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建设
(一)组织发展
民国9年(公元1920年)初,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以下简称“三农”)教师朱蕴山、桂月峰和学生会会长翟其善等人,组建了“中国革命小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民国10年10月,在安庆求学的许继慎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活动;六安在外地读书的青年学生中,诸如蒋光慈、杨溥泉、王逸常、周范文、胡苏明等人先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其中大部分人后来由团转党。民国13年寒假,党员王绍虞和团员周范文等人分别从上海、芜湖回乡,以胡苏明在城内鼓楼街开设的“进化书局”为据点,联络地方知识青年,成立“青年协进会”,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民国14年秋,在杭州读书的党员王亦良和担任芜湖团地委经委的刘大蒙及田崇厚等人奉命回乡建团。同年冬,党员王绍虞由上海大学回到六安建党。这些同志便在城区成立了中共六安特别支部,王绍虞任特支书记,党团员在一起过组织生活。特支在西门横街子租赁房屋,合资开办“青年实业社”,经营木质和藤编家具,以此为掩护进行工农群众工作。
民国15年2月,共产党员许继慎由黄埔军校回到六安土门店,经过考察,发展了其胞弟许希孟和王子久、李童入党,成立了中共土门店小组,许希孟任小组长。党小组成立后,许希孟去郝家集一带,王子久和李童去苏家埠、西河口一带,做工农群众工作,暗中发展党员。同年冬,共产党员周狷之在家乡白浒圩发展4名党员,建立了中共大寺庵小组,周狷之任小组长,领导了这一带农运工作。
民国16年8月,共产党员胡苏明、储克圣等20多人由外地回乡,与当地党员周狷之、罗亨信等人一起,在六安城西门外紫竹林小庙召开党员会议,讨论形势与任务,决定党员分别到城乡、进行隐蔽活动,扎根到工农群众之中。会上,宣布了中共安徽省临委关于成立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代名陆平)的决定及其成员名单,特区委由胡苏明、周狷之、储克圣等人组成,胡苏明任书记,指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4县党的工作。特区委成立后,先后派党员到苏家埠、东西两河口、毛坦厂、丁集、新安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全县时有党员44人。10月,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决定“清党”,派省清党委员毛子敬来六安进行“党务整理”,通缉、逮捕共产党员,制造白色恐怖。特区委决定:共产党员深入农村,转入地下斗争。11月初,中共皖中特委书记周范文在白浒圩周狷之家召开六安特别区党、团员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及省临委撤销胡苏明职务的决定,中共六安特区委书记由周范文兼任。会后,党、团员深入农村,扎根群众,宣传武装斗争思想,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中共中央巡视员尹宽于民国17年1月来到六安。29日,在南岳庙周范文家召开六安、霍山、霍邱3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议确定党的当前任务是:健全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工农群众运动,把领导罢工、抗租、抗债的日常经济斗争引向武装起义,在斗争中建立工会和农民协会,吸收大批优秀工人、农民入党。会议还决定将六安、霍山、霍邱3县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六霍县委(亦称六安县委),王逸常任县委书记。会后,县委成员分头深入各基层党组织传达会议精神,开展以武装起义为中心的各项工作。9月以后,朱华代理县委书记,后由邹恺其(邹同礽)继任书记。霍山、霍邱两县党组织先后划出。次年1月,成立了中共六安县委,邹恺其任县委书记,吴干才任候补书记,其时全县下辖5个区委,24个支部,共有党员240多人。
民国18年10月初,在中央巡视员方英主持下,六安、霍山、霍邱、寿县、合肥、英山6个县党员代表会议在本县郝家集召开,宣布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由舒传贤任书记。会议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领导农民由群众示威的形式转变为地方暴动”的条件业已成熟,遂决定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暴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工委、农委、兵委、妇委、青年团等机构,领导上述6个县党的工作;在本县下辖一、三、四、五、六、七6个区委及东、南、新3个特支党的基层组织,同时设立前、后方办事处,前方办处事领导白区(即国民党占领区)的工作。
民国20年1月20日,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常委余笃三在金家寨主持召开六安中心县委成员和红一军、红十五军前委联席会议。会上宣布成立中共皖西分特临委,撤销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同时决定将六安、霍山两个县的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六霍县委,王义中(余道江)任县委书记,经丽清(女)任副书记。后因霍山县党组织划出,故于4月17日决定撤销中共六霍县委,本县成立中共六安县委,王义中(余道江)任县委书记,后继由鲍益三、孙荣魁、龚家珍、刘少甫、江求顺等人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先后驻麻埠、独山镇。党的基层组织又增加了八、九两区委。同年5月,在六(安)霍(山)边境的本县青山镇又成立了中共六霍县委,吴泽民(潘臣)任县委书记,王耀轩(潘计)任副书记,领导淠河以东六霍边境的非苏区工作,10月,遭国民党破坏而中断。民国21年1月,又恢复成立中共六霍县委,张俊之任县委书记,李相成任副书记,县委机关先后驻张家店、双河莫小庄一带。4月,六霍县委委员汪孝芝领导冇牛岗暴动后,建立了二、十区委,本县的淠河以东苏区大部连成一片。
