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熊一本
熊一本(1778——1853)字以贯,号介臣,六安城(今为六安市)人。幼年从师读书,聪敏好学,十岁即能作文。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秀才,苦读数年,于十九年中进士,被清廷以庶吉士授主事,任刑部总办。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台湾知府,二十三年提升为台湾道台兼提学使。任职期间,勤谨从政,着意开发,除积极加强海防、剿灭海盗、奖励垦殖、兴修水利外,还4次主持考试,为台湾选拔出不少人才,对安定台湾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起了促进作用。
熊一本在台湾任职13年,后因病去职,回归故里,于咸丰三年(1853年)病逝。
涂宗瀛
涂宗瀛(1812——1894)字阆仙,号朗轩,六安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同治元年(1862年)大挑一等,六年知江宁府,九年升任苏松太道员,十年升湖南按察使,后改任布政使。光绪三年(1877年)任广西巡抚,后改任河南巡抚;七年调任湖南巡抚,后升任湖广总督。发迹后,建宅第于六安城内二道巷,解职后居此。曾编著《涂大司马年谱》、《涂朗轩尚书政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书》等书;并于同治、光绪年间以“求我斋"、“六安斋"为堂号,刻印书籍20多种、200多卷流行于世。
王兰庭
王兰庭(1865——1938)原名新苓,号畹香,六安县大牛集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二十四年进士及第,官翰林院检讨,记名御史。人民国,定居六安城内,易名逋,字秋士。曾为《安徽通志》撰写《六安宗教·物产志》等篇,参与《六安县志》(未刊印)编修。
夏开泰
夏开泰(1871——1939)又名连和,字均安,六安城鼓楼街人。
夏开泰家境贫寒,兄弟五人自幼学艺。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其父托人介绍到六安“宣记三品斋"毛笔店学徒。他勤学苦练,满师时已熟练地掌握了毛笔制作技术,被留用于“三品斋"笔店。待“三品斋"笔店宣城籍师傅相继去世后,夏开泰遂成为三品斋笔店的领首人,时间不长,笔店歇业关门。
光绪三十一年秋,夏开泰于东门大街塘子巷口赁房2间,开设“六安一品斋"笔店。他选用上等材料,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特别在切料、配锋、修择等关键工艺上精益求精。其所制毛笔,无论羊毫、狼毫还是兼毫,都能保用2年不掉毛、不发岔、不开花、不肿嘴、不软腰,刚柔适中、吐墨均匀、流畅自如,深受时人赞誉。宣统元年(1909年),一品斋制作的“仿古京庄"、“大卷紫毫"等毛笔被六安商会选送“南洋劝业会"(工艺品赛会)参加评比,被评为一等工艺品。第二年,清政府工商部颁发金、银奖牌各1枚。自此,一品斋毛笔被视为“文房四宝"之珍品,除在国内行销苏、浙、鲁、闽、粤、京、沪等地外,还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地。
夏开泰长年钻研制笔工艺,积劳成疾。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六安,他避难于六安县匡家畈,次年10月病故。
章元富
章元富(1878——1960)字子瞻,号伯衡,清代监生,世居六安城西门外水埠口(今六安市西大街)。
清末,国难日深。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章元富满怀救国之志,东渡日本,入警察学校学习。次年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宣统三年初,在上海江淮联络机关部进行秘密工作,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到安庆活动。同年秋,安庆光复,于招贤馆主持革命志士接纳工作。不久因浔军黄焕章部进入安庆,时局发生变化,章元富遂投韩衍组织的青年军,任敢死队长。韩衍牺牲,青年军解体,又率数十人走合肥,随皖北革命领袖范鸿仙至南京组织铁血军。民国3年(1914年)范遇难后,章元富暂回家乡。民国11年任安徽水上警察厅厅长,次年任凤台县知事,因不满北洋军阀祸国,旋去职。民国1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北伐,任军部主任副官。此后,自甘清贫,长期闲居安庆。40年代初回到六安,帮侄儿开茶馆维持生计,直至解放。1960年病故。
邹廷淦
邹廷淦(1887——1938)字敬铭,六安城(今为六安市)鼓楼街人。
邹廷淦祖父邹笥为清咸丰年间六安直隶州知州,收藏古籍甚多。邹廷淦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他20岁患肺病卧床3年,深感病痛之苦,此后,课馆之余,即潜心钻研医学,不断进行医疗实践。几易春秋,医术大进,处方发药,什九奏效。邹廷淦医术高超,医德更为高尚,为人治病,不分寒暑,不分昼夜,有求必应,不收分文;对于穷苦病人,不仅施医施药,还尽力帮助药资。
邹廷淦设馆于章大垣墙时,张姓农民1家6口吃菇中毒,生命危险。他得知后,冒雨出诊,为病人灌服地浆水解毒;6人获救后,邹又周济钱款,让其全家休息调养。贫民甄家元害黄肿病,为使药物奏效,他配以食疗,将蒜头装入洗净的黑鱼肚内,以稻草、黄泥包裹烧熟,让病人连服数月,使之恢复健康。甄家元现年70多岁,健在人间,谈及此事,仍感激不已。
