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族
建国前,本县境内居住的民族,除汉族、回族外,其他民族情况不详。建国后,1953年人口普查,汉族824765人,回族919人,蒙古族1人,维吾尔族3人,壮族未被发现。1964年人口普查,汉族906848人,回族778人,蒙古族1人,藏族1人,壮族10人,另有未识别的民族4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本县共居住10个民族,其中:汉族1255031人,回族936人,蒙古族2人,藏族3人,维吾尔族14人,壮族11人,满族3人,朝鲜族6人,彝族1人,土家族8人。汉族居绝大多数,占全县总人口的99.92%;少数民族共984人,占O.08%。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数,其他几个民族都是因婚姻和工作等关系而移居本县的。少数民族的由来和分布状况如下:
回族清代乾、嘉年间从寿县迁来本县,最早定居于丁集。现有936人,分布于6个镇和37个乡,而以挥手、枣树、罗集、丁集、罗管和毛坦厂为聚居点,并在挥手新沟建立了民族联合村。
壮族源于广西。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桂系军人罗维长系壮族人,与双桥吴克玉结婚后留居本县,衍为壮族。现有11人,散居于洞阳、石堰、西河口及龙门冲等地。
维吾尔族现有14人,散居于苏埠、陆集和同兴寺等地,多系新疆维族妇女婚姻而随夫移入的。始来者丽莎罕,新疆墨玉县人,随夫王玉瑶从建设兵团回乡,定居于苏埠园艺场。
满族来自辽宁。现有3人,均为女性,散居于陆集、毛坦厂和龙门冲。先来的陈国华,系复员军人翁维铎之妻,随夫回乡定居于陆集。
藏族现有3人,散居于火星和韩摆渡两乡。先来者董秀珍,西藏曲水县人,因与军人赵宗国结婚而随夫定居于韩摆渡乡。
土家族湖南大庸人潘必双,从部队转业后安置于我县食品厂。全家8口人,均为土家族。
朝鲜族现有6人,散居于城西、新塘、左大桥及东河口等处。先来者金淑,吉林人,与军人夏正桂相爱,夏复员后,接金淑来东河口定居。
蒙古族现有2人,散居于高皇和固镇。先来者高瑞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人,1952年随夫陈怀玉定居于本县。
彝族陈明珠,云南昆明人。1946年与国民党军官戴丙寅结婚。解放后随夫来六安,定居于陶洪集。
二、年龄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零岁婴儿21464人,占总人口的1.71%;1~6岁学龄前儿童133901人,占10.6%;7~14岁少年290420人,占23.1%;15~25岁青年261504人,占20.8%;18~22岁男性兵源53612人,占4.2%;15~45岁育龄妇女291859人,占23.2%;男15~59岁、女16~54岁劳动年龄人口675082人,占53.7%;男60、女55岁以上老年人口98541人,占7.8%。少年系数35%,老年系数为5.55%。人口寿命,女性高于男性。80岁以上高龄人口4045人,90岁以上110人,百岁以上1人。孙岗区许小河乡黄堰村老人宣渐珍,女性,汉族,农民,不识字,生育子女13人,普查时105岁,为本县唯一的百岁老人。
三、职业
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在业人口686298人(不包括县直机关在六安市的户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4.6%。其中从事农、林、牧业的人口为626904人;矿业及木材采运业的人口为137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人口为87人;地质勘探和普查工作的人口为17人;建筑业人口为1993人;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人口为1430人;制造业人口为26249人;商业、饮食服务业、物资供应及仓储业的人口为12444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的人口为173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人口为1817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的人口为10165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人口为17人;金融保险业的人口为596人;国家机关、政党和群众团体干部为2517人;其他行业的人口为186人。依此归类,1982年全县从事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的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91%;从事第二产业(即制造、建筑、矿业)的人口占在业人口的4%;从事第三产业(即交通运输、商业、饮食业、文教卫生公用事业)的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5%。
全县人口年龄结构表(1982年7月1日)


四、文化程度