民国23年4月,在龙门冲组建中共六霍县委,郭志明任县委书记,8月,遭国民党“围剿”而停止活动。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本县苏区大部分丢失,只有三区(龙门冲)、六区(金家寨)、七区(麻埠)3个区委,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民国24年4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刘敏、张如屏、曹云露等人来到本县东南乡的南官亭、小华冲一带,建立中共张家店特支、南官亭小组,坚持在本县东南乡开展游击战争。
民国27年2月,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曹云露来六安,恢复邹同礽等人的党籍。3月,成立中共六安县委,邹同礽任县委书记,继由程明远、田兰田、徐彬(女)、赵君哲等人任县委书记。4月,成立六安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邹同礽任动委会指导员,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8月,日军入侵六安,县委机关转移到麻埠水晶庵。11月1日,日军撤离六安城,县委机关又迁回六安城。至民国28年12月,全县先后建立6个区委,7个直属支部,有党员200多人。这时,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下令解散各级动委会,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民国29年春,中共六安县委把大批党员转移出境后,遂改组为中共六安县工委,陈锡炳任工委书记。时隔不久,县工委机关遭国民党破坏,陈锡炳遭逮捕,唯有赵凯、冯道生、朱安国等人利用地下交通站坚持斗争。民国32年2月,中共寿(县)六(安)工委成立,赵凯任工委书记,冯道生任副书记。他们以鲍兴集为中心,与淠河两岸的地下党员分别进行接触,先后向32名党员传达了中共路西地委的指示,首先清除叛徒,巩固和发展地下党组织,然后扩大武装力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坚持敌后游击斗争。
民国35年1月3日,在定远县老人仓成立中共寿(县)六(安)霍(邱)合(肥)工委,赵凯任工委书记,杨刚任副书记。3月,越过淮南铁路,深入到寿、六、霍、合交界的敌后地区,开展游击斗争。
民国36年1月,中共皖西工委决定成立中共舒六县委,王进臣任县委书记,4月后由郭任继任书记,坚持六安、舒城两县山区的武装斗争。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皖西,9月2日,攻克六安城,宣布成立中共六安县委,李延泽任县委书记。县委成立后,率南下干部110多人,在六安城关开展宣传,开仓放粮济民,筹集布匹、食盐、药品支援解放军。17日上午、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四十八师占领六安城,县委机关随军撤出。该县委在撤出六安城前奉命于9月9日新建独山县,成立中共独山县委,李延泽任县委书记,赵振华、张克前任副书记。县委机关先驻独山镇,后迁驻落地岗戴家茶行。11月1日,独山县委驻地遭国民党偷袭,副书记张克前及大部分机关干部壮烈牺牲,县委不复存在。1949年1月,中共六安地委决定恢复独山县委,任命赵振华任县委书记,杜炳南任副书记,实际上县委活动并未恢复。中共皖西区党委决定重建舒六县委、余光任县委书记,赵振华任副书记,县委机关设于毛坦厂附近,于同年1月撤销。
民国37年初,中共皖西三地委宣布成立中共六合县委,赵锦章、余光(兼)、白鲁克任县委书记,王冲霄任副书记。县委以三纵九旅二十七团为依托,背靠毛坦厂,向东北发展,主要在张家店、双河、南官亭一带活动。1949年1月,中共六合县委改组为中共六南县委,县委机关驻张家店刘大圩子,2月12日,迁驻苏家埠镇。
民国37年11月,成立中共六安县委,马力任县书记(未到职),副书记江声代理书记,率南下干部20多人和两个排武装力量,在孙家岗、罗管庙一带开展活动。1949年1月,县委改称为六北县委,县委机关迁驻木厂埠,后迁驻潘家圩子。
公元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驻扎六安城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于21日仓惶逃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六安城。中共皖西三地委决定建立中共六安市委,赵锦章任市委书记。
1949年6月26日,中共皖北区党委决定将六安市委和六南、六北两县委合并,成立中共六安县委,县委机关驻六安城。当年底,县委下辖12个区(镇)党委,1个县直总支,34个支部,有党员508人。
建国初期,县委成员均由上级党委任命,1954年7月,县委设常委制。1956年1月,县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县委成员由选举产生。1957年10月,县委设书记处、常委,1963年5月,撤销书记处,仍设常委。1965年县委下辖14个区(镇)党委,94个公社党委,16个总支,9个党组,1189个支部,有党员23116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县内各级党组织都受到冲击,机构瘫痪,党的组织生活被迫停顿。1969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党的各项工作逐渐恢复,至1971年3月,县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六安县委员会。县委下辖48个公社党委,2个镇党委,1个县直机关党委,33个总支,1239个支部,有党员32976人。1986年12月,县委下辖12个区(镇)党委,84个乡(镇)党委,18个机关党委,13个总支,33个党组,1899个支部,全县党员总数达48549人。