邹廷淦文学造诣也深,著有《夏小正考》1卷和《铭又堂诗文集》8卷,可惜毁于兵燹,未能传世。
吴宝才
吴宝才(1895——1934)化名吴家恒,出生于凤台县一个农民家庭,因遭受剥削失去生计,兄弟3人于民国6年(1917年)逃来六安城。不久,吴宝才进烟店学徒;出师后,佣工于西门大街江恒泰烟店。在他学徒和佣工期间,六安黄烟工人曾进行罢工,使他受到深刻教育。民国14年,“五·卅"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六安工人组织的“沪案后援会"活动,被推举为六安黄烟工人的领袖。民国16年,吴宝才参加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经常带领工人在六安城内张贴革命标语;并在春节期间,将写有革命标语的“贺年片"投递到官署及豪绅家里。同年9月,中共六安特别区委员会指派吴宝才和胡苏明、邹同礽共同领导六安黄烟工人大罢工。罢工中,吴宝才组织烟工“十人团"作为罢工领导机构;同时还组成一支“工人纠察队"防范资本家和工贼阴谋破坏,保障了罢工运动的顺利开展。罢工胜利后,吴宝才被推选为六安黄烟工会主席。10月,国民党开始“清党",六安城区白色恐怖日渐严重,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吴宝才仍留在城区,与邹同礽等人一起在工人中进行秘密活动。民国17年2月,中共六霍县委成立,吴宝才当选为县委委员。
民国18年10月,建立了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吴宝才被选为常委兼工委书记。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在他所负责的地区内,组织起1支40多人的革命武装,建立了六安东南4个区、3个独立乡的农民协会,会员达到1500多人。
民国20年5月,成立中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吴宝才被选为委员。年底,皖西北特区改为皖西北道区,又被选为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此时,皖西北地区虽已执行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但由于吴宝才灵活执行政策,因而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中做了许多工作,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民国21年3月,红四方面军再次东征皖西,发起了“苏家埠战役"。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承担了红四方面军12个团的军需供应,吴宝才积极筹粮筹款,组织和领导了运输队、担架队、洗衣队和慰问队,平均每天发动上万群众支援前线,为这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9月,吴宝才被任命为红二十七军(先为东路军)副军长。11月,红二十七军主力西去鄂东,吴宝才接受中共皖西北道委的指示,率领红二十七军留下的第二团在皖西北地区坚持斗争。次年1月,又与江求顺组建三路游击师(师长江求顺),任皖西北游击总司令兼三路游击师政治委员,率领三路游击师转战于皖西各地。6月,袭击立煌县(今金寨县)联保主任会议,毙、俘国民党立煌县党部书记长及联保主任90多人。民国23年2月,智袭霍山县诸佛庵民团。5月,惩处了六安县西河口郭炳志等20多名叛徒。6月,歼灭立煌县燕子河国民党守军400余人。在1年多的时间里,使皖西北道区根据地扩大到东西270余里、南北100余里;游击师发展到3000多人。
民国23年8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代表到皖西北道区检查工作,错误地坚持张国焘“左"倾肃反路线,诬定吴宝才为“改组派",10月将其杀害于霍山县大化坪,年仅40岁。
1957年,吴宝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绍虞
王绍虞(1897——1928),六安县顺河集王滩人,20年代曾在六安城内进行革命活动。
王绍虞自幼在家乡读私塾,民国6年(1917年)到六安县新安集县立第五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去安庆考入皖江体育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参加了反对省第三届议员贿选斗争。民国12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受到共产党人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等人的教诲,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寒假,王绍虞在六安城里和周范文等人一起发起并组织“六安青年励进会",多次在西门外紫竹林庙里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探求革命真理。回校不久,参加中国共产党。
民国14年冬,王绍虞受中共上海大学支部派遣回到六安,与先后从杭州、芜湖等地回到六安的其他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以开设“青年实业社"为掩护,成立中共六安特别支部,王任支部书记,领导工人夜校、农民协会的组建和建党工作。
