被编为皖三专区第六模范大队,潘节三因不懂军事被解职。34年起,任六安县参议会参议长。36年,东西溪成立地方武装——小保队,潘节三供给弹药,袭击南下的人民解放军。1951年,被六安县人民政府处以极刑。
汪啸天
啸天(1903~1951),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出生在城关。民国12年(1923年),在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毕业。17年,任城关区第一初级小学校长时,加入中国国民党,先后任小学教员、校长、国民党区分部书记,霍山县财委会主任等职。34年起,任县参议会议员、县善后委员会和勘建委员会总务股长、县参议会副议长。解放后,38年3月,秘密任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代书记长。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从速组织县党部,秘密进行活动,掌握旧有势力,乘机摧毁共产党政权”的布置,同萧子瑜等多次开会密谈,重建县党部(对外称“清华池董事会”),进行了一连串的秘密活动,并派孙焕文出席在大化坪郑荥波召开的会议,接受任务,筹组武装,阴谋推翻民主县政府。在拼凑的武装被解放军击溃后,汪啸天进县感化班学习。1951年1月27日,被县人民政府处以极刑。
郑荥波
荥波(1922~1951),民国11年(1922年)出生在立煌县(现金寨县)永西乡。29年,在省立高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国民党。35年,毕业于安徽学院后,任霍(山)立(煌)联立初级中学校长兼区分部书记。36年,任安徽学院训导长,37年,在安徽省政府秘书科任主任科员,11月,在安徽省第二区专员公署任视察主任。解放后,38年3月11日,在国民党“华中剿总豫鄂皖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盘踞的大别山区,任县长兼民众自卫团团长。为长期盘踞大别山区。他积极组建区乡行政机构和武装。并以上土市为中心,以深山老林为依托,搜刮钱粮,胁迫群众,偷袭人民政权和人民武装,捕杀地方政权干部和积极分子。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进剿大别山区国民党残余势力,9月29日,在永西乡尹家湾俘获郑荥波。1950年,被县人民政府处以极刑。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简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