六安县党的基层组织状况表

(二)县委机构
1949年10月前,县级以上党组织,一般设有组织部、宣传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还设有工委、农委、兵委、妇委等机构,配备部长、主任分管所属部门工作。
建国初,县委常设机构有: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后逐步增设了统战部、农工部和党训班;50年代曾增设过文教部、工交部、财贸部、政法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革委政工组代替了县委各部委;80年代增设了政法委员会、老干部局、县直党委会和党史工委办公室等机构。
(三)党代表大会
建国前,本县党组织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情况,曾多次召开党代表会议、活动分子会议。例如民国17年1月,在南岳庙召开六安、霍山、霍邱3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中共六霍县委(亦称六安县委);民国18年10月,在郝家集召开六安、霍山、霍邱、寿县、合肥、英山6县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民国19年3月,在七邻湾召开上述6县党的代表会议,但这些会议都没有分届次。
建国后,从1956年1月至1986年7月,本县共召开过6届党代表大会。
中共六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1月2日在六安城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360人,列席代表20人。在代表中干部占56.1%,工人占1.1%,农民占42%,解放军占0.8%;第二次革命战争中入党的2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22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48人,建国后入党的288人;女党员9人;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20人。大会听取了朱明章作的《中共六安县委几年来党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通过了本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选出朱明章等22人为县委委员,其中朱明章、李凤岐、李德先、顾凤成、龙秦苗(女)、张连贵、胡家保7人为常务委员,朱明章任县委书记,李凤岐、李德先任副书记。同时选出县监察委员7人,李风岐兼任监委书记,谢恒久任副书记。
中共六安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8年3月1日在六安城召开,出席代表440人,列席代表519人(主要是社、队干部)。在代表中县、区、乡干部占28.6%,农业社干部占48.2%,工人占1.6%,农民占21.1%,解放军占0.5%。代表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2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24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26人,建国后入党的388人;女党员11人;有中学文化程度的54人。大会听取了朱明章作的《中共六安县委工作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选出朱明章等26人为县委委员,候补委员6人,在委员中选出朱明章、李凤岐、李德先、廖德才、屈可珍(女)、王原苓、王建群、张连贵、胡家保、贾毓岐、郭春文11人为常务委员。县委设书记处,朱明章任第一书记,李凤岐、李德先、廖德才任书记处书记。同时选出监察委员11人,谢恒久任监委书记。
中共六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2月6日在六安城召开,出席代表500人,列席代表92人。在代表中干部占74.8%,工人占O.2%,农民占24.4%,解放军占0.6%。代表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4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25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38人,建国后入党的433人;女党员32人。大会听取了朱明章作的《关于两年来党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通过了本次大会的决议。选出朱明章等31人为县委委员,7人为候补委员。在委员中选出朱明章、李德先、王建群、李兴、廖德才、贾毓岐、李景申、胡家保、屈可珍(女)、王原苓、鲁明思、赵玉富、彭庆国、郭自高为常务委员。县委没书记处,朱明章任第一书记,李德先、王建群、李兴、廖德才、贾毓岐、李景申、胡家保、王原苓任书记处书记。同时选出监察委员11人,谢恒久任监委书记,圣先声任副书记。
