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队伍
1949年前,本县只有民间的木、瓦、铁匠等手工业者和医生等从事各自相关的技术活动,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建国初期,六安城区建立了发电厂和烟厂等小型工业,相继出现了一些技术人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省(部)、地、县属各中、小型工厂,各类科研所及各种医院、学校的设立,科技队伍逐渐发展起来。本县科技队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事自然科学,主要分布在工业、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卫生战线上;一类是从事社会科学,主要分布在文化、教育战线上。1956年县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8年5月,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同期,成立公社级科学研究所3所,米丘林小组40个,技术研究小组84个,还有技术夜校24所。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1983年中央开办的农业广播学校招收本县学员337人,第一期现已毕业。本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1985年以来共培训乡村干部2700多人。县卫生进修学校自1980年建校来,有450多名区、乡医务人员得到进修。1983年和1984年,本县从农业广播学校毕业生中招聘54名不脱产的乡农业技术服务站技术员。
1986年底,本县事业单位实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5548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263人,大专学历616人,中专学历3046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623人。没有正规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适应形势需要,通过“五大”(电大、函大、夜大、职大、业大)学习,取得第二学历的也达几百人。自1979年开始实行技术职称评定以来,本县已取得职称的765人,其中,中级职称61人,初级职称704人。
二、管理
历史上,本县无科技管理机构。1949年后,科技干部一直由人事、组织部门管理,在业务上由县科委管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对科技人员进行了一次普查,全县共有科技人员2267人,其中大专院校毕业生560人;在科技人员中,学非所用、分配不对口的175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到1986年,对学非所用的科技干部进行了合理调整,得到了妥善安置和正确使用。与此同时,对19名闲散的科技人员,也分别作合理的安排,用其所长。
1981年至1985年,科技干部由县人事局管理。1981年,本县查清从事自然科学的科技人员1057人,从事社会科学的科技人员2357人,进行了全面登记,套改、晋升了101名技术干部的技术职称。1982年,调整并健全了县级考评组织,成立专业干部技术职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审核、评定了会计、统计、工程、农业、卫生、档案等系列的技术职称,晋升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等中级技术职称48人,助理工程师等初级技术职称86人。1983年,授予技术职称统计师2人,助理统计师8人,助理农艺师1人,助理会计师55人,会计员85人,农业技术员47人,工程技术员15人。1982年至1985年,县办理了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家属子女农转非户口60多人,并对科技干部建立档案,进行登记、统计。同时还开展了科技人才交流工作,共引进各类人才12人,其中大专以上3人,中专3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4人,医士2人。1985年,县与六安行署人事局和城南区等单位配合,从六安市粉末冶金厂引进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兴办六安县兴德粉末冶金厂,当年创产值l0万余元。同年,县建立了人才储备库,为经济建设筹集输送科技人才。1985年后,县科技干部队伍的管理,交县科委。1986年,县科委根据中央、省、地、县职称改革文件规定,组织评审了教育、卫生、工程、会计、统计、农业、档案、出版等系列的职称工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