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机构
清末,六安有同盟会分会组织,会员有刘希平、潘月楼、朱镜清、冯效曾、朱宏瑞、朱蕴山等20余人。民国成立后,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在北洋军阀统治安徽时期,本县国民党没有公开活动。民国16年3月,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三十三军第一师独立团来六安,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六安临时县党部,涂行健、张子务、周狷之、潘节三、刘子寿等为委员。8月,中共六安特区委参与临时县党部改组,正式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六安县党部,特区委书记胡苏明出任县党部常务委员,共产党员周狷之等人任县党部委员。10月后,国民党开始“清党”,省党部派清党委员毛子敬来六安清党,胡苏明等共产党员退出县党部。民国17年夏,县党部改组为党务指导委员会,又称清党委员会,张子务、王述曾、陈应环、涂行健、卢宜庆等人为委员,内设秘书处、组织部、训练部、宣传部,设常务委员1人,各部设部长1人(由委员兼任),设干事和录事若干人。民国18年春,经县党代会选举产生中国国民党六安县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6月,执行委员会改组为党务整理委员会。民国19年6月,党务整理委员会因内部纠纷,改组为保管委员会,高伟东、沈国高任保管委员。10月,恢复党务整理委员会,高伟东、沈国高、陈树屏、荣维其、沈嵩、何德泽等人为委员。民国21年冬,整理委员会改组为六安县党务特派员办公处:汪勃如为特派员。民国22年春,省党部决定六安县党部与霍与山县党部合并,成立中国国民党六霍县党部,设干事、书记各1人,汪勃如为干事。9月,左孟昭继任干事,沈国高任书记。民国23年春,国民党设立皖西“匪区”工作团,将六霍县党部合并于该团,下辖5个分团,总团长为孙子良。民国24年皖西工作团撤销,恢复六霍县党部,潘诚为干事,胡冠南为书记。9月,省党部批准撤销六霍县党部,成立六安县党部,黄肇祥为干事,冯铸堂为书记。民国26年改干事为特派员,增设设计委员5人,黄肇祥为特派员,冯铸堂、谢心斋、吴伯孚、洪湘涛、王绍兰为设计委员。民国27年4月,黄肇祥、谢堂先后任书记长。8月,日军入侵六安城,县党部逃亡金家寨、麻埠。11月,日军撤出六安城,县党部迁回六安,驻在棚场巷。民国36年12月,国民党六安县党部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即三青团)六安分团部合并,成立六安县党团委员会,许春霆为书记长。据民国37年统计,全县下辖区党部47个,书记63人,执委105人,候补执委29人,监委及候补监委41人;区分部217个,书记220人,执委311人,候补执委72人,有国民党员16623人。
二、党务活动
民国16年10月,县党部开始“清党”,通缉在县党部任职的共产党员。民国17年夏,国民党员进行登记,清理“不合格”的党员出党。通过党员登记,原有208人,实登记只有169人。民国18年春,召开县国民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国民党六安县执行委员会及监察委员会,在区乡普设区党部、区分部基层组织。6月开展党务整理,进行反共宣传。民国23年春,县党部合并于皖西工作团,配合国民党军队在本县苏区进行“剿”共。民国25年,在全县推行连坐,厉行奖惩,推进党务,建设通信网络,加强特务情报活动。民国28年,在区乡镇发展党员,加强基层力量,全县有国民党员323人。民国29年,对国民党员进行党魂、党德、党史、党纪教育,对党员实行考核,强迫政府机关公务人员集体入党,并进行只有一个党(国民党)、一个政府(国民政府)、一个领袖(蒋介石)的教育。民国31年,县党部对国民党员进行考核后颁发党证,并大肆开展反共、反人民的特务活动。
在六安的中统特务机构为“六安调查室”。该组织于民国23年改名皖西调查室,由国民党中央执委苗培成任主任,在本县独山、张家店、苏家埠等地设立特务中心小组及特务直属通讯小组,进行特务活动。民国26年皖西调查室改组为六安督察区特室,在六安设立县特室,胡冠南任肃反专员。民国29年,县特室改为县调查统计室,李新然任肃反专员,并以李新然、罗培中(县长)、谢堂(书记长)、萧竹樵(驻军二十七师参谋长)4人为核心,成立特种汇报会,内设干事会和调查室,下设行动队,李新然兼任队长。调查室配合国民党驻军和地方武装大肆进行“剿”共,破坏中共地下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民国32年农历六月初三夜,共产党员赵翅生即被谢堂暗杀于丁家集车渡口。民国34年4月,李新然调离六安,专员先后由席楚平、王光华、晁明亮、冯孟魁担任。民国37年底,调查室改组为“戡乱建国总队”,进行潜伏活动。
在六安的军统特务机构是六安基本通讯组,先后由廖浩然、王景周、杨本东、王月东、刘云运任组长。民国35年1月改组为皖站六安组,派中央警校李自虹任少校组长。民国37年8月,六安组撤销,军统组织又派吴挹清来六安组织潜伏组,吴任该组少校组长,配备美式电台一部,台长颜裴耳,潜伏组代号为“姚挽兰”,有不少国民党员加入该组,成为特务。
民国34年,国民党六安县党部决定成立六安县参议会,开展“宪政”活动,直至民国38年底国民党在六安统治全线崩溃终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