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间艺术
灯谜
清代,六安城区就有谜事活动。民国年间,灯谜大家李皋如不仅善猜射,而且精于制谜,著有《春台谜稿》一书。
建国后,城区谜事活动断续有之。1979年建市后,涌现出一批制、射俱佳的灯谜新秀。1980年,六安淠河化肥厂成立“业余灯谜兴趣小组"。1982年1月,以“淠河化肥厂灯谜组"为主的“六安市业余灯谜组"成立,编印了《灯谜新花》。5月,三里桥文化站灯谜组成立,编印了《桥头商灯》。7月,淠河化肥厂灯谜组又推出油印刊物《淠水谜话》。此间,灯谜猜射成为全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1983年春节期间,市文化馆、图书馆在工人文化宫举办历时4天的“首次全国灯谜函寄展猜",展出18个省市自治区52个灯谜组织512人寄李的谜作4000余则,并编印了《皋城虎萃》1500册,分赠全国各地灯谜组织及个人。同年9月25日,“六安市职工灯谜协会"成立,首批会员33名。1985年11月,辽宁《中国谜报》辟“安徽六安灯谜专版",刊载本市谜作。次年春节期间,市工人文化宫、文化馆在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大型灯谜资料展览和灯谜展猜。同年11月14日至16日,由《安徽工人报》、《皖西报》、六安地区工会办事处、市总工会、六安电视台,在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华东地区十三城市灯谜会猜——皋城谜会"。至1986年底,市区共举办谜会90多场,创作灯谜2.2万余则、发表谜作600余则和专题论文30余篇,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函寄会猜200多次,编印会刊《皋城虎萃》3期、《皋风》9期、《灯谜新花》2期。市谜协选手赵首成、李平、林星宏等人在扬州(1983年)、合肥(1984年)、武汉(1985年)、上海(1986年)等地举办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谜会上,出手不凡,跻身于“百名中华最佳谜手"行列。
曲艺
城区曲艺说唱历史悠久。种类有六安大鼓、四弦书、锣鼓书、山东快书、快板书、相声、琴书、数来宝、评书、天津快板、渔鼓等。其中以四弦书、锣鼓书和六安大鼓最为流行。
四弦书又名“四股弦",因以四弦琴伴奏而得名,流行于皖西一带,约有200年历史。演唱者自拉自唱。调式分“白调"、“乐调"两类。演唱多为短小、诙谐、情节简单的书目。
锣鼓书原名“三槌鼓",因说唱前先击三锤鼓(即:咚咚咚|仓O|)而得名。表演者自敲锣鼓自演唱。唱段分为“书头"和“正书"两部分。“正书"每段末以二小节唱词作主题结句。
六安大鼓安徽大鼓的一种。演唱形式为一边演唱,一边自击鼓板,说唱并重。唱法属“花口"、“大口",民歌味较浓,道白为六安方言。
建国前,城区仅有少数盲艺人说唱曲艺,糊口度日。说唱场所多在西门外章家茶馆、戴家茶馆,东门街大东楼茶馆,北门外郝家茶馆和城隍庙、云路广场等地。较有名的艺人有李文泉、任教山等。曲目多为地方小段和历史故事。
建国后,1950年10月,城区23名流散艺人(盲艺人11名)组织成立“六安说唱组",说唱大鼓书、评书、四弦书、坠子、民间小调等。为配合反匪反霸斗争、抗美援朝和农业合作化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宣传,曾先后创作演出了《抗美援朝小唱》、《陈老汉参加互助组》、《十赞集体经济好》、《模范军属王大妈》、《赵懒王》、《高玉珍献宝办工厂》等60多个节目。1956年,省文化局拨款1600元,在北门潘家拐建立曲艺场1处,这时才有固定的说唱场所。1958年,在蚌埠举办的“安徽省首次曲艺汇演"会上,说唱组成员喻永贵的大鼓《盲人说唱总路线》获表演奖、李文泉的四弦书《高玉珍献宝办工厂》获节目奖、任教山的大鼓《红月亮》获表演奖。1963年,六安地区文化局拨款2000元,又在西门戴家茶馆后院新建1处曲艺场;同时维修了潘家拐曲艺场。“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演唱一度中断,2处曲艺场均被改作宿舍。1976年10月曲艺说唱始行恢复。1979年说唱组由市文化馆代管,市政府每月拨给艺人人均29元生活补助费。1986年,市政府拨款8000元维修2处曲艺场。同年,市曲艺组有11人,其中盲艺人9名,有说唱能力的仅喻永贵、张明义2人。说唱的书目多为历史演义和侠义故事,听众多为老年市民和进城办事的农民。