中共六安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1年3月22日在六安城召开,出席代表996人。在代表中干部占20.6%,技术人员占1.6%,工人占7.7%,农民占66.4%,其他劳动人民点占3.7%。还有解放军26人不在代表总额之内。代表中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入党的4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15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28人。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入党的911人,“文革”中入党的38人,女党员77人,有中学文化程度的265人,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人。大会听取了张赟作的《关于中共六安县委工作报告》,通过了“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县委革命化建设的决定。大会选出张赞等41人为县委委员,在委员中选出张赟、陈锡堂、马国举、封立、王明山、史元生、倪学昌、王来虎、李尚德、杨厚萍(女)、陆庭春等13人为常务委员,张赟任县委书记,陈锡堂、史元生、封立、倪学昌任副书记。
中共六安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0年12月10日在六安城召开,出席代表490人,列席43人。在代表中干部占90%,技术人员占0.6%,工人占2.2%,农民占6.4%,解放军占O.8%,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243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8人。代表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3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7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15人,建国后至“文革”前入党的343人,“文革”中入党的110人,1979年后入党的12人,有女党员61人,少数民族党员3人。大会听取了李德先作的《关于中共六安县委工作报告》,冯继远作的《关于县纪委工作报告》,并通过了上述两个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改变工作作风的决定。选出李德先等33人为县委委员,6人为候补委员。在委员中选出李德先、马道平、冯继远、孙家宗、朱述铭、何宗新、封立、侯远培、任济才、查道发、杨厚萍(女)11人为常务委员,李德先任县委书记,马道乎、冯继远、孙家宗、朱述铭任副书记。同时选出黄沛云等9人为县纪委委员,冯继远兼任纪委书记,黄沛云、王锡武、黄鼎臣任副书记。
中共六安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7月17日在六安城召开,出席代表446人,其中干部占56.6%,技术人员占5.6%,劳动模范占O.7%,工人占4.7%,农民占32%,解放军占O.4%。代表中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27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5人。代表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2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5人,建国后至“文革”前入党的231人,“文革”中入党的165人,1979年后入党的43人,有女党员70人,少数民族党员3人。大会听取了王胜俊作的《团结一致,开拓前进,努力奋斗,振兴六安》的工作报告,侯远培作的《全党抓党风,努力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的报告,并通过了上述两个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县委自身革命化建设的决定。大会选出王胜俊等33人为县委委员,候补委员6人,其中王胜俊、朱述铭、张家胜、冯继远、陈有瑜、侯远培、汪永义、杨儒鑫、查道发、王积田、汪发叶、杨厚萍(女)12人为常务委员,王胜俊任县委书记,朱述铭、张家胜、冯继远、陈有瑜任副书记。同时选出13人为县纪委委员,侯远培任纪委书记,黄沛云、唐发德任副书记。
建国后中共六安县委主要领导人更迭表


六安县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宣传教育
(一)社会宣传
建国后,中共六安县委设立宣传部,负责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为了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结合各级党报内容,全县广泛开展群众性读报活动。1949年11月,城关区首先建立两个群众读报组,半年内发展到苏埠、丁集、新安、张店等农村集镇,至1951年底,全县共建群众读报组1365个,有15244人参加读报活动。同时,配合反匪反霸斗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政治运动,以召开各种会议、下发文件的形式,深入群众进行政治宣传。1951年1月,在“抗美援朝宣传周”活动中,全县有28万人参加和平签名运动;3月,城关召开万人大会,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1952年11月,开展“中苏友好月”活动,有34万人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办黑板报174块,成立幻灯组345个。1953年3月,开展“婚姻法宣传月”活动,全县抽调干部189人组成工作队,集中722名干部进行专题学习,城关还召开了千人大会。