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侯
(一)特征:本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冷热适中;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大,气候资源丰富。由于县境地处中纬度大别山北坡,北部面向黄淮平原,东部靠近离海洋较近的江淮丘陵,冬夏受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并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和影响,雨雪少,偏北风多,显得干冷;夏季在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鼎盛的环流笼罩下,雨水多而光照充足,显得湿热;春秋是冬夏的过渡季节,多气旋活动并有小高压盘踞,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如民谣“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因而四季气候有“春暖、夏热、秋爽、冬寒”明显的季节特征。以候平均气温为指标,则是春秋短、冬夏长(前者各两个月左右,后者各4个月左右)。城关地区春季在3月16日——5月25日,夏季在5月26日——9月10日,秋季在9月11日——11月15日,冬季在11月16日——3月15日。
境内常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最多达2300多毫米。降水量既高于金寨、六安、英山等邻县,也高于芜湖、庐江、麻城等同纬度市县。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集中的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50%,冬季仅占10%,春秋两季比冬季多。特别是梅雨季节,经常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出现大暴雨。雨量分配有区域差异,山区比丘陵区多,一般为6:4。境内气候虽是夏热冬寒,但高、低气温变幅不大,冷热适中。全县年平均气温15℃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27.8℃,1月份平均气温2℃,年较差25.8℃,除个别年份外,酷暑和严寒期较少,持续的时间也较短。
境内地形复杂,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和降水等情况不同,气候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垂直差异性。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区同海拔500—1700多米的中山区,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生长相差一到两个季节。而植被、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显隐等局地条件的差别,又形成多种多样的小气候。“山外初夏,山里桃花”,甚至有“十里不同天”的状况,是本县气候具有区域及垂直差异性的显著标志。
境内各海拔高度上的年均气温图

境内各海拔高度的四季起止日期和持续天数表(以侯平均气温为标准)

气候特点年均气温是,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200米,气温降低1℃左右;四季起止时间和长短是,海拔每升高200米,入春入夏推迟2——3天,入秋入冬则提前2——3天,冬日递增,夏日递减,山区冬春两季比丘陵和畈区长,夏季短,秋季不相上下。
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丰富,是本县气候的重要特征境内不仅降水多(常年干燥度K值在0.75以下),而且太阳辐射量和气温也较高。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经常高温多雨,光照充足,优越的气候条件,既适合水稻、玉米、冬小麦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又适宜松、杉、油桐、油茶等经济林木的繁衍。
(二)要素:
光照太阳辐射量本县太阳年辐射总量平均是116.6千卡/cm2(历年最多125.3千卡/cm2,最少106.3千卡/cm2)。在农作物生长旺季,月辐射量均在9——14千卡/cm2。平均气温在10℃时,月辐射量达83.8千卡/cm2。日照时数和百分率全县实测日照时数年均2084.3小时(历年最多2378.5小时,最少1771小时),略高于邻县金寨(年均2039.4小时),同岳西相近(年均2070.5小时)。历年作物生长期(≥10℃)的平均日照时数1399.1小时,年均日照百分率是47%(历年最多53%,最少40%)。
累年各月平均太阳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一览表

温度气温解放前全县年均气温16.8℃,解放后城关地区年均气温15.1℃,气候呈现变冷的趋势。历年平均最高气温20.9℃,极端最高气温达43.3℃,是全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城关地区每年≥35℃的高温天气23天左右,最多63天,其中7月中旬到8月上旬,平均每旬有4天。最高气温随海拔升高递减率比平均气温要大,尤其是夏季,递减率可达0.7——0.8℃/100m。所以山区夏季温凉,有利于茶树、杂交稻的生长。历年最低气温零下11.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7.4℃。各地最低气温变化同坡向、植被、土壤关系极大,尤其在北坡和低洼的盆地河谷,很容易形成气温比周围更低的小气候,使经济作物的安全越冬受到威胁。累年气温日较差在9.5——11.2℃之间(秋季最大,春季次之)。较大的差值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据城关气象记录,年均气温高温年16.1℃,低温年14.2℃,年际气温极差1.9℃。月均气温年际差异较大,1月常年平均2.0℃,冬暖年4.2℃,冬冷年零下1.7℃,高低相差5.9℃;7月常年平均27.8℃,高温年29.8℃,低温年24.3℃,高低相差5.5℃,月均气温的季节变化比年际差异更大,平均气温,春季14.9℃,夏季26.4℃,秋季15.6℃,冬季3.4℃,冬、夏两季平均气温相差23.0℃。由于气温分布复杂,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夏季递减率大(海拔每升高200米,递减1.1——1.3℃),冬季递减率小(海拔每升高200米,递减0.7——1℃),春、秋两季不相上下(海拔每升高200米,春季递减0.9——1.1℃,秋季递减0.8——1.1℃)。山区冬暖夏凉,年较差越往上越小。
累年各月气温情况一览表

各海拔高度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城关地区气温特征统计表(℃)

地温本县地面平均温度17.5℃,极端最高温度69.8℃,极端最低温度零下21.8℃。
冬季面层地温在零度以下为冻土层,土壤冻结平均30天以上,冻土深度平均8cm左右,最大深度达15cm以上。冻土过深对施工和农作物越冬都有一定影响。
累年各月平均地面及5cm、10cm深度地温表