1979年,市曲艺代表队参加“安徽省首届职工曲艺汇演",演出《黄粱梦》、《闹新房》2节目获表演奖,《砸手表》获创作奖。1982年,市盲艺人曲艺组参加“安徽省首届盲艺人曲艺调演",四弦书《光闪闪的红领巾》和大鼓书《盲人翻身感谢党》双获表演奖。同年,市区干部、工人和社会青年中的12名曲艺爱好者组建了“六安市业余曲艺创作组"。市文化局李开贵创作的锣鼓书《闹新房》发表于《江淮文艺》,市文化馆陈福生创作的山东快书《砸手表》、《职业病》,快板书《青蛙咯咯叫》、《奇怪的舞伴》和故事《黄粱梦》等,分别在《江淮文艺》、《安徽群众文化》等刊物上发表。其中《青蛙咯咯叫》于1983年选人《安徽曲艺近作选》。1983年,市曲艺代表队参加省在合肥市举办的“城市职工文艺汇演",锣鼓书《撞得巧》获表演奖。至1986年底,市区共有曲艺专业、业余创作和说唱人员100多人,参加曲艺演出的近百人,演出曲艺节目200多个(次),8个节目获表演奖、2个节目获创作奖。
二、文艺活动
艺术展览1979年10月,市文化局、总工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六安市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展出各类作品100余件。
1980年和1981年2月,市文化部门2次在小东门街头宣传橱窗内举办“迎春画展",书法家司徒越、方绍武先后为画展题词,国画家朱修立、版画家张在元应邀展出作品。1981年5月,凌大伦(市文具厂)的国画《山河新翠》在“安徽省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优秀创作奖,后为省博物馆收藏。7月,市文化局、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举办历时12天的“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展出各类作品156件。9月,市文化馆陆静波的油画《秋》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1982年2月,市文化局、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举办“迎春书画展览",书法家张翰为展览题词。5月23日,市文化馆举办“徐传先树根造型展览",展出根艺作品160多件。同月,陆静波的油画《夏天的早晨》参加“安徽省美术作品展览"。
1983年2月,市文化馆、文化局、总工会举办本市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世界)名画复制品展览"。5月,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红五月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49件、书法作品44件、金石作品1组。
1984年10月,为庆祝建国35周年,市文化局、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举办“六安市书画展览",展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25件,其中2件美术作品选送全国美展展出、6件美术作品选送全省美展展出、4件作品参加“安徽省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同年,陆静波的油画《延伸》参加“安徽省美术作品展览",荣伟的国画《深山新芽》在“安徽省总工会职工书画展览"中获三等奖,并参加“安徽省庆祝建国3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1985年春节前后,市书法协会、总工会联合举办“书法作品展览",展出本市作者作品40余件、省内书画作品20余件。是年,陆静波的油画《阳光(又名“中午")》被选送参加次年在孟加拉国举办的“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展览"。
