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储蓄
民国期间的储蓄是硬性摊派,强迫缴款,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所得和承借的农贷也按一定比例搭给储蓄券。《安徽政绩简编》公布,民国33年(1944年)5月—35年6月给本县“乡镇公益储蓄”1000万元,每户每月摊储100元。后法币贬值,储蓄券成废纸。解放后,储蓄贯彻自愿原则,保证储户存取自由。1951年开展爱国储蓄,年底储蓄余额2.7万元,比上年增长5.75倍。1958年,开展大办钢铁储蓄,年底余额70.1万元,比上年增长80.6%。本县开办的储蓄种类有,定期储蓄(包括各种有奖和零存整取)、活期储蓄、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及定活两便储蓄(包括定额储蓄)。
(一)储蓄种类定期储蓄(包括各种有奖储蓄、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开户时,约定存期,到期一次支取本息。1元开户,多存不限,分半年、1年、3年、5年、8年。存期越长,利率越高。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可随存随取,利率较定期储蓄低。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为吸收侨胞、侨眷资金,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办的。开户时把“侨汇证明书”或“兑换凭证”交给银行,约定存款时间、金额,由银行发给存单,存期分1年、3年、5年。到期一次支取本息,利率高于一般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包括定额储蓄)比较灵活方便,存后可随时支取。存款期限到定期档次的,按不同定期档次计息;未到定期档次的按活期计息。1950年起,开办活期、保本保值、定额、有奖贴花、农村有奖5种储蓄。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时,增办优待爱国售粮储蓄。1955年起,开办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文化大革命”期间,储蓄利率调到最低,种类单一,只办定期1年和活期两种。全县冻结55户“坏人”存款,金额14.033万元,长达5年。1976年底,储蓄余额仅109万元(农村25.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为鼓励储蓄,恢复了多种有奖储蓄,增加储蓄种类,增加档次,5次调高利率,储蓄余额大幅度上升,1985年底,城镇达1598万元,9年超过前27年总和的14.4倍;农村841.5万元,超过前27年总和的32.6倍。
(二)储蓄利率解放初采取高利率吸收闲散资金的办法,对打击高利贷活动和稳定金融市场和物价,发挥了利率的杠杆作用。1955年起,各种储蓄利率调低45%左右,1959——1965年,连续3次调低利率,比1955年降低50%左右,1971年再次调低利率,比1965年又降低20%;1979——1985年,5次调高利率后,才恢复到1955年水平。
二存款
1950年4月起,对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国营企事业单位实行货币管理,除保留核定的现金库存限额外,所有款项全部存入银行,并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对属财政拨款性质的资金实行冻结。因加强了基建资金的管理和大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存款逐年上升。1985年底,建行存款余额348万元,比1984年底108万元增长2.2倍。工商行存款余额2888万元,比1979年底1553万元增长86%。农行存款余额1901万元,比1979年底844万元增长1.2倍。
不同时期存款情况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货币
下一篇:第四节 信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