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地处北亚热带大别山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树木生长,是南、北方树种过渡地带,种类繁多,既有南方中、南亚热带树种,也有北方温带树种;森林茂密,是獐、豹等多种野生动物栖身之地。森林资源丰富,古树参天。落儿岭镇清潭沟村有一株杉树王,直径达110厘米,50年代伐倒,元盘曾送省博物馆展览;茅山林场有一片杉木老林,胸径24厘米以上的有3160株,最大的胸径51厘米,单株材积2.2立方米;大化坪镇苍坪村的香果树,胸径30厘米以上的有10余株,最大的胸径40厘米,高18米,冠幅5米,鹅掌楸最大,胸径42厘米,高15米,冠幅7米;廖寺园、青色冲等地茂密的松、杉、栎,胸围大的约3.5米,小的约1.7米,林地腐殖质层如海棉状深厚松软。清光绪初年起,砍多栽少。民国期间乱砍滥伐,水运方便的沿河地带砍伐木材大量外运,水运不便的地方,农民毁林开荒。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放火烧掉黄栗杪、古佛堂一带参天大树,火光冲天,数日不灭。
解放初期兴建的佛子岭、磨子潭和响洪甸水库,淹没本县土地58850亩,其中有林地28842亩(用材林8945亩,经济林16274亩,竹林848亩,薪炭林2775亩)。失去耕地的农民便毁林开荒。1957年有林地面积82万亩。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以树代煤,大肆砍伐国有、社有、私有林木,庄前屋后的果树、护宅树多被砍光,仅1959年就砍伐10万多立方米。1962年清查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比1957年减少32.9万亩,灌木林面积却增加到52.7万亩,蓄积量减少37.2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适当地提出山区粮食自给,造成山区大量毁林开荒,如东西溪公社提出,小山开到顶,大山开到腰。许多地方的经济林和果树也被砍掉,森林又一次遭到破坏。1954——1959年,全县果树园6200多亩(其中苹果2100亩,梨1800亩,桃90亩,其它2210亩),有国营园艺场2个(1960年撤销),社办园艺场13个。迎驾厂苗圃和大河厂乡1954年栽的大白桃、苹果和砀山梨,1958年开始挂果;会胜寺园艺场1956年栽的20余亩苹果和砀山梨,几乎被砍光。土漆是本县特产,1954年全县收购生漆60余担,1977年只收了9担。全县林业用地1976年比1962年减少22.7万亩,年均减少1.6万亩;1983年比1976年减少2.9万亩,年均减少0.4万亩。到1983年,佛子岭库区有林地98688亩,占库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4.5%,立木蓄积量89304立方米,每亩仅0.9立方米,几乎没有可伐量。“文化大革命”后由于实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产林改造,有林地面积在逐年增加,1976年比1962年增加47.9万亩,增长98.2%,年均增加3.4万亩;1983年比1976年增加26.4万亩,增长27.2%,年均增加3.8万亩。同时,无林地在逐年减少,1976年比1962年减少14.5万亩,减少13.8%,年均减少1.04万亩;1983年比1976年减少28.4万亩,减少31.4%,年均减少4.1万亩。竹林、经济林也有较大幅度增加,1976年比1962年,竹林增长112.2%,经济林增长225.9%;1983年比1976年竹林增长43.7%,经济林增长128.7%。
几个年份各类用地面积变化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节 资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