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投递邮路和工具
(一)邮路:县际邮路本县最早的一条邮路是清光绪末年设的霍山——六安邮路,民国9年和26年,相继增设6条邮路。县城到六安邮路经下符桥、三尖铺、青山、戚家桥,逐日班,2人驰走,每班1人,今去明回,单程46公里。解放后改为汽车邮路。设于民国9年的县城到舒城邮路,初设时经六安境内南官亭、凤凰台或经与儿街、石河子、毛坦厂。26年,县城到桐城邮路开通后,改经山王河、东河口,隔日班。县城到桐城邮路经与儿街、石河子、毛坦厂、毛竹园,在距县城75公里的西汤池交接。这条邮路兼运部分舒城邮件,在舒城县中梅河交接。逐日班,3人驰走,每班1人,去、回程各1天半。设于26年的县城到立煌邮路经诸佛庵、流波逐日班,4人驰走,每班1人,去回程各2天。县城到岳西邮路经管驾渡、龙井冲、磨子潭,在黄尾河交接。逐日班,2人驰走,每班1人,今去明回。县城到英山邮路经舞旗河、大化坪、漫水河,在上土市交接,三日两班,2人驰走,每班1人,今去明回(兼走戴家河邮路)。县城到东西溪邮路经单龙寺。隔日班,1人驰走。各条邮路邮运量以到六安和立煌最大,常须挑运,其他邮路邮件重量一般在10—15公斤左右。抗日战争期间邮运量有所增长,民国31年,省邮政办事处迁来本县后,邮件增长幅度较大,最多1班竟达数千公斤,需雇民夫运送。民国36年后,因战事,停开县城到英山、岳西、立煌、桐城、舒城的邮路。仅存的县城到六安邮路也不能正常驰走。解放初期恢复了原有各条邮路。1955年,根据省邮电管理局“联区贯乡”的要求,先后停开了县城到舒城、桐城、金寨、岳西的邮路。
县内邮路民国26年,县内先后设城关到诸佛庵、到管驾渡(不久分别由到立煌、到岳西邮路代替)、到戴家河3条邮路。解放初期扩展县内邮路,到1951年,县内有6条邮路:
城关——高桥湾——小七畈——戴家河——深水河——诸佛庵——凉亭——城关(环形邮路),42.5公里。
城关——方家冲——曾家畈——黑石渡——深水河——诸佛庵——新店河——凉亭一城关(环形邮路),37.5公里。
城关——三板桥——大沙埂——与儿街——石河——毛坦厂——东两河口——凤凰台——团墩——大河厂——三板桥——城关(环形邮路),77.5公里。
城关——鸟观嘴——樊冲——与儿街——石河——毛坦厂——东两河口——山王河——花石嘴——但家庙——落阳河——三板桥——城关(环形邮路),71公里。
城关——管驾渡——龙井冲——磨子潭——东流河——西溪——单龙寺——康皮畈——转步园——三里站——鸟观嘴——牛角冲——城关(环形邮路),91.5公里。
城关——汪家冲——大冲口——舞旗河——石羊河——大化坪——多盘坳——千笠寺——漫水河,82.5公里。
1959年有13条邮路:城关到六安、漫水河、佛子岭、下符桥、与儿街、诸佛庵;佛子岭到大化坪、磨子潭、舞旗河;漫水河到上土市、黄泥畈;上土市到太阳;与儿街到单龙寺。1966年后,为适应三线厂通信需要,把城关到与儿街邮路延伸到真龙地,并新开城关到樊冲、西溪,诸佛庵到七里冲邮路。随着农村投递路线的增多,邮路有所减少。到1985年,全县有自办县城到六安汽车邮路1条,单程48公里,逐日班。农村邮路有城关到上土市,单程66公里;到磨子潭,单程50公里;到西溪,单程37公里;到大化坪,单程53公里;到但家庙,单程13公里;到诸佛庵,单程21公里;到佛子岭,单程18公里;到与儿街,单程13公里;到真龙地,单程31公里,共13条,302公里,都是委办汽车邮路(邮电部门委托交通部门利用客运车代运邮件),逐日班。自行车邮路有诸佛庵到江北厂,单程6公里;城关到樊冲,单程16公里;城关到白沙岭,单程20公里;佛子岭到水电站,单程3公里;漫水河到太阳,单程28公里,共5条76公里,都是逐日班。
农村投递路线解放前,本县没有农村投递路线,少数邮件全部由驰走邮路的人员捎带,邮政代办所只负责本集镇上的邮件转递,投递半径甚小。解放后,农村报刊邮件日渐增多,始设农村投递路线,但因自编力量不足,只好把邮路同投递路线合为一体。1952年,区乡设支局、所,明确划分邮路和投递路线。1958年,分支机构普遍设立,农村投递路线全面铺开,到1959年,全县投递路线达31条,单程621.5公里。通邮面为大队69个、生产队340个、小学115个、厂矿17个。其中17个大队、112个生产队、35所小学、3个厂矿是隔日班,其余都是逐日班。大跃进期间(1958——1960年)投递面铺得过大,人力物力和管理水平无法适应,通信质量难以保证。1962年起,对农村投递路线进行全面调整,缩小投递范围,投递人员只负责把邮件报刊送到公社和生产大队,其余交代销店捎转。区到社隔日班或三日班。1964年,全县投递路线有17条,单程424.5公里。
1964年全县投递路线一览表