1986年2月,市书法协会、总工会举办“迎春书法展览",展出书法作品40余件。3月,市妇联、总工会、政协等部门举办“六安市首届妇女书画展览",展出市区妇女书画作品100余件。4月,市工人文化宫举办“陈乃夫、凌大伦、陆静波,宦栋槐、崔谷画展",5月又应邀前往金寨县展出。8月20日至27日,“阜阳、宿州、滁县、六安、巢湖、屯溪六市书画联展"来市巡展,本市16件美术作品和14件书法作品参展。同年,崔谷的水彩画《思》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水粉、水彩画展览"。
自1979至1986年底,市区共举办各类作品展览24期,展出美术、书法、摄影、根雕、金石作品1030多件。
歌手比赛1984年5月1日,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在文化馆举办“六安市首届职工歌手比赛"。次年,市区先后举办歌手比赛3次。5月1日,在工人文化宫举办“六安市第二届职工歌手比赛"。22日,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和文化局联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六安市蓓蕾杯少年歌手比赛’,参加者多为中小学生。6月1日,共青团六安地委、地区妇联、教育局和文化局在六安行署礼堂举办“小百灵少年歌手比赛",市歌手马小辉获独唱一等奖,岳玲、张立获二重唱特别奖。同年6月,在省总工会、省音协于合肥举办的“建设者之歌"歌曲创作、演出比赛中,市业余歌手冯敏获演唱二等奖。1986年1月23日,六安地区文化局举办“六安地区民歌手比赛",市民歌手冯敏、郭守平分别获一、二等奖。3月10日,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化局、六安电视台联合举办“我爱中华青年歌手比赛"。5月1日,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六安市第三届职工歌手比赛"。9月,市歌手冯敏在“安徽省民歌手演唱比赛"中获鼓励奖。10月,市歌手李玲、朱明胜双获“安徽省机械系统青年歌手比赛"鼓励奖。
舞蹈建国初期,城区盛行腰鼓舞、秧歌舞等。50年代中期,六安地委机关曾组织周末舞会,不少工作人员学跳交际舞,60年代初期终止。“文化大革命"期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度跳“忠字舞"。
1979年以后,市区一些年轻人自发组织家庭舞会,多跳伦巴、探戈、迪斯科舞等。1983年,部分单位的工会和团组织举办舞会,以丰富文化生活,增进年轻人的交往。是年春,市文化馆首次举办交际舞培训班,在工人溜冰场举办数场舞会,参加者甚众。1984年,皖西饭店、六安县文化馆、市工人文化宫等开办营业性舞会。同年7月,市文化局在三里桥青年溜冰场开办“田园舞厅",历时月余。11至12月,又先后在市政府招待所会议厅和梅山路“四季春饭店"3楼开办“康乐文化娱乐厅"营业性舞会。1985年1月1日、2日连续举办2场“化妆舞会"。市京剧团、青少年宫等也相继举办通宵舞会和周末舞会。六安纺织厂、国营长安机器总厂、皖西汽车配件厂、六安淠河化肥厂、六安造纸厂、六安汽车齿轮厂、六安轴承厂、安徽省朝阳制药厂等企业的工会和团组织均多次举办过舞会。
灯会、烟花城区的灯会活动历史悠久,一般多在农历正月间举行。此外,城区的城隍庙会,瘟火神会期间也有玩灯活动。常见的彩灯多为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花船、花车、花篮、跑驴、独杆轿、大头和尚戏柳翠等等。建国后,每逢新年佳节,市民们便制作或购置各种灯笼悬挂门头,以示吉庆;提灯游嬉的孩子不时出现于街头巷尾;中小学生也组织腰鼓队、军鼓队、花挑等上街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灯会被视为“四旧"停止活动。1976年后灯会活动恢复,每年春节都有花灯队、腰鼓队上街进行文艺宣传。1982年春节,市区7个街道和郊区2个乡文化站分别组织龙灯、狮子灯、花船、大头和尚戏柳翠、腰鼓队等在街乡宣传演出,历时3天。此后每年春节,街乡文化站间有花鼓灯上街演出。
烟花燃放在城区较盛行,春节和元宵节,居民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鞭炮。“文化大革命"期间,每逢中央召开会议或主要领导人发表新的讲话,均燃放鞭炮以示庆祝。1976年以后,民间自发性燃放烟花、鞭炮的活动重新恢复。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时,10月1日夜晚在市体育场和六安一中操场举行大型焰火晚会。是夜,市区上空五彩缤纷,光亮耀眼,观众多达数万人。