民国15年,北伐军未到安徽之前,王绍虞先被党组织派往广东参加农民运动。后到汉口,被任命为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处常务委员,成为安徽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次年3月,北伐军进驻安庆,王被调到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工作,并以安徽代表身份,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四次劳动代表大会。8月,中共安徽省临委由武汉迁至芜湖,王绍虞到芜湖,担任中共安徽省济难会主任,并被增补为安徽省临委委员。济难会是当时党的外围组织,其任务是利用合法身份,援救受迫害的革命同志。王绍虞接受任务后,住芜湖蒲草塘五号。在“四·一二"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接待和帮助遇难的同志,使他们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民国17年1月26日,王绍虞不幸被捕。4月,被杀害于安庆,年仅32岁。
张韵楼
张韵楼(1902——1971)又名张益芳,曾用名张韵亭,河北省南皮县人,1950年定居六安城(今为六安市)。
张韵楼出生艺人家庭,8岁随父张文春学艺,12岁随叔父张文高考进江苏南通“通监科班"(又名张状元班),拜京剧红生王鸿寿(艺名老三麻子)为师学戏。14岁又进上海“三义堂科班",拜王峰山为师学戏。民国11年(1922年)出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与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同台演出,以《古城会》、《西游记》两剧崭露头角。民国14年春,由岳父陈明新介绍,应台湾“福建同乡会"邀请,去台北演出半年。民国16年,又应厦门商人王宝林之邀,带班去南洋新加坡等地演出半年。所演关羽戏和猴戏(《西游记》),博得了广大侨胞的赞赏。民国17至38年的20年间,张韵楼一直带班流动演出于上海、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大连、青岛、徐州、九江、南昌、汉口、长沙、安庆、合肥等城市。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张韵楼来到六安,1955年正式参加剧团工作。
张韵楼自幼坐科学艺,历受名师指教,长于应工武生和文武老生。其所演红生关羽戏,师承王(王鸿寿)派,唱做俱佳。所演的猴戏《金刀阵》、《水帘洞》、《闹天宫》等剧,眼神手势,雄健威武,神形兼备,在40年代初期,被誉为全国“四大红生"、“四大猴王"之一,名传国内。1956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汇演中,演出其代表名剧《关公走麦城》,受到省内外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荣获演员一等奖,获得奖状、金质奖章及奖金等。1958年,在安徽省戏曲汇演中,又以演出历史剧《收周仓》荣获演出奖。
1957年,张韵楼被推选为安徽省文联戏剧协会理事。1958年8月出席安徽省文代会。1961年任皖西京剧团艺委会主任。1963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会员。他还先后被选为六安镇、六安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张韵楼被诬陷为“反动艺术权威"遭受迫害,日渐多病,停止演出,至1971年9月,病逝于江苏镇江。
刘著禄
刘著禄(1902——1925),六安城(今六安市)南市街人。民国初年进小学堂学习,毕业后去安庆读书,民国10年(1921年)前后高中毕业回里。良国13年执教于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民国14年考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6月23日,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省港大罢工,游行至沙基时,遭英法军队枪击,中弹牺牲,年仅23岁。遗体葬于广州。
邹同礽
邹同礽(1903——1938),又名恺齐、抗衡、一平,号云伯,化名童群,六安城(今为六安市)鼓楼街人。
邹同礽自幼勤奋好学,跟随祖父、父亲和叔父读私塾十多年。民国8年(1919年)考入合肥安徽省立第六师范,在进步教师影响下阅读了《新青年》、《近代思想》等进步刊物,世界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民国13年考入北京大学,一面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一面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民国15年夏弃学回乡,成为职业革命者。
