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镇储蓄
民国23年至27年,中国农民银行六安办事处开办储蓄业务。主要招揽军政存款,开户的有鄂豫皖清剿总部、县国民政府等7个单位,部队约3万余人的战费以特别活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两个科目存入,占整个存款的80%。5年内共存入活期款102.9万元(法币,下同),其中军队占82.8万元;特别活期存款478.4万元,其中军队382.7万元;同时还办理安徽省地方银行、农民银行所属芜湖、上海分行、合肥分理处等同业银行的同业存款,计85.99万元;此外,尚有办事处本身的暂时存款,计46.7万元。私人存款有整存整付、零存整付、活定两便,活期等4种,每种不超过30户,计存入7.4万元。以上5种存款共计721.3万元。招揽对象主要是军政人员、职员和地方富绅,而农民和市民一户都没有。
建国后,从1949年开始,人民银行六安支行开办储存业务,先后举办过整存整付折实储蓄和整存整付保本保值等4类20种储蓄存款,一种金融债券。1950年储蓄余额仅1.2万元(按新版人民币计算,下同)。1951年增办定额储蓄、活期储蓄和农村爱国有奖储蓄,还开办了零存整取有奖贴花储蓄,储蓄余额达24万元,较1950年增长20倍。至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状况好转,物价全面稳定,人民币信誉提高,已经举办的具有保值作用的过渡性的储蓄种类,相继停办。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储蓄业务广泛开展起来。1954年,停办定活两便储蓄。1955年,开办华侨(人民币)储蓄。1956年开办活期有奖储蓄。至1957年底,储蓄存款余额达82.8万元,5年间共增长58.7万元,人均储蓄达7.72元,比1950年人均增长211.9%。从1958年起相继停办定额储蓄、零存整取有奖贴花储蓄和有奖定期储蓄,一律为计息。新开办预约存款、工资转存储蓄、工业投资储蓄和贴花小额储蓄。至1961年5月,取消预约存款和工资转存储蓄。1962年停办活期有奖储蓄。这一时期储蓄上升比较缓慢,5年仅上升21.3万元。1959年至1962年,除1961年储蓄余额稍有增长外,其余3年均萎缩下降。1963~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储蓄存款连续3年增加,增加额为60.9万元。储蓄存款总余额达165万元,较1962年增长58%。1966年停办贴花小额储蓄,同时开办零存整取小额储蓄和无息储蓄存款。1971年,无息储蓄存款取消。这段时期,储蓄事业受干扰,一度冻结和查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和“坏人”的储蓄存款,推行5000元以下存款不计息的措施,使储蓄有所下降。1975年下降4.7万元。10年中平均增长额仅占工资总额的1.84%,较1966年6月前的3.25%,减少1.41个百分点。1976年,相继开办零存整取小额集体储蓄,实物有奖储蓄、有奖贴花储蓄、零存整取、集体户储蓄、趣味奖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
1985年,停办有奖贴花储蓄,年底发行金融债券。这11年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的7年间,5次提高储蓄利率,增加利率的档次,增办了群众欢迎的实物有奖储蓄种类,储蓄额大幅度增长。1976年至1979年,4年平均递增3.4%。自1980年起,随着市县分治,县城储蓄划归六安市,县仅存农业银行,办理农村集镇储蓄存款。在这以后,由于农村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为开展储蓄事业开辟了新的来源,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从1980年至1986年的7年间,共增加储蓄存款683.3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5.7%。尤其是1986年,在国家银根抽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县金融部门靠挖潜力,灵活经营,加强储蓄业务。1985年比上年增加了173.2万元,达到423.7万元,1986年又达到812.3万元。两年分别增长69.1%和91.7%.
二、农村储蓄
民国27年,六安县农民借贷所曾开办农村存款业务,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两种。定期存款金额每户至少50元(法币)以上。其年息按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上、1年以上、2年以上,分别为4厘5、5厘、6厘、7厘和9厘。活期存款须以50元(法币)起存,续存不限,年息4厘5。由于利息低,到民国36年底止,农村信用社存款几乎没有。建国后,从1953年起,开办农村储蓄。当时农村储蓄存款,包括农村国营、集体经济单位的各项存款;设在农村的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的存款;农村职工和农民的储蓄存款。但主要是社队集体企业和信用社的转存款。吸收转存的,约占7O%以上(其余各种存款按相应的项目列入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字内)。1953年存款余额为61.6万元,到1979年增加到597万元。增长39.69倍。1979年以后的农村存款,种类增多,范围扩大,利息提高,存款额大幅度增加。到1986年,农村存款余额达3660.8万元,比1979年增长6.13倍。其中,信用社吸收的转存仍占50%,机关团体及集镇储蓄约占39%。
历年存款作额表金额
单位:万元

农村个人储蓄存款是从1951年开始的。当时为了稳定农村物价,适应农民重物轻币的心理,举办了单一折实储蓄。折实的种类有大米、稻谷、黄豆等10余种实物。1952年停办此项储蓄。1953年,为配合粮食统购统销,举办优待售粮定额储蓄,到年底共收储蓄61万元。1955年停办优待售粮定额储蓄。农村社员个人存款交由信用社直接办理,集镇居民、职工个人储蓄,划入城镇储蓄范围之内。信用社创办初期存款,多是农民的闲置资金,为了方便农民存取,采取定时、定点办公、设置服务箱和流动服务等方法,简化手续,保证信用,因此发展很快。到1957年底,信用存款余额达3405万元,其中农民储蓄余额达103万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信用社由独立经营改为公社管理,资金被任意平调,遂脱离群,众失去活力。当年存款余额160.3万元,下降47%,其中农民储蓄53.4万元,下降一半以上。1961年以后逐年下降,直到1965年,农民储蓄余额只有45万元,8年时间停滞不前。1966年~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底,农村储蓄余额仅为74.5万元,比1965年只增加29.4万元,存款余额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成为全省存款后进单位之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政治经济形势好转,农村储蓄业务重新活跃起来。从1977年开始,储蓄余额逐年大幅度上升。1980年,农业银行恢复后,县以下集镇居民、职工和国营农场职工的个人储蓄存款,一律划归农村储蓄。1981年先后开办了实物有奖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到1986年底,农村储蓄余额达3132.5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6.53倍,其中农村信用社的农民储蓄余额2263.3万元,是1977年30倍以上,平均年递增3.26倍。
上一篇:第二节 货币
下一篇:第四节 信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