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乡村大路
(一)古道主要有4条。县城——六安道出龚家巷经十里铺、太平楼、下符桥、三尖铺、五里墩、青山达六安45公里。三尖铺到六安路段,民国21年(1932年)改建成六(安)霍(山)公路中的一段。县城——舒城道出东门经三板桥、太沙埂、与儿街、大龙岗、石河、毛坦石、下五显达舒城75公里。清光绪《霍山县志》记,此为通省孔道,泥泞不堪,嘉庆时居民好义者运砂石填筑数十里,同治时有人砌以石,今已毁。此古道大部分路段已改建成霍(山)舒(城)公路。县城——英山道出西门经西门畈、迎驾厂、黑石渡、落儿岭、土地岭、道士冲、漫水河、上土市、古佛堂、中界岭达湖北省英山具135公里。清光绪县志记,此为“通英鄂孔道,险仄不堪,行旅病之。光绪二十八年修石路二十余里,修竣落儿岭至道士冲路段,上土市石路沿河而下为水冲毁,雨时无途可绕。”此古道绝大部分路段1965年改建成霍(山)英(山)公路,仅土地岭、回头岭终2公里仍存古道旧貌。县城——潜山道出南门经土地堂、管家渡、龙井冲、磨子潭、头陀河达潜山147.5公里。此道宽4尺,沿浮河绕山脚,翻13座山,过18道河,其间新开岭石路历久不塌。1954年,佛子岭水库建成蓄水,部分古道被淹没,部分改建成公路或机耕路,古道原貌已少见。
(二)乡村大路解放后到1985年底,全县共修1公里以上乡村大路102条293公里。多是当地群众因生产、生活需要,利用冬闲划段包干,挑运沙石修筑,以弯就弯,不占或少占农田,纵坡一般不超过14%,弯道半径不小于10米,多晴通雨阻。如三下路10K处三院子到江家院子(4公里),大但路2K处混水塘到戴家院子(l公里),是村队为运出粮食、竹、木,运进砖、瓦和烧柴而修筑的。还有一部分因兴建农田水利等工程修筑的,如1969——1976年开挖淠源渠土方工程时,筑坝倒土,有意形成顶宽3——5米的大路。或修涵闸时运送材料新开的大路,如大沙埂到棠树岗,混水塘到吴家洼大路。1975年改河造田,使河埂形成大路,如大河厂到落阳河,沈家畈到卧龙岗大路。樊冲到高河水库,石河到双河水库大路,则是为运输水库建筑材料专修的。
二公路
(一)干线公路有7条,长177.76公里。民国21年(1932年),建霍(山)舒(城)路和霍(山)六(安)路,境内分别为7.5公里和19公里都是为军事服务而抢筑的简易公路。
六(安)佛(子岭水库坝上)路全长67公里,境内从五里墩到佛子岭水库坝上38.3公里。是在原六(安)霍(山)路基础上改建、扩建成的。民国20年,省政府建设厅统一规划,由县政府征集一区民兴建六霍路,民国21年底建成碎石路面宽5.5米。桥涵多用桐油石灰浆砌条石成桥台和桥墩,以泡桐或松木做桥横梁和桥面的简易桥涵,勉强通车以供军用。27年秋,为滞延日军进攻临时省会驻地立煌(今金寨),县政府征集民把六霍路挖成锯齿形。35年,省政府令霍山县政府征集民修复,36年秋基本完工,桥涵仍为木架,流沙河、大河厂两处,车从河床通过。
1951年为建佛子岭水库,省人民政府决定延伸六霍路到佛子岭水库。9月,皖北公路局派戴凯等设计、施工,县人民政府成立修路指挥部,申书文、张友鹏为正副指挥,组织城关、下符桥、与几街区民工,改建五里墩到城关17.4公里老路,续建城关到打渔冲17.3公里新路,1951年10月建成通车。改建后路基宽7.5米,铺碎石路面宽3.5米,建木架桥7座,涵洞4道,完成土石方40485方,投工17.65万工日,治淮委员会投资工程经费25.8万元。1956年,为兴建磨子潭水库,续建打渔冲到坝上公路3公里,由专区交通局组织施工,1957年9月通车。路基宽7.5米,碎石路面宽3.5米。1968年3月开始,梁家滩到打渔冲2.4公里改线,原淠河西路段改沿淠河东岸。新线多石方,悬崖陡壁,工程艰巨。改线由县组织施工,坝下桥由佛子岭水电站设计施工,工程投资102.6万元(其中公路24.6万元,桥梁78万元),由省交通厅和水利厅拨款,1969年12月建成。1979年5月,省公路局拨款121.79万元改建六佛路,县成立以县委副书记王勇政为首的六佛路改建工程指挥部,对五里墩到三板桥15公里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拓宽、降坡、取直。共挖填土石方27万方,投工34万工已拆迁民房86间,征用水田旱地88亩,1980年10月完工。改建后路基宽12米,灰土底层宽8米,厚30——40公分,渣油路面宽8米,栽植整齐的行道树,行车密度每昼夜1700多辆次。经过三尖铺、下符桥、大河厂、三板桥、城关、迎驾厂、梁家滩、打渔冲等地。
霍(山)英(山)路境内从黑石渡到中界岭长66.7公里。从黑石渡(0+000)到钓鱼台(3×100)3.1公里路段路基宽7.5米,渣油路面宽5.5米,为三级公路;从钓鱼台(3+100)到中界岭63.7公里路段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5.5米。1956年9月,省交通厅拨款10万元,县成立霍英公路修建指挥部,副县长曹福祥为指挥,建成黑石渡到鹿吐石铺段10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3.5米,1957年3月,因经费不足停工。1964年,省交通厅投资379.7万元,派测量队和第一工程队续建霍英公路,县委组织部长王继元为指挥。完成填方131.26万方,挖方26.57万方,铺筑砌石方地段路面8公分厚,9913.6万方,填方26107万方,共投工396500工日。1976年,0K——3.1K加铺渣油路面,宽5.5米。1985年,行车密度每昼夜1500辆次。经过迎驾厂、黑石渡、钓鱼台、落儿岭、鹿吐石铺、烂泥坳、小岭子、六里红、新铺沟、道士冲、杨氏祠、漫水河、陡沙河、上土市、九龙井、古佛堂。在中界岭外同湖北省英山县英霍公路连接。
三(板桥)下(五显)路境内从三板桥到裘茶岭段18公里,路基宽9米,路面宽5米,最大纵坡9%,最小弯道半径25米。民国21年12月,舒城到霍山公路完成土路和临时桥涵通车,31年4月,舒霍路挖成锯齿形,以阻滞日军车马通行。35年11月23日,大河厂到但家庙段因路基、路面、桥梁、涵洞损坏,不能通车。1954年,筑三板桥到与儿街9公里板车道,用工8550个,土方9825方,桥5座,涵洞27道,工程费10404元。1956年,建三板桥到石河简易公路20公里,用工2.5万工日,10月底完工。1964年,国家投资67.6万元,完成填方46178方,土方52348方。投工201492工日,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行车密度1840次/昼夜。1978年,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由原路沿西边路基加宽到9米,路面在养护中逐步加宽为5米。本县同六安交界桩号18K+000。经过三板桥、大沙埂、与儿街、石河、裘茶岭、毛坦厂等地。
霍(山)晓(天)路境内为渔场到托儿岭41.02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最大纵坡9%,最小弯道半径20米。因军工建设需要,1965年,地区交通局局长严德等组成指挥部,省第四工程队施工,民工来自霍山、六安、舒城3县。挖土方597211方,石方255311方,砂石路面,投资233.5万元,完成桥7座196.9米,涵洞216道。1966年7月建成通车。1979年从0K——2.4K,由县公路站投资,把宽3.5米.的泥结碎石路面改建为宽4.5米的渣油路面。1980年,由淮海厂投资,公路站协助,把从32K——34.25K计2.25K的泥结碎石路面改为4.5米宽的渣油路面。经过牛角冲、白沙岭、东风桥、迎水庵、单龙寺、淮海厂、西溪、东溪、托儿岭等地。
道(土冲)青(山)路境内从42K——44.74K,2.74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最大纵坡8%,最小弯道半径20米。1970年10月成立指挥部,孙振堂为指挥,章化中为技术员监修。省交通厅投资117378元,完成挖普土3.8万方,挖松石1.1万方,挖坚石5千方。1971年6月建成通车。
诸(佛庵)响(洪甸)路跨越霍山、六安、金寨3县,全长71公里,境内从诸佛庵到潘家岭10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弯道121处。1967年7月动工。地区国防工办投资433038元,完成填方3154方,挖普土8987方,挖坚土2576方,挖松石30628方,挖坚石43928方,砂石路面,共投工20267工日。1968年底建成通车。
黑(石渡)诸(佛庵)路钓鱼台到诸佛庵,全长8公里,路基宽7.5米,渣油路面宽5.5米,最大纵坡8%,最小弯道半径15米,有弯道56处。民国22年12月,县城到诸佛庵路段筑成。24年,舒城到诸佛庵碎石路面公路通车,全长95公里。抗日战争期间屡修屡破坏,解放前夕已成为宽不足2米的人行路。1954年10月,县建设科设计修建黄泥畈到诸佛庵板车道。1965年1月,副县长赵根旺为指挥,省公路局第一工程队施工修建黑石渡到诸佛庵11公里(黑石渡到钓鱼台3公里列入霍英路里程表)。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完成挖坚土68137方,挖松石13413方,挖坚石9978方,共投工79634工日。省交通厅投资275720元,同年底竣工。黑石渡到钓鱼台路基建于1956年,1965年建黑诸公路时整修,1966年建霍英公路时已通车。1980年,省公路局投资24万元,把黑石渡——诸佛庵11公里改建渣油路面,宽5.5米。经过银孔等地。
(二)支线公路设有道班养护的支线公路20条272.8公里。
磨(子潭)西(溪岔路)从西溪岔路到磨子潭,全长15公里,是霍晓公路向西的延伸线,章化中勘测设计。1968年11月开工,省国防工办投资53万元,投工340692工日,每工日按0.6元补助。1969年10月竣工。从磨子潭水库坝下到磨子潭3公里在1956年兴建水库时建成。经过白水畈、磨子潭水电站等地。