邹同礽回到六安,即与施先明、张银匠等人组织起学习小组,传阅进步书刊,举办夜校;与吴宝才、周狷之、施先明等人在烟工、杠抬工和郊区农民中宣传革命道理,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邹同礽接受党的指示,以六安县立中学教师的身份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秘密发展共青团员,组织学生会、读书会、报告会,开办夜校和进步书店,成为六安学生运动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选为中共六安城区区委书记。次年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被选为候补委员。
民国18年11月“独山起义"后,国民党在城区实际白色恐怖,次年取缔学生会,勒令县立中学和安徽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停办,通缉邹同礽。邹被迫转移安庆、南京等地,后去上海,在江湾乡间以办补习班作掩护,为党中央做地下交通工作。民国20年,邹同礽回到安庆,在第一实验小学任教,21年去安庆高中任教。这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化界同盟"已相继成立,邹同礽遂和叶以群等人在安庆组建“文总"安徽分会,邹被推选为书记。该会在邹同礽等人的领导下,把思想进步、爱好文艺的青年学生以“读书会"的形式组织起来,阅读进步书刊,开展革命文化活动;并与《安徽晚报》编辑联系开辟定期的《雀鸣》副刊,作为“读书会"的宣传阵地。此后,又和“左联"安徽分盟配合,出版《百灵》文艺刊物;与蒋元卿等人合作,出版《北极》文艺期刊,使左翼文化运动在安徽播下了火种。左翼文化运动在安徽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和忌恨。民国22年秋,“左联"安徽分盟遭到当局破坏,邹同礽于同年及次年2次被捕,均因“罪证"不足而获释。出狱后,邹同礽回到安庆高中任教,这时安庆一片白色恐怖,党组织遭到破坏,邹与党失去联系。民国25年他转至安庆女中任教。26年去合肥庐州中学任教;冬,日本侵略军进逼合肥,庐州中学停办,邹回到六安。
民国26年底,中国共产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派曹云露、张如屏二人从延安回到六安,开展党的组织恢复和发展工作,经过考察,恢复了邹同礽等人的党籍,并命其组建中国共产党六安县委员会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次年春,中共六安县委成立,邹同礽担任县委书记;4月,六安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出任指导员。半年时间,邹就将全县党员由30多人发展到50多人,为六安地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他还利用统战关系,取得安徽省第三行政区专员覃寿乔支持,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第三行政区独立第一大队。后又收编民间武装,成立了安徽省抗日人民自卫军第八大队。中共六安党组织利用这两支武装剿匪安民,打击日本侵略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民国27年5月,日本侵略军进逼六安,邹同礽于6月15日偕妻卢秀文、女邹德启,去中共安徽省工委、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汇报请示工作,途经流波(今金寨县境),遭日军飞机轰炸,身受重伤抢救不及,与妻女同时遇难,年仅36岁。
1958年,邹同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孙仪之
孙仪之(1906——1986)六安城(今六安市)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卫生学校教员、教务主任、副校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卫生处处长,军委卫生部副主任、主任、代部长、副部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代秘书长、北满军区卫生部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卫生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长兼中南军区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6年病逝于北京。
施先明
施先明(1907——1931),又名醒民,六安城鼓楼街人。幼年毕业于六安第一高级小学,后去安庆六邑中学学习。民国14年(1925年)转学到湖北武昌商科学校学习。民国16年初,参加武汉湖北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农民运动讲习所提前结束,施先明回乡开展革命活动。
施先明回六安不久,即与邹同礽、周狷之等人以办夜校等形式,深入到黄烟工人、杠抬工人和贫苦市民中传播革命道理。民国16年8月,共青团六安特别区支部委员会成立,施先明担任书记;9月,与胡苏明、邹同礽、吴宝才等,发动和领导了城区黄烟工人罢工。
民国17年4月,中共六霍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城区工作由邹同礽、施先明和王绍周负责。嗣后,他们即在手工业工人中发展了一批党员。8月他又参加了中共六霍县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为使发动广大农民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县委指示施先明利用教育工作者的合法身份,在二道巷开设“文化书店",作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为了不使寄来的进步书刊落人当局手中,他还利用与一邮递员的私交,提前取走邮件,避开当局的检查。