注:(1)各值均为下午2点观测值。(2)1964年资料缺测
积温积温持续天数和各界线度数很不稳定。城关地区≥0℃的持续天数常年336天,积温5518.8℃;≥10℃的持续天数常年225天,最长234天,最短199天,积温高年5206.4℃,低温年4306.5℃。由于海拔高度不同,积温也不同。≥0℃或≥10℃的积温,海拔每升高200米,就下降摄氏300多度。
降水常年降水量,全县各地一般在1100——1600mm(其中城关地区1391.2mm),民国期间较少(常年为504.3mm),解放后虽增多,但年际和各月间变幅很大。年降水量,1954年最多(2357.3mm),1978年最少(仅732.3mm),相差1600多mm。多雨年雨量相当于常年的2倍,少雨年雨量只有常年的0.5。月降水量,7月最多,常年206.2mm,最高804.3mm(1969年);12月较少,常年40.4mm。除年际和各月间变幅大外,因地形影响,各地差异也很大。一般山里偏多,山外偏少,降雨中心主要在青枫岭、东西溪一带,茅山林场及其周围地区次之。山越高降雨越多,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降水量增多60——70mm。四季雨量分布是春夏较多,秋冬较少。城关地区,春季404.9mm,占全年的29%;夏季576.7mm,占全年的41%;秋季257.1mm,占全年的19%;冬季152.4mm,占全年的11%。降雨又多集中在梅雨季节。本县梅雨多出现在每年6——7月间,一般入梅在6月15日,出梅在7月11日,27天左右。入梅最早的是5月30日(1971年),最迟的是7月30日(1954年),最长57天(1954年),最短仅10天(1961年)。梅雨期的特点是降水集中、强度大,连阴雨和大暴雨经常发生,易引起洪涝灾害。历年平均梅雨量在200mm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5%。
1955——1985年平均降水量过程直方图

累年各月降水情况一览表

部分雨量站降雨特征统计表

城关地区降雨特征统计表

湿度境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常年平均15.6mb,1月最低,7月最高。山区空气的绝对湿度大,最大可达40mb以上。常年相对湿度80%,月、季度变化不大,但日变化明显,在1——100%之间。相对湿度较大(全年≥80%的日数200天左右),常年低湿干燥的天气较少。随着海拔增高,气温降低,相对湿度相应增大。在海拔350米处湿度增加7——8%,海拔550米处增加10——12%。山高湿度大,水气凝成云雾,故利于茶树生长,茶叶质量也好(常言,“云雾山中出香茶”)。蒸发量常年1249.2mm,最大年1642.5mm,最小年1050.3mm。月蒸发量7月最大(20203.4mm),1月最小(43.8mm)。年蒸发量同该年阴雨日数、降水总量成反比,月蒸发量同该月气温、降水成正比。蒸发量同干燥度和湿度一样,对茶树生长关系密切。本县春季虽比沿江江南一带稍迟,但回暖较快,3月底便进入温暖期,一个半月左右积温就达600——700℃,而这时降水充足,蒸发量小,干燥度K值在0.6以下,春茶从萌动到第一轮采摘,热量、湿度均佳。同皖东等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气压自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年年均气压1008.6毫巴,极端(定时)最高气压年极值1041.0毫巴(1970年),极端(定时)最低气压年极值972.8毫巴(1956年)。
累年各月气压统计表

其它天气现象风累年平均风速1.3米/秒,最大20米/秒,风向sw,最多风向E.NE,频率7。
累年各月风速、风向及频率一览表

雷一年四季都会出现雷暴,3——9月为多,最多的7、8两月。历年年均47次以上,最多78次。闪电出现的次数最多在6——8月。
云全县累年平均总云量6.6成,低云量3.3成。晴(低云量小于2成)182天,阴(低云量大于8成)57天。
雾雾日山里比山外多,全县累年年均24——33天左右,比江淮之间其它地区多(桐城年均仅3天),比皖南山区少(黄山平均256天)。
凇分雾凇和雨凇,在冬天出现。雾凇最长连续时间11小时50分钟,雨凇最长连续时间111小时52分钟,最大直径7厘米,多出现在山区。
霜无霜期平均220天,最多270天(1961年),最少193天(1962年)。霜期平均64天,最多80天,最少41天。初、终霜期一般在11月3日——次年3月26日,最早是在10月12日——次年2月26日,最晚在11月25日——次年4月14日。累年各月平均霜日数是,10月1天,最多6天,最少无霜;11月8天,最多15天,最少2天;12月17天,最多28天,最少7天;1月19天,最多29天,最少8天;2月13天,最多21天,最少6天;3月5天,最多12天,最少无霜;4月1天,最多2天,最少无霜。
雪降雪一般在12月至次年2月。始雪最早在10月下旬(1972年),终雪最晚在4月上旬(1963年)。年均降雪13天,最多29天,最少仅几天。雪深度≥30cm的年均14天左右。山里降雪天数比山外多,积雪比山外深。1984年元月是数年来积雪最深的一年,山外49cm,山里50cm以上。
二物侯
由于境内气候具有区域和垂直差异性,故不同地形区的物候也不相同,山区比畈区迟半个月左右(少数20天左右),春季畈区鲜花已盛开,山区同类花卉刚打苞,畈区蔬菜瓜果快罢市,山区同类品种才上市,有的甚至还未上市。以山区为代表的部分物候情况如下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