磨(子潭)汪(家冲)路全长11公里,路基宽6.5米,是磨马公路向北的延伸线。1957年,治淮委员会投资38万元,专区交通局组织施工,副局长庄福祥为指挥。路基填方9000方,挖普土1万立方,坚土2万方,松石8万方,坚石6万方,投工20万工日。1957年9月建成通车。建磨子潭水库的器材粮食等物资,从佛子岭坝上装船筏运到汪家冲,转车运到磨子潭水库工地。1960年,磨子潭水库大坝竣工,建库器材外运完毕后,公路的使用价值明显降低。1980年,交通局拨款1万元全面整修,并续建新线1公里。1985年,车辆可达汪家冲乡政府,1984年交道班养护。经过龙井冲。
鹿(吐石铺)俞(家畈)路全长42.1公里,是霍英路支线公路。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处勘测设计队勘测设计,县交通局投资110万元,1976年冬筑到大化坪36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路基填方62万方,挖方91万方,投工55.7万个工日。1978年10月建成通车,1980年交道班养护。通车后,公路绿化里程16公里。为沟通大化坪和俞家畈,县交通局测量队设计,并投资22万元,1979年12月,大化坪区组织施工,新建大化坪到俞家畈的6.1公里公路,路基宽6.5米,未做路面,最大纵坡8%,最小弯道半径15米,涵洞33道,完成路基土石方填方88550方,挖方137747方,投工18万工日。1980年5月竣工,交道班养护,为四级公路。经过小庵子、班竹园、舞旗河、白莲岩、石羊河、大化坪。
大(河厂)张(冲)路全长10公里,是六佛路的支线公路,路基宽6.5米,渣油路面宽5.6米,涵洞52道。1954年为运粮需要,县交通科动员当地民工筑大河厂到但家庙宽2米的板车道。1968年,南京军区后勤部投资7万元,建大河厂到但家庙5.5公里公路。完成路基土石方填方2万方,砂石路面,投工6万工日,当时路基宽5.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1974年8月,南京军区后勤部投资5万元,对大河厂到但家庙5.5公里路面全面大修,改弯取直降坡。但家庙公社组织施工,县公路站派员技术指导,1974年12月建成通车。但家庙到张冲全长4.5公里,因军工需要,197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3485部队投资16万元,由部队施工。路基宽5.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完成路基土石方填方2万方,挖方6万方,铺筑了泥结碎石路面,投工8万工日,1977年竣工。1981年,83485部队投资39.5万元,县交通局组织施工,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加宽为6.5米,并改建渣油路面,宽5米。1982年10月建成通车,交道班养护。
磨(子潭)马(家河)路全长43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省林业厅投资207.07万元兴建,林业厅河道勘察设计队孙承源设计,1964年10月动工,完成填方40万方,挖普土10万方,挖坚土16.8万方,挖松石60万方,挖坚石40万方,1971年10月建成通车。原为林业专用线,1979年交公路站养护。经过孙家畈、胡家河、马家河到川岭林场。
裘(茶岭)真(龙地)路全长7.7公里,是霍舒路的支线公路。路基宽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85年,发动群众建成简易公路。1966年,省公路局第四工程队测量,省国防工办投资15万元,县交通局组织施工。完成填方2万方,挖土石方5万方,砂石路面,投工8万工日,1968年设道班养护,是连接三下干线的支线公路。联结淮河厂专线公路,混凝土路面1200米,渣油路面1200米,泥结碎石路面500米,共2900米。连结水泥厂专线公路有过水路面6处。连接红旗厂专线公路2000米。
西(石门)石(家河)路全长5公里,是诸佛庵到江北厂公路的延伸线。路基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74年,县交通局、林业局测量设计,1975年,县交通局投料1万元,林业局投资3万元组织施工。完成填方2万方,挖土石方5.5万方,铺筑泥结碎石路面17.5万方,投工6万工日。1975年12月建成通车,并交道班养护。
九(龙井)太(平)路从霍英路68K起,全长14公里,是霍英路的支线公路。路基宽为,九龙井——王家店6.5米,王家店——太平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73年,县交通局测量,1974年,省第一测量队第二次测量并设计,1975年3月动工。省交通厅投资673678元,完成填方141413方,挖普土53403方,挖坚土55860方,挖松石35821方,挖坚石45416方,铺筑路面78539平方米,投工12.5万工日。1977年10月建成通车,交王家店道班养护。九龙井到王家店为四级公路,王家店到太平为三级公路。
杨(氏祠)安(家河)路全长10公里,是霍英路的支线公路。路基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省公路局工程队勘测设计,县交通局、林业局投资4.1万元,交通局组织施工,完成路基土石填方175216方,挖方250778方,投工223050工日。民工建勤修建,1975年10月动工,1976年7月建成通车1977年交道班养护。
大(沙埂)樊(冲)路全长9公里,是霍舒路的支线公路。路基宽4.5米(加设错车道),路面宽3.5米,泥结碎石路面。1966年1月,省国防工办投资160787元,省公路工程队测量、设计、施工,完成填方16518方,挖普土6882方,挖坚方4468方,挖松石1536方,挖坚石625方,砂石路面。1966年12月建成通车。
黑(石渡)新(店河)路全长7.5公里,是霍英路的支线公路。其中砂石路面7.3公里,油路面(桥面铺装)0.2公里。路基宽5.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76年10月动工,完成路基土石填方54.5万方,挖方13.3万方,铺16公分厚路面26250平方米,投工21万工日;投资34.5万元,其中县林业局投资2万元,水利局投资6万元,交通局投资26.5万元。1978年2月建成通车,同年设道班养护。1984年秋,山洪暴发,客人河至新店河3.5公里路基一半被冲毁,当年冬,乡政府发动群众整修恢复通车。为四级公路,公路绿化里程4公里。
莫(家水井)落(阳河)路全长3公里,是六佛路的支线公路。路基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1975年,公社自修,1980年整修路基,县补助6000元。
小(堰口)桃(源河)路全长5公里,路基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过水路面,处长15米,宽4米。公路绿化里程3公里。1973年。在1954年筑的板车路基础上拓宽取直,完成路基土石填方2.5万方,挖方7.5万方,16公分厚路面1.5万平方米,投工7.5万工日。县林业局投资3万元,交通局投资1万元,1973年建成通车。1982年,交通局投资7.5万元,增建桥涵、护坡等配套工程,1983年交道班养护。
客(人河)杜(家冲)路全长3公里,路基宽5.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76年初动工,完成路基土石方填方1.5万方,挖坚土2.1万方,16公分厚路面0.98万平方米,投工3.6万工日,县交通部门投资3000元,同年底建成通车。1980年整修全线,并设道班养护。
陡(沙河)太(阳)路属105国道(105国道在境内北从同金寨交界的七二岭开始,经道士冲、漫水河、陡沙河、船舱、太阳,南同岳西包家河相连),全长32公里,北接霍英路。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为四级公路(其中船仓——茶站为三级),设3个养护道班。1976年,省公路局勘测设计,省交通厅拨款87.8万元。10月动工,县、区组成指挥部负责施工。完成路基土石方填方391585方,挖方762993方,投工261万工日。1980年7月建成通车(太阳——包家河4公里1985年8月建成通车)。
但(家庙)团(墩)路全长4.5公里,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1975年,县交通局投资7万元,完成路基填方1.2万方,挖普土0.8万方,挖坚土0.7万方,挖松石1.5万方,挖坚石1.3万方,铺路面1.4万平方米,投工6万工日。是连接大张支线的乡村公路。1980年,县交通局投资6万元改造部分弯道、陡坡,同年交道班养护。
羊(眠冲)扫(帚河)路从霍晓公路23K+700处岔路,全长4.5公里,是霍晓路的支线公路。路基宽5.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米,过水路面1处。1976年,县交通局勘测设计,动员当地群众兴建。完成路基土石方填方3.1万方,挖方11.9万方,16公分厚路面1000平方米,投工13万工日,交通局投资3.2万元。1980年建成通车,同年对全线进行整修,交道班养护。
诸(佛庵)西(石门)路全长6公里(不包括江北厂专线混凝土路面1.4公里,砂石路面0.3公里),是黑诸公路的延伸线。路基宽6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原为江北厂专线,1984年交桃源河道班养护。1964年,省公路局测量队测量,1965年,省公路局工程队施工,省国防工办投资18万元,填方2万方,挖土石方5万方,16公分厚路面1750平方米,投工6万工日,1966年建成通车。1984年,江北机械厂拨款3.3万元,县公路站全面整修5公里的路基路面。
龙(井冲)金(竹坪)路全长42公里,是贯穿大别山林区的支线,县林业局组织施工。路基宽6.5米,砂石路面,投资160.4万元。是林业专用公路。由于水毁,损坏比较严重。原为林业部门负责养护,现由交通局代养。
此外,全县有城区和厂、矿专用公路12条18.3公里。
已接养公路概况表

