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工业
解放前,本县私营工业资本小,大多是轻工、食品业,如糖坊、酱坊、糕饼坊、糟坊、烟店、窑棚、纸棚等。民国19年(1930年),县城有糖坊3家、酱坊4家、手工卷烟厂(生产新民牌卷烟)1家、槽坊(酿酒)1家。20年,朱凯轩、杨奉青、戴盛松3人在城关分别办“亚美”(有师徒4人)、“益民”印刷社,有石印机1部,石版3块。22年,“三星”石印局开业,有师徒3人。此后,“三民”、“震乐”、“民生”、“利华”、“美丰”、“兄弟”、“耿华”等10多家私营印刷社先后开业。31年,由店商集资30万元(法币),在城内合办“新生平民工厂”,经营成衣业,有男女工友30人,缝纫机40架,每月可成军服80套。在城关彭家巷外,合股开办的“新华昌记卷烟厂”,购进1台新式卷烟机,改手工生产为为机器生产卷烟,生产“美人”牌香烟。在鹿角冲,由石家河乡合作社和造纸户合办造纸厂,生产皮纸、土纸。到35年前后,这些工厂或散伙或垮台。38年,城关有铁匠铺、蔑匠铺、酱坊、豆腐店、面坊、槽坊、黄烟店、伞店、裁缝店、理发店、银匠店、铜匠店、石印社、毛笔店、刻字社等20余家私营场、坊。乡间有32家锅棚、纸棚,佣工264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鼓励发展生产,手工业发展较快。到1952年,有30多个行业,2422个从业人员(不含造纸、食品工业),手工业总产值达331.4万元,其中私营22.4万元。1953年,私营工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大多成为全民或集体工业和手工业。1978年后,个体工业在城乡中重新发展,1983年,全县有个体工业3286户,5425人,总产值1338万元。
二公私合营工业
民国30年,县政府财政科主办的公私合股开设的“民生印刷厂”开业,为本县最早的公私合营企业。1950年,城内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霍山县联营印刷厂”开业。1954年,久大、一大、合大、人和轩四大私营糕饼坊联合建成“霍山县供销社食品加工厂”。霍山酒厂、大化坪炼铁厂、转步园锅厂、黄石河锅厂、漫水河铁厂、下符桥油厂、落阳河油厂、桃源河纸浆厂等先后开业,自产自销,自负盈亏,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职工136人,产值2420万元,固定资产8.61万元。1958年后,先后转为国营或集体企业。
三集体经营工业
(一)二轻工业为支援解放军渡江南下,民国37年(1948年)冬,诸佛庵镇蔑业工人联办“雨帽加工厂”,生产雨帽、竹碗万余件。1950年,城关57个手工业工人组成5个加工小组,年产值2.5万元。1951年,城关有缝纫、印刷、竹、木、民用线、铁器、洗染等17个自然行业221户,资本8700元(其中卷烟和黄烟业18户,资本5400元)。政府鼓励他们在自愿原则下,搞联产联销。工人汪朝文在城内创办全县第一个手工业社“城关木业供销合作社”,社员12人(后增到41人)。当年7月组成加工委员会,统一加工定货。到1952年底,有集体工厂两个,职工84人,总产值3.6万元。手工业生产小组224个,生产合作社两个,社组员436人,生产总值33.14万元,比1949年提高159.9%。1954年,全县已组成31个手工业社、组,社员551人,11个行业(不包括造纸、食品、化学加工工业)有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1301人。1956年6月,城关把21个手工业社的540多人组成两个高级社,诸佛庵、黑石渡、新店河、戴家河4个集镇的10多个行业组成一个280多人的高级大社。不久,根据地区提出的“三就”、“四为”(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产;为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为国家建设、为出口贸易服务)原则,进行调整。到1957年底,手工业社、组由49个发展到70个(其中社51个、厂两个),资金5.32万元,公共积累14.25万元,社、组员由789人发展到1734人,占归口改造总数的93.6%,年产值由60.4万元发展到277.78万元,增长3.5倍。