年底,开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大宣传,全县办黑板报489块,建土广播组1503个,有64万人受到教育。1954年9月,县委宣传部编发了“关于当前各项宣传工作的意见”,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中心,抽调202名干部组织宣传队,深入基层,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优越性。至1959年底,重点是围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开展宣传工作,全县组织11万人(次)的宣传大军,建立有线广播宣传网289个,培训宣传人员7365人,利用土广播筒7300个,办黑板报1400块,展览各种图片658套。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县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节约粮食的宣传提纲”、“春耕大生产的宣传提纲”等材料,号召全县人民节约渡荒,掀起大生产热潮。1963年至1966年5月,县委宣传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三史(党史、村史、家史)教育的意见”、“当前国内外形势、任务的讲话材料”、“备战宣传提纲”等材料,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战备观念教育,全县分13个点,组织报告员839人,进行战备宣传,还培训1550名报告员进行巡回报告,开展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斗争。1966年6月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至1976年1O月宣告结束,十年间县委机构基本瘫痪,各单位的“造反派”自行组织群众学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毛主席语录》、“最新指示”以及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中央文件等,进行“斗私批修”、“活学活用”,组织文艺宣传队宣传毛泽东思想。1968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在政工组内设宣传小组,工作重点也是抓“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采取“大批判”的形式,布置全县开展“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反击右倾翻案风”等工作。1971年3月,中共六安县委及宣传部恢复活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宣传工作走上正轨。1979年后,县内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中停止的党的宣传员、报告员活动,先后以徐集公社的徐集大队、三岔大队做试点,开展“四项基本原则”、“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宣传教育。1981年,遵照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通知精神,全具范围内清除了“文化大革命”中设置的“语录牌”及过时的标语口号1万多条。1982年2月,县委印发了“文明礼貌月活动简报”,全县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秩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宣传活动。5月,县委宣传部编发了“学习党的十二大文献简报”,开展对中共十二大精神的学习和宣传。1983年秋,组织报告员800人,作报告2315场,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的宣传教育,受教育达46万人次。1984年,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同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受教育达60多万人次。1985年和1986年,宣传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并邀请了在中越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安徽籍官兵报告团来本县作报告,大大激发了本县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党员教育
民国14年中共六安特支建立前,本县籍党员中就有一部分人被党组织派往外地学习、培训,如蒋光慈、陈绍禹(即王明)等人被派往苏联留学;翟其善、施新民等人被派往广州中央农民讲习所学习;许继慎、杨溥泉、王逸常等人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中共六安特支建立后,在城内涂家公馆举办民众师资训练所,培训农民运动骨干。民国15年,中共土门店小组和从外地回乡的党员周狷之、吴干才等人协作,在苏家埠、独山等地举办平民夜校,从中发展农协会员3000多人。民国19年,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三区(独山)、四区(徐集)、六区(金家寨)、七区(麻埠)等地,先后开办3期干部训练班,共培训160多人,分配到苏区内区、乡、村当干部。民国20年夏,在苏家埠开办的“彭杨军政学校”,培训了党、政、军干部400余人。