(三)乡村公路有21条147.2公里。这些路标准较低,没有路面,晴通雨阻。兴建和养护有3种类型:村组织村民自建自养,个别乡村公路短期曾试行车辆通行1次收费4元,如黄(岩)大(林)路;县交通局拨给部分经费,乡村出劳力自建,冬闲时,村民划段包干维修,如大(龙岗)山(王河)路;原是国家拨款兴建,后因经费不足而未建成,对已建成的路段,交通部门定期派人养护,如单(龙寺)乌(牛河)路。
未接养公路概况表

三桥梁渡口
解放前,县内主要是木架便桥和用石块组成的汀步桥,在一些古道上也有一些石桥。在水深面宽的大河上,靠渡船或排筏维持河道交通,遇到洪水,交通多断绝。解放后,桥梁建设随着公路建设同步发展。1964年前多为木架桥,后逐步改造成永久式桥梁,也有少数地方以渡代桥。
(一)桥梁
古石桥清光绪《霍山县志》记,县内有古桥41座。现保存较好的有10座。古桥结构一为石台面,一为条石拱桥。岳山青龙剑石拱桥在船仓乡松林村。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黄国顺建。单孔6米半圆石拱桥,桥台上游右上方有一铁剑插入条石中拨不出。相传以前所修石桥屡遭水毁,古人迷信是青龙作怪,故铸铁剑以镇之。今仍保存原貌。山王河桥位于山王河街头。7孔,每孔3.3米的石板平桥。桥头有碑记,字迹模糊,仅能辨认光绪二年字样。相传杨氏寡妇主建,涂姓居民资助建成。下符桥在下符桥镇西500米处。清光绪《霍山县志》记,元至正年,富民洪氏得金于此,因以造桥。明弘治年间,知县吴霖承庐守马檄再造新桥,名淮西第一桥。桥旁铸一铁牛,重千钧。民国27年,古桥被国民党军工兵炸塌,现仅有一孔条石桥。铁牛毁于1958年大办钢铁运动中。道士冲桥建造年代不详,单孔长8.5米石拱桥。相传刘占鹏建造,工艺结构俱佳,基本完好。
公路桥本县公路桥早期多木结构,后逐渐发展到浆砌石拱及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桥型更是百花齐放,如佛子岭的大跨径(112米)双曲拱桥,太阳的立交桥,黑石渡的T型连续梁大型长桥,康皮畈的净跨50米变截面空腹式石拱桥。还有弯桥、坡桥、斜桥等,这些桥不仅结构新颖,形式多样,设计施工水平也达到一定高度。全县公路桥梁荷载量,除白莲岩桥为“汽——15外”全为“汽——13”。
六佛路桥解放前有的是河床便道,有的是木架桥,仅少数是石台木面桥,后因桥梁毁坏,大部分改为河床便道。1951年,为建佛子岭水库,均改建为木架桥或石台木面桥,1964年,全地区开始“歼灭”木桥。1966年,省公路局拨款40万元,改木桥为永久式桥梁,其中较大的有8座全长489米。其中佛子岭桥位于64K+100.佛子岭水库大坝下方200米处。1969年,王雨生总工程师设计监造,为两孔,每孔跨径112米空腹式结构的双曲拱桥,全长254.6米,桥面净宽5.6米,桥高18米,两边设有人行道和栏杆、路灯。总投资78万元。因结构新颖、造型美观,桥型已选入《中国桥梁画册》。梁家滩原有连续孔木架桥,1952年建造,桥长200米。1964年,省交通局拨款3.2万元。用200余方东北松加固,1969年7月14日上午8时,被特大洪水冲走。
六佛路桥梁一览表