除石、木匠和修补业少数手工业者外,城乡个体手工业已少见。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手工业系统的70个社、组,十分之三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分别归口工业科、商业局领导,十分之七下放给城、乡各公社领导。1962年2月,手工业合作社、组恢复到15个。1963年12月,恢复到86个,社、组员1881人,年产值163.28万元,企业数和职工超过1957年,而年产值只达到1957年的58.7%。同年,国家退赔平调的资金312万多元,此后,又并、转、停了一批手工业社组。1978年冬,农村有37个手工业社(占手工业社总数的69.8%),927名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4.5%),及当年产值235.15万元(占手工业企业当年产值的28.4%,不含诸佛庵、佛子岭6个厂、社的数字)划归社队企业局或所在人民公社领导。另有库房4间、资金(包括钢材)2.068万元划归社队企业局。1980年12月,县建筑工程队、诸佛庵建筑社、佛子岭建筑社(共有职工358人)划归基本建设局领导,3个专业建筑企业年产值152万元。1985年底,全县二轻工业企业有木器、塑料、农具、气缸垫、纤维板、纺织、印刷、工艺、制鞋、雨伞、竹编、机具、针织等16家工厂和1个供销经理部,1084名职工,产值732.47万元,年人均劳动生产率6757.1元,利税24.47万元。
(二)乡镇工业本县乡镇工业原为社队工业,1984年改为乡镇工业,有小水电、建筑、造纸、采矿、机械修造和交通运输等企业。1978年,全县有社队工厂342个,工人3116人,其中社办104个,工人1297人;大队办238个,工人1819人,总产值388万元,其中社办199万元。1985年,全县乡镇工业817个,工人8723人,其中乡办154个2794人,总产值3561万元,其中乡办915万元。
四国营工业
1952年前,本县没有县属国营工业,诸佛庵茶厂(有职工70人)属中国茶叶公司合肥分公司。
(一)县属工业1952年8月,本县第一个地方国营工厂——城关粮油加工厂投产,有职工6人,年总产值6.13万元,厂址在县政府旧址门前。1958年“大跃进”中,县人民委员会调整工业布局,一批公私合营工业转为县办。到1959年,有农机、食品、印刷、酿酒、制茶、粮油加工、红茶精制,造船、麻纺、化工、水泥、砖瓦、电瓷、造纸、兽药、佛子岭机械制造、隆兴钾肥生产等工厂和矾矿、萤石矿共23家,职工1784人,当年产值566.57万元。1960年,创办六二厂。1962年再次调整工业布局,佛子岭机械厂同县农机厂合并,城南砖瓦厂同迎驾厂砖瓦厂合并,萤石矿下放给下符桥公社管理,其余17个厂矿的1108名职工下放、机械设备“上调”,工厂关门,到年底,全县仅有酿酒、食品、印刷等6个工厂,总产值751.16万元(含粮站、森工)。

1965年4月,在迎驾厂建县砖瓦厂。1970年在迎驾厂重建县造纸厂。1969年,在城关建断血流制药厂(1980年迁迎驾厂镇,1984年改名“霍山制药厂”)。1971年建县农机修配站(后改农机供应公司)。1972年,在真龙地乡建县水泥厂。1978年,在县城西郊建县汽车、拖拉机修配厂。1984年,在三尖铺建县建筑材料厂。1985年底有造纸、砖瓦、建材、水泥、食品、酿酒、印刷、制药及农机、汽车修配等厂和农机供应公司。粮食部门所属工厂以加工工业为主,有城关粮油加工厂、粮油杂品厂、饲料厂。林业部门有木材公司、林业化工厂和供电局的3个厂及校办工厂等共20家。
(二)省属工业佛子岭水电站1954年11月,佛子岭水库水力发电厂的2×1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先后竣工。1955年5月,同火电厂合并成立“安徽省佛子岭电厂”。1958年8月,水库管理处同电厂合并,定名“安徽佛子岭水电站”。小三线厂1965年后,省国防工办属皖西、红星、江北、江南、淮海、淮河、红旗、东风等机械厂和皖西化工厂陆续迁来本县,隶属关系不变。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