为适应三线厂通信需要,1966年起,相继增设落儿岭——烂泥坳、黑石渡,真龙地——淮河厂,西溪——单龙寺、淮海厂、东溪,舞旗河——白莲岩,但家庙——团墩等投递路线。1985年,全县共设投递路线49条,单程1177公里,其中自行车路线32条,753公里,步班路线17条,424公里。
1985年自行车投递路线一览表

1985年步班投递路线一览表

市内投递段解放前,市内投递面仅限于护城河以内,范围小,整个城关是一个投递段,1人负责市内投递,一天1次。1952年起,报刊、邮件量日渐增多,投递面扩展到护城河外。城内以和平巷为界,划成东西两个投递段,东段到渔场,西段到西门外物资局。东段1人投递,兼接邮件;西段由乡邮员代投。上、下午各1次,每天16时前进局的邮件,当天投递。1954年增设东郊、西郊两条乡邮投递路线。1962年前,本县报刊邮件均从合肥、六安进口,市内投递以合肥、六安班为准,每天邮件、报刊进口时间在9—12点,每天13时30分出班信报合投1次;如信报不同时到达,加投几个主要机关单位的报纸1次,14时前进局的邮件和15时前进局的省报,也在当天投递。1964年,设专职市内投递员1名。1971年9月,邮、电分家,邮局迁址,重新划分市内投递段,以今百货大楼为界,东到渔场为东段,西到塑料厂为西段,投递单程约25公里,分别由两名投递员投递。1975年10月,六安到本县自办邮车开通后,本县邮件、报刊均从六安进口,邮车在12——14点进局,市内投递仍一天1次,如遇到刊物过多,受自行车载重限制,刊物在次日上午投送。1985年开始,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迁到新城,又增设新城设递段。配3名投递员,投递频次不变,整个投递路线单程约45公里,构成了以县局为中心,西到塑料厂,东到渔场,南到防疫站,北到淠河沿的市内投递网。
1962—1985年部分年份全县邮路一览表