霍英路桥境内有永久式桥梁17座749.2米,其中长412.2米大桥1座,长81米中桥1座。1964——1966年9月,省第一工程队设计建造,载重设计全部为汽—13,拖—60。其中黑石渡大桥位于0K+100处。1958年,县成立筑路工程队,在此建造一座全长142米的木架桥,1959年国庆节前竣工。钢筋混凝土桥建成后,木架桥拆除。新桥是29孔,每跨14.1米,全长409.3米的钢筋混凝土桥,桥面宽7.5米,其中行车道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5米,设计载重汽—13,挂—60。建造时打钢筋混凝土排架桩30排195根,接排架(包括浇联系梁和盖梁)30排,预制、运输、安装桥面大梁195件及人行道、栏杆等1160件,桥面铺装混凝土2456平方米。打195根钢筋混凝土管桩,浇筑混凝土1600立方米。填筑便道31道,土方1.5万方,铺筑路面(包括便道路面)4700平方米,动用5.8万工日,其中技工2.5万工日。用钢材280吨,水泥570吨,木材490立方,实际投资93万元(比计划节约10%)。1965年1月测量设计并动工,同年7月底建成通车。是我省第一座装备式T型桥梁。1969年山洪暴发,经受住上游漂浮来的坝下大桥木架及梁家滩200多米长木架桥桩柱的撞碰安然无恙,仅桥头护坡被冲毁,路基初冲断约100米。后拨款1万元修复。
霍英路桥梁一览表

