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登记核证
1949年初,本县工商业情况复杂,申报停业、歇业、跨行业者甚多。10月,县工商科组织人员首先在城关区进行工商业登记。1951年3月,进行第二次全面登记。对牙行进行重点整顿,革除陋规,促其改变经营作风,对有发展前途的,继续保留;对过时的没落行业,则说服转入其他行业。通过清理整顿,全县登记填发营业执照的工商业2306户,从业人员5235人,资金47.3251万元,其中商业1339户,从业人员2761人,资金38.3581万元;摊贩2531户,从业人员2531人,资金3.9264万元(均折合新版人民币)。1953年和1955年,对全县工商户又进行模底登记。通过几次登记、清理、整顿,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了变化,没落性和奢侈性行业获得转化;粮行由1951年春的73户减少到1952年的19户,1953年基本消失;杂货行1951年30户,1955年减少到27户;皮毛行1951年11户,1955年减少到7户,大部由畜产站经营;由于酒类实行专卖,漕坊全部转入其它行业;船行、手工卷烟停业;南北杂货业中迷信品由原全部商品40%的比例,减少到5%;百货业化装奢侈品,也由原来40%,减少到10%;织布业实行“分织联销”,统一价格和规格,利润合理,质量提高,经营者由原来的50户增加到160余户;篦业、伞业出现“求过于供”的现象。1956年,对工商业进行第三次清理、整顿、登记,全县有公私合营企业12个,141户,311人;合作商店256个、3526户,4147人;合作小组418个,4067户,4361人;集体代销店128个,528户,536人;个体代销店130户,133人;农村供销户53户,55人。已登记管理户1024个,1024户、1091人,弃商务农220户234人。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本县恢复发展了部分合作商店(组)和个体商贩。1965年底,全县共有合作企业447个,从业人员13762人;个体工商业者1491户,从业人员1547人。1966年~1976年十年动乱,工商行政管理削弱,登记管理中断,对企业的开、关、并、转、迁和变更生产经营项目失控。工业上忽视创办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和本地区的需求,出现重复生产和重复建厂的状况;商业上片面强调“大而全”,大量撤并网点,把个体工商户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掉,零售网点减少,影响商品流通和人民生活。1976年,全县登记个体商户仅有235户。
197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工商企业管理暂行规定》,本县依据文件精神,对所属工商企业进行登记,颁发营业执照,建立经济档案,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1981年~1986年人体工商业登记简况表

二、商标管理
建国前,本县个体工匠和商家,多在他们制造或经营的商品上,标上自己的姓名,以区别于他人的商品。如豆腐干、剪刀、铁制农具等。有的商家以“黄金万两”、“四季发财”、“招财进宝”等作为商标的名称。民国35年(公元1946年)6月,苏皖边区苏维埃政府颁发了《苏皖边区商标注册暂行办法》,本县苏区即按此法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和1963年,国家先后颁发了《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和《商标管理条例》,但由于这一时期,物资分配实行计划调拨,商品流通实行统购统销,企业商品生产同市场、消费者不发生直接关系,特别是供应紧张的商品,不愁销售不出,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企业对商标注册及商标专用权意识淡薄,此项工作基本没有开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商标管理机构撤销,商标注册也随之终止。
1979年,商标注册开始恢复,县工商局首先对1966年前的商标进行清理,并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了六安县酒厂《皖西牌》白酒、六安县马头综合社《永久牌》鞋扣和《淠河牌》卫生香、马头竹器社《淠河牌》皮带腊、六安木厂灯泡厂《淠光牌》灯泡、木厂服务社《江淮牌》划衣粉、六安县财贸综合厂《淠河牌》酱油等。1981年又报经国家注册的有马头针织厂《青岛牌》弹力袜、顺河公社制香厂《雪花牌》卫生香、马头综合社《工农牌》卫生香。198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的《商标法实施细则》,本县又有不少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据不完全统计,有县农机二厂《龙牌》自来水龙头、省浦信化工厂《普信牌》农药、县马头综合厂《玫丽牌》卫生香。县工商局还加强了对市场商品商标管理,组织人员对市场商品商标进行检查,发现假冒商标,即予严肃处理。新安供销社、苏埠农副产品批发公司、独山石婆店供销社等单位,出售冒牌《永久》、《凤凰》、《飞鸽》自行车,都受到了限价处理和罚款处分。
1979年~1986年注册商标一览表

三、经济合同管理
1949年初,本县有些单位,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合同管理暂行规定》,在生产和供销等经济交往中,运用了经济合同形式,1957年以后基本中断。从1979年开始,又重视了经济合同管理工作,1982年8月9日,县工商管理局内设立经济合同管理股,同年春,由县工商局牵头,在全县5个区,17个茶场和大队,以供销社茶叶预购合同作试点,使购销双方明确责利,规定超额者奖,完不成任务者罚,力争合同兑现,有效地完成了茶叶收购任务。
1983年5月20日,县经济合同管理领导组成立,各区(镇)也建立相应组织,较大的企、事业单位,配备经济合同管理员,本县初步形成经济合同的管理网络。同年,全面推行“农商合同制”,收购部门同村,村同生产队,生产队同承包户签订合同,改变农村干部催种、催收、催征的管理办法。1984年7月,县成立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并配有专职仲裁员。1985年,县工商局对购销、建筑工程承包、货物运输、借贷、财产租赁、财产保险、科技协作等领域均实行了合同管理。丁集镇经委与所属16个企业,签订总金额达120万元的经济承包合同,并经工商行政部门给予鉴证,合同双方权利、义务、责任明确,从而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保证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丁集砖瓦厂,为了完成60万元产值和8.5万元利润的承包合同任务,全厂干部、工人合理调整劳动组合,层层落实承包任务,狠抓节能与缩短生产周期环节,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完成产值63.4万元,实现利润9.9万元。为了推行经济合同制,县政府还发出了《关于贯彻执行经济合同法,做好签证工作的通知》。1983年~1986年全县共签证各种经济合同8010份,总金额888.44万元。其中购销合同1855份,金额3701万元;借贷合同6025份,金额4890万元;建筑工程承包合同96份,金额157万元;加工承揽合同12份,金额22万元;货场运输合同7份,金额52万元;财产租赁合同4份,金额2.94万元;科技协作合同5份,金额3.5万元;其它经济合同6份,金额54万元。
县工商局在对经济合同进行管理签证的同时,还加强对经济合同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先后共调解仲裁经济合同纠纷17起,金额161万元。新安区农工联合公司与四川旺巷县嘉川综合贸易货栈,签订一份价值51万元的魁麻购销合同,需方违约,经县工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裁决,由违约方四川省旺巷县嘉川综合贸易货栈付违约赔偿金5万元;1984年5月,苏埠信托服务社与临淮关麻纺厂,签订价值9.375万元的红麻购销合同,因供方苏埠信托社未能按约发货,临淮麻纺厂向本县工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申诉,县仲裁机构在审理此案时,调查研究,分清责任,贯彻调解原则,由苏埠信托服务社负违约责任,赔付部分银行利息585元,承付对方来回差旅费114元,原合同终止。1985年,本县国营工业、二轻和乡镇工业系统,同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地广泛接触,共签订外贸、引进技术和各种经济合同60多项,合同金额230.2万元,引进人才200。人,设备30多项。
1983年~1986年经济合同情况表
金额单位: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