(二)工具:本县邮件,解放前长期由人力运输,每人每次负载邮件约30公斤,加上油布、雨伞,负重约35公斤,每日行程50公里左右。邮件超载时,可雇民夫助送。解放初,规定每人每天行程25——40公里,负重20公斤。1951年6月后,各种车辆陆续投入使用,步班邮路占全县总邮路的比例逐渐减小,1957年,邮路总长1088公里,其中步班邮路1018公里。1965年,邮路总长730公里,其中步班邮路642公里。1982年,邮路总长420公里,其中步班邮路48公里。1983年,县城到大化坪公路通车后,肩挑背扛步班邮运结束。
自行车本县自行车邮运始于1952年12月。1957年,全县仅两辆邮运自行车,驰走70公里邮路,占全县1088公里邮路的0.64%。1965年,在县到区7条邮路中,自行车占5条,配备自行车7辆。此后,委办汽车邮路大量开通,大部分自行车便转为投递工具,只有少量自行车担当县局、支局到邮政所的邮件运输。1985年,全县邮政用自行车41辆,仅有5辆投入邮运,在总长378公里邮路中,只有76公里用自行车运输。其余36辆全部作为投递工具。
汽车1951年6月1日,六安到本县的邮件实行委办汽车邮运,由于本县地处山区,长期交通不便,委办汽车邮运发展不快。三线厂相继迁来县后,公路修进山区,委办汽车邮路由原来的64公里,增到103公里,并把六安到本县县城的汽车邮路延伸到诸佛庵(由六安局派员押运)。把与儿街、真龙地两支局邮路挂在合肥到佛子岭水库坝上客运线上。把佛子岭支局(包括大化坪支局)邮路挂在六安到坝上客运线上。霍山、下符桥、诸佛庵、佛子岭、真龙地、与几街等支局分别同合肥、六安交接邮件。由于报刊邮件逐年增多,为适应通信发展的需要,1975年10月1日,六安到本县自办汽车邮路正式开通,路线为:六安→下符桥→城关→诸佛庵→佛子岭→城关→与儿街→真龙地→六安,本县境内单程约90多公里。运载县局及下符桥、真龙地、与儿街、诸佛庵、佛子岭支局的进出口邮件和进口报刊。县局和各支局进口报刊、邮件比过去提前一天到达。1978年11月1日,六安到本县自办汽车邮路改为在县局办完邮件交接后原路返回。与儿街、真龙地、佛子岭、诸佛庵4个支局复设委办汽车邮路。六安到本县自办汽车邮路单程48公里,是本县唯一的进出口邮件运输线。县局到佛子岭、诸佛庵、漫水河、上土市、大化坪、磨子潭、西溪、真龙地、与儿街9个支局的邮件仍由委办汽车运送,计302公里,占全县邮路总长的70%,占全县邮运量的95%以上。
二邮件
(一)函件民国期间,中华邮政局在本县建立初期,仅办理明信片、平信及单挂号、双挂号等简单函件业务,此后陆续增办了快递、快信加回执及保价信函、保值挂号函件业务。民国23年(1934年)开办平快函件业务,本县县局和各邮政代办所均办理。抗战期间先后停办了保价和保值挂号等函件业务。解放后恢复了保价和保值挂号函件业务,凡契据、支票、股票、汇票、柴票、粮票、草票、料票及一切有价证券或重要文件,均用保值挂号函件办理。1950年10月1日,开办特挂信函业务,并把单挂号、双挂号、保值挂号并为挂号和特挂两种。初期仅限县局和支局办理。特挂信函收寄范围是粮票、布票、油票、户口迁移证,粮食迁移证,党、团组织关系介绍信等票证。1985年,县局和16个支局、所办理的函件业务种类有明信片、印刷品、平信、挂号、特挂、保价、国际平信和挂号。7个邮政代办所只办理明信片、平信和挂号函件业务。1985年,全县出口函件872281件,其中国际及港澳函件592件;进口函件129.36万件,其中国际及港澳函件923件。总收入49031元。
函件价目表

部分年份出口函件和函件收入统计表

(二)包裹建局初期,包裹属兼营业务,当时仅办理普通包件,后来逐步发展到办挂号包件,快递包件。1949年12月6日,开办保价包裹业务。中华邮政时期,本县包裹业务量不大,每到茶季,外地茶商把茶叶打包装篓寄往山东、天津等地。解放初,每年省局专门下达本年收寄茶叶任务。每到茶季,县局派人到大化坪、漫水河等产茶区揽收茶包,1950年完成收寄茶包任务12.4947万公斤,运往徐州、泰安、济南、天津等地,主要用排、船由水路经六安、正阳关运到蚌埠上火车,再运往徐州、泰安、济南、天津等地。茶叶由茶叶公司统一调运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邮寄茶包仍较多,每到茶季,包裹业务量最大。1985年,平均每天出口包裹60件,而5月份(即茶季)平均每天出口包裹达198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裹也由主要为商人服务的同时,成为人民群众进行物资交流的工具。出口包裹由1951年的1231件增加到1985年的21649件。同年,进口包裹39200件,其中从国际和港澳进口16件。总收入14004元。全县17个自办局、所均办理普通包裹、快递小包和国际、港澳包裹业务。
出口包裹及包裹收入统计表