三下路桥梁一览表

霍晓路桥境内永久式桥梁7座,全长207.4米。其中东风桥位于22K+020处,1孔,净跨50米变截面空腹式悬连线块石拱桥,省公路局设计施工,桥面净宽7米,桥高11.3米,全长68.9米,拱圈厚度,拱顶0.7米,拱脚1.2米,拱上填土厚0.5米,80号沙浆砌块石U型桥台,两边设有栏杆柱,1966年4月建成通车,现进水口右侧护坡被冲毁一段。
霍晓路桥梁一览表

鹿俞路桥有较大永久式桥梁10座,525.5米。其中白莲岩桥位于18K+750米处,上部结构采用100号浆砌块石,是空腹式等截面链线无铰拱石桥,孔净为4×30米+1×15米,全长202米,拱圈宽度为7.2米,主拱拱轴系数m=2.314,腹拱净跨L=2.4米的圆弧拱。附孔净跨为L=15米,F/L=1/4的圆弧无铰拱。桥高15米,桥面铺装材料为油结石,边缘厚3厘米,中心厚10厘米,桥面净空7米+2×0.75米人行道,桥台为U型重力式结构,桥墩为浆砌片石结构,设计荷载汽—15,挂—80。省公路局测量队钱一鸣工程师设计。县组成白莲岩大桥工程指挥部,董德浩任指挥省公路局投资58万元。每米造价0.28万元,1981年7月动工,1983年12月建成通车。大化坪桥桥台是U型重力式浆砌片石结构,两边人行道各宽0.7米,桥头设有干砌片石锥形护坡,设计荷载汽—13,挂—60,用山区社队公路补助款建造。总造价96956元,1980年9月动工,1981年5月1日建成通车。
鹿俞路桥梁一览表

鹿马路桥梁情况一览表

陡太路桥有永久式桥梁8座,292.3米。其中太阳立交桥由引桥和正桥两部分组成。引桥全长31米,桥面净宽6.5米,桥两边设有安全带2——0.5×0.3米,钢筋混凝土栏杆柱高1米,引桥下部构造是浆砌片石引墙高4.45米,引桥距主桥30米处,有一正方形通车洞,净宽、高都是4米,同主桥形成两次立交。主桥是2孔净跨25米的空腹式等截面圆弧石拱桥,长74.5米,桥面净宽6.5米,桥高11.5米,桥面铺装材料为泥结碎石,浆砌块石结构,主拱圈厚0.7米,拱顶填土厚0.5米,在每个主拱圈的两肩上各有3个腹拱,净跨2米,桥台为U型重力式浆砌片石结构,桥墩为浆砌块石,墩顶宽2米。桥两边栏杆柱为钢筋混凝土人行道板,宽0.8米,厚0.3米,桥两边栏杆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米,花板栏杆高0.8米,桥两端有干砌片石锥形护坡,设计荷载汽—13,挂—60,章化中设计,投资11.6万元。1980年12月建成通车。
陡太路桥梁一览表

