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报
(一)报路本县至六安电报线路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竣工投用,全长约45杆公里,这是本县第一条电报线路。民国32年(1943年)1月,电报局兼办长话业务,本县到六安报路改为报话合用线路,37年12月阻断,38年2月修复。1951年4月,本县成立电报代办处,六霍线路又成为报话合用线路。1955年,利用转电线圈设幻线报路1条。1964年,设报房到县气象站专线报路1条,次年6月设到六安无线报路1条。到1985年,全县共设电报电路3条,到六安电传电路和无线短波电路各1条,均是二级省内报路;邮电局报房到县气象站实线话传电路1条,是县内报路。
(二)报机设备民国3年(1914年),县电报局有磁石电话单机两部,用作话传报务,后增设莫尔斯机两部,因所需附属材料纸条、电池等十分紧张,收发报速度又慢,故不常使用,26年,调给省电政专员办公处,县内电报仍用单机话传,直到电报局撤销。1951年4月,恢复办理电报业务,仅有磁石单机1部同六安话传做报。1958年12月,本县到六安电报用振荡器人工机代替话传做报,县邮电局同各支局仍用话传做报。1973年7月,到六安改用两部电传机(1部是上海产BDO55型,1部是东德产T51型)收发报,并配电总516厂生产的DZ600—2电传整流器两部,人工报机设备保留备用。同时设电话单机两部,1部同气象站作气象电报,1部同各支局作业务电报。到1985年,报机设备有55型机械式电传机3部(1部备用),电话单机2部。
(三)电报业务民国3年设电报支局后,即开办电报业务,种类有军电、政电、寻常电及新闻电报,一律收费。寻常电报主要为商人使用,一般民众很少拍发电报。由于商务不盛,商电不多,所收业务费仅够开支。4年,全年电报900件,总收入500元。23年,全年发报1900份,130.124万字,其中军电(国民兵团)820份,97301字;政电107份,126690字;寻常电报972份,20089字。36年,政局不稳,商业凋敝,电报营收大减,常需上级拨款维持。37年12月,电报代办处消失,电报业务中断。
解放后,务界纷纷要求开办电报业务,1951年4月16日,县邮局成立电报代办处,恢复办理电报业务,收发军政电报和普通电报,两种电报收费标准相同。起初每天只发几份,普通电报多于军政电报,普通电报中以商人电报为多,1952年去电496份,收入626元。兴建佛子岭水库时,电报业务增多,平均每天去报20份左右。1953年去报3911份,收入7771元。1955年初增办气象报业务。三线厂陆续迁来县后,电报业务量显著增长,1965年去报2.47万份,收入1.13万元;1973年去报6.39万份,收入2.49万元,比1965年增长1倍多。1985年,县内17个网点均可办理电报业务,有普通、公益(水情、地震)、气象、汇款、新闻、公电6种,新闻电报每字按0.02元收费,其余各种电报和普通电报收费标准相同。1985年,去报74173份,来报26515份,业务收入77571元。
电报价目表

电报业务统计表

(四)电台民国23年5月,在县政府设乙等5瓦电台1部,拨设置费800元,隶属省建设厅。电台波长65米,射程1000公里,耗电(直流)90伏,收报程式为三管再生式,发报程式为哈脱莱式,呼号XWN。电台职员2人(31年4人),工役1人(30年2人),全年费用840元(31年4380元),由县政府拨给。任务是传递公务电报和军政要电,不收商报和民报,37年撤销。
1965年,县邮电局配15瓦无线电台1部,1966年1月,正式同六安邮电局通报联络。电台无整流器,需人工摇机,是公众通信备用电台,仅限同六安中心台联络,在有线电报电路阻断时,可在5分钟内投入工作,确保通信不阻断。1966年底被军管。1971年6月,县电信局新设55B型应急电台1部,同六安保持正常联络。1972年3月,六安邮电局把所属各县电台组成明台网,任务是在有线报路阻断时,拍发业务电报(可拍发8种)。电台每天9点钟同六安局联系一次,保证设备完好。1984年4月起,县电台同六安明台疏通真报业务,每天仍联系1次,每次30分钟。作报交换量,平时每天不少于6份,每月不少于150份;汛期(5—9月)每天4份,每月100份。1985年配有15W81型无线电台两部,现用和备用各1部。
二电话
(一)长话