建国后,县委把党员教育和培训工作列为党的经常工作之一。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党校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中共六安县委党训班于1951年开办,当年主要以土改政策为内容,培训党员和干部1123人,组成工作队,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至1955年,党训班对全县党员干部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以《中国共产党党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为学习内容,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开展农村整建党工作;以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等文件为教材,组织基层党支部委员、互助组和初级社骨干集中培训,全县有302个支部配备了支部教员,208个支部建立了党课制度。1956年,县直机关成立理论学习组(分中级组、初级组),对县委、县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及一般干部400余人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培训,主要是结合形势选学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及有关文件。至1957年,全县共办各类培训班550期,共培训77764人次。1958年,党训班改名为中共六安县委党校,开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培训区、乡干部、支部理论教员和党的宣传员。1960年至1962年,党校集中培训工作一度中断,县委编发“关于开展党课教育工作意见”发到各支部,采取以支部分散定期上党课的办法训练党员,党课内容主要有中共中央“十二条”、“六十条”及县委宣传部编印的有关党的基本知识的五种学习辅导材料。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党校恢复集中培训工作,全县共培训区、社干部11049人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校培训工作再度中断。1976年恢复党校工作,开始分片培训党的理论骨干,至1982年围绕拨乱反正、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党内正常民主生活”等问题的学习、讨论,县委连续下发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准则》,提高党的战斗力”、“关于认真组织全县党员学习、讨论党章修正草案的通知”、“加强党性修养,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等文件和材料,县委党校先后举办两期科局长以上干部学习班,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邓小平文选”及中共十二大文件。1983年分期轮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1984年培训整党骨干,全县分期开展整党工作,到1986年底整党工作结束。十年间,全县先后培训党员、干部共达127909人次。
(三)干部学习
1951年6月,中共六安县委设立“学习委员会”,县直机关成立中心学习组,下设若干个小组。12月,抽县直机关干部260人,区、乡干部916人,集中开展“三反运动”学习。1954年6月,县直机关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2月,学习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等有关文章。1955年4月,县直机关初级组学习《经济建设常识》,中级组学习《联共(布)党史》,区、乡干部建立学习站、学习日制度。1956年3月,县委制定“关于县直机关干部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计划”;5月,县直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组开始上课,初级组491人,中级组31人,文化补习班653人;7月,县委印发“关于区、乡干部学习《高级社示范章程》的通知”。1957年6月,县委作出县直机关干部每天上午坚持90分钟学习时政的决定。1959年12月,县委成立“理论学习领导组’,朱明章(县委书记)任组长,屈可珍(女,组织部长)任副组长。1960年2月,学习《中印边界问题》材料;5月学习《政治经济学》;10月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2年10月,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几个问题》、《农村人民公社条例》;12月聘请31名机关干部任理论教员、49名干部任学习辅导员。1963年2月,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等文件;3月学习有关反修文摘。1970年4月,县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九大’文献的通知”;1O月,县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的决定。1973年5月,县委向全县党员、干部赠送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1974年7月,县委发出“关于学习‘七一’社论《党是领导一切的》的通知”。1978年12月,宣传部、党校联合召开理论学习研讨会。1979年4月,县委发出“关于当前在职干部学习的意见”,布置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献。1980年4月,县委发出“认真学习贯彻《准则》的意见”。1981年5月,县委发出“关于学习四项基本原则的意见”;7月发出学习《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知;8月举办县直机关领导干部学习《决议》训练班。1982年7月,党校举办经济理论训练班,历时10天,有100人参加;8月,县举办理论读书班。1984年5月,县委发出“关于区、乡干部理论学习的补充通知”。1985年1月,县委发出“关于辅导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知”;12月,县直机关干部学习哲学,先后举办3期短训班,有2100人参加。1986年,宣传部编印《哲学讲义>》330套,供干部学习。