九太路桥梁一览表

其它公路桥15座,其中永久式桥梁6座,1220米,以黑新路的黄泥畈桥和磨西路的磨子潭桥最大。黄泥畈桥位于2K+300处,2台6墩7孔,净跨15米空腹式等截面圆弧石拱桥,长132米,桥面净宽6米,油结石铺设。桥高7米,拱圈为片石混凝土结构,厚0.65米,拱顶填土厚0.6米,桥台是U型重力式浆砌片石结构,桥墩基础为下承式桩基,浆砌块石结构。两边有各宽0.8米的人行道,钢筋混凝土花板栏杆,栏杆柱高1.1米。两头有4个干砌片石锥形护坡,设计荷载汽—13,挂—60。李贤智设计并施工,1976年建成通车。磨子潭桥位于12公里处,11孔,每孔净跨13米,长162米,整体式变截面T型梁,墩为双桩承台,高4米,桥面净宽4.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1956年建成通车。淮委投资。
其它公路桥梁概况表

(二)渡口:清光绪《霍山县志》记,全县有古渡口22处。后因地域区划变动,划归六安县1处,划归金寨县4处,佛子岭水库蓄水淹没2处,修桥废渡3处,地名不详无法查考2处,现仅存10处。1950年后陆续新增渡口12处,到1985年底,全县仍有渡口22处,船筏26只,核定60.6吨位,载474人,日渡量3730人次。
解放前,渡工生活费和渡船维修费,一是渡产租稞,二是秋后“抽丰”,三是过渡收费。1958年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渡产保留,仍可收取租稞。过渡收费,秋后“抽丰”的习惯沿用。交通主管部门每年从公粮附加款项内拨发部分补助费。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渡产归公社所有,渡工按正常劳力记工分,参加分配。非本社人过渡仍收费,“抽丰”也被废除。渡工生活及渡船维修,公社负担确有困难的,交通主管部门视实际情况解决,全县每年不少于3000元。1979年后,农村实行责任制,市场繁荣,过渡人次大增,不少渡口由义务性转为经营性。如清潭沟渡口1985年收渡费人民币4000余元,自给有余。对过渡收费不足维持的渡口,交通局每年仍给适当补助。1979——1985年,共下拨渡口补助费26430元。对过渡收费标准,交通主管部门无明确规定,各渡口收费标准大体相等。1985年6月份普查,单人水深河宽收费1角,河窄水浅收费5分。
古今渡口一览表

四营运机构和运输工具
(一)营运机构
霍山汽车站1951年4月,县成立汽车站(辖青山分站),开办货运业务,当年货运量3400吨25.93万吨公里,同时经营客运,每天有4次往返六安至霍山班车,当年客流量3.81万人,57.66万人公里。1952年,佛子岭(梁家滩)车站成立(辖迎驾厂分站)。客货车辆由皖北汽车公司统一调度。1958年,公路站同汽车站合并,成立霍山公路运输管理站,青山分站划归六安,1964年设下符桥代办站,霍山车站开始发起点班车。1965年设诸佛庵分站,1966年设漫水河、西溪、落儿岭分站,1977年设磨子潭分站和与儿街代办站,1982年设大化坪分站,至此区所在地集镇全部设汽车站。1983年,车队并入霍山汽车站,开通霍山到湖北英山班车,六安到湖北黄冈、罗田班车也经过本县。1985年底,霍山车站有货车17辆、挂车15部,大客车19辆,130型生活车1辆。汽车站占地1.28万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其中候车室215平方米,有国家职工142人,大集体职工21人,合同工9人,固定代办员6人,雇佣售票员12人,固定资产154万多元。经营货运53724吨3704709吨公里;客运115.4万人次3828.3万人公里。省汽车公司授予“红旗车站”。霍山汽车站是省属公路运输企业,三权归地区汽车公司,行政由县交通局代管。辖佛子岭、诸佛庵、大化坪、漫水河、磨子潭5个分站和迎驾厂、西溪、下符桥、与儿街4个代办站。1966年1月,省汽车公司26汽车队进驻本县,1969年改名六安地区汽车公司第七队,1983年并入霍山汽车站。1985年底,有职工198人,技术力量充足,设备齐全,并可承担客货车二保和日常维修。
霍山县汽车队1973年7月成立,有职工23人,货车9辆,承担县内外运输业务。年营运收入50万元,利润约4万元。1978年,县拖拉机大修厂并入,投资和回收基本持平。
专业汽车队江北机械厂车队1969年11月成立,承担本厂运输业务。1984年起参加社会运输,有职工43人,大货车20辆,大客车2辆。到1985年,累计运输收入1523万元。供销社汽车队1977年成立,有职工27人,货车11辆45吨位,1985年营运收入196.38万元,获利润9.2万多元。313地质队车队1981年成立,1984年参加对外营业,实行独立核算,到1985年底,对外运输收入2万元。县粮食局、佛子岭水电站、皖西化工厂、皖西、淮河、淮海、红星、江南、东风等机械厂专业汽车队,1982年后陆续参加社会运输。
搬运公司汽车队1982年成立,从手推车、平板车、马车、技改三轮车队逐步发展起来的。1985年有职工35人,其中司机15人,各类机动车21辆,运量1.16万吨154万吨公里,运输收入33.8万元,利润4万元。
个体联户车队1984年,新店河乡农民杜应流,组织该乡个体及联户汽车成立“新店河汽车运输联合体车队”,是本县第一个个体联户车队。后戴家河、诸佛庵、石家河、下符桥等乡镇先后成立个体联户车队。1985年底,全县个体联户车队有货车83辆302吨位。
搬运公司解放前,城关有码头帮会组织,贫苦市民和农民在城关北门码头装卸搬运货物。1950年7月,戴德纯等4家成立4个搬运小组,有工人73名,手推车18部。同年诸佛庵成立“重力大队”,有工人36名。1951年春,成立“霍山县搬运工会”,主要任务是受理货源、分配业务、组织工人学习、参加社会活动、统一力资标准、结算运费、分配劳动报酬。1954年8月,成立“霍山县搬运站”,有管理干部7人,工人103名,小板车20部。同时成立诸佛庵(36人)、佛子岭(200人)、黑石渡(30人)3个搬运组。1956年春,全县有搬运职工440人,小板车245部,马车1辆。主要业务在码头、车站装卸货物及承担运往山区的粮食、生产救灾物资集散和土特产品调运的大部分。1957年3月,城关镇陆运队68名工人并入县搬运站。1958年7月,购西外大队红土庙生产队土地36亩,耕牛两头,自办农场、饲养场和手工作坊,发展多种经营。1959年6月,改名“霍山县搬运管理站”。1969年3月,水上运输社25名职工并入,改名“霍山县交通站运输大队”。1970年12月18日复名霍山县搬运站”,有职工171名,管理人员16人。1971年1月,改计件工资为记时工资。同年10月,建街面房屋7间,改装1辆机动三轮车投入运输。1975年1月,购江淮牌HF140型载货汽车1辆。1976年1月,成立“农具车辆修理部”,对外开展修理业务。1978年底,有机动三轮车10辆。1982年2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霍山县搬运公司”和“霍山县搬运公司汽车队”,有江淮牌汽车1辆,解放牌汽车和东风牌汽车各2辆。1985年底,有大集体职工161人,退休工人72人。辖汽车队、板车队、装卸队、车站队、压面组、饭店及电器、电瓶修配组和商店。有载货汽车11辆,三轮车3辆,小板车10部88个吨位。年运量14812吨1832024吨公里,营运收入47631.86元,固定资产总值376385.49元。工人(除装卸队)实行承包责任制,按当月经济效益核算工资,取消固定工资。公司主要担负全县(主要是城关)工农业产品、生活日用品、生产原材料、土特产品的装卸和运输。是全县最大的一家集体运输企业。
1985年全县搬运装卸能力情况表