线路民国24年(1935年)县成立长途电话管理处,架设本县到英山的143杆公里(交通部架设),到舒城的68杆公里,到立煌的55杆公里(省电话局架设,地方线路),到岳西的79杆公里,到桐城的118杆公里(军队架设,防空线路)。32年1月,改六安——霍山电报线路为电报长话公用线路。长话业务主要走六安、英山两条线路,其他线路均为地方军政界服务。37年,本县到外地线路全部阻断。38年2月,六安军分区派人修复本县到六安线路。1952年5月,六安邮电局和本县邮电局各维护22.5公里。1955年12月,线路更新2.6铁线1对。1958年2月,增挂4.0铁线1对。为适应三线厂通信需要,1974年成立诸佛庵机务站,由省工程队架设诸佛庵到皖丰铝绞线1对。1977年本县到六安2.6铁线更新为2.5铜线。1984年,把到六安4.0铁线更新为2.5铜线。1984年7月31日,诸佛庵机务站撤销,诸佛庵到皖丰线路停用。1985年,全县有3条实线长话电路:到六安2条,为2.5铜线;到皖丰1条,为铝绞线,属二级省内电路。
终端设备民国32年,本县开办长话业务,终端设备有同电报合用的磁石电话单机2部。1949——1965年,本县长话终端设备一直同市话、农话合用磁石交换机,1966年独设长途台,20门磁石交换机1部。1973年长途交换设备容量50门。1974年,诸佛庵机务站设三路载波机1端,同皖丰机务站对开,并利用使用一站305DL12、巢湖305DL12、皖丰301DL2,诸佛庵开通到合肥电路。1978年7月13日,本县到六安三路载波开通,并开通本县到合肥电路1条。1980年10月,利用合肥、皖丰、六安和本县载波设备,增开本县到合肥2路。1984年1月5日,本县到皖丰晶体管201三路载波机投产,增开本县到六安第5路。4月16日,又增开了本县到合肥第3路。不久,诸佛庵机务站撤销,诸佛庵到皖丰三路载波设备停止使用。1985年,全县有3路长话载波终端设备3部(用2部,停1部),载波电路为本县到六安、到合肥各3路,长话交换终端设备是2部磁石总机(50门,30门各1部)。
长话业务本县长话业务开办于民国32年1月16日(电报局兼办),有军政电话和寻常电话两种,由于长途电话管理处专门为军政部门服务,故军政电话一般均从电话管理处挂发,寻常电话为少数商人使用,因接通率低,全天无1个长话也属常事。37年底,电信局撤销,长话业务中断。1951年8月开始,县邮电局兼营长话业务,主要办理军政电话和寻常电话。军政电话收费低于寻常电话收费标准。叫号、叫人、传呼电话收费标准也不相同,传呼电话收费为叫号电话的2倍,叫人电话收费则在叫号和传呼电话之间。由于电话不普及,业务较清淡。1953年,兴建佛子岭水库时,工程建设人员大多来自外地,使用长话较多,平均每天有14个长话发往外地。此后随着电话普及率和长话接通率的提高,长话业务才稳步发展。1966年后,三线厂迁来本县,长话业务量明显增长,如1965年去话1063万张,1966年去话增至2.03万张,1966年比1965年平均每天挂出的长话多11个。
1985年,本县办理国内、国际及港澳长话业务的机构有20个(其中自办11个,代办9个)。种类有代号、特种、紧急调度、政务、普通、公务业务等电话,挂发普通电话最多,代号电话和特种电话最少。特种、紧急调度电话按加急电话价目收费,政务电话按基本价目收费,公务业务电话免收费。普通电话根据两地空间距离订价,以通话1分钟应收的费用作为长话分级基本价目,以3分钟为基本收费时间。加急电话按基本价目加倍收费。
长话去话及收入统计表

(二)市话1949年,县人民政府筹建市话线路,在县政府内设10门总机1部,装政府办公室、县大队等数部单机。1952年,县邮电局接收后,总机更换为50门,市话用户有县委、县政府、县长办公室、法院、总工会、工商联、妇联、公安局等24个单位,设从邮电局到县政府市话杆路1条,全长约1华里,2层8线担。1954年,六安邮电局派人整修本县市话线路,杆路发展到2.51公里,架空明线20.2公里,市话用户36户。1958年,市话出局杆面型式达7层8线担,线担下有,4对弯脚,后改用20对电缆1条,皮长0.93公里,杆路4.5公里,架空明线70.21条公里,总容量200门,用户95户。
