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经费来源建国前,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以书院学产、学田收入为主,不敷之数从各项附加税和杂捐中抽成补贴,省财政部门每年只拨少量补助经费。民国24年(1935年)以后,教育经费公立学校由地方自筹70%,省教育厅补助30%;私立学校只给予适当补助。
建国初期,教育经费一是从地方财政“小公产"租款和各项税收中提取,二是“民办公助";私立学校自行筹措,政府给予补贴。1951年普及小学教育,郊区民办小学经费由乡村自行筹集,1954年民办小学改为公办后,其经费才列入财政预算,由地方财政给予拨款。1962年后,街道和人民公社又先后设立一批民办中、小学校,经费仍为自筹,不足部分,则从公益金、公积金、福利费中提取部分,予以补助。
1979年建市后,公办学校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拨款,不足部分以学杂费、勤工俭学等收入作为补充。基本建设和教育设施的建设,则通过企事业单位赞助、群众集资的办法筹措资金。非公办学校的经费,由办学单位自行解决。1984年5月,根据国务院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成立“六安市三结合建校委员会"(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区乡街相应成立组织,确定专人负责建校资金筹集工作。至1986年,共筹集建校资金98.6万元,用于维修危房、扩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第五中学1983至1985年,筹集建校资金67.76万元,建成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1934平方米),并兴建教学平房和教职员工宿舍,开辟校园、修筑道路。三里桥小学在集资建校中,赞助单位直接建校。由朝阳化工厂建成教学楼1幢(建筑面640平方米)架设和安装了全校的电线、电灯;光华仪器厂建成全校的围墙;六安手扶拖拉机厂建成校门;六安纸厂提供一批教学用纸。通过群众集资(主要是在校学生的家长),其他各校也解决了一些建校经费短缺的问题。
经费支出解放初期,教育经费支出主要是教职员工工资、办公费、会议费和学习费等。此后,增办学校,增加班级,添置教学设备,维修和兴建校舍,经费支出逐年增加。1979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72.64万元(其中工资占71.2%,维修费与公务费占28.8%),占全市财政支出349.1万元的20.8%。近年,随着各类学校的发展,教学设备的充实,教育经费的支出仍在逐年增长。1986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352.12万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4.9%,比1979年多支出教育经费279.48万元。
六安市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