民国35年,全县596758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768人,中等教育的4518。人,初等教育的32213人,读过私塾的43176人,实际受过各类教育的共8067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5%。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907642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57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636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67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64060,受过大、中、小学教育的共2069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8%。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1256007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72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25269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5358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412039人。受过大、中、小学教育的人数合计59161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1%。与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相比较,除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因划出城关镇而相应减少外,其余均有提高。每1000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5人上升到2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人上升到122人,小学文化程度的由171人上升到328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由62.6%下降为42.5%。
五、婚姻家庭
旧社会,本县盛行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婚配由父母包办,本身不能自主。婚配方式,平民百姓多为一夫一妻,富贵之家则有一夫多妻的。寡妇再嫁视为非法,买卖婚姻视为合法。娃娃亲、亲换亲、亲上亲、童养媳以及逼婚、抢亲等陋习,普遍存在。
“五四”运动冲击了封建婚姻制度。民国10年,六安爆发了反对县知事骆通贪脏枉法维护逼婚的“驱骆”运动,震撼全县。民国16年,国共合作的六安县政府宣布实行婚姻自主。民国21年,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婚姻问题的决议案,宣布废除一切强迫婚姻,男女享有离婚、结婚之完全自由权,本县苏区积极贯彻执行。
建国后,本县自1950年始,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后,贯彻执行经过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且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家庭民主;反对早婚,提倡晚婚;严禁重婚,实行一夫一妻;支持男女青年向残存的封建婚姻陋习作斗争。
1982年,全县的婚姻家庭状况为:家庭户281482户,平均每户4.42人。家庭户规模:1人户30469户,2人户27146户,3人户34073户,4人户47358户,5人户55751户,6人户43814户,7人户26084户,8人以上16769户。家庭户类别:一对夫妇12128户,二代户144149户,三代以上39106户,一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在一起生活的3123户,二代户和其他亲属及非亲属共同生活的8317户,单身户4190户,其它30469户。男女性别比为113.3%(以女性为100)。15及15岁以上的人口810222人,其中男432447人,女377775人。未婚256106人,其中男160911人,女95165人。有配偶488274人,其中男241814人,女246460人。丧偶58871人,其中男23000人,女35871人。离婚6971人,其中男6722人,女249人。
六、姓氏
全县共349姓:丁、卜、刁、万、卫、于、马、门、干、弓、方、王、毛、尤、孔、云、卞、戈、文、尹、支、牛、韦、从、仇、凤、丰、易、车、水、计、习、巴、元、邓、石、田、刘、叶、区、冯、史、申、左、台、平、冉、包、司、宁、龙、边、卢、白、甘、皮、厉、乐、汉、印、江、孙、许、朱、任、权、师、米、向、后、庄、吕、乔、齐、全、伊、艾、关、华、池、纪、毕、伏、伍、仲、吉、巩、曲、牟、成、过、光、闫、李、宋、汪、何、吴、余、匡、汤、时、初、严、沈、岑、佟、冷、辛、应、余、杜、谷、巫、闵、阮、邢、沙、苏、花、但、束、豆、安、寿、完、杏、劳、祁、连、阳、贡、杨、庞、周、林、金、邹、罗、尚、陈、季、卓、邵、岳、邱、武、冒、明、松、邰、宗、芮、房、竺、经、於、单、邬、杭、孟、居、洪、项、范、茆、茅、柏、赵、苑、苟、封、贲、宣、郁、欧、施、苗、哈、查、饶、宫、祝、段、郑、张、钟、骆、闻、贺、胥、荣、俞、胡、侯、邸、陆、钮、高、桂、耿、徐、殷、费、秦、袁、郝、贾、涂、梁、倪、柳、夏、柴、晁、凌、桑、钱、宰、聂、翁、姜、唐、谈、栾、屈、晋、郎、娄、栗、奚、党、顾、席、姚、浦、展、班、祖、荀、郜、荆、郏、诸、郗、龚、偶、章、常、崔、曹、陶、戚、盛、符、鹿、屠、麻、郭、莫、姬、康、盖、商、谌、晏、梅、隆、韩、傅、喻、斯、焦、童、谢、彭、鲁、疏、揭、程、储、温、舒、湛、菊、路、游、阎、隋、赖、惠、鲍、萧、第、曾、葛、董、窦、藏、滑、解、靳、詹、雷、虞、褚、甄、蒋、蓝、简、裘、蒯、蒲、楚、谭、阚、廖、翟、裴、管、蒙、缪、漆、满、楼、蔺、颜、蔡、潘、熊、鄢、鞠、樊、滕、霍、黎、薄、慕、穆、戴、鞠、瞿、魏、酆、欧阳、夏侯、皇甫、尉迟。
以上姓氏,单姓345个,复姓4个。王、李、陈、刘、张、杨、吴、汪、黄等姓,人口较众、遍及全县。过、揭、初、偶、邸、茆、疏等姓,人口极少,十分罕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