由于县城街道狭窄,又受通信器材限制,长话、市话线路从0301——0306号为同杆架设,影响了长、市、农话的通信质量。1966年,长、市、农话线路分开架设,市话出局电缆增到300对,电缆皮长2.78公里,市话主杆路3条756杆档。1969年1月,把县城到淮海厂31.3杆公里,到东风厂18.2杆公里(2对线),到红星厂19.1杆公里(2对线),到江南厂15.8杆公里(3对线),到皖西厂19.4杆公里,到江北厂21.7杆公里(2对线)划入市话网路。1981年,全面更新币话网路,出局电缆500对,交换机增容100门,市话主杆路水泥杆化。1985年,市话主杆路7条73杆公里(不包括三线厂杆路),其中水泥杆路14公里,架空明线357对公里,出局电缆500对6.4皮长公里,分线设备35个,市话总容量1350门,其中用户交换机容量850门,实占1071门,其中用户交换机实占764门。构成了以县局为中心,北抵六佛公路,东到渔场,西到物资局,南到防疫站的城区市话通信网。
市话统计表

(三)农话民国24年(1935年)8月,在重点乡镇布设了仅为军政界服务的电话线路,县城到管驾渡、诸佛庵、上土市、下符桥有单线同线电话,在到管驾渡线路上挂有管驾渡、磨子潭、舞旗河、大化坪、青枫岭、俞家畈、长岭庵7部话机,在到诸佛庵线路上挂有诸佛庵、石家河两部话机,在到上土市线路上挂有烂泥坳、铁炉山、漫水河、上土市4部话机,在到下符桥线路上挂有下符桥、三尖铺两部话机,线路总长306杆条公里,电杆总数6120根。由于战事,民国36年,县内电话仅通漫水河、管驾渡两地。线路仅88.5杆公里,平均每天通话30次。37年底,全县电话阻断。
解放后,为配合剿匪、土改、治淮及农业生产,民国38年5月,架设县城到大化坪35杆条公里,1950年12月在霍山到六安线路上加挂到下符桥12杆条公里,1951年1月,架设到与儿街13杆条公里,6月,架设到诸佛庵22杆条公里,12月,架设到上土市68杆条公里,1952年8月,架设到黑石渡10杆条公里,全长196杆条公里,均为2.6单铁线。县政府成立电话站,设10门磁石总机1部,1950年改为20门,1951年底更新为50门。管驾渡、漫水河、诸佛庵设电话分站,各设5门磁石总机1部。195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农话业务,到1956年,共架设农话线路473杆条公里,农话交换点7个:城关、大化坪、诸佛庵、漫水河、与儿街、佛子岭、磨子潭。农话用户57个:城关区6个,诸佛庵区9个,与儿街区8个,佛子岭区8个,大化坪区8个,漫水河区13个。1958年起,本县农话网路迅猛发展,到1959年底,全县农话交换点20个,13个公社、91个大队及16%的生产队通电话。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79门,实占270门。农话单机330部,其中公社39部,大队92部,生产队104部,企事业单位83部,邮电支局12部。农话用户303个,其中同线电话102个,炉群(大炼钢铁的高炉群)电话47个。农话中继线路12条:城关到漫水河,到与儿街,到大化坪,到磨子潭,到佛子岭,到诸佛庵,到下符桥;与儿街到单龙寺;漫水河到黄泥畈,到上土市,到太阳;佛子岭到舞旗河,全长264.97杆条公里,分别为2.5或3.0铁线,其中县城到诸佛庵,与儿街到单龙寺,漫水河到黄泥畈、到太阳是单线,其余都是双线。农话用户线都是单线,计1041.6杆条公里,都是2.0铁线。1962年,农话网络实行“保证重点,适当收缩,不再发展”的方针,1964年通电话的大队由176个下降为92个,3部以上的同线电话一律拆除。县邮电局经营的农话交换点撤掉5个,保存漫水河、上土市、大化坪、磨子潭、佛子岭,与儿街、下符桥、诸佛庵8处,中继线139.3杆公里。用户线共517杆公里,为佛子岭27杆公里,磨子潭76.5杆公里,诸佛庵69杆公里,漫水河88杆公里,大化坪61.5杆公里,与儿街71.5杆公里,下符桥30.5杆公里,县邮电局——三板桥、大林、牛角冲27杆公里。1966、1970年先后增设西溪、真龙地两个交换点,此后重点放在农话网络的维护、大修、改造和更新上。1967年,电缆在农话网络上投入使用,1967——1976年,先后对48条农话用户线349.3杆公里分别进行大修或改造更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单线电路改为双线电路。1973年,农话台和长、市话台分设,农话台容量30门,1978年增到150门,其中农话记录台50门。1974年,农话始用单路载波机。1983年11月,县邮电局到佛子岭三路载波正式开通。