三、纪律检查
(一)违纪案件查处
建国前,本县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一般均由党委直接查处,党委成员分工负责对党员进行党纪教育和对违纪党员进行查处。1950年下半年,县委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1月改为县监察委员会,1959年4月又改组为县委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纪检工作中断。1979年恢复成立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上升为县级领导班子之一。
1950年至1956年,围绕“三反”、“五反”运动、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及农业合作化运动,为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顺利实现,及时查处了党员中各种违纪案件404件,有405名党员受到各种不同处分。
1957年至1959年,围绕整风、整社、反右派斗争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着重查处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破坏党的团结和统一、危害国民经济大跃进的案件。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整风、反右斗争中,有扩大化倾向,伤害了不少同志。全县共查处党员1510人,多数为冤、假、错案。
1960年至1965年,围绕农村整社,以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中心,狠抓大案查处和积案的清理工作。六年中,全县共查处党员各类违纪案件3322件,有3474人受到处分,其中开除党籍61人,留党察看1229人,撤销职务433人,严重警告696人,警告555人。
随着“四清”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纪检工作被迫中断。1979年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整党,继续拨乱反正,维护党规党法,纠正不正之风等,及时查处党员各类违纪案件。据统计:1950年至1986年(缺1966年至1978年资料),全县共受理党员违纪案件11469件,已查结5672件,其中开除党籍的1076人,留党察看1850人,撤销党内职务531人,严重警告993人,警告942人,免于处分280人。
1982年10月,县纪委设立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经济案件的查处工作。到1986年底,全县共受理242件(其中万元以上的29件),已查结129件,其中给于党纪处分的57人,退回赃款49万多元,追回化肥1700吨,价值28万元。
1982年县纪委又受理查处“农转非”88户122人,年底查结注销户口7户8人;1983年查处县直科局以上干部、农村乡以上干部超面积住房20户,已退回房屋21间、厨房5间,共616平方米;同时,查处下放居民非法回收15户37人,已注销了户口。
六安县历年查处党员违纪案件统计表

六安县历年查处经济案件统计表

(二)甄别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
1957年以后,全县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应甄别的22490人,到1962年底已甄别21786人,其中属于原处分正确或基本正确的3242人,部分错部分平反的5908人,全错全平反的12636人。1963年5月,又将上年剩下来的704件甄别结束。1979年开始,县纪委受理复查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至1986年底,全县共受理481件,已查结399件,其中属全错全平反的167件,部分错部分平反的61件,维持原结论的171件。
六安县历年受理复查冤、假、错案统计表

四、统一战线
民国16年秋,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在北伐军三十三军第一师独立团支持下,参与国民党六安临时县党部的改组工作,通过选举,正式成立了国民党六安县党部,特区委书记胡苏明出任县党部常务委员,特区委成员大部分在县党部内任职。县党部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发表了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宣言,开展了反帝、反封建斗争。10月,六安开始“清党”,在县党部内任职的共产党员均退出了县党部。