(三)汇兑本县自邮局成立就办理汇兑业务(原为兼办),最初只办理普通汇兑,后逐步发展到办理票汇,小款汇兑、信汇及委托收款数种。1961年1月起,县局增办电汇业务,同时保留普通汇兑。1951年3月16日,改为银行委托邮局代理,由银行定期付给邮局成本费和酬金。1953年2月起,邮局独立办理国内个人汇兑业务,工商、企业汇兑由银行办理。解放初期,各邮政代办所也办理汇兑业务,因经常发生贪污挪用汇兑款事,1953年起,代办所一律停办汇兑业务。解放前,民众生活困苦,无款可汇,汇兑业务平淡。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汇兑业务日趋兴旺,1950年开发汇票1096张,汇费收入274元。1952年,佛子岭水库开工,当年开发汇票16374张,汇费收入3709元。1956年,磨子潭水库开工,当年开发汇票21624张,汇费收入4010元。1966年,三线厂陆续迁来本县,当年开发汇票达32900张,汇费收入6000元。1980年开发汇票33200张,汇费收入11700元,1985年,开发汇票39595张,汇费收入17029元。17个自办局、所均办理普通汇兑和电汇业务。
(四)机要通信机要通信前身是中共党内交通。苏区曾在诸佛庵等地设地下交通站,秘密传送中共党内文件。解放后,县政府设机要室,免费传递县以上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青年团、工会、妇联)的机要文件。由于政府机要室收递机要文件不收费,很多单位的文件不管是否机密要件,均交机要室传递,造成量大和平密不分。1957年4月1日开始,邮局办理机要业务,实行收费制,由办理县以上党政机关之间来往的机要文件,扩大到办理县以下区、社之间的机要往来业务。县局设专职机要通信业务点,各支局是机要通信的分支机构,乡邮员兼投机要文件。省局1962年12月5日机密字第534号通知,从1963年起,对县际、省际之间互寄机要文件单位,除县委、人委、各科、局、行及县人武部、法院、检察院、佛子岭水电站的机要可以收投外,其余单位的机要文件一律停止收投。县以下只办理县委和社管会、公安派出所及县属国营农场之间来往的机要文件,停止收投县内,区与区、社与社、县与县及省与省之间来往的机要文件。县局配备专职机要员1名,乡邮兼机要投递员9名,县以下普邮与机要兼职员21名。机要投送交接,采取县城的机要由具局专职机要员投送,25公里内的公社机要由乡邮员直接投交公社党委签收,25公里外的机要由县局机要室密封交乡邮员送到支局,支局长签收后,再由该支局投递员交公社党委签收。大化坪、白莲岩两公社机要文件由佛子岭支局转。国务院、中央军委(70)82号命令规定,县团级及其以上单位的机要文件必须直投。1966年,县内共有10个三线厂及县委、县人委、县人武部、佛子岭水电站、313地质队共14个县团级单位,本县有14个机要直投点,是六安地区各县之首。县局设2名专职机要员办理机要业务,负责投递。由于诸佛庵区内三线厂较多(红星、江北、皖西、皖化、东风),诸佛庵支局配专职机要员1名。县以下机要文件只投送到区,不收投区以下单位的机要文件。各支局(除诸佛庵支局外)也停止收递机要。省局于1971年和1982年,先后拨给县局机要通信摩托车3辆,以保证县以上单位的机要文件专人、专车直投。1985年,设县局和诸佛庵支局两个机要业务中心。县局配专职机要员3人,机要专用摩托车2辆;诸佛庵配专职机要员1人,自行车1辆。除城关外,县局设专投机要邮路8条,诸佛庵设机要邮路4条,形成一大一小两个一级辐射的机要通信网。
三报刊发行
解放前,报刊作函件邮寄。解放初期,邮局办理报刊代购、代销业务。1950年12月,“邮发合一”,当年邮局发行的有《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皖北日报》、《大公报》、《大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5种报纸和《展望》、《中国青年》等杂志。每年年底是报刊收订旺季,邮局派人到机关、厂矿、农村、学校征订报刊,同时聘请编外报刊推广员,负责本单位的报刊收订。并设流动零售组和零售点零售报刊。在农村,帮助建立读报组、发行网或义务邮站,推行报刊下乡,1955年,全县有流动零售员7人,零售点9处,编外报刊推广员73人,各乡村都建立了读报组。1956年10月1日起,报刊由单一的公费订阅改为公费、私费订阅。1958年,在县城恢复了49个报刊发行站,在乡社试建了50个报刊推广站,推广的重点报刊是党报、党刊,如《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皖西日报》、《红旗》、《虚与实》。三线厂迁来后,报刊发行业务量显著增长,1966年达259.47万份。到1985年底,报刊发行业务点17个,全县5条邮路、51条农村投递路线、3个市内投递段的邮运员,乡邮员、投递员代办本路线上用户的报刊收订业务,还有编外私人经营的报刊零售门市部两个,零售亭3个、农民信报站5个,社会发行站20个,社会发行员40余人。发行报刊1000多种,报纸收订累计数7213061份,杂志发行累计数677965份,收入7.84万元。
报刊发行一览表

四集邮
为适应本县群众集邮需要,根据省局(84)邮票字第04号文件批复,1984年3月在县邮电营业室设集邮专柜,配专职集邮营业员1名办理集邮业务。集邮专柜在办理零售业务的同时,为解决远离县城的集邮者购票难及增强业务经营的计划性,开办了新邮预订业务,保证了预订者的邮票供应。1985年1月,为进一步扩大集邮业务,在中街设集邮门市部,出售邮票,发行适销对路的集邮品。到1985年底,全县集邮者1千多人,新邮预订户70多户。1984年业务收入5552元,1985年业务收入7206元。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