1980——1984年,先后把县城到下符桥、与儿街、佛子岭、漫水河;漫水河到上土市;磨子潭到西溪的杆路换成水泥杆,计123.3杆公里,占本县中继杆路的50%。1984年8月,敷设第一条农话有色金属线(城关到漫水河是铝绞线),全长47.5对公里。1984年11月——1985年12月,陆续把8个农话交换点的机械设备更换一新。1985年底,全县有农话交换点11个,交换机12部,总容量680门,实占398门;载波机12部,其中3路2部,单路10部;中继杆路17条202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23.3公里;中继电路33条(县局到每1交换点平均3条),其中载波电路8条;架空明线729对公里,其中中继线453对公里,铝线68.5对公里;电缆6.3皮长公里,其中塑料电缆2公里,高频对称电缆0.5公里;分线设备23个,其中高频分线设备8个,用户297个,实现了乡乡通电话;30%的村有电话。乡办交换点有舞旗河、但家庙、烂泥坳、石家河、落儿岭、单龙寺、胡家河、俞家畈、白莲岩9个,总容量320门,实占74门。乡办交换点同自办机构电路连接分布为,舞旗河到大化坪11.2杆公里,但家庙到下符桥9.5杆公里,烂泥坳到诸佛庵14.8对公里,石家河到诸佛庵9.6杆公里,落儿岭到诸佛庵7.8对公里,单龙寺到磨子潭11.5杆公里,胡家河到磨子潭11杆公里,俞家畈到大化坪9.1杆公里,白莲岩到大化坪11.3杆公里。县局、支局、乡办交换点构成了三级辐射农话通信网,农话服务人口达总人口的82%,服务面积达总面积的94%,经农话挂发的长话占全年长话业务总量的19%。经农话发出的电报占全年电报业务总量的25%。全年通话481126次,其中去话239063次,收入118070元。
1953年5月1日,对凡通过两个及其以上的自办交换交接转的农村电话(不含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按通话距离和通话时间收通话费、消号费和传呼费。1953年,通话距离按习惯行程计算,通话时间按3分钟一次(不满3分钟按3分钟)计算。1958年7月31日,通话费实行以次按级(全县分三级)收费,每3分钟为一次,两通话点距航25公里以内为第一级,距离在25——50公里为第二级,每次收费0.30元;50公里以上为第三级,每次收费0.60元。为避免因免费过多挂发农村电话,造成电路拥挤,影响重要通话和农话收入,从1963年1月1日起,对所有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一律收农话通话费,并对农话通话费作了调整:县城到下符桥、与儿街、诸佛庵、佛子岭按原价收费,到大化坪、磨子谭为第二级,每次收费0.25元,到漫水河、上土市为第三级,每次收费0.40元。1966年11月1日,通话费实行二级以分计费:两通话点距离在25公里以内的为第一级,每分钟收费0.05元;两通话点距离在25公里以外为第二级,每分钟收费0.07元,同时取消农话消号费和传呼费。1972年3月1日,恢复收农话消号费。同年10月15日,把二级收费改为三级收费:通话距离在25公里以下为第一级,每分钟收费0.05元;25——50公里为第二级,每分钟收费0.10元;50公里以上为第三级,每分钟收费0.15元。1980年6月1日,农话恢复以次按级计费,第一级每次收费0.20元,第二级每次收费0.35元,第三级每次收费0.45元。
部分年份农话情况一览表

三传真
1982年10月,开始办理用户传真业务,第一个用户是县政府机要室。传真设备用户自理,邮电局义务协助维护,值机人员用户自配。主要同行署机要科保持通信联系。为保证传真质量,在有传真时,邮电局把两条优质长话电路调给传真用户使用,收费按长话通话费标准计算,基本收费时间初订为30分钟,超过30分钟按实际时间计算。1983年10月,基本收费时间改为10分钟,超过10分钟按实际时间计算。传真通信具有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及可作为依据存档等优点。用户常用此传递党政机关的机要文件、时间性强的重要文件和图表资料。收发传真,1983年125次,占全年机要文件总数的12%;1984年185次,占全年机要文件总数的16%;1985年205次,占全年机要文件总数的2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