(二)运输工具解放前,县内短途陆路货运,丘陵和平畈地区除肩挑外,还有手推车和驴驮(山区全靠肩挑),一般按百里百斤计价,搬运行业的手推车到1949年还有18辆。
小板车1950年,全县有93辆小板车,1956年增加到328辆,并有马车1辆。1958年大办钢铁,人力车猛增到2700辆,1978年5900辆,1980年6000辆(运价由专区制定)。
自行车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逐年增多。县内第一辆自行车是在民国28年,由县抗日自卫军常备队大队长沈国高从外地带回的。1949——1975年27年间,全县自行车总销售3750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公路和机耕路延伸到广大农村,自行车已成为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1976——1985年10年间,全县自行车总销售32300辆。1985年一年销售6235辆。
汽车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逐年增加。1952年2月,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购进美国产奇母西4吨货车和波兰产华沙牌轿车各1辆,是县内自有机械运输工具之始。1959年,供销、粮食系统先后购进解放牌货车6辆30吨位。1962年后,一部分省属小三线军工厂陆续迁来本县,带来一批货运汽车。到1969年,全县有货车164辆596吨位。1973年7月,成立第一个专业运输队,全县有货车239台867吨位。1981年底,磨子潭乡农民戴光荣筹资万元买的1辆旧东风货车,是县内第一部私有汽车。到1983年,全县个体联户汽车有53辆210吨位。
小三轮、小四轮车1982年冬,城关镇居民朱振华从合肥购进一辆手把式柴油三轮车,此后,小三轮、小四轮车日渐增多。1985年底全县有小三轮、小四轮车295辆274吨位。牌证发放、驾驶员考核、油料供应归农机局,行驶公路的安全管理归交通部门。营运没有固定班次和路线,都是早出晚归,沿途捎带行人,并替农民和个体商贩承运水泥、化肥、饲料、商品等零担货物。运价略高于汽车,一般单人10公里收费0.40元。弥补了客运汽车的不足,为农民进城返乡提供方便,农村公共汽车便逐渐被三轮车替代。由于三轮车驾驶员技术不熟练,车辆维修不及时又经常超载,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1985年底,全县专业运输队(含联户)有各类货车506辆2054吨位,大型轮胎拖机65辆195吨位,挂车33辆132吨位,小三轮、小四轮车295辆274吨位。
1985年机动车分类统计表