三、单位团体
文化馆位于人民路东端、皖西博物馆西侧,建于1979年7月。原址在皖西路,1980年5月迁至人民路。新址占地1.82万平方米,有平房4幢。1985年9月,动工增建1幢1600平方米的文化图书大楼(与市图书馆合用)。馆内设文艺组、文物组、美术组、创作组、办公室。1986年工作人员增至16人。主要为基层单位培训文艺骨干,于重大或传统节日组织庆祝活动,举办文艺汇演。
1981年以来,南市、北市、中市、东市、鼓楼、西市、三里桥7个街道与平桥、九里沟乡以及东市区、西市区相继建立文化站。每个站配备文化干部1至2名,配合市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和文化市场的管理。
工人文化宫初设于人民路,1982年10月迁至皖西路东段北侧,占地6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3层)。内设图书馆、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棋艺室、美术室、电视录像厅、会议室等。有图书1.2万余册、报刊杂志150余种,1982年元月对外开放。附设工人电影院、溜冰场,建筑面积分别为1200平方米和750平方米。1985年4月,安徽省总工会授予“文化宫先进单位"称号。
青少年宫位于人民路中段、市体育中心东侧,占地1.82万平方米。筹建于1981年。次年,248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平房落成,对外开放。1986年1月,1079平方米主体大楼竣工,交付使用。内设乒乓球室、棋艺室、体操室、电子游艺室、图书室、少儿阅览室和青年活动厅等。订购报刊100余种、有图书400余册。
市老干部之家位于球拍路东侧,人民公园北侧,占地7500平方米。筹建于1983年。1985年夏活动大楼竣工,8月20日开放。主体建筑600平方米,内有会议室、接待室、游艺室、阅览室、档案室、阅文室、休息室等。阅览室有报刊21种、杂志30种;游艺室有象棋、围棋、扑克、康乐球等娱乐器具。
文艺社团自1982年以来,相继建立了六安市音乐教育研究会、六安市职工灯谜协会、六安市业余艺术团、六安市书法协会、六安市妇女书法协会、六安市业余美术创作组、六安市业余曲艺创作组,共有会员319人。

皖西烈士纪念馆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九墩塘畔,三面环水,总面积4万平方米。1952年就原“六德公园"旧址辟建,1957年竣工。馆门前由1座三孔水泥拱桥与解放路相连。门上“皖西烈士纪念馆"由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所书。门内一圆型花坛上植1株宝塔状大雪松。中部为草坪。草坪东为烈士纪念塔。与塔相对,东北为“皖西革命陈列馆第一陈列室",西北为“第二陈列室"。馆内遍植龙柏、扁柏、雪松、悬铃木等观赏树木3000多株。东部有凉亭、月亮池;西部有花圃、温室、太阳池;西南角有1座儿童游艺飞机旋转吊塔。“九墩塘"环绕馆外,岸边置栏杆,栽植杨柳,春回大地,一片绿色。
中央大道东端为烈士纪念塔广场。广场高4.5米,四周围分层置四道水泥栏杆,设4个各有24级台阶的通道。栏杆间的隙地植有松柏,四季常青。纪念塔为方柱体,高18米,基部每边宽3.2米,顶部饰一红五角星。塔身正面原刻(阴文)碑文为“是革命先驱者,英风浩气长存于天地之间"(谢觉哉题),“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仿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其他三面刻有长达数百字的简述皖西革命斗争的碑文。
皖西博物馆位于人民路东段北侧,1980年11月动工兴建,1986年6月主体工程竣工。全馆占地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60平方米。建筑格局具有江南民居的古朴之风。内设展厅(陈列面积为980平方米)、工作室、美工部、群工部等。馆藏历史文物415件,分青铜兵器、铜器、瓷器和玉器4个部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