民国27年,本县籍进步人士朱蕴山接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向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建议,于3月5日在六安文庙(现县文化馆驻地)成立安徽省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省动委会)。4月15日在六安城刘宫保第(现大东门粮库驻地)成立六安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中共六安县委书记邹同礽出任县动委会指导员。县委通过县动委会合法形式,采取创办《六安日报》、召开群众集会、贴标语、演话剧等方法,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大造抗日舆论,批判投降言行,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民国35年春,中共华东局派丁聘泉回家乡丁家圩子,以做生意作掩护,做统一战线工作。民国37年,在党的统战政策感召下,国民党的张家店、思古潭、孙家岗、椿树岗、范家庵、南官亭、施家桥、陈家河、埠塔寺等乡公所相继举行了武装起义。1949年1月24日,国民党六安县自卫二团团长张布泉也率部起义。
建国初,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由县委宣传部兼管。1952年2月,成立中共六安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负责本县的统战工作。“文化大革命”中,统战机构陷于瘫痪,统战工作被迫停顿。1969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内设群工小组兼管统战工作。1973年群工小组撤销,改设统战小组。不久,恢复中共六安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1979年8月,中共六安县委根据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落实民族政策:县委、县政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重视为少数民族办实事。挥手乡挥手村有少数民族102户、504人,建立了四个民族联合队,由一名回族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县政府批准贷款1.5万元,支持该乡13户回民联合办企业,1986年营业额达1.7万元,盈利O.4万元。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3人,被选为县党代表2人,县人大代表5人,县政协委员3人,担任县直科局干部1人,乡镇负责干部1人。
落实宗教政策:县委尊重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对宗教职业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1981年县政府拨款为昭庆寺重塑了佛像,决定对外开放。1985年全县落实宗教活动场所27处、房屋423间半。是年县佛教协会成立,正常开展佛事活动。天主教和基督教根据“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于1985年成立了“三自”爱国筹备委员会,维修了教堂,开展正常活动。
落实有关政策:1985年落实了县历届政协委员政策的案件44件,其中因有海外关系受株连的案件10件;落实非中共党员知识分子案件2件;落实其他方面案件11件。对张布泉,高晓初等原国民党起义人员49人,投诚人员7人颁发了证书。1985年,全县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称“三胞”)同大陆通信、通汇的有98户,汇款额25820元;接待“三胞”回大陆探亲访友的6人。1986年接待外籍华人来六安探亲访友6人。
五、党史编纂工作
1959年,县委抽调人员,组织成立六安县党史、军史资料征编组,编写了《六安县党史简编》、《建国后十年革命史》(油印稿)。1964年,县委宣传部成立“三史”(革命史、社史、厂史)编写组,编写了《六安樊通桥公社史》初稿。1978年2月,成立县革命斗争史编写筹展领导组办公室,编写了《六安县革命斗争史》(油印稿)。同年,正式成立县党史资料征集整理领导组办公室,后改名为中共六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党史办)为县委局级常设机构,办公室定编6人。1986年底,县党史办已公开出版《许继慎将军传》1部;征集党史文献资料294件、136万字;回忆资料10797件、4380万字;编印专题资料85件、515万字;在解放军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的书刊及《文汇报》、《老区建设报》、《安徽党史通讯》、《安徽文学》、《安徽大学学报》、《皖西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25万字;为鄂豫皖苏区历史研究会、全国“二战”时期苏区青年团及少先队等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16篇8万字;征集革命历史文物58件,人民解放军将军及革命烈士照片150幅;六霍起义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录相带1盒,在省、市电视台播放3次;利用党史资料寻找到与党失散的5名烈士的亲属,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之子许民庆;协助县民政局为“二战”时期被“肃反”错杀的干部和群众232人(其中团以上干部30人)平反昭雪;追认退伍、流散红军160多人;为革命烈士建墓立碑5处,塑铜像(许继慎)1尊、石像(周狷之)1尊;立保护革命遗址大理石碑25处。
1981年以来,先后征集到邓小平题写的“六霍起义纪念塔”、徐向前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军长许继慎之墓”墓碑题字,六霍赤卫师师长车厚桥烈士于1928年1月题写的“为中华苏维埃而奋斗终身”的手迹等。
六安县党史编研主要成果一鉴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