五客运、货运
(一)客运解放前,本县无客运班车。1951年4月成立县汽车站,每天有六安霍山间往返班车4次。1952年4月延伸到佛子岭(梁家滩)。1953年4月,客运班次增加到8个,增开合肥——佛子岭往返班车4次,其中1班当晚驻佛子岭,次日早返六安。1954年,客运班次每天11个,其中合肥——佛子岭往返5次,六安——佛子岭往返6次,1957年9月,六安到佛子岭班车延伸到坝上。1964年10月,三下路通车,增开城关——毛坦厂、城关——鹿吐石铺各1班,霍山汽车站第一次有始发客车。同年4月,为三线建设需要,增开城关——诸佛庵代客车,每天2班。1965年5月1日,黑石渡大桥竣工后,代客车改为40座对号客车,霍山车站每天发车19个班次。1966年10月,西溪车站建成,每天由城关发1班代客车到西溪。同年底,由诸佛庵发1班代客车到晓天(试开11个月后停开)。1967年8月,霍英路通车,每天由城关发一班40座解放牌客车到漫水河,霍山车站的每天发车增至25个班次(趟)。1972年9月,增开城关——磨子潭班车(苏联产“嘎斯”代客车),1973年初,改为解放牌40座客车。1976年,开通城关——但家庙,城关——古佛堂、城关——石家河3条路线。霍山车站每天始发班次增加到14个,路过班次18个,共有班次32个(包括往返路过班车)。1978年秋,增开城关——真龙地、漫水河两地的往返班次,六安——城关、漫水河往返班次。合肥始发西溪的班车延伸到磨子潭,当晚驻磨子潭车站,次日早晨返合肥。1980年5月,城关至磨子潭班车延伸到胡家河,并增开城关——樊冲班次。霍山站每天始发班次22个,路过班次16个,每天共38个班次。1982年10月,增开城关——大化坪代客车,每天1班。至此,全县7区1镇全通客车;42个公社有29个通客车;全县有客运路线49条527.23公里。1983年4月,城关——大化坪班车由原来的代客车改为解放牌40座客车,六安增开一班到大化坪直达班车。同年6月1日,霍山汽车站和湖北省英山县交通局汽车队对开霍山城关——英山的班车。1984年3月,六安——湖北省黄冈每天对开1班客车,10月,六安——湖北省罗田每天对开1班客车经过霍山。霍山汽车站始发班次30个,路过班次19个,共49个,班次。1985年11月,增开诚关——安家河(在到达站住宿,次日上午返城)班车,全县通客车的乡增加到31个,在到达站住宿班车6个(诸佛庵、太平、大化坪、磨子潭(2班)、安家河)。
从1973年1月1日起全省客运价每人公里0.024元,另加保险费2%。
1984年前,客运业务由省汽车公司霍山车站一家经营。1984年,居民江存厚、王志华购解放牌大客车1辆,跑城关——漫水河线路,新店河乡联户车队购骏马牌大客车1辆,跑城关——合肥线路。均当天往返,票价和国营车站相同。
1951—1985年陆路旅客动量周转量统计表

(二)货运民国35年5月13日,国民党县政府批准成立半官、半商性质的顺丰运输商行,从六安、合肥租商车运回商品,是本县最早的汽车货运。
1951年4月,皖北汽车运输公司汽车和六安、合肥的私车,每日有3——5辆往返,年货运量3400吨25.93万吨公里,外运物资以茶叶、木炭、竹木、药材为主。1952年,佛子岭水库动工兴建,城关——佛子岭公路通车。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汽车公司汽车,南京军区和上海市搬运公司支援的载重7吨以上大型汽车40台,及合肥搬运站的大型人力平板车首尾相联,把大批建筑器材运往水库工区。1954年6月,佛子岭水库大坝竣工,建筑材料陆续转运到响洪甸、陈村、毛尖山等水库工地,7——9月份,每天有近百辆汽车赶运器材,年货运量1.08万吨90.58万吨公里。1962年,省属10个小三线厂、院陆续动工兴建,运量增加,淮南公路运输管理局调六安四队20辆解放牌挂车进驻本县,从合肥、淮南、六安运进机械设备、煤炭、钢材、水泥,运出竹木、扫帚、茶叶、土特产品,进出物资持平,车辆实载率达80%。年货运量3.5万吨200万吨公里。1973年7月,成立县汽车队,到1975年,县车队有江淮三吨货车9辆。各三线厂及313地质队、佛子岭水电站、县砖瓦厂、水泥厂、纸厂先后购进少数货车,自运自货。下符桥、诸佛庵、佛子岭、落阳河乡各购大型轮胎拖拉机1辆,农忙耕田、农闲运输。全县有货车164辆596吨位,大型轮胎拖拉机4辆12吨位。年货运量8.17万吨7.928万吨公里,运力和运量持平。
本县是缺粮县,每年从六安、寿县调进数万吨粮食。下符桥、与儿街产粮区也有近千吨粮食调入大化坪、漫水河、磨子潭等缺粮区。1980年前,每年11月份,县交通局组织社会车辆赶在下雪前完成运粮任务,避免积雪阻路,粮食脱销。
1983年,企事业单位车队相继参加社会运输。县联运办公室积极组织回程货源,车辆实载率75%左右。1984年,全县机动车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小四轮由50几辆猛增到232辆,运力大于运量。1985年4月,县汽车七队抽出9辆解放牌带挂车去广德自杨河、柏店运黄沙到浙江长兴三里湾,每月运5500吨30万吨公里,1985年返回。1985年底,全县有专业车队2个,省属厂、站车队11个,县属企业车队7个,乡镇联合车队6个。名类货车506辆,大型轮胎拖拉机65辆,小四轮295辆,挂车33辆,总吨位2261吨。运力过剩,营运不佳(运价由省交通厅统一制定)。
1949—1985年公路货运量、周转量统计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