民国18年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后,施先明被调至中心县委担任缮写工作。次年白色恐怖严重,施先明随中心县委机关撤往霍山县闻家店、灵岩寺。民国20年1月,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去上海出席中共中央会议,施先明随同前往;不久,与余道海、田守仁一起,被派往苏联学习高射炮技术。归国后,回鄂豫皖苏区任高射炮教练。这时,许继慎、舒传贤已被张国焘“肃反"杀害。施先明是舒传贤培养的干部,终难幸免,也惨遭杀害,年仅25岁。
江承新
江承新(1909——1931),又名振民,曾化名秋风、江星、皖恒,六安城(今为六安市)翠花巷人。毕业于六安第一高级小学。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安庆六邑中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当局派军警到校搜捕,在同学的掩护下于次年潜回六安。
江承新回六安不久,即与邹同礽、施先明等一起开展工运、学运等革命工作,数月后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16年10月,国民党安徽省清党委员来六安“清党",城区一片白色恐怖。这时,江承新留在城区坚持斗争。他为了扩大政治攻势,在除夕夜张贴和散发了大量传单、标语,并把一幅很大的揭露当局丑恶行为的宣传画,贴到国民党六安县党部大门旁。次年春,江承新接受组织指示转学六安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负责编辑墙报和宣传工作。秋,江承新等发起成立县中学学生会。学生会成立时,国民党分子王述曾指使校内号称“十三太保"的傅静山等人进行捣乱,遭到失败,又指使“十三太保"们组织“青整会",继续进行破坏活动。江承新和窦克难在党组织的支持下,联合安徽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即原“三农")等校同学,成立学生联合会,与“青整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次,县中学生集会,“青整会"成员趁机赶来散发登记表,硬要学生当场填表加入“青整会"。江承新、窦克难立即冲出人群,发表演说,揭露其阴谋,带头撕毁登记表,全体学生一致拒绝加入“青整会"。
民国18年春,江承新与窦克难配合,以共青团员为骨干,在六安城内和近郊组织起“读书会"数十处,在青年中广泛传播革命思想;发动青年筹集资金,设立图书贩卖部,为“读书会"提供进步书刊。同时,他还利用重大节日,带领同学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组织集会,登台演讲,开展街头宣传,揭露帝国主义和新旧军阀的罪恶。8月,江承新毕业离开县立中学,分配去六安县独山第四高级小学任教。他到职后,为“独山起义"做了大量工作。起义武装撤走后,他又去六安县龙门冲、流波(后划为立煌县,今属金寨县),霍山县诸佛庵一带坚持斗争。待共青团六安中心县委成立,他担任组织部长。11月,郝家集事件发生,朱体仁、吴干才、许希孟等同志牺牲,他受党的派遣前往郝家集恢复基层组织。
民国19年1月,红十一军三十三师攻占霍山县城前,江承新先赴前线,沿途传达党的指示,号召各地组织农民举行起义,配合红军,打击国民党军队。8月,江承新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担任六安中心县委青年部长兼少共书记。
民国20年4月,少共皖西北特委成立,江承新被选为宣传部长。同年11月,张国焘组织“肃反",诬陷江承新为“改组派",被杀害于麻埠梁山寨,年仅22岁。
徐选和
徐选和(1918——1982),曾名徐传宗,贫农成份,六安城郊(今六安市望城岗乡)十里铺村人。
民国19年,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形势严峻,然12岁的徐选和毅然参加了六安县游击大队,第二年编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百一十七团,转战于鄂豫皖边区。民国23年,徐选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徐选和于民国21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卫生员、看护长、医生、师卫生队长、疗养所所长、军分区卫生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全国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军区军校卫生处长、医院院长、第三军医大学医疗主任兼临床医院院长、第一军医大学临床管理部副部长、吉林医科大学副校长兼总院院长、白求恩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务。
徐选和曾先后13次负伤;并于民国31年在冀中地区反击日本侵华军“五·一"大扫荡的斗争中,荣立大功1次。1982年12